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

合集下载

禅画一味——浅谈禅宗在山水画创作上的意义

禅画一味——浅谈禅宗在山水画创作上的意义

茶一味” , 当一心品味清茗, 陶醉 在清香沁心的 境 晃中时, 凡尘也便 是禅境 创 作山水画也是 如此。 画家的创作过程 , 应是以禅 心写物 , 遗貌 求神 , 直至形 神兼 备的 过程。 形 与神是互 为依存的 , 形是实 现神的手
段, 要以形传情 , 写神达 意 , 舍表求 里, 舍末逐
饱 满的画面 , 用孩子般的好奇和虔诚游走 于皴
然内在的禅性, 无法与自然万物在精神上相融相 知 。“ 我见青山多妩媚 , 料青 山见我亦如是” , 唯
有具备 以人心 会天心 、 会草 木山川之 心的喜悦 之 隋, 才可如意挥洒。 静极而 £ 通, 言忘而神畅。
笔墨语言作为心灵语言的载体 , 在一生二 、 二生
有 《 韩英凌 山水画作品集》 《 韩英凌
速写作品集》 《 造化心源》 ( ( 明 心 见 性》 《 玄 化无 言 ) )等 。
三、 三生万物 的生 发中, 结合画家内在的体悟与
个性, 心胸得以恣意地 宣泄, 优 游笔墨 , 啸咏烟
机 和美妙的禅的世 界。 一
责 任 编 辑 :孙 莲
映。 老 庄理论 认 为, 最高 的智 慧不是在客体之
外 去认识 , 而 是把握 客观规 律 , 尽可能地 融 入 客体 之 内去 体会, 主客体完 全融 合。道为本体 存 在, 是 艺术之 灵魂 。 画家 以道 的观点去审视
本, 将 外 在的形 与象在心中进行再组 , 直 抒胸 臆, 笔笔生 发 , 如 流水 般顺畅 依 然。 画面 的位
宁圜訇胃 ・ 当代艺术家
CHf NE f , Af ¨ G ‘C ^ I L l G R^ P H丫
禅 画一 味
— —
浅谈禅 宗在 山水 过程 应是修禅的过程 , 把人性融入 到 自然的运 行之中, 摒 除 贪欲妄 想 , 觉知 清明 澄澈 , 直 至达到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一如 “ 禅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开题报告XXX专业:学号:指导老师:XXX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无数的艺术精品,美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中华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国画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还具有一种追求身心自由的洒脱禅宗思想气息,由于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当中禅宗文化也在不断的普及与发展,因此,中国的大部分山水画作品都是在参悟禅宗思想产生的,中国画的发展与禅宗思想息息相关,从绘画作品中也能够深刻地对禅宗文化意境加以体会。

中国大部分绘画大家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在对绘画者的思想与性格加以塑造的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创作者灵感的目的,以绘画作品来展现自己心目中关于禅宗思想的理解可以将禅宗思想由原来的抽象思想转化为形象的图案,使作品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一)研究目的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中国古代艺术加以研究与学习时不仅要注重对作品的绘画方式与技巧加以研究,还应该对艺术作品当中的思想文化加以研究,以增进对作品中关于作者内心感悟的理解与体会。

由于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对中华绘画作品的研究中要注重从禅宗思想的内涵以及禅宗思想于绘画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来加以研究,以达到从艺术作品中正确对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的状况加以认识与理解的目的,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刻感知来体会作品的内涵,并在今后的中国画发展进程当中将这种文化意境加以传承,促进中国画的不断向前发展。

另外,在对单个古代艺术家作品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对其的全部作品进行整体性的比较研究,从整体上找出这些作品当中表现的主要意境与理念,能够达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目的。

对不同艺术家作品的研究可以找出文化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比较性研究法能让作品当中的思想表现手法的区别更加鲜明,以达到了解不同的艺术家的性格迥异的作用。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佛 教 自汉代从 印度传人中国, 作为一种外来 文化 与中 国传统的儒 道文化相互融合, 了具有鲜 明特色的中国 形成 佛 教。禅宗破除 了以前 佛教各派 的繁琐教 条 , 扬“ 宣 即心
即佛”见 性成佛 ”言下 顿悟 “同时禅 宗还 主张不读 经 、 “ “ , 不 礼 佛 、 坐 禅 、 用 “ 指 人 心 ” 通 俗 说 教 , 宣 扬 佛 不 采 直 的 来 教 的基 本 精 神 。
禅 宗从 中唐以来盛行不 已。 这种“ 思辨与信仰相结合 的独特意味 ” ( 把信仰与生 活完全统一起来 .不 必 出 闭脚o 家 、修行 ,在 日常生 活中保持或具有 一种超脱 的心灵 境
收 稿 日期 :0 1 0 — 7 2 1 - 5 1
作者简介 :  ̄
(9 6 )女 , 1 8- , 安徽六安人 , 江西科技师 范学院 0 9级硕士研 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画创作、 大山人研 究 。 八
痕 迹 1 ( 1 ' 1
立, 似应在 中唐前后 , 这恰 与禅宗的盛行“ 不谋 而合” 。至 此“ 佛教 卸却 了它作为精神生 活的规律 与督导的责任 . 变
成 了一 种 审美 的生 活 情趣 , 言 智 慧 的优 雅 态 度 ” ( ) 语 闱邮 。 中 国 画讲 求 “ 师 造 化 , 外 中得 心 源 ” 强 调 人 对 现 实 生 , 活 的平 常 体 验 性 和对 环 境 的 心灵 感 悟 , 张 师 心 自用 。 主 南 朝 宗 炳 就 提 出 了“ 目会 心 ” 论 。“ 目” 指 观 察 物 象 , 应 理 应 是 “ 心 ” 是 画 家 感 应 于 物 象 后 所 产 生 的 思 想 感 情 。 即 会 则 亦 “ 我 两 化 ”情 景 交 融 , 后 达 到 “ 趣 融 其 神 思 ” 禅 物 , 最 万 。 宗强调心性的运用 , “ 以 明心 见 性 ” 为宗 旨 。 山水 画 的绘 而

国画创作艺术与禅宗美学意境之探索!

国画创作艺术与禅宗美学意境之探索!

国画创作艺术与禅宗美学意境之探索!摘要:国画艺术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禅宗美学与国画创作艺术存在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禅宗美学对国画创作艺术的影响一直备受艺术领域关注。

禅宗美学在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导着国画创作的发展,如今国画作品中依旧存在禅宗美学意境。

关键词:国画创作艺术禅宗美学意境国画创作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国画的意境着手。

国画的意境往往贯穿着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民族情怀。

二是通过比较进行国画创作,即通过将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从而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最终进行国画创作。

#美术学#我国对于国画艺术与禅宗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并不多,很多研究主题只是涉及,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要想将禅宗美学融入国画创作艺术,就必须以禅宗美学为逻辑主线,通过禅宗美学意境推动国画创作艺术的发展,最终将国画创作艺术与禅宗美学相结合,赋予国画创作艺术新内涵。

一、国画创作艺术与禅宗美学之间的关系国画创作与禅宗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唐朝初期,禅宗的发展拓展了国画发展的途径。

传统的中国画以黑白为主要色调,这让笔者想到阴阳八卦。

黑白变化的中国画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能够让人们感受中国画的美感,这种中国画表现能够让观者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从国画中可以发现很多空间美感,国画中的白色部分也是一种空间构成,创作者通过对空间的勾勒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空间之美,而这种表现手法恰恰是禅宗美学的意境创造方式。

在禅宗美学的引导下,国画创作者在国画创作中利用空间表现意境,充分表现出国画的艺术魅力,展现国画的风采。

与西方简约主义所倡导的内涵不同,国画中的空白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这是国画的一种表达方式,能够让观者对画面的空白部分产生丰富的联想。

二、禅宗美学对国画创作艺术的影响国画体现出艺术的觉醒、意识的构成,国画作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情感与心理。

国画的构成意识是一种统一的思想与共识,并通过共识表现出艺术作品中的追求。

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摘要】禅宗是中国的产物,是印度佛教的神秘主义与中国老庄的自然主义以及儒家的实用主义的结合。

禅宗的建立和传播对中国的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领域,禅宗的精神和修行方式等对中国画的创作题材、形式、方法、意境和审美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浸淫,使中国绘画达到了至高的水平。

【关键词】禅宗山水画审美意境中国禅宗是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上,融会佛教其他方面种种理论,并与中国土生土长的老庄理论及魏晋玄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既有精致的世界观理论,又有相应的认识、修养方法的宗教流派。

禅宗的本质是讲究心法,见性成佛,也就是通过心灵的“省悟”,达到成佛的目的。

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泉源,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是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禅释放出那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因而找不到适当的活动机会的。

禅宗的建立和传播对中国的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领域,禅宗的精神和修行方式等对中国画的创作题材、形式、方法、意境和审美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浸淫,使中国绘画达到了至高的水平。

一、禅宗思想对中国画题材的转变魏晋以前绘画的题材以人物为主,主要服务于宫廷寺观。

禅宗及老庄思想兴起以后,其在艺术上空、淡、远的境界追求,很难落实在人物画上。

何况艺术要求变化,要求能扩展作者的胸怀,这在人物画上是不容易发挥的,绘画所能涵容的作者精神意境受到了限制。

禅宗主张过而不往,去来任之,是“自心”、“自性”的彻悟,即在瞬间顿悟的心境中发现“自心”、“自性”。

禅宗的这种取决于自我内心瞬间顿悟的解脱是一种人人可行,而且又是易行的解脱方法,因此人们逐渐把目光从向外寻求解脱转向了向内心寻求解脱。

绘画者不再是画工,画也不再是政治、宗教的附属物,而是主体心灵的创造,是“心画”,是人生体悟的“形迹”。

禅宗思想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

可 达到某种 出神入化 、超 凡脱俗 的神秘境 界。禅 ,一方面 要 求 人 心 性 的解 放 ; 另 一 方 面 要 求 人 消 除 世 间烦 恼 的 约 束 。 在 世俗 生活 中,刹那 问顿悟 “ 真如 ”本 性 ,在感 性生活 中直 接 超越 现实 ,思想得到净化 ,灵魂得 到提升 ,是一种无欲念 、 无 尘染 、忘我 、超越 时空、追求解脱 、追求永恒 的境界 ,是 幻 想超 脱 生死 的最 高 境界 ,这 种 境界 即 是 “ 无为 ”、 “ 圆 寂 ”的境界 。从古至今 ,中 国画家对 这种禅道 观念有所领 悟 和借鉴 , 将其运用于 自己的绘画创作 中,力图使 自己的绘 画作
视觉艺术 外 4
禅 宗 思 想 对 中 国 画 艺术 的影 响
王 娟
禅宗思想与中国画
禅 宗 是 以 参 究 的方 法 彻 见 心 性 的 本 源 。 禅 ,是 运 用 思 维 活 动 进 行 修 行 的 一 种 方 式 ,玄 奘 译 作 “ 虑 ” 。 它 要 求 人 在 静 修 行时敛心 静坐 ,排 除杂念 ,专注 专心修 定,如长期修行 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诗 ,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 画,画 中有诗 。 ”其 中画中诗 , 诗 中画不就是禅 的境界 、禅 的思想吗 ?明代 董其 昌尊 王维为 南宗 山水 之主 ,文 人画 的始主 ,之后的张彦 远、王墨继承 了 王 维 的 创 作 方 法 并 加 以 发 扬 光 大 。 张 彦 远 所 著 《 代 名 画 历 记》 中的 “ 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 ”被历代认 为创作心法 ,这 些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 宋朝 时期佛教 几乎达到 了鼎 盛 ,绘 画分 科也很 明显 。禅 宗 思 想 更 加 兴 盛 , 士大 夫 无 不 以 学 禅 为 要 务 。此 时 的 画坛 , 在禅风发 雨的灌溉 下,进入 了昌盛 阶段 ,这个 时期追 随王 维 的有荆浩 、关仝 、董源 、 巨然 。荆浩写有 《 画记》 ,提 出 笔 气 、韵 、思 、景 、笔 、墨等 六要 素 ,其 中也 包含 着禅 的 思

禅宗与中国美学和绘画

禅宗与中国美学和绘画

心. 其核 心 思想 是 : “ 不立 文 字 , 教 外别 传 , 直指 人 心 ,
见性 成 佛 ” 。 意 指禅 家 悟道 , 不 涉文 字不 依经 卷 , 唯 以
师 徒心 心 相 印 , 理解契合 , 传 法授 受 , 于 一念 之 间顿 悟成 佛 。这 就决 定 了禅学 以破 除一切 “ 分 别智 ” 为哲
待 丹绿 之采 ; 云 雪飘 扬 , 不 待 铅粉 而 白。 山不待 空青
而翠 , 凤 不 待五 色 而粹 。是故 运 墨而 五色具 , 谓 之得
禅 宗 思考 的 问题 本 身 就具 有 极 高 的美 学 价 值 。 “ 不 二法 门 ” 是南 宗 禅 的重要 哲 学 原 则 , 也 是 禅 学 影

禅 宗的 艺术 观— — 禅宗 影响 中 国美学 和 艺
术 的关键 思 想
禅 宗 是 中 国佛 教 的重要 宗 派 ,更是 佛 学与 中国 美 学 和艺 术 的一大 因缘 。 据史 料记 载 , 汉末 始有 佛 经
译事 , 经过 魏 晋南 北朝 的传 播 和演 变 , 至隋 唐时 期 已 形 成 华严 、 天台 、 三论 、 法相 、 禅 宗 等 自成 系统 、 千 峰 竞 秀 的繁 盛景 象 。 尤其 是禅 宗 , 以其 经 典 的哲学 思想 和 独特 的美 学 旨趣 冲击 着 中 国传统 的 审美观 念 和艺 术 规范 , 其 宗教 教 义 已深入 于艺 术作 品 的创作 过 程 ,
其一 , 艺术 家 在 “ 顿悟” 、 “ 不二” 的思想 维度 下 着
力还 艺术 以纯 粹 。理论 落实 在绘 画技 法上 则表 现 为 以“ 自然 本 色 ” 的水 墨代 替 “ 金碧辉煌” 的青绿 设 色 。
唐代后 期 及至 五代 的 山水 画 中 .水墨 的运 用 已 1 3趋 成熟 , 且艺 术家 将 墨 的作 用 提到 了各 种色彩 之上 。 正

禅宗美学思想对当代绘画的影响和启示

禅宗美学思想对当代绘画的影响和启示

物我两忘 的境界 。 这种感受是只有本人才能体 会的 , 别人 难 以深 层 次 理 解 . 更无法参与 。 这 一 点 对 当代 绘 画 创 作 的
影响 , 主 要 表 现 在创 作 过 程 中 , 很 多 创 作 者 的作 品都 表 现 出 ( 兰亭 序 ) 一 千遍》 为例 , 作者 五年来 , 不 断在 一 张 白纸 上 书 写 《 兰亭 序》 , 足 有 一 千 遍 之
家, 以佛 家禅 宗 喻 画 , 倡“ 南北宗 ” 论, 所以作品多是禅 画。 特别是其 山水 画 中. 更表现 出了天人 合一 、 和谐共生 等深 刻 思想 , 这 也 是 尚扬 选 择 其 人其 作 的重 要 原 因 。 通 过 当代 创作 形 式 和 手 法 , 对 董 其 昌 山水 画 思 想 进 行 延 续 和 丰 富 , 借助于这个意 向 ,以对 比的形式批 判当代社会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 , 引 导 人 们 对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进 行 反 思 。 如 《 董 其 昌计 划 — — 2 》 ,该 作 品为 三联 画 形 式 ,最 左 侧 的 画 面 上, 是 一 片连 绵 的 远 山 , 云蒸霞蔚 , 气象万千 ; 中 间 的 画 面
个是神秀 , 一个是慧能 。 后来弘忍考察两位弟子对佛法 的理解 , 神 秀 以“ 身是菩 提树 , 心 如 明镜 台 , 时时勤拂 拭 ,

勿 使 惹尘 埃 ” 作答 , 而 慧能 则 以“ 菩 提本无 树 , 明镜 亦 非 台, 本来 无一物 , 何处惹 尘埃 ” 一揭 , 得 到 了法 衣 , 成 为 禅 宗六祖 。历史上 称神 秀为北宗 , 慧能 为南宗 , 即“ 南 能 北 秀” 。后 来 南 宗 的影 响 逐 渐 盖 过 了北 宗 , 逐 渐 形 成 了 以南

禅宗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禅宗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江娜[摘要]中国绘画并非一个自足的系统,它是在不断吸取各种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

禅宗中的“自性论”、“于相而离相”等主张对古代绘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令“以意为主”的艺术理论走向了成熟和完善,而且致使“意境”这一审美范畴的产生,从而赋予中国绘画以独特的征貌和意韵。

[关键词]禅宗;自性论;以意为主;简淡一、禅宗与“以意为主”的艺术思想佛教自从传入中原就不断地吸收儒、道思想而进行着汉化的过程,到了唐朝中期产生了禅宗,将佛教思想的精华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带有明显的追求精神自由的特点,成为汉化佛教的代名词。

与其他佛教流派有所不同,禅宗的修行观是建立在明心见性、识心自度、不假修习、顿悟成佛的基础之上的,否定一切外在的偶像,认为佛性就在人的心中,即所谓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虽然人在尘世中,不可能“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但只要祛除杂念俗务的遮蔽就可以让心灵处于空灵清澈的状态,达到“自心”“自性”的彻悟,慧能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行直心”:“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并且进一步提出:“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缚。

”一旦达到本心的自悟,则“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自性论”的提出使“心”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瞬间顿悟中去发现“自心”,进入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禅宗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是对绘画创作者思想的影响,禅宗“众生平等”、“无凡圣”等否定权威的平民化思想倾向,受到广大寒士阶层的推崇。

而另一方面,禅宗却不否定现存的社会秩序,只是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具有非群体化、非政治化的倾向,是悲观哲学,是幻想破灭的产物,比较符合旧时代个人意识相当发达、对现存社会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心理感受。

唐代禅宗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唐代禅宗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唐代禅宗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它不仅展现了繁荣的政治经济景象,更是艺术与文化的辐射中心。

而其中,唐代禅宗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影响尤为深远。

禅宗的传入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绘画艺术上。

唐代禅宗强调“无言相传”,倡导人们通过直觉感悟生命的本质。

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直接引导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文人画乃至黄庭坚、米芾等江南画派在唐代达到鼎盛,并且由于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些画派更注重于抓住瞬间的灵感,追求自然的流动与变化,通过画笔来描绘自身心灵与宇宙共鸣的状态。

这种以心为主体的创作态度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并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的影响还延伸到了诗歌创作领域。

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而禅宗的兴起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禅宗主张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觉悟,在诗歌中,这种追求通过意境升华为超越形式的境界。

诗人通过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抒发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悟,以“写景”为手法,唤起读者的共鸣。

李白、王之涣、杜牧等著名的诗人都受到禅宗的影响,他们的诗作大多带有禅意,展现着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

除了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禅宗对唐代音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禅宗的修行中,诵经常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作为禅定的一种方式。

这种修行方式渗透到唐代宫廷音乐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禅经中所提到的“佛音”和西域音乐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唐代音乐的表现形式。

在唐朝文化昌盛的背景下,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除了艺术领域,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禅宗推崇“参禅打坐”,强调心静自然,遵从“即心即佛”。

这种修行方式影响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形成了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流传至今。

人们常借鉴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打坐冥想和静心观察来平衡自己的心灵,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禅宗美学的审美意境与文人绘画观念探究

禅宗美学的审美意境与文人绘画观念探究

772022/02 No.240理想追求,文人画家的审美追求因此也便在观念上受到影响。

禅宗美学甚至一度被看作中国艺术发展的灵魂。

中国文人喜欢以禅趣入书、入画。

一方面,这与禅宗本身在审美上的艺术化有关。

禅宗的这种艺术审美趣味,不仅体现在把禅的理念引入文人的绘画作品,也体现在改变了文人在艺术审美上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禅宗审美与文人的精神追求形成有效的契合,解决了文人心灵寄托的难题。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都不能有效地解决文人在生活上的理想追求问题,唯有禅宗,以“即心即佛”的修行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文人在仕途上遭遇不顺,积极入世的心态遭到严重打击,又不能完全如道家一样做到无欲无求,而禅宗恰好解决了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在文人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

另一方面,禅宗特殊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文人在审美上的追求。

禅宗修行最根本的方式是“顿悟”,以“悟”的修持方式消除妄念,以使自性能够内外明彻,最终见性成佛。

“顿悟”强调在观念上的瞬间转变,在对物象的认识上强调自我的心灵体验。

这种方式在本质上与非理性的艺术思维方式是相通的。

艺术思维是以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互协调来获得主观上的个体认识,这种方式既摆脱了理性知识的束缚,又超越了对自然物质的依赖。

文人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这种转变,使作品被“重构”成具有“灵性”和“人格精神”的特殊符号,通常以意境深远的审美诉求呈现出新的生命意义。

唐宋以后,禅宗出现士大夫化的倾向,为其在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提供了先决条件。

禅宗主张的淡泊、清远等思想方法与传统文人儒雅、清淡的心性品质相契合,这也是其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

禅宗对待自然所秉持的生态精神使其在哲学观上十分重视生命个体在客观事物上的唯心体悟,强调“色”“空”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本心”所蕴含的对个体生命的探索以及开悟的途径等,构建了禅宗在审美上的独特理念。

禅宗美学对个体本性追求的兴趣远远高过其对自然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探讨。

这种探索个体本性并显现真如自性的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绘画创作,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独有的审美意境与生态精神。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摘要】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的启发使得中国绘画艺术更加注重表现内心境界和意境的抽象表达,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禅宗的影响使得中国绘画风格更加简洁、含蓄,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

在题材选择上,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倡导“写意”、“以意传神”,使得绘画作品更加具有超脱尘俗的意境。

禅宗的审美理念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观赏方式和标准,注重心灵的宁静和超然。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创新,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禅宗,中国绘画艺术,影响,启发,风格,题材选择,审美理念,传播,发展,深远影响。

1. 引言1.1 介绍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性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的思想贯穿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为其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禅宗强调内心的净化和超脱,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我觉醒,这种精神境界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禅宗启发了中国画家们对自然、人生、心灵的深刻思考,引导他们超越形式表面,追求更深层次的境界。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思想的启示,还体现在对绘画风格、题材选择、审美理念等方面的影响。

禅宗的禅绘风格简洁纯粹,强调大墨大写、笔墨意蕴,塑造了自成一体的绘画风格。

在题材选择上,禅宗强调对自然的敬畏与超然,使中国绘画在创作主题上更加注重意境与心灵的表达。

审美理念方面,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绘画更注重内心体验与观照,追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审美境界。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在于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对绘画艺术的多方面影响。

禅宗的理念不仅滋养了中国绘画的创作,也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方向。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2. 正文2.1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启发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启发具有深远的影响。

禅境意韵:禅宗与中国水墨画

禅境意韵:禅宗与中国水墨画

禅境意韵:禅宗与中国水墨画禅宗美学对中国山水水墨画的影响极其深远。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心性本净,在刘宋后期由印度僧人提达摩传入中国,在唐宋时期迎来了兴盛。

禅宗作为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流派,对于中国山水水墨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细看中国水墨画,我们会发现水墨画的起源、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品评标准、风格流派都有着禅宗的影子。

禅宗的写意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文人与僧人共同探求的结果,禅宗讲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禅宗的自由特点、重悟特点,对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产生了重要作用。

禅宗思想使画家的精神更加自由,落笔更加随心,意韵更加深厚,那禅宗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影响中国绘画的呢?佛教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绘画方式东汉时期,佛教由中东传入中国,并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

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留下了大量艺术创作珍品,在佛教盛行的过程中,百姓建立了大量石窟寺庙。

一时之间,壁画蔚然成风。

北魏前期,壁画主要以庄重深沉为主,极具西域印度特色,凸显立体感。

北魏晚期,壁画的色调变得爽朗明快起来,画中人像的衣物展现出了中原人士特有的特征。

魏晋时期的壁画和绘画受佛教思想和玄学共同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线描刚劲的菩萨像、佛像。

魏晋六朝,绘画汲取了佛教思想和西域文化的苍劲,改变了中原画家的审美取向,为水墨画、山水画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中国的历史版图空前广大,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画家们的审美取向也产生了变化。

唐朝中期,禅宗完成了由印度禅向中国禅的转化。

以神会为代表的南禅宗将佛教般若经典和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相结合,将自然作为最高理想,提出了大量新思想,适应了中国古典知识分子的心态。

晚唐时期,王维等人创造了大量禅画。

王维在诗画方面颇有造诣,他既有“诗佛”之称,也是唐朝水墨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他所留下的《雪溪图》《长江积雪图》《辋川图》既空灵飘渺,又极富禅宗色彩。

禅宗讲究体悟,讲究随缘任运,学习禅宗思想能够帮助世人脱离官场社会和人际关系,在修行的过程中顿悟真理。

禅宗思想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中国美术研究】一、禅宗相关概念(一)禅宗的发展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延伸出一种本土化的中国禅宗思想。

其核心思想是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禅宗思想的妙处在于使人向内反省,平衡内心私欲,从而把人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中国的诗词歌赋绘画都受其影响。

禅宗分为南宗和北宗,后来南宗兴盛,后人多推崇南宗。

南宗的代表人物惠能①主要继承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②学说,以“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为思想理论基础,主张“顿悟”,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惠能悟出了“定慧”③的禅法之本,南宗的思想也由此延伸发展起来。

(二)禅宗思想与中国画禅宗有南北之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宗兴盛,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悟”是禅宗美学方法论的核心,指顿然领悟。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记载:“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扬休家。

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

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这就是通过心里深处的顿悟,获得真知。

在美术史中,禅宗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也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绘画上有南北宗论。

明代董其昌关于南北宗论的主要思想收录在《画旨》一书中,他认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能提出如此独具一格的南北宗论,源自他青年参禅,受儒家、道家、禅宗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禅宗思想。

他认为,南宗绘画主要是文人画,注重趣味,继承了惠能的“顿悟”禅法,而北宗绘画主要是院体画,注重细笔描摹,类似于神秀的“渐悟”。

禅宗思想对中国艺术门类影响甚巨,出现“以画入禅”“以禅入画”的观点,产生了唐代王维、宋代苏轼、明代董其昌等各朝各代以禅入画的艺术大家。

二、宋代画家各自风格特色(一)苏轼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南宗注重趣味,多为文人画,强调用笔墨来表现事物的神韵,始于唐代王维,与北宗李思训的工笔细描画法形成强烈的对比。

禅宗与中国文人画

禅宗与中国文人画

神州文化禅宗与中国文人画马卉卉徐州书画院摘要:文人画是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反应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绘画。

禅是印度佛教精神的本土化,在我国兴起后迅速与我国原有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汇流,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化。

文人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佛、道思想融合的禅宗兴盛,就其发展过程与禅宗的兴衰过程同步。

禅的心物合一的境界与禅的空灵境界,使画家不仅知写实,传神,而知妙悟。

关键词:心物合一;超然象外文人画,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绘画。

和琴、棋书法共同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修养之一。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形成于北宋熙宁、元丰之际,活跃于封建社会后期,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非常重视文化修养,强调主观易趣的表达,进一步注重笔墨书法因素及特定的艺术形式的追求等。

文人画表现生活题材狭窄单一,主要是描绘日常山水和花鸟。

士大夫阶层在人生观的某些消极因素限制了其艺术创作。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通常称为禅定。

禅是禅者修行的法门,禅者通过禅定,开发般若智慧,进而成佛。

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本土化,它吸收了老庄道家的很多思想成分。

禅文化在我国兴起后迅疾与我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汇流,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化,深受士大夫文人的喜爱。

禅宗持一种自然的人生态度,在禅宗看来,修行就是按照自然地规律去生活,在生活中体会道的真谛。

禅宗作为中国文化史重要的一种思想,对文人画的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它不但表现在画家把禅思、禅趣引入了作品中,而且表现在禅的精神,改变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促进了艺术家审美思想的转变。

以至于发展到后来,诗书画禅融为一体,产生了以唐朝王维、宋朝苏轼、清朝石涛等为代表的以禅入画的水墨文人画大师,逐步改写了盛行历朝历代的金碧青绿山水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国画自此便唱响了以黑白、水墨为语调的主旋律,由此也产生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虚静空灵”、“我师我心”、“师心自用”等禅画理念。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摘要】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传入、影响、思想体现、风格影响以及水墨画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禅宗的理念贯穿于中国绘画创作中,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风格。

禅宗强调“意境”、“境界”等概念,促使中国绘画更加注重表达内在情感和意境,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上的新篇章。

通过对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展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涵和精神层面,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更加深远和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禅宗,中国绘画艺术,传入,影响,禅宗思想,体现,风格,水墨画,发展,深远影响,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论文内容本文将探讨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通过对禅宗传入中国后对绘画艺术的推动和塑造进行分析和论证。

将介绍禅宗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路径,揭示禅宗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渊源和联系。

将深入探讨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包括禅宗思想对绘画观念和技法的影响,以及禅宗对绘画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启发。

接着,将进一步分析禅宗思想在中国绘画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探讨禅宗哲学对艺术创作的启发和引导。

将探讨禅宗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探讨禅宗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塑造和发展。

将探讨禅宗对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分析禅宗思想如何促进中国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这些内容的详细阐述和论证,本文旨在全面展现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远影响,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2 阐述研究意义禅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禅宗与中国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禅宗所倡导的“心即境”,“境在心中”等观念,对中国绘画带来了独特的思想启迪和审美理念,促进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和内涵的深化。

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在儒、道、释文化中,佛教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最晚。

准确地说,是禅宗思想引发了中国画审美情趣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书画家中,大都有参禅问道的喜好,如宋元明清诸大家都喜欢与高人逸士为伍,过“卧青山、望白云”的野逸生活。

其中,也不乏本来就是僧侣的书画大家,如草圣怀素、巨然、贯休、八大山人、石涛、虚谷等,可以说佛教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

禅宗虽然实际产生在唐代,可是它的渊源却很早,它是佛教逐步中国化的产物。

它主张“领悟”,通过不断修炼达到超凡脱谷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排除一切杂念,虚静忘我,进入“真如”的纯真境地,达到心领神会、妙合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禅宗的这种文化精神启示人们,艺术创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演变过程,其中意境的获得是最高境界。

王国维认为,意境的获得,第一要性情真,写出真性情便有真境界,即“显本性,吐真情,不矫饰,不作态,不违心,不隐私”。

第二,要态度真,只有忠实地、真诚地对待人、景、物、事才能写出真境界。

第三,观察感受真,独特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境界的必要条件。

在禅宗文化思想影响下许多中国画家追求自觉体验,超越自我,向往游离于世俗之上的理想的精神王国。

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总结画竹体会时认为:“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何故?因为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这是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通过营造个性的思想,使画家不拘于形体、线条、色彩、笔墨等,而以性灵去体验游离于万物之外的艺术规律,所以就形成了中国画特别注重画外画、景外景、意外意的审美意向。

诗文书画大家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是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在这里,他更准确地指出了创造性想象乃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元代倪云林作画意境高逸、孤寂,他说:“余之画,不过逸笔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

这些具有禅宗文化思想的绘画作品,具体表现为纯以水墨为主,很少着色,山水景物极其简约,有不可多一笔不能减一笔之妙,景色静谧、恬淡、闲适,画面往往大量留白,体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特点都成为文人画的重要艺术特征。

论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论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感悟
禅宗强调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 感悟,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绘 画的审美取向,使得画家更加注
重表现自然与生命的美。
在绘画作品中,这种审美取向往 往表现为对自然与生命的描绘, 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以表达
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感悟。
禅宗的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绘画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 得中国绘画更加贴近自然与生命
禅宗思想对现代绘画创作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现代绘画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活自由 ,注重画家的内心感受与体验。
中国绘画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中国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未来,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成为中国
绘画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际化与多元化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绘 画也将走向世界舞台,与其他艺术 形式相互交融,形成多元化的发展 趋势。
强调个性与创新
未来中国绘画将更加注重个性与创 新,作品中将更加体现当代人的情 感与思考,同时保持中国画独特的 韵味与魅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论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2023-11-10
目录
• 禅宗思想概述 •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 •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题材的影响 •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技法的创新 •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审美的提升 • 结论与展望
01
禅宗思想概述
禅宗的起源与传播
禅宗起源于印度佛教,自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扎根。
禅宗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这 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审美取 向,使得画家更加注重表现内心
的平静与淡泊。
在绘画作品中,这种审美取向往 往表现为对画面气氛的追求,如 简约、淡雅、宁静等,以表达内

中国禅宗美学与禅画艺术

中国禅宗美学与禅画艺术

中国禅宗美学与禅画艺术中国禅宗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形式。

禅宗美学是指禅宗思想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原则,禅学家们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的和谐,而不是外在的丰富。

因此,禅宗美学主张审美主体应该从外部物体中解放出来,通过心灵的净化和觉悟,获得真正的美的体验。

禅画艺术是禅宗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禅的精神和禅宗的哲学思想。

禅画以简洁、奇妙和富有幽默感的形式,表现出人们彻底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禅宗美学和禅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渊源于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相互交融。

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禅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思想流派。

它不仅借鉴了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同时也融合了道教、儒家和民间信仰的元素,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美学的核心是“无我”、“静寂”和“瞬间”,艺术家需要通过禅修和思辨,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才能领略到真正的美的境界。

禅宗美学倡导的是不以物表之,以内心为主导,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把审美体验从外部物象中解放出来。

这种审美观念和美学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深邃和独特,同时也对现代世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禅画艺术中,虚与实、静与动、厚与薄、淡与浓、进与退、用笔、字意等方面,都体现了禅宗美学的各个方面。

禅宗画作品极具魅力,她的画面特别静谧,自然淡雅,含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禅画所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有佛像、人物、山水等,画中的人物形象都呈现出禅学家最为向往的对真理、精神自由的追求。

禅画家常用的画材是水墨,其极简、富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出个别人物独特的审美情趣,并体现禅宗思想的独特性。

禅宗美学和禅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禅画艺术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

中国画艺术中禅宗思想的构建和发展

中国画艺术中禅宗思想的构建和发展

画 艺 术和 禅 宗思 想之 间 有着 千丝 万缕 的关系 ,禅 宗 思想 ,也对 中
国画 艺术 产 生 了十分 深 远 的影 响 。中 国画 艺术大 多讲 究 “ 虚 ”,
三 、结语
禅 宗对 客观 环境 和 客观 矛盾 的悲凉 超越 ,对物 质 生产 和 物质
并讲求 “ 留 白 ” 。但 禅 宗 思 想 则讲 求 “ 无 ” ,正 是 “ 留 白 ”与 生活 的 消沉 冷漠 ,则 又 是和 人类 的物 质 需求 相 悖 的 。中华 民族用 “ 无 ”,有 着某 种极 为 相似 之处 。二者 所指 的 并非 什 么都没 有 , 甚 至 在不 少 中 国画家 眼 里 ,留 白与虚 无 所表 达 的更 是 一种 意境 。 自己独特 的 语言 和方 法 延续 着 自己的 思想 ,儒 、道 、禅这 三 大文 化精 神 就是 其 中代表 ,也是 中国传 统处 世 智 慧的 主要 体现 。禅 宗 而 不 同 时期禅 宗 思想 的 兴盛 ,也 让 画家 的艺 术作 品中更 多地 出现 思想 的 出现 ,也 对 中 国画艺 术产 生 了极 大 的影 响 。总 之 ,禅 宗思 想在 中 国画 艺术 中 的的 成功 ,不 仅 为 中国 画确 立 了一 个 明确 的 定 禅 宗 思维模 式 。 二 、中 国画 中禅 宗 思想 的构建 与发 展
大 众 文 艺
. 美术与设计 .
中国画艺术 中禅宗思想的构建和发展
孟 德鸿 ( 齐齐哈 尔大学美 术与 艺术设 计 学 院 1 6 1 0 0 0 )
摘要 :中国禅 的产 生与发展 ,是 印度 佛教 东传之后 ,逐 渐地与 味 ,是禅 心 智慧 的具 体 表现 。元 代 绘 画大 多描 绘简 淡 的小 景 , 已
等思想也深刻地 影响 着不同的艺术类型。其 中,中国画 艺术便 受到禅 作为 传统 文 化精 髓 的禅 宗思 想 ,着 实给 中 国画 画家 提 供 了心 灵上 宗思想的诸 多影响 。本文 ,笔者即对中国画艺术 中禅 宗思想的构建和 的 归依 ,精 神 上 的 寄 托 ,艺 术 上 的 灵感 。在 禅 宗 思想 出现 的 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摘要: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上体现为直接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思想体系。

现当代,经过对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和“85新潮”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思之后,艺术界出现的“新文人画”现象,实质上是对全盘西化和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拨,预示着艺术审美思想向传统文化回归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禅宗中国画艺术审美一、禅宗思想对构建传统艺术审美的意义中国封建理学与禅宗思想对待个体生命意义的自由意识,有着两种不同的学说。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高于一切,人欲不可违背是理学家回避“自由”问题的一贯主张。

而禅宗思想却正视个体生命的不自由问题,认为人生的自由存在于不自由之中,解脱之道即在由迷而悟之中。

“悟”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超越了这个界限人生就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即“涅檠”。

禅宗精神就是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现实生活之外的空灵与思想自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因而,禅宗有别于儒学的特殊思想魅力也就由此形成。

一方面,禅宗“众生平等”、“无凡圣”等否定权威的平民化思想倾向,受到广大寒士阶层的推崇。

而另一方面,禅宗却不否定现存的社会秩序,只是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具有非群体化、非政治化的倾向,是悲观哲学,是幻想破灭的产物,比较符合旧时代个人意识相当发达、对现存社会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心理感受。

这些知识分子士大夫为寻求自救,找回个体的生命自由,希望通过“修持”在无自由的现有社会压迫下求得心理解脱和精神释放。

被理学思想规范着的封建士大夫,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封建秩序对抗。

而主张不触动现有秩序的禅宗精神,正好符合士大夫的要求。

禅宗的核心“悟“在形式和作用上与艺术审美最为接近。

因此,士大夫尚保存的对自由的本能追求,都大量转入艺术审美方面,直接从艺术活动中来体会自由经验,使禅宗在封建时代,成为艺术家的哲学,较之儒学和道学也最富于艺术精神。

禅宗的出现直接带动了审美思想的发展,并且渗入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对纯粹美的发现,对中国式的“气韵生动”的发现,以及对形成人与自然融合之艺术精神体系的重大影响。

换句话说,即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和重构艺术审美思想最重大的意义有二:一是作为中国画论基础——“气韵生动”概念的形成;二是山水画的创立及其南北宗论。

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气韵生动”,总是与佛教的“悟”在一起的。

张庚《蒲山画论》中对“气韵生动”的概念有如下论述:“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

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也……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盖天机之勃露,然惟静者能先知之。

”张庚所谓“无意之韵”的见解,乃源于佛教“空”、“无妄念”的思想,即由技而进乎涅檠的境界。

“气韵生动”一词最早见著于画论的是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在其序论性质的一段文章中,是这样表述的:“虽画有六法,罕能该尽。

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一日气韵生动是也。

二日古法用笔是也。

三日应物象形是也。

四日随类傅彩是也。

五日经营位置是也。

六日传移模写是也。

”这段话以简单的文字说出了关于绘画艺术审美的完整轮廓,构成了一个朴素的系统,奠定了中国此后画论的基础。

禅宗对魏晋及其以后艺术审美的另一重大影响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国山水画的创立。

魏晋以前绘画的题材以人物为主,主要服务于宫廷寺观。

禅宗及老庄思想兴起以后,其在艺术上空、淡、远的境界追求,很难落实在人物画上。

何况艺术要求变化,要求能扩展作者的胸怀,这在人物画上是不容易发挥的,绘画所能涵容的作者精神意境受到了限制。

明薛冈的一段话正说明了这一点:“画中惟山水义理深远,而意趣无穷。

故文人之笔,山水常多。

若人物禽虫花鸟,多画工,虽至精妙,一览易尽。

”高人逸士将禅宗及老庄思想寄情于山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山水画所透出的是作者的人格逸趣,是作者精神的抒发。

魏晋以后,禅宗及玄学诱发的艺术自觉——“气韵生动”始于人物画,却最终落实在了山水画之上。

可以说,气韵的观念用在山水画方面是绘画自身的一大发展,自此以后,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山水画的南北宗论是另一个受到禅宗重大影响的审美思想。

明董其昌在《容台别集》卷四《画旨》中有如下论述:“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辅,以至马(远)夏(硅)辈。

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浩)、关(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家父子,以至元四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

东坡赞吴道子、王维壁画,亦云:‘吾与维也无间然。

’知言哉。

”董氏以禅宗的北渐南顿,来分画为南北宗,其要旨放在所用工夫的顿渐,而不在作者籍贯的南北,所以他明确地说:“但其非南北耳。

”《画旨》中喻巨然、惠崇两人为:“一似六度中禅,一似西来禅。

”又称李夫人道坤“如北宗卧轮偈”;谓林天素、王友云“如南宗慧能偈”。

董氏分宗说,主要来自他以“淡”、“天真自然”为宗的艺术主旨。

他认为,山水画至王维而发展到了“淡”到了“天真自然”的境界,他引的对王维作评价的四句话:“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即是淡和天真自然的写照。

董氏标举的淡、自然,都是禅宗及魏晋玄学中的观念,也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基本观念。

他推崇这一观念为山水画的正宗。

而贬斥重彩色、重精工的另一派。

唐张彦远将“自然”高置于神妙之上,黄休复亦以逸品置于神品之上。

董氏的所谓南宗,实际继承了自然逸品的系统,而所谓北宗,实际系张彦远的“精”,张怀罐、黄休复的“能品”系统。

重自然、重逸、重神而不重精、能的艺术审美思想,自此成为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中不可动摇的正统性主流。

二、历代画论及艺术实践史中的禅宗思想从东汉至六朝的500年间,是佛教大规模发展的时期。

佛教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进入艺术审美的思想体系,直接影响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绘画名家如顾恺之、张僧鹞、陆探微、宗少文四人都相当虔诚的笃信佛法,喜欢结交高僧,经常为佛寺绘画,其思想深受佛教的影响。

张僧鹞首创没骨画,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陆探微变古体而开新法,包前孕后古今独步。

宗少文则遍通山水人物花鸟技法,为后世拓宽了绘画领域。

而顾恺之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超越了前人。

后世称其画“虽写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云上,不可于画图间求”。

唐代太宗、高宗至武后数十年间,天下升平,国力强盛。

佛教进入繁荣时期,举国尚佛,虽妇孺也不甘落后。

武则天因仰慕禅宗五祖的弟子神秀(北宗创始人)禅师之名,派遣使臣礼请入都传法,并且带着中宗、睿宗亲至郊外跪迎,封神秀为国师,在皇城内建寺供养,朝野景仰。

每到说法时,会聚数万听众,人们都以能听到禅师说法为荣。

神秀圆寂后,都邑倾城为之送殡,唐代的尚佛之风可见一斑。

这股汹涌澎湃的禅学洪流,也直接冲击了画坛。

造就了一位划时代的名家,即泼墨山水的创始人王维。

王维号摩诘,太原人,世家礼佛,开元进士。

进入宦界后,闲暇时常常去禅寺拜僧论道。

先后听神秀(606—706)、普寂(651—7)、义福(658—736)等诸禅师讲法,按照佛法要旨,修持禅法,后来预知大限安坐而终。

王维对禅学的体悟,直接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上,他的文章诗歌,澹远空灵,深邃的禅机流露于字里行间,且能将诗意禅机入画,又能以画表禅。

因此创作了不问四时“雪里芭蕉”式的写意之作。

王维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最为显著,其画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水墨渲染的画法;二是空寂的意境。

他一改过去画山水的钩研之法为泼墨渲染,使山水画由此耳目一新。

并著有《山水诀》画论一篇,其中有句名言:“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深刻地体现出禅学思想。

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赞王维说:“昧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其画中的诗,诗中的画,不是别的,而是禅的境界,禅的感悟。

明代董其昌尊王维为南宗山水画的始祖,文人画的开创者。

之后的张彦远、王墨继承了王维的创作心法,并加以发扬光大,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有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被历代奉为绘画创作的心法。

符载著论《观张员外画松石图序》称其画:“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遣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

”晚唐五代的山水画,所追求的是自然的“真”与“实”,荆浩的《匡庐图》中,山石垂直,跋地飞升,中堂式峰峦问,寺亭、桥梁、林木、岩崭、溪泉,曲折掩映,在岚风缭绕的气氛中若隐若现。

《匡庐图》中山峦的气势和凝重深邃的意境,正是得力于佛教造像沉重宏伟的体量之感。

宋元时期的禅宗,在青原、马祖、道钦等大禅师的弘扬之下,更加兴盛。

士大夫无不以学禅为要务,甚至连村妪野叟也能解说禅机。

修禅之盛,前所未有。

此时的画坛,在禅风法雨的拂嘘灌溉之下,进入了昌盛阶段。

这一时期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都是王维笔法的后继者。

关仝的画风接近荆浩,美术史上并称为“荆关”。

关仝的山水画喜欢描写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庐隐士。

他的《秋山晚翠》与《大岭晴云图》绵密深厚,山石坚实,自然而有气韵。

范宽的画风,基本上属于“荆关”以来的写实传统。

他惟一的传世之作《溪山行旅图》是最单纯的全景构图形式,由块状山石构成所谓巨碑式山水,其观念来自佛教造像“佛菩萨三尊式”的庄严宏伟。

画幅正中占三分之二幅面的山峰高耸突兀,壮气夺人,大有“高山仰止”之感。

山谷深虚处,一瀑如线,飞流万仞。

山脚下商旅驱赶着驮运的驴马沿溪而行。

人的微小映衬巨石古木高山大壑的雄伟,更增加峻山涵林的生机。

范宽的山水画,不仅得山之骨气,且在巨大之极的空间感与体积感中,漫映出沉思、内省的禅意。

董源山水画中所透出的气质与荆关不同,《潇湘图》和《山口待渡图》描写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色,宁静幽远,宽而平静的江水,山峦层层远去,草木葱茏,汀渚交横,烟水空檬,水墨淡色,矮丘坡岸,以长如披麻的线和水分丰富的墨点组成,虚虚实实,含蓄润泽。

这种“平淡天真”的山水特别受到米芾的推崇。

米芾父子的米家山水,所显露的完全是对禅法参悟的心得。

米芾常说:“山水古今相师,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便已。

”(《海岳论山水画》)其子友仁更是说:“王摩诘古今独步,仆旧秘藏甚多,既自悟丹青妙处,观其笔意,但付一笑耳。

”又说:“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也,惟以云山为墨戏。

”(《元晖题跋》)这般评论,直如呵佛骂祖。

友人作诗道友仁:“解作无根树,能描蒙鸿云。

如今共御也,不肯予闲人。

”所谓无根树蒙鸿云是米家山水的独创技法,与其说米氏父子善绘雨景,能写出江南山水的妙处,不如说画中透出的是其胸中的禅境。

关仝的画善用疏简之笔,《宣和画谱》云:“仝之所画,其脱落豪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