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到XX拾棉花挣钱去!”,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至今,这已经成为XX、XX、XX、XX、 XX等省区农民秋季外出的习惯性行为。近年来,随着XX棉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产区,2005 年全疆<包括兵团)棉花种植面积约 1500 万亩,产量190 万吨,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 30%以上,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 8%,其中兵团棉花种植面积 708 万亩,占全兵团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48%,产量 98.7 万吨,约占全疆棉花产量的 50%以上。兵团棉花在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手段位于全国前列,但是由于在收获采摘环节上主要依赖人工手采,机械化程度较低,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收获期又相对集中,拾花劳力紧缺、拾花费用不断上涨、棉花生产成本不断加大的局面愈演愈烈。据资料显示,近几年自治区包括兵团每年从内地雇请的拾花工约 90 万人,需支付拾花费用20 多亿元,其中每年来兵团的外地拾花工约 40 万人,仅拾花费用一项,兵团每年就支出约 12 亿元。尽管如此,在棉花收获的高峰期,兵团各产棉区还是不同程度地面临人手不足的压力,无法及时采摘的棉花仍为数不少,“拾花难”成为阻碍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瓶径”。本文围绕兵团机采棉技术推广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就如何进一步加速实现兵团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兵团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际国内机采棉发展的基本简况

国外对机采棉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从 1850 年就开始采棉机械的研制和机采棉技术的研究, 1889 年,美国发明家坎贝尔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摘锭式采棉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棉机开始在实际中应用,1942 年美XX棉机开始投入批量生产,但直到 1949 年,美国棉花收获机械化的程度仅达到当时棉花种植面积的 6%。美国农艺专家经过反复研究后发现:棉花品种对机具的采摘效率和落地损失的影响是导致百年来采棉机械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解决

了机采棉的品种问题后,美国机采棉技术很快普及,到上世纪 50 年代末,全国拥有约 3 万台采棉机,机采收获的棉花占总收获量的 1/3 左右, 1975 年美国机械采棉的程度已达到 100%,占世界第一位。原苏联自 1924 年开始机械采棉的研制工作,目前棉花较集中的乌兹别克XX国机械采棉实现程度达 90%以上。除美国外,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棉花生产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采棉技术在这些国家早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常规生产技术,由于实现了机械化采棉,这些国家人均管理棉田的面积达 1000 亩以上。

我国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起就开始引进和开发机采棉技术,XX及兵团在采棉机械和机采棉技术的引进、研究、开发和实验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52 年在原XX军区司令员王震将军的关怀下, XX兵团引进了 37 台苏联生产的CMX-48M 单行垂直摘锭后悬挂式采棉机, 1953 年即在乌拉乌苏农场<现兵团农八师 143 团)进行首次采棉实验。1960 年农垦部又给兵团引进了 15 台苏联XBC-1.2 型双行垂直摘锭式自走采棉机,并在农七师 123 团和 127 团等地实验。其中在 127 团共采摘棉花近 19 公顷,作业速度 1 M/秒,纯作业小时生产率0.35 公顷。后因种种原因机采棉的开发和实验一度搁浅,直到 1990 年兵团又从乌兹别克引进全套棉田作业机械,在农八师 148 团实验了悬挂在 T-28X4M 三轮棉田中耕拖拉机上的 14XB-2.4 型收 60 厘M等行棉花的 4 行采棉机。在引进和实验国外采棉机的同时,我国也先后设计过一些机型,如悬挂在 25.7 千瓦<旧制 35 马力)棉田万能底盘的 MDMS-2 型垂直摘锭采棉机、间隙式水平摘锭采棉机和双行平面式水平摘锭机。1996 年XX兵团正式对机采棉技术进行立项实验,确定以农一师为试点单位,经过 5 年的尝试,摸索出了从种植、采收到加工的完整生产模式,工程于 2000 年顺利结题。在工程实验过程中,兵团农业科技人员针对XX棉花“矮、密、早、膜”的种植方式,经过多年的实验筛选出68+8 厘M和 66+ 10 厘M的带状留苗配置方式,这种方式经技术配套,棉花生产后期通风透光好于其他配置,已被机采棉单位普遍认可。科技人员还对机采棉机械、加工及脱叶剂的使用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基本掌握了

适应XX棉花机械化采摘的技术方法。2001 年,机采棉在兵团开始了大面积推广,当年实现机采棉收获面积达 28.2 万亩,2002 年达 38.1 万亩,2003 年达22.78 万亩,2004 年达 42.7 万亩,预计 2005 年能完成 50 万亩以上。XX兵团在国内率先成功实现了大面积棉花机械化采摘。

二、兵团推广机采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兵团农业经过 50 多年的不断发展,集约化程度、规模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准、现代农业实用推广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全兵团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 84%。尤其是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单产水平等都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受采摘环节机械化程度低这一“短板”的制约仅仅达到 43%,远远低于其他农业产业。由于棉花采摘机械化程度低,造成棉花的生产方式落后、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团场职工增收困难,严重影响了兵团棉花产业化进程。机械代替手工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人们追求效率、提高效益的现实需要。棉花费工耗时、劳动生产率低,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生产环节冲减棉花利润的主要因素,也是限制兵团棉花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兵团棉花迫切需要摆脱生产量对劳力数量的依存关系,全面推广采棉机械化势在必行。

1、突破劳力制约,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

从表象上看,拾花劳务工紧缺是迫使兵团大力推广机采棉的直接原因,从本质看兵团推广机采棉是遵循了“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解放生产力”这一必然规律。近年来进疆拾花工紧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出台了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广大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高涨,使得他们不愿意出远门挣辛苦钱;二是前几年劳务输出大省如XX、XX、XX等地由政府牵头,有组织地将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XX参加拾花劳动,近两年由于各种原因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而拾花工紧缺更深层的原因是新时期农村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产业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