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与健康风险防控相关工作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刘鸿志1 段小丽2 姚瑶3 图/ 沈海滨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人地矛盾、人资矛盾加剧,尽管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逆向演化的趋势,由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没有得到有效减缓,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关系到人类自身安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次次向人类敲响警钟,保持全球及区域性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人类的普遍共识。从国际较早发生环境健康事件的国家来看,很多国家能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摆脱环境污染的梦魇,特别是经济粗劣发展导致的环境、社会和健康的惨痛代价最终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他们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将风险管理的理念作为环境保护的方向和主要定位,用风险评估的方法综合平衡社会、经济、科技、环境、文化和伦理等各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有效防范环境风险、降低环境风险、阻断环境风险,能够用最小的经济、社会、政治成本达到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呈现,近年来,重金属污染致健康损害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雾霾天气频发等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面对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累积危害和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已经进入了显现期的严峻形势,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迫在眉睫。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形势和日益增长的环境诉求,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2014年4月24日,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正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的形式发布,首次明确了保障公众健康的环境保护原则和立法目的,并在第39条明确规定了环境与健康制度,要求进行环境和健康的相关监测,评估和风险防控,同时在第47条规定了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机制,并且第一次明确污染违法的经济处罚不再封顶。这预示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使命从传统的污染控制向风险防控的转变已经开始。如何从历史上重大环境事件看我国环境与健康、环境与生态安全;如何能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风险国家响应防控能力,是当前和今后环保工作的重心和关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为推动环境健康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十八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做出全面部署,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以健康风险和生态安全控制为优化经济的突破口,来保障生态安全,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美丽中国梦,是与我国当前环境污染形势相结合的必然的内生要求。环境和健康风险防控是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正在觉醒,人们逐渐从只关心金山银山向更关心身边的绿水青山转变,浙江等地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呼声是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空前高涨的体现之一。通过群众高度关注的环境健康问题,促进全社会关心、了解并参与环境保护,可以成为打开环保工作新局面新常态的突破口。在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到环保和健康风险防控的过程中,引导公众从生活的点滴入手,鼓励健康和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只有生活更洁、生产更绿,生态才能更好,人们才能更健康。国家环境与健康总体规划战略的制定是环境健康工作的首要任务环境健康工作在我国起步晚、底子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特别是环境健康工作的战略定位和指导原则亟需上升到战略高度,亟需统一社会各界的思想认识,亟需明确努力的重点和方向,保护公众健康的环境保护目标如果能在国家“十三五”相关规划中予以明确,开始起步,“十四五”才有可能力争达到可以量化的保护公众健康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是环境健康工作的保障进一步确定我国的环境与健康监管体制。根据《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相关制度,要抓紧建立构建国家和地方层面相应的制度,如环境与健康综合规划制度、环境与健康评价标准制度、环境与健康的调查与监测制度、环境危险因子的风险评价制度、新技术和新物质的环境与健康评价制度、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与健康信息的公开
制度、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特殊保护制度、环境与健康突发事件的应对制度、环境与健康损害法律责任制度等。环境与健康的科研监测和必要连续的投入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性前提美国高度重视环境科技创新和基础工作,联邦环保署从事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科研机构有13个大型实验室,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有近2000人,发布了多份技术指南和标准、规程。在我国,环境与健康问题科学研究刚刚起步,能够提供的智力支持与科技支撑都非常有限。建议国家注重加大对环境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研究,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环境与健康决策支持智库。同时继续支持由环保部牵头的全国性大规模健康风险调查和评估,着重摸清与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相关的密切相关的污染物的环境特征,人群暴露途径,剂量和健康风险水平,摸清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类型,了解我国环境风险的地区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趋势、行业分布特征。污染物优先次序等,逐步将健康、生态生物监测纳入常规监测体系,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环境与健康生态安全数据库,为更科学提出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开发风险评估的各种技术储备,另外我国目前针对符合我国人群的环境标准基准以及相应的评估办法和暴露参数等十分缺乏,亟待加强。环境与健康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建议国家增加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环境与健康管理、环境与健康损害赔偿的资金投入。作者单位:1.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3.环保部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