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
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
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
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
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
浅谈宋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三 宋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一) 离形得似 寓心于物
正如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云:“用笔精致不谓之工,傅采炳缛不谓之丽”,只有 “观乎象而忘象,意先自然,始可品绘工于彀中,揖画圣于 “方外”。“意”的表现在绘画中受到重视,甚至得意而忘象,没有形的约束,绘画思想更加自由、绘画表现更 加彻底、绘画风格更加多样、绘画题材更加宽广,绘画由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部精神的追求,绘画的功用由唐代的“存教化,助人伦”转向了“怡情”“适性”,画家们的创作动机由对现实世界的描绘转向了自我表现,自我抒发,自我欣赏.苏轼曾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文人画以其特有的立意,以借物寓心的方式形成抒发个性的创作高潮,由于“逸”得到宋代文人画家及论者的推崇,阐发,“逸”从心态上又被提升到文人画最为根本的人品。文人画的一个特点是画的精神,熟练的技巧似乎只是必然的副产品,它的最终目标是完美人格,净化心灵。如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文人画家的诗文书画活动非常活跃,频繁。他们都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抒情之作,反对过分拘泥形似的临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求天真清新的风格。“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的精神,道出了人格之高为文人画家之本。文人画作品的优劣取决于人品。如秦烩、蔡京的文学书法皆是精品而终于被历史所湮灭,其原因就在于“其大节有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正因为如此,与前代不同,宋代文人画的创作题材尤其偏重于水墨山水树石及花卉。画家十分追求主观情趣的心理表现。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是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早期的史前岩画和陶器上的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绘画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鉴赏标准。
以下是有关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的相关内容。
1. 历史背景: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在陶器上进行简单的纹饰绘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逐渐从简单的纹饰发展为表现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图像。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壁画和绢画,标志着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朝和宋朝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绘画家和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审美观念: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书法和绘画的“写意”风格。
写意是指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点,准确地表达出主题或景物的神韵和意境。
与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不同,中国绘画强调意境的表达和画家的个性创作。
此外,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超脱”,注重与观者情感的共鸣,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
3. 绘画题材:中国绘画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宫廷和寺庙等。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门类,强调自然界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山水画通常采用“三远”和“三近”的构图方式,即通过远近不同的景象来创造艺术效果。
花鸟画则注重表现自然界中花草鸟兽的生动形态和个性特点。
人物画通常描绘名士、宫廷人物和民众,通过对人物气质和特征的描绘来表达主题。
宫廷绘画和寺庙画则是表现宫廷和宗教场景的绘画,同时也展示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4. 绘画技巧: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艺术。
传统绘画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和墨,通过墨的深浅、笔画的粗细和变化来表现形态和纹理。
同时,中国绘画也注重构图的艺术,采用“虚实”和“留白”的技法来增强审美效果。
虚实结合指的是通过正常线条和虚线的搭配,来描绘物体或人物的形态和轮廓。
留白则强调画面中的空白部分,通过留白来突出主要内容,给观者留下余白,引发联想。
浅谈中国画中肌理的运用与实验

浅谈中国画中肌理的运用与实验中国画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对自然和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再呈现。
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肌理运用。
肌理在中国画中被广泛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中国画中肌理的运用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画中肌理的运用是绘画艺术的关键之一、肌理是指绘画表面的纹理、质感以及颜色层次等特点。
中国画以水墨为素材,以“以形写意”为基本原则,通过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肌理效果。
一方面,中国画通过线条的勾勒和墨渍的抚摸来创造肌理。
线条在中国画中被视为画面的骨架,通过勾勒物体的轮廓和纹理来表达形体和质感。
线条的运用可以呈现出粗犷、细腻、浑厚或柔和的肌理效果。
墨渍则是指由水墨在纸上施以不同强度的压力而形成的墨线和墨渍,通过适当调整水墨的浓淡和湿度,使墨渍在纸上产生独特的肌理效果,达到丰富表现对象的目的。
另一方面,中国画通过对水墨的渲染和笔触的运用来创造肌理。
水墨在中国画中被广泛运用,通过水墨的渲染,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如染色、淋漓、浓淡等。
笔触则是指画家运笔的方式和力度,通过笔触的变化和疏密来营造不同的肌理效果。
有时画家还会运用湿笔、硬笔、软笔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笔进行实验,使肌理效果更加丰富多样。
在中国画中,实验是画家们追求创新和突破的重要手段。
实验可以帮助画家们发掘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丰富肌理效果。
画家们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对肌理进行实验。
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是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来创造肌理。
比如,在水墨画中,可以尝试利用不同的纸张质地、颜料的浓淡和水的湿度等来创造不同的肌理效果。
艺术家们可以实验使用不同的笔触、刷子和墨渍技法,以及不同的颜料和颜料的混合,来实现肌理的多样性。
另一种实验方法是利用不同的绘画技巧和风格来创造肌理效果。
比如,可以运用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如劈柴、麦秆、走锋、抖翘等技法,在画面中营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中国画欣赏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中国画欣赏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山东省寿光市上口镇广陵学校付晓亮一、中国画欣赏的独特性欣赏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决定了学生在欣赏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民族意识和思想情感融入其中。
欣赏中国画一般要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观其形,中国画对自己所要画的形象是十分讲究的,非常重视画面的构图。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其形象和构图。
中国画用笔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美学原理。
包括用笔的轻重、缓急、繁简、虚实、疏密、浓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这种节奏感、韵律感的笔法准确表达其绘画语言和思想情感,更是对一幅绘画作品进行高低品评的前提。
第二个层次是用墨。
中国画的主要元素包括点、线和墨,而墨色在中国画中尤为重要,而墨又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轻墨,“五色”变化万千,画家笔下的形象墨色千姿百态、变化丰富。
相反,如果使用墨色不当,山则枯、云则滞、风则呆,非但画面不能有效的渲染,也将会使欣赏者感到乏味毫不精彩。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于作品墨色的欣赏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采取示范的方法,使学生在对墨的认识上更加深刻,以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个层次就是布局。
“布局”也叫章法,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称之为“经营位置”,其意思大体一致。
就是画家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完成个性鲜明的作品创作的过程。
不管怎样的排列组合,其目的无非是要达到画幅的和谐统一。
看一幅作品水平的高低,“布局”非常重要。
中国画讲究险中求稳,稳中求奇,打破对称,着意对比。
写意画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绘画形式,它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
所以,欣赏山水画,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更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结构美,甚至节奏美、旋律美。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中国画欣赏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作者作品中的用笔、用墨和布局这三个层次方面着手依次进行,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师应当给予示范性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某些概念,从而对美术作品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有一个更加生动、清晰、准确的认识。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1. 引言1.1 中国画的历史中国画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岩画,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体系。
中国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铭文和殷墟青铜器上的图案,随后在先秦时期的简牍、汉代的画像砖绘以及隋唐的壁画等形式中有所发展。
在宋代,绘画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自此中国画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
明清时期,国画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画派,至今仍为人们推崇。
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国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古代中国画以岩画和壁画为主,强调线条勾勒和造型写实,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和特质。
而至宋代后,中国画开始追求意境和笔墨的表现,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明清时期,则更加注重写实与工笔,追求画面细腻和精美。
中国画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华。
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为中国画提供了丰富的传统基础和文化底蕴,也为当代的中国画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画以墨、笔、宣纸为主要工具,追求“以意传情,情系自然”的审美理念,强调意境和气韵的表现,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表达。
中国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笔墨表现。
中国画强调笔墨的运用和墨韵的表现,通过用笔的厚薄浓淡、轻重快慢等技法来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体现出情感和意境。
二、讲究写意精神。
中国画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注重捕捉事物的灵魂和气息,通过精炼的笔墨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三、强调留白处理。
中国画注重留白的运用,通过留白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空间感,增加作品的神秘和意蕴。
四、崇尚意境和气韵。
中国画强调意境和气韵的表现,通过笔墨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来营造一种超脱现实的美感,让观者产生共鸣和联想。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技法,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传统的卓越成就。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发表时间:2012-07-17T10:51:57.700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孟庆杰
[导读]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孟庆杰(长垣县实验中学,河南新乡 453400 )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多种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相对西洋画来说,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一、中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中国画往往不像西洋画一样讲究以形写形、比例匀称。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也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外物的肖似,而是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从而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
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景观,在观察认识当中,也不自觉地与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意识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在艺术手法和艺术分科上,中国画有其独特特征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工笔就是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
而写意则是相对“工笔”而言,是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
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三、中国画在构图、透视方法、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 ”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
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
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阈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
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
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
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
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
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
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
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
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
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形体,烘染气氛。
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
用墨还要有浓淡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 ”之说。
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
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
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对传统的中国画而言。
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内容和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变化。
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