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终结(一)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人工智能时代的问题是否越来越少”导写+标题+素材+优秀范文

2024届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人工智能时代的问题是否越来越少”导写+标题+素材+优秀范文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人工智能时代的答案与问题”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3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试题解读】本题为材料作文,文字简洁,只有两句话组成。

前一句陈述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后一句话锋一转,“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引到思考的层面,材料以问号作结,并没有给任何倾向性的暗示,再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调动自己独特的体察经验,进而进行个性化写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暗合了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思考的着力点可以有三层,一是围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当下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与答案”“多与少”等充满思辨性的思考。

这是最基础的思考层面,需要厘清: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解决了哪些问题?给出的是什么样的答案?什么样的问题减少了?什么样的问题增多了?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有序的思考,不难得出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处理知识、技术相关问题上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可能会产生“人脑是否退化”“AI产生的作品是否有艺术价值”“是否违反道德或者法制”等价值、伦理、法制以及人类发展等隐形层面的问题。

二是透过这一情景联想到更多发展带来的思辨性的更深层的问题,随着科技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逐渐涉入人类生活、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众多领域,科技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发挥正效应之外,是否还激发出新的问题,甚至危机?比如“得与失”“便捷与伦理”“进与退”“快与慢”“价值与虚无”,等等,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

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数字传媒的技术审美性①现代社会的审美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拓宽,科技产品也出现日益审美化的趋势,“艺术的技术性”和“技术的艺术化”已经把“技术”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知道,科学与艺术本是人生的两极境界,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而今,这种目标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接近抑或融合起来。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技以其穿越时空、启迪想象的发明创造,将科学与诗、精密的数学与鲜活的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丰富的颇具审美感的产品,生动地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的融合和互动,让技术的艺术化成为数字传媒时代的文化新表征。

这似乎印证了法国作家福楼拜一百多年前的那个预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

”②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以后,机器自动写小说、作诗、作曲、作画等程序软件的广泛应用,充分展示了信息科技强大的艺术功能,多媒体、超文本的便捷操作,大大提升了数字技术的审美水平。

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码摄影、手机视频以及层出不穷的移动多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让数字技术工具及其内容承载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生动写照,其所创造的艺术新形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艺术世界。

现代可视化技术将数码计算、胶片处理、视屏影像等扩大到三维音响和虚拟实体的仿真技术领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超宏观世界(如宇宙星云分布)或超微观世界(如DNA的双螺旋结构),甚至一些非感性的科学法则等,都实现可视化处理。

中国古代诗论家所推崇的那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诗意胜境,被营造得切切诱人。

原本抽象的法则规律和无涉情感的技术工具,借助新技术自身的优势,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活多变的融视觉、听觉乃至触觉体验于一体的想象性诗意空间,释放出了无比丰富的感性魅力,蕴含着艺术审美的诗意,它们在带给我们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让我们获得更新奇的审美享受。

论未来主义运动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论未来主义运动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2023未来主义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由诗人、艺术家与先锋主义者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在1909年首先提出。

马里内蒂号召欧洲的艺术家们摒弃以文艺复兴与罗马帝国文化的旧文化,在资本主义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充满激情的新社会与新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对交通运输、通讯设备等现代机械化速度与力量的赞美和讴歌。

在对现代技术的狂热崇拜之后,支撑许多意大利艺术家率先投入这一运动的是意大利对土耳其战争的胜利及其迅速发展的国家实力。

出于相似的理由,上升时期的欧洲国家普遍具有对新科学新技术的激情,因此未来主义迅速向英、法、德乃至刚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俄国蔓延。

同时,一些未来主义者还将热情倾注到疯狂的战争中,通过宣扬革命之美和战争之美号召对“旧文化”的进一步“清洗”。

这种对战争的热衷无法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因此,在意大利未来主义运动只是昙花一现。

但作为20世纪初第一个全球艺术运动,这种将生活热情投入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迅速在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领域传播开来,它的理念深刻且持久地影响着包括电影艺术在内的诸多艺术创造领域,为人类文明史贡献了关于技术性思维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

一、对欧洲20世纪20年代先锋电影运动的影响未来主义是一场革命性的现代主义运动,它始于马里内蒂在1909年公开发表在报纸上的《未来主义宣言》。

在这份未来主义纲领性的文件中,马里内蒂以具有画面感的文字描述了他在想象中见到的诸多华丽繁复的意象:他的思想如同寺庙的“黄铜贺顶式吊灯”一样熠熠发光,而心脏如同灯丝般燃烧并放出光芒,“我们践踏着祖传的惰性,在华丽的东方地毯上长久地来回踱步,在逻辑的极限内高谈阔论,同时挥笔写下许多愤激的言词。

我们的胸中充满极大的自豪感,因为我们感到此刻惟有自己头脑清醒,昂首挺立,犹如面对从淡蓝色的营地里向外做敌意窥探的点点繁星而傲然屹立的灯塔和稳步前行的哨兵……”[1]未来主义“歌颂追求冒险的热情、劲头十足地横冲直撞的行动”对应在同一时期的许多文学与绘画创作中,甚至出现了文学领域、绘画领域与建筑领域中的“未来主义宣言”。

数字技术对当今电影美学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当今电影美学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当今电影美学的影响作者:王梓帆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4期摘要:被人们称之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诞生仅仅10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无声电影到黑白电影,再到彩色电影的转变。

在这背后,现代科技对电影的制作方式以及表现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电影领域中数字技术的兴起,深刻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方式,但也给电影中想表达的美学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思考和理论梳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美学一、数字技术与电影的革新数字技术的核心其实就是计算机技术。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计算机技术进入电影制作领域,这就使得用电脑绘画和电脑成像获得的数字影像成为了电影重要的表达手段。

从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开始,《魔鬼终结者2:审判日》( 1991年)、《侏罗纪公园》( 1993 年),到《阿甘正传》( 1994年)、《真实的谎言》(1994年)、《泰坦尼克号》(1997年)、《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角斗士》(2000年)、《魔戒三部曲:王者归来》(2003年),《金刚》(2005年)等,都尝到了数字技术的甜头,今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头号玩家》,运用高超的CG技术,讲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无所寄托、沉迷游戏的大男孩,凭着对虚拟游戏设计者的深入剖析,历经磨难,克服了在游戏关卡里的种种困难,成功通关游戏的故事。

这部影片将数字电影推向了一个高潮。

而1996年中国电影导演周晓文拍摄的《秦颂》,片中用数字技术表现了古代战争的历史画面,是中国最早使用该技术拍摄的影片。

随着几十年的发展,电影与电视手机等多媒体的结合和渗透,形成了以电脑为核心以及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新媒体。

而由于媒介的改变,电影的艺术样式和审美文化发生的改变,大众对于电影的审美需求自然也是今非昔比。

数字技术给电影创作带来的影响其一便是真实性的变异,由于传统电影在拍摄和制作方面的条件有限,所以无论是巴赞的长镜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亦或是克拉考尔的现实复原,都是在现实物体拍摄的基础上去完成的,反映的也都是现实中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题材。

评述电影中的科幻元素

评述电影中的科幻元素

评述电影中的科幻元素电影是一种具有广泛吸引力的艺术形式,而其中的科幻元素更是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科幻电影以其奇幻的场景、想象力丰富的剧情和独特的科技元素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评述电影中的科幻元素,并探讨其在电影制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科幻元素的引入1. 引言科幻元素是指电影中融入了科学技术、未来世界或超自然现象等元素。

它们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视觉效果,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科幻元素的引入,既是为了增添趣味性和娱乐性,也是为了激发观众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思考。

2. 具体影片分析在众多科幻电影中,例如《终结者》系列,通过将未来科技融入到剧情中,让观众进一步思考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以及人类在面对科技进步中的挑战和困境。

另外,《星球大战》系列是一部充满科幻元素的经典电影,激发了无数观众的想象力。

它展示了世界各种不同的星球,飞船和光剑等特殊科技装备,让观众沉浸在一个全新的宇宙当中。

二、科幻元素的作用1. 创造奇幻的世界观科幻元素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打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让观众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神秘感的环境。

当观众看到未来科技的运用时,他们会被电影中所描绘的奇异景象所吸引,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2. 引发观众思考科幻电影经常通过设定未来情景或超自然现象来探讨人类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例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存在,或者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否值得等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并且激发了对科学发展和人类命运的讨论。

三、科幻元素对电影制作的影响1. 视觉效果的突破科幻电影通常需要创造特殊的景象和效果,在影片制作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技术。

通过应用特殊效果,如CGI(计算机生成图像)和模型制作等技术手段,将科幻元素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营造出真实感和震撼力。

2. 剧情发展的创新科幻元素的引入使得电影故事更具创新和悬念。

通过设定未来或未知的情境,电影可以展示出与现实生活迥然不同的剧情,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影视艺术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影视艺术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影视艺术鉴赏》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电影P3——电影是一种机械化生产的文化产品,电影艺术创作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百科回答: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

)2、意识形态P9——意识形态是一种反映个人、集团、阶级、社会要求和理想价值观念体系。

3、电影语言P21——电影语言是一种诉诸观众视觉与听觉的形象符号,是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实在的物质形态。

电影语言是表现形式的材料,同时也是电影表意的媒介。

4、蒙太奇P46——指电影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构成与组合,在电影创作中,如果把两个不连续的镜头加以连接,就称之为蒙太奇。

5、流派P88——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一批创作风格详尽的创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大致相近的美学风貌,其作品的思想倾向与创作方法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

6、电视连续剧P132——电视连续剧是最能发挥电视媒介特长的艺术样式,能最大限度地适应观众的观赏心理。

时间跨度长、叙事容量大、“强制性”收视行为。

7、纪录片P154——“对现实创造性处理”,一般认为这是对纪录片的经典定义。

8、影视评论P198——在影视欣赏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影视现象进行的客观分析与理性评价。

9、新闻节目主持人P178——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主导者,在节目策划、节目编排方面享有极大的发言权,尤其对新闻时事的评述,更是渗透着主持人的独到见解。

10、欣赏P198——是将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对象进行感受,是进入作品的交流,像角色替换一样去体验作品中人物的经历,体验作品所提供的规定情景,对人物的遭遇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

11、评论P198——是将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对象进行进行剖析与评判,要分析作品诱发欣赏者形成感受和体验的程度及原因,分析作品所表现的深层意蕴,是对影视作品内在理性意义的认识,属于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接受。

12、社会批评方法P209—是一种运用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着眼于影视作品的社会属性,研究影视现象与社会之间互相影响的批评方法。

从中西对比角度看国产科幻电影的成就与发展

从中西对比角度看国产科幻电影的成就与发展

新闻传播News Dissemination从中西对比角度看国产科幻电影的成就与发展党江华(安阳工学院河南455000)【摘要】科幻电影是在现有的科技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和艺术加工,对未来或遥远过去时代的环境、生活、生物等进行再现的故事影片。

中国科幻电影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形成了题材多样、风格多样、人物个性鲜明等鲜明特色,但与好莱坞科幻电影相比,还存在技术手段落后、创作团队不稳定、国际合作不广泛等不足。

中国电影人应当从提升科学素养、提高艺术创造力、改进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努力,使国产科幻电影成为享誉全球的文化名片。

【关键词】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历程;取得成就;发展路径一、科幻电影的概念和魅力《电影艺术词典》对于科幻电影是这样定义的:“科幻片,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

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做幻想式的描述。

”m科幻电影首先是故事片,有人物、事件、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因素,而不是只展现科学成就的纪录片;其次科幻电影是建立在现有科学基础上的设想,而不是凭空想象的神话片或魔幻片;再次科幻电影必须超越现实社会,对未来的或远古时期的环境、生物、科技等展开描述,而不是反映现实的影片。

综上所述,科幻电影是在现有的科学常识和科技发展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和艺术加工,对未来或遥远过去时代的环境、生活、生物等进行再现的故事影片。

科幻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是最受欢迎的一类电影。

根据Box Office Mo-j。

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9月,世界电影史票房排行榜前100部影片当中,有55部科幻电影,是占比最大的一类电影。

科幻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一是因为它很好地满足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未来科技和未来生活的好奇心;二是因为它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带领人们走进一个新的世界,给人们带来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新体验、新感 受。

科技进步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终结(1)

科技进步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终结(1)

科技进步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终结(1)研究电影的人,特别是喜欢对电影进行纯理论思考的人,总不免要追索“电影是什么”,“电影应当怎样”,这样一些电影学的“元”问题,也就是说,总试图回答关于电影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人们称此为对于电影的终极关怀。

然而一百年的电影历史却再清楚不过地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电影的本质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

人们根本无法一劳永逸地获得关于电影本质的永久性答案。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存在于电影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那种异乎寻常的紧密之中。

一百年的电影历史,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不断生成又不断变化的历史。

目前正蓬勃于世的电子数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场将引发电影艺术本体性变革甚至消亡的深刻的技术革命。

一此后的色彩技术以及光学镜头和感光胶片等方面的技术革新和进步虽都程度不同地给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但基本上都没有触及电影艺术的本体构成,也就是说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电影艺术的发展进步是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中,真正给电影带来一次新的本体性变革的是电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二电视技术的出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媒体存在的。

而一旦当电视作为艺术形式出现时,正像声音因素被电影艺术习惯力量视为异己一样,电影艺术也把电视艺术看成是自己的敌对势力,在美国就爆发了持续十年之久的电影电视大战。

而事实上在各国都曾程度不同地发生过类似的影视大战。

默片时代的电影艺术家当时没有意识到声音的出现是不可阻挡的,它必定要进入电影并使电影艺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前电视时代的电影艺术家们也同样没能及时地意识到电视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强势媒体对于电影艺术的深刻意味。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视技术给电影艺术带来的深刻影响的话,也许有一个说法是便捷的,那就是使电影艺术进入了电视时代。

在探讨并努力准确表述电视时代的电影艺术的本体存在或者说本性的过程中,有一个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就是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异同的探讨和争论。

(最新整理)第一讲电影的魅力

(最新整理)第一讲电影的魅力
LOGO
出制
乐构业



品 :
片 :
限限限北
公公公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司司司新
、、画
精银面
英都影
娱机
Animal Logic The Orphanage
William kong
以《英雄》为例,看其剧组阵容:
特作服 录摄
主编导
效 制曲装 作:: :谭和
盾田 惠


音 :
影 :
东陶 杜
经可
武风
怡张


演 :
剧 :
演 :
乔治 梅里爱
《灰姑娘》1899年 使用了停机再拍技术
LOGO
乔 治
梅 里 爱 电 影
根据凡尔纳同名小说拍摄《月球旅行记》1902年
Page 9
LOGO
在电影最初的十年里,生产影 片最多的是法国和英国。
1904年起,叙事形式(剧情 片)开始成为主要的形式。电 影活跃在欧洲,作为电影之都 的好莱坞并未存在。
子玉李 李 张
丹陈连 冯 艺
道杰 谋

《 英 雄 》

术 指侯 导咏

明梁
张 艺
章朝 谋
子伟
剧 组 阵
电影的制作流程:
编剧------导演------表演------摄录------剪辑
Page 18
LOGO
投资:3000万美元
投资:3.5亿人民币
Page 19
LOGO
《泰坦尼克号》耗资2亿5千万美元
LOGO
第一讲 电影的魅力
Page 5
LOGO
一 、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及辨析

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及辨析

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及辨析史可扬【摘要】数字技术给电影的真实观、语言和叙事方式及观看方式都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但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影技术的革命不等于电影美学的革命,它并未动摇电影的艺术本性,也未动摇电影美学的根基;数字技术所制造的“数字影像奇观”不是电影的艺术本性,奇观只是一种电影表达的形式,它虽然可以给我们出乎意料的视听享受,但它永远不可能代替形式中的“意味”,也就永远不能成为电影艺术本身;数字新媒体技术不能动摇中国电影美学传统,无论是从中国传统观念和观众的欣赏趣味来看,数字奇观化电影既与中国文化现实相隔膜,更不能成为中国电影的主要形态乃至追寻目标.【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5页(P84-88)【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数字技术;电影奇观;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影响;发展;走向【作者】史可扬【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1电影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任何一次电影技术革新都会成为一种内驱力,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兴起,同样给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造成冲击。

对之进行理论梳理和严肃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尤其是现实意义。

一、数字新媒体技术与电影的革新数字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

而计算机技术介入电影制作领域,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一介入使得电脑成像和电脑绘画获得的数字影像及其虚拟空间成为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段,实现了电影与电视及多媒体的结合和渗透,从而滋生以电脑为核心、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新媒体。

伴随着媒介的变化,审美文化、艺术样式也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数字电影应运而生。

简单地回溯一下数字电影的发展历程:经由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的初试牛刀,1977年美国电影《星球大战》中的飞船模型,可以看作是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的开始。

随后,《魔鬼终结者2:审判日》(1991年)、《侏罗纪公园》(1993年),到《阿甘正传》(1994年)、《真实的谎言》(1994年)、《泰坦尼克号》(1997年)、《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角斗士》(2000年)、《魔戒三部曲:王者归来》(2003年),《金刚》(2005年)等,都尝到了数字技术的甜头,而《狮子王》、《阿甘正传》、《未来水世界》、《龙卷风》、《山崩地裂》、《火山爆发》、《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精灵鼠小弟》、《完美风暴》、《恐龙》、《指环王》、《神鬼奇航》、《指环王3》等大片更是大规模地使用了数字技术,2010年的《阿凡达》,则把数字电影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数字电影发展史PPT课件

数字电影发展史PPT课件

20
1995年美国翰·雷斯特导演的的《玩具总动员》,不管 是人物还是背景,从头到尾都是利用电脑绘制完成,计 算机动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成为电影史上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第一部真正的“三维电脑动画”电影。
2021/3/25
21
2001年又一部具有革命 意义的数字动画电影诞生 了,它就是美国哥伦比亚 三星电影公司耗资2.4亿美 元,历时4年完成的《最 终幻想》。影片首次完全 运用电脑来塑造真人一般 的角色,影片中没有一个 真人,但是虚拟演员在线 条、毛发、皮肤、纹理、 表情等方面已经几乎与真 人别无二致。
2021/3/25
18
• 3、21世纪之交:数字技术走向成熟并成为不可替代 的表现手段
• 数字技术由某一阶段制作的参与到开始全方位地介入 到电影制作的各个阶段和领域。
2021/3/25
19
1995年的卖座影片《面 具》,数字化技术加上导 演的天才想象是数字制作 技术成熟的又一标志。
2021/3/25
2021/3/25
16
1994年美国影片《阿甘正传》,则是借助计算机进行 后期合成和修剪,含蓄而不露痕迹地把数字特效融入故 事情节发展之中。
2021/3/25
17
《侏罗纪公园》和《阿甘正传》的成功也标志着计算 机图像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并融入 主流。两种技术风格截然不同的影片最终都取得了成 功,这也充分说明了技术服务于艺术的要求,效果满 足于创作的需要。
2021/3/25
13
《侏罗纪公园》(1993年 美国 斯皮尔伯格)
2021/3/25
14
《侏罗纪公园》 第一次成功地采 用了计算机三维 动画技术制作出 质感和动感十足 的恐龙。恐龙形 象成为虚拟的真 实,成了影片故 事的基础。

电影技术发展

电影技术发展
电影技术的发展历程
团队成员:
电影技术的起源
1.成像原理 2.科学实验阶段 3.第一部电影的诞生
•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
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 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 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 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 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 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 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 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 入到了科学
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 盘”试验成功; 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 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 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 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 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 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 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 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 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 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 “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 。
历史兴衰——连受打击
• 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判 定大公司非法垄断。这一判决要求制 作公司只管制片,放弃发行和电影院 业务的经营。这就给像米高梅这样集 制作、发行和放映于一身的大公司致 命一击,它的主要财源被切断了。 • 第二个打击来自电视业。二戓后,电 视开始大量迚入家庭,到五十年代, 电影观众比四十年代少了一半,到 1957年,米高梅持续了30年盈利的局 面被打破。 • 第三个打击就是梅耶的离去。梅耶是 米高梅的最大功臣,他的电影主张的 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娱乐大众,到五十
好莱坞影都简史

浅谈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谈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谈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及发展摘要: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媒体艺术也逐渐兴盛起来,将数字科技与现代传媒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将文化的魅力充分的展示出来。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进一步提高艺术表现水平。

数字媒体艺术是当今这个数字时代的产物,它是使用数字技术和媒体形式来创造艺术作品的一种方式。

这个领域的作品通常包括电影、动画、数字绘画、虚拟现实、交互式媒体和游戏设计等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目前正在快速地推进和扩展。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科技与现代传媒数字媒体艺术现状数字艺术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网络艺术和多媒体以及数字摄影等诸多内容,它以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为基本特征,因此得到了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

在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人类创意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数字艺术已经发展成为核心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个人电脑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电脑来玩游戏,创作图像和音乐,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数字艺术家和媒体艺术家的作品。

以此为基础,数字媒体艺术开始展现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

在这个时期,一些先驱艺术家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创作艺术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艾滋·欧文(AIsaakOvien)的《方形圈》,这是一幅使用Apple II计算机绘制的艺术作品。

同时,电影工业也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特效制作,比如《终结者2:审判日》等。

19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开始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并且不断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摄影、电影和网络等各种不同的媒体形式,形成了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创造出了大量令人瞩目的艺术作品。

人工智能电影演讲稿范文

人工智能电影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激动人心的主题——人工智能。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今天,我将通过一部电影,带领大家领略人工智能的魅力,展望它的未来。

题目:人工智能:梦想与现实尊敬的各位,让我们首先回顾一部经典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这部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梦想和人工智能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大卫,是一个拥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他渴望得到人类母亲的关爱。

在这部电影中,人工智能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拥有情感、梦想和灵魂的存在。

一、人工智能的诞生与发展1. 人工智能的起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从最初的逻辑推理、符号计算,到如今的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 人工智能的应用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交通、金融、娱乐等领域。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治疗和康复;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在交通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投资者进行决策;在娱乐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创作音乐、绘画、小说等。

二、人工智能与电影1. 人工智能在电影中的应用在电影中,人工智能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终结者》系列中,人工智能机器人T-800为了保护约翰·康纳,不惜与人类为敌;在《阿凡达》中,人类通过控制纳美人的人工智能身体,实现了与外星文明的交流。

这些电影中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

2. 人工智能与电影艺术的融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

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电影制作可以实现特效的实时渲染,提高电影的观赏性;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电影剧本的创作、角色配音等方面。

电影发展历程(珍藏版)

电影发展历程(珍藏版)

电影发展历程(2007-07-31 16:20:42)标签:艺术学基础知识电影*电影发展历程一,电影发明阶段1832年12月,比利时人普拉多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制成"诡盘",由此产生现代电影原理.1888年英国W.弗赖斯.格林制成他的第一架电影摄影机.1889年,柯达公司制成第一卷软片.爱迪生有用这种胶卷制成第一部打孔影片.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二,电影普及阶段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同年,法国百代影片公司派摄影师费利克斯・米斯格到中国拍摄素材,编成《中华帝国的一次旅行》,《中国海军生活》等短片.1906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凯利邦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公映.1909年1月,爱迪生等人组织电影专利公司,实行发放上映许可证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个电影检查机构在纽约成立,35毫米电影胶片,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规格.1910年3月,国际电影公司通过媒体宣传,使演员F.劳伦斯成为第一个明星,美国的明星制度从此确立.1913年,美国好莱坞正式有了法定的地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摄制电影的基地.美国人T.卡尔马斯和D.康斯托克用他们发明的彩色工艺(二色追加法)拍摄了第一部美国彩色故事片《海峡两岸》.1937年,迪斯尼公司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三,电影研究与评奖1911年,法籍意大利人R.卡努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确认电影为一门艺术.191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学会成立.1927年5月11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告成立,D.范朋克为第一任主席.1929年5月16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行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仪式.四,电影音响的发展1926年8月6日,纽约曼哈顿歌剧院首次上映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配有音响效果的音乐片《唐璜》,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次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在纽约百老汇的华纳大戏院公映第一部对白配唱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1928年7月6日,纽约首映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1953年,配合宽银幕电影的立体声音响系统开始在电影院投入使用. 1975年,杜比立体声系统问世,在世界各国的电影院音响系统逐渐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模拟式三声道,到全数字式5.1声道的AC-3问世,杜比实验室为电影音响科技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几乎每-项专利技术都给电影音响留下深远影响.1977年,首次采用环绕声音响的科幻片《星球大战》上映,创美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利润,推动了电影环绕声音响的进一步发展.1982年,美国鲁卡斯(Lucas)电影公司的总工程师Tomlinson Holman 研制成一种新的电影院音响技术标准THX,得到了全美电影与电视工程协会的认同,使之成为全美电影院参照的新标准.随后,采用THX标准环绕声音响用于《星球大战》等影片,再次掀起人们关注电影音响的高潮.1991年,杜比AC-3数字环绕声音响正式推出,属于杜比实验室的第三代数字音频编/解码系统,将电影院的环绕声带入5.1声道全频响应领域.这些数字信号被确定记录在电影胶片齿孔之间,开始时主要用于专业电影院多声道系统,以后又用于家庭影院系统,DVD激光视唱机,AV放大器和正在发展中的数字HDTV等,1993年,DTS全面介入电影市场,他们另辟途径,将声轨的时间码记录在胶片上,然后依据时间码同步播放记录声音信号的CD-ROM, 这样一来,记录声音的数据空间扩展了许多倍,为电影音响系统拥有良好音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1994年,世界首张配有杜比AC-3数字音响效果的电影光盘《燃眉追击》问世.推动了家庭影院环绕声音响数字化的发展.五,电影放映的发展1940年,苏联研制成功第一部立体电影.1952年,第一部环幕全景电影在美国问世;1953年,宽银幕电影在美国纽约上映;1986年,中国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在哈尔滨建成.同年,环幕电影在中国研制成功.*各国电影与艺术流派一,各国电影与艺术流派(一) 法国电影(France cinema in)1.法国电影的发展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1908年12月第一部艺术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获得法国文艺界的广泛好评.这一成功立即引起国内外的竞争.此后,法国艺术影片公司又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艺题材影片.如《阿尔勒城的女人》(1909),《巴黎圣母院》(1911),《悲惨世界》(1912)等,在法国以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艺术影片"被认为是无声电影艺术的开始. 1910年前,法国电影以其创造性,艺术性和多样性而称霸世界.法国百代公司摄制的舞台纪录片,喜剧片和新闻纪录片控制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1910年后,因美国和德国影片的竞争,其霸权有所削弱,但法国影片产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国外市场,法国影片仍占优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电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毁.由于战争,法国影片生产完全停顿.美国影片乃乘虚而入,占领了法国的电影市场.2.印象派电影电影中的现代主义流派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国外市场的丧失,法国电影源于消亡的边缘.为了重振法国电影,L.德吕克发起组织电150影俱乐部的运动,创立了印象派电影.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目》(1920),《太阳的死亡》(1922),《金钱》(1929),《拿破仑》(1927)等.印象派电影追求造型美,寻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派虽然只昙花一现,但《狂热》(1921)中的深焦距镜头,《拿破仑》中叠印的人物及合成银幕和多种角度拍摄的主观镜头等,在电影美学和电影技巧上有一定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年间,法国生产的影片绝大部分是一些脱离现实生活,描写过去时代的虚构故事片,但制作精美,富于诗意.在创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影片日渐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游戏》(1952),《逃亡者》(1955).根据法国著名文学作品或民间故事改编的影片有《红与黑》(1954),《巴黎圣母院》(1956)等.在此时间,法国的故事片,大多质量平庸.这时,法国影坛上出现的"新浪潮"冲击了这种局面,并对世界影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新浪潮"电影"新浪潮"是指从1958年兴起于法国的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在这种观念下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影片,这批导演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做过多年导演助手及拍过短片,具有专业知识的电影工作者,如A.雷乃,C.马尔凯等.二是《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家们,包括人阿斯特吕克,戈达尔等.他们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作,要求电影从传统艺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继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作法,不用摄影棚,不用电影明星,使用轻便摄影机,用非专业的或不出名的演员在实景中拍片.这种作法主要是由于拍片资金不足所决定的,在他们的影片获得成功后就被逐渐放弃."新浪潮"电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主要是表现个性;如C・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日》(1958),马勒的《情人们》(1958).在表现方法上,他们抛弃传统的电影手法和演出概念,广泛使用短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和从人物背后拍摄,画面具有相当的真实感.他们也使用长时间的摇拍,长镜头,空格,镜头摇晃颤动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们的影片节奏快,切割频繁,镜头直接跳接.1962年,"新浪潮"渐趋消亡. 尽管法国电影史上出现过各种探索性的影片和流派,但商业娱乐片始终是法国电影的主流.由于电视业的竞争,电影观众人数迅速下降,为了吸引观众,色情影片的产量逐年增加,其泛滥胜于"新浪潮".自1958年L.马勒导演的《情人们》后愈演愈烈,至 70年代的《艾曼努夫人》(1974)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引起了舆论界的抗议,要求政府予以取缔.法国政府在1976年规定色情片与充满暴力的影片只准在指定影院放映,未成年人不得观看,并对这类影片课以重税.进入80年代以来,法国当代电影较为平稳.法国电影基于其深厚的传统,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本国影片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占优势的唯一西欧国家;继续保持了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侦探片,喜剧片,历史片,黑色影片,青春片,惊险片,哲理片,情节片等均不乏佳作,且有多部影片在国际上获奖,如1983年获嘎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创作大奖的《金钱》,获成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芳名卡门》,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疯子的对角线》等.众多的影坛中坚活跃在电影创作第一线,新的人才不断涌现,给法国影坛带来了勃勃生机;私人及国家投资有所增加,与电视业的关系更为密切,国际合作更为广泛.另一方面,"法国电影面临危机"的呼声亦时有所闻,其背景有以下原因:美国影片对法国电影市场造成的冲击;本国电影的艺术水准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对探索性电影过分宣传,忽略了供大众观赏的电影,致使法国电影有失去国内观众的危险,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被削弱;电视和迅速崛起的录像业与电影形成竞争关系;制片费用的不断提高和发行渠道的过分集中,限制了法国电影的发展.目前, 法国全国约有150家制片公司;5大发行公司,即高蒙公司,百代公司,UGC公司,巴拉弗朗兹公司和AMLF公司.这些公司各拥有100~200家影院,尤其是首都巴黎一些主要的大影院,是最大的几条发行系统,控制着全国的电影发行.法国有历史最长,世界著名的电影资料馆.该馆收藏有50000多部影片,25000部电影史上有价值的原版纪录片,10000多册电影书籍以及大量海报,剧本和各种刊物.(二)瑞典电影(Sweden,cinema in)1.瑞典电影的发展瑞典人自己拍片是从1898开始的,190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温司卡影片公司,聘请斯约史特洛姆为总导演,所拍的影片主要是改编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如根据丹麦作家H.C.安徒生和瑞典戏剧作家J.A.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朱丽小姐》和《父亲》.到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已拍摄32部故事片.他探索电影的表现手段,力求揭示社会问题,为瑞典喜剧样式影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4年,斯温司卡影片公司的四大台柱导演斯约史特洛姆,斯蒂勒和演员汉松以及其他创作人员离开瑞典前往好莱坞,从此瑞典电影便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30年代有声电影在其他国家的出现使瑞典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能力. 1940年开始,瑞典电影复兴.特别是导演斯约堡的影片《冒生命的危险》(1940),以创新的电影语言展示了与法西斯斗争主题,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既富于哲理又富于讽喻的叙事诗式影片《天国之路》(194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导演斯约堡在把瑞典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创作中,善于深刻的剖析主人公的切世界,如根据瓦王洛一约翰松的作品改编的影片《只有一个母亲》(1949),根据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卡琳・曼斯多特》》(1954)和《父亲》》(1969).斯约堡继续保持早期影片的艺术或原则:剧情紧张,人物感情充沛,形像鲜明.2.瑞典古典电影学派瑞典古典电影学派形成于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拍摄的故事片《巨浪的日子》,根据H.易卜生的诗作改编,开始了瑞典电影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部影片里,确定了后来被称之为"瑞典古典学派"的一些美学原则.这个学派曾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斯约史特洛姆对瑞典电影的题材进行了改革,他使农民,渔夫,城市贫民第一次登上银幕.这个学派的影片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做了富有诗意的描绘,常常采用实景拍摄,力求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借一致,同时也展示了人们与邪恶的斗争.斯约史特洛姆和他的追随者们以革新精神解决了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一些问题,塑造了许多不逊色于原作的鲜明的视觉形象."瑞典古典学派"的美学原则体现得最完整的影片是斯约史特洛姆根据冰岛作家J.西古永松的剧本改编的《生死恋》(1917),根据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煤矿女》(1917),《卡琳・英格玛尔的女儿》(1920).这个学派兴盛时期培养了一批电影演员,如 L・汉松,G嘉宝,G.莫兰德尔等.这些人以后都成了著名的电影明星.3.导演大师和女导演瑞典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曾拥有大师级的导演伯格曼和众多的女导演.(1)导演大师伯格曼伯格曼在瑞典电影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导演的电影既有巧妙的幽默又有委婉的讽刺,如《妇女们的期待》(1952),《生命的问世》(1958),《夏夜的微笑》(1955),富于哲理和象征的《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及《处女泉》(1960)等.伯格曼的影片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它们的主人公总是试图克服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摆脱内心危机而寻找出路,但却总是徒劳而返.70年代后,伯格曼又拍摄了《面对面》(1976),《秋天奏鸣曲》(1978),《芳妮和亚历山大》(1982)等,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伯格曼培养了一批现代瑞典电影演员,如男演员 G.毕约伦斯特兰德,Y.库列和女演员B.安德松等.(2)瑞典女导演瑞典的女导演所占比例比一般国家都要多,如塞特林在60年代导演了影片《两个相爱的人》和《姑娘们》,以独特的妇女感情叙述了西方国家的妇女地位问题.70年代末,又涌现出一批女导演.她们之中较重要的有M.阿尔涅,导演了《在法尔乔宾戈的五天》(1975),《遥远和近前八1976》,《自由墙》(1979),林德布洛姆导演了《天堂一角》》(1976),图林导演了《打碎了的天空》(1982),s.奥斯丁导演了《妈妈》(1982).(三) 美国电影1.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黄金时代出现在整个30年代,尽管电影观众的人数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为了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好莱坞的影片生产从以制片人为中心改变为以制片人为单元的制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组织结构大同小异.这种"制片人单元"的模式保证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规格生产出供应全国影院的合格产品.美国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类型影片,在用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掘金女郎》(1933),《风月无边》(1936)和《歌舞大王齐格飞》(1930);盗匪片《公敌》(1931),《疤面人》(1932);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兰肯斯坦》(1931)等.除了上述类型影片之外,30年代还产生了大量成为美国电影史中的代表作影片.这些影片包括P・卡普拉的《一夜风流》(1934),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0);G.顾柯的《八时餐会》(1938)和《小妇人》(1933),M.柯蒂斯的《侠盗罗宾汉》(1938);弗莱明的《绿野仙踪》(1939)和《乱世佳人》》(1939);J・福特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关山飞渡》(1939),《怒火之花》,希区柯克在美国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故事片,有柯蒂斯的《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3),顾柯的《费城故事》(1940),希区柯克的《破坏者》(1942)W.休斯敦的《马耳他之鹰》(1941);李洛埃的《魂断蓝桥》(1943), L.麦卡里的《与我同行》(1944), H.舒姆林的《守望莱茵河》(1942). 1946年电影观众的人数创造了纪录,这使好莱坞在战后一两年间表现得十分乐观,许多演员,导演回到好莱坞,以新的热情投入影片制作.从战后开始直至 50年代初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最后一段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影片有:G.凯利的《雨中曲》(1952);霍克斯的《红河谷》(1948),休斯敦的《宝石岭》(1948);E.卡善的《君子协定》(1947)和《欲望号街车》(1951),曼凯维兹的《慧星美人》(1950),V・米纳里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R・罗森的《当代奸雄》(1949);怀尔德的《日落大道》;惠勒的《黄金时代》(1946),《女继承人》(1949)和《罗马假日》(1953);齐纳的《正午》(1952)等.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政府"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大批电影界的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使美国电影业元气大伤;加之电视行业的迅速崛起,美国电影开始走入低谷.2.美国电影的"复兴"美国电影的"复兴"是从s.斯皮尔伯格的《鲨颚》(1975)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开始的.这两位导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运用当代工艺技巧制作的传统类型片(灾难片,科幻片)引起强烈的反应,并导致美国电影的制作和票房收入直线上升.受到美国青少年观众欢迎的科幻片发展为集灾难片,冒险片而成的场面壮观的影片的一个新片种,这些影片包括《第三类接触》(1977),《异物》(1979),《外星人》(1982),《金刚》(1976),《超人》(1979)以及这些影片的续集.70年代末以来,美国电影中家庭和妇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视,比如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和《汉娜姐妹》;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矿工的女儿》, B.本顿的《克莱默夫妇》(1979);J.L.布鲁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马佐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1978);M・雷德尔的《金色池塘》(1981);R.雷德福的《普通人》(1980)等.关于越南战争的影片当推H.阿什比的《归来》(1978),M・西米诺的,《猎鹿人》(1978)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1979).其他突出的影片还有关于工人的如《诺玛・雷》《洛奇》(1976);表现青年的如《周末狂热》(1977),《闪光舞》(1983)等.3.美国电影学术研究长期以来,美国把电影看作是娱乐手段,把好莱坞当成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因此美国电影界首先注意影片的商业价值.但是,70年代前后,美国电影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于 1927年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从艺术上和商业上推动美国电影的同时,也逐渐加强了它的学术工作.1967年,在华盛顿和洛杉机两地成立了美国电影研究院.电影资料馆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罗切斯特的伊斯曼电影资料馆,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伯克利太平洋电影资料馆等.8大影片公司于60年代先后解体或转产之后,影片和档案大量捐赠给上述资料馆和各大学的电影研究中心,对研究本国电影传统,保护本国电影文物起着很大作用.6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的专业电影制作和理论教育有了发展.许多综合大学里陆续设臵了电影学院,电影系或专业,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影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的影剧系和纽约大学的电影制作,电影理论,电影剧作3个系.电影学术性刊物有《美国电影》,《电影季刊》等.(四)意大利电影(Italy, cinema in)1.意大利电影发展1895年,意大利摄制了最早的新闻纪录片.1904年,在都灵建立了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A.安勃罗西奥,摄影师R.奥梅尼亚等人开始拍摄影片.1905年,罗马创办了电影制片厂,从 1906年始定名为西纳斯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有群众大场面的故事片《攻陷罗马》,紧接着又摄制了一批历史题材的影片.当时意大利的电影摄制者只注重拍摄场面宏大,布景豪华,对历史事实则不重视.当时,意大利电影在国外也有很大市场,在国外最获成功的3大影片是《你往何处去》(1912),《庞培城的末日》(1913)和《卡比利亚》(1914).影片《卡比利亚》取材于古罗马战争,是当时电影艺术最重要的作品.这个时期,大规模的宣传使一批意大利电影演员蜚声国内外影坛.女明星成为保证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当时拍摄了很多喜剧影片,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主要是法国人,特别是由法国演员A.第特主演的喜剧风靡一时.当时大量影片内容脱离现实,但也有的导演致力于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这类影片大多是根据真实主义流派长篇小说拍摄而成的.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影片运用了对比蒙太奇描述了那不勒斯地方的显贵和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电影失去一部分国外市场,开始进入不景气时期,未能恢复昔日的繁荣.1921年以后,意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国电影.法西斯统治时期,墨索里尼政府利用电影作为宣传手段,使电影生产和影片发行都臵于国家控制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些电影导演谢方电影采取消极态度,在创作中只注重对作品的形式方面进行探索,人们把这类影片称之为"书法派"电影,致力于改编古典文学作品. 法西斯统治的末期,意大利电影工作者摄制了几部预示新现实主义诞生的影片:《曲》(1942),《孩子在注视我们》(1943).这几部影片显现批影复兴的最初迹象.2.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生活各方面陷于崩溃,在民主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出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动40~50年代世界艺术界的一个重要现象.新现实主义要求纪录片的真实准确性,展示备受战祸的意大利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人民对社会不公正和对资产阶抗议,反映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1945年,导演罗西里尼拍摄了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歌颂人民群众在反法西斯斗争团结精神的影片成了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它使新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国际上确立了地位.翌年,他又拍摄了影片《游击队》展示了战争年代意大利人民生活的问情景.罗西里尼在摄制这部影片时,拒绝应用摄影,服装,化妆和专业演员.这部影片创造的一种新颖风格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其后,新现实主义者们转向描写战后生活中的紧迫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社会剖析,例如,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等.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们尽管创作手法和风格各异,但他们的影片有一些共同之处:对现实生活做历史的,具体处理,对当时生活条件进行尖锐。

《2024年后人类科幻电影的人工智能他性建构》范文

《2024年后人类科幻电影的人工智能他性建构》范文

《后人类科幻电影的人工智能他性建构》篇一后人类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他性建构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后人类科幻电影的重要主题。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通过虚构的情节和角色来探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在众多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的“他性建构”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后人类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的“他性建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

二、人工智能的“他性建构”概念在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的“他性建构”指的是对角色进行非人类属性的塑造,使其具有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这种建构方式旨在探讨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关注这一主题,试图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探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后人类科幻电影中的“他性建构”案例1. 电影《机械姬》中的角色《机械姬》是一部以为主题的科幻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角色被赋予了高度自主的思维和情感,与人类产生了复杂的情感纠葛。

这种“他性建构”展示了的独立性和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2. 电影《终结者》系列中的反派《终结者》系列电影中的反派被塑造成具有高度智能和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它们试图统治人类并消灭人类文明。

这种“他性建构”反映了人们对技术的担忧和恐惧,也引发了关于技术发展和监管的讨论。

四、人工智能“他性建构”的影响1. 推动科技进步科幻电影中的“他性建构”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动力。

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定,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可能性。

这种认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2. 引发伦理和道德思考人工智能的“他性建构”也引发了人们对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

在电影中,角色往往被赋予了与人类相似的思维和情感,这使得观众开始思考如何对待这些非人类的智能生物。

同时,关于技术是否会危害人类、是否需要监管等问题的讨论也愈发激烈。

3. 促进跨学科研究合作人工智能的“他性建构”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科学、哲学、心理学等。

标准科技论文格式模板

标准科技论文格式模板

标准科技论文格式模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下面小编整理了标准科技论文格式模板,欢迎阅读!标准科技论文篇一科技对电影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3T理论三要素指的是:艺术是表现形式,科技是助推内核,包容是必要条件。

文化通过品牌建设得以广泛深入传播,而科技无疑是品牌推广的重要工具,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内核。

利用科技的前沿成果,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和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播和创意产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要素表面上看,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范畴,也可以认为是两大行业类别。

文化产业所从事的是按照工业标准从事生产、再生产、传播和流通文化产品,提供相关服务,从而形成产业价值链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是将文化内容作为资源,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加工,转换成满足人们对精神情感、兴趣爱好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商业利润的行业集群。

创意产业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理解为:用创意激活文化元素,通过科技和智力创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进而形成的满足市场需求的链条完整的产业。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存在着交叉和重复,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创意产业在商品和流通中融入创意的元素,以提高商业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

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高附加值特征,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高附加值的产业。

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电影发展历程(珍藏版)

电影发展历程(珍藏版)

电影发展历程(2007-07-31 16:20:42)标签:艺术学基础知识电影*电影发展历程一,电影发明阶段1832年12月,比利时人普拉多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制成"诡盘",由此产生现代电影原理.1888年英国W.弗赖斯.格林制成他的第一架电影摄影机.1889年,柯达公司制成第一卷软片.爱迪生有用这种胶卷制成第一部打孔影片.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二,电影普及阶段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同年,法国百代影片公司派摄影师费利克斯・米斯格到中国拍摄素材,编成《中华帝国的一次旅行》,《中国海军生活》等短片.1906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凯利邦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公映.1909年1月,爱迪生等人组织电影专利公司,实行发放上映许可证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个电影检查机构在纽约成立,35毫米电影胶片,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规格.1910年3月,国际电影公司通过媒体宣传,使演员F.劳伦斯成为第一个明星,美国的明星制度从此确立.1913年,美国好莱坞正式有了法定的地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摄制电影的基地.美国人T.卡尔马斯和D.康斯托克用他们发明的彩色工艺(二色追加法)拍摄了第一部美国彩色故事片《海峡两岸》.1937年,迪斯尼公司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三,电影研究与评奖1911年,法籍意大利人R.卡努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确认电影为一门艺术.191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学会成立.1927年5月11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告成立,D.范朋克为第一任主席.1929年5月16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行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仪式.四,电影音响的发展1926年8月6日,纽约曼哈顿歌剧院首次上映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配有音响效果的音乐片《唐璜》,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次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在纽约百老汇的华纳大戏院公映第一部对白配唱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1928年7月6日,纽约首映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1953年,配合宽银幕电影的立体声音响系统开始在电影院投入使用. 1975年,杜比立体声系统问世,在世界各国的电影院音响系统逐渐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模拟式三声道,到全数字式5.1声道的AC-3问世,杜比实验室为电影音响科技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几乎每-项专利技术都给电影音响留下深远影响.1977年,首次采用环绕声音响的科幻片《星球大战》上映,创美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利润,推动了电影环绕声音响的进一步发展.1982年,美国鲁卡斯(Lucas)电影公司的总工程师Tomlinson Holman 研制成一种新的电影院音响技术标准THX,得到了全美电影与电视工程协会的认同,使之成为全美电影院参照的新标准.随后,采用THX标准环绕声音响用于《星球大战》等影片,再次掀起人们关注电影音响的高潮.1991年,杜比AC-3数字环绕声音响正式推出,属于杜比实验室的第三代数字音频编/解码系统,将电影院的环绕声带入5.1声道全频响应领域.这些数字信号被确定记录在电影胶片齿孔之间,开始时主要用于专业电影院多声道系统,以后又用于家庭影院系统,DVD激光视唱机,AV放大器和正在发展中的数字HDTV等,1993年,DTS全面介入电影市场,他们另辟途径,将声轨的时间码记录在胶片上,然后依据时间码同步播放记录声音信号的CD-ROM, 这样一来,记录声音的数据空间扩展了许多倍,为电影音响系统拥有良好音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1994年,世界首张配有杜比AC-3数字音响效果的电影光盘《燃眉追击》问世.推动了家庭影院环绕声音响数字化的发展.五,电影放映的发展1940年,苏联研制成功第一部立体电影.1952年,第一部环幕全景电影在美国问世;1953年,宽银幕电影在美国纽约上映;1986年,中国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在哈尔滨建成.同年,环幕电影在中国研制成功.*各国电影与艺术流派一,各国电影与艺术流派(一) 法国电影(France cinema in)1.法国电影的发展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1908年12月第一部艺术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获得法国文艺界的广泛好评.这一成功立即引起国内外的竞争.此后,法国艺术影片公司又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艺题材影片.如《阿尔勒城的女人》(1909),《巴黎圣母院》(1911),《悲惨世界》(1912)等,在法国以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艺术影片"被认为是无声电影艺术的开始. 1910年前,法国电影以其创造性,艺术性和多样性而称霸世界.法国百代公司摄制的舞台纪录片,喜剧片和新闻纪录片控制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1910年后,因美国和德国影片的竞争,其霸权有所削弱,但法国影片产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国外市场,法国影片仍占优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电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毁.由于战争,法国影片生产完全停顿.美国影片乃乘虚而入,占领了法国的电影市场.2.印象派电影电影中的现代主义流派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国外市场的丧失,法国电影源于消亡的边缘.为了重振法国电影,L.德吕克发起组织电150影俱乐部的运动,创立了印象派电影.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目》(1920),《太阳的死亡》(1922),《金钱》(1929),《拿破仑》(1927)等.印象派电影追求造型美,寻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派虽然只昙花一现,但《狂热》(1921)中的深焦距镜头,《拿破仑》中叠印的人物及合成银幕和多种角度拍摄的主观镜头等,在电影美学和电影技巧上有一定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年间,法国生产的影片绝大部分是一些脱离现实生活,描写过去时代的虚构故事片,但制作精美,富于诗意.在创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影片日渐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游戏》(1952),《逃亡者》(1955).根据法国著名文学作品或民间故事改编的影片有《红与黑》(1954),《巴黎圣母院》(1956)等.在此时间,法国的故事片,大多质量平庸.这时,法国影坛上出现的"新浪潮"冲击了这种局面,并对世界影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新浪潮"电影"新浪潮"是指从1958年兴起于法国的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在这种观念下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影片,这批导演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做过多年导演助手及拍过短片,具有专业知识的电影工作者,如A.雷乃,C.马尔凯等.二是《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家们,包括人阿斯特吕克,戈达尔等.他们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作,要求电影从传统艺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继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作法,不用摄影棚,不用电影明星,使用轻便摄影机,用非专业的或不出名的演员在实景中拍片.这种作法主要是由于拍片资金不足所决定的,在他们的影片获得成功后就被逐渐放弃."新浪潮"电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主要是表现个性;如C・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日》(1958),马勒的《情人们》(1958).在表现方法上,他们抛弃传统的电影手法和演出概念,广泛使用短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和从人物背后拍摄,画面具有相当的真实感.他们也使用长时间的摇拍,长镜头,空格,镜头摇晃颤动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们的影片节奏快,切割频繁,镜头直接跳接.1962年,"新浪潮"渐趋消亡. 尽管法国电影史上出现过各种探索性的影片和流派,但商业娱乐片始终是法国电影的主流.由于电视业的竞争,电影观众人数迅速下降,为了吸引观众,色情影片的产量逐年增加,其泛滥胜于"新浪潮".自1958年L.马勒导演的《情人们》后愈演愈烈,至 70年代的《艾曼努夫人》(1974)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引起了舆论界的抗议,要求政府予以取缔.法国政府在1976年规定色情片与充满暴力的影片只准在指定影院放映,未成年人不得观看,并对这类影片课以重税.进入80年代以来,法国当代电影较为平稳.法国电影基于其深厚的传统,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本国影片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占优势的唯一西欧国家;继续保持了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侦探片,喜剧片,历史片,黑色影片,青春片,惊险片,哲理片,情节片等均不乏佳作,且有多部影片在国际上获奖,如1983年获嘎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创作大奖的《金钱》,获成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芳名卡门》,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疯子的对角线》等.众多的影坛中坚活跃在电影创作第一线,新的人才不断涌现,给法国影坛带来了勃勃生机;私人及国家投资有所增加,与电视业的关系更为密切,国际合作更为广泛.另一方面,"法国电影面临危机"的呼声亦时有所闻,其背景有以下原因:美国影片对法国电影市场造成的冲击;本国电影的艺术水准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对探索性电影过分宣传,忽略了供大众观赏的电影,致使法国电影有失去国内观众的危险,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被削弱;电视和迅速崛起的录像业与电影形成竞争关系;制片费用的不断提高和发行渠道的过分集中,限制了法国电影的发展.目前, 法国全国约有150家制片公司;5大发行公司,即高蒙公司,百代公司,UGC公司,巴拉弗朗兹公司和AMLF公司.这些公司各拥有100~200家影院,尤其是首都巴黎一些主要的大影院,是最大的几条发行系统,控制着全国的电影发行.法国有历史最长,世界著名的电影资料馆.该馆收藏有50000多部影片,25000部电影史上有价值的原版纪录片,10000多册电影书籍以及大量海报,剧本和各种刊物.(二)瑞典电影(Sweden,cinema in)1.瑞典电影的发展瑞典人自己拍片是从1898开始的,190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温司卡影片公司,聘请斯约史特洛姆为总导演,所拍的影片主要是改编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如根据丹麦作家H.C.安徒生和瑞典戏剧作家J.A.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朱丽小姐》和《父亲》.到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已拍摄32部故事片.他探索电影的表现手段,力求揭示社会问题,为瑞典喜剧样式影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4年,斯温司卡影片公司的四大台柱导演斯约史特洛姆,斯蒂勒和演员汉松以及其他创作人员离开瑞典前往好莱坞,从此瑞典电影便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30年代有声电影在其他国家的出现使瑞典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能力. 1940年开始,瑞典电影复兴.特别是导演斯约堡的影片《冒生命的危险》(1940),以创新的电影语言展示了与法西斯斗争主题,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既富于哲理又富于讽喻的叙事诗式影片《天国之路》(194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导演斯约堡在把瑞典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创作中,善于深刻的剖析主人公的切世界,如根据瓦王洛一约翰松的作品改编的影片《只有一个母亲》(1949),根据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卡琳・曼斯多特》》(1954)和《父亲》》(1969).斯约堡继续保持早期影片的艺术或原则:剧情紧张,人物感情充沛,形像鲜明.2.瑞典古典电影学派瑞典古典电影学派形成于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拍摄的故事片《巨浪的日子》,根据H.易卜生的诗作改编,开始了瑞典电影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部影片里,确定了后来被称之为"瑞典古典学派"的一些美学原则.这个学派曾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斯约史特洛姆对瑞典电影的题材进行了改革,他使农民,渔夫,城市贫民第一次登上银幕.这个学派的影片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做了富有诗意的描绘,常常采用实景拍摄,力求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借一致,同时也展示了人们与邪恶的斗争.斯约史特洛姆和他的追随者们以革新精神解决了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一些问题,塑造了许多不逊色于原作的鲜明的视觉形象."瑞典古典学派"的美学原则体现得最完整的影片是斯约史特洛姆根据冰岛作家J.西古永松的剧本改编的《生死恋》(1917),根据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煤矿女》(1917),《卡琳・英格玛尔的女儿》(1920).这个学派兴盛时期培养了一批电影演员,如 L・汉松,G嘉宝,G.莫兰德尔等.这些人以后都成了著名的电影明星.3.导演大师和女导演瑞典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曾拥有大师级的导演伯格曼和众多的女导演.(1)导演大师伯格曼伯格曼在瑞典电影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导演的电影既有巧妙的幽默又有委婉的讽刺,如《妇女们的期待》(1952),《生命的问世》(1958),《夏夜的微笑》(1955),富于哲理和象征的《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及《处女泉》(1960)等.伯格曼的影片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它们的主人公总是试图克服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摆脱内心危机而寻找出路,但却总是徒劳而返.70年代后,伯格曼又拍摄了《面对面》(1976),《秋天奏鸣曲》(1978),《芳妮和亚历山大》(1982)等,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伯格曼培养了一批现代瑞典电影演员,如男演员 G.毕约伦斯特兰德,Y.库列和女演员B.安德松等.(2)瑞典女导演瑞典的女导演所占比例比一般国家都要多,如塞特林在60年代导演了影片《两个相爱的人》和《姑娘们》,以独特的妇女感情叙述了西方国家的妇女地位问题.70年代末,又涌现出一批女导演.她们之中较重要的有M.阿尔涅,导演了《在法尔乔宾戈的五天》(1975),《遥远和近前八1976》,《自由墙》(1979),林德布洛姆导演了《天堂一角》》(1976),图林导演了《打碎了的天空》(1982),s.奥斯丁导演了《妈妈》(1982).(三) 美国电影1.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黄金时代出现在整个30年代,尽管电影观众的人数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为了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好莱坞的影片生产从以制片人为中心改变为以制片人为单元的制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组织结构大同小异.这种"制片人单元"的模式保证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规格生产出供应全国影院的合格产品.美国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类型影片,在用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掘金女郎》(1933),《风月无边》(1936)和《歌舞大王齐格飞》(1930);盗匪片《公敌》(1931),《疤面人》(1932);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兰肯斯坦》(1931)等.除了上述类型影片之外,30年代还产生了大量成为美国电影史中的代表作影片.这些影片包括P・卡普拉的《一夜风流》(1934),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0);G.顾柯的《八时餐会》(1938)和《小妇人》(1933),M.柯蒂斯的《侠盗罗宾汉》(1938);弗莱明的《绿野仙踪》(1939)和《乱世佳人》》(1939);J・福特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关山飞渡》(1939),《怒火之花》,希区柯克在美国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故事片,有柯蒂斯的《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3),顾柯的《费城故事》(1940),希区柯克的《破坏者》(1942)W.休斯敦的《马耳他之鹰》(1941);李洛埃的《魂断蓝桥》(1943), L.麦卡里的《与我同行》(1944), H.舒姆林的《守望莱茵河》(1942). 1946年电影观众的人数创造了纪录,这使好莱坞在战后一两年间表现得十分乐观,许多演员,导演回到好莱坞,以新的热情投入影片制作.从战后开始直至 50年代初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最后一段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影片有:G.凯利的《雨中曲》(1952);霍克斯的《红河谷》(1948),休斯敦的《宝石岭》(1948);E.卡善的《君子协定》(1947)和《欲望号街车》(1951),曼凯维兹的《慧星美人》(1950),V・米纳里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R・罗森的《当代奸雄》(1949);怀尔德的《日落大道》;惠勒的《黄金时代》(1946),《女继承人》(1949)和《罗马假日》(1953);齐纳的《正午》(1952)等.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政府"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大批电影界的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使美国电影业元气大伤;加之电视行业的迅速崛起,美国电影开始走入低谷.2.美国电影的"复兴"美国电影的"复兴"是从s.斯皮尔伯格的《鲨颚》(1975)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开始的.这两位导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运用当代工艺技巧制作的传统类型片(灾难片,科幻片)引起强烈的反应,并导致美国电影的制作和票房收入直线上升.受到美国青少年观众欢迎的科幻片发展为集灾难片,冒险片而成的场面壮观的影片的一个新片种,这些影片包括《第三类接触》(1977),《异物》(1979),《外星人》(1982),《金刚》(1976),《超人》(1979)以及这些影片的续集.70年代末以来,美国电影中家庭和妇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视,比如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和《汉娜姐妹》;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矿工的女儿》, B.本顿的《克莱默夫妇》(1979);J.L.布鲁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马佐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1978);M・雷德尔的《金色池塘》(1981);R.雷德福的《普通人》(1980)等.关于越南战争的影片当推H.阿什比的《归来》(1978),M・西米诺的,《猎鹿人》(1978)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1979).其他突出的影片还有关于工人的如《诺玛・雷》《洛奇》(1976);表现青年的如《周末狂热》(1977),《闪光舞》(1983)等.3.美国电影学术研究长期以来,美国把电影看作是娱乐手段,把好莱坞当成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因此美国电影界首先注意影片的商业价值.但是,70年代前后,美国电影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于 1927年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从艺术上和商业上推动美国电影的同时,也逐渐加强了它的学术工作.1967年,在华盛顿和洛杉机两地成立了美国电影研究院.电影资料馆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罗切斯特的伊斯曼电影资料馆,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伯克利太平洋电影资料馆等.8大影片公司于60年代先后解体或转产之后,影片和档案大量捐赠给上述资料馆和各大学的电影研究中心,对研究本国电影传统,保护本国电影文物起着很大作用.6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的专业电影制作和理论教育有了发展.许多综合大学里陆续设置了电影学院,电影系或专业,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影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的影剧系和纽约大学的电影制作,电影理论,电影剧作3个系.电影学术性刊物有《美国电影》,《电影季刊》等.(四)意大利电影(Italy, cinema in)1.意大利电影发展1895年,意大利摄制了最早的新闻纪录片.1904年,在都灵建立了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A.安勃罗西奥,摄影师R.奥梅尼亚等人开始拍摄影片.1905年,罗马创办了电影制片厂,从 1906年始定名为西纳斯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有群众大场面的故事片《攻陷罗马》,紧接着又摄制了一批历史题材的影片.当时意大利的电影摄制者只注重拍摄场面宏大,布景豪华,对历史事实则不重视.当时,意大利电影在国外也有很大市场,在国外最获成功的3大影片是《你往何处去》(1912),《庞培城的末日》(1913)和《卡比利亚》(1914).影片《卡比利亚》取材于古罗马战争,是当时电影艺术最重要的作品.这个时期,大规模的宣传使一批意大利电影演员蜚声国内外影坛.女明星成为保证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当时拍摄了很多喜剧影片,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主要是法国人,特别是由法国演员A.第特主演的喜剧风靡一时.当时大量影片内容脱离现实,但也有的导演致力于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这类影片大多是根据真实主义流派长篇小说拍摄而成的.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影片运用了对比蒙太奇描述了那不勒斯地方的显贵和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电影失去一部分国外市场,开始进入不景气时期,未能恢复昔日的繁荣.1921年以后,意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国电影.法西斯统治时期,墨索里尼政府利用电影作为宣传手段,使电影生产和影片发行都置于国家控制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些电影导演谢方电影采取消极态度,在创作中只注重对作品的形式方面进行探索,人们把这类影片称之为"书法派"电影,致力于改编古典文学作品. 法西斯统治的末期,意大利电影工作者摄制了几部预示新现实主义诞生的影片:《曲》(1942),《孩子在注视我们》(1943).这几部影片显现批影复兴的最初迹象.2.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生活各方面陷于崩溃,在民主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出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动40~50年代世界艺术界的一个重要现象.新现实主义要求纪录片的真实准确性,展示备受战祸的意大利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人民对社会不公正和对资产阶抗议,反映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1945年,导演罗西里尼拍摄了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歌颂人民群众在反法西斯斗争团结精神的影片成了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它使新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国际上确立了地位.翌年,他又拍摄了影片《游击队》展示了战争年代意大利人民生活的问情景.罗西里尼在摄制这部影片时,拒绝应用摄影,服装,化妆和专业演员.这部影片创造的一种新颖风格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其后,新现实主义者们转向描写战后生活中的紧迫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社会剖析,例如,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等.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们尽管创作手法和风格各异,但他们的影片有一些共同之处:对现实生活做历史的,具体处理,对当时生活条件进行尖锐。

艺术的终结 名词解释

艺术的终结 名词解释

艺术的终结名词解释艺术的终结:一种观点或论述,主张认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失去其独立性和独特性,被大众文化、技术发展以及观众需求的变化所淹没,从而导致艺术的本质和价值逐渐丧失,而艺术本身趋近于消失。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艺术世界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面临着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和大众文化的影响,艺术的边界开始模糊,许多艺术家试图通过创造新的表达方式来适应这个时代,然而,也有人坚信这种变革不只是一个时代的发展,更可能预示着艺术形式的终结。

首先,艺术的终结可以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解读。

在过去,艺术作品是少数精英群体创作并为社会大众所欣赏的,函数是达到审美享受和文化价值的传递。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娱乐产业的繁荣以及网络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舞台、唱片公司或电影制片公司。

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分享平台,个人的创作可以直接传达给全球范围的观众,艺术作品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

然而,伴随着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现象,很难判断哪些作品具有真正的艺术品质,艺术价值也被大众需求和市场推动所左右。

这种大众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的艺术的地位开始变得式微,艺术与娱乐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从而引发了对艺术终结的担忧。

其次,技术的进步也是导致艺术终结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数字化的发展,艺术创作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艺术家能够创造出更为多样化而前所未有的作品。

然而,科技的介入也使得观众对于艺术品的体验变得更为冷漠和机械化。

在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下,观众可以沉浸在一个完全由电脑生成的艺术空间中,与艺术家创作的世界进行交互,它们无需现实中的物质支持,也无需任何对观众的想象力的启发。

传统的艺术形式所传递的情感和精神体验在这种技术介入下变得越来越弱化。

因此,有人担心,科技对于艺术的渗透和依赖,最终可能会导致艺术的终结。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艺术终结及其归宿是一个众多艺术家、评论家和观众长期争论的问题。

一方面,有人认为艺术是永恒存在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有终结的一天;也有人认为,由于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艺术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失去其现有的功能和意义。

对于第一种看法,支持者认为艺术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始终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艺术是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表达,是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古代的绘画、雕塑,还是现代的音乐、电影,艺术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在今天,艺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对世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是不会终结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化和发展。

也有人认为,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艺术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危机。

随着人们对实用主义和经济效益的追求,艺术逐渐被商业化和消费化。

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观众和支持者,艺术家面临着日益困难的生存环境。

新兴科技的应用也使得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冲击,新的数字媒体艺术逐渐崛起,取代了传统的艺术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有人担心艺术将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和意义,最终走向终结。

不论是支持艺术存在的观点,还是担忧艺术终结的观点,都不能忽视现实和未来的发展。

艺术的终结与否,将取决于我们对艺术的珍视和投入。

如果我们能够继续支持和推动艺术的发展,保持对艺术的热情和欣赏,那么艺术将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艺术家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应该给予艺术更多的支持和保护,为艺术家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关于艺术终结及其归宿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艺术的终结与否将取决于我们对艺术的态度和行动。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让它永远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进步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终结(一)研究电影的人,特别是喜欢对电影进行纯理论思考的人,总不免要追索“电影是什么”,“电影应当怎样”,这样一些电影学的“元”问题,也就是说,总试图回答关于电影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人们称此为对于电影的终极关怀。

然而一百年的电影历史却再清楚不过地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电影的本质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

人们根本无法一劳永逸地获得关于电影本质的永久性答案。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存在于电影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那种异乎寻常的紧密联系之中。

一百年的电影历史,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不断生成又不断变化的历史。

目前正蓬勃于世的电子数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场将引发电影艺术本体性变革甚至消亡的深刻的技术革命。

一当电影告别了自己技术杂耍的丑小鸭阶段而成为艺术的白天鹅时候,还处在电影艺术的默片时代,然而就在这默片时代,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天才的电影艺术大师们就创作出了永载史册的电影艺术精品。

后来形成的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个系统的电影美学理论——蒙太奇理论,可以说主要就是这种默片时代电影艺术的美学表达和理论自认。

那么,这默片时代电影艺术的本性或本体是什么呢?如果参照后来巴赞的纪实主义电影美学关于电影艺术本体的表达方法(巴赞把电影艺术的本体概括为“摄影影像”,亦即著名的“摄影影像本体论”)1],则可将默片时代的电影艺术本体概括为“蒙太奇”。

也正因为这样,“蒙太奇”一词才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艺术方法和技巧存在,而甚至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然而电影的这样一种本质或本性存在了多久呢?最多不过20年。

然而当声音技术的进步冲破包括几乎所有默片时代的电影艺术大师的习惯与成见的阻碍而终于挺进到电影艺术中来的时候,电影艺术的本体构成无疑发生了质的变化。

电影“蒙太奇本体论”把电影的全部艺术可能性都归结为电影画面(影像)之间的自由组接,即蒙太奇上,甚至对用来进行这种自由组接的画面本身都认为是次要的,无关宏旨的。

至于声音因素则根本未予考虑。

即使在声音因素已经进入到电影艺术中来之后,在这种蒙太奇本体论的理论视野之内,也一直被作为一种次要的因素而附带涉及的(直到艾柯、麦茨等人的符号学电影理论阶段,也仍有这种情况。

麦茨的八大组合理论就基本上没有考虑电影的声音因素)2]。

而事实上如果说运动的电影较之静止的绘画和摄影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个运动的维度的话,那么拥有了声音的电影较之默片也是实实在在地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声音的维度。

电影艺术在本体构成上的这一重大变革,其意义究竟有多大,其实直到现在也难以概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变成了视听结合的艺术3]。

无论如何,仅就这一点来讲,虽同样被称为电影艺术,而此电影已决非彼电影。

在人类的五种感官当中,最重要的是视听,而且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艺术也无一例外都是诉诸这两种感官的(李泽厚称之为充分“人化”的感官),非此即彼。

而至此为止,电影艺术独自以便捷的方式占据了人类接收外部信息的这两大频道。

此后的色彩技术以及光学镜头和感光胶片等方面的技术革新和进步虽都程度不同地给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但基本上都没有触及电影艺术的本体构成,也就是说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电影艺术的发展进步是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中,真正给电影带来一次新的本体性变革的是电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二电视技术的出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媒体存在的。

而一旦当电视作为艺术形式出现时,正像声音因素被电影艺术习惯力量视为异己一样,电影艺术也把电视艺术看成是自己的敌对势力,在美国就爆发了持续十年之久的电影电视大战。

而事实上在各国都曾程度不同地发生过类似的影视大战。

默片时代的电影艺术家当时没有意识到声音的出现是不可阻挡的,它必定要进入电影并使电影艺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前电视时代的电影艺术家们也同样没能及时地意识到电视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强势媒体对于电影艺术的深刻意味。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视技术给电影艺术带来的深刻影响的话,也许有一个说法是便捷的,那就是使电影艺术进入了电视时代。

在探讨并努力准确表述电视时代的电影艺术的本体存在或者说本性的过程中,有一个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就是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异同的探讨和争论。

直至目前仍有人致力于电视艺术特殊性阐释和论证,即将电视艺术视为电影艺术之后的人类的又一种新的基本艺术形式,而努力收集归纳其有别于电影艺术的特异之处。

然而笔者始终认为,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差异,充其量只是同一类艺术形式内部不同种属之间的差异,而非人类基本艺术形式间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主要的是一些量的、暂时性的、技术性或经济性的差异,而非艺术本体上的差异。

也就是说,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在艺术本体上是一致的,相同的。

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进步,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的差异和分野正在和已经消失和弥合。

“电视电影”这个影视艺术的新品类的出现与存在,清楚不过地向人们昭示了这一点。

4]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宣布,电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主要的和根本的意义,并不是在电影艺术之后、之外,使人类拥有了一个新的基本的艺术形式,而是使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电视时代。

其间变化之大,以致于事实上使我们已不便再用电影艺术这样的词语来意指人类的这一迟来的基本艺术形式,而应选择并习惯于影视艺术或影像艺术之类的新词汇、新概念。

不仅电视时代的整个影像艺术之内涵已非电影艺术一词所能涵盖,即使单就电影艺术本身来讲,在电视时代的一系列新生与扩展,如在制作与播放以及观赏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都已使电影艺术变得越来越不那么纯粹,不那么像电影了。

大约是由于原有思维习惯的作用吧,人们只注意到了电视技术生长出了电视艺术这一重要事实,而且也许是吸取了历史上曾长期无视电影的艺术属性的教训吧,人们不仅一下子便认同了电视的艺术性质,而且似乎把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用来发现和发掘电视作为艺术的区别于电影的特殊性,并急不可待地宣布电视是继电影之后的人类“第八艺术”。

结果却忽视了另一个同样重要或者说更重要的一个事实,那就是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在美学本体上的一致性,更忽视了电视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进步所给予电影艺术的深刻影响。

如果把这种深刻影响所包含的发展趋势也考虑在内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做出下面的结论:进入电视时代的电影艺术即使还可以称之为电影艺术的话,也已基本上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即以光学成像为基本技术与手段的电影艺术了。

三人类社会确是以加速度的形式向更高的文明发展进化的。

就在电视技术的发展进步正在深刻而有力地刺激并推动电影艺术向新的深度与高度发展迈进,其势方兴未艾的时候,又一种新的电子技术——电子数码信息技术又勃然兴起于世,并给予电影艺术以及整个影像艺术以更为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这场变革的来势之迅猛与内力之深厚,使人们真真正正地感到了绝对的应接不暇与别无选择。

它既不像声音技术那样允许人们有一个怀疑、反对、认同的过程,也不像电视技术那样给你一个进行十年抵制大战的时间,而是在电视技术已经与电影技术趋于融合的基础上,一下子便出现在电影艺术的内部构成因素之中,它可以在你对其所知甚少或根本处于无知的状态,甚至根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出现与存在的情况之下,就一下子从里到外全方位地包围并渗透于你了。

电子计算机成像(CGI)技术的发明是在60年代,进入70年代即开始应用到电影制作领域。

1975年乔治·卢卡斯创建了专门为拍摄电影提供电脑技术服务的特技王国“魔光实业”(Indu strialLightandMagic,简称ILM),这已清楚地意味着又一个电影艺术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1991年,柯达公司“数字化视觉效果处理系统”简称(INEON)的诞生,宣告了数字技术支配电影技术的时代的到来。

而2000年,美国最大的电脑网络公司——全美在线(AOLI-S)与美国第二大传媒集团——时代华纳公司(TimeWarner)的结盟,则最终标志着最新的电影艺术新时代——后电影时代(Post-cinemaEra)的来临。

5]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新时代呢?从技术层面讲,这一次的电影新技术革命,不是某种单一的技术变革,而是以电脑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包括电影、电视、电脑硬件与软件、电话、自动化工程、机器人等等新技术长期发展融合的集中体现。

从电影特技制作能力的空前提高(已没有什么影像是不可制作的),到电影制作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电影已可以不是拍摄的,而是“合成”的),再到各类新兴娱乐产品、产业的产生(如电脑游戏,实真经历,互动娱乐等),再到全新的发行展示渠道的创建(如只读记忆光盘、数字光盘、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互联网等),这一切不仅无一不直接引发着电影艺术的本性变革,更以集体的合力最终将电影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后电影时代”。

从艺术层面上讲,在后电影时代,电影艺术在艺术本体上发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电影特技制作能力的空前提高,使电影艺术的奇观本性得到突现,超越了电影艺术的纪实本性而明显处于前景位置,直到产生所谓的“效果美学”6]纪实性与奇观性是电影本性的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在巴赞时代,电影艺术的纪实本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高扬,“纪实美学”也因之而成为电影艺术美学原则的主旋律。

而当电子计算机成像技术、特别是电脑数字技术一经应用到电影特技制作领域,就使电影特技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意义而具有了美学内涵。

从《星球大战》(1976年制作完成,电影史将这一年称为“特技效果的新生”)到《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年),从《终结者》(1991年)到《侏罗纪公园》(1993年),从《阿甘正传》(1994年)到《勇敢者的游戏》(1995年),从《玩具总动员》(1995年)到《泰坦尼克号》(1997年)……电脑特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真正匪夷所思的人间奇迹。

7]在20世纪最后10个年头里,电影也正是凭借这种对于传统电影技术来说几乎永远无法实现的银幕奇观的表现而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大众文化坐标,并再一次战胜了画面小、影像差和音响弱的电视的。

而当这种“追求技术魔力”、“致力奇观呈现”的“效果美学”成为时尚、甚至主流时,就不仅悄悄地改变了观众的观影经验和观影期待(从对电影叙事真实性的认同转移到对电影奇观和技术的欣赏),而且也悄悄地解构着电影艺术本身,将其融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传媒体系之中去了。

(二)电影制作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使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的电影理论趋于解体,并将最终改变电影本身的本体存在虽然就全行业来讲,电影业仍然是一个“胶片”行业,但以卢卡斯“魔光实业”(ILM)为代表的数字化新技术正在排除电影拍摄放映的老式机械装置,电脑合成的数据人物和影像处理的仿真场景已经预示着电影工业成为“无胶片”行业的可能。

就是说,电影已可以不是排演拍摄成的,而完全是电脑合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