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薛己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
中医各家学说 练习习题(无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每小题1 分,共35 分)()A.苇茎汤B.大黄牡丹皮汤C.普济消毒饮D.附子薏苡败酱散E.仙方活命饮2.创制小续命汤的医家是()A.张机B.王熙C.王焘D.孙思邈E.巢元方3.首创内外合一法治疗外科疾病的医家是()A.陈自明B.陈实功C.薛己D.高秉钧E.吴师机4.刘完素创制的治疗表证兼有里热方剂是()A.麻杏石甘汤B.防风通圣散C.桑菊饮D.银翘散E.葛根芩连汤5.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A.肝B.心C.脾D.肺E.肾6.张元素创制的新方是()A.香砂六君子汤B.龙胆泻肝汤C.理中汤D.九味羌活汤E.独活寄生汤7.张从正的著作是()A.《儒门事亲》B.《兰室秘藏》C.《阴证略例》D.《温疫论》E.《时病论》8.首先提出攻邪学说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吴有性E.余霖9.撰写《内外伤辨惑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吴有性D.张介宾E.吴师机10.创制普济消毒饮的医家是()A.孙思邈B.刘完素C.李杲D.吴有性E.叶桂11.撰写《格致余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李杲E.朱震亨12.《丹溪心法》中治疗郁证的方剂有 ( )A.逍遥丸B.枳术丸C.左归丸D.右归丸E.越鞠丸13.撰写《内科摘要》的医家是()A.张元素B.李杲C.罗天益D.薛己E.张介宾14.提出“脾胃虚弱,百病蜂起”的医家是()A.李杲B.薛己C.万全D.缪希雍E.叶桂15.万全总结的优生准备不包括()A.婚配要求B.保精养血C.择时交会D.调治疾病E.注意饮食16.龚廷贤养生箴言不包括()A.养性B.情欲C.饮食D.老人六戒E.劳倦17.撰写《寿世保元》的医家是()A.李杲B.薛己C.万全D.龚廷贤E.缪希雍18.撰写《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医家是()A.张机B.李杲C.缪希雍D.叶桂E.唐宗海19.缪希雍誉之为“治吐血圣药”的中药是()A.郁金B.麦门冬C.薏苡仁D.鳖甲E.枸杞子20.陈实功的著作是()A.《外科正宗》B.《外科大成》C.《外科全生集》D.《外治医说》E.《外科理例》21.张介宾的著作是()DA.《三消论》B.《格致余论》C.《局方发挥》D.《景岳全书》E.《医宗必读》22.善用熟地黄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己C.赵献可D.缪希雍E.李中梓23.李中梓的著作是()A.《儒门事亲》B.《格致余论》C.《局方发挥》D.《景岳全书》E.《医宗必读》24.提出“三纲鼎立”学说的医家是( )A.张机B.王熙C.孙思邈D.方有执E.喻昌25.喻昌创制的方剂是()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葛根汤D.增液承气汤E.益胃汤26.傅山认为导致带下病的关键是().A.风B.寒C.湿D.燥E.热27.叶桂创立的辨证纲领是()A.卫气营血辨证B.三焦辨证C.气血辨证D.脏腑辨证E.经络辨证28.王清任的著作是()A.《医宗必读》B.《医林改错》C.《医宗金鉴》D.《医学启源》E.《医学源流论》29.王清任治疗气虚中风的方剂是()A.血府逐瘀汤B.少腹逐瘀汤C.癫狂梦醒汤D.补阳还五汤E.膈下逐瘀汤30.吴师机著作是()A.《外科正宗》B.《理瀹骈文》C.《外科全生集》D.《外科大成》E.《外科理例》31.王士雄阐发温病的著作是()A.《温热论治》B.《湿热条辨》C.《温病条辨》D.《温热经纬》E《温疫论》32.唐宗海认为“补血第一方”是()A.归脾汤B.四物汤C.独参汤D.当归补血汤E. 炙甘草汤33.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医家是()A.张锡纯B.张山雷C.张生甫D.陆晋笙E.杨如侯34.创制镇肝熄风汤的医家是()A.孙思邈B.刘完素C.缪希雍D.王清任E.张锡纯35.倡导十纲辨证的医家是()C.吴瑭D.程国彭E.施今墨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每小题1分,共15 分)()A.孙思邈B.陈实功C.缪希雍D.万全E.喻昌37.刘完素的弟子有()A.穆大黄B.马宗素C.荆山浮屠D.罗知悌E.朱震亨38.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渊源于()A.《内经》B.《金匮要略》C.《中藏经》D.《备急千金要方》E.《小儿药证直诀》39.张从正所论邪气包括()A.天邪B.地邪C.人邪D.七情所伤E.药邪40.李杲认为脾胃内伤的病因为()A.饮食不节B.劳役过度C.情志内伤D.痰饮E.瘀血41.朱震亨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A.情志过极B.色欲无度C.六淫侵袭D.饮食厚味E.劳役过度42.温补学派医家包括()A.薛己B.张介宾C.李中梓D.李杲E.王好古43.缪希雍治疗阴虚火旺吐血三要法是()A.行血B.凉血C.补肝D.降火E.降气44.张介宾真阳论内容不包括()A.阴阳之辨B.形气之辨C.寒热之辨D.水火之辨E.精气之辨45.喻昌治单臌胀的方法有()A.培养B.招纳C.解散D.软坚散结E.悍毒峻攻46.傅山治疗带下病最常用的方剂有()A.完带汤B.清震汤C.易黄汤D.参苓白术散E.八正散47.叶桂认为引起胃阴不足的主要原因有()A.五志化火伤及胃阴B.过食辛辣C.燥热伤胃D.失血之后E.热病后期48.吴师机认为膏药中的药引需具备()A.通经走络B.开窍透骨C.拔病外出D.清热解毒E.软坚散结49.发明清暑益气汤的医家是()A.孙思邈B.李杲C.王士雄D.余霖E.叶桂50.唐宗海治疗血证注意事项是()A.忌汗B.禁下C.禁吐D.禁补E.禁攻三、判断题(正确答案划“A”,错误答案划“B”,每小题1分,共15分)陈自明编写孕妇药忌歌。
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上海中医药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学派的构成要素有A:著作与著述 B:师承与亲炙、私淑、遥承 C:学说与创新或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学术见解、学术观点 D:学说创始人与宗师答案:著作与著述;师承与亲炙、私淑、遥承;学说与创新或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学术见解、学术观点;学说创始人与宗师2.学说是酝酿和形成学派的基础,学派则是学说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A:对B:错答案:对3.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称为A:学说 B:流派 C:学派 D:医家学说答案:流派4.没有同一学术主旨及其传承与发展的史实支撑,也可认定其为“学派”式的师承方式A:对 B:错答案:错5.在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过程中,哲学思想的影响,对医家学说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
A:错 B:对答案:对6.学术上自成体系的观点或理论称为:A:医家学说 B:学派 C:学说 D:流派答案:学说7.《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形成较为完备学术理论体系,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A:错 B:对答案:对8.载录“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著录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黄帝外经》C:《汉书 ·艺文志》D:《扁鹊内经》答案:《汉书 ·艺文志》9.学术争鸣,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A:对 B:错答案:对10.从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去解读,可以更深切地认知和体会到,创新精神在学术争鸣中激荡,学术理论在传承授受中完善。
A:错 B:对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孙思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是A:汇节分章,节解名释 B:维护旧论,分经审证 C:错简重订,倡纲重法 D: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E:脉证合参,辨别病性答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2.下列哪一项不是孙思邈肝脏分证的内容A:肝实热 B:肝阳虚 C:肝劳筋急 D:肝胆俱虚 E:肝虚寒答案:肝劳筋急3.下列哪首方为刘河间地黄饮子所本?A:内补散 B:生地黄煎 C:前胡建中汤 D:孔圣枕中丹 E:犀角地黄汤答案:内补散4.继《中藏经》之后,对脏腑辨证有发展的医家是A:刘完素 B:钱乙 C:张景岳D:孙思邈 E:张元素答案:孙思邈5.孙思邈治疗虚损的常用法则有A:寒热互济 B:虚则补母 C:补剂兼泻 D:劳则补子 E:以泻为补答案:寒热互济;补剂兼泻;劳则补子;以泻为补6.下列哪些方是孙思邈所化裁扩展张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的类方?A:羊肉生地黄汤 B:羊肉桂心汤 C:羊肉杜仲汤 D:羊肉汤 E:羊肉当归汤答案:羊肉生地黄汤;羊肉桂心汤;羊肉杜仲汤;羊肉汤;羊肉当归汤7.孙思邈本人所撰的著作有A:《备急千金要方》 B:《孙真人海上方》 C:《千金翼方》 D:《银海精微》 E:《千金要方》答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8.孙思邈在养生方面,反对恣情纵欲,主张戒绝情欲。
中医各家学说—薛己
历史背景
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政 治比较稳定,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王朝。
君主专制的加强;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 医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明代医学发展的特点
尊崇儒学,倡导孝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交通发展,信息传递进步——为医学经验积累和 传播,医学理论深化创造有利条件;
(三)阐发肾命
左肾右命门 ——《难经》 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王冰
无火者当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无水者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镇阳光。——薛己
命门学说——赵献可
医案举例
大尹徐克明,因饮食失宜,日晡发热,口干体倦, 小便赤涩,两腿酸痛,余用补中益气汤治之。彼知 医自用四物、黄柏、知母之剂,反头眩,目赤,耳鸣, 唇燥,寒热,痰涌,大便热痛,小便赤涩......屡 治反甚;复求余,用参、芪各五钱,归、术各三钱, 远志、茯神、酸枣仁、炙草各一钱,服之熟睡良久, 四剂稍安;又用八珍汤调补而愈。
二、学术理论
治病求本
重视脾胃
阐发肾命
(一)治病求本
1、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求疾病之本
凡医生治病,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洁古张先生云:“五脏子母虚实,鬼邪微正,君 不达其旨意,不易得而入焉。” 徐用诚先生云: “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 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 气乏,此心病必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 必传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 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 ——《明医杂著》注
阳虚者——朝用六君子汤,夕用加减肾气丸 阴虚者——朝用四物汤加参、术,夕用加减肾气丸; 真阴虚者——朝用八味地黄丸,夕用补中益气汤; 气阴两虚——朝服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夕服六味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每小题1 分,共35 分)()A.苇茎汤B.大黄牡丹皮汤C.普济消毒饮D.附子薏苡败酱散E.仙方活命饮2.创制小续命汤的医家是()A.张机B.王熙C.王焘D.孙思邈E.巢元方3.首创内外合一法治疗外科疾病的医家是()A.陈自明B.陈实功C.薛己D.高秉钧E.吴师机4.刘完素创制的治疗表证兼有里热方剂是()A.麻杏石甘汤B.防风通圣散C.桑菊饮D.银翘散E.葛根芩连汤5.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A.肝B.心C.脾D.肺E.肾6.张元素创制的新方是()A.香砂六君子汤B.龙胆泻肝汤C.理中汤D.九味羌活汤E.独活寄生汤7.张从正的著作是()A.《儒门事亲》B.《兰室秘藏》C.《阴证略例》D.《温疫论》E.《时病论》8.首先提出攻邪学说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吴有性E.余霖9.撰写《内外伤辨惑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吴有性D.张介宾E.吴师机10.创制普济消毒饮的医家是()A.孙思邈B.刘完素C.李杲D.吴有性E.叶桂11.撰写《格致余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李杲E.朱震亨12.《丹溪心法》中治疗郁证的方剂有 ( )A.逍遥丸B.枳术丸C.左归丸D.右归丸E.越鞠丸13.撰写《内科摘要》的医家是()A.张元素B.李杲C.罗天益D.薛己E.张介宾14.提出“脾胃虚弱,百病蜂起”的医家是()A.李杲B.薛己C.万全D.缪希雍E.叶桂15.万全总结的优生准备不包括()A.婚配要求B.保精养血C.择时交会D.调治疾病E.注意饮食16.龚廷贤养生箴言不包括()A.养性B.情欲C.饮食D.老人六戒E.劳倦17.撰写《寿世保元》的医家是()A.李杲B.薛己C.万全D.龚廷贤E.缪希雍18.撰写《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医家是()A.张机B.李杲C.缪希雍D.叶桂E.唐宗海19.缪希雍誉之为“治吐血圣药”的中药是()A.郁金B.麦门冬C.薏苡仁D.鳖甲E.枸杞子20.陈实功的著作是()A.《外科正宗》B.《外科大成》C.《外科全生集》D.《外治医说》E.《外科理例》21.张介宾的著作是()DA.《三消论》B.《格致余论》C.《局方发挥》D.《景岳全书》E.《医宗必读》22.善用熟地黄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己C.赵献可D.缪希雍E.李中梓23.李中梓的著作是()A.《儒门事亲》B.《格致余论》C.《局方发挥》D.《景岳全书》E.《医宗必读》24.提出“三纲鼎立”学说的医家是( )A.张机B.王熙C.孙思邈D.方有执E.喻昌25.喻昌创制的方剂是()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葛根汤D.增液承气汤E.益胃汤26.傅山认为导致带下病的关键是().A.风B.寒C.湿D.燥E.热27.叶桂创立的辨证纲领是()A.卫气营血辨证B.三焦辨证C.气血辨证D.脏腑辨证E.经络辨证28.王清任的著作是()A.《医宗必读》B.《医林改错》C.《医宗金鉴》D.《医学启源》E.《医学源流论》29.王清任治疗气虚中风的方剂是()A.血府逐瘀汤B.少腹逐瘀汤C.癫狂梦醒汤D.补阳还五汤E.膈下逐瘀汤30.吴师机著作是()A.《外科正宗》B.《理瀹骈文》C.《外科全生集》D.《外科大成》E.《外科理例》31.王士雄阐发温病的著作是()A.《温热论治》B.《湿热条辨》C.《温病条辨》D.《温热经纬》E《温疫论》32.唐宗海认为“补血第一方”是()A.归脾汤B.四物汤C.独参汤D.当归补血汤E. 炙甘草汤33.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医家是()A.张锡纯B.张山雷C.张生甫D.陆晋笙E.杨如侯34.创制镇肝熄风汤的医家是()A.孙思邈B.刘完素C.缪希雍D.王清任E.张锡纯35.倡导十纲辨证的医家是()C.吴瑭D.程国彭E.施今墨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每小题1分,共15 分)()A.孙思邈B.陈实功C.缪希雍D.万全E.喻昌37.刘完素的弟子有()A.穆大黄B.马宗素C.荆山浮屠D.罗知悌E.朱震亨38.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渊源于()A.《内经》B.《金匮要略》C.《中藏经》D.《备急千金要方》E.《小儿药证直诀》39.张从正所论邪气包括()A.天邪B.地邪C.人邪D.七情所伤E.药邪40.李杲认为脾胃内伤的病因为()A.饮食不节B.劳役过度C.情志内伤D.痰饮E.瘀血41.朱震亨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A.情志过极B.色欲无度C.六淫侵袭D.饮食厚味E.劳役过度42.温补学派医家包括()A.薛己B.张介宾C.李中梓D.李杲E.王好古43.缪希雍治疗阴虚火旺吐血三要法是()A.行血B.凉血C.补肝D.降火E.降气44.张介宾真阳论内容不包括()A.阴阳之辨B.形气之辨C.寒热之辨D.水火之辨E.精气之辨45.喻昌治单臌胀的方法有()A.培养B.招纳C.解散D.软坚散结E.悍毒峻攻46.傅山治疗带下病最常用的方剂有()A.完带汤B.清震汤C.易黄汤D.参苓白术散E.八正散47.叶桂认为引起胃阴不足的主要原因有()A.五志化火伤及胃阴B.过食辛辣C.燥热伤胃D.失血之后E.热病后期48.吴师机认为膏药中的药引需具备()A.通经走络B.开窍透骨C.拔病外出D.清热解毒E.软坚散结49.发明清暑益气汤的医家是()A.孙思邈B.李杲C.王士雄D.余霖E.叶桂50.唐宗海治疗血证注意事项是()A.忌汗B.禁下C.禁吐D.禁补E.禁攻三、判断题(正确答案划“A”,错误答案划“B”,每小题1分,共15分)陈自明编写孕妇药忌歌。
10中医各家学说题(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1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2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李中梓——精选推荐
李中梓1⼈物⽣平编辑李中梓伯⽗尚雅字伯安,号鹤汇,负异才,供弟尚兖读书。
⽗尚兖,字补之,号震瀛,1589年中进⼠,曾任职兵部和吏部。
兄中⽴,字⼠强,⼜字正宇,号念⼭,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理寺卿右评事。
兄中植,号念曾,系著名学者,兼通医药。
侄延,原名彦贞,字我⽣,后改⾠⼭。
⼜字期叔,亦⽈寒村,号漫庵。
师事中梓,着有《补撰药品化议》(⼀作《辨药指南》)14卷、《医学⼝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经历李⽒少年博览群书,青年时曾应科举,后因痛感两亲⼦被庸医药误致死及⾃⼰早岁多病,转⽽习医。
—⽣对中医理论研究⼗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
其论述医理,颇能深⼊浅出。
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最为初学、登堂⼊室之捷径,这在当时可称是⼀套最完整的中医教材。
因⽽在吴中医界⼴为传诵,成为明清间江南⼀⼤医家与宗师,在中医学的普及⽅⾯作出较⼤贡献。
2主要成就编辑著作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2卷、《病机沙篆》2卷、《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
《诊家正眼》、《本草通⽞》、《病机沙篆》三书,1667年汇刊在⼀起,署⽈《⼠材三书》。
《李中梓医案》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不分门类,不⽴标题,⼤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
书中体现出李⽒长于脉诊和辨证,处⽅灵活,案语明晰。
初未刊⾏,后收⼊李延昰《脉诀汇辨》中。
医术教育知名弟⼦李⽒门⼈以吴中医家为⼤多数,其中以沈朗仲、马元仪、蒋⽰吉尤卓越。
⾄于马元仪门⼈⼜有叶天⼠、尤在径,⼀则创⽴温热论治有功,⼀则阐发仲景经旨得⼒,更使吴中医学得以进⼀步的发展盛⾏。
治学⽅式李⽒治学,博采众长⽽不偏执⼀家。
他⼗分重视阴阳⽔⽕的相互关系。
认为阴阳⽔⽕是万物之本,⽽于⼈⾝之中即是⽓⾎。
⽔⽕宜交不宜分,⽔⽕的升降出⼊,运动不⽌,推动了万物的⽣长和发展。
在⽔⽕阴阳的关系中,阴虽根于阳,阳虽根于阴,然阴阳⼆者,阳于⽣命活动尤为重要。
4月全国自学考试中医各家学说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4月自学考试中医各家学说试题课程代码:0298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以法类证”的方法,归类研究《伤寒论》的代表医家是( )。
A.徐大椿B.柯琴C.尤怡D.陈念祖2.清代中叶,著《温热经纬》对温病学进行了一次大总结的医家是( )。
A.薛雪B.吴瑭C.王士雄D.叶桂3.提出小儿“五脏六俯,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医家是( )。
A.万全B.薛己C.张介宾D.钱乙4.陈自明的代表作是( )。
A.《外科精义》B.《外科枢要》C.《外科正宗》D.《外科精要》5.张从正用药物发汗有辛温、辛凉方法,下列哪种情况他主张用辛温法( )。
A.病人外寒内热B.病人少壮气实C.病人禀性怒急D.病人老耆气衰6.李杲对脾胃内伤,气火失调,阴火内盛,始得之时,治以( )。
A.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B.升阳益胃汤C.补中益气汤D.朱砂安神丸7.薛己认为“滋化源”的实质是( )。
A.益心火B.滋肾水C.补命火D.补脾土8.龚廷贤辨治泄泻,认为腹痛甚而泄泻,泻后痛减的病因是( )。
A.痰B.食积C.寒D.气虚9.以下哪种针刺手法被杨继洲称为真泻之法( )。
A.循B.摇C.爪D.扪10.赵献可认为“十二官之主”是( )。
A.心B.命门C.肾D.脑11.吴有性治疗温疫之邪居于膜原,创立的方剂是( )。
A.达原饮B.托里举斑汤C.白虎汤D.三消饮12.提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观点的医家是( )。
A.薛己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中梓13.喻昌以“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是属于( )。
A.吐法B.汗法C.下法D.清法14.张璐对血证的辨治,重视心肝脾三经,尤以脾经为重,应用上首推( )。
A.保元散B.归脾汤C.四君子汤D.补中益气汤15.创立用柔润之剂通降阳明以养胃阴的医家是( )。
中医各家学说教案资料
中医各家学说第一章总论知识点1.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黄帝内经》2. 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①社会的需要②对前人医学成就的继承③个人勤奋④哲学理论基础3.《礼记》所说的“三世医学”是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4. 中医哪些著作被称为“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5.《四库全书》认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6.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7. “方书之祖”是指何书:《伤寒杂病论》8. 六经辨证法则是何人所创:张仲景9. 医经七家是哪几家:《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黄帝内经》《黄帝外经》10.伤寒学派宋以前伤寒八大家代表医家是谁,他们的著作分别是什么: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11.仲景方的特点:①辨证精细、结构严谨;②用药精专、直取无旁;③取效佳捷、误投坏病12.中医四大家是指哪几位:张仲景、李杲、刘完素、朱震亨13. “胃烂发斑”之说是谁的观点:华佗14. 史称“金元四大家”的是哪几位: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杲1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药多偏于:辛香温燥16. 河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刘完素17. 河间学派研究的课题主要是:火热论18.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元素、李杲19.攻邪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从正20. 丹溪学派研究的中心课题是: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21.完善脏腑辨证的医家是:张元素22.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有哪些: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23.“命门”是哪部书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灵枢》“命门者,目也”;后世医家又提出哪些观点:《难经》“左肾,右命门”;孙一奎“命门乃肾间动气”;赵献可“两肾之间为命门”24. 金元医家中受运气学说影响的代表医家有:刘完素、张元素25. 金元医家中受理学思想影响的代表医家是:朱震亨第二章伤寒学说及其学派知识点1. 伤寒学派的搜集整理阶段位于:晋唐时期2. 伤寒学派的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位于:宋金时期3. 伤寒学派的发展、兴盛阶段位于:明清时期4.对《伤寒论》进行搜集、整理与编次的代表医家是:王叔和5. 首创“方证同条”研究伤寒先河的医家是:孙思邈6. 朱肱研究伤寒创立了什么观点,其实质是什么:①首论六经经络学说;②首倡临证先辨病后辩证之说;实际上是从辨证论治方面研究《伤寒论》的医家7. 朱肱有关伤寒的著作是:《南阳活人书》8. 许叔微:以“八纲辩证”概括伤寒,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方法9. 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是:《伤寒九十论》(许叔微)10. 庞安时有关伤寒的著作是:《伤寒总病论》11. 何人倡言“寒毒说”:庞安时12.《伤寒补亡论》的作者是:郭雍13. 《普济本事方》的作者是:许叔微14. 庞安时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毒15. 《伤寒发微论》的作者是:许叔微16.成无己的著作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此三书,有注释,有析证,有论方,环环相扣,互为补充。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一、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
在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3、制方用药特色(1)善用丸散: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服用简单,携带方便,功效捷验,缓急皆宜。
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也可用峻猛之品;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
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3)、顾护脾胃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中医各家学说】薛己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
张介宾
生平著述
字景岳,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人。幼 聪慧,经史百家穷研博览,通易理、文学,音律, 天文,酷爱兵法。 著作: 《类经》 《质疑录》 《景岳全书》
《类经图翼》
《类经附翼》
一、阴阳学说
学术思想
内经中的阴阳论述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注重调治脾肾
“治病必求其本,本与四时五脏之根 也‛。脾胃为五脏之根蒂,肾命亦为治 疗疾病的根本之脏。
2、 滋化源
(1)补脾土后天生化之源
“补脾土以生肺金,使金能生水, 水足木自平而心火自降,”凡病属虚 损之证,皆可用滋化源之法。“症属 形气病气俱不足,脾胃虚弱,津血枯 涸而大便难耳,法当滋补化源”。 (2)重视肾与命门 《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然 己治病务求本源,用八味丸、六味丸 补真阳真阴,以滋化源。”
说明三个问题:
1、命门位于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自下数
上七节,自上数下十四节这段空间。 2、两肾有形属水,左为阴水,右为阳水, 命门无形属火,在两肾有形之中。 3、命门乃一身之太极,五脏六腑之真君真 主。
根 据: 1、《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 小心是也”。小心即是命门。
2、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 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3、易经“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构成坎卦。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始也”。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生理病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 精气乃绝”。 生理关系:“阳化气,阴成形”。 病理关系:“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药理说明:“阳为气,阴为味”。 诊断原则:“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法则:“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2021年整理)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30分1.中医理论的经典代表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黄帝外经》C。
《扁鹊内经》D.《扁鹊外经》E.《白氏内经》2.确立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基本体系的医著是( )。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3.孙思邈研究伤寒的方法是( )。
A.方证同条,比类相附B.重视经络C.突出治法研究 D.八纲辨证E.用章句法注释4.首先提出错简重订的医家是().A.方有执B.喻昌C.张璐D.孙思邈E.柯琴5.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传至张从正时分化出()。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中医各家学说:第14讲 温补学派概说+薛己
◆4、预后判断 提出“五善七恶”
薛己:外科辨证论治特色
❖ 二、治疗特色
❖ 1、重视全身论治,将许多内科治疗手段引入外科。 将传统的“托、消、补”三法,发挥为“疏通、发散、和解、 托补、峻补、温补”。六法中补法占三,而内科八法都可在 薛氏临床应用中可见。活血化瘀、导湿化痰、疏肝解郁。
❖ 2、外治法:针、砭、灸、熨 切开排脓,疮疡灸法。
薛己:朝夕补法
❖ 知州韩廷议,先患风症,用疏风化痰养血之药。其腿弯 骨内发热作痛,服十味固本丸、天麻丸益甚。两尺脉数 而无力。余以为肾水不能涵肝木,虚火内动而作,非风 邪所致也。不信,服羌活愈风汤之类。四肢痿软,遍身 麻木,痰涎上涌,神思不清。余曰:皆脾气亏损,不能 荣养周身,脾弱不能摄涎归源。先以六君加芎、归、木 香数剂,壮其脾气,以摄涎归源。又用八珍汤类数剂, 以助五脏生化之气,而荣养周身,诸症渐愈。乃朝服补 中益气汤,培养脾肺,夕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如 此三月而安。
易水学派 .....张介宾 .....孙一奎 .....李中梓—沈朗仲 —马元仪—尤在泾
温补学派:概说
温补学派的特点
✓ 以阐发脾肾和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变化为中心课题; ✓ 既重视经典理论的研究,又十分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
上篇中医学术流派
中医各家学说上篇中医学术流派(总论)中医主要的学术流派:一、伤寒学派1、收集整理,编次注释(宋金以前)土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2、学术争鸣,学派形成(明清)错简里订派:方有执,喻昌,张璐,吴谦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辨证论治派:以方类证柯琴,徐灵胎以法类证一一钱潢,尤在泾分经审证一一陈修园,包兴言二、河间学派1、中心学术思想: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
2、主要医家:刘河间(宋金)张从正(攻邪学派,宋金)朱震亨,戴思恭,上履(丹溪学派,元明)3、主要贡献:丰富了中医火热病机的内容;成为明清温病学派的先导;分化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
{河间学派攻邪学派(重视邪正关系)(火热)丹溪学派(阴虚火旺病机)三、易水学派1、中心学术思想:阐发脏腑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
2、主要医家:张元素,李杲,上好古,罗天益(宋金)薛己,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温补学派,明清)3、主要贡献:丰富和发展了脏腑病机学说; 为明代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重视脾胃:李杲,罗天益阐发脏腑病机脾肾并重:薛己,李中梓(开山:张元素)重视肾命:赵献可,张介宾四、温病学派1、中心学术思想: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
2、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1)奠基阶段:(明以前)※经典对温病与伤寒的认识,尤其是伤寒学家对伤寒与温病的辨别。
※河间学派对火热病机的阐发以及寒凉为治的影响。
(2)形成阶段:(明末清初)※温病名家的出现和温病专著的问世。
※以研究温疫见长:。
※主要医家: 吴又可,戴天章(3) 成熟阶段:(清代中叶)※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
※温病四大名家的出现。
叶桂,吴璃,薛雪,土士雄复习思考题: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研究的课题各是什麽?两学派各有哪些主要医家?。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1)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总论部分1.学说:<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一)医经学派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晋唐收集整理阶段】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
中医各家学说 辽宁中医药大学课件(更新)温补学派
—马元仪—尤在泾
温补学派学术继承关系表
学术贡献
1.发展了易永学派的脏腑病机学说: 强调调理脾胃以治疗内伤杂病 深入探讨了肾命学说
2.积累了丰富的以温养补虚治疗脾胃 和肾命疾病的宝贵经验
温补学派
一、学派概念 二、学派创立的背景 三、学术继承和发展 四、学术贡献
学派概念
代表医家:明代薛己、孙一奎、
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
等
中心课题:研究脾肾及命门水火
的生理特性与病理变化
治疗特点:温养补虚
学术继承和发展
.....赵献可
.....薛 己
易水学派 .......张介宾
.....孙一奎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符号填在选题后的括号中。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项不是钱乙“五脏所主”的内容(E)
A心主惊 B肝主风 C脾主困 D肺主喘 E肾主寒
2.第一个全面注释《伤寒论》的医家是(E)
A张卿子 B张锡驹 C张路玉 D方有执 E成无己
4. 简述吴师机外治法中膏药的用药特点。
答:吴师机常用的外治法有两种:三焦分治和膏药运用。膏药运用,有通治之膏,也有专主之膏。(1分)通治之膏分三焦,治上焦风热及内外热证,用清阳膏;(1分)治中焦郁积用金仙膏为多;(1分)治下焦寒湿用散阴膏。(1分)专主之膏治疗专病。(1分)
5. 简述薛己的温养补虚三法。
五 简答题 (请简要回答下列各题。共30分,每题5分)
1. 简述张元素枳术丸和仲景的枳术汤的区别。
答:针对老幼虚弱、脾胃不足、饮食不消之证,张元素把仲景枳术汤化裁为枳术丸治之。原方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2分)而张氏的枳术丸中白术用量重于枳实,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即“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2分) “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方中配荷叶芬芳升清,以之裹烧,又用米饭为丸,与白术协力,则更增强滋养胃气之功,枳术丸充分体现了张氏养正积自除的主导思想。(1分)
3.刘河间的“亢害承制论”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4. 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E)
A血气调和为贵 B血气壅盛为贵 C血气充盈为贵
D气液宣通为贵 E血气流通为贵
5.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用的最多的莫如(A)
A熟地 B当归 C白芍 D生地 E黄芪
中医各家学说
一、各论:4.伤寒学派:庞安时、朱肱、成无己、方有执、柯琴5.河间学派:刘完素6.易水学派:张元素、李?、王好古、罗天益7.攻邪学派:张从正8.丹溪学派:朱震亨、王履、戴思恭9.温补学派: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10.温病学派:吴有性、余霖、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11.其他著名医家:孙思邈、钱己、陈自明、缪希雍、绮石、喻昌、张石顽、张志聪、吴师机、王泰林、王清任、唐宗海、张山雷、?树?二、总论:1.三世医学: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天子脉决》,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
2.《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医学亦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这就奠定了医学流派产生的基础。
3.《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已有师承授受的关系4.学派的形成要素:学说、师承授受三、伤寒学派1.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辩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2.《伤寒论》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
3.王叔和: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条文方证进行广泛地搜索、整理与编次。
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整理、编次的。
4.孙思邈:采取“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为后世从方证角度探索《伤寒论》的先导,孙氏所谓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5.韩袛和《伤寒微旨》,庞常安《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许书微《伤寒九十论》,郭雍《伤寒补亡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6.明清时期伤寒的三个派别代表医学及著作:错简重订派:实发端于明.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说,著成《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著《尚论篇》,“三纲鼎力”学说,张璐著《伤寒缵论》,程郊倩著《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著《伤寒本旨》,周扬俊著《伤寒论三注》,黄坤载著《伤寒悬解》维护旧论派:张卿子,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影响最大,《伤寒论浅注》)辨证论治派:7.按方类证: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代表按法类证:以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代表按症类证:以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为代表按因类证:以钱璜《伤寒溯源集》为代表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4.2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寒毒说,异气说。
中医各家学说题库
中所提出的五种天行温病的名青筋牵(1分),赤脉(扌费)(1分),黄肉随(1分),白气狸(1分),黑骨温(1分)
简要回答朱丹溪对虚火的分类和治疗?虚而火旺(1分)用大补阴丸(1分);阴血虚述“阳非有余,阳常不足”?
辨(2分)简述张介宾在阴阳一体、阴阳互
根思想下所提出的虚损病治疗法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分);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
认识?
成而未全(2分),全而未壮(2分)
简要回答钱乙对小儿病理特点的认识?易虚易实(2分),易寒易热(2分)
简要回答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1分),全而未壮(1分);病理上,易虚易实(1分),易寒易热(1分)
简要回答钱乙确立的儿科五脏辨证纲领的主要内容?心主惊(1分);肝主风(1分);脾主困(1分);肺主喘(1分);肾主虚(1分)
简述钱乙的儿科调剂制方特色?善用成药(1分),化裁古方(1分),务求柔润(1分),组方精当(1分)
简述绮石治虚三本、二统的主要内容?治虚三本:本于肺(1分)、脾(1分)、肾(1分);治虚二统:阴虚之证统于肺(2分),阳
应注意哪几点?分),药物宜生用(2分)
吴师机治疗上焦病、中焦病、下取嚏(2分),缚脐(2分),坐药(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病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 精气乃绝”。 生理关系:“阳化气,阴成形”。 病理关系:“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药理说明:“阳为气,阴为味”。 诊断原则:“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法则:“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张介宾
生平著述
字景岳,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人。幼 聪慧,经史百家穷研博览,通易理、文学,音律, 天文,酷爱兵法。 著作: 《类经》 《质疑录》 《景岳全书》
《类经图翼》
《类经附翼》
一、阴阳学说
学术思想
内经中的阴阳论述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命门对先后天的作用
1、主宰先天之体
先天无形之火即相火,出于命门右旁之小窍;
先天无形之水即真水,出于命门左旁之小窍。
无形之火即元气(真火、真阳)
无形之水即元精
命门即为主宰元气元精之元神
精气神关系
2、 流行后天之用:
三焦相火是命门的臣使之官,它禀命而行,周
流于五脏六腑之间而不息;真水之气则“上行
气血俱虚者—朝服补中益气汤,夕服六 君子汤加当归气血双补。 急证—八味丸、独参汤、参附汤。 偏虚—四物汤、六味丸补阴;回阳汤补 阳;当归补血汤补阴血;八珍汤双补气 血
“大抵此证属足三阴亏损,虚热无火
之症,故昼发夜止,夜发昼止,不时
而作,当用六味地黄丸为主,以补中
益气汤调补脾胃。若脾胃先损者,当
说明三个问题:
1、命门位于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自下数
上七节,自上数下十四节这段空间。 2、两肾有形属水,左为阴水,右为阳水, 命门无形属火,在两肾有形之中。 3、命门乃一身之太极,五脏六腑之真君真 主。
根 据: 1、《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 小心是也”。小心即是命门。
2、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 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3、易经“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构成坎卦。
“医家不悟先天太极之真体,不穷无形水火之妙用, 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剂者,其于医理尚欠大 半”。 以二丸统治诸证,未免偏颇,徐大椿作《医贯贬》, 抨击《医贯》为二丸所作。 “惟词气过激,肆言辱 骂,未免有伤雅道”。 《四库全书提要》:“大椿攻击其书,不为无理”。
吕晚村:“缘主张太过,立言不能无偏„„其提阐 快当亲切处,有前所未及者,„„所言皆穷源返本 之论,拨乱救弊,功用甚大。然之以治败证则神效, 以治初病则多疏”。
夹脊,至脑中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以荣四肢,内注五脏六腑„„随相火而潜行于 周身”。无形相火和真水在命门作用下流行于 全身。
相火和真水“日夜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滞则
病,息则死”。 阴阳水火,同出一源。“火为阳气之根,水为 阴气之根,而水与火之总根,两肾间动气是
(三)加意于命门 不忽乎阴精
唐王冰提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
宋以后,哲学界出现了儒释道混合的理学,
理学家对阴阳的辩证关系提出很多精辟认识。 如一分为二,阴阳互根、动静相联等。
邵壅第一个提出:“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 合之斯为一,衍之则为万”。“阳不能独立, 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 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
一、发挥命门学说
学术思想
(一)命门有位无形,为人身之‚真君真 主‛ “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 之中,易所谓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内经 曰,七节之旁,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门。 是谓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 见,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
“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 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 椎”。
“两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当于 二脏中各分阴阳虚实,求其属而平之。 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是左肾之真阴 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 而数欲绝者,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 八味丸„„”。
用六味丸、八味丸治疗各种内科杂病虚 损病证。迥异于丹溪,力避苦寒泻火, 注重肾中阴阳生化,药尚温补。
薛己著作中医案多达3000余例, 《外科发挥》426《外科枢要》282 《疠疡机要》124《整体类要》81 《内科摘要》207《女科撮要》121 《保婴撮要》1542 合计2867 其中,纯用温补治验1224例,占 43.31%,温补合其他要治验716例,占 21.49%。
评
价
理论上提倡“治病求本,”重视脾肾, 尤其强调“补肾不如补脾”,治疗杂病 虚损证上善用温补,喜用补中益气、四 君、参芪、六味丸、八味丸。进一步发 展了易水学派治内伤虚损证善补脾胃的 治疗思路和方法,对中医内伤虚损证的 理论和治疗做出重要贡献。
古人认为火有两种:
后天之火—离火,有形之火,为水所克;
先天之火—乾火,无形之火,为水所生。
坎卦的图像亦可说明命门存在于两肾之间,
为水中之火,先天无形之火,两肾由于命门
的作用才能化气而产生生命活动,因此,肾 与命门关系密切,不可截然分割,命门处于 主导地位。“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 中„„故曰五脏之真,惟肾为根”。
张景岳认为:“精之与气,本自互生”。 “先天者,真一之气,气化于虚,因气化形, 此气自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 谷,此气自调摄中来。此一形字,即精字也。 盖精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 “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 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 矣”。 精气互生的理论根据是阴阳互根。
张载提出“一物两体”思想:“两不立则一不 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朱熹提出:“天之生物,不能独阴必有阳,不 能独阳必有阴”。“阴静之中,自有阳动之根; 阳动之中,又有阴静之根。动之所以必静者, 根乎阴故也;静之所以必动者,根乎阳故也”。
1、阴阳一体思想 张景岳明确提出“一分为二”观点,“阴阳者, 一分为二也”。深入阐发了“阴阳互根”原理: “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发挥精气互生理论,使精气形神理论系统化。 张氏以前精气神是单向生化,如李东垣认为: “气为神之祖,精乃气之子,积气成精,积精 全神”。
重视肝脾肾,对心论述少。
理论相对混乱,概念不清,不能贯彻到底。
《四库全书提要》:“多用古方,常用者 不过十余方”。 徐大椿谓其:“庸医之首,邪说之宗”。
医案举例
赵献可
生平著述
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明代浙江鄞 县人。注重温补,喜用六味、八味。 《医贯》 著作: 以养先天命门之 法贯穿始终,故 名“医贯”。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以六味地黄丸温
存肝肾,多有得生者”。
五、杂病治疗经验
认为杂病以虚为多见,“大凡杂病属内 因,乃形气病气俱不足,当补不当泻”。 论虚必言阴虚,阴概括肝脾肾三阴, “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 《折肱漫录》:“大凡足三阴虚,多因 饮食劳役,以至胃不能生肝,肝不能生 火,而害脾土不能滋化,但补胃土则金 旺水生,木得平而自相生矣”。
“血生于脾,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 用苦甘之剂,以助阳气而生阴血”。 “血虚者,多因脾气衰弱, 不能生血, 皆当调补脾胃之气”。 “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 “内因之症,属脾胃虚弱”。 “设或六淫外侵而见诸症,亦因其气 内虚而外邪乘袭”。
“补肾不若补脾”:与脾有关者共102案, 占总数1/2以上。 《内科摘要》共202案,其中:
“先天水火,原属同宫,火以水 为主,水以火为原。故取之阴者, 火中求水,其精不竭;取之阳者, 水中寻火,其明不熄。”
滋阴降火 六味丸
壮水之主 以镇阳光
补无形之水
阴虚火动 阳虚火衰
温肾归元
八味丸
补无形之火
命门之火与肾水不可 分,火旺补水,水多 补火,可补不可泄。
益火之源 以消荫翳
运用二方反对杂用脾经药和寒凉药。认为 人参是脾经药引不得肾经;黄柏、知母苦 寒之药不能沃无形之火却反伐脾胃;并认 为不能减去泽泻。
薛己
生平著述
字新甫,号立斋,明代江苏苏州人。精通 内外妇儿各科。 著作: 《内科摘要》
《外科发挥》 《外科心法》
《女科撮要》 《外科经验方》
《疠疡机要》 《口齿类要》
《保婴粹要》
《正体类要》
一、治病求本,务滋化源
1、治病求本
学术思想
凡医生治病,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 理也。
(1)辨证施治原则 认为‚痛无补法‛并非尽然,如腹痛而 见面色黄中带青,左关弦长,右关弦紧, 为土衰木旺,用益气汤加半夏、木香。
“火不可水灭,药不可寒攻”;
“以无形之水沃无形之火,当而可久者 也”。 反对朱丹溪苦寒泻火,“丹溪之书不熄,
则岐黄之道不著”。“一应苦寒者俱不
六味丸治肾虚作渴,小便淋秘,气壅痰涎, 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燥舌痛齿痛,腰腿 痿软等证。及肾虚发热,自汗盗汗,便血诸 血,失音。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 剂。又治肾阴虚弱,津液不降,败浊为痰, 或致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气之虚脱,
(2)注重调治脾肾
“治病必求其本,本与四时五脏之根 也‛。脾胃为五脏之根蒂,肾命亦为治 疗疾病的根本之脏。
2、 滋化源
(1)补脾土后天生化之源
“补脾土以生肺金,使金能生水, 水足木自平而心火自降,”凡病属虚 损之证,皆可用滋化源之法。“症属 形气病气俱不足,脾胃虚弱,津血枯 涸而大便难耳,法当滋补化源”。 (2)重视肾与命门 《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然 己治病务求本源,用八味丸、六味丸 补真阳真阴,以滋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