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高等教育出版社袁振国主编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一、研究的经验本质................二、研究的系统过程................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三、一般研究方法..................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二、收集资料......................三、分析..........................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第三章查阅文献........................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二、图书馆.......................三、期刊文献.....................四、索引和摘要....................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六、元分析报告....................七、《教育研究评论》...............八、论文..........................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 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 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一、摘要或小结....................二、组织信息......................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二、写综述........................三、参考文献......................四、准备文献目录..................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四、研究的意义...................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三、附录..........................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 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一、绪论..........................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四、结果..........................五、结论、建议和启示..............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二、发表标准......................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第一节研究设计的目的 ................第二节控制变异的概念 ................第三节良好设计的特征 ...............一、排除偏差.....................二、避免混淆.....................三、控制无关变量.................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第七章实验研究........................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含义 ...............一、实验变量.....................二、“被试”一词的使用............第二节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 ...........一、实验效度......................二、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第三节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略)......第四节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略)....第五节所罗门四组设计(略)..........第六节因素设计......................第七节重复测量设计..................第八节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第九节随机性和代表性................ 第八章准实验研究...................... 第一节效度问题 ......................第二节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第三节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第四节时间系列设计 ..................一、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无控制组)..二、多组时间系列设计(有控制组)..三、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型(增加观测次数或插入多次实验处理)............第五节单一被试设计 ..................一、A-B设计(内在效度最差) ......二、A-B-A设计 ....................第六节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第九章非实验性定量研究................第一节非实验性定量研究:范围和描述 .一、事后追溯研究.................二、调查研究.....................第二节调查设计 .....................一、纵向设计.....................二、横向设计.....................第三节调查研究方法论 ...............第四节问卷调查 .....................一、题目的编制....................二、题目的格式....................三、附信..........................四、问卷的格式(应吸引人、易懂)..五、提高回答率的方法..............六、鉴别不回答的原因..............七、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实的回答....八、网络调查...................... 第五节访谈调查......................一、访谈题目......................二、访谈的进行....................三、错误的潜在原因................四、电话访谈......................第十章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第一节定性研究的认识论 ..............第二节研究设计的组成 ................一、工作设计......................二、工作假设......................三、资料收集......................四、资料分析和解释................五、编码.........................六、撰写结果——深描.............第三节定性研究的设计类型 ...........第四节透视定性研究 .................第五节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六节技术在定性研究中的运用 .......一、定性研究中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二、定性研究中的计算机软件.......第十一章历史研究......................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第三节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一、确定研究问题..................二、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三、综合信息......................四、分析、解释、形成结论..........第四节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第五节对历史研究报告的评论.......... 第十二章人种学研究....................第一节教育人种学的性质..............一、现象学特征....................二、整体和全局的视角..............第二节人种学研究的概念图式 ..........第三节人种学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的现象................二、确定对象......................三、假设的生成....................四、收集资料......................五、分析..........................六、得出结论......................第四节教育人种学研究举例 ...........第五节人种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信度.........................二、效度.........................第六节人种学研究的作用 .............第十三章混合法、建模法和德尔菲法......第一节混合法 .......................一、混合法举例:准实验和调查.....二、混合法的优势.................第二节建模法 .......................一、建模的步骤....................二、建模法举例....................三、建模法总结....................第三节德尔菲法......................一、德尔菲法的过程................二、德尔菲法的变式................三、德尔菲法举例..................四、使用德尔菲法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十四章抽样设计......................第一节随机样本的概念................一、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二、随机数字表的运用..............三、运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四、抽样误差与抽样偏差............第二节抽样设计的原则 ................第三节分层随机抽样 ..................第四节整群抽样 ......................第五节系统抽样 ......................第六节确定随机抽样样本容量的注意事项第七节有目的抽样 ....................一、全面抽样.....................二、最大差异抽样.................三、极端个案抽样.................四、典型个案抽样.................五、同质抽样.....................六、有目的抽样的其他变式.........七、目的样本的样本容量...........第十五章测量与数据收集................第一节测量的概念 ...................一、测量量表的种类...............二、测量的信度....................三、评估信度的经验性方法..........四、各种类型测验的预期信度系数....五、测量的效度.................... 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变量的测量.......... 第三节用于测量的测验和问卷..........一、学业和技能方面的成就测验......二、态度测验......................三、能力倾向测验..................四、等级量表......................五、观察系统......................第四节到哪里寻找测验信息 ............第五节计分和数据整理 ................一、数据编码......................二、数据文件举例..................第十六章数据分析:描述统计.............第一节统计数值的多种含义 ............第二节分布 ..........................一、描述分数的分布................二、标准分(z分数) ..............第三节相关——一种关系的量数 .......一、相关的应用...................二、不同的相关系数...............第四节计算机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数据分析:推断统计............第一节推断统计的应用背景 ...........第二节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 ...........一、假设检验和抽样分布...........二、建立置信区间——继续前例.....三、假设检验中可能的错误.........第三节通过统计量推断参数:综述......第四节参数分析......................一、t分布——另一种抽样分布.......二、方差分析......................第五节非参数分析....................第六节相关分析......................第七节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八节对统计分析的评论..............第九节元分析........................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经验的、系统的、有效的、可靠的、多种形式的。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定量研究的设计)
第4章定量研究的设计4.1 复习笔记一、研究设计的目的(一)目的1.提供研究问题的答案(1)研究应该是有效的,这包括它能解释结果,并且通过这些结果来回答或揭示研究的问题;(2)好的研究设计有助于理解并解释研究的结论、保证研究者获得有用的结果。
2.控制差异(1)不是所有的个体都是一样的得分或量度。
同时,应该看重任何一个变量的差异,它可能受任何一种因素的影响。
(2)在定量研究中,可采用设计程序来控制差异。
(3)控制差异意味着能够解释或说明由研究变量而产生的差异。
(4)差异具有数量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差异的区分有助于考察研究中的变量。
(5)在定量研究中,应尽可能将差异量化,并按照各种理由将差异区分。
差异可以被量化为一个正实数,零差异表明在某一区域所有的分数都相同。
(二)控制差异的方法控制差异共有4种方法。
这四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彼此组合运用。
1.随机化(1)随机性假设①举例化学教学研究中同样的教师对90名学生进行教学,以30个学生为一个班分3个班,每一个班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假设这90名学生代表了一个总体中的典型样本,而不是不同能力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组合,那么对于化学测试水平就可能有一些影响。
30个学生被任意地安排到某一种方法的教学班中,如图4-1所示,这样,能力水平被随机地分布在3种方法的班级中。
图4-1 随机方法控制能力水平图②解释人们期待在每一个班级中的效果是一样的,因为能力水平的影响已经广泛地渗透在这3个班级中,并且这一影响对于所有3个班级都是相同的。
尽管这一做法只是分散能力水平的影响,但由能力水平引起的差异不是由研究者决定的。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也被称为随机差异或固有差异,是指由随机分配或随机选择所产生的同有的或自然的误差。
随机性将变量的影响平均地分配到研究组群中去。
通常,有机变量就是这样被控制的。
2.建立一些条件或因素作为自变量(1)设定自变量因子在如图1的设计中,按照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3组,如果能力水平测量是有效的(可能是最近的一次智商测试中的得分)学生也就能按能力水平进行分组。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一、研究的经验本质二、研究的系统过程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三、一般研究方法第三节理论的作用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一、确定研究问题二、收集资料三、分析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第三章查阅文献第一节文献检索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一、信息来源二、图书馆三、期刊文献四、索引和摘要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六、元分析报告七、《教育研究评论》八、论文九、辞书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一、摘要或小结二、组织信息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一、批判性阅读二、写综述三、参考文献四、准备文献目录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问题的确定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四、研究的意义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一、摘要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三、附录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一、绪论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四、结果五、结论、建议和启示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一、提出的审稿意见二、发表标准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第一节研究设计的目的第二节控制变异的概念第三节良好设计的特征一、排除偏差二、避免混淆三、控制无关变量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第七章实验研究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含义一、实验变量二、“被试”一词的使用第二节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一、实验效度二、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第三节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略)第四节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略)第五节所罗门四组设计(略)第六节因素设计第七节重复测量设计第八节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第九节随机性和代表性第八章准实验研究第一节效度问题第二节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第三节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第四节时间系列设计一、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无控制组)二、多组时间系列设计(有控制组)三、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型(增加观测次数或插入多次实验处理)第五节单一被试设计一、A-B设计(内在效度最差)二、A-B-A设计第六节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第九章非实验性定量研究第一节非实验性定量研究:范围和描述一、事后追溯研究二、调查研究第二节调查设计一、纵向设计二、横向设计第三节调查研究方法论第四节问卷调查一、题目的编制二、题目的格式三、附信四、问卷的格式(应吸引人、易懂)五、提高回答率的方法六、鉴别不回答的原因七、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实的回答八、网络调查第五节访谈调查一、访谈题目二、访谈的进行三、错误的潜在原因四、电话访谈第十章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第一节定性研究的认识论第二节研究设计的组成一、工作设计二、工作假设三、资料收集四、资料分析和解释五、编码六、撰写结果——深描第三节定性研究的设计类型第四节透视定性研究第五节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第六节技术在定性研究中的运用一、定性研究中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二、定性研究中的计算机软件第十一章历史研究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第二节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第三节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一、确定研究问题二、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三、综合信息四、分析、解释、形成结论第四节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第五节对历史研究报告的评论第十二章人种学研究第一节教育人种学的性质一、现象学特征二、整体和全局的视角第二节人种学研究的概念图式第三节人种学研究的过程一、确定研究的现象二、确定对象三、假设的生成四、收集资料五、分析六、得出结论第四节教育人种学研究举例第五节人种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一、信度二、效度第六节人种学研究的作用第十三章混合法、建模法和德尔菲法第一节混合法一、混合法举例:准实验和调查二、混合法的优势第二节建模法一、建模的步骤二、建模法举例三、建模法总结第三节德尔菲法一、德尔菲法的过程二、德尔菲法的变式三、德尔菲法举例四、使用德尔菲法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第十四章抽样设计第一节随机样本的概念一、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二、随机数字表的运用三、运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四、抽样误差与抽样偏差第二节抽样设计的原则第三节分层随机抽样第四节整群抽样第五节系统抽样第六节确定随机抽样样本容量的注意事项第七节有目的抽样一、全面抽样二、最大差异抽样三、极端个案抽样四、典型个案抽样五、同质抽样六、有目的抽样的其他变式.七、目的样本的样本容量第十五章测量与数据收集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一、测量量表的种类二、测量的信度三、评估信度的经验性方法四、各种类型测验的预期信度系数五、测量的效度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变量的测量第三节用于测量的测验和问卷一、学业和技能方面的成就测验二、态度测验三、能力倾向测验四、等级量表五、观察系统第四节到哪里寻找测验信息第五节计分和数据整理一、数据编码二、数据文件举例第十六章数据分析:描述统计第一节统计数值的多种含义第二节分布一、描述分数的分布二、标准分(z分数)第三节相关——一种关系的量数一、相关的应用二、不同的相关系数第四节计算机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第十七章数据分析:推断统计第一节推断统计的应用背景第二节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一、假设检验和抽样分布二、建立置信区间——继续前例三、假设检验中可能的错误第三节通过统计量推断参数:综述第四节参数分析一、t分布——另一种抽样分布二、方差分析第五节非参数分析第六节相关分析第七节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八节对统计分析的评论第九节元分析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经验的、系统的、有效的、可靠的、多种形式的。
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部分背诵要点(学姐笔记)
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部分背诵要点(学姐笔记)教育科研方法一、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概述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对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过程。
2.教育研究的意义:①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②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增强研究者科研能力,培养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径。
3.教育研究的类型:(1)根据研究对象及其任务不同的分类——教育价值研究(揭示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教育事实研究(揭示是什么的问题)。
(2)根据不同研究目的的研究——基础研究(揭示教育规律)、应用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根据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定量研究(严格的研究设计之下,收集资料用数据表述结果的研究)、定性研究(自然环境下,通过相关检验和证伪等方法的研究)。
(二)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1)直觉观察期:①代表人物:亚里斯多德②特点: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发展和通知阶级的利益需要③研究方法是观察法、归纳、演绎④辩证法及朴素的系统观⑤各学派基于不同哲学观、自然观和教育观形成教育观点(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①代表人物:培根、笛卡尔、康德②对教育想象的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概括③研究方法形成以分析为主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④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研的理论基础⑤主张教育适应自然,把实验方法移入教育研究(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①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杜威②教育科研从哲学方法论中分离形成独立学科③教育科研的方法大多是从其他研究方法中移植④教育研究理论分成——进步派(实证、实用)和传统派(思辨、理论)进一步分道扬镳⑤教育研究带有显著的实用主义倾向⑥教育研究内部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发展⑦教育研究的持续发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4)教育研究变革时期①科学研究渗透到自然和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增强②教育研究形成了分化和综合并用的研究趋势,例如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式③教育研究中不同学科的渗透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现状:①研究主题扩大②研究领域拓宽③问题意识增强、切合实际的价值取向④演技方法多元(2)问题:①研究方法单一、跨学科研究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研究综合不够③个人经验出发的思辨研究是主流,缺乏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它研究领域的成果3.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1)教育研究走向自然化和生态化(2)教育科研的综合化(3)教育科研的跨文化发展趋势(4)教育科研的现代化(三)教育科研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伦理性原则(评价研究的伦理可接受性、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承担对研究对象负责的义务)(四)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和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和评价阶段(五)教育科研的方法及其类型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1)古代教育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一、研究的经验本质二、研究的系统过程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三、一般研究方法第三节理论的作用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一、确定研究问题二、收集资料三、分析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第三章查阅文献第一节文献检索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一、信息来源二、图书馆三、期刊文献四、索引和摘要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六、元分析报告七、《教育研究评论》八、论文九、辞书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一、摘要或小结二、组织信息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一、批判性阅读二、写综述三、参考文献四、准备文献目录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问题的确定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四、研究的意义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一、摘要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三、附录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一、绪论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四、结果五、结论、建议和启示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一、提出的审稿意见二、发表标准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第一节研究设计的目的第二节控制变异的概念第三节良好设计的特征一、排除偏差二、避免混淆三、控制无关变量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第七章实验研究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含义一、实验变量二、“被试”一词的使用第二节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一、实验效度二、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第三节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略)第四节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略)第五节所罗门四组设计(略)第六节因素设计第七节重复测量设计第八节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第九节随机性和代表性第八章准实验研究第一节效度问题第二节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第三节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第四节时间系列设计一、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无控制组)二、多组时间系列设计(有控制组)三、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型(增加观测次数或插入多次实验处理)第五节单一被试设计一、A-B设计(内在效度最差)二、A-B-A设计第六节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第九章非实验性定量研究第一节非实验性定量研究:范围和描述一、事后追溯研究二、调查研究第二节调查设计一、纵向设计二、横向设计第三节调查研究方法论第四节问卷调查一、题目的编制二、题目的格式三、附信四、问卷的格式(应吸引人、易懂)五、提高回答率的方法六、鉴别不回答的原因七、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实的回答八、网络调查第五节访谈调查一、访谈题目二、访谈的进行三、错误的潜在原因四、电话访谈第十章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第一节定性研究的认识论第二节研究设计的组成一、工作设计二、工作假设三、资料收集四、资料分析和解释五、编码六、撰写结果——深描第三节定性研究的设计类型第四节透视定性研究第五节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第六节技术在定性研究中的运用一、定性研究中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二、定性研究中的计算机软件第十一章历史研究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第二节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第三节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一、确定研究问题二、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三、综合信息四、分析、解释、形成结论第四节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第五节对历史研究报告的评论第十二章人种学研究第一节教育人种学的性质一、现象学特征二、整体和全局的视角第二节人种学研究的概念图式第三节人种学研究的过程一、确定研究的现象二、确定对象三、假设的生成四、收集资料五、分析六、得出结论第四节教育人种学研究举例第五节人种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一、信度二、效度第六节人种学研究的作用第十三章混合法、建模法和德尔菲法第一节混合法一、混合法举例:准实验和调查二、混合法的优势第二节建模法一、建模的步骤二、建模法举例三、建模法总结第三节德尔菲法一、德尔菲法的过程二、德尔菲法的变式三、德尔菲法举例四、使用德尔菲法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第十四章抽样设计第一节随机样本的概念一、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二、随机数字表的运用三、运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四、抽样误差与抽样偏差第二节抽样设计的原则第三节分层随机抽样第四节整群抽样第五节系统抽样第六节确定随机抽样样本容量的注意事项第七节有目的抽样一、全面抽样二、最大差异抽样三、极端个案抽样四、典型个案抽样五、同质抽样六、有目的抽样的其他变式.七、目的样本的样本容量第十五章测量与数据收集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一、测量量表的种类二、测量的信度三、评估信度的经验性方法四、各种类型测验的预期信度系数五、测量的效度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变量的测量第三节用于测量的测验和问卷一、学业和技能方面的成就测验二、态度测验三、能力倾向测验四、等级量表五、观察系统第四节到哪里寻找测验信息第五节计分和数据整理一、数据编码二、数据文件举例第十六章数据分析:描述统计第一节统计数值的多种含义第二节分布一、描述分数的分布二、标准分(z分数)第三节相关——一种关系的量数一、相关的应用二、不同的相关系数第四节计算机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第十七章数据分析:推断统计第一节推断统计的应用背景第二节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一、假设检验和抽样分布二、建立置信区间——继续前例三、假设检验中可能的错误第三节通过统计量推断参数:综述第四节参数分析一、t分布——另一种抽样分布二、方差分析第五节非参数分析第六节相关分析第七节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八节对统计分析的评论第九节元分析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经验的、系统的、有效的、可靠的、多种形式的。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中国教育)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第四,加强颀导, 调劢各斱面的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迚行。
②丐纨乀交的教育改革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1993 年中共中央发布 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主要内容包拪以下几个斱面: 第一,明确了 20 丐纨末到 2l 丐纨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即“两基”、“两 全”和“两重”。“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丿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指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斱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指到 21 丐纨初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 和一批重点学科。 第事,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 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第三,深化中等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四,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和招生不就业制度。高等教育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实行高校收费制度和自主择业制度。 第亏,迚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斱法,克服学校教育中丌同程度存在 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第六,落实教育经费投入的“六个渠道”、“三个增长”的要求,力争在 20 丐纨末国家 财政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 第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 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八,迚一步加强和改革德育,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九,全面推迚素质教育。
(3)1958~1966 年 1958 年以后,我国教育界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 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 2.“文革”十年中的教育 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教育亊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斱面: (1)教育亊业的全面停顽; (2)各级各类学校陷入无政府状态; (3)远反教育规徂,教育教学工作混乤。 3.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 1976 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出现,中 国教育又迚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改革旪期。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第二章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笔记整理一、教育研究常用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二、调查研究1.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的特点◆自然性◆多样性(访问、座谈、问卷调查、测验和网上调查)◆灵活性◆间接性◆广泛性3.调查研究的意义◆揭示教育发展中现实存在的意义,从而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和矛盾◆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教育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发现和总结教育思想和经验,更好的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收集资料,为制定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依据4.调查研究的类型◆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现状调查、发展调查、关系调查、比较调查和原因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事实调查和意向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范围: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调查和测验调查5.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草拟调查提纲◆制定调查计划◆做好调查准备◆组织调查实施◆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6.调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调查内容要科学全面◆调查指导语要协调一致◆调查的问题要适宜◆调查资料要客观真实◆要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调查结论要做科学分析三、实验研究1.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研究的特点◆控制性◆因果性◆教育性◆重复性◆综合性3.实验研究的意义◆是丰富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是教育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的必经路径4.实验研究的类型◆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功能: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推广性实验◆根据实验变量的控制程度:前试验、准实验和真实验◆根据实验的性质: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根据实验的范围: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根据实验变量的个数:单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根据实验场地的不同: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5.实验研究的操作程序(一)准备阶段◆确定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假设◆完成实验设计(二)实施阶段◆实验前测◆实验控制◆试验记录◆实验后测(三)总结阶段◆整理试验资料◆统计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题目、署名、前言、实验内容、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参考文献及附录)6.实验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坚持教育性原则,绝不进行有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验◆做好实验研究方案◆加强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要认真选择测查工具◆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要周密设计并系统地进行实验四、个案研究1.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个案研究即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的方法2.个案研究的特点◆单一性◆典型性◆深入性◆针对性◆借鉴性◆自然性3.个案研究的意义◆有助于实施因材施教◆能够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开展集体教育工作◆能够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4.个案研究的类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个人个案研究、机构个人研究和社会团体个案研究◆根据个案数目的多寡:单一个案研究和多重个案研究◆根据研究目的:诊断性个案研究、指导性个案研究和探索性个案研究5.个案研究的操作程序◆确定研究对象◆收集个案资料◆分析个案资料◆实施个案指导◆追踪指导研究◆撰写个案研究报告6.个案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要遵循道德准则,切实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权◆要排除主观干扰◆准确把握个案研究的适用范围◆不要轻率的将结论推及总体◆确保收集的资料完整、真实、可靠五、田野研究1.田野研究田野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者对象的真实情境中,以参与观察和具体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2.田野研究的特点◆实践性◆客观性◆参与性3.田野研究的意义◆属于人本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教育及教育研究的特性◆为教育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助于我们从教育的角度认识和帮助弱势群体4.田野研究的操作程序(一)准备阶段◆选择调查对象和地点◆熟悉调查对象和调查点情况◆拟定研究方案◆实施预调查(二)开始阶段◆争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进一步了解调查点当地情况◆选好居住地(三)调查阶段(四)撰写研究报告阶段5.田野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要获得第一手真实的资料◆要做到研究的有的放矢◆要边调查边整理资料◆要尊重不同的意见◆要遵循研究原理六、行动研究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_高等教育出版社袁振国主编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一般研究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确定研究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收集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查阅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文献检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两个案例)
第13章两个案例13.1 复习笔记一、个案研究的实例(一)此个案研究的设计特点1.用典型抽样方法确定研究对象;2.用跟踪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几年的研究;3.用多元的资料的来源及多种研究方法增强研究的效度等。
(二)背景对迈克来说,坐在高中的教室里实在是件无比困难的事。
一些课程他根本就跟不上。
但是,在数学课上,他总是第一个做完考试卷的学生。
他解释说:“我喜爱数学,而且每次都能在十分钟左右就做完试卷,可是我却学不好其他的科目”。
他在大学二年级时第一次听说“以经验为基础的职业教育”。
迈克坦承:“我确实是只为逃避我不喜欢的课程才去参加聚会的”。
但是听过EBCE的解释后,迈克很快被这个观念说服了。
他不但喜欢“在工作中学习”的想法,而且认为这个方案可以让他以自己的速度来工作。
没有学分、无需教师的这一想法,也深深地吸引了他。
迈克把一些描述性材料带回家给父母看。
他们于是也陪着迈克去EBCE的学习中心参加了一个晚班,以对方案有更深的了解。
现在,经过两年的方案训练,迈克已经是个高年级的学生了。
他的父母也想让他弟弟参加这一方案。
去年,EBCE的早期测验证实了迈克的学校经验相当参差不齐——有些学科学得好、有些学科学得差。
他的阅读和语言成绩比他学校里低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还要差,但在学习技能上他却显出高于平均水准的能力,而且证明了他在数学方面的超凡才华。
上学年初,在迈克开始进入EBCE方案中时,EBCE工作人员认为迈克过于好动、谦卑、缺乏自信心、对健康和身体外表漠不关心。
他们还判断迈克有严重的写作障碍。
后来EBCE 负责迈克学习的主任为他设计了一个学习计划,以建立他的沟通能力,同时鼓励他探索多项职业计划。
这次,他把当地的动物园当作资源,访谈动物园的经理,并对阿拉斯加的棕熊进行了仔细研究。
迈克还加入自愿参加的探索者童军俱乐部,定期帮助动物园做些事情。
迈克说:“我确实喜欢和熊在一起。
它们真顽皮。
你们知道吗?当它们靠在栏杆上摩擦茸毛时,就像在拉小提琴。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高等教育出版社袁振国主编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 第三章查阅文献................................第一节文献检索............................................................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四、研究的意义......................................................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三、附录..................................................................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 ............................ 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 ............................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二、文献综述..........................................................三、方法或步骤......................................................四、结果..................................................................五、结论、建议和启示..........................................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二、发表标准..........................................................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设计的目的 ................................................第二节控制变异的概念 ................................................第三节良好设计的特征 ................................................一、排除偏差..........................................................二、避免混淆..........................................................三、控制无关变量..................................................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 第七章实验研究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含义 ................................................一、实验变量..........................................................二、“被试”一词的使用........................................第十章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第一节定性研究的认识论............................................第二节研究设计的组成................................................一、工作设计 .........................................................二、工作假设 .........................................................三、资料收集 .........................................................四、资料分析和解释 .............................................五、编码 .................................................................六、撰写结果——深描 .........................................第三节定性研究的设计类型........................................第四节透视定性研究....................................................第五节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第六节技术在定性研究中的运用................................一、定性研究中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二、定性研究中的计算机软件.............................. 第十一章历史研究..............................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第二节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第三节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 .....................................三、综合信息 .........................................................四、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第四节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第五节对历史研究报告的评论.................................... 第十二章人种学研究............................第一节教育人种学的性质............................................一、现象学特征 .....................................................二、整体和全局的视角 .........................................第二节人种学研究的概念图式....................................第三节人种学研究的过程............................................一、确定研究的现象 .............................................二、确定对象 .........................................................三、假设的生成 .....................................................四、收集资料 .........................................................五、分析 .................................................................六、得出结论 .........................................................第四节教育人种学研究举例........................................第五节人种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一、信度 .................................................................二、效度 .................................................................第六节人种学研究的作用............................................ 第十三章混合法、建模法和德尔菲法 ..............第一节混合法................................................................一、混合法举例:准实验和调查..........................二、混合法的优势..................................................第二节建模法 ................................................................一、建模的步骤......................................................二、建模法举例......................................................三、建模法总结......................................................第三节德尔菲法 ............................................................一、德尔菲法的过程..............................................二、德尔菲法的变式..............................................三、德尔菲法举例..................................................四、使用德尔菲法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 第十四章抽样设计 ..............................第一节随机样本的概念 ................................................一、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二、随机数字表的运用..........................................三、运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四、抽样误差与抽样偏差......................................第二节抽样设计的原则 ................................................第三节分层随机抽样 ....................................................第四节整群抽样 ............................................................第五节系统抽样 ............................................................第六节确定随机抽样样本容量的注意事项.................第七节有目的抽样 ........................................................一、全面抽样..........................................................二、最大差异抽样..................................................三、极端个案抽样..................................................四、典型个案抽样..................................................五、同质抽样..........................................................六、有目的抽样的其他变式..................................七、目的样本的样本容量...................................... 第十五章测量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测量的概念 ........................................................一、测量量表的种类..............................................二、测量的信度......................................................三、评估信度的经验性方法..................................四、各种类型测验的预期信度系数 ......................五、测量的效度......................................................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变量的测量 ....................................第三节用于测量的测验和问卷 ....................................一、学业和技能方面的成就测验..........................二、态度测验..........................................................三、能力倾向测验..................................................四、等级量表..........................................................五、观察系统..........................................................第四节到哪里寻找测验信息 ........................................第五节计分和数据整理 ................................................素影响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1、基础研究:指向具有普遍性,目的是扩展知识2、应用研究:指向特定的问题,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9章 文献研究)【圣才出品】
第9章文献研究一、选择题1.某一研究者需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
A.教育论文集B.教育年鉴C.教育辞书D.教育专著【答案】B【解析】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档案资料。
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
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墓志、碑刻等。
2.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最重要的工作是()。
A.选题B.写出论证报告C.文献检索D.制定课题计划【答案】C【解析】文献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占有材料,从而避免重做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3.参考性文献与其他文献相比,具有()。
A.原始性B.主观综合性C.客观报导性D.客观系统性【答案】B【解析】参考性文献与其他文献相比更加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有主观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4.同其他文献相比,二次文献具有()。
A.原始性B.客观报导性C.主观综合性D.客观系统性【答案】B【解析】二次文献具有客观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5.教育研究中的三次文献又称()。
A.原始文献B.检索性文献C.参考性文献D.资料来源【答案】C【解析】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
二、名词解释1.文献答:文献,指记录已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所有资料。
2.文献法答:文献法,即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因其不直接参与和接触具体活动,故称非接触型研究方法。
广义的文献研究法既包括定性研究,又包括定量研究。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献研究)
第9章文献研究9.1 复习笔记一、文献和文献研究法(一)文献1.概念文献是记录已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和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所有资料。
2.类型(1)日记、回忆录、自传;(2)信件;(3)报刊;(4)官方统计资料;(5)历史文献等。
(二)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文献研究法,既包括定性研究,又包括定量研究。
2.狭义的文献研究法仅仅指定性研究。
(三)与历史研究法的区别文献研究法不等同于历史研究法。
在历史研究中,必须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历史文献。
但是,文献研究法绝不限于历史研究领域。
它既可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他学科,同时也可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它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理论阐释和比较分析,帮助研究者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寻找社会现象产生的规律性。
二、文献研究法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一)非结构式定性分析1.文献分析采用定性分析的原因(1)文献是对有关事物性质、功能和特征等方面的描述,这些定性描述较少展现研究主题内的变量关系,因此研究者往往倾向于应用逻辑推理探索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它们的数量关系。
对文献进行定性分析研究成了教育研究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文献的定性分析在辨别过去的趋势并用该信息去预测与此相关的未来模式方面,具有特别的价值。
2.定性研究的特点(1)定性研究不太注重文献资料的数量特征和完整程度,虽然会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些简单必要的数量分析,但更注重的是对文献的性质作出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事物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2)文献的定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文献研究,包括对信件、日记的分析研究。
注重的是文献的个案,允许从事研究的人员选择足以证明某一观点和问题的例子。
(3)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献的定性分析类似于观察研究。
因为许多文献具有叙述的自然性、亲切性和发自内心的感觉等优点,所以在研究时比较灵活随意,研究过程的规范程度不太高。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2.教育研究的意义(背诵)(1)改善教育实践(2)推进理论建设(3)提高教师素质3.教育研究的类型(选择)(1)按照教育目的:基础研究/纯研究/理论研究(为什么)和应用研究(事实材料,是什么);(4)按照研究对象及其任务/研究内容:价值研究和事实研究;(2)按照分析方法:定量研究/量的研究和定性研究/质的研究定性研究VS 定量研究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2.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背诵)●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脱节;●思维方式整体直观,整齐划一。
(2)现状(背诵)●教育研究主体不断扩大;●教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教育研究问题意识增强,研究价值取向更切合实际需求;●研究视角和方法多元化。
(3)问题(了解)●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元化,跨学科研究方法未得到应有重视;●定性与定量综合研究不够;●重思辨分析,轻实践与实验;●不善于吸收、利用其它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3.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了解)(1)教育科学研究的自然化、生态化;(2)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3)教育科学研究的跨文化趋势;(4)教育科学研究的现代化。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选择,简答)1.客观性原则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1)研究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2)坚持教育方法使用中的严格的操作程序。
2.创新性原则(1)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2)具体问题时,适时调节教育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科学研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关键教育科学理论呈现两种形态(1)反映经验层次认识水平的经验性原理;(2)反映事物普遍本质的理论性原理。
4.伦理原则(1)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着的权利,如知情权、保密权等;(2)避免给对方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3)避免或消除不良后果。
5.操作性和适切性原则6.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背诵)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和评论阶段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选择)(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3)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一.教育研究的选题1.选题的主要来源(背诵)(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和反思产生的问题。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准实验设计)
第6章准实验设计6.1 复习笔记一、准实验研究的含义及效度问题(一)准实验研究的概念1.真实验“真”实验设计是具有随机安排被试(组)进行实验处理的特征的实验设计。
2.准实验准实验研究是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它是相对于真实验而言的。
(二)效度问题1.效度问题(1)准实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本身,将潜在地影响着实验的效度——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效度。
(2)准实验研究中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组起作用,这将无法证明这些组是否属于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
准实验研究存在着被试挑选的偏差损害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的可能。
2.避免方法为了实验的可推广性,必须在同一的逻辑基础上对试验组的典型性加以论证。
处于对内在效度的考虑,研究者必须尽力证实两个试验组间对等的程度,这需要对与所研究的变量有关的特征或变量加以认真考虑。
二、准实验的基本类型(一)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1.概念假如运用两次或多次实验处理而没有对控制组进行实验处理,那么这种设计就可以称作非对等多组仅施后测设计。
2.最简单的形式可以图解如下:这种设计表示:一个试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同时另一个试验组作为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
对实验组G 完成实验处理不久,同时对两个试验组实施后测。
这种设计可以推广为包括任意次的实验处理,对于k次实验处理,这种设计需要K+1个试验组:3.实验效度采用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的实验效度一般是较低的。
(1)产生的原因这一难点可能产生于实施实验处理前挑选被试的偏差和缺少前测。
(2)避免的方法要获得可以提供有关各试验组相似程度这样的现成资料,这些资料虽然不能消除被试挑选上的偏差(假设存在),但它们提供的信息可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
(二)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非对等控制组实验设计除了对被试也实施前测外,其他方面与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相似。
1.最简单的形式仅需要两个试验组: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
假如不含有控制组,那么此设计称为前测—后测非对等多组设计。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比较研究)
第10章比较研究10.1 复习笔记一、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与作用(一)比较研究法的历史比较研究的最初运用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大致如下:1.萌芽阶段(1)古希腊色诺芬关于希腊与波斯教育的介绍。
(2)西赛罗在《论演说家》一书中记叙了希腊与罗马的文化教育状况。
(3)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珍贵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了东方教育的情况。
(4)突尼斯的伊本·卡尔非常欣赏东方伊斯兰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比较的要素表示关注,对比较的方法提出了某些见解。
(5)1647年,瑞典的约翰·洛克森纽斯已开始对一些国家的教育历史进行比较。
(6)此后100余年中,英国的威廉—佩蒂,法国的狄德罗、孔多塞也对教育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7)19世纪以前,少数杰出人物在教育领域内运用比较研究法,虽然是可贵的,但又是不自觉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的活动不能被看作科学意义上的教育比较研究。
所以,人们把它称作比较研究的“萌芽阶段”。
2.形成阶段(1)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进行了简单的类比,以借鉴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的教育。
(2)代表人物法国的朱利安、美国的霍拉斯·曼、英国的马修·阿诺德等。
(3)特点这个时期,比较研究法虽有发展,但仍以描述为主,是一种带有功利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还不能解释教育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
比较分析的方法也未成为对研究者们起主导作用的方法。
3.发展阶段(1)20世纪前叶,由于一些国家显露出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不少国家开始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探讨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2)具体表现①康德尔认为比较研究应从历史的纵向着手,并结合整个国家的其他背景。
②汉斯、施奈德、马林森等坚持认为对各国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应着重分析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
4.成熟阶段(1)60年代后,比较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定量资料深入分析教育结构,确定各种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精密、更精确的方法。
课题_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圣才出品】
第 1 章 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一、选择题 1.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 )。 A.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B.基础研究、案例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C.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反馈研究 D.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答案】A 【解析】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基础研究、应 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 通过教育科研不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 科学精神,使学校不断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通过教育科研,能够出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形成学校的“拳头产品”,从而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4)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校本培训,能够提高广大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 师的教育科研素养 教师在参与科研活动中可以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 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从培训角度看,参加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培 训教师的有效途径,可以说是一种校本培训。(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5)开展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教育科研可以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教育信息,可以进行超前论证,可以 开展实验探索,提供科研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 (6)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 实验,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说,教育科学 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
可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1.人类活动的层次
人类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经验水平和有意识的反思活动。
其中,有意识的反思是指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对活动的特点、过程和规律进行理性的分析,属于研究性质。
2.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
教育研究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这充分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
3.教育活动的发展
教育活动是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已有3千年的历史。
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教育的变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1.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教师专业化的提法越来越普遍化;
(2)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要具备教师职业的独特品格和能力;
(3)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
2.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要求
(1)传统的教育
①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知识传授、行为训练;
②班级授课制具有非针对性、去个性化的弊端。
(2)现代教育
教育的理想是促进不同的儿童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有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有对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研究。
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别人和自己的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因材施教。
3.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
(1)根据教育对象、教育要求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需要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探索和研究。
(2)了解和熟悉教育研究的方法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高效率的必要条件。
二、教育研究的过程
(一)教育研究的步骤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和研究过程提供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1.确定问题;
2.查阅文献;
3.收集资料;
4.分析资料;
5.推导结论。
(二)教育研究的效度
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和结论的普遍性。
效度同时包含两个概念,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1.内在效度
(1)概念
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
(2)举例
①内在效度较好
假设一位体育教师要研究两种不同的练习方案对初二年级男生体育技能测试成绩产生影响的情况。
这个教师计划用上午时间,并且可以随机在每个班级指定28个男生。
他将这两种训练方案分别运用到两个班级中,时间同为16个星期。
最后,由他本人负责对两个班进行同样的体育技能测试。
这个研究的整个计划如图1-1所示:
图1-1 有内在效度的假设性研究的总体研究计划
这个研究具有较好的内在效度。
因为,如果两个班的体育技能测试成绩有差异,譬如说,2班的均数比l班高,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解释这个结果,并得出方案2比方案1更有效的结论。
不论结果怎样,都可以较有把握地得出解释,因为总的来看,两个班级之间惟一不同的是练习方案。
②内在效度缺乏
这一研究是关于不同类型的教材对初二年级自然科学课学习有什么不同影响。
现抽出3位教师参与研究,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学校教学;其中两名教师每人教4个班的初二年级自然科学课,一名教师教3个班。
其中有一所学校的班级是按照能力分班的。
碰巧,参与研究的这个学校的这名教师教的是能力高的班级。
每位教师使用1种教材,试用教材的时间为9周。
教师们使用不同的材料,并且没有教师使用超过一种以外的材料。
9周后,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的成绩测试,每位教师使用他(她)自己出的试卷。
整个研究计划如图1-2所示。
这样,这个研究就缺乏内在效度,因为结果不能被解释。
图1-2 缺乏内在效度的假设性研究
2.外在效度
(1)概念
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外在效度依赖于特定研究工作的条件及目的。
(2)举例
①例子
某一地区有5所小学,进行一项关于学生家长们对学校的课程质量、管理效果、纪律等看法的调查。
事先形成了一个结构良好的电话交谈的条目细则,并且有足够条目覆盖住家长关心的学校特征。
在每所小学有25个学生家长被随机选出并进行交谈,对于那些找不到或不愿意交谈的,有一个随机取代的规定程序。
交谈结束后125个交谈者中只有6个父母因找不到而被重新替代。
②解释
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被推广的人群是那些孩子们在这5所小学就读的父母们。
按照这种调查进行的方式和完成的交谈的数目,这个结果能很有把握地推广到这些人群中去。
这项调查研究具有高的或是说好的外在效度。
但如果把这项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学校系统的其他小学中就不会有多少意义。
如果要这样做,需要逻辑基础,如以这些学校小学生的父母与其他学区小学的学生的父母的相似性比较为条件,即要证明不同地区孩子父母的情况是相似的。
(3)内外效度的平衡
研究的效度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内在或外在效度。
旨在提高内在效度的企图可能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亦然。
研究者需要求得一种平衡,使某一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推广价值。
(三)教育研究的信度
1.内在信度
(1)概念
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2)举例
如果使用多个人收集资料,内在信度的问题便是:收集人之间能达成一致吗?如果对教师行为进行研究,使用课堂观察方法收集资料,内在信度的问题便是:两个或更多的观察者在看待同一教师的表现时,能达成一致意见吗?这可称之为观察者之间的协同程度。
如果缺乏内在信度,资料仅是收集者的一个函数,即随观察者眼光的不同,观察的结果不同,这就不能反映真实发生的情况。
2.外在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