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
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
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
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
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
浅谈宋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三 宋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一) 离形得似 寓心于物
正如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云:“用笔精致不谓之工,傅采炳缛不谓之丽”,只有 “观乎象而忘象,意先自然,始可品绘工于彀中,揖画圣于 “方外”。“意”的表现在绘画中受到重视,甚至得意而忘象,没有形的约束,绘画思想更加自由、绘画表现更 加彻底、绘画风格更加多样、绘画题材更加宽广,绘画由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部精神的追求,绘画的功用由唐代的“存教化,助人伦”转向了“怡情”“适性”,画家们的创作动机由对现实世界的描绘转向了自我表现,自我抒发,自我欣赏.苏轼曾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文人画以其特有的立意,以借物寓心的方式形成抒发个性的创作高潮,由于“逸”得到宋代文人画家及论者的推崇,阐发,“逸”从心态上又被提升到文人画最为根本的人品。文人画的一个特点是画的精神,熟练的技巧似乎只是必然的副产品,它的最终目标是完美人格,净化心灵。如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文人画家的诗文书画活动非常活跃,频繁。他们都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抒情之作,反对过分拘泥形似的临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求天真清新的风格。“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的精神,道出了人格之高为文人画家之本。文人画作品的优劣取决于人品。如秦烩、蔡京的文学书法皆是精品而终于被历史所湮灭,其原因就在于“其大节有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正因为如此,与前代不同,宋代文人画的创作题材尤其偏重于水墨山水树石及花卉。画家十分追求主观情趣的心理表现。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是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早期的史前岩画和陶器上的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绘画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鉴赏标准。
以下是有关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的相关内容。
1. 历史背景: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在陶器上进行简单的纹饰绘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逐渐从简单的纹饰发展为表现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图像。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壁画和绢画,标志着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朝和宋朝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绘画家和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审美观念: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书法和绘画的“写意”风格。
写意是指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点,准确地表达出主题或景物的神韵和意境。
与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不同,中国绘画强调意境的表达和画家的个性创作。
此外,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超脱”,注重与观者情感的共鸣,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
3. 绘画题材:中国绘画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宫廷和寺庙等。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门类,强调自然界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山水画通常采用“三远”和“三近”的构图方式,即通过远近不同的景象来创造艺术效果。
花鸟画则注重表现自然界中花草鸟兽的生动形态和个性特点。
人物画通常描绘名士、宫廷人物和民众,通过对人物气质和特征的描绘来表达主题。
宫廷绘画和寺庙画则是表现宫廷和宗教场景的绘画,同时也展示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4. 绘画技巧: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艺术。
传统绘画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和墨,通过墨的深浅、笔画的粗细和变化来表现形态和纹理。
同时,中国绘画也注重构图的艺术,采用“虚实”和“留白”的技法来增强审美效果。
虚实结合指的是通过正常线条和虚线的搭配,来描绘物体或人物的形态和轮廓。
留白则强调画面中的空白部分,通过留白来突出主要内容,给观者留下余白,引发联想。
浅谈中国画中肌理的运用与实验
浅谈中国画中肌理的运用与实验中国画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对自然和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再呈现。
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肌理运用。
肌理在中国画中被广泛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中国画中肌理的运用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画中肌理的运用是绘画艺术的关键之一、肌理是指绘画表面的纹理、质感以及颜色层次等特点。
中国画以水墨为素材,以“以形写意”为基本原则,通过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肌理效果。
一方面,中国画通过线条的勾勒和墨渍的抚摸来创造肌理。
线条在中国画中被视为画面的骨架,通过勾勒物体的轮廓和纹理来表达形体和质感。
线条的运用可以呈现出粗犷、细腻、浑厚或柔和的肌理效果。
墨渍则是指由水墨在纸上施以不同强度的压力而形成的墨线和墨渍,通过适当调整水墨的浓淡和湿度,使墨渍在纸上产生独特的肌理效果,达到丰富表现对象的目的。
另一方面,中国画通过对水墨的渲染和笔触的运用来创造肌理。
水墨在中国画中被广泛运用,通过水墨的渲染,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如染色、淋漓、浓淡等。
笔触则是指画家运笔的方式和力度,通过笔触的变化和疏密来营造不同的肌理效果。
有时画家还会运用湿笔、硬笔、软笔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笔进行实验,使肌理效果更加丰富多样。
在中国画中,实验是画家们追求创新和突破的重要手段。
实验可以帮助画家们发掘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丰富肌理效果。
画家们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对肌理进行实验。
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是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来创造肌理。
比如,在水墨画中,可以尝试利用不同的纸张质地、颜料的浓淡和水的湿度等来创造不同的肌理效果。
艺术家们可以实验使用不同的笔触、刷子和墨渍技法,以及不同的颜料和颜料的混合,来实现肌理的多样性。
另一种实验方法是利用不同的绘画技巧和风格来创造肌理效果。
比如,可以运用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如劈柴、麦秆、走锋、抖翘等技法,在画面中营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中国画欣赏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中国画欣赏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山东省寿光市上口镇广陵学校付晓亮一、中国画欣赏的独特性欣赏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决定了学生在欣赏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民族意识和思想情感融入其中。
欣赏中国画一般要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观其形,中国画对自己所要画的形象是十分讲究的,非常重视画面的构图。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其形象和构图。
中国画用笔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美学原理。
包括用笔的轻重、缓急、繁简、虚实、疏密、浓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这种节奏感、韵律感的笔法准确表达其绘画语言和思想情感,更是对一幅绘画作品进行高低品评的前提。
第二个层次是用墨。
中国画的主要元素包括点、线和墨,而墨色在中国画中尤为重要,而墨又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轻墨,“五色”变化万千,画家笔下的形象墨色千姿百态、变化丰富。
相反,如果使用墨色不当,山则枯、云则滞、风则呆,非但画面不能有效的渲染,也将会使欣赏者感到乏味毫不精彩。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于作品墨色的欣赏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采取示范的方法,使学生在对墨的认识上更加深刻,以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个层次就是布局。
“布局”也叫章法,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称之为“经营位置”,其意思大体一致。
就是画家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完成个性鲜明的作品创作的过程。
不管怎样的排列组合,其目的无非是要达到画幅的和谐统一。
看一幅作品水平的高低,“布局”非常重要。
中国画讲究险中求稳,稳中求奇,打破对称,着意对比。
写意画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绘画形式,它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
所以,欣赏山水画,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更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结构美,甚至节奏美、旋律美。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中国画欣赏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作者作品中的用笔、用墨和布局这三个层次方面着手依次进行,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师应当给予示范性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某些概念,从而对美术作品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有一个更加生动、清晰、准确的认识。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1. 引言1.1 中国画的历史中国画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岩画,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体系。
中国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铭文和殷墟青铜器上的图案,随后在先秦时期的简牍、汉代的画像砖绘以及隋唐的壁画等形式中有所发展。
在宋代,绘画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自此中国画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
明清时期,国画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画派,至今仍为人们推崇。
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国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古代中国画以岩画和壁画为主,强调线条勾勒和造型写实,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和特质。
而至宋代后,中国画开始追求意境和笔墨的表现,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明清时期,则更加注重写实与工笔,追求画面细腻和精美。
中国画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华。
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为中国画提供了丰富的传统基础和文化底蕴,也为当代的中国画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画以墨、笔、宣纸为主要工具,追求“以意传情,情系自然”的审美理念,强调意境和气韵的表现,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表达。
中国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笔墨表现。
中国画强调笔墨的运用和墨韵的表现,通过用笔的厚薄浓淡、轻重快慢等技法来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体现出情感和意境。
二、讲究写意精神。
中国画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注重捕捉事物的灵魂和气息,通过精炼的笔墨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三、强调留白处理。
中国画注重留白的运用,通过留白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空间感,增加作品的神秘和意蕴。
四、崇尚意境和气韵。
中国画强调意境和气韵的表现,通过笔墨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来营造一种超脱现实的美感,让观者产生共鸣和联想。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技法,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传统的卓越成就。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中国画除了讲究色彩笔墨之外,或多或少的还会留下一定的空间,称之为“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特色,能够体现出中国画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本文主要从留白的特点、意义等方面出发,论述了中国画留白的创作原则和艺术魅力。
标签:中国画;留白;艺术魅力从我国众多的中国画作品中能够看出留白的艺术特点。
留白是绘画者在绘画过程中特意留下的空白,也是中国画的特色所在,它通过无中生有、虚实结合的情境,充分展现了中国画所特有的艺术境界。
1中国画留白的特点中国画在构图上不同于油画,也并不遵循黄金定律,但是却可以充分展现绘画者的情绪。
而留白是中国画中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和笔墨进行相互的渗透,展示出作品独特的魅力。
中国画的绘画者主要想表达主观情绪,一般都是用最基本的符号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对于和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通常都是直接删除,这样就产生了留白。
但留白不等于空白,留白也是构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看似无形、其实有形,是一种能够充分表达意境的独特手法。
随着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变化,中国画也在反应相应的变化,不断吸取西方绘画中的精华。
而留白作为中国画所特有的内容,随着中国画的发展与变化,也要继续弘扬和发展留白的艺术魅力,使其不断应用到中国画中。
2中国画留白的意义留白是指在画面中没有笔墨进行填充,就像是音乐中的休止符,通过留白可以突出画面的主体,提升画面的意境。
例如,南宋画家马远在绘画中往往都是简单的几笔,画面中存在大量的空白,给人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提升画的意境。
留白在中国画中的应用有着较强的表现意义。
首先,通过留白能够突出画面的主体,强调艺术形式,使画面中产生虚实结合的联系,对于留白之处,往往会使人引发联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其次,留白使画面更加清晰和谐,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因素,是一种虚化的处理方式和手段。
再次,留白是整幅画的妙境空灵所在,能够使整个画面都得到一定的升华。
留白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画的独特和文化精髓。
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识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
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
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
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
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
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
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
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鉴赏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张西霜 邱京京 河南信阳学院摘要:中国画历史发展悠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
在中国画的创造过程中,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不断突出,成为我们欣赏中国画的关键线索,进而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同时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色;内涵中国绘画艺术历史发展悠久,源远流长。
它不仅植根于华夏文化的肥沃土地之中,并跨越了不同时空之间,历经许多阶段,从而形成了融汇万家的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意识、审美方式等等的完整的艺术系统。
中国绘画艺术是世界艺术领域当中的一枚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国之骄傲。
中国画也可以称为国画,其含义是用传统的中国绘画工具创造出的图画内容赋予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绘制习惯的画作。
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世事变迁。
“五四运动”以后的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许多写实主义的观念和绘画手法,取长补短,中西合璧。
现代中国画更加强调的是创造性思维及写实手法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中国画的基本要素从表现形式可以看出,中国画和西洋画有着巨大的区别,他们的构思方式、设计意图等都大相径庭;同时中国画和西洋画在绘制时的工具也不同。
中国画在绘制时讲究的是意向感觉,使用的基本工具是笔、墨、纸、砚[1],这四样东西,这通常被人合称为文房四宝,其含义是文人书房里必须要具有的四样宝贝。
同时在中国画发展成熟之际,一副图画通常结合的是诗、书、画、印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在将画面进行丰富之后能够更好的表达画画者内心的真实意境,而且能够升华作者内心的感受[2],达到人图合一的境界。
诗、书、画、印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一幅图画中糅合的方式是在中国画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在宋代之前,作画者很少在画中题诗,即使题字也是笔画少的,偶尔也会在画作上留下小小的名字。
而在宋代之后,画中题诗才逐渐流行起来,最开始只是既懂书画又懂作诗的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上题上应时应景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很多作画者拿着自己的画作去找声望较高且书法字体美观的题字或者题诗;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的发展与繁荣[3],画上题字题诗变换了许多形式,比如印章。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绘画的门类和特点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绘画的门类和特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绘画的门类繁多,包括壁画、屏风、卷轴、对联、花鸟虫鱼等。
每一种门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壁画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以墙壁为载体,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装饰和表现。
壁画的特点是色彩鲜艳,构图丰富,富有立体感。
在壁画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案和人物形象,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形象都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创作来表现的。
壁画通常被用于装饰府邸、寺庙、宫殿等建筑物,给人一种豪华和庄重的感觉。
屏风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绘画中的另一种形式。
它是由若干折叠的屏板组成,可以随意摆放在室内,起到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屏风的特点是造型独特,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
在屏风上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案和人物形象,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形象都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创作来表现的。
屏风通常被用于装饰室内的客厅、餐厅、书房等空间,给人一种雅致和舒适的感觉。
卷轴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绘画中的又一种形式。
它是由一段长条形的画纸或者绢帛制成,可以卷起来便于携带和收藏。
卷轴的特点是形式独特,构图丰富,富有韵律感。
在卷轴上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案和人物形象,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形象都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创作来表现的。
卷轴通常被用于装饰室内的书房、卧室等空间,给人一种安静和深沉的感觉。
对联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绘画中的另一种形式。
它是由两幅对称的文字或图案组成,常常用于门楣、墙壁等场所。
对联的特点是简洁明了,意味深长,富有艺术性。
在对联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字和词句,如吉祥的寓意、美好的祝福等,这些文字和词句都是通过作者的巧妙组合和设计来表达的。
对联通常被用于装饰室内的大门、墙壁等场所,给人一种喜庆和祥和的感觉。
花鸟虫鱼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绘画中的又一种形式。
它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的生物为题材,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现。
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
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图)内容摘要:绘画艺术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技艺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活动。
它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向人们展示它内在所包含的精神思想。
中国的绘画从几千年前的工艺装饰纹样中孕育并发展起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寓意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
“情趣寄寓”和“以画写意”是中国绘画比较典型的借以表达画家思想的两种形式。
1.情趣寄寓绘画艺术创作是以审美方式反映生活的,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而表现出来,是为情趣寄寓。
绘画是一种精神性极强的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内在体现出极强的思想性及它与物质世界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以物质为基础,又升华为一定的精神,因而最为贴近艺术的本质。
综观中西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它发展的道路上,有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发展的方向,这个牵引力使得艺术发展的始终不偏不倚的朝着它的方向前进,而这个拥有巨大“魔力”的无形指挥便是“精神思想”。
中国绘画艺术的流派众多,名师辈出,技法风格层出不穷,精神性也就自然非常的强。
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学观和美术观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造型艺术的政教价值,唐代的张彦远指出美术具有教化的功用。
总结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并且还对美术作品在教化方面的优长与其他的教育手段做了比较:“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
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
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或多或少也在说着艺术的精神性作用。
在情趣寄寓方面中国画精神性的最大体现就是用笔。
中国画用笔的核心问题笔力是有书法奠定的一种美学要求。
古代南朝齐的谢赫的<<六法论>>中的第二法“骨法用笔”就要求笔画的组织精练而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对象,抒发作者的感受。
中国画的用笔有很多要求,除了讲求笔力之外,还有三个很重要的要求是气韵表现,丰富变化,与情趣寄寓。
绘画艺术特点
绘画艺术特点
绘画艺术特点:
1、忠实于客观物象:绘画艺术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的设计表现形式,通过对客观物象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形成具有鲜明形象特征的作品。
2、形象特征: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人体的造型、动物的造型、植物的造型、器物的造型或者是自然的造型。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绘画艺术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如线条和颜色的结合,或者是其他特殊材料的运用,如油画、水彩、素描、版画等。
4、表现力的强:绘画艺术不仅能够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还能够呈现出艺术家对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见解。
5、表现空间的丰富性:绘画艺术能够在二维的空间内创造出三维的空间感觉,这是通过点、线、面、色彩、明暗、透视、结构等多种手段来实现的。
6、文化的传承:绘画艺术不仅是个人表达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它记录下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7、民族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绘画艺术有着各自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底蕴,如中国的写意画风、西方的写实主义等。
技术
手段的多样:绘画艺术涉及到的技术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使用,以及对光线、阴影的处理等。
8、内在精神的表达:绘画艺术不仅仅是在外观上模拟事物的形态,而是更多地倾向于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美学原则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和审美价值观,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原则:
墨韵与气韵:传统绘画注重墨韵和气韵的表达。
墨韵强调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笔墨的运用技巧,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质感;气韵则追求作品的灵动、韵律和意境,强调画家对自然、人物或景物所把握的精神气息和情感内涵。
虚实结合:中国绘画注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物象的留白和勾勒,以及线条、色彩和墨色的运用,传统绘画在表现物象的同时,也强调留白的空灵和观者的联想,从而营造出一种意境和深远的意义。
内外兼修:传统绘画强调内心修养与技法修养的兼顾。
艺术家需要通过修身养性、修心养性的实践,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深度和内涵。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掌握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以写意为主: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境的把握和笔墨的写意。
艺术家追求意境的表达和形式的灵活,通过简约、概括的笔触,抓住物象的灵动和主要特征,以达到以意传情的效果。
以意象为主导:传统绘画注重表现意象和象征的力量。
艺术家通过对自然、人物或物象的感知和理解,将其转化为富有象征性和意味的意象,以启迪观者的心灵和引发思考。
这些美学原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体现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精髓。
同时,这些原则也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使传统绘画在不断发展中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并概述其在绘画、雕塑、音乐和戏剧等领域的独特之处。
一、绘画艺术古代中国绘画艺术始于商代的贵族墓葬壁画,以描绘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汉代,绘画逐渐与文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文人画派。
而唐代则是绘画的鼎盛时期,艺术家们注重创造独特的笔墨风格,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代表作品。
二、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灵活运用材料和创造独特形象方面独具特色。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制作陶塑和玉雕。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铜器成为雕塑的重要载体,象征着社会等级和宗教崇拜。
在汉代,出土的陶俑更是为后世所称道,展现了古代雕塑艺术的丰富内涵。
三、音乐艺术古代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以乐器演奏和宫廷音乐为主。
玉琴、筝、笙和鼓等乐器在古代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乐曲多带有宗教性质,被视为与神明沟通的媒介。
在唐代,音乐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丰富的作品和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多样性。
四、戏剧艺术古代中国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京剧。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流派,京剧融合了音乐、表演、舞蹈和美术等元素。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和面谱艺术闻名于世。
除京剧外,古代中国还有豫剧、越剧、评剧等各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总结: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可以从绘画、雕塑、音乐和戏剧等多个方面加以探究。
绘画艺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注重景物的描绘和意境的表达。
雕塑艺术则以其独特的材料和形象塑造方式脱颖而出。
音乐艺术与神明沟通,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和审美趣味。
而戏剧艺术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更是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闻名于世。
这些艺术形式彰显了中国古代艺术在文化传承与审美价值方面的独特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浅谈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识摘要:主要是谈一谈对中国绘画各时期的特点认识,大体从美学和画法方面来论述,另外从一个中国画的代表人物来讲一讲绘画的精神。
此外总结一下参观完中国美术馆后的感想以及学完这门课程的一点体会。
关键字:特点,精神,观后感,体会1 中国绘画艺术各时期的特点中国画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线条为其生命,散点透视,造形构图,赋物以神,故与十五世纪以来以油彩作于布上,注重色彩明暗、讲求焦点透视的西洋画迥然不同。
中国画还与诗文相辅相成,互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
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来,更是诗书画印溶成一体,寄情感,吐心声,内涵丰富;或寓意,或象征,充满哲理,素称"无声诗"。
幅员广阔的中华大地,不同地区相互影响与交流,初步形成了显著的民族风格:重视以形写神,重视点睛传神,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早在战国时,中国绘画就已出现了人物帛画,到晋唐时人物画更是艺臻成熟。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得到了全面发展。
元代绘画是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分水岭,文人画开始成为画坛主流。
文人画逐渐融入书法的笔意,开始强调画家的个性抒发。
诗、书、画的结合,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明清两季的绘画,在发掘题材内容和技法形式等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涌现出各种风格纷呈的流派。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画科,纵观近千年的中国绘画历史,我们发现,在各个历史时代涌现出来的最著名画家均为山水画家。
浩如烟海的画理画论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山水画的。
山水画经过魏、晋形成于六朝。
我们把这个时期认定为山水画的确立期。
唐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昌盛时期,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一派国富民强景色。
这个时期的绘画题材较前代有了较大的扩展,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满足,艺术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反映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在魏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在贵族阶层的厅堂壁挂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宗教的壁画中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也逐渐地增多,山水画开始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列举中国绘画艺术的明显特色
列举中国绘画艺术的明显特色
1、注重写实:中国绘画艺术注重写实,以实物为基础,以细节为重点,以精确的笔触表现出实物的细微差别,以达到写实的效果。
2、注重笔墨:中国绘画艺术注重笔墨,以笔墨表现出实物的细微差别,以达到精细的表现效果。
3、注重色彩:中国绘画艺术注重色彩,以色彩表现出实物的细微差别,以达到精细的表现效果。
4、注重结构:中国绘画艺术注重结构,以结构表现出实物的细微差别,以达到精细的表现效果。
5、注重意境:中国绘画艺术注重意境,以意境表现出实物的细微差别,以达到精细的表现效果。
浅谈现代陶瓷绘画艺术形式表现的独特性
介 ,通过 运用 线条 、色彩 、形 态等 陶瓷绘 画艺术语 言并
按 照 一 定 的 形式 法则 进 行 艺 术 表 现 与 构成 ,塑造 出能 够 表 现 一 定 的创 作 理 念 和 思 想 内涵 的艺 术 形 象 的 艺术 门类 。 现
展 ,同时在掌握陶瓷器型、材 料、工艺等 的基础上通过形 式法则及其规律进行艺术形式表现 ,从而使陶瓷与绘画得
到 了完 美 结 合 并 上 升 到 瓷 画艺 术 。
精美艺术的存在方式 。现代陶瓷绘画是在艺术创作中通过 色彩和线条等艺术语言并按照一定 的形式化艺术表达未表
现 一 定 的 艺 术 内 容 与思 想 情 感 的 。任 何 事 物 都 有 其 基 本 的 形 式 ,艺 术 必 须 揭 示 这些 形 式 ,形 式 美作 为独 立 存 在 的审
导意 义。
关键 词 :陶瓷绘画艺术 ,现代 ,形式表现 ,形式美 ,独特性
现 代 陶 瓷 绘 画 艺 术 是 借 助 陶 瓷 材 料 作 为 艺 术 创 作 煤
的绘 画艺术形式 ,它具有纯艺术性的特点。现代陶瓷绘画 艺术 的形式表现是陶瓷绘 画语言形式元素的合乎规律性的
组 合 ,是 艺 术 美 的 规 律及 其 艺 术 审 美 的 外部 形 式 结 构 在 对 立统 一 规 律 上 的 表现 。
绘 画 艺术 也 遵 循 先 形 式 、后 内容 、 再 手段 的过 程 法 则 。 现
表现 的最基本特征。现代陶瓷绘画艺术是借助陶瓷材料和
工 艺 技术 为创 作 载 体 通 过 运 用 线 条 、 色 彩 、造 型 等 艺 术 语 言进 行构 图 、设 色和 造 型 表 现 并 在 陶 瓷 表面 塑造 视 觉 形 象
浅谈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浅谈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作者:吉木色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2期吉木色(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摘要:国画即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具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东方艺术的典型和代表,在世界美术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多变的工具与材料的运用和审美情趣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其艺术生命力使它成为国家和世界的瑰宝,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国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代表了我国独特的国家艺术气息,在国家文化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直到今天,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
该文主要从不同的表现形式上解析国画的特色,阐述国画特别的审美意趣和特点。
关键词:国画表现形式审美特点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238-01国画即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具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东方艺术的典型和代表,在世界美术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多变的工具与材料的运用和审美情趣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其艺术生命力使它成为国家和世界的瑰宝,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1 国画的表现形式1.1 国画的工具与材料的运用中国画,最突出的与其他绘画艺术不同的特质就是工具和材料的运用。
中国画绘画中使用的是中国特制的颜料、毛笔以及墨,在宣纸或者是绢、帛上进行绘制的。
笔墨纸砚的变化决定了国画的绘制特点。
“笔墨”二字是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中的代名词。
其中“笔”的不同有两种解释:一是笔的种类不同,软毫笔渲染着色,在纸上均匀不留痕迹。
硬毫笔进行人物或景色的钩线和白描,真正的刚柔并济;二是指使用不同的笔法进行国画的绘制,点、钩、勒等技巧的变化让国画的线条多变、画面有轻有重,具有跳跃般的节奏感。
“墨”是指中国的色彩,虽然中国画使用黑色的墨水较多,但是通过烘染、积、泼等方式让墨水形成不一样的色度,浓淡有致,使画面的空间层次显得十分丰富。
这种方式叫“墨分五彩”,用不同的色阶体现出墨水的“焦、浓、重、淡、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发表时间:2012-07-17T10:51:57.700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孟庆杰
[导读]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孟庆杰(长垣县实验中学,河南新乡 453400 )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多种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相对西洋画来说,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一、中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中国画往往不像西洋画一样讲究以形写形、比例匀称。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也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外物的肖似,而是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从而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
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景观,在观察认识当中,也不自觉地与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意识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在艺术手法和艺术分科上,中国画有其独特特征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工笔就是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
而写意则是相对“工笔”而言,是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
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三、中国画在构图、透视方法、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 ”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
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
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阈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
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
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
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
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
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
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
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
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
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形体,烘染气氛。
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
用墨还要有浓淡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 ”之说。
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
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
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对传统的中国画而言。
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内容和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变化。
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