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复习课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拓展深化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心态,中华文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 包容性 基督教等宗教,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 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 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 凝聚性 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 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共同 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意大利人_利__玛__窦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 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图解历史
近代“西学东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多样性 _包__容__性__ 凝聚性 连续性
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思维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化相融合。
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PPT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考古资料证明,进入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建造 房屋。
北方地区的先民们多选择在临河 的高地上建造自己的居室,最初的居 室 是向下掏挖,建造出竖穴式居室; 或在黄土断壁上横向掏挖,建造出横穴式居室 (后世之窑洞)。
竖穴式居室位于地表之下,不仅出入不便,而且雨水会直接灌入穴室内,因 此 先民们又继续探索建造进出方便、不受淹灌的居室。先民们不再深挖穴 坑,而是设法使居室更接近于地面,遂发明了半地穴式建筑。
1.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
2.中国传统建筑多为院落式的建筑群布局
3.中国传统建筑追求造型与装饰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传统建筑 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儒家思想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群,都讲究对称布局。对称布局 体现了平衡的原则,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对称、平衡的原理,既被儒家当作一种思想方法,又被当作一种伦理道德 观,即“中庸”思想。
平衡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建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布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 群,包括城市布局,都力求左右对称。儒家的平衡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通过 对称表现出来。即使不能对称,亦要使整体建筑体现平衡的原则。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1.早期人类的居室,经历了从竖穴式、横穴式、半地穴式居室,到地面式、 干栏式居室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建造技术不断提高。榫卯技术的 问世,为建造结构更为复杂的木结构建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因此决定了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制。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和谐与平衡。
在设计和布局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天地之道的追求,希望能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的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多以望向南方为主,以迎接太阳的阳光,同时坐北朝南也符合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念。
古代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原则,借助建筑物本身来模拟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平衡的氛围。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风格。
在结构上,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包括梁、柱、榫卯等构件的使用,经过精巧的设计和工艺加工,使得建筑物能够在自然灾害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安全。
在风格上,中国古代建筑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
它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封闭性,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和睦相处。
古代建筑注重的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合,而不是突出个体建筑的个性。
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到一座座殿堂、宫廷和庙宇等建筑物形成的整体景观,而不是独立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形式。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见证和代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艺术家们的杰作,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世界上许多非常有名的建筑,如北京故宫、长城和丽江古城,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也是我们与世界分享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可以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
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
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
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
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
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完整版)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自古以来,始终认为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 分,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即强调“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中国古建筑和自然环境是相融合的,不 是与自然对立的,并借助于自然环境,以构成视野 广阔,富有生气的 画面 。
中国古建筑 这种崇尚自然的 趋向,在中国古 园林建筑中表现 得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的气质与中国绘画极为相似,虽寄情思于山水,而超乎山水 本身之外。无论是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自由多变的假山,还是点缀 其间的亭、台、楼、榭都并非大自然的单 纯摹仿,其中妙想连篇、天机灵运、随时 而迁,融进了人的再创造,所构成的是一
幅幅流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天然图画。
网师园 拙政园
个园 留园
三、风水与建筑
风水学中说的“阴阳五行说”实际上源于《易 经》, 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阴阳) , 两仪生四象(春 夏秋冬) , 四象生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 坤卦中的任一组卦, 都由上下两卦组成, 如泰卦就 由上坤下乾两卦组成。
一座四合院为一个家庭提供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和外界 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正房、耳房、厢房之间高低错落,相 互顾盼,形成了视觉上的变化,严谨而不呆板。院内住房的 分配,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礼仪观念,尊卑长幼井然有序,却 又相互照应,亲密而温馨。
两进以上四合院的二门通常作成华丽的垂花门,俗话说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垂花门而言的。 多进四合院正房后面还有临街的后罩房,一般作为家中未出 阁的女儿或女仆的生活用房。后罩房的西北角开有后门与后 街相通。
——《阳宅撮要》
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
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
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
的石狮有13排卷发,亲王有
12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
中国传统文化建筑 ppt课件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与规范
• 斗拱支撑
我国古建筑在立柱与横梁之间,有一种由若干小 木块拼合而成的构件,叫做“斗栱”。斗栱的作用在 于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 深度。明清以后,斗栱更多的是起装饰和标示等级的 作用。
屋顶最高级为庑殿顶,其次为歇山顶,专用于皇族、寺 庙等殿宇建筑,有单檐重檐之分,重檐级别更高。
悬山顶和硬山顶多用于民居。攒尖顶上可用于皇族,下 可用于民间,适用范围较大。卷棚顶多见于园林建筑,也有 用于民居的。
三、群体建筑的组合
•城 市 •宫 殿 •寺 观
三、群体建筑的组合
• 城市
为了强调王权,中国古代城市以突出政权建筑 为主,在都城突出皇宫,在地方城市突出官府。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
斗栱是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 成。斗拱的排布由疏到密,由大变小。斗栱是礼制的重要体现, 等级森严,同时也是建筑尺度的标准。
云南•丽江•木府•三清殿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与规范
• “模数制”
由于斗栱的尺寸较小并走向规范化,古代工匠 们逐渐选用它们作为房屋其它构件的基本尺度,小 到梁柱的粗细高低,大到房屋的开间进深,均以之 为基准。这种“模数制”有利于建筑的规范、便利 和节省材料。
宋朝颁布的《营造法式》规定,以栱的断面为“材”,每 材高15分厚10分,做为房屋构件大小的基本单位。“材”又分 八个等级,建筑物按等级选用不同的“材”。
清朝时,改以梁枋上最下层栱木的卯口宽度为基本尺寸, 称为 “斗口”。
《建筑与文化导学案》
《建筑与文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建筑与文化的干系,了解建筑在文化传承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建筑文化的审美认识和文化自大心。
一、导入引导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
通过建筑,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
那么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干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二、知识点拓展1. 建筑与文化的干系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会在建筑中得到体现,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建筑、欧洲的教堂等,都是当地文化的精华所在。
建筑通过其奇特的风格、结构和装饰,传达着人们对生活、崇奉和美的追求。
2. 建筑与民族文化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比如中国的四合院、日本的和式建筑、印度的寺庙等,都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建筑不仅仅是居住和工作的处所,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3. 建筑与时代精神建筑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和文化风气。
比如摩登建筑中的高楼大厦、科技园区、文化中心等,都是当代社会的象征和标志。
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息更新,展现着人类对未来的倾慕和探索。
三、进修方法指导1. 多角度观察建筑: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图片欣赏、视频观看等方式,了解不同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分析建筑风格: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建筑的风格、结构和装饰,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3. 创作建筑作品:学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绘画创作等方式,表达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1.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写一篇关于其文化内涵的文章。
2. 请学生设计一个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模型,并进行展示。
3. 请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建筑或摩登建筑,撰写一份观后感。
五、课程总结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通过进修建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精神风貌。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
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
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
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
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
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
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
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
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
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
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
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
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认识与思考
一、引言《我国建筑史》是一门涵盖了我国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及其发展历程的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门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其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在本文中,我将从课程内容、学习收获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建筑史》课程进行认识与思考。
二、课程内容《我国建筑史》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古代建筑:介绍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建筑的特点、风格、材料以及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通过学习古代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以及我国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现代建筑:介绍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情况,包括现代建筑的特点、风格、技术创新以及与国际建筑的对比。
通过学习现代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建筑在当代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
3. 建筑文化:介绍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包括建筑与宗教、哲学、艺术的关系,以及建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建筑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建筑的精髓所在,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三、学习收获通过学习《我国建筑史》课程,我获得了许多收获:1. 对我国建筑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深入了解了我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这不仅有助于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对我今后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对我国建筑文化的把握和理解,使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国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建筑文化,我更加明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3. 对国际建筑发展的认识和比较,使我了解了我国建筑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建筑需要与世界接轨,学习比较国际建筑发展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四、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我国建筑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加强与国际接轨,提高自己的建筑设计水平。
我也将积极参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才华,为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人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而传统建筑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下面将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而受到世界的认可。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人伦道德、仁爱和孝顺的价值观,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由自在、善忘无欲的境界,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佛教文化则强调慈悲、智慧和勇气,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整体性和和谐美,它以天地人合一的理念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建筑物的各个构件和细节都精心设计,并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朴实自然、简洁优雅的追求。
传统建筑还注重空间的分割与组合,强调有序与协调,营造出一种平衡和谐的氛围。
传统建筑的代表有宫殿、庙宇、园林等。
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场所,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例如故宫、颐和园等。
庙宇是中国人民用来祭祀神明和祖先的场所,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受到人们的敬仰,例如岳阳楼、峨眉山寺等。
园林是中国人民用来休闲娱乐和观赏美景的场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结晶,例如苏州园林、圆明园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也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律,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例如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园林风格和水景而闻名,它注重水与石的结合,巧妙地利用水与石的形状和颜色营造出宛如仙境般的美景。
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修订版)
三、特殊的生活与 特殊的建筑
四、“席不正不坐” 五、“堂”与火塘
六、农耕文化的政治 表达
七、照壁、仪门、 “太师壁”
一、雅俗之
1
分——三种文
化
二、宗法观念 2
与居住方式
3 三、祠堂——
祖先崇拜和家 族意识的体现
4 四、会馆——
商业文化与民 间艺术的交汇
5 五、生活的乐
趣
二、中原文化与楚 文化
一、“土”与“木” 的差异
5 五、皇家园林
与私家园林的 差异
六、阴阳五行与建筑 方位
七、风水观念与建筑 环境
八、“事死如事 生”——陵墓的意义
九、艺术中的哲学思 维
一、佛教传入与宗教 建筑的产生
二、塔的演变
三、石窟的意义
四、外来宗教与中国 传统祭祀
五、宗教与 迷信
六、建筑中 的信仰文化
一、学宫与书院
二、孔庙的发展与孔 子文化
三、文庙建筑与儒家 文化
四、书院建筑与儒家 思想
二、以善为美的审 美理念
一、时代的风格与 时代的艺术
三、“礼”与“乐” 的文化意义
四、文学艺术、 1
文人趣味与文 人园林
五、中国绘画 2
与中国建筑
3 六、中国雕塑
与中国建筑
4 七、中国文字
与中国建筑
5 八、象征型艺
术
二、观演文化与戏 台建筑
一、市民文化与城 市建筑
目录分析
一、营造法与建筑 学——中国和西方建
筑观的差异
二、皇权思想与城市 规划
三、城市制度与城市 管理
四、历史上的“形象 工程”
五、礼仪制 度与建筑礼
制
六、国家表 彰——牌坊 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⒈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答】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所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⒉文化的基本含义:【答】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⒋“民族精神”必须具备那两个条件?【答】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
⒞豁达乐观,宽容和平。
⒍有人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文化。
⒎有人说“封建文化是消极文化”对吗?怎样认识才是正确的?【答】不对。
封建文化中包含了积极和消极的意识形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封建观念体系—封建主义,形成的强大的势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封建主义只是被包含在消极成分中的一部分,是远远小于封建文化的;而且并不能代表封建时期的民族精神,把封建主义的消极文化说成整个封建文化显然是错误的。
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总倾向是什么?【答】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如人文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奇偶精神(讲求和谐)、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宽容和平的主流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总倾向。
⒐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一)兼容井包(二)道德至上(三)家族中心(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五)崇尚权威(六)追求中和⒑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何时?【答】炎帝、黄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距今5500年的炎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A000053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类别:必修先修课程:无学分:2学时:32(28理论+4实训)适用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开课学院:所有学院二、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本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七大专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来源、历史文脉、思想精髓和辉煌成就,学生还会了解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将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并将如何发扬下去。
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课程是专科学生的人文公共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审美水平,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在教学中旨在落实四项根本教育任务: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让学生畅游于优秀文化海洋,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处世社交能力。
在课程中通过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讲解,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处世社交提供方便。
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课程中通过传统生活风俗、礼仪的讲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是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和深远的,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内容、主题人物、欣赏经典传统文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等环节,促进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读解的方法:分别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视角、文化的研究等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传统文化的继承复习课
建筑被称 为凝固的 艺术
在世界建筑史上 写下了光辉的一 页
文学艺术,称为 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 淀中形成的理论观 点、学术思想和道 德观念
有悠久的历史 蕴藏了丰富的 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 值观念、生活方式 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 以
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 不
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 子。
提示:
(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促进文化社会、个人发 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社会、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可全盘 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2分)
(3)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漠视对传 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根基,我们必须反对完 全否定传统文化、或者全盘接收的错误倾向,应作出正确的文化 选择。(2分)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1、哪些基础知识? 2、哪些思维方法?
热点解读 学 以 致 用
国家法定假日的调整方案 (一)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和比较,以及在新浪网、 搜狐 网上进行了民意查结果显示七成网民支持国家调 整法定节假日.根据公布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 1天,即由原来的10天增加到11天。 (二)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元旦放假 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 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 整 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 节 、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农历节日如遇闰月,以第一个月为休假日)。 (三)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引言1.1 概述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从建筑的结构、布局到装饰的细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长历史进程中,吸收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
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到民居、园林,每一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讲究布局的对称和平衡,充分考虑空间的利用和节约;三是追求艺术的美感,注重细节的准确与精致;四是将建筑融入社会和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在当代社会,传统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如城市化进程、文化冲击等。
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措施和传统技艺的传承,才能更好地保留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传统建筑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对自然、艺术、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传统建筑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为当代社会所重视和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建筑的智慧和经验,为现代建筑和设计提供启示和借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凝聚着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心血。
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同时,传统建筑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围绕中国传统建筑展开讲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将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标,以及为什么传统建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将介绍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包括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并探讨它与社会、文化、民俗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
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
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
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
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
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
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
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
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
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
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
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
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外观造型、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
地域特色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地理气候条件;二,历史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三,特殊的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
地理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工艺技术方面,也在建筑造型方面反映出来。
如北方由穴居发展到窑洞,南方由巢居发展来的干栏式住宅;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
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
如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南方建筑的轻巧精致。
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常常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例如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土楼式民居,就是历史上的移民为自我保护而建的;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是因为游牧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官文化——宫廷艺术——宫廷建筑士文化——文人艺术——文人建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建筑官文化的特点是突出政治和权力的意识。
大到城市和皇宫的规划,小到建筑甚至服装的装饰,突出皇权和等级观念。
在规制上体现政治意识,在艺术上以庄重、华丽为特点,体现皇家气派。
在建筑上主要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
士文化的特点是朴素淡雅的书卷气。
不讲究尊卑等级,也不要求表现权力意志,也不追求豪华富丽的气派,纯粹只是文人们高雅的审美趣味的追求。
在建筑上主要有私家园林、文人宅第、书院、书楼书斋、风景建筑等。
文人艺术尤其对自然情有独钟,尤其以山水诗、山水画为典型代表。
文人艺术还喜欢以自然的某种事物的自然属性来比喻人的道德品质,如文人画的所谓“四君子”等。
俗文化即民间文化,其基本特征是追求欢乐吉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间艺术既不关心官方的社会政治的问题,也没有文人们那种高雅的书卷气息,关心的都是自身生活的实际问题。
如家庭财富、婚姻、官禄、健康和寿命等。
其艺术形式的表现是稚拙的、朴素的、甚至粗俗的。
例如大红大绿的年画等。
民间建筑主要有民居、寺庙、祠堂、会馆、店铺等。
三种文化形态在今天仍然有着明显的表现。
官方建筑继续注重权力意者的表现。
各级地方政府建筑极度地宏伟豪奢;等级观念仍然延续,“僭越”的现象时有出现。
建筑师作为“士”阶层,其思想往往既不被官方接受,也不被作为俗文化代表的建筑开发商和建筑所有者所接受。
一般的建筑开发商和建筑所有者是今天的俗文化的代表。
当今俗文化的特点是强烈的商业气息。
三,中国哲学与中国建筑1,科学思维与建筑科学科学思维与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从哲学的起源看西方哲学起源于自然科学;中国哲学起源于政治学说、道德学说。
西方哲学家大多是自然科学家;中国哲学家大多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等。
从研究内容来看西方哲学是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中国哲学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研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哲学重逻辑、重推理,具有思辨性的特点;中国哲学重直观,重经验,具有教育性的特点。
因为哲学思维的习惯,中国不善于建立学科体系,如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等,同样也因此没有建筑学。
所以,中国一直没有从真正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建筑。
《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等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建筑学研究专著,而是建筑法规和规范。
因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者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阶层的工匠。
2,自然观与建筑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西方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人与自然对立,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服务。
这两种对立的自然观是因为中西两种文化各自特定的地理条件的产物。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思想观点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但是在自然观上几乎都是统一的。
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等,都是同样的思想,阴阳五行说的风水“龙脉”之类,也是顺应自然思想的另一种表现。
象荀子那样提出“人定胜天”思想的极少。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
例如“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贯穿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在建筑和工艺制造等方面也不例外。
例如古人砍伐树木“必以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按照自然规律来行事。
这种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在园林艺术方面表现得最明显。
中国园林表现的是顺应自然的审美情趣;西方园林表达的是改造自然的人工之美。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但是在今天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方古代哲学自然观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到近代以后,大规模工业生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大,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带来巨大的破坏,西方人看到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的优点,转而学习和接受中国哲学。
反过来我们中国人却又因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完全破坏自然规律,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
《文子. 上礼》中记载:“老子曰:衰世之主......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积壤而邱处,掘地而井饮,浚川而为池,筑城而为固,拘兽以为畜。
则阴阳谬戾,四时失序,雷霆毁折,雹霜为害,万物焦夭,处于太半,草木夏枯,三川绝而不流。
”建筑行业是消耗资源能源最大的行业之一,保护地球生态,建筑行业责无旁贷。
而目前关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关于建筑节能减排和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上。
没有人考虑建筑材料的问题,真正不生态的建筑,主要是因为建筑材料的不生态。
从今天生态环境保护的眼光来看,木材是最生态的建筑材料,木造建筑才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木造建筑的生态优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从其材料来源来看,木材不需消耗有限的地球资源。
只要植树,取之不尽。
②,木材的生产不需冶炼、烧制,不需消耗能源,也不会因冶炼烧制而带来环境污染。
③,木材废弃后可以回归自然,不会因为建筑垃圾问题而带来环境的压力。
此外还有如木材对人体的好处等优点。
但是要采用木造建筑首先要处理好植树造林和木材砍伐的辩证关系。
一般人的认识误区是木造建筑就要砍树,但是人们没有想到植树,只要大量植树,形成种植和砍伐的良性循环,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木材资源。
还可以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改善。
另外,木造建筑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利于抗震。
因为木材的韧性,木造建筑是最利于抗震的建筑。
这一点已经被中国和日本的地震历史所证明。
3,阴阳五行与风水阴阳五行也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阴阳家”本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
阴阳五行说将世界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如天地、乾坤、日月、男女、正负、南北、奇偶等等。
将万事万物的构成分为五种基本元素,如金木水火土(五行)、东南西北中(五方)、青赤黑白黄(五色)、宫商角徵羽(五音)、甜酸苦辣咸(五味)、心肺肝胃脾(五臟)等等。
秦汉时期关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的思想就和五行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东南西北中五岳庙祭祀与北京社稷坛五色土的象征意义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阴阳五行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
其主要的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都是来自于阴阳五行学说。
风水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关于“气”的理念。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晋郭璞《葬书》)古人的风水思想中有关于人才培育的意识,“风水塔”的信仰就与此有着重要的关系。
《鲁班经》和鲁班尺是风水吉凶思想在民间建筑中的集中体现。
4,“善”的美学理念“善”与“美”的关系。
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以善为美,或“美善同一”。
功利主义美学观,“善”即功利,包涵道德功利和现实功利。
功利主义的美学思想是来自于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基本倾向是功利主义。
“美”字的起源有人认为是“羊大为美”,有人认为是“羊人为美”。
不论是“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都是从功利目的出发的。
《国语/楚语》中的“伍举论美”,是中国美学理论的第一个关于美的定义。
“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
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