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视角下的农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素质拓展

合集下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作者:鲍昔健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1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对人的要求是全面的,只有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能适应和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有效解决“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束缚了创新和实践的培养。

有人对中国的教育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有两个不足,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差,这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没有哪个时代能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更迫切!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亟待加强。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

从个体的素质结构来讲,创新能力是个体能力结构中的一种最高级、最复杂的综合能力。

在一个人的素质结构中,如果缺乏创新能力,那么就不可能达到最高水平和境界,创新能力应该是素质教育在能力方面追求的最高目标。

三、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创新活动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和单纯的心理活动,而是以萌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它是涉及知、情、意、行诸方面的一种协同活动。

它对创新者的整个精神状态、人格特征、认知能力、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都有相应的要求。

创新教育要培养的创新素质,其实是一种综合素质。

一个人是否能够创新,能有多大的创新,至少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素质的状况:第一,创新的意识和相应的人格。

包括求知欲、好奇心、问题意识、创新的冲动,以及有信心、勇气、毅力等。

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精神与创业 能力 的毕业学生 ,这就要求 我们势必
对现有 的人才培养模 式进行 改革与创新 。三年来 , 农学 院结合专业特点 ,重 点探索培养创新人 才的教学改革 模式 , 以农 科类 学生为试点进行 了探索与实践 。 并 确立具有创 新精神和创 业能力的人才培养 目
注重实 践” 的人 才培养模式 。针对农 科类本科生 , 用 采
“ 以加强基 础理论为重点 、以科研及 实践为创新平 台 、
以全面提 高大学 生创新精 神 和创 新能力 为培 养 目标 ” 的教学改革模 式 , 打造 “ 基础 、 厚 强能力 、 素质 ” 高 的本
科 人才1 2 1
中在农学 院 ,每年招 收与毕业 的学生 有30 0 名左右 , 毕
相结合 的农 科类本科人 才培养体 系 :以培养创新型人
才为 目标 , 以逐步递进式 培养为 内容 , 一年级 以优化专 业基础课程及提 高教 学效果为基础 ,二年级 以提高实 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为重点 ,三年级融科 学研究于人才 培养全过程 , 四年级将 创新能力进一步 提升与拓展 , 学 院辅 以灵活 的管理作 为制度保 障 ,全 面提高大学生创
大课题 。针对农科类本科 生, 采用“ 以加强基础理论为重点 、 以科研及 实践为创新 平台、 以全 面提 高大学生创新精
神 和创新能力为培养 目标” 的教 学改革模式 , 并辅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 , 使农科类 大学生创 新能力显著提
高。 r
关键词 : 农科 类大学生; 新能力; 创 培养
新能力 的知识基 础。培养 “ 厚基础 、 强能力 、 素质” 高 的
动科类 和食 品科 学类 三大类招生 , 每一大类 , 了 对 确定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方案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方案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方案科学素养被认为是21世纪学生所需的重要素质之一,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实践方案。

一、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科学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往往只接触到教科书上的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科学展览、科学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技创新应用。

同时,可以邀请科学家和工程师到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工作经验。

二、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培养观察、推理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实验环节,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科学的乐趣。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或科学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学生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探索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

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科学项目研究、进行科学文献阅读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四、提倡跨学科整合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学习和整合,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综合实验课程、组织多学科的项目研究等方式来促进跨学科整合。

五、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教学科技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平台。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在线资源、模拟实验软件等,为学生提供参与性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设线上学习社区、开展线上交流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交流渠道。

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科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态度。

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实践和科学探索。

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

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

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成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意识,则是为了满足未来农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农业人才的素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

一、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实践经验则是理论运用的验证和提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实践来增强创新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让他们亲身体验和了解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能力,还需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

学生在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想法,并指导他们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比赛或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跨学科合作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需要跨学科的合作。

因此,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

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例如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等,让学生在多个领域的学科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农业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

四、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农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农业项目来实现。

社区农业项目旨在将农业科技和农业创新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并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科学素养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出的对科学知识及其背后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则是指在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创新活动、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构建具有科学实验条件的实验室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投入资金和资源,建立具备基本的科学实验条件的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应该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器材,并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验材料。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经历科学实验的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进行科学探究,从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二、开展科学专题研究活动科学专题研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科研项目。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设计实验等方式,深入研究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报告。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科技竞赛是展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也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科技设计等。

通过参与竞赛,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开设科学素养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科学素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

这门课程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常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性的科学活动,如科学实验、科学观察和科学探究等。

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团队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各类科技创新项目。

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摘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办学实践中,通过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扩大实验室开放、打造个性化教育平台,推进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现将我们取得的成效汇总如下,希望得到兄弟院校的指教。

关键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一、构建实践育人平台,推进教学体系改革1、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们构建了“一条主线、三个层次”,课内课外相结合、循序渐进、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条主线”是指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而展开;“三个层次”是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涵盖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

同时结合“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开展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这一体系与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相适应,切实可行。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注意强化实践育人意识,科学安排实践教学方案,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空间。

考虑到不同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的最低设置周数,对集中实践环节做了具体规定。

2、更新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我们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如及时更新实验项目,将更新内容编入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教学指导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落实实验教学任务。

近3年来,我院实验开出率均达100%,实验教学质量逐渐提高。

我们不断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将分散附属于各门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加以整合,单独设课,使学生受到完整、系统的技能训练,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

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开展了特色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进一步拓展。

通过德育实践教学,强化了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外语系开展的校企合作大学生能力拓展训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农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农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林榕姗等:“新农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1作为省属农林类高校,山东农业大学一贯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多年来扎根农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

形成了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学科特点。

作为农林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建有多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教学条件优越。

近年来,为适应现代生命科学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学院已经将原有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3个专业以“生物科学类”统一进行大类招生,为专业交叉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在生物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将农理、农工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如何实现以农林为特色优势的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如何培养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如何构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农林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和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应使其具有扎实的数、理、化等相关理科基础;厚实的生物学专业基础,熟练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技术和规范;有良好科学作风、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具有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胜任生命学科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具备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的能力。

根据现代农业的新发展新要求,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2 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1 “宽口径、厚基础、强化主干课程”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学生在本科一年级按 “宽口径、重基础”的目标进行统一培养,从二、三年级开始按 “强能力”的目标进行专业差异化培养,即到二年级时,学生将根据各专业需求、专业兴趣和学业成绩,分流进入各专业。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型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中,将以往的“通识课+专业课”的粗放组合模式细化为“平台+模块”的精细组合模式。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案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案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案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为大家分享一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案。

1.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勇于表现自己。

2.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加大投入,改善教育设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工具。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1.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出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开展科技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竞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三、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1.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加强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强化科技实践,提升创新能力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

3.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培养创新人才,传承创新精神1.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使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竞争力。

3.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为培养一大批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案,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并将创新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林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的探索与实践

林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的探索与实践

N o. 2, 2 01 3
S e ia f l N O. 1 0 4 2
■人 才培养模式
林 业 院校大 学 生素质 拓展 与 创 新 学分 的探 索与 实践
周爱 花
( 南京林业大 学, 江苏 南京 2 1 0 0 3 7 )

要: 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 学分是“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进入 高校人 才培 养计划后 , 基 于大学生综合素质
共青团中央 、 教育部 、 全国学联联合实施的“ 大学生
发展 、 健康成才的素质教育计划 ,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 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 , 更需 实践能力为重点 , 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 目 要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 , 这不仅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的的一项系统工程。该计划实施以来 , 各高校纷纷制定 的需要 , 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分制下 , 大学生进
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 的主题 , 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 置,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 , 为实现“ 黄河流碧 水、 赤地变青山” 的宏伟 目标 ,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并结合 自己的特色 , 努力创新工作 、 拓宽思路。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 1 9
林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 的探 索与实践
类 创新 计划 办法得 以实 现的途 径 。 2 0 0 8 年, 南京林 业大 逐步 实现 向网络 化 的转换 。 大学 生素 质拓 展与创 新学 分 学进行 院系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 借此机会 , 学校 认证 管理 系统是 目前 被采 用较 多的一 种 网络管 理手 段 。 它 可 以实现 从 学生 的 申报 、 院 系级 领 导 审核 、 校级 素 质 制定 了《 本科 生 素质 拓展 与创 新学 分 管理 办 法》 , 并将 6 学 分公示 和统计 等一 系列 信 个拓 展学 分 正式 纳入 人 才培 养计 划 。办 法规 定 从 2 0 0 8 拓 展管理 中心 的审 核认定 、 级学生 开始 , 学 生必 须修满 素质 拓展 与创 新学 分规 定项 息化 管理 。打破 了 以往数据 层层 汇 总 报 的传 统模 式 , 减少统计信息加工 、 整理 的中间环节 , 避免了过多的人 目的 6 学分方可毕业。 这一举措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 为 干扰 和消除 过多 中间环 节 的累积 , 极 大地 提高 了T 作 革又上 一个 新 台阶 。 效率 , 保证了各环节数据的精准性。 二、 创 新管理 , “ 五化 ” 保 运行 ( 一) 素 质拓展 与创 新 学分 内容模块 化 大学 生 素质 拓 展计 划 的 基本 内容 是 以开 发大 学 生 的人力 资 源为 着力点 , 进 一步 整合 深化 教学 主渠 道外 有 助 于学 生提 高综 合 素质 的各 种 活动 和 工作 项 目 ,涉 及 德、 智、 体各 方 面素养 。从 目前各 高校 开 展 的情 况来 看 , 基 本 上都 是采 用模 块 化 ,主要 分 为思 想政 治 与 道德 素 养、 社会 实践 与志 愿服 务 、 科 学技 术 与创 新创 业 、 文体 艺 术 与 身心 发展 、 社 团活 动与 社会 工作 、 技 能培 训 等 几大 结 构模块 。 这 种模 块化 的分类 将原 本复 杂繁 多 的内容做 了归类 和 简化 , 不仅 有 利 于活 动 的开 展 , 更 有 利 于后 期 数 据 的统计 。 ( 二) 学 生素质拓 展 成绩数 量化 大 部分 高 校将 素 质 拓展 与 创新 学 分 纳入 专 业 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设置规定

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设置规定

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设置规定湘农大【2006】188 号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精神,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自强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结合学校素质教育的长期实践,特作出本规定。

第二条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至少获得4个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 最多可充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公共任选课学分设定限额,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和公共任选课全面贯通。

第三条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由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学分、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学分、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学分、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分、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学分和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学分6 个部分组成。

第四条学校成立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心,挂靠校团委,统一领导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规划指导、组织实施和学分认证的审定工作。

第五条各学院成立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分中心,分中心挂靠院学生工作组,配备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专干,具体负责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组织实施、评价考核和学分登记、认证等工作。

第六条根据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常设项目,各院每学年(学期)初制订实施计划,报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心汇总、审批,然后在学校网站上公布,供学生选择;临时性变更的素质拓展活动必须在活动开展前5-7 天向校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心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向学生公布。

对于未申报(申请)获准项目不予认可学分(级或校级以上活动和竞赛不受限制)。

第七条在每个学年度末,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心对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核和学分认证的审定,确定无误后统一登录。

第八条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材料建档由主办单位负责,并交由本单位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心(分中心)集中保管。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践与思考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践与思考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践与思考》摘要: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它有利于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体验活动中,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要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创新中找到乐趣,从而形成自主创新浓厚的学习兴趣,“编中国结”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在学习活动中少走弯路,遵循规律,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各种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勇攀高峰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它有利于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自主学习与责任担当等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课程优势。

关键词:综合实践;核心素养;培育;思考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学生的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2016年9月,新颁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以实践体验创新、当地人文底蕴、身心健康生活、科学民族精神、学会自主学习和敢于担当责任为主要要素,为我们学校教育的发展指引方向,为我国学生的发展点亮明灯,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引擎。

现就我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引发笔者的几点思考撰文如下,以飨读者。

近年来,我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体验活动中,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要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创新中找到乐趣,从而形成自主创新浓厚的学习兴趣;强调的是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中学习,让学生认识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精神实质,将中华民族的高尚品质和自豪感深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强调的是在身心健康生活中学习,培育学生能有效地解决好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提升自我价值,挖掘自己的潜能,彰显自己的人生;强调的是在实践创造中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良好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严谨治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强调的是在积极主动中学习,培养孩子敢于承担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有益社会活动的品质等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通过科学实验、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1. 提供真实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践的过程。

2. 进行实验与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和总结实验规律。

3. 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现。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调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1. 提供开放性任务:开放性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开展项目研究:项目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项目研究,让他们自主选择课题,并进行调研、实践和成果展示。

在项目研究中,学生需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会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

3. 引导学生反思:反思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反思,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还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真实情境和开放性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型拓展实验研究与实践

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型拓展实验研究与实践

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型拓展实验研究与实践作者:却志群沈春修王舸泓李丽娜来源:《科技风》2021年第34期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缩小理论与实践距离,结合教师科研部分成果设计了金色颖壳水稻种质资源创制研究综合型拓展实验,包括选题的背景、实验内容、实验结果、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等。

实践结果表明,选题结合实际,学生参与感强,在完成综合型实验过程中,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动手实操能力、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适合在我校更大学生群体中推荐与推广。

关键词:综合拓展实验;创新能力;遗传转化高效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来实现的。

教师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实验教学模式的更新。

通过这种模式缩小了理论与实践距离,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改革。

农学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弥补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实验项目独立、前后项目无关联、综合型项目偏少,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动手实操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了一个覆盖本专业育种学、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植物组织培养等多门主干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型拓展实验项目:金色颖壳水稻种质资源创制研究,该实验选题结合实际,学生参与感强,在完成综合型实验过程中,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动手实操能力、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1选题背景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tor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基因组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靶向基因敲除技术,由于其突变效率高、制作简单及成本低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基因组定点改造分子工具,将对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应用

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应用

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应用作者:邓思平,陈华谱,吴天利,江东能,朱春华,申玉春,李广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51期邓思平,陈华谱,吴天利,江东能,朱春华,申玉春,李广丽(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海洋生态与养殖环境湛江市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88)摘要:目前农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乏实践训练和创造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缺乏创新性,造成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等问题。

本文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依托科研,提高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和途径,为提高农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科研项目;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08-02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在校仅限于书本知识和简单的实验课的学习,只允许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这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已成为高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科研提高创新能力国内外已有学者进行了探索,如白文苑等提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并对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作了探索。

但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还存在着较多急需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 )本科生学习方式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创新性严重不足,开展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的力度和广度都不够。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拓展型人才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拓展型人才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拓展型人才李富明(惠州学院 广东 惠州 516007)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功能,阐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提出通过调动各方积极因素,不断深化改革等措施,从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人才中图分类号:G4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09)—02—059—05收稿日期年月6日作者简介李富明(),男,惠州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教育与管理。

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来自教育。

高校在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

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内外的理论、实验学习外,还离不开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应用拓展能力,造就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惠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立足地方实际,确立了“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作风、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基层的意识,主要就业去向是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基层企事业单位;二是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三是必须具备宽厚的学科专业基础,有较高的学术素养,进入社会后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总之,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上得来。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惠州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全日制本专科生在学校(团委、学生处、学生会)的组织引导下,依靠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指导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双休日)开展的有别于第一课堂教学和专业实习的课外活动,属于第二课堂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农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农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农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宋世威;孙光闻;刘厚诚;陈日远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2(000)035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华南农业大学农科实践课程的开展现状,强调了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可通过实践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观点.
【总页数】2页(P266-267)
【作者】宋世威;孙光闻;刘厚诚;陈日远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2.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应用
3.农科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4.农科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5.依托科研项目培养普通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精神视角下的农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素质拓展摘要:从高校素质拓展工作的历史现状分析出发,充分把握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实质,结合农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农业高校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科学精神外语专业创新素质拓展一、引言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素质拓展被提出和推广是源于2002年3月25日,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八年多来,全国共有近900万大学生参加了素质拓展计划。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未能达到十分令人满意的成效。

而且,在实际从事外语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中笔者也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素质拓展不同于素质教育,拓展是在原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而非所有素质的训练和给予。

素质拓展活动实施了这么多年,在服务于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目的下,农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短板”究竟在何处,有什么素质是最需要拓展的?二、科学精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1.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有两种理解。

狭义的理解是人们常说的科学道德、科学方法、科研意识与能力等。

而本文用于分析问题所借鉴的科学精神则是一种广义的理解,一个属于科技哲学范畴内的概念,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科学共同体一致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合乎科学自身目的性的秩序、规范和价值的总和,它是科学文化(即科学的文化形态)传播的核心,是贯穿并深藏于科学之中的内驱力和灵魂。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

它与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等共同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精神的指导原则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科学精神有以下几条基本的原则:一是强调实事求是和理性发展,因为科学就是以事实为基础的,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二是坚持实践和创新,倡导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动力。

作为科学精神内涵中一个重要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在高等教育的培养活动中也应该得到重视。

三是注重人才质量,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角度是唯物辨证和客观的,也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要注重质量和全面均衡的发展。

三、用科学精神批判分析以往素质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说,我们过去所从事的素质拓展工作在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缺乏针对性。

特别是在开展素质拓展的早期阶段,素质拓展的内容和形式,一般为户外拓展训练、文化艺术等,几乎成为野外训练或者休闲娱乐的代名词。

用科学精神以及原则检验我们以往的工作,不难发现我们以往的素质拓展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我们以往所做的可能是一种脱离实际的非理性的拓展,它尚未形成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良性互动的局面。

因为在这些拓展中,较少涉及到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应于实践的能力和素质。

素质拓展主体是大学生,主导是高等院校,而主要却是面对用人单位。

在学生看来,其参与的素质拓展与其大学专业课程学习脱钩,与其以及以后的就业选择方向存在偏差,不具有针对性。

在用人单位看来,高校和学生的素质拓展,尚未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缺乏实践操作性,不具备前瞻性。

在高校看来,素质拓展工作量大面广,可操作性差,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显得吃力不讨好。

第二,以往的拓展可能是我们忽视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素质的拓展。

当前人才培养的理念中出现一种工具主义的倾向,就是认为教育有规律有法则,教育者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教学,便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就忽视了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忘却了教育的艺术特性。

在这样规范的“工艺生产流程”之中,而个性化、灵活性、创新性则尤为不足。

再加上传统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学习中多数都是以标准答案为唯一目的,因此科学精神极力倡导的求真精神、批判勇气、创新意识、开放视野等优秀品质都被忽略了,科研、实践和创新素质成为诸多外语专业毕业生的一大软肋。

第三,我们的拓展不是一种全面的、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拓展。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阻碍了素质拓展工作的发展。

因为我国传统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模式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发展。

而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却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素质,传统的教育体系所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

再来看看我们目前的外语专业学生培养的现状。

实际的调查显示,外语专业学生比较缺乏有关科研方面的常识,科研能力与意识相对薄弱。

不仅是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领域,包括从事外语研究和教育的多位专家在数年前就纷纷指出,外语专业学生即使在校期间口、笔试均成绩突出,“在毕业后也经常出现工作能力不强,分析、思维能力较弱,学术和事业上总体成就逊色于其他专业,很少出现杰出人才”。

四、农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根据素质拓展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种种具体表现,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科学精神的缺失。

在此,笔者对一些具体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农业高校外语专业学科特殊性等因素导致了外语专业所特有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都是农业高校其他专业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的共性问题。

1.认识的不充分,使得素质拓展在学生课程学习中被边缘化,培养方案中素质拓展类课程比重极低,导致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的时间和机会偏少。

当前还有不少老师的教学形式仍然是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内得到和参与拓展的机会本身就很少。

而作为学生培养方案中专门对于学生素质拓展的课程又占比重极低。

再加上外语专业的特殊性,不同于很多其他专业有专门的实验课、社会调查课等实践创新素质的拓展课程,因此在农业高校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中,其中所列出的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与素质拓展有关联的此类课程的学分数只占总学分数的不到10%左右,这个比例远远也低于西方一些国家应用型专业学生参加实践或拓展类课程的实际学时。

2.目前的素质拓展多在课外以第二课堂等载体开展。

但在形式和内容设计上缺乏针对性,与培养目标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无法产生真正的效果。

从学校整体情况看,前面也提到素质拓展内容深度广度不够等情况,其活动方式和内容选择随意性大,不能真正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出现所有专业千篇一律的情况。

同时再结合农业高校外语专业的情况,办学定位的不明确(外语专业发展尤其是行业类高校的外语专业建设出现过语言、语言+专业两个方向的摇摆和争论),特色不明显使得与专业相关的素质拓展活动在设计时就会陷于盲目和无所适从。

3.目前素质拓展活动也没能形成一个整体模式相对固定的,贯穿学生培养过程始终的完整的系统。

从全国多数高校以及高校中的各个专业看,大家都是各自为政,农业高校及外语专业同样如此。

在素质拓展的号角下,没有主管部门很好的具体的顶层设计,活动设置安排没有系统性。

例如,大一到大四不同素质拓展的侧重点没有体现。

尤其是应该贯穿始终的学生实践和创新素质如何递进式拓展,逐步深入也没有体现。

4.能够指导学生素质拓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据了解,当前农业高校的素质拓展活动组织指导主要依靠辅导员等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队伍。

由于专业局限、工作经验等因素影响,他们无法像刚才提出的要求那样真正设计组织指导好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联系的实践、创新等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

尤其外语专业不像其他专业,没有专门从事实验或实践教学的教师,而且外语专业的专业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科研意识不够,创新素质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他们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何培养农业高校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素质,就成为高校教育和素质拓展的主要内容。

1.要转变思想和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素质拓展战略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要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活动。

再有也要注意外语专业的特殊性,可以单独增设实践性质的模拟谈判、创新性质的科研汇报等课程,保证学生素质拓展的计划内课时量。

总之要通过个人自主拓展和教师组织拓展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提高和锻炼自己。

2.凝练办学特色,指导素质拓展活动。

农业高校所有专业都要尽快分析自身条件和优势,同时要了解并结合外部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凝练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富有自身特点的,知识能力并重的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做到有针对性。

对于外语专业更要结合我们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找到结合和对接点,例如根据自身条件尝试进行sci科技论文翻译、农产品外贸谈判等相关的素质拓展活动。

3.素质拓展必须始终贯彻学生培养全过程,体现全方位和系统性。

在设计和组织上要与专业学习同步推进,与学生心智成长成熟、能力发展锻炼的规律相吻合,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相一致,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思维发展;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养成。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和素质拓展结合,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结合。

而学校在师资引进时也需要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聘请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逐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理论实践兼备的素质拓展的指导教师队伍。

总之,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农业高校外语专业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机会积极拓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素质,真正为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1]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2]戴炜栋,黄任.转变观念,全面推进外语教学改革[j].外国语,1997,(6).[3]刘毅.论高校外语专业课程的专业化[j].高教探索,2005,(3).[4]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5]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6]朱健梅,向仲敏,李卓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彭翠峰.大学生素质拓展“教学化”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