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化 寒 痰

合集下载

大学必修中药学课程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大学必修中药学课程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初诊:1976年12月25日。
主诉:患者从1963年起开始患神经衰弱,常 心烦耳鸣,失眠多梦,长期服安眠药。1974 年后病情加重,情志易波动,喜悲伤欲哭。 1976年2月26日因与他人争执,病情恶化,精 神失常,狂躁不安,急送精神病院,诊为“精 神分裂症”,住院治疗半年。
诊查近半月来出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语 无论次、沉默痴呆、哭笑无常等症状;胸胁胀 满不舒,不思饮食,平素多痰。舌质淡、苔白 腻,脉弦滑。
2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痈 疽流注,痰阻经络的关节肿痛, 肢体麻木
1燥湿痰、祛风痰而止痉止痛, 用于风痰证和破伤风。
2解毒散结,用于瘰疬痰核, 毒蛇咬伤。
1 长于燥湿化痰,为治寒痰、湿痰要 药。
2善祛风痰而止痉,用于风痰证和破 伤风
3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痛。毒 蛇咬伤。
4用治肿瘤
严x x,女, 37岁。
禹白附 辛甘温,有毒。 归胃肝经。
一功效 化痰,息风止痉, 止痛解毒散结
二应用 三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
燥烈。生品不内服。
白芥子 辛温,归肺胃经。
一功效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 消肿止痛
二应用 三 使用注意 本品耗气伤阴,
对粘膜有刺激作用。用量不宜 过大。
旋覆花 苦辛平,归肺胃经。
一功效 降气化痰 二应用 1 降气化痰,止咳喘.用于痰多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 厚朴 苍术 苏叶 茯苓 生姜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胸隔满闷,或咳或呕, 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王 X X,女, 37岁,住北京西城区。
1994年 8月 29日初诊。
患者性格内向,素日寡言少语,喜独处而不 善与人交往,

丁香温中散寒止咳化痰的中药良方

丁香温中散寒止咳化痰的中药良方

丁香温中散寒止咳化痰的中药良方丁香,又名丁子香,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丁香中含有丰富的丁香酚、丁香酮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和镇痛等作用。

在中医药中,丁香常被用来治疗感冒、咳嗽、胃寒腹痛等症状。

以下是几种以丁香为主要药材的中药良方,可供参考。

一、丁香薄荷茶材料:丁香、薄荷叶、蜂蜜制作方法:1. 将适量的丁香和薄荷叶放入茶壶中;2. 加入适量的开水,浸泡10分钟;3. 按个人口味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

功效:此茶可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特别适合感冒引起的咳嗽。

二、丁香川贝散材料:丁香、川贝母、冰糖制作方法:1. 将适量的丁香和川贝母放入研磨机中研磨成粉末;2. 将粉末和适量冰糖混合均匀;3. 每次取1-2克,用开水冲服。

功效:此散剂具有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痰多、咳嗽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

三、丁香蜜炙梨材料:丁香、新鲜梨子、蜂蜜制作方法:1. 将丁香研磨成粉末备用;2. 将梨子去皮切片,加入适量的开水中煮熟;3. 捞出梨片,放入碗中,撒上丁香粉末;4. 按个人口味加入适量蜂蜜即可食用。

功效:此梨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咳痰黏稠等情况。

四、丁香陈皮粥材料:丁香、陈皮、糯米、红糖制作方法:1. 将糯米淘洗干净;2. 将适量的丁香和陈皮研磨成粉末;3. 将糯米加入适量的开水中煮至八分熟;4. 加入丁香粉末、陈皮粉末和适量的红糖;5. 继续煮至糯米熟烂即可。

功效:此粥具有温中化痰、理气止咳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咳嗽痰多、胃寒腹痛等情况。

以上是几种以丁香为主要药材的中药良方,均具有温中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但请注意,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具体使用药方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或药剂师的意见,并按照医嘱合理使用。

同时,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有所差异,如果出现不适,请及时停用并就医。

希望以上信息能为您带来帮助!。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热痰咳嗽及瘰疬瘿瘤,疮痈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反乌头。寒痰、湿痰不宜用 【功用鉴别】川贝母润肺之力强,尤适于阴虚燥咳之证;浙
贝母苦泄清热之力佳,功偏清热化痰止咳,尤适于外感风 热、燥热及热痰咳嗽之证。且散结之功也较川贝母为强
瓜蒌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痈,润肠通便 【应用】 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等 3.肺痈、肠痈、乳痈等 4.肠燥便秘 5.面黑、肌肤细纹多及肥胖症
天南星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燥咳忌用 【功用鉴别】半夏与天南星都可用于湿痰、寒痰证,外用生
品都能消肿止痛,治痈疽肿毒。半夏偏于辛散,专理脾肺 湿痰,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治多种呕吐及胸脘痞 闷、梅核气、胸痹、瘰疬痰核等;而天南星温燥之性胜于 半夏,长于走经络,祛风痰止痉,善治经络风痰、顽痰等
旋覆花
瓜蒌
【用法用量】煎服,全瓜蒌10~20g ,瓜蒌皮6~12g,瓜 蒌仁10~15g,打碎入煎。瓜蒌皮长于宽胸散结;瓜蒌 仁长于润肺滑肠。蜜制长于润燥,炒用寒滑性减
【使用注意】反乌头。脾虚便溏及湿痰、寒痰者忌用
海藻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应用】 1.瘿瘤瘰疬,睾丸肿痛 2.脚气浮肿及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反甘草
2.难点:
• 半夏、芥子、桔梗、川贝母、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的作用特 点;半夏与天南星;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功用异同
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 化痰药;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喘 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一般咳喘每多挟痰,痰多亦 必致咳喘。两类药化痰、止咳平喘功效兼具,故总称为化 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中成药物分类

化痰中成药物分类

化痰中成药物分类在古代的时候药物并没有西药,只有中药,可以说,中药是从古流传至今的。

在现代,很多人咳嗽的时候喉咙里面都有痰,也有人吃了干燥上火的食物后,喉咙有痰,让人非常不舒服,而现在很多医生都会给人开西药,却往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而中药却更有效。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化痰中成药物的分类。

1、温化寒(湿)痰药:辛苦温燥—寒痰、湿痰湿痰、寒痰证——咳嗽气喘,痰清稀量多而色白为特征,还可见眩晕、肢体麻木等;(1)半夏—辛、温。

有毒。

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

用于湿痰、寒痰证。

本品具温燥之性,能燥湿而化痰浊,且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之要药。

(2)天南星—苦、辛、温。

有毒。

归肺、肝、脾经。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

用于湿痰、寒痰证。

本品燥湿化痰功似半夏而温燥毒烈之性更甚,祛痰作用较强。

2、清化热(燥)痰药:甘苦咸凉—热痰、燥痰热痰证——咳嗽气喘,痰黄粘稠为主症,并伴热象;燥痰证——痰干粘稠,难咯,干咳等,并兼见其他燥象。

(1)甘草—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具平喘作用。

甘草能促进咽部及支气管粘膜分泌,使浓痰稀释易于咳出;(2)瓜蒌—甘、微苦、寒。

归肺、大肠经。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用于痰热及燥热咳喘。

本品有清热化痰之功。

治疗痰热阻肺、肺气上逆、胸闷、咳痰黄稠,可配伍黄芩、胆南星、枳实等。

3、止咳平喘药:多辛甘苦,有润燥、宣降敛泻等作用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蜜麻黄润肺止咳。

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

与杏仁、甘草配伍,可增强平喘功效。

以上就是化痰中成药物的分类内容介绍。

其实痰很多时候是由咳嗽引起的,也有的时候是因为人们吃了太多干燥的食物,引起人们喉咙不舒服,从而感觉喉咙里面有痰,其实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吃药化痰,还可以通过吃水果,多吃哈密瓜和无花果,也可以化痰的。

痰证的常用处方

痰证的常用处方

痰证的常用处方痰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眩晕呕吐,癫狂惊痫等,那么痰证在中医上是如何治疗的,这里我们就主要看看痰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痰证及其常见证型痰是指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较稠浊,是由湿聚而成。

痰证是指痰聚而成病的一种病证。

现在临床上痰证分以下类型:脾不健运,聚湿生痰者,多为湿痰;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多为热痰;阴虚肺燥,虚火灼津为痰者,多为燥痰;脾肾阳虚、饮邪不化或肺寒留饮者,多为寒痰;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或外风挟痰者,多为风痰。

2.痰证的常用治法根据痰证的临床分型,痰证的治法可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熄风化痰五类。

凡用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相应的祛痰剂则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熄风化痰剂五大类。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症见痰多色白易咳,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或弦滑。

湿痰之生,主要责于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又过食肥甘、生冷之品,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上归心肺,反停聚为痰。

若思虑过度,劳倦伤脾,生活失节,以致中土虚弱,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也有生痰之弊。

若久居湿地,或冒雨淋湿,湿邪外侵,内应于脾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脾土不能制湿,湿聚为痰。

湿痰为病,变化多端,在肺则咳嗽痰多,在胃则恶心呕吐,胸膈痞闷,在脾则肢体困倦,阻塞清阳不得上升则头眩心悸。

痰多色白易咳,或成块状,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俱为湿痰内蕴之证。

燥湿化痰剂,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前等为主组成。

其在组方配伍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种:①配伍理气药。

湿为阴邪,痰因气滞,故燥湿化痰剂常配伍理气药;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湿浊之生,主要责之脾虚,故治湿痰又常配伍渗湿健脾药,既能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③配伍扶正之品。

多痰者,血必少,加之温燥化痰药常有易伤阴血之弊,故配伍扶正之品。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 ppt课件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  ppt课件
ppt课件 26
白附子
来源:天南星科多年 生草本植物独角莲的 块茎。
ppt课件
27
白附子
其性上行,善祛头面风痰,治头面风瘫要 药
ppt课件
28
白附子
性能: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效: 燥温化痰, 祛风止痉, 解毒散结。
ppt课件
29
白附子
主治: 1. 痛及偏头痛等。本品既能够燥湿化痰,又 有祛风止痉的作用。治风痰壅盛,抽搐或
ppt课件 22
天南星
主治: 1.湿痰、寒痰证(顽痰证)。本品功能燥湿化 痰,温燥之性胜于半夏。常与陈皮、半夏、茯芩、 枳实等药配伍,以治痰湿壅滞所致的咳痰多稀薄、 苔腻胸闷等证,如导痰汤;如属肺热咳嗽,咯痰 黄稠,亦可配伍黄芩、瓜蒌等清热化痰之品。 2.风痰眩晕、中风。本品有祛风止痉之效,又 能燥湿化痰,尤善除经络风痰,半夏、白附子- 青州白丸子;中风,用生川乌、生附子、木香为 散,生姜煎汤送下-三生饮。
ppt课件
25
半夏、天南星
两药均辛温有毒,燥湿化痰,均为治湿痰、寒痰 要药。外用均能消肿止痛、用治痈疽肿痛、瘰疬、 毒蛇咬伤。 半夏:主归脾胃,善除脾胃湿痰,还能降逆止呕, 为止呕要药。并能消痞散结,治胸脘痞闷,梅核 气等证。 天南星:主归肝经,温燥之性强于半夏,善治顽 痰。又善走经络祛风痰而止痉。故又为祛风痰要 药。常用于半身不遂、破伤风等。
ppt课件 14
半 夏
2.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本品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为止呕 之要药。长于治疗寒饮呕吐,常与生姜同用,如 小半夏汤。 本品又可用于多种病证的呕吐,若胃虚不纳,反 胃呕吐者,配补气和中的人参、白蜜-大半夏汤; 治胃如大半夏汤以之配人参、白蜜,治胃虚呕吐; 如半夏厚朴汤。治胃热呕吐,与清热降逆的黄连、 竹茹、橘皮-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治妊娠呕吐, 人参、干姜-干姜人参半夏汤,或配伍苏梗、砂 仁理气安胎。

止咳化痰平喘

止咳化痰平喘
第五十三页,共89页。



农 业

大 学


(dòngwù)
(zhōngyào)




学 院

史 万


声明:本影像短片来源于中华医学第(五y十ī四x页u,é共)电89页子。 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常用中草药》
(三)冬花(款冬花)
1.入药部位: 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 蕾(huālěi)阴干入药。
第五十五页,共89页。
6.葶苈子 7. 马兜铃 8.枇杷叶 9. 白 果 (báiguǒ) 10.洋金花
第四十五页,共89页。
(一)杏仁(xìngrén)
1.入药部位(bùwèi): 为蔷薇科植物杏的成 熟种子。
第四十六页,共89页。
(一)杏仁(xìngrén)
饮 片
个 子
第四十七页,共89页。
(一)杏仁(xìngrén)
(四)白前
2.性味归经: 其辛、甘,微温。入肺经。 3.功效(gōngxiào): 化痰止咳、降气平喘。
第十九页,共89页。
(四)白前
4.主治与配伍: (1)咳嗽偏寒者:可与紫菀、半夏等配伍; (2)咳嗽偏热者:可与桑白皮、地骨皮等配伍; (3) 风寒咳嗽:常与桔梗(jiégěng)、荆芥、陈
皮等配; (4)风热咳嗽:常与牛蒡、桑叶等配伍; (5)肺热咳喘且痰多者:可与紫菀、贝母、马
第三十二页,共89页。
[附] 天 花 粉
即瓜蒌根。 1.清热解毒,消肿,治疮黄肿毒。 2.清热生津,治热病口渴,很少化痰(huàtán)。 3.坠胎作用。
第三十三页,共89页。
[附] 天 花 粉
饮 片

化痰止咳平喘药1

化痰止咳平喘药1
五.使用注意 : 不宜与乌头配伍。
川贝与浙贝之异同
同:清肺化痰而止咳、清热散结,用于痰热咳嗽、瘰疬痈肿等证。 异:川贝性凉而味甘,长于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虚久咳、肺燥干咳,痰少咽干者。
浙贝苦寒之性较强,长于清肺化痰止咳,多用于外感风热,痰热郁肺引起的咳嗽病症。清热 散结效力较强,临床用治瘰疬痈肿以浙贝为佳。
要用于中风、痫证、惊风、眩晕等偏热者及热痰喘咳证。
五.使用注意 :
本品辛烈温燥,故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天南星皮肤接触,误食或过量可致不良反应,甚刚中毒。皮肤接触可致瘙痒肿胀;误食或 过量,可致咽喉烧灼感、口舌麻木、张口困难、口腔麻烂等,继则头昏心慌、四肢麻木,甚 则昏迷窒息而死亡。
旋覆花
一.来源: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覆花或欧 亚
二.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三.功效与主治:
功效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清热散结
主治病证 虚劳咳嗽,肺热燥咳
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临床应用: 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 配沙参、麦冬等 配知母,如二母丸 与蛇胆汁配伍 2.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配玄参、牡蛎等 配蒲公英,鱼腥草等
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 肺热肺燥咳嗽
瓜蒌 一.来源: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栝楼和双边栝楼
成熟果实
瓜蒌子
瓜蒌皮
全瓜蒌
二.性味归经: 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三.功效与主治:
功效 清热化痰 利气宽胸 消痈散结 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
痰热咳喘 胸痹、结胸等 肺痈,肠痈,乳痈 肠燥便秘
临床应用: 1.肺热、肺燥之咳嗽
配以黄芩、胆南星、枳实等,如清气化痰丸 2.胸痹、结胸
中风痰迷,惊痫癫狂
本品清热化比竹茹强,但无止呕作用。

祛痰止咳药及方剂

祛痰止咳药及方剂

白滑,脉弦。亦治咳喘而兼有表证者。
方解
【加减应用】兼热象者可加石膏,喘者加杏仁。慢
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等,皆可辨证应用。
定喘汤
【组成】白果12g 花9g 杏仁9g
《摄生众妙方》
炙麻黄9g
苏子9g
甘草3g
款冬
桑白皮9g
黄芩9g
半夏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痰热内蕴之哮喘。痰多气急,痰稠色
三 止咳平喘药
定义
凡具有宣肺祛痰 润肺止咳 下气 平喘作用的药物
杏仁 款冬花 紫苑 桔梗

杏 仁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山杏之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苦杏仁,杏仁,光杏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归经: 苦,辛, 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 1 ,止咳平喘 治风寒咳嗽 肺燥咳嗽 肺热咳喘。 2, 润肠通便 治老年人或产后血虚大便 秘结。 用法 3~10 克 煎服。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小儿慎用.
方 解


胆南星 黄芩
味苦性凉,清热化痰 善清肺火
君药
臣药


瓜蒌仁 清肺化痰 陈皮 理气化痰 枳实 下气消痞 杏仁 宣肺利气 茯苓 健脾渗湿 半夏 燥湿化痰
共为佐使药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9
瓜蒌15 花粉9 橘红6 茯苓9
桔梗6
功用
润肺化痰 主治 燥热咳嗽。干咳,痰粘难咯, 胸 痛胸闷,咽喉干燥, 苔黄而干, 脉弦。
贝 母

定义
温化寒痰药
性多温燥 以温化寒痰 治疗寒 痰及湿痰证的药物
半 夏 天南星

化痰药:痰证(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所致的病证)

化痰药:痰证(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所致的病证)

3.润燥滑肠:用于肠燥便秘。
(全)瓜蒌
瓜蒌皮:偏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 瓜蒌仁:偏于润肺化痰,润肠通便
竹茹
天竹黄(天竺黄)
竹茹、竹沥、天竺黄
竹茹
除烦止呕:胃热呕吐,痰火内
扰之心烦失眠。
竹 沥 清热化痰:性热寒滑滑痰利,,定祛惊痰利力窍强,,适善用能于中清 痰热诸证。风痰迷,惊痫癫狂等证。
天竺黄
清热化痰之功似竹沥而性缓,兼 能清心定惊,多用于小儿惊风; 也用于中风痰壅、癫痫、热病神 昏等。
海藻
昆布
海 藻、昆 布
均性味咸寒,功能消痰软坚、利水 消肿,为治瘿瘤、瘰疬之要药(海藻玉 壶汤),也用于脚气浮肿及水肿。
黄药子
黄药子
1.化痰软坚,散结消瘿:主治瘿瘤。 2.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
毒蛇咬伤。
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
使用注意:本品不良反应较大,用时 宜慎,详见教材。
3. 消痞散结:本品味辛,能散能开而消痞散结。
心下痞证:配黄连、干姜等(半夏泻心汤)。 痰热互结的小结胸证:配黄连、瓜蒌(小陷胸汤)。 气滞痰凝的梅核气:配厚朴(半夏厚朴汤)。
4. 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瘰疬痰核,痈疽
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见教材。 使用注意:见教材。
• 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
• 法半夏:温性较弱,长于燥湿。
前胡
前胡
白 前、前 胡
白前 降气化痰止咳: 性微温,内伤寒痰
肺气上逆之咳嗽 咳喘尤宜。
痰多,寒热均可。
前胡 常相须为用。
性微寒,外感、内
伤均可。兼能宣散
风热,外感风热、
肺气失宣者尤宜。
桔梗
桔梗
桔梗
1.宣肺祛痰:本品专归肺经,性升散,长于

喉咙有痰怎么办中医教你化痰妙招(转)

喉咙有痰怎么办中医教你化痰妙招(转)

喉咙有痰怎么办中医教你化痰妙招(转)喉咙有痰,咳不出来,咽不下去。

喉咙有痰是⾮常痛苦的,⼤家都想快速化痰,那么,⼤家对有痰的原因知道多少呢?今天,⼩编就喉咙有痰怎么办,⽌咳化痰的⾷物及⽌咳化痰偏⽅来跟⼤家讲讲。

⽬录1、痰多是什么原因2、喉咙有痰怎么办3、宝宝咳嗽有痰怎么办4、化痰吃什么中药5、⽌咳化痰的⾷物6、⽌咳化痰偏⽅7、⽌咳化痰⽳位 8、中医治疗化痰痰多是什么原因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经常想到吐出的“痰”。

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常⼴泛,包括“有形之痰”和“⽆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咳吐⽽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眩晕、恶⼼呕吐、⼼悸⽓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

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形之痰。

“脾为⽣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的产⽣主要与肺、脾有关系。

肺主呼吸,调⽓。

当邪⽓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不节,都能伤脾⽽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湿内停凝结成痰。

对于“有形之痰”⼤家可以⾃⼰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是⽩⾊的,病⼈怕寒冷,爱喝热的,⾆苔薄⽩。

这种情况是由寒冷的感觉造成的。

患者可以使⽤陈⽪、桔梗等泡⽔,同时可以治感冒。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热数天后,转化⽽来,病⼈怕热喜欢喝凉的,⾆红苔黄。

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

饮⾷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的煎炒⾷物,可以喝⼀些鲜⽵沥⽔或者梨汁。

湿痰痰为⽩⾊稀⽔样,病⼈有⾝体沉重、容易累或⼤便稀等症,⾆苔薄⽩或⽩腻。

这是由于湿邪侵⼊⼈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药等⾷物。

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感觉⼝⿐咽燥,⾆苔薄黄。

这时要多喝⽔,可适当⽤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加湿器。

喉咙有痰怎么办在⼲燥的天⽓⾥,我们嗓⼦有时候会有痰,现在我就告诉⼤家⼀些⽣活中的⼩常识,可以不吃药就能解决的问题。

化痰止咳平喘药总结

化痰止咳平喘药总结



苦主
,治
温 化 寒 痰 药
性寒
多 温
痰 、
燥湿
,痰
主 归







主页 首首页页
半夏
善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为止呕要药 消痞散结 梅核气、瘿瘤、胸痹
天南星
为治寒痰、湿 痰要药
祛风止痉:善祛经络风痰 中风、癫痫
外用:散结消肿
白附子
内服:燥湿化痰 祛风止痉
外用:散结消肿
引药上行头面, 善治头面部风痰。
前胡 兼治风热咳嗽
主页 首首页页
退出
味 甘 、 苦 、主 清咸 治 化, 热 热性 痰 痰寒 、 药凉 燥 ,痰 归 肺 脾 心 经
天竹黄 兼开窍,治神昏 礞石 为治顽痰要药 海浮石
海蛤壳 海藻
软坚散结 治各种浅表组织肿块
昆布
胖大海 泡服为主的利咽开音药
主页 首首页页
退出





止 咳 平 喘 药
、 甘 , 性 或 温





功 效 止 咳 平 喘 。 主 治 咳 嗽 、 喘 息

杏仁 紫苏子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葶苈子 白果 桑白皮
枇杷叶
润肠通便
偏润肺止咳 偏降气化痰
润肺止咳
杀虫 善于止咳 善于祛痰
善于平喘
平喘力最强,兼能泻水
广泛用于各种原因所致 咳嗽痰多气喘 力缓,兼能清肺热
兼清肺热,降逆止呕
旋覆花 白前
降气化痰止咳 用于咳嗽痰多兼喘
降逆止呕 用于各种呕吐 配代赭石 包煎
善于化痰,可治各种病因 引起的痰证

化痰止咳中草药

化痰止咳中草药

1化痰药(a温化寒痰
b清化热痰)
温化寒痰药性多温燥,具有温化寒痰,燥湿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湿痰证,还可用于寒痰,湿痰 所致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清化热痰药性多寒凉,具有清热化痰之功,主治热痰咳喘, 以及由痰所致的瘰疬瘿瘤,癫痫惊厥等,部分药物味甘兼治燥痰. 药名 配伍 主治 注意事项 特点及用法 1痰多咳喘, 痰饮眩悸, 燥湿化痰, 风痰眩晕, 降逆止呕, 痰厥头痛2 消痞散结 胃气上逆, 阴虚燥咳, 半夏+陈皮=湿痰壅肺之咳喘 (辛温,有 恶心呕吐3 出血证忌 毒,归脾胃 胸脘痞闷, 用,热痰慎 梅核气,瘿 用,反乌头, 肺经) 瘤痰核,痈 生品一般不 疽肿毒 作内服 镇咳,镇吐,调节胃肠功能,利胆,抗癌,抗早孕等作用 1寒痰咳喘, 温肺祛痰, 悬饮胁痛2 利气散结, 痰阻经络之 通络止痛 肢体关节疼 (辛温,归肺 痛,阴疽流 皮肤过敏慎 经) 注 用 1咳嗽痰多, 开宣肺气, 咯痰不爽, 呕吐,眩晕 祛痰,排脓 咽痛音哑2 等气机上逆 (苦辛平,归 肺痈胸痛, 之证及阴虚 咳吐脓血, 久咳,咯血 肺经) 痰黄腥臭 者不宜应用 祛痰,镇咳,抗炎,镇静,镇痛,解热,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1痰涎壅肺 消痰行水, 之喘咳痰 降气止呕 多,痰饮蓄 旋覆花+赭石=噫气,呕吐 (苦辛咸微 结之胸膈痞 温,归肺脾 闷2噫(ai) 胃大肠经) 气,呕吐 包煎 功效 瓜蒌皮612g,瓜蒌仁 9-15g,全瓜 蒌9-20g,瓜 蒌皮长于清 1肺热咳嗽, 肺化痰,利 反乌头 痰稠不易咳 气宽胸,瓜 出2胸痹,结 蒌仁长于润 胸3乳痈肿 肺化痰,滑 痛,肺痈,肠 脾虚便溏及 肠通便,全 痈4肠燥便 寒痰,湿痰 瓜蒌兼具两 秘 者忌服 者功效
化痰止咳平喘药
"脾为生痰之源",痰易阻滞气机,化痰药常配健脾药与理气药同用,使用注意;温化寒痰药性 温燥,不宜用于热痰,燥痰.清化热痰药性寒润,不宜用于寒痰,湿痰.温燥性较强的化痰药, 不宜用于咳嗽兼有出血倾向者,以免加重出血.麻疹初起兼有表证之咳嗽,应以疏解清宣为 主,不可单用止咳药,忌用温燥及具有收敛性的止咳药,以免影响麻疹透发.

祛痰止咳平喘药与方剂

祛痰止咳平喘药与方剂
下一页 返回
学习情境一 大中桥设计流量的推算
• 二、水文统计对资料的要求 • 1.应且有一致性 • 水文统计法是利用已有的水文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并以统计规律推断
未来的情况。统计计算要求同一系列中的所有资料必须是同一类型和 在同样条件下产生的。因此,性质不同的水文资料就不能统计在一起 进行分析计算。 • 2.应具有代表性 • 水文统计是以样本推算总体的参数值,样本的代表性直接影响计算结 果。因此,系列应包括丰水、平水、枯水年在内。否则会因推算结果 偏大或偏小而不符合总体的客观规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 【功效主治】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咽喉肿痛,失音; 肺痈吐脓,临床上可再配鱼腥草、冬瓜仁等以加 强清肺排脓之效;此外,本品又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 秘。
• 【用法用量】煎服,3~10 g;或入丸、散。 •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
。 •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燥烈,阴虚血虚动风或热盛动风者、孕妇均不
宜用。生品一般不内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 白芥子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用于寒痰喘咳,悬饮;阴
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 【用法用量】煎服,3~6 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 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若痰稠难咯,唇 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痰热癫痫、中风惊厥、瘿 瘤、痰火瘰疬等,均可以清化热痰药治之。临床应用时,常与清热泻 火、养阴润肺药配伍,以期达到清化热痰、清润燥痰的目的。药性寒 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则寒痰与湿痰证不宜用。

常用药方歌-098苓甘五味姜辛汤

常用药方歌-098苓甘五味姜辛汤

温化寒痰剂,适用于寒痰证。

寒痰多由阳虚生寒,水湿不运,寒与痰浊凝滞所致。

症见咳吐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呜,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

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出处: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组成: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内停者本方证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义。

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满不舒;饮邪犯胃,则喜唾涎沫。

治当温阳化饮。

君──干姜──温肺散寒以化饮,温运脾阳以化湿┌细辛──辛散,温肺散寒臣┤└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佐──五味子──敛肺止咳,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使──甘草──和中调药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

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

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

使以甘草和中调药。

综观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

本方原治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咳虽减,但其人冲气上逆,出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之状,继投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已,冲气虽平,而反更咳,胸满者,属小青龙汤之变法。

因证无表寒,冲气已平,故不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寒饮尚存,故仍用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因饮邪较重,故配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朴以降气止咳;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服前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人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一、概念: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分类.1.温化寒痰湿痰药。

主要用于寒痰、湿痰所引起的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白腻等证;以及痰湿阻关于经络所致的肢节酸痛、肢体麻木、眩晕、呕恶、阴疽流注,瘰疬等证。

2.清化热痰燥痰药。

主要适用于热痰所致的咳嗽气喘,痰黄质稠或痰稠难咯,或伴唇舌干燥,舌红苔黄腻或薄黄,脉数或滑数。

亦可用于因痰热所致的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痰火瘰疬等证。

3.止咳平喘药。

适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病证。

(1)温化寒痰湿痰药#1.半夏辛,温。

有毒。

①燥湿化痰②降逆止呕③消痞散结。

用法:法半夏长于燥湿,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清半夏长于化痰;竹沥半夏长于清热化痰。

生半夏外用。

2.天南星苦、辛,温。

有毒。

①燥湿化痰②祛风止痉③散结消肿用法: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宜制用,散结消肿宜生用。

3.白附子①燥湿化痰,息风止痉:中风痰壅,破伤风,惊风癫痫,偏正头痛。

②解毒散结:毒蛇咬伤,瘰疬痰核等。

4.芥子*1①温肺化痰:辛散利气豁痰,性温而化寒痰。

②利气散结:搜剔内外痰结。

③通络止痛:通行甚锐,可除关节、经络之痰。

5.旋覆花①消痰行水: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痰饮蓄结之胸膈痞闷。

寒痰咳喘。

②降气止呕: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噫气等。

用法:包煎。

6.白前与前胡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二药同能降气祛痰止咳,治疗咳喘痰多气逆证。

不同点:前胡兼疏散风热,风热咳嗽痰多。

(2)清化热痰燥痰药1. 瓜蒌①清肺润燥化痰:稀释痰液。

用于肺热咳嗽、痰稠不易咳出。

②利气宽胸:胸痹、结胸。

③消肿散结:肺痈、肠痈、乳痈。

④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2.川贝母①淸热化痰,润肺止咳1)肺热咳喘,外感咳嗽。

2)肺燥咳嗽,肺虚久咳,阴虚劳嗽。

②开郁散结:痰热或火郁胸闷,瘰疬,疮肿,乳痈,肺痈3.浙贝母①清热化痰:肺热咳喘,风热咳嗽。

②散结消肿:瘰疬,疮肿,乳痈,肺痈。

4.竹茹①清热化痰:用于肺热痰黄咳嗽。

痰饮新解: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

痰饮新解: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

㊃争鸣㊃作者单位:301617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孙璇(本科生)㊁宋文杰],医史文献中心(宋文杰);天津市现代中医理论创新转化重点实验室(宋文杰)作者简介:孙璇(2001-),2019级在读本科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临床应用㊂E⁃mail:sunxyjxnl@通信作者:宋文杰(1990-),博士,讲师㊂研究方向:经方病症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及经方防治呼吸疾病研究㊂E⁃mail:411563495@痰饮新解: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孙璇 宋文杰【摘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将 痰饮”合称,并提出 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多有发挥,但对痰饮的治疗莫衷一是㊂本文从痰饮的邪气特点及阴阳寒热标本属性入手,剖析痰㊁饮本质,提出痰与饮当分论,并进一步从临床应用角度分析历代医家治疗痰饮经验及对张仲景学说的继承运用,提出 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治疗思路㊂笔者提出水液流溢成饮的饮邪形成特点,及饮邪本为阴邪的病理特性,结合各代医家经验提出饮邪临床治疗应注重温通㊂痰邪重浊,本寒标热,其治疗应以苦寒之品除其 标热”痰浊后,当回到痰性本为阴邪,其性属寒的特性,当以温药和之,正本清源,痰饮得去㊂笔者探求经旨㊁追本溯源,深入痰饮学说,结合临床实际及现代科学研究,以期为痰饮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㊂【关键词】 痰饮新解; 阴阳标本; 临床治疗; 非温不化; 清不远温; ‘金匮要略“; 张仲景; 后世发挥【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3.017 痰饮”首论于‘金匮要略㊃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张仲景在本篇中对痰饮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成因㊁脉证到治法㊁预后,理法方药体系完善,为后世痰饮学说提供了宝贵的基础㊂张仲景首次提出痰饮治疗大法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后世在治疗痰饮上多采用祛化痰饮之律㊂针对‘金匮要略“所论 痰饮”,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异同互见㊂笔者研读‘金匮要略“,分析其治疗痰饮之方药,并结合临床所见进行经验总结,认为书中 痰饮”概念模糊, 痰”与 饮”当明确区分治疗㊂饮多寒性,在治疗时需要慎辨而后治,而痰的治疗需重视 标本同治”㊂痰多具有 标热”之性,去其 标热”之性后,要注意痰的本性属阴邪,当温之㊂‘金匮要略“ 痰饮”是后世痰饮学说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应当探求经旨㊁追本溯源,深入张仲景痰饮学说,结合临床实际,从痰饮的内在属性入手,详细区分痰饮二者的特性,进而把握其临床诊疗方法,以期为痰饮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㊂1 饮性清稀,实为阴邪,非温不化1.1 从生成代谢解 水液障碍,流溢成饮”的邪气特点‘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饮的概念,如 饮发中满” 民病积饮”等[1]㊂‘素问㊃经脉别论篇“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㊂水精四布,五经并行㊂”水液的正常代谢过程是由胃传脾,散精归肺,下输膀胱,若水液代谢失常则生饮邪㊂‘金匮要略“一书将 痰饮”首次合称,部分医家认为‘金匮要略“中所论述 痰饮”是痰饮㊁悬饮㊁支饮㊁溢饮四饮的统称,将 痰”作为 淡”解,为修饰饮的形容词,即‘金匮要略“所论 痰饮”是 淡饮”,即饮[2]㊂清代高学山提到: 病痰饮者,当合四饮而言,以诸饮俱由痰饮传变,故以痰饮统之耳”[3]支持了这一说法㊂虽然后世对于张仲景所论述 痰饮”的概念莫衷一是,但是张仲景在书中记载了大量治疗饮证的方剂,逐渐完善了对饮的认识㊂清代周扬俊认为 今所饮之水,或因脾土壅塞而不行,或因肺气涩滞而不通,以致流溢,随处停积”,因而分别形成痰饮㊁悬饮㊁支饮㊁溢饮四饮,解释了饮邪的形成过程㊂由历代医家论述可知,饮是由于水液代谢障碍,随气机升降运动,流溢于身体部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之一,并根据停留部位的不同分为痰饮㊁悬饮㊁支饮㊁溢饮㊂1.2 从病理特点解 阴胜属寒,饮性清稀”的标本属性宋代杨登父在‘仁斋直指方“指出: 饮者,因饮水不散而成病;痰者,因火炎熏灼而成痰㊂故痰稠浊,饮清稀”,区别了 痰”与 饮”之性状,提出饮性清稀的观点㊂更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医家提出饮为阴邪,这种特性与饮的形成过程相关㊂饮形成的内因多与阳气相关㊂明代医家张景岳曾言阳动而散,故化气”,气能行津,可知津液的运化离不开阳气的作用㊂阳气受损则水液代谢障碍,故饮的形成多因阳虚不化,病性具有阳虚阴胜的特点㊂另有‘素问㊃至真要大论“记载: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明确指出其寒热属性当属寒㊂可见从病理特性分析,饮性清稀,实为阴邪,具有寒性㊂1.3 从临床应用对 饮遇寒凝㊁温化为度”的继承创新清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论述: 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7]77,一方面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另一方面,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伤则输化失调,饮愈凝难行,构成恶性循环㊂故饮邪非温不化,治疗时首先注重阳气调护,以达旧饮去而新饮不留之根本目的㊂治疗应遵循张仲景 温药和之”大法,即 况水行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4]㊂然而在临床中,饮邪常常夹杂热邪合而为病或郁久化热㊂张仲景针对相应病证提出治疗处方,如治疗饮热郁肺之越婢加半夏汤㊁饮邪夹热之厚朴麻黄汤等㊂变证出现兼有热邪可少佐清热药,张仲景常选石膏凉以清热,辛助散饮,切不可选苦寒太过之品如黄芩等致重伤阳气㊂1.3.1 通过‘金匮要略“解析温阳以消饮 张仲景治疗饮邪重视温药的使用,贯穿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的治疗原则㊂在‘金匮要略“在治疗狭义痰饮时选用苓桂术甘汤,茯苓㊁桂枝㊁白术㊁甘草四药同用,温阳以消饮,是体现张仲景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㊂‘金匮要略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㊂”张仲景治疗胸痹组方栝蒌薤白白酒汤,进一步治疗饮邪壅盛之胸痹证时,在此方基础上加入辛温的半夏,以加强全方逐饮之效㊂当治疗寒饮上逆之心痛时,选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重用桂枝㊁生姜各三两,温阳化饮㊂此外,张仲景在治疗水饮坚固时,会减用寒凉之品,体现治疗饮邪时顾护阳气㊁温化水饮的思路㊂‘金匮要略㊃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第24条: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木防己汤主之㊂”选用木防己汤治疗痰饮停积膈间之支饮,逐饮消痞㊂接下来张仲景根据心下痞是否缓解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法,即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㊂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心下痞坚者继续予药,饮为阴邪,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方中减苦寒之木防己至二两,去寒凉之石膏,恐寒凉碍阳气㊂由上可见,张仲景擅长治饮,且遵循饮性本寒的原则,多用温药,由其治疗所用处方可知张仲景对于饮邪的治疗原则,即非温不化㊂1.3.2 通过后世医家继承 饮从温化”之法 后世医家继承张仲景之意应用于临床,并多有发挥,治疗饮邪多从温化㊂唐代孙思邈继承张仲景治疗饮邪的思想,引用‘伤寒杂病论“原文详细总结论述,并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痰饮单独设篇,所载治疗痰饮方剂41首,独具特色㊂孙思邈继承张仲景 以温药和之”的思想,在临床中体现 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的治疗原则㊂方中多采用辛温之性的半夏作为主药,如大半夏汤㊁姜椒汤㊁大茯苓汤等,并针对饮邪停滞部位配伍不同的药物,方药灵活,富于创新,广用于世㊂如姜椒汤治疗胸中痰饮,全方由姜汁七合,蜀椒三合,半夏三两,桂心㊁附子㊁甘草各一两,橘皮㊁桔梗㊁茯苓各二两组成,大量温药的使用体现张仲景温饮的治疗思路㊂大茯苓汤治疗水饮结于脐下,方用四两半夏作为主药配以白术,甚至加入大热的附子,同样继承了张仲景 饮邪非温不化”的思想㊂清代叶天士崇张仲景之法,多用温阳法,以苓桂术甘汤加减等方治疗饮证㊂现代临床中,岳太绘[5]继承运用张仲景 温药和之”的思想治疗饮邪,外寒内饮型选用小青龙汤加党参15~30g温补脾阳,饮停心下型选用小半夏汤加减㊂李勇军[6⁃7]认为儿童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㊁哮喘㊁湿疹㊁荨麻疹等病当从寒饮论治,并根据饮邪流溢的不同部位分别选取小青龙汤㊁苓桂术甘汤㊁五苓散和当归芍药散治疗㊂1.4 现代医学研究对于 饮为阴邪㊁非温不化”的学术支撑从病理特性及临床症状来看,中医所论饮邪多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㊁胸腔积液等疾病对应,与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相关[8]㊂还有学者认为高血压㊁动脉硬化等疾病,其本质也为饮邪为患㊂因饮具有阴寒之性,寒主收引,导致动脉血管的收缩,心脏的收缩力也随之增加,血压升高[9]㊂李文娴[10]用温阳化饮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患者,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㊁ACT评分优于对照组,人体血清中白介素2下降较明显㊁γ干扰素的水平显著升高,说明温阳化饮法可能通过抑制哮喘中的免疫及炎症反应,进而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㊂此外,何春霞等[11]通过温肺化饮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恶性胸腔积液治疗效果显著㊂范晓璇[12]通过测定大鼠肠组织PAS染色情况及大鼠肺组织Masson染色情况,研究痰饮的致病机理及中医药对其疾病的作用效果及根本机制㊂通过肠组织PAS染色情况可测定肠黏膜层杯状细胞含量,杯状细胞可分泌凝胶状黏液,在消化道及呼吸道分泌黏蛋白[13],提示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内环境情况,是构成 痰” 饮”的组成部分,从而联系 痰饮”理论学说;温阳化饮方组中杯状细胞增加,未出现肠黏膜水肿情况,则代表体内水液代谢改善,表明温阳化饮方促进了水饮在体内运行并及时排出体外;通过肺组织Masson染色情况检测大鼠肺间质周围胶原纤维沉积情况,进一步反映痰饮的积聚状态;作者提出胶原纤维是痰饮中的主要成分,通过温阳化饮改善组织间的胶原纤维沉积,揭示了温阳化饮方改善体内痰饮积聚的状况从而发挥 化饮”的功效㊂2 痰性稠浊,本寒标热,清不远温2.1 从生成代谢解 痰饮同源,其性重浊”的邪气特点正如张景岳所言: 痰饮一证,其在‘内经“,止有积饮之说,本无痰证之名”[14],在这一时期尚未提及痰㊂ 痰”首见于东晋,即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同时记载了治痰方药㊂但在这个时期,痰作为发挥饮的论述存在,并未有医家明确区分 痰” 饮”㊂随着各代医家对痰饮学说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 痰” 饮”二者在疾病证候等方面存在差异,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 痰”与 饮”展开区分㊂而直至宋代杨士灜在‘仁斋直指方论“一书中才详细区分 痰”与饮”的概念㊂从质地区分,李中梓在‘医宗必读㊃痰饮“中提出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的重浊之性决定了其致病特点不同于饮㊂但本质上痰与饮均乃津液化,本为同源,常共同为病,且二者致病具有一定的共性,故在临床诊疗中常有混淆㊂2.2 从病理特点解 痰本阴寒,标为火热”的标本属性历代医家对于痰邪的性质多有寒热阴阳之辨,从其形成途径来看,痰为 本寒”,阴邪也㊂痰与饮同为水液输布障碍而成,究其原因多由肺脾肾三脏的阳气衰减导致,脾之运化失调㊁肺气之宣降失常㊁肾与膀胱之气化失能,反过来进一步加重水液代谢障碍,导致痰更甚,其本为阴邪㊂但痰与火关系密切不能忽视㊂后世将痰饮的产生原因归纳为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饮食㊂古有 火热生痰”之说,外感温热,由表及里,传于肺胃,肺为贮痰之器㊁胃为化热之所,热灼津液则为痰;另情志不遂或饮食失宜,郁而化火,亦炼液为痰㊂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㊃痰火玄解“讲到 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15],此处痰的生成是因相火壅炽津液,产生痰饮的主要原因是水亏火盛㊂明代王节斋在‘明医杂着“指出 痰属湿热”㊂从上述医家的论述可以发现,痰饮的形成过程中与火热密切相关,一方面导致了痰的致病带有 火热”的特性,另一方面,痰本身黏着的特性使得痰容易留滞阻遏与火相结,抑或是积而化火㊂因此,痰本阴邪,其性属寒,但痰质稠浊,常具 标热”,故言之本寒标热㊂2.3 从临床应用对 清痰之标,温痰之本”的继承创新‘说文解字“记载 标,木杪末也” 本,木下曰本”[16],后来 标” 本”分别引申为事物的表面和根本㊂ 标本”一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㊂‘素问㊃标本病传论篇“有言: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㊂”痰亦分标本,来源于水液因而其本为寒,因痰稠浊之性而常具标热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有云: 治病必求于本㊂”由此,在临床治疗痰证时,需要重视痰邪 本寒标热”的特点,在治疗中应当掌握痰所具有的特性,选取清而不远温的方法㊂即使温化寒痰也应时刻注意痰的 标热”之性,在清除热痰也应在热清以后,针对痰邪的本寒之性,温化痰邪㊂故此,痰邪由于存在标本不同,治疗可以分步进行,首先可以选择清热豁痰重剂急祛胶着之痰,如黄芩等入肺与大肠经㊁苦寒清热燥湿之品,但痰浊一旦减少,应立即回到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选用温化㊁温补㊁温消等治本之法,痰邪才能彻底去除㊂故清不远温,痰之标热得去,阴邪得散,痰邪得去㊂2.3.1 通过‘金匮要略“解析清痰不远温 张仲景治疗痰证多注重痰的标热本寒之性,围绕清不远温的治疗原则㊂咳嗽上气实证的病机多涉及痰饮,如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之痰浊壅肺选用皂荚丸祛痰浊后续采用安胃健脾温法,内有水饮外感邪气者根据外感邪气性质选用越婢加半夏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等[17]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张仲景治疗寒痰郁肺时选用射干麻黄汤,方中却用苦寒之射干,正是体现了痰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治疗原则㊂‘金匮要略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6条云: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㊂”射干麻黄汤方用射干三两㊁麻黄㊁生姜各四两㊁细辛㊁紫菀㊁款冬花各三两㊁五味子半升㊁大枣七枚㊁半夏半升,奏温肺化饮㊁下气祛痰之功,后世多用于治疗寒痰所致哮喘等肺系疾病㊂方之主药射干,味苦寒,‘神农本草经“言其 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18]㊂此方多用于寒痰所致喉中痰鸣等疾病,却应用性味苦寒的射干㊂笔者认为此处射干在发挥利咽喉之功效外,可发挥消痰作用,目的是清痰饮之 标热”,治疗病之标㊂麻黄性温,与射干合而为君药,作宣肺平喘之用,与射干一寒一热㊁一宣一降,相反相成㊂本方标本同治,射干苦寒以治标,同时用姜㊁辛㊁夏㊁味温化以治本,体现治痰之法㊂首先针对痰的 标热”之性, 热者寒之”用寒凉药物清除痰热,而热清后应转而治疗痰本身, 寒者温之”用温药以治疗本为阴邪的痰,二法共用,痰去肺宣气顺,为治疗痰提供了 标本同治”的范本㊂由上可见,张仲景对于痰饮的治疗遵循 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治疗原则㊂2.3.2 通过后世医家继承 清痰不远温”之法 后世在治痰时运用张仲景的思想,清不远温,遵其本寒标热之性㊂朱丹溪认为利药过多可致痰,并将痰根据不同属性划分,灵活施以方药㊂如治疗降痰选用润下丸,方用南星㊁黄芩㊁黄连等苦寒之品,加以半夏㊁甘草㊁橘红等温药,也体现了张仲景治痰清不远温的治疗方法㊂此外,丹溪曾云 二陈汤主一身之痰”,治痰多用二陈汤加黄芩㊁黄柏㊁黄连等药,黄芩㊁黄柏㊁黄连苦寒清热治痰之标,二陈汤以五两半夏为君性温,治痰之本㊂朱丹溪用药继承并丰富了张仲景思路,药简力专,用思精妙,极大扩展了痰饮治疗的内容㊂除此之外,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专设 痰”一章,多寒热并用,遵循 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之法㊂治疗痰火郁遏,选用苦寒之川连去痰之标热,并用半夏㊁白术㊁厚朴等大量温药彻底祛除痰邪[19]㊂可见张仲景治疗痰邪所采用的清不远温的思想对后世多所启发,诸多医家灵活演绎 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以治疗痰邪㊂薛文翰教授[20]论治食管癌初诊,根据病人 痰火”之病机选用燥湿㊁消痰㊁清热㊁解毒之法,复诊时痰浊已明显通利,则减去寒凉之品,并以山萸肉等温药取六味地黄之意扶正,从痰本寒之性入手彻底祛除痰邪,体现了针对痰 清不远温”的治疗思想㊂当前所记载治疗痰证的临床验案多注重一方对于疾病的作用,而未从疾病发展的连续性角度出发,对痰证病程整体病理变化开展研究讨论,而治疗痰证多非一时之功,需关注医家经验及分步治疗特点,注重医案的连续性以更好地反应医家治疗痰证的根本思路,丰富对痰证治疗思想的认识㊂2.4 现代医学研究对于 痰性稠浊㊁清不远温”的学术支撑由于痰证致病广泛,现代临床多种疾病与痰证相关㊂有多位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到痰证可出现血液流变学异常,并与脂代谢相关指标㊁糖类和蛋白质代谢异常㊁自由基损伤等有关[21]㊂李缘缘等[22]选用体质量指数㊁腰围㊁甘油三酯等脂代谢指标代表中医之 痰”,研究2型糖尿病痰证患者相关指标与痰证之间的关系,为诊断疾病及痰证病症分型提供参考依据㊂除此以外,张闵光[23]从影像学角度探讨了 痰”与 饮”在病理本质上的区别,从 痰性稠浊,饮性清稀”入手,由于 痰”所含有的蛋白㊁血液㊁脂质㊁钙质等成分,会引起其物质密度较高,相应CT值较高㊁MRI的信号也更为复杂㊂而饮具有清稀的特性,其物质密度较低,CT值更接近于0HU,MRI表现为长T1㊁T2信号㊂3摇总结临床中,痰与饮由脏腑经络之不用而成,又容易夹杂他邪,或风或寒或火合而为病㊂了解痰与饮本身来源及邪气特性对于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㊂通过揭示饮性偏寒,而痰 本寒标热”的特性,来区分痰㊁饮的治疗方式,即饮邪注重温阳,而痰的治疗应标本同治,以寒凉之药清其标热,温通之品温其本寒㊂这种 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 痰” 饮”治疗大法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㊂医者应增强对中医古籍中痰㊁饮的选药特点及剂量总结,突出 药 证”对应的靶向用药思路挖掘㊂现代研究应增加对治疗痰㊁饮病证方药量效 同病异治㊁异病同治”不同机制的研究,明确痰㊁饮临床治疗的不同路径,提升临床治疗精确性及准确度,以期为痰㊁饮异治提供新思路㊂参考文献[1] 先秦㊃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 汉㊃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27.[3] 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M].张明锐,李紫慕,李鸿涛,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178.[4] 金匮玉函经二注[M].赵以德,衍义,周扬俊,补注,周衡同,王旭东,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 岳太绘.运用‘金匮要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疑难心衰病320例[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21):76⁃80,87.[6] 李勇军,王钇杰,王有鹏,等.从寒饮论治儿童过敏性疾病[J].环球中医药,2023,16(1):123⁃126.[7] 李勇军,郭峥,王有鹏,等.从寒饮论治儿童荨麻疹[J].环球中医药,2022,15(11):2180⁃2183.[8] 马建岭,席宁,史利卿.以中医痰饮病机理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道黏液高分泌机制及治疗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3):37⁃39. [9] 江宏,钱林超,赵玉芹,等.高血压病从饮论治探讨[J].四川中医,2016,34(5):30⁃32.[10] 李文娴.温阳化饮法对哮喘(寒哮)患者IL⁃2及IFN⁃γ水平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 [11] 何春霞,李柳宁,张力文,等.温肺化饮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0):174⁃177.[12] 范晓璇.基于 痰饮”理论探讨温阳化饮方调控HIF⁃1α通路干预哮喘寒饮蕴肺证模型大鼠细胞自噬的机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13] Ma J,Rubin B K,Voynow JA.Mucins,mucus,and gobletcells[J].Chest,2018,154(1):169⁃176.[14] 明㊃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363.[15] 明㊃龚居中.痰火点雪[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16] 汉㊃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17] 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 汉㊃佚名神农本草经[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 清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0] 张承强,薛文翰.薛文翰教授从 痰”论治食管癌之经验总结[J].基层中医药,2023,2(1):28⁃31.[21] 蔡静,侯丽辉.痰浊与现代物质基础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7,361(6):742⁃743.[22] 李缘缘,乔世杰,郑芳萍等.2型糖尿病痰证患者体质量指数㊁脂代谢指标与常见病性证素的关系研究[J].福建中医药,2022,53(11):50⁃53.[23] 张闽光,耿坚,沈睿,等.从影像学探讨中医之痰饮 组织脏器渗注篇[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1):101⁃104.(收稿日期:2023⁃01⁃09)(本文编辑:李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
温化寒痰剂,适用于脾肾阳虚,肺寒停饮而致的寒痰证。

寒痰证多因阳虚或阴盛,水饮内停所致,临床证见吐痰清稀,咳嗽胸满,痰白清稀,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而滑。

常用湿化寒痰的药物有干姜、细辛、白芥子等,代表方剂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等。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加半夏可降逆止呕,燥湿化痰;若咳甚颜面虚浮者,宜在苓甘五味姜辛汤方中加杏仁,以宣利肺气而止咳。

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细辛三两(5g),五味子半升(5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

症见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脾阳不足,肺寒停饮,清肃失常所致。

由于脾阳虚,运化失职,湿聚而成寒饮。

寒痰湿饮贮留于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吐痰,痰白清稀,胸膈不快等症。

舌苔白滑,脉弦滑,均为内有寒饮之象。

总之,本方证的病机为中焦阳虚,寒饮犯肺。

病脏在脾肺,病性属阴寒,病邪为寒痰水饮。

治宜温肺化饮。

【方解】方中干姜辛热,既能温肺散寒以化饮,又可温脾阳以化湿,为君药。

细辛辛散,助干姜温肺化饮;茯苓甘淡,渗湿健脾杜痰源,一治寒饮内停,一治生痰之源,共为臣药。

五味子收敛肺气而止咳,配合细辛,一散一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并可防止细辛辛散太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相配,散中有收,开中有合,标本兼顾,使肺寒得温,痰饮得化,诸症可愈。

┌温肺散寒以化饮。

君干姜┤
└温运脾阳以化湿。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其生痰之源。

臣┤
└细辛温肺散寒,助干姜治其已聚之痰。

┌一散散不伤正┐
佐五味子收敛肺气而止咳,并配合细辛┤├且防细辛耗散伤肺。

└一收收不留邪┘
使甘草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运用】 1.本方为治寒痰贮肺、外无表证的常用方剂。

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

2.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陈皮以化痰降逆止呕;兼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咳甚颜面虚浮者,加杏仁、麻黄以宣利肺气而止咳。

3.现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属寒饮而咳痰清稀者。

【方歌】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文献摘要】《金匮要略心典》:“服前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 本人经验:治疗风寒感冒引发的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色白(有泡沫)者效果很好。

若心内烦热者,可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治法宜温肺化痰。

药物处方多以温肺化痰药如干姜、细辛为主组成方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