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研究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能通过研究客观评价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趋势,为提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也正是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回顾,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按照竞争主体和层次的不同,国际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一个国家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决定其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根本,能够反映一国或区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技术和经济交流、贸易、投资和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定义国际竞争力时应定位于产业层次。①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争议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还处在不断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1.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经济论坛在1997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②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达到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就像以不变价来测定人均GDP一样”。可见,WEF的定义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等软性条件。
2.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IMD)。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1997年在《国际竞争力年鉴》③中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以创造附加价值,或者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内部型经济和发展国际型经济,以创造并提高附加价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这一概念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多财富为目标,具有宏观性,强调国家通过协调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这四对关系来实现其国际竞争力。
3.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产业竞争力问题,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所反映出来的竞争能力,它是与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产业利润率一致的。
4.王丽萍等(2006)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在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一国产业通过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他国竞争对手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并能持续获得较高效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他们普遍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但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可见,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尚未建立起一个被不同学者广泛接受的定义。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产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需强调的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等于产业内所有企业竞争力的合力,这不仅因为企业之间存在的有序或无序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到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因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反映了除企业竞争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产业特性,如企业结构、企业集中度、产业政策等,这些因素本身就影响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它们同企业之间存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样会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总是附属在一定的产业内,企业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安玉荣1,张之梅2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00;2.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北京100125)【摘要】文章较全面的回顾了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并进行了评述,主要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并说明了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回顾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评述了已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及具体评价方法,旨在为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2)01-0189-04
【收稿日期】2010-12-14
①苏涛:《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内涵初探》,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第6期,第15-17页。
②WEF(1997),Global Compitiveness Report1997,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Switzerland.
③IMD(1997),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7,Institute for M anagement Development,Lausanne,Switzerland.
【作者简介】安玉荣(1976-),男,山东胶南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张之梅(1980-),女,山东沂水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技术人员,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
发展必然受到所属产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产业竞争力又反过来影响着企业竞争力。
二、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从经济研究的视角来说,竞争力理论渊源于古典学派经济
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等。但真正在一个明确的竞争力概念下,以一套完整的理论
体系或评价体系来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是在20
世纪80年代形成的。
(一)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于1776年提出了绝
对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来自生产成本和效率的产异。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于1871年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个国家的产业不具有绝对优势,但通
过与其他国家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也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具
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进入20世纪后,李嘉图的理论受到挑
战,一些严格假定不再适合于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于是产生了
一个新的比较优势理论———资源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比
较优势产生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及不同产品生产要素
使用密集度上的差别,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的要素生产的产
品具有竞争力。总之,
比较优势理论的各模型把国家间先天赋予的生产条件差别作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但由于历史的
局限,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描述的只是
“静态”比较,当加入规模经济、
技术进步、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时,则该理论就明显过时,故自从50年代开始,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
论,如日本学者Hajime Oniki 和Hirofumi Uzawa
(1965)创立了比较优势动态模型,认为比较优势不能被看成是既定的、
一成不变的,任何一国的比较优势都将随着要素供求状况与技术的变
迁而发生变化;弗农(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80年代
以来,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
·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
析框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 ichael E Porter )认为,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都不能说明产
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
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而且认为规模经济理
论虽然重要,但没有回答:
“哪些国家的企业能发展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应用到什么样的产业上?”等问题。①据此,他通过
对十几个国家100多个产业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
争优势理论,也被称为
“钻石模型”理论。由于“钻石体系”理论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分析框架,加上一些学
者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大家就把
这一理论也作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一国产业竞争优势是由四个主要因素决定
的,这四个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状态。另外,产业竞争优势还受两个辅助因素的影响,即机遇和政府。波特认为这六个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是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②
一般而言,一个产业的任何一项关键因素出问题都将伤害它的竞争力,只有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国外竞争对手无法效仿的。总之,波特试图归纳在产业竞争大讨论中提出的各派观点,从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释。其竞争优势理论第一次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完整地分析框架,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该理论过分强调了国家“商业环境”
对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作用,忽视了产业内在因素的主导作用;淡化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等等。后来有不少学者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一些改进,如瑞格曼等人(Rugman et al ,1993)将跨国经营纳入分析,构建了双重钻石模型(double diamond model )来解释加拿大国际竞争力来源;英国学者J ·宁(J.Dunning ,1993)将“跨国公司商务活动(M ulti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y ,
简称M BA )”作为另一个外生变量纳入波特的“钻石模型”中,被称之为“波特———宁模型”;我国学者周健(2001)认为,对外开放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钻石模型”中应加一个“对外开放”因素,提出了对外开放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2006)给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加了一个核心———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总之,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在波特钻石模型基础上不断创新。(三)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在产业竞争力理论中,竞争优势理论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二者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上共同决定着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③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具体关系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比较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主要强调地区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而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的同一产业的关系,主要强调地区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密切体现在:(1)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即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2)一国的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很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常常是相互依存的。(3)两者本质上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仅仅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可能同时发生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一切产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1.IMD 的评价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 D )是全球权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之一。自1995年底开始,IM D 公布《世界竞争力年鉴》,成为政府提升国际竞争力战略和
政策研究与制定的客观依据。2001年以前,IM D 公布的报告中,把影响国际竞争力因素归为八类:(1)国内经济实力;(2)国际化程度;(3)政府影响;(4)金融实力;(5)基础设施建设;(6)企
①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4页。②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19页。③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37-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