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至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精选文档
2017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17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建议一、经济发展环境及趋势展望(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2017年,总体上判断,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预期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3.4%,略好于2016年增长水平。
但同时有可能出现突发性因素而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其预测值也存在着向下调整的可能性。
贸易环境略有改善。
世界贸易组织秋季报告预测,2016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增长1.7%,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低水平。
但预测2017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1.8%-3.1%之间,相较于今年虽然略有改善,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世界贸易低迷的态势。
同时,随着2016年以来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触底反弹(虽然还会有波动,但预测不会大起大落)和美元加息政策于年内落地,有可能反而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因预期不明而产生的动荡和资本外流冲击现象有所减弱。
还有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变化既有更加严峻的走向,也有明显改善的迹象,都会对我国经济外贸产生较大影响。
美国经济复苏相对平稳,劳动力市场继续改善,消费支出稳步增长,货币政策缓慢回归正常化,预测2016年和2017年美国经济将分别增长1.6%和2.2%。
但是美国新总统任职后其实际政策走向现在还具有不确定性,进而对美国经济发展走势也将带来新的不确定影响;欧元区继续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并希望通过欧元贬值刺激出口等,也可能推动欧元区经济缓慢前行。
但英国脱欧全面启动正式谈判将有可能打击投资者信心,并且与德国、意大利等重要银行的危机相呼应而引发欧洲银行业风险发酵。
一些国家不断加剧的难民危机也将为经济复苏增添变数。
预测2016年和2017年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1.7%和1.5%;日本经济仍难真正摆脱停滞局面,避险因素导致日元升值抑制出口,制造业长期不景气,投资持续低迷,物价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和挑战,预测2016年和2017年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0.5%和0.6%,仍然是一个低水平的增长速度。
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报告总结
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报告总结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对于宏观经济调控有哪些相关的新政策发布。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1、去产能2016年以来,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开展如火如荼。
在年中各省钢铁煤炭去产能不达标情况下,国务院组织督查组进行专项检查,去产能速度加快。
11月13日,发改委发言人表示,钢铁已提前完成全年4500万吨去产能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也有望提前完成。
有分析人士指出,不仅钢铁、煤炭,在2017年去产能列表或将扩容,比如中国船舶业30%产能待去,未来多个部委将联合推出促进船舶企业兼并重组的配套政策,有望在财政和金融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
此外,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围绕去僵尸企业、去产能的整体思路将继续进行。
未来,去产能列表或将继续扩容。
2、去库存今年以来,去库存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例如粮食方面,根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
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粮食总产量终于止步于十二连增。
专家分析称,当前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如粮食“去库存”任务艰巨,现行收储制度亟须加快改革完善等。
这些都说明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3、去杠杆高杠杆问题一直受到高层的关注。
从今年出炉的系列政策来看,去杠杆的任务重点或在企业和地方债务问题上。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经测算,2015年底中国全社会负债率为248.5%,其中企业部门为127.8%,是高负债率的主要原因。
为了推进企业去杠杆任务,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
1900年至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 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 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 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 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 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 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 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 域。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15年以来宏观经济各项数据超预期回落,中国经济处于 新常态攻坚期。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 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对未来宏观经济 走势的分析与预测报告,认为2015年四季度反弹仍面临较 大下行压力,2016年将探明周期调整的第二个底部,为 2017年的轻度反弹打下基础。 报告认为,一般如果 GDP增速在总体持续回落中出现部分区域的塌方式下滑, 将成为进入萧条期的标志。数据显示,2015年前两季度名 义GDP下滑大,近5年来首次出现低于实际GDP增速,东 北和西部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综合数据来看,第二 次触底可能出现在2016年一、二季度”,中国人民大学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称,稳投资政策 释放、股市总体高扬、房地产市场回稳等因素作用下, 2015年四季度的小幅反弹可能短暂又轻微,2016年一季度 GDP还是会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17年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
2017年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将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年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年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一、“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改革从方案准备期步入深化攻坚期今年年初,中央深改组第二十次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头三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2016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
在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则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
这表明,改革的主体框架已经如期搭建完毕,下一步改革将从方案准备期步入深化攻坚期。
社会上也存在“文件多、落实少”的质疑声音,而我们相信“四梁八柱”立稳之后,2017年及之后的改革将更强调深化、攻坚和落实,回应社会诉求和民众获得感。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要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改革上。
会议强调,要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
我们可以预期到,2017年,三去一降一补、实体经济发展、三农问题、房地产、国企等宏观经济的主要方面,甚至宏观经济政策本身,都会更多地采用改革的方式来谋取更长久的发展动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有实质性进展,突出振兴实体经济中央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出路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
不可否认,2016年供给侧改革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去产能”过度依赖行政化举措,很多地方不是去产能,而是去产量,导致去产能没能真正形成一种平衡的动态的供求关系;“去库存”没有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推进三四线城市楼市去库存却拉动了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去杠杆”民企杠杆率降低了,但国企、地方政府平台负债率高企,等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7年将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7国家宏观政策
2017国家宏观政策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国家宏观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年中国宏观政策走势一、现代宏观经济理论所建议的宏观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理论所建议的政策目标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政策目标主要是实现经济稳定,平抑经济的短期波动,从而尽可能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
具体而言,经济稳定主要包括增长稳定与物价稳定两方面。
短期内,增长稳定与物价稳定之间存在权衡取舍的关系,比如在特定时期政策制定者需要适度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以避免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
长期中,增长稳定与物价稳定则不存在取舍关系,而且保持较低且稳定的通胀环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由此,多数国家的宏观政策采取阶梯目标策略,即将物价稳定作为宏观政策的长期目标,而在短期内依据经济形势变化在增长与通胀之间进行有约束的相机抉择。
然而,政策实践表明,宏观政策只关注经济稳定是不够的,还应关注金融稳定。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大缓和时期,美国经济虽然在宏观政策的有效调控下长期保持稳定,但是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不断加剧,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最近的一些理论研究也发现,良好稳定的经济环境往往会增加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承担激励,从而会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程度。
同时,在金融加速器的放大机制作用下,一旦金融市场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或金融体系运转不畅,很容易导致经济陷入长期且深度的衰退之中。
正因如此,现代宏观经济理论打破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保证经济稳定就能保证金融稳定这一传统观点,认识到金融稳定也是宏观政策必须关注的重要目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双重稳定成为了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
美联储、英格兰银行以及欧洲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保证经济稳定的同时,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均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职责。
以美联储为例,2010年签署实施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赋予了美联储对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储蓄类控股公司的监管权力,从而强化了美联储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
2017年国家的经济政策
2017年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国家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关注。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年国家的经济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国家经济政策影响(一)产业布局政策对开放型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则以重型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
据专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
另外,在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家先放开了消费品市场,消费品价格由市场决定,而对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实行严格控制。
由于东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于是东部向中、西部高价输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则向东部提供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
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决定了中、西部与东部存在着不平等交换。
由于东部企业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中、西部很难在制造业上与东部竞争。
中、西部地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订的每一个五年计划,其经济布局政策在资源的宏观配置、产业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3—1978年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布局的指导方针是:为迅速改变生产力过分倚重于沿海地区的严重不均衡状况,并考虑到战备的需要,强调内地与沿海均衡发展,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投资重点长期指向中西部地区。
国家用于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一五”时期为50.2%;“二五”时期为56.7%;三年调整时期为60.5%;“三五”时期为68.8%;“四五”时期为56.2%。
2017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2017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推荐文章2017年国家宏观政策热度: 2017年国家颁布的经济政策热度:2017年国家的经济政策热度:2017国家经济政策走向趋势热度:2017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相关规定热度: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重点一、优化财政税收体系应对经济下行,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一方面要从税收角度入手,着力推进“营改增”进程,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大力清理对企业的不合理收费。
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同时,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势在必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应按结构性减税的方向进行,即应以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水平、提高高收入群体所得税水平为基本方向。
也要着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尽快实施房地产税和遗产税。
房价的过快上涨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缺乏长期支撑,且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同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繁荣,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
二、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必须认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落到实处。
到目前为止,“去产能”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2016年的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目标都已超额完成。
但是2017年去产能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特别是一些地区仍然对去产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担心去产能会影响经济发展。
我们要增强群众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心与决心,落实去产能任务。
“去库存”虽取得一些成绩,例如,房地产的销售面积大于竣工面积,房地产投资增速趋稳,但是去库存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并且中国房地产市场分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二线城市商品房价格一路高涨,需要注意防范泡沫;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进展较为缓慢,仍存在许多困难,需逐步推进。
2017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
2017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作者:来源:《领导文萃》2017年第10期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我国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这就涉及如何看待2016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当前仍处低迷的世界经济在2017年会有哪些变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2017年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政策该如何调整?如何看待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为此,本刊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研究员。
《领导文萃》:2016年我国经济爬坡过坎,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怎样评价2016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祝宝良: 2016年,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的突出问题,我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一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5%,扭转了2015年利润下降2.3%的局面。
消费品价格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
工业品价格跌幅明显收窄,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4%。
从2016年9月份起,工业品价格结束了自2012年3月以来持续54个月下降的局面,出现上升态势。
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doc 15)
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新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大的结构调整,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局限性。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变迁及宏观政策进行评价,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有三次重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第一次是"一五"计划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时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三次调整都有各自所针对的背景。
对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变迁及宏观政策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一、建国初期至"一五"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建国初期,对旧中国沿续下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经济结构,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进行了较为彻底地改革与调整。
在所有制方面,经过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并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
在产业结构方面,虽然尚未完全解决旧中国极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并从方针政策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营方向,使一、二、三次产业均有很大恢复与发展。
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事权的需求大大高于财权的供给,对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来说,主要不是协调不协调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恢复和发展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事关国家安危的战略性产业,中国又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农业所有制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2年,农业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326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483.9亿元,提高48.5%,年均增长14.1%。
粮食3 088亿斤,比1949年增加42.8%,年均增长12.6%,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产量11.3%。
9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9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和分析这些政策的发展,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崛起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生的改革开放。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是引进市场经济体制,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政策的旗舰是经济特区的建立,如深圳、珠海等城市。
经济特区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技术。
此外,中国开始追求对外开放的政策,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和投资联系。
二、稳定经济增长和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实施开放政策,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为刺激内需,中国政府实施了多项扶持消费的政策。
比如,通过提高居民收入、降低税收和扩大社会保障等方式,政府试图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以降低企业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三、金融改革和市场化进程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经历了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以推动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包括银行改革、证券市场改革和保险业改革等。
政府通过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加强监管等手段,努力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控制。
为此,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框架,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以防范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
该政策旨在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如产能过剩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2017年的宏观经济政策
2017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内经济运行总体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希望你们喜欢!2017年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全球复苏支撑中国外需。
2017 年下半年,预计全球经济延续复苏,这将继续支撑中国出口的好转,并从需求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
同时在供给端有助于增加国内资本存量,同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构中长期经济增长路径。
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通过跨境资本流动也对中国货币政策构成一定制约。
经济环比放缓,同比有底。
由于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的下行,投资增速回落将拖累下半年经济增长。
不过,外需复苏支撑出口,收入增速回升支撑消费,而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也有所减弱,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并不可怕。
经济增长虽环比放缓,但同比有底,存在超预期的可能。
全年 CPI 仍维持温和, PPI 同比继续回落, PPI-CPI 剪刀差对企业利润率的改善仍有支撑。
人民币汇率风险不大,仍需防范短期冲击。
相应的,货币政策选择仍以国内经济为首要目标。
预计 2、 3、 4 季度GDP 同比增长分别为 6.8%, 6.7%和 6.6%,全年 GDP 增长 6.7%。
货币政策维持紧平衡,边际放松。
通胀与汇率对下半年货币政策均不能构成大的掣肘,下半年的货币政策选择仍是受限于国内经济增长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权衡。
我们认为,在维持金融风险上升为国家安全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在一段时间之内仍会紧平衡,但具体到2017 年的下半年,由于流动性缺口的存在以及季节性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偏正面,流动性的边际好转可以预期,但仍需防范时点性的流动性冲击。
同时,金融监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逐渐体现出来。
在名义增速下行,流动性边际上宽松的背景下,无风险利率存有下行空间。
不过,在监管环境整体仍是紧平衡,海外货币政策外溢效应仍有一定制约的态势下,无风险利率下行空间相对有限。
2017年实施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格局和供需情况的变化,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保持适度流动性。
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经济运行及发展进行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积极应对各种经济挑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探讨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改革开放前的宏观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主要由国家计划部门统一安排和调度,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较为落后。
这导致了经济发展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宏观经济政策也相应发生了改变。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资金支持。
然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导致了通胀压力和不稳定的经济波动。
为了抑制通胀,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了相对收紧的货币政策,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调控升级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举,通过加大投资和调节货币供应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
在经济增长放缓或处于经济调整期间,政府通过财政方面的支持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负担和提供投资补贴等。
此外,中国还积极利用财政政策来调整收入分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产业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优惠税收、贷款支持、创新基金和研发投资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风险增加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
2017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相关内容
2017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相关内容近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以及自主经济建设与自主品牌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2017年宏观经济形势一、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部分机构上调对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
近期,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向好,主要经济体增长呈现良好态势,主要经济体的先行指标改善也预示世界经济增长有望进一步提速。
因此,经合组织(OECD)等机构上调了2017年全球及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预期。
世界经济面临许多重大挑战。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认为,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全球潜在增长率下降,金融市场更加脆弱,贸易投资增长乏力,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些因素将抑制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
其中,美国或成为世界经济不稳定来源。
二、国内经济将继续平稳增长,增速或略有回落GDP增速或将继续小幅回落。
根据近期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的预测报告,各机构对2017年我国GDP的预测值大多在6.5%-6.7%区间。
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报告指出,若考虑到全国迎接和在国际国内引导积极预期、以及深化改革有可能释放出更多红利的可能性,2017年增速超过6.5%也是一个具有较大概率的事件。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2017年,虽然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新增长动能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其在经济中的比重不足20%,难以替代房地产、汽车等传统制造业的作用,经济增长会因此惯性下滑。
招商证券报告指出,2017年国内经济继续处于长周期的底部,经济增速虽在下滑,但积极因素增多,结构性改革提速、货币政策更加保守、需求水平回稳而企业盈利维持正增长态势。
这种转变有助于推动资金回流实体经济,为中期经济回暖积蓄能量。
投资增速将小幅下滑。
祝宝良指出,201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快速增长对后续投资稳定增长形成支撑,专项建设基金、PPP项目落地,会继续保证基建投资资金来源。
90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1990 103.1 1998 99.2 2006 101.5
1991 103.4 1999 98.6 2007 104.8
1992 106.4 2000 100.4 2008 105.9
1993 114.7 2001 100.7 2009 99.3
1994 124.1 2002 99.2 2010 103.3
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 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 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 金流向。
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 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 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加大三农投资;提高中西部医疗补助标准;农村公路管护 纳入财政支持;积极促进再就业;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 金。
6. 2011-2012年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1年是经济环境最为复杂的一年,在动荡的国际经 济影响下,中国经济也面临很大困难,好在我国克服这些困 难,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不过,增速的确是在下降。盘点这 一年的财经大事,似乎都与一个字有关,那就是——降,比 如降价、降速、降温等。如:一直上涨的物价出现下降的趋 势;史上最高的存准率开始下调;温州老板“跑路”,民间 借贷降温;“7.21”特大交通事故引发高铁降速;最严厉的 调控房价下跌拐点出现;央企反垄断第一案带来百姓上网费 用的下降;信用债风险暴露,证券罕见暴跌;A股持续低迷, 基金全面亏损等。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 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 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 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2017中国经济走势与宏观政策(上)
2017中国经济走势与宏观政策(上)【2017年中国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稳中向好”趋势,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徐洪才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2017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原因是客观存在诸多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积极因素。
首先,政策制定符合实际。
在新形势下,经济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对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创新驱动发展、能源革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作出重大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中央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同时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这些都为经济平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需求保持相对稳定。
固定资产投资将平稳增长。
2016年新开工项目对后续投资稳定增长形成支撑,专项建设基金和PPP项目落地继续推动基建投资稳定增长。
工业企业效益好转,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增加。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产业和“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需求旺盛,推动相关行业投资增长。
预计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以上,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仍占主体地位。
消费需求保持相对稳定。
传统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有所回落,但是旅游、休闲、文化、体育、教育等个性化新兴消费有较快增长,电商网购继续成为重要消费方式。
预计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以上。
预计2017年外贸进出口好于2016年。
外部需求回暖,有利于中国出口。
同时,外贸新优势也在加快培育。
外贸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增强。
“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断提高。
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
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外贸新业态快速增长。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文2篇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文2篇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期间的二十年,世界经济经历了被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称之为"大稳定"的阶段。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文,希望你们喜欢!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文篇1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摘要:形势是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客观依据。
正确的政策是党和国家事业得到胜利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用《形势与政策》理论对我国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经济形势对策一、形势与政策的概述1.形势与政策的概念形势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是社会各领域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
政策的本质在于政策的阶级意志和物质制约性。
2.国际形势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期。
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发展中国家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延津,多极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3.地区形势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
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
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
但是,目前日本仅靠内需尚难支撑经济复苏。
欧洲地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
但是油价局高难下,对欧洲地区经济复苏起到阻碍作用。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任然是全球最快的地区,亚洲地区宏观经济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胡力共赢格局正在形成。
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教高增长。
4.国内形势2010年是由保增长向保持平稳增长的转变之年。
中国经济稳步上升,经济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1年经济增长温和减速,总需求小幅放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向非食品扩散;货币信贷持续收紧。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均国民总收入开始进入中国收入国家行列,并成功跨越“中低收入陷阱”。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首次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市场经济两手并用的运行模式,明确地展现出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特点。
这个经济理论观点,使我们深入认识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的关系;特别是国家干预,是当今时代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的。
市场机制虽具有巨大的活力,但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失灵的缺陷,必然需要国家予以干预,使国家制订的计划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
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大致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此时政府主要依靠行政和计划手段来实现,虽然财政、信贷手段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财政、货币政策。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
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78~1981行政和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整顿1985~1986紧的紧的1989~1990紧缩紧缩1993~1997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2003积极稳健2004~2007稳健稳健2008稳健→积极从紧→适度宽松2009扩张适度宽松一、1979~1981年的宏观调控:刹住“一拥而上”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
1979年和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这就是第一轮的经济过热。
1979年3月,李先念、陈云就财经工作写信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理通货紧缩,防范金融风险,摆脱经济萧条,促进经 济增长和努力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经济平 稳发展。在货币政策方面,表现为增加贷款规模,放宽 贷款方向,下调存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取消贷款 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 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各种手段的协调 配合。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 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 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4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
集团购买力,严格控制税收减免,加强税收征管,坚决 制止乱收费行为。1994年,各项措施都更为严厉,并且 对部分产品实行直接的价格管制。1995年,又两次提高 贷款利率。紧缩在1996年之后取得了明显效果,物价指 数下降;GDP增长率也有所下3 降,但仍然保持在10,左右
第二阶段(1998-2004年)“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前一阶段我国政府实行双松政策使国民经济摆脱了 通货紧缩的阴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宏观经济运 行方面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失衡, 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分配差距有拉大倾 向,经济粗放式增长,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 化。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为主,直接结果就是投资 增长过快,消费物价指数屡创新高,房地产和资产价格 上涨过快,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为了防止经济过 热进一步加剧,中央党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2月3-5日 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实行“稳健的 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是多次上调利 率和存款准备金,缩减长期国债规模和中央财政赤字, 改革出口退税制度,减少部5 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等。双稳
2
第一阶段(1990-1997年)“双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这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为刺激经济增长,央 行在1990年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 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更是高涨,争先恐后投入开发区的 建设。经过连续两年的“刺激”,从1991年开始,国民 经济从低谷中向上爬升,1992年就迅速到了高点。但与 此同时,物价指数也急剧上升,1994年达到历史最高点, 其中重要的涨价因素是食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从1993 年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当年9月发布16条措施,主 要是: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强化固定资产贷款管理, 规范信贷资金拆借行为,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压缩社会
第四阶段(2008年-2010)“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08年以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实经历了一
个转变过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宏观经
济政策向全面宽松转变。这其中包括:4万亿财政支出、
降息、降低住房首次贷款比例等等。2008年以来宏观
经济政策转变的本意是刺激总需求、防止经济全面下
滑。 实际政策执行的结果,2009年第二季度,我国经
济迅速复苏,在房价产市场迅速升温的影响和带动下,
我国物价指数也一路攀升。房价在经历了短暂的下跌
之后,于2009年年中恢复上涨态势,而且2009年和
2010年两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在迅
速恢复2008年以前水平的情况下,开始了新一轮上涨。
中国1990年以后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
1
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7年)“双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1998-2004年)“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 策 第三阶段(2004-2007)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 策 第四阶段(2008年-2010)“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 策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 政策
7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 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15年以来宏观经济各项数据超预期回落,中国经 济处于新常态攻坚期。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 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 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与预测报告,认为2015 年四季度反弹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2016年将探明 周期调整的第二个底部,为2017年的轻度反弹打下 基础。 报告认为,一般如果GDP增速在总体持 续回落中出现部分区域的塌方式下滑,将成为进入 萧条期的标志。数据显示,2015年前两季度名义GDP 下滑大,近5年来首次出现低于实际GDP增速,东北 和西部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综合数据来看,第 二次触底可能出现在2016年一、二季度”,中国人 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8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称,
2010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转
变,由过度宽松转向适度宽6 松,主要表现是:国家数次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接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 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 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 的经济增长点,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 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这几年通 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中国 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 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进 出口结构化,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 回升。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 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刘元春表示,中国经济面临短期低迷、长期回稳的普 遍预估,但目前经济新常态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现象、 新风险,值得引起注意。 第一,趋势性力量和周 期性力量的叠加,使宏观经济面临失速风险。GDP平 减指数连续两季度为负,意味着过去4年“GDP增速持 续回落,但价格水平平稳”的特征被打破,总供给和 需求的失衡开始显现。“认为只要保持改革和结构调 整的力度,经济会自然回归到中高速的想法需要调 整。”刘元春表示,不能高估传统框架中政策工具的 效果,也不能低估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短期冲击。 第二,预计2015年总体债务与GDP之比高达252%,过 快的债务增长和企业债、地方债过高问题,与生产领 域通缩叠加,对宏观经济9的内生性紧缩效应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