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对历史文化认知的特殊性黄海峰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意义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外语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和弘扬。
标签:优秀传统文化;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和见证,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人提供精神食粮和力量源泉。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却面临现代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侵蚀,产生对原有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怀疑,深受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困惑,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严峻形势。
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也同样受到多样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已经受到关注,成为共识。
我国学习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重要位置。
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了解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他们在具有当代大学生开放活跃、主体意识突出等共同特点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群体所独有的特征。
因此对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针对该群体的特点而有的放矢进行。
一、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我国开设外语类专业的高校众多,外语专业大学生群体庞大。
受所学语言和学习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外语专业大学生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认知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大学生存在差异和不同。
把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特点,熟悉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化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现状,能够更好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当代外语专业大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
1、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外语专业学生以文科类学生为主,普遍具有较强的发散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较理工科学生思维活跃、思想丰富的特点。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外语专业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7页word资料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外语专业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缘起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动力,为中华儿女提供力量源泉和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和见证。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忠恕之道、浩然正气、敬业进取等精神渗透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近年来,我国学习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
据统计,我国在校外语专业大学生约有八十多万,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重要位置。
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了解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他们不仅开放活跃、主体意识突出,而且有其自身群体独一无二的特征。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1]。
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特点,熟悉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现状,能够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意义1.有利于外语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西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历史发展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民族精神核心方面,西方国家注重契约精神、个人主义、宗教情怀等;而中国传统思想以集体主义、诚信、仁爱、民本等为中心。
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难免受到语言所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涉及到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部分学生甚至会怀疑已有的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伦理与道德,注重理性和人文素质,追求和谐与统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诸多哲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
外语专业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研究的必要性及价值
基 于此 种现 实 , 外 语教 育教 学 和大学 生思 想政 治 教 育 应从 单 向关 注 目的语 文化 学 习转 向 目的语 文 化 与母 语 文化 的双 向互 动 , 因为仅 有 目的语 文 化 知 识不 一定 能促成 成 功 的跨 文化 交 际 , 如果学 习者
不一定能促成成功 的跨文化交际, 如果这种成功是
.
1 5 3— .
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利弊 , 增强传统文化
的作用 和学 习者 的文化 意识 , 更好 地 吸收外 来文 化 的精华 , 促 进本 民族 文化 发展 .
2 外语 专业 学生在 文化 身份认 同现 象 中的倾 向性
及 成 因
向世界各 国辐射 . 夕 语 专业 学 生对 这些 影 片 的喜 爱 反 映 出西 方 的文化产 品对 当代 大学 生 的影 响之 大 , 美 国文化 正 随着其 电影逐渐 被 大学生 所认 同 , 西 方 文 化产业 也 随之成为 不折不 扣 的“ 强势 文化 ” .
我 国大 学生 的 生活 方式 、 行 为理 念 、 价 值观 念 、 精 神世 界 , 影 响 了对 民族 文化 精 华 的传 承 , 造成 民族认 同感
的缺失. 通过分析外语专业 学生在文化身份认 同现 象中的倾 向性及成 因,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认 同现 象 的必要性 , 探 索重构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身份的多种途径 , 从 而引导学生从本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重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09期总第657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摘 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让学生有更多的渠道学习、理解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会走入世界各地。
本文阐述了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内容开发中融入文化意识、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拓展课外学习渠道、革新教学评价模式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关键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高校;英语;渗透作者简介:张浩(1978-),男,陕西绥德人,榆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语言属于交际工具,也直接反映人类的思想和文明,在民族文化体系中,语言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文化是社会发展中的精神与物质的总合,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模式和规范,就无法真正学好一门语言。
为了将文化教学理念渗透落实到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涉猎中外优秀文化,但是从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来看,更多的是注重单向的文化输入,“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英语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在提及英美文化时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在描述中国传统文化时却是词不达意,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一)培育学生民族情感的客观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也是世界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让大学生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民族情感的客观需求。
当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学习英语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西方文化,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盲目学习,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其民族自信心。
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的导入
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的导入摘要:语言是交流的桥梁也是文化的载体。
随着“语言文化观”以及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提出,中国文化开始大踏步走向了世界舞台。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然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导入仍显不足。
本文就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现状、课程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综合英语;中国文化;跨文化一、引言随着“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的提出以及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跨文化交际势必会愈加频繁。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没有语言,文化无法得到交流;而没有文化,语言则毫无内涵。
因此对于英语专业而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交流是双向的,所以这一文化知识既指英语国家相关文化的培养也指中国文化的培养。
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就专门指出在文化素养培养方面,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学习后需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而在之后发布的《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当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并提到了英语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必要的跨文化能力——即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
然而,在目前我国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中,中国文化的导入是较为不足的;教师在注重补充西方文化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中国文化知识的引入。
这一情况导致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无法很好的用英语阐述中国文化,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带来了障碍。
二、综合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现状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之一,内容涵盖了听、说、读、写、译各大版块。
然而,在该门课程中,针对中国文化的导入却有所缺失。
首先,这种缺失体现在教材的编撰方面。
综合英语课程教材的选择多种多样,但是一直以来这些教材主要都是由反应英美社会文化习俗的文章构成[]。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外语专业的角度探讨其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和挑战。
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还包括文化交流与对话。
外语专业的学生要能够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文化对话和交流。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能够将中国文化传播和介绍给外国人,并帮助外国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
外语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并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良好交流与理解。
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还包括学科研究与创新。
外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视野,能够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接受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们需要关注中外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文化交流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接受。
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还包括人才培养。
外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需要在学校中得到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国际视野。
他们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将来从事文化传播工作做好准备,成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优秀代言人和传播者。
在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由于外语专业学生绘入学科研究和创新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对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外语专业院校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通过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文化自信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自信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计海顺秦伟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合研究,调研分析了当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学习的现状,提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对策:从文化自信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传承;增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展实地参观学习活动;积极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增强文化传承、创新观念及行为。
【关键词】文化自信;英语专业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引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更是博采众长,积极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习近平主席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为迈入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提出“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提出对当代大学生担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具有不可小觑的导向作用。
以“中国梦”为旗帜,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然而想要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弘扬好优秀的传统文化。
英语专业学生作为中英双语文化交际的桥梁,要始终为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保驾护航,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自我文化认同,更好的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文化自信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巴玉玺(2017)认为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文化自信”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了解与认识“文化自信”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尊奉和坚守。
程新平(2017)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固有的传统,是立国之本、民族复兴之基。
只有清楚自己前往的方向,才能在自信中更好地践行自觉发展。
韩玉胜(2017)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和底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也是当务之急。
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们应该承担起这一重大的任务,通过学习外语及其相关文化知识,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者和传播者。
二、外语专业与中华文化1. 外语专业的使命外语专业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外语综合能力、较强外语交际能力,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文化和社会情况的专门人才。
这些专门人才应该具备在国际交流中传播祖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人文精神。
其中包括诸如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家思想、民间艺术等等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应该深入了解和学习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生活风俗。
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使他们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三、外语专业学生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和责任外语专业学生是传播祖国文化的使者。
他们在国际交流中,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为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用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知识为中华文化树立良好的形象。
2. 责任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外语专业学生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
他们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对外交际能力,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1. 学习语言和文化外语专业学生要坚持深入研究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了解该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和人文精神,使自己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参加国际交流外语专业学生要多参加国际学术论坛、文化节、交换项目等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国际视野,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知,提高自己的国际交际能力。
外语专业学生要积极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和语言媒体,用多种方式在国际上传播中华文化的知识和精神,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认同和尊重中华文化。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华文化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
中国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受到关注,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并探讨外语专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是传播中华文化。
作为中国的文化传播者,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能够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并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习俗、文化和传统。
在国际交流中,外语专业学生需要以积极的态度传播正面的中华文化形象,让外国人更加了解和理解中国。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是翻译与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产品。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是重要的一环。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翻译技能,能够将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产品翻译成外国语言,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他们也需要将外国的优秀文化产品翻译成中文,让中国人感受到外国的文化魅力。
通过翻译工作,可以让中外文化更好地互相传播,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外语专业学生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素养,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愿意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使者,愿意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外语专业还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教育与培养。
在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入更多关于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国家文化。
教师们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综合型人才。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使者,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外语专业在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和桥梁,外语专业的学生们肩负着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探讨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精通至少一门外语,并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和传达中华文化的内涵。
他们还需要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能够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独到的文化创意能力。
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更具创意和创新的展示方式和手段。
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舞蹈、音乐、电影、美术等形式,将中华文化生动地展现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他们还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作品。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意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活力的形象。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外语专业学生需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动态和发展趋势。
他们需要关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结交各国的文化人士,从而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到世界各地。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跨文化交际能力,独到的文化创意能力以及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做出贡献,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
得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和组织与中国展开合作和交流,这也使得咱们国家和外部之间的文
化交流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华文
化的任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首先,高校外语专业需要在师资队伍上下功夫。
一位优秀的外语教师不能只掌握一定
的语言技能,更要了解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
高校应该聘请那些热爱中华文化、掌握汉字
文化的教师,他们能够为学生传授深度的中华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
点和魅力,并且拥有自信走向世界。
其次,高校应该开办更多的中文和中华文化课程。
外语专业仅仅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
是不够的,学生最终也必须掌握一定的中文表达能力和中华文化背景。
此外,中华文化的
历史和文化底蕴对中外交流至关重要。
高校应该多加推广中华文化课程,在国际交流项目
中加入中华文化的介绍,让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被外国友人所了解。
最后,高校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中外交流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留学、交换生、海外实践、实习等方式走出自己的国家,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将中华文化的光芒展现给
世界。
同时,在交流中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该具备传承
和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的能力和责任感。
学校应该拓展中华文化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鼓励
学生走向世界,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Jf&)2009年第l期·文艺论丛·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陈科峰(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摘要: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在更多的机会中展示出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但就目前总体情况看,相当部分学生文化素养欠缺。
究其原因,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太少,缺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本文从文化及文化力人手,论述了这样的事实:认同的基础是文化;民族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类文化的不同;不同群体的人们正是从这些文化的不同中感悟自我,认识自己的民族归属。
关键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英语专业学生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q42(2009)01“5珈3收稿日期:2008—09—28作者简介:陈科峰(1957一),女,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法。
当今国际上的竞争逐渐由硬实力、经济上的竞争转到软实力的竞争,而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力。
文化力,就是文化的力量。
说到底,经济上的竞争,背后就是文化的竞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文化力。
然而,笔者认为,当今中国面临文化侵略的危机。
文化侵略的目的不外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当今发展中的各个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如何保护和代代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兼收并蓄他国的优秀文化精髓。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注定了他们对文化特别敏感。
因为如果他们不了解英语语言中的社会文化,他们无法真正掌握英语;同时,如果他们丢失了中华文化,他们就是无根的浮萍,面对新鲜、颇具吸引力的异族文化,很容易迷失自己,没有了民族认同,失去民族性的整体精神。
如果说,文科生在人大学前为应对高考还学了一些文史知识的话,进入大学后,相当部分人不再有继续学习传统中国文化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调查与分析
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本文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探讨了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要在外语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中国文化的培养;要提升大学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水平;认真编著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中国文化课程教材。
使他们能肩负起促进文化间的对等交流和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
标签:高校;外语人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课程高校英语专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
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显示,我国60%以上的高校开办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学专业,而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最多,超过80%的高校开设有这一专业 1 。
英语专业的快速扩增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他们需要担当的责任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弘扬中国文化。
然而据对浙江省十所大专院校的调查,在这些院校的英语专业中开设有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的为数不多,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南京大学学者从丛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它是指中国外语人才虽然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却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的英语专业长期以来忽视了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所致。
没有这类课程,学生们虽然地处中国文化,却没能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及其外语表达,甚至连一些基本词汇都不知道怎么翻译,就更谈不上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国文化。
比如关于饮食文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能熟练说出不少和西餐有关的词汇,知道aperitif(开胃酒),entrée(主菜),dessert(餐后甜点)这类表达,而且还能说出不少西餐菜名和礼仪。
但是一说到中国饮食文化,学生们除了能笼统地介绍如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之外,很少能谈到具体内容,有时甚至连中国有几大菜系也不很确定,能完整说出几个具体菜名的更是屈指可数:因为他们不知道一些基本食材的英语名称,更不知道醋白灼(scalded)、红烧(braised in brown sauce)、清炖(stewed in clear soup)等中国传统烹调方式的英语表达。
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The way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作者: 张亚男;黄秋雨;肖鹏
作者机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出版物刊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7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传统文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外语;大学生
摘要:在网络化冲击下,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接收外来文化直接而迅速,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特点,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策略,通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保障机制,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拓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水平.。
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韦朝晖;王碧海
【期刊名称】《钦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8
【摘要】为了满足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不断增长的需要,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与掌握.针对教学目标定位、教材编写、教学策略等现存问题,应为一线教师提供新的思路: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素养以及向外译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教材的选编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材内容安排要主次合理、详略得当,凸显中国文化中各子体系的核心思想及其演变历史;教学要讲究策略,应串讲与泛读相结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对比分析中西文化中相近似的核心术语或概念以及不同的译文.
【总页数】4页(P64-66,82)
【作者】韦朝晖;王碧海
【作者单位】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广西钦州535011;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广西钦州535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国文化"课程为例 [J], 孙秀丽
2.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兼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J], 罗玲
3.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国文化”课程为例 [J], 孙秀丽
4.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J], 程鑫颐
5.关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
——以中原工学院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为例 [J], 郝玉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衣微娜(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 要:“综合英语”作为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理念十分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缺失的现象,英语课堂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综合英语”这门课程中渗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以及对英语教学和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综合英语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策略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综合英语”课程中渗透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的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和内在的活力,是各种文化思想、精神文明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敬畏,我们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大学英语四六级常考热点,在作文和翻译题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屡见不鲜,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更不用谈及还担负这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综合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课程,在选材上比较广泛、多样,重视西方经典与时代的融合,西方科普与文学的融合,西方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但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输入,中国传统文化,如: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民族民风、传统神话等,在目前的“综合英语”课程中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缺少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同时,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学生在完成课本内容的同时,还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需求,在四级改革后,翻译题型的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考查学生如何在理解汉语的语意后用英语正确的表达出来,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现状(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淡薄,认识不足,兴趣不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长期熏陶在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的学习环境中,必然对其思维逻辑和历史文化认知产生影响.在社会环境复杂,国际形势多变的今天,有必要对此群体进行观察和研究.大众对广东省几个知名高校的学生有一首顺口溜,其中对外语专业为主的高校的学生起的外号是“假洋鬼子”(其他有“伪君子”、“书呆子”、“大骗子”、“好孩子”等等).这虽然仅仅是一种调侃式的外号,但也是同时对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的特殊性的暗示.而事实上,高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特点,比方说,学体育的学生一般比较直爽粗矿,学艺术的学生比较有个性且审美品味也会相当特别,学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一般比较具有商业嗅觉,学政治历史哲学类的学生一般比较爱思辨等等,同样,学外语类的学生也会有其特性,笔者认为最突出的就是这个群体对历史文化的认知的特殊性.1历史文化认知的重要性文化(culture)的定义历来很多,这里仅仅采纳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界说:“文化是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symbol)的领域,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等形态,它主要处理人类生存的意义问题”[1]而文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每个民族及其特定历史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状况.一定时段的文化应是一个容纳多重层面并彼此形成复杂关系的结合体(并不一定就是统一的整体).当我们不再为一日三餐而担忧时,历史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当我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时,文化变得越来越必需,当我们住进高楼大厦时,历史文化变得越来越珍贵.其就是太阳,而我们就像太阳花一样,有阳光照射时,争奇斗艳的开放,是如此的美丽动人,而失去阳光,就会在小小的角落里黯然失色,直至枯萎.历史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影响人、熏陶人、塑造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从喃喃而语的孩童转眼间成为了拥有无比珍贵知识财富的成人,从过去对“文化”这一概念一无所知到现在对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间带走了我们宝贵的青葱岁月,却慷慨的给予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一个人小到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是一定历史文化影响的结果.历史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人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人类竭尽全力的创造了历史文化,历史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在慢慢地认同身边的各种文化.看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第一部分(文艺表演前仪式部分)2008名乐手用手击打古老而鲜为人知的中国打击乐器———缶,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词句,缶营造出了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并表现出了古老和现代的对浅议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对历史文化认知的特殊性黄海峰,黄鳞逸(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摘要: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长期熏陶在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的学习环境中,必然对其思维逻辑和历史文化认知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在社会环境复杂,国际形势多变的今天,有必要对此群体进行观察和研究.关键词:外语专业;历史文化认知;特殊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1-0113-03Vol.28No.1Jan.2012第28卷第1期(下)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13--话.这就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表达和认同感.某些国人看到韩剧《大长今》后,想去品尝一下剧中展现的美食,和想去韩国观光一番;或看到商店橱窗的圣诞老人,欣喜圣诞节的各种庆祝,看到奥斯卡上最佳女主角的得奖者凯特?温斯莱特,高赞其精湛演技———这些则是对外来历史文化的接纳和认同感.2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对历史文化认知的特殊性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长期熏陶在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的学习环境中,必然对其思维逻辑和历史文化认知产生影响.一般说来,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归为语言学习类课程、所学语言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类课程,还有就是一般公共课通识课.一般说来,外语专业的学生会对语言学习类和所学语言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类课程的学习较为重视,毕竟这是其专业课程.所以,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肯定会或多或少得受到其所学课程的影响,从而在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方面与其它专业的学生会有所不同.语言,思维和逻辑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正确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而思维的规律性是与客观规律性相吻合的,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的.因此,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它就应该是能使思维合乎逻辑的工具,即其表达形式必须有助于使二者紧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使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在汉语中,文字以象形会意为主,有直观模仿性,而且和外语有一个重要区别是汉字没有变化形式,多数外语如英语单词就有诸多变化(单复数、时态、词性……),那么汉语的表述就要更多通过其它补充来实现精确的表达.说中国人受到道家的思想影响,喜欢讲大的原则.“易”“虚”,可以说概括了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即笼统性.“易经”的易、虚(认知上的),中医的、国画的、戏剧的、语言的,“易”“虚”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思维传统的始终.因此,在汉语中“易”“虚”的特点都有明显体现.汉语的表达往往没有追求一种唯一意义的表达效果,一个字可以有丰富含义,通常要理解起来必须根据上下文来一起判断.但其它语言一般与此不同,特别易英语为代表,其追求单词表达的意义的明确性,语法也比汉语要严格.另外,很多其他语言属于原字母组合的逻辑,由字母到词根再到单词,这也是一个思维逻辑的过程,这与汉语的形象会意大不相同.应该说,相形会意更加直观,而前者更重逻辑.“理性的思维活动是通过语言、符号来实践的,体现出某种语言或符号的操作,所以,在逻辑语言里,符号、意义(内涵)、指称(外延)构成了一种三元关系,逻辑语言作为一种意义符号,也就必然包含着一系列符号单元或者说符号元素”.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是处理逻辑问题.由于语言构成的逻辑不同,因此使用汉语的人和使用其他语言的人对左右脑的开发倾向有所区别,这造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由此,可以说,外语专业的学生长期在外语的学习环境中,原有的思维逻辑定会收到激烈的冲击,连脑部机能的发展的倾向都会有所改变.但是更重要的是,这写都会成为改变其历史文化认知的基础.语言与历史文化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历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如果一个很少接触外语或者外国历史文化的同学,见到如烟囱、长筒袜、魔鬼面具等东西,其很难联想出圣诞节的文化场景.但是在外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学西方文化的主流国家的言语的)却可以在脑中产生许多生动的有关场景.更重要的是,运用人类学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可以看出语言的思维逻辑对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通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系统.一种语言的文化结构是使用该语言的人的历史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逻辑,民间传说,寓言神114--话,社会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语言的语言结构,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结构,是与该语言的社会集团的文化内容一致的.由于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对外语的学习以及对外国文化理解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是很容易会产生变化的.高校外语专业学生长期接受外来文化教育,长期处于外语文化的坏境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历史文化更强烈的认同感,有可能忽略了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视.反之,其他专业的学生则会自然得接受、注重本民族文化,而没有过度关注外来文化.特别是在当今,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正给了我国的民族历史文化非常强大的冲击,如何让外语专业的学生保持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会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他们基本上每天的交流语言是外语,读的是外语书,看的是外国电影,唱的是外文歌,写的外语单词,背的是外语文章,无时无刻都生活在外语的环境中,毋庸置疑,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外语专业知识,并且对外来历史文化有相当的了解,但也正因为长期处于这种异文化的环境中,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对此产生了一定的疲劳.此外,外语系学生对外来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历史到当今,从政坛到娱乐圈,从风俗习惯到国家文化,对各方面愈是了解,愈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正确的认识,而并非盲目追随.因为,外来的历史文化不会是都是好的东西,其也会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其在对外来历史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后,对比于本民族历史文化,对于优秀的本民族历史文化更是认同.其他专业学生也有可能对外来历史文化的非理性认知———区别于外语系学生,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拥有比较少的机会接触外来历史文化,对其也只能通过部分电影或是新闻等一些普遍的手段进行表面的了解.由于专业限制,他们很少会对其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认识还是很不全面的,但正是由于认识层面相对于较狭窄,而对外来文化没有很好的了解,只存在于表面的认识,因此许多人会走入对外来文化非理性认知的误区.3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要正确对待历史文化认知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维护母语文化的任务都是必须的,毕竟随着经济全球化,全世界都在彼此拉近,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对我们本国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历史文化对社会产生的反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必须端正对外来历史文化的态度,争取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积极意义.首先,就外语专业学生而言,必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外来历史文化,不要因为对本专业的认同而非理性认知外来历史文化,要对其有全面理性的认知,对本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要取其精华.而其他专业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真正的了解外国历史文化,向他们传达正确的外来历史文化信息,让他们有正确的认识.当然,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无疑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它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健全人的全面发展,但一旦使用不当,则会对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对于大学生,文化更是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则会让你取得更大的进步,做出正确的选择,相反的,站在错的方向看文化,则会让你在学习的路上遇到更多的挫折,走更多的弯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参考文献:〔1〕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81、288.〔2〕吴新民.逻辑语言与思维观念意义域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07-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