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遇到成人_浅谈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情结

合集下载

丰子恺给孩子们的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给孩子们的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给孩子们的散文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间翻开丰子恺先生为孩子们写的散文,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童真与温暖的世界。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深奥的大道理说教,有的只是那份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心田,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与惬意。

在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他对孩子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深的喜爱。

他笔下的孩子们,不是小大人,而是真正拥有着独特世界的小精灵。

就像有一篇文章中,他写孩子们玩闹时的场景,那详细的描述仿佛让我亲眼看到了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听到了他们欢快的笑声。

他讲到孩子们玩“过家家”,几个小孩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当爸爸的,有当妈妈的,还有当宝宝的。

那个当爸爸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学着大人的样子,皱着眉头思考家庭生计;当妈妈的小女孩,则温柔地抱着一个布娃娃,轻轻地哼着摇篮曲;而当宝宝的小家伙,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调皮得很。

丰子恺先生把每个孩子的表情、动作、语言都描写得那么生动,让我感觉自己就站在旁边,看着这温馨又有趣的一幕。

还有一次,他写孩子们画画。

孩子们拿着五颜六色的画笔,在纸上肆意挥洒着他们的想象力。

有的画了一个大大的太阳,旁边还有几朵奇形怪状的云彩;有的画了一座房子,房子的窗户是三角形的,门是圆形的;还有的画了一家人手牵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丰子恺先生没有去纠正孩子们画得像不像,而是欣赏着他们那份无拘无束的创造力,他在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和保护,让我深受感动。

在丰子恺先生的眼中,孩子们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小心思都充满了趣味和意义。

他写孩子们为了争夺一个玩具而闹别扭,不一会儿又和好如初,那份纯真的友情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他写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小动物时的好奇和惊喜,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他写孩子们在下雨天穿着雨靴踩水洼,溅得一身都是泥水,却毫不在意,依然玩得不亦乐乎。

读着这些文字,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我们也像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孩子们一样,天真无邪,无忧无虑。

浅析丰子恺“童心”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浅析丰子恺“童心”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浅析丰子恺“童心”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作者:张婉婧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5期摘要:丰子恺(1898-1975)对儿童独特的见解体现在他的书籍、绘画等作品中,他提倡成人应该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守护儿童的“童心世界”。

丰子恺的“童心”教育思想对现代幼儿教育还有着重大的启示,本文在简要阐述其“童心”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幼儿园教育提出热爱儿童,延展童心;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解儿童,发现童心;对社会教育提出呵护儿童,回归童心。

关键词:丰子恺;童心;幼儿教育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050-02一、丰子恺“童心”教育思想1.善于发现童心。

童心是儿童自然的流露,但很多时候成人却把这种本真烂漫的童心用“幼稚”二字概括,很难发现孩子有着一颗富有活力、创造力、真趣和慈爱的童心。

因此,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童心的眼睛是成人走进儿童世界的第一步,是走进童心世界的起点。

(1)我们应该发现童心之活力。

儿童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着好奇,想要探索和追寻。

这精力充沛、富有活力的童心承载着他们小小的梦想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承载着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求。

丰子恺的散文中有许多描写孩子们片段,在他的笔下,孩子们永远是那样朝气蓬勃、活力无穷,让人读完之后不禁感慨,儿童竟然有着这样完全自然、无拘无束的活力,为什么我们却不曾捕捉到。

(2)我们应该发现童心之创造力。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发明家,他们有着无限的创造潜力,这种创造力来自于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期待,每一个创意无穷的作品都是孩子们童心创造力的最好体现。

丰子恺的漫画——《瞻瞻底车》便生动展现了孩子巨大的创造力:瞻瞻只用了两只芭蕉扇便自制成了一辆“脚踏车”,瞻瞻“骑”着“脚踏车”,脸上流露出自豪与满足。

(3)我们应该发现童心之真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的游戏没有半点功利色彩,对游戏的热爱也是发自内心的,因此也只有儿童能真正体会到游戏的真趣。

论丰子恺散文中的童趣

论丰子恺散文中的童趣

论丰子恺散文中的童趣丰子恺是一个融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的作家。

他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人性的描写,总是能够将其娓娓道来,让读者如沐春风,深受启发。

而丰子恺的作品中,童趣占据了不少篇幅,让人越发地喜欢这位有趣、有思考、有感性的作家。

童趣在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而这种童趣并非是单纯的幼稚、浅薄,而是一种深刻的对于生活的感悟,使人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往常习惯性看法所忽略的本质。

比如,《皮囊》这篇文章,丰子恺在其中通过对于小鬼头、姑娘、老头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物的写作,将人物从不同角度上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在其中融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与深邃的哲学意味。

最终,丰子恺突破“皮囊”的局限,涉及到的是更为深刻的人性问题,使得这篇文章不仅有趣,更具有深度。

《鲁滨逊》则是丰子恺写就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中描述了一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孩子,他的勇气、机智,以及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感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

而这种博大精深的感性认知,也正是丰子恺笔下童趣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此外,丰子恺生活观察之精细,让他能够从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勾勒出令人捧腹而笑的妙趣横生的场景。

《借斧头》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关于借斧头的故事,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件,却能够将人们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等种种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呈现出深入浅出、恰到好处的生活哲学。

同时,对于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也为文章增添了更多的幽默、生动之处。

总之,丰子恺的作品中蕴含了许多童趣,这些童趣不仅凝聚着作家对于人性、文化、生命等方面的思考,也是一种对于文学创作、人类文明的独特审视角度。

丰子恺的作品总能够将那些乏人问津或者已经司空见惯的话题重新搬上桌面,使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意义。

因此,童趣在丰子恺作品中的价值,也远不止于匪夷所思,更重要的是,它是丰子恺智慧与情感的绝佳体现。

丰子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其作品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

然而,丰子恺笔下的童趣却脱颖而出,成为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论丰子恺散文的儿童形象

论丰子恺散文的儿童形象

论丰子恺散文的儿童形象
丰子恺的散文以充满好奇心的儿童形象为主题,在繁复的文字里呈现
出一株株灿烂的鲜花。

一、活泼开朗
以《关公》为例,丰子恺以天真烂漫的儿童心态,表现出那种活泼开
朗的态度。

在文中,小丰站在关羽面前,不仅有着打造关羽威武形象
的念头,也表达出对传奇大人物的敬畏,但又敢对“爷爷”低头做礼的
憧憬,给我们留下深刻的生动印象。

二、坚韧不拔
尤其是《河伯》,更体现出丰子恺描写儿童文章里最核心的童年精神:坚韧不拔。

文中丰子恺描绘出小侯子孤单、失意,但他始终坚持不放弃;他在惊涛骇浪中,与河伯并肩作战;他把自己对家乡寄托的心愿
倾注在最后一击之中,以此诠释了追求美好而不屈服的童年信念。

三、热血沸腾
《华容道》令人难忘,丰子恺以才七岁的侠小九描绘了一只小小的蝴蝶,成功地穿越了一道充满焦虑的“华容道”,其胆大、勇敢、忍耐的
形象激荡出一道金色的,让人热血沸腾的风景线。

四、纯洁无瑕
丰子恺的儿童形象,也是一种纯洁无瑕、没有现实烦恼的童年乐趣。

《乐学》便描写了一位陷入猥琐歧视中的侠小七受无辜火炬之灾、学
习之虞,但也因一个智慧而勇敢的女孩,而有机会走出困境,实现人
生赢家的传奇童话,在营造了愉悦美好的气氛中,让人对儿童之友情、谦让、耿直和思维创新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形象是散文价值的精髓。

在文字的流
淌里,以朴实的笔法述说出儿童文明参透的童真、勇敢、热忱、精彩,让我们看见童年即是大人心灵上的蔚蓝。

传神妙笔绘童心——丰子恺散文《送考》赏析

传神妙笔绘童心——丰子恺散文《送考》赏析

万方数据
传神妙笔绘童心——丰子恺散文《送考》赏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于大鹏
新高考(高二语文) New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2013(1)
引用本文格式:于大鹏 传神妙笔绘童心——丰子恺散文《送考》赏析[期刊论文]-新高考(高二语文) 2013(1)
可使他们立起身“被公共汽车碾死”。
此处写得动人心魄,扣人心弦,一群血肉丰满的孩子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用独具匠心的对比透视童心。文章有多处对比,或将孩子与成人比,或孩子之间作比,显示出作者 的匠心。如在赶考路上,面对热火朝天的抗旱场面,“我”是“不胜感动”,孩子们却“如同不闻不见”“向两 岸看了一看”,埋头在复习资料中,并提许多问题来为难老师,相互取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孩子们不 谙世事、纯真乐观的内心世界。再如,考试前,“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写出孩子激动的心情;“有几个十 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显示出女生的紧张。而考试以后呢?“许多孩 子活泼地回来了”,反映孩子考后一身的轻松;“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表现
孩子E于讨论的情景。前后对比,将孩子内心的前后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异常。
用真切率真的语言展示童心。如考后讨论答案时,“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 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直率的语言显示出孩子别样的心理。等待发榜时,老师久去不 来,“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童言无忌,孩子率 真、可爱的天性溢于言表。而所有的学生谈的都是“我们的学校”之类的话,“我们”一词倍感亲切, 表明孩子们已经忘记烦恼,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此外,极尽传神的心理描写,“拉家常”式的自然话语,都在不经意中展示着纯真的童心世界。丰子 恺说:“我相信—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 而幸福。”正表现了这位善良仁慈的艺术家对纯洁无邪的童真的赞美和对儿童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读《我们这些大人》有感:童真中见本真

读《我们这些大人》有感:童真中见本真

童真中见本真——读《我们这些大人》有感朱春兰丰子恺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

丰子恺的画,看似稚拙,却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温情而深刻的意境。

朱自清曾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小诗,带核儿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没有想到,丰子恺的文也写得那么精彩,不是饕餮大餐,而是属于那种自然清新的农家小菜,字里行间散发着质朴的味道,看似有点孩童般的稚真,再品却藏着人世大道,那是一种大彻大悟,那是一种超凡脱俗,那种境界让你不自觉抬起头仰望与崇敬,但又不是高不可攀,伸出手,你可以感知到生命的色彩在岁月的痕迹中——熠熠生辉。

走进《家》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触动。

我意识中的“家”仅仅是家人在一起长期生活的地方。

那里有父亲、有母亲、有孩子,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它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情感的归宿地。

但在丰子恺的笔下,他又跳出了这样常识的认识,觉得这样的“家”依然不是真正的家。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家”,很显然这不是指外在的一种家的形式,而是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突破了“家”的樊笼,做到了精神的自由。

因此他的无家,是一种超脱,而不是一种悲哀,这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在《做父亲》这篇文章中,丰子恺原想为长闲的春昼找些点缀而买下小鸡,怎奈刁巧的挑担者吃准购买者的心态,硬是虚高价位,一桩两全齐美的生意就这样看似黄了。

他在安慰痛哭的孩子之时,猛然意识到了一个做父亲的纠结:春天是如此的烂漫光明,孩子是如此的天真纯洁,而这个父亲却在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中,添上了如此不和谐的一笔,对还是不对呢?没有答案,却给所有的父亲,或者读到此文的大人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

在中国的商道文化中,交易是需要讨价还价的。

在苏州也有一句俗语叫作:苏州人杀半价。

意思就是商家开价后,买家起码还掉一半价格,才会买到比较实惠的商品。

事实上,在这种讨价还价中进行的交易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斗智斗勇。

童真与成人之酸

童真与成人之酸

读丰子恺的散文《花瞻的日记》,觉得那个小孩真是可怜,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孤立无助的世界里,大人们都让他感到可怕,大人们的想法和行为都跟他不一样。

在他的眼里,大人们的行为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小花瞻喜欢玩水,大人不许;喜欢玩火,大人又不许。

而这些都是他的最爱,却被大人们无情地剥夺了。

小孩子都喜欢水,水是温柔的,小孩子触到它总有痒痒的感觉,所以小孩子一碰到水就总是呱呱地笑。

小孩子玩水不是为了洗去身上或脸上的污垢,他们纯是为了水的好玩和那柔柔的刺激。

大人轻易不玩水,用水纯是为了洗去身上或脸上的污垢。

孩子身上的污垢是自然生成,所以不怕别人笑话;大人身上的污垢就是自招的,最见不得人,所以天天洗,因而玩水的时候就没有孩子那样愉快的笑声。

小孩子喜欢玩火,是因为黄色的火焰让他们感到亲切温暖,那不停地攒动着的火苗让他们感到愉悦、开心,他们没想到火还会有生命。

大人们也喜欢玩火,小孩子玩火是出于童心的好奇,大人玩火是为了刺激。

大人们玩火都是在富贵乡和温柔乡里玩,都是在那些见不得人的地方偷着玩,这一点儿倒没有小孩子慷慨大方。

大人们也喜欢火的黄色,那是燃烧在小姐怀里和情哥哥胸膛里的火的颜色,那里带来的温暖要比冬日里阳光下舒服得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人们都是禁止小孩子玩水玩火的,他们总是用种种恐吓的语言去骗孩子离开那两个可爱的精灵。

他们所教给孩子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礼貌和待人接物。

孩子们真是不理解,为什么大人们见了面总要点头哈腰说不完的客套话,那是多么的啰嗦和耽误时间呀!倒不如我们小孩子一见面“乖乖,妈的我等你大半天了,咱们玩火去吧!”这样直接。

小孩子在水与火中渐渐地长大,水和火的意义都被大人们强加了注释,他们在不理解和迷茫中慢慢接受,在水与火中得到熏陶和锻炼,于是水和火不再是他们的玩物,而成了他们卸垢和纳欲的物品。

童真在大人们的教育下丢失,酸腐在大人们的熏陶下成长。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加画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加画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加画篇一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加画读了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我这心里呀,就像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的涟漪。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孩子们,那叫一个天真无邪,那叫一个自由自在!也许在大人的世界里,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可能看起来有点幼稚,有点无理取闹,可在丰子恺先生的眼里,那都是最最珍贵的宝藏啊!我就想起我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在泥地里打滚,弄得浑身脏兮兮的,回家被老妈一顿臭骂。

可当时的我们哪管那么多呀,开心就完事儿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多像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孩子,纯粹、真实,没有一点儿做作。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温柔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心。

他说:“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哎呀,我就在想,我们长大了,是不是就把那份童真给弄丢了呢?再看看丰子恺先生画的那些孩子们,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那小眼神,那小动作,仿佛能从画里蹦出来跟我玩儿似的。

他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模样,这得多厉害呀!我觉得吧,我们都应该向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孩子们学习,保留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别总是被那些条条框框给束缚住了,像个木偶似的活着。

也许有人会说:“你都长大了,还这么幼稚!” 哼,幼稚怎么了?难道长大了就不能有一颗童心了吗?总之,读了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我是又感动又感慨。

真希望我们都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守护好内心的那份童真。

篇二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加画嘿,朋友们!今天我读了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那感觉,就像是在炎热的夏天里,突然喝到了一口清凉的泉水,爽到心里去了!丰子恺先生对孩子们的那种喜爱和赞美,简直要从字里行间溢出来了。

他说孩子们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这话说得太对啦!想想我们小时候,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哪有那么多的顾虑和伪装?可长大了,咋就变得越来越假了呢?我读着这篇文章,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闪过好多小时候的画面。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捉蛐蛐,那家伙,在草丛里蹦来蹦去的,我们追得满头大汗,最后终于捉到了一只,那高兴劲儿,别提了!现在长大了,还有这样纯粹的快乐吗?可能,我觉得,很难再有了。

丰子恺散文中的童心思想

丰子恺散文中的童心思想

五 四 时期 人们 被 禁 锢 的思想 得 到 了极 大 程度 的解 放 , 这种 解 多 数 ,居 第二 层 的也 很 多 ,上第 三 层 的需 要有 大脚 力 。这 其 实 点
放 最大 的意 义就 是对 人 的发 现 , 并且进 一 步 发现 了 “ 儿童 ” 。2 0 明了在 尘 世 中大 多数 人通 过 艺术 来 提 高 自 己的人 生境 界 。人 生 是
关键词 :丰子恺 ;童心 ;艺术
丰 子 恺先 生 是 中 国现代 文 学史 上 一位 有 着独 特气 质 的 人 。他 子 恺 正拥 有这 样 平和 从 容 的风度 ,这样 的风度 使 丰子 恺 能在 痛 苦 以漫 画成 名 于世 ,而 其 散文 往往 被 大 多数 读 者所 忽视 。纵观 丰 子 的年代 中 发现 儿 童 ,并且 将 儿 童世 界趣 味 化 、诗 化 。丰 子恺 用 自 恺 的散 文 创作 ,风格 独 特鲜 明。他 不 喜欢 写 深奥 的东西 , 以一 种 己的文 字 ,为 我 们营 造 了一 个 让人 流连 忘 返 的世 界— — 儿童 的 世 闲 话 的语 境 写一 切琐 屑 轻微 的事物 ,尤其 对 于儿 童丰 子 恺给 予 了 界 ,其 中 蕴含 着 道义 的力 量 、智 慧 的力 量 、情 感 的力 量和 美 的 力
高度 关 注 。在 他 的散 文 作 品 中,坚 持 儿童 天 性第 一位 ,肯 定儿 童 量 ,这种 种 力量 让我 们 为之感 动 。 的 人格 。
儿 童世 界 向我 们 诉说 着 让人 深 深感 动 的情 愫 、思 想和 人 格精
儿 童 是上 帝 赋予 的 礼物 ,童 年 是 人生 的 毕竟 阶 段 ,然而 中国 神 , 大人 应 该 向儿 童 靠 拢 ,接 近 儿童 的 心 理 , 那么 “ 童 心 ”应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4篇)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4篇)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4篇)《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4篇)1小时候盼望着快点长大,长大后,却时常怀念小时候,读丰子恺的《我们这些大人》,越发的怀念那些逝去的时光,因为回忆里全是美好。

读《我们这些大人》轻松、愉快,是一种享受,却不只是享受文字带给我的欢乐,也有对自己曾经的回忆,以及对现在孩子所处状态的简单思考。

我的童年里,关于外婆家的故事并不多,因为外公、外婆去世很早,听妈妈说,那时候我还很小,所以,记忆里没有太多趣事,我很羡慕丰子恺先生在外婆家的美好童年,但是,我也有自己童年的美好。

我们的童年,一群同龄伙伴,在放学写完作业的空闲里,一起做各种游戏,有丢沙包、跳绳、跳房等等,玩到汗流浃背却从不喊累,我们在游戏里疯狂,在游戏里欢快。

我们的童年,每年夏天都很有趣,我们会成群结队的来到家东边的沂河里抓鱼、划一条破旧的小船、去柳树上抓知了,虽然热的满头大汗,我们却乐在其中,一根冰棍就能让我们开心很久。

我们的童年,每到秋收的季节,便随同父母一起来到田地,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就像金色的海洋,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独特享受,捆个稻个儿,帮忙往外搬运,虽然干的不多,却帮父母减轻一点点负担,心里很舒服。

我们的童年,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去河里滑冰,打破冰冻抓鱼,小手冻得通红,却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太多的美好和欢乐,那些欢声笑语总会时常响起,回荡在耳边,让那些美好重现,只是,回忆再也回不去。

再看眼前,这些孩子的童年,都在经历些什么?每天放学回家,没有同伴约定的游戏、没有父母的沟通,甚至作业都没有完成,便抱起手机,一连几个小时不动一下,毫不夸张,这是如今很多孩子的常态。

从“cS”到“王者荣耀”,再到“绝地求生(吃鸡)”,多少孩子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了不让玩游戏就“跳楼”的悲惨事件,看孩子的眼睛,除了游戏,再也没有灵光闪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些孩子,在未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又是什么样子呢?除了一部手机,亦或是一台电脑,那些打打杀杀的游戏情节,还有什么乐趣呢?这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网络,多做健身游戏;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手机,多沟通交流;从现在起,让孩子远离网络的虚幻,真实的生活……做丰子恺所说的“儿童”,开心了就笑,难过了就哭,不会刻意,不像成人的世界,多了一些“思考”和“衡量”,一切都是真实地表达,这样的童年才会给未来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丰子恺我的孩子们读后感

丰子恺我的孩子们读后感

丰子恺我的孩子们读后感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孩子们,那可真是一个个小天使下凡啊。

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孩子们满满的爱,就像那溢出来的蜂蜜,甜得很。

他写孩子的天真无邪,写得特别生动。

比如说孩子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大将军,拿着根小树枝就当宝剑,在院子里横冲直撞,觉得自己能打败全世界的坏蛋。

这种天真,在我们这些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大人看来,既好笑又特别珍贵。

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傻事呢。

拿着个床单披在身上,就以为自己是超级英雄,从这个沙发跳到那个椅子,结果没少挨老妈的骂。

看啊,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又充满幻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先生还写到孩子的真诚。

孩子们不会藏着掖着自己的想法,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他们要是觉得你好,就会把自己最宝贝的东西拿出来给你,可能是一颗已经攥得热乎乎的糖果,也可能是自己画得歪歪扭扭的一幅画。

不像我们大人,有时候心里一套嘴上一套,活得那叫一个累。

但是啊,在这满篇的爱与欢喜之中,又透着那么一丝淡淡的忧伤。

因为先生知道,孩子们终究会长大,会失去这份纯真。

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迟早会凋谢。

这就像是一把小锤子,轻轻地敲在我的心上。

我也突然意识到,成长有时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我们在得到很多的同时,也失去了最宝贵的童真。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想啊,我们这些大人是不是也应该时不时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看这个世界呢?别总是被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

像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周围的人充满善意,或许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有趣、更美好呢。

反正我是打算这么试试了,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被自己弄丢了的小确幸呢。

丰子恺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翻开丰子恺先生给孩子的散文,就像在喧嚣的世界里寻得了一处宁静的角落,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温柔的抚慰。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故作高深的论调,有的只是那份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就如同和一位亲切的长辈在闲聊家常。

他用简单却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充满童趣和温情的世界,让我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其中,有一篇散文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是他讲述孩子们在春天里玩耍的场景。

他细致地描绘了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笑的模样,那红扑扑的脸蛋,那亮晶晶的眼睛,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他写孩子们放风筝,那风筝在天空中高高飞翔,孩子们手里紧紧握着线轴,脸上洋溢着专注和喜悦。

风轻轻吹过,吹起了孩子们的衣角,也吹乱了他们的头发,可他们全然不顾,只是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刻的欢乐。

他还写到孩子们在花丛中捉蝴蝶,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孩子们蹑手蹑脚地靠近,生怕惊动了这些美丽的小精灵。

当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蝴蝶时,那兴奋的欢呼声仿佛能穿透纸张,直达我的心底。

还有那在小溪边捉蝌蚪的孩子们,小手在水中小心翼翼地摸索着,一旦捉到一只蝌蚪,就会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开心地向小伙伴们炫耀。

丰子恺先生不仅仅是在描述这些场景,更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对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赞美,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

他让我明白,童年的快乐是如此简单纯粹,一颗糖果、一只风筝、一次小小的探险,都能让孩子们的世界充满色彩。

读着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小事。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

有一次,跟着爸爸妈妈回农村老家。

农村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惊喜的乐园。

那天,阳光特别好,天空湛蓝湛蓝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

大人们都在屋里忙着聊天干活,我一个人溜出了家门,在村子里到处闲逛。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片稻田边。

那时候,稻子已经收割完了,只剩下一片枯黄的稻茬。

我好奇地走进稻田,脚下的土地软软的,还带着一丝温热。

丰子恺对儿童的热爱

丰子恺对儿童的热爱

丰子恺对儿童的热爱丰子恺对儿童的热爱,真是让我每次提起都特别有感触。

你看啊,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他不光是画家,还是个大诗人,散文家。

可是,要说到他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他那颗对孩子们满满的热爱之心。

哎呀,这种爱,真是有点让人捧心不已。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孩子们可不像现在这样,什么都能得到父母的宠爱,什么都能有教育的机会。

可是丰子恺,他不管外面世界怎么忙碌怎么复杂,他都能把那份最简单最纯粹的爱,送给孩子们,简直让人觉得温暖得就像一杯茶。

你看他画的那些孩子,一个个都好像从画里跳出来一样,眼睛里闪烁着快乐和无忧无虑。

他画的儿童,眼睛大大的,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仿佛连呼吸都能让人感到幸福。

想想看,丰子恺每次拿起画笔,都在告诉我们: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的存在。

他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技巧,不需要华丽的装饰,只需要把孩子那种天真无邪的笑脸画出来,给人带来一股暖流。

说实话,像他那样,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把孩子的天真、活泼、甚至有点顽皮的模样描绘得如此生动,实在让人忍不住佩服。

丰子恺的文字和画作,总能给人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他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说教,反而像个长辈坐在你身边,温柔地跟你说说话,讲讲故事。

你会觉得自己也变成了那个孩子,和他一起在阳光下奔跑,嬉戏,听着他讲那些充满智慧的道理。

你能感受到他在画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

这份关心,不仅仅是对孩子成长的关注,更是一种对他们心理、情感世界的深切理解。

你看,丰子恺那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孩子是最值得珍惜的珍宝,孩子们的世界是最值得保护的圣地。

他对孩子的爱,远远超出了我们平常说的“喜欢”。

他不仅仅是画画、写字那么简单。

他通过艺术的形式,把自己心中最纯粹的情感传递给了每一个看过他作品的人。

比如说他那本《护儿》,它里面讲的可不光是儿童的成长故事,而是从内心深处为孩子们发声。

他认为孩子是最需要呵护的,是社会最应该关注的群体。

你想啊,他那么忙,作品那么多,竟然还能把心思放在这么小的一群人身上,不得不说,他的心真的大得很。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间翻开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童真与温情的世界。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故作高深的论调,有的只是那份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

就拿他写孩子的那些篇章来说吧,真是让我感触颇深。

他笔下的孩子们,天真无邪,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丰子恺先生从不以成年人的世故去评判孩子的行为,而是怀着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去欣赏孩子们独特的思维和纯真的举动。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趣事,和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童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正是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的年纪。

有一天,家里买了一堆水果,其中有几个火龙果。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火龙果,它奇怪的外表瞬间吸引了我。

紫红色的果皮上,长着一片片像是龙鳞的东西,看起来神秘又特别。

我迫不及待地让妈妈帮我切开一个,当看到里面那红白相间的果肉,还有密密麻麻像芝麻一样的籽时,我的好奇心简直爆棚。

妈妈告诉我,火龙果可以直接吃。

于是我拿起一块,咬了一大口。

甜甜的味道瞬间在嘴里散开,可那密密麻麻的籽却让我觉得有些奇怪,它们小小的、黑黑的,嚼起来还有点嘎吱嘎吱的。

不知道怎么的,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把这些籽都种下去,看看能不能长出火龙果来。

说干就干,我找了一个小铲子,跑到院子里的角落,开始挖起土来。

那时候正是大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不一会儿我就满头大汗。

可我一点儿也不在乎,心里只想着我的火龙果苗。

好不容易挖好了一个小坑,我小心翼翼地把火龙果籽从嘴里吐出来,放进坑里,然后再轻轻地用土盖上,还从厨房接了一小碗水,慢慢地浇在上面。

弄完这一切,我就天天盼着它能发芽。

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院子里去看我的“火龙果苗”。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可地上还是什么都没有。

我开始着急了,每天都要去看好几次,还不停地问妈妈:“为什么我的火龙果还不发芽呀?”妈妈总是笑着说:“别着急,再等等。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论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情怀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论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情怀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论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情怀
万鹏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
【年(卷),期】2013(000)031
【摘要】丰子恺先生一生的笔耕墨稼中,描摹儿童世界的散文占了不少部分。

他以发自内心的欢喜痴心的刻画了子女的一举一态,从中透露出他对儿童世界的无限向往和喜爱。

对小孩子体贴入微的爱不仅是丰子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格特征也是其散文里迥异于他人的特色。

丰子恺儿童情怀的产生和形成不单是童年时代独特体验和有感于成人社会的虚伪和污浊的结果,还与丰子恺自小就受到影响的佛教思想的熏陶有关。

在他那些刻画儿童情状的散文中,儿童视角的运用是一大特色。

【总页数】2页(P311-312)
【作者】万鹏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黄康生:领导干部要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J],
2.一身正气一尘不染——记辽宁省锦州市物价局监督检查分局庞军 [J], 无
3.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论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情怀 [J], 万鹏;
4.莲花不染尘——《子恺漫画精选》出版纪实 [J], 王佶
5.长居口岸不染尘一身正气保平安 [J], 孙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分析丰子恺现代散文中的儿童情结

试分析丰子恺现代散文中的儿童情结

试分析丰子恺现代散文中的儿童情结——吾爱童子身,只恐物欲蔽天真[摘要]丰子恺的散文充满了“童趣”,展现出他的童真之心。

在丰子恺的心里,儿童世界自由、纯洁、充满想象力,远胜过被种种节律和拘束桎梏得没有活力的成人世界。

秉持着一颗赤诚的童心, 他对儿童世界倾注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创作了一批童趣盎然、情真意切的儿童散文。

本文通过对丰子恺现代散文的解读,展现他的儿童情结。

[关键词] 丰子恺现代散文儿童情结赞美呵护担忧读丰子恺的散文,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写儿童的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展现他的童真之心,说他是一个“儿童的崇拜者”一点也不过分。

在他的散文中,或用儿童的视角或以父亲的身份来表现儿童天真烂漫的生活和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与成人相比之下,更见儿童的纯洁、自由、真诚。

在孩子即将长大的时候,他又是显得那么担忧与不舍。

以下我就从赞美童真,呵护童心、担忧儿童三方面来解读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情结。

一、赞美童趣无限丰子恺散文中描写最多的就是他的那些孩子,身为七个孩子的父亲,他切身感受到洋溢在他们身上的那股稚趣,在《华瞻的日记》中,作者借用儿童的眼光来阐述小孩心中的疑惑。

小孩究竟不像大人那般经历过那么多世面,对于身边的一些事物终有不明白之处,社会就像是一本深奥的书,而他们便是活生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面对常规世俗,他们永远不理解,他们不懂为什么停在路旁的汽车不能坐,卖花篮老太婆给的小花篮不能要。

现实中的现象让他们疑惑,时而也会使他们困恼。

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伙伴“分离”让瞻瞻开始抱怨“家”的存在。

依他看来“像我们这样的同志,天天在一块吃饭,在一块睡觉,多好呢?何必分作两家?即使要分作两家,反正爸爸同郑德菱的爸爸很要好,妈妈也同郑德菱的妈妈常常谈笑,尽可你们大人作一块,我们小孩子作一块,不更好吗?” 孩子天真美好的想法是那么有趣可爱,而从丰子恺笔下出来,又足以可见他童心未泯,深深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丰子恺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丰子恺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丰子恺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3篇早就听说丰子恺先生的写作语言清淡文雅,幽默风趣,于是借着暑假的大好时光,读了《给我的孩子们》一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丰子恺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1读了《给我的孩子们》感触很深。

中国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经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现在我清楚的知道自己从事的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所走的是一条充满青春气息的绿色通道。

做老师很美丽,领着一群像小鸟一样的小朋友飞来飞去;做老师很神气,说上一句话小朋友就听的很认真;做老师很神奇,让小朋友的烦恼变成了乐趣;做老师是那么的神圣,放飞了希望,画出了美丽的彩虹!尊重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让爱体现在平凡中。

没有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只有爱孩子,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体谅孩子,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爱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敲响“平等”的大门,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创造孩子的一块自由“领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教师与孩子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注意观察孩子们的需要,碰到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就像慈母一样,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幼儿,更需要得到成人的爱抚。

在学期初,由于孩子们刚离开家庭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免不了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甚至会出现哭闹,不愿意上学的现象。

俗话说:世间上的爱有许多种,有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等的爱,但是老师的爱是一种含有友情又高于友情,含有父母般的慈爱又高于这种慈爱的爱,老师的爱是深沉的、理智的、真挚的,是面向全体幼儿的爱。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可是他们的调皮是在让我头疼。

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不能因为他们还小就迁就他们,顺从他们,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学会去关心,去帮助。

我们不能把自己永远的摆在教师的位置上,我们要有一颗爱心走进孩子中去,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听听孩子的心声,和他们同快乐,这样孩子就会亲近我们,把我们当朋友。

【读后感】读《丰子恺儿童散文卷》有感

【读后感】读《丰子恺儿童散文卷》有感

【读后感】读《丰子恺儿童散文卷》有感在这个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丰子恺作家写的散文卷。

书中的内容是让成年人如何理解和对待孩子的态度与观念。

儿童文学是“成人为儿童编写的文本”。

这种特殊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模式决定了儿童文学蕴含着两代人之间精神对话和文化传播的价值期待。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个人。

丰子恺有多重身体;画家、艺术教育家、翻译和散文家。

丰子恺非常喜欢孩子。

他说:“我的心被四样东西占据:天空中的神和星星,地球上的艺术和孩子。

”文学创造贵在一个“诚”字,有至诚之心与至诚之情,才能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

散文中的内容装着太多的童心、童真、童趣,笔底表达出来自然是“青春在眼童心热”——活泼的儿童世界。

当我第一次读散文时,它并不好看,但后者内容丰富,精彩的片段一次又一次吸引了我,我也有很多深刻的地方。

这本书的“为什么豆子的嘴是黑色的”让我又哭又笑。

主要内容:老妇人煮豆子时,豆子、稻草和木炭一起逃走了。

在路上,一条河挡住了他们。

稻草铺在河里,像一条“船”。

木炭害怕突然的水火,所以它们立即被汹涌的水流冲走。

因为这一幕,比恩闭不上嘴。

他旁边的裁缝立即用手中的针和线给他缝好。

他的线是黑色的,豆子的嘴也变黑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也受到了启发。

我在写一篇想象中的作品,就像童话一样,内容独特而新颖。

丰子恺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的童心、童真、童趣,让人恨不得重回儿童时代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丰子恺的散文创作中,有许多涉及到儿童生活及儿童心理的描绘,自称“儿童崇拜者”的作家,用率真自然、淡然质朴的笔触勾勒一个与成人社会全然对立的儿童世界。

作为艺术心、宗教心和“赤子之心”三位一体的童心,正是丰子恺追求一生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态度。

而对于率真童心的倾慕与热爱,正是从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陋中反观而来。

所以,在丰子恺的散文中,对成人社会的揭露与对儿童世界的颂扬成为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成人与儿童;虚伪与率真;儿童崇拜丰子恺的一生写作了大量的有关儿童和涉及儿童的的散文,这些散文或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或叙述自己儿女的情态,或揭示社会上儿童的苦难。

儿童一直是丰子恺散文与漫画创作的重要主题。

他在《儿女》中曾这样感叹:“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儿童之所以在其心中始终占据着无法替代的“心灵导师”一般的地位,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

”在他的心中,只有毫不修饰、率性纯真的儿童才是“真正的人”,而被成人世界的规矩和礼教所约束的成年人都是“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

”正是这种对儿童率真性情的倾慕、对虚伪成人世界的厌恶令丰子恺的散文自然表达出对儿童纯洁真诚的赞美,成人受尘劳蒙蔽的悲哀。

丰子恺对于儿童世界的倾慕正是从其对于成人社会的厌恶所映衬出来的。

所以,在他的笔下,既有对纯真无邪儿童世界的赞扬与向往,也有对虚伪丑陋成人社会的讽刺与揭露。

丰子恺曾这样说:“我向来憧憬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了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都已经失去本性,只有儿童天真浪漫,人格完整,才是真正的‘人’。

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随笔中、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

现在回忆当时的意识,这是从反面诅咒成人世界的恶劣”。

评论家林非曾对这段话这样分析:“他歌颂儿童的起因、动机和效果,在这里说的再明白不过了。

的确,他往往用儿童生活的健全来反衬成人社会的病态,反省自己内心的异化,企图以此来唤醒童心,矫正世风,促使社会儿童化。

”正是出于这种对童心的召唤,使儿童的世界在丰子恺笔下常常被作为参照体系来反观现实成人社会。

这样,对于成人社会的假的批判就显得更为纯粹而透彻,而对于儿童世界的真的赞颂便相应地更显热烈和质朴。

在丰子恺作品中集中反映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陋的,也许要数《作客者言》了。

丰子恺一向温良谦和,但在揭露成人社会丑态时却绝不吝啬手中的笔墨。

在《作客者言》一文中,他极尽调侃、不惜铺陈,辛辣讽刺了虚伪陈腐的待客方式给国人带来的尴尬与不便,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天性真率的青年”,他赴亲友家作客,但在作客过程中,不论是沏茶还是分香烟,是坐位置还是吃饭喝酒,主人都十分恪守古老迂腐的礼仪模式,而客人们也都同样十分虚伪地客套礼让,在这虚伪的一请一让过程中,便上演了许多人间丑态,如在坐位置时,主人公分明已经选好了一个相对舒适干净的椅子,但这家的主人仍坚持让他“上坐”,而所谓上坐者,就是要主人公坐到靠里面的,有更多灰尘的椅子里。

于是,两人为了“夺”位置,“在厅上发出一片相骂似的声音,演出一种打架似的举动。

”最终这场闹剧以主人公极不情愿且极不舒服地“上座”而告终。

而接下来一场场更多的闹剧随着另外几个客人的到来而愈演愈烈,先是在吸烟时,主人为了礼貌周全执意要拿着一根点燃的火柴杆依次给每个客人点烟,最终不仅烧到了自己的手指,而且也让客人们在慌乱接火之中闹出许多不便的乱子来。

主人公这时便“觉得这种主客真难做:吸烟,原是一件悠闲畅适的事;但在这里却变成救火一般惶急万状了。

”而接下来主客在餐桌上又“闹了三回事”:第一回事,是为了争坐位。

主人完全不管主人公的喜好或方便,只是一味要主人公做“最大的客位”,在把主人公“驱逐”到东北角之后,又和别的客人“大闹”一场:“坐下去,拖起来;装进去,逃出来”“约莫闹了五分钟,方才坐定”。

这一“拖”、一“装”、一“逃”,多么生动而辛辣的刻画出了主客之间那种矫饰而虚伪的礼让动作!而第二次的闹事,是为了灌酒。

主人“好像是开着义务酿造厂的,多多益善地劝客人饮酒”,他软硬兼施,终于把一个客人灌醉,伏在旁边呕吐,主人一面照料他,一面劝别人再饮,“好像已经‘做脱’了一人,希望再麻翻几个似的”。

第三回的闹剧则是为吃饭了。

吃饭本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但在作客中,却变成一件最痛苦的事了:主人一味地为客人添饭,完全罔顾客人的食量,而客人则一味礼让推脱,绝不肯添饭,“粒粒皆辛苦的珍珠一般的白米,在这社会里全然失却其价值,几乎变成狗子也不要吃的东西了。

”结果主人公在一旁仆人的“监视”下,勉力吃了两碗半白米饭,最终吃到肠胃极为不适,回到家时,只觉得“身体、四肢、还是很疲劳,连脸上的筋肉,也因为装了一天的笑,酸痛得很呢!”这时,主人公由衷地希望以后绝“不再受人这种‘优礼’的招待”了。

在这篇文章中,丰子恺以敏锐的目光和犀利的笔峰,辛辣讽刺嘲笑了虚伪迂腐、恪守规矩的成人社会的弊端以及对人的压抑当儿童遇到成人———浅谈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情结于桢桢(河南大学文学院)197和毒害。

同时,也流露出身为这成人社会一员的悲哀和无奈。

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在《两场闹》中,吝惜几个铜板,而都不肯付全人力车夫车钱的四个朋友,却为在饭后争着付几块银洋的饭钱一再厮打扭缠,发出“杀猪似的声音”;在《车厢社会》中,有的人躺着占五六个人的位置,却对找座的人说“前面很空,前面很空”,有的人则叫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两个位置,有的人用书或帽子放在身旁位置上假作有人而不肯让座给无座的人,如此等等;在《姓》中,钱庄商人不认得“咸‘丰’皇帝”,不知晓“五谷‘丰’登”,却独独知道“汇‘丰’银行”,这才记住了作家的姓———成人的势利丑陋、浅俗无知由此可见一斑。

而与这虚伪丑陋,浅俗无知的成人世界相对的,正是一个充满童真与幻趣的毫无矫饰虚假的儿童世界。

儿童们从不矫饰自己的欲望和好恶,“儿童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

因此儿童世界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

”他们看到月亮好看,就会说“要!”能否实现,他们是不管的;他们因小事互相争吵,都争着讲是对方不好,“我好!”毫不掩饰,是彻底地诚实而不虚饰的。

在《给我的孩子们》中,瞻瞻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是“出肺肝相示的人,”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他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外婆给他买回的泥人,他鞠躬尽瘁的抱它,喂它;有一天自己失手把它打破了,他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心碎、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身为父亲与成年人的丰子恺这样感慨:“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的‘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而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瞻瞻对于“逃难”含义的解读,更是让作家大吃一惊,他认为所谓“逃难”,“就是爸爸、妈妈、宝姐姐、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原来在孩子的眼中,是没有什么战争、苦难、算计与危险的。

他们看到的只是世间万事万物最原初最单纯的一面,所谓的战争、谋略、算计、权势等等都只是成年人庸人自扰制造出的把戏罢了。

所以,成年人“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血汗涔涔的劳动者,在他们看来个个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

”只有儿童“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成人被所谓名利、钱财、权势等等恶劣的琐屑蒙住了眼睛,只日复一日地奔忙在虚伪冷酷的人人自危的网子里,却说孩子是“童昏”,不懂得人世间的所谓“规律”,孰不知他们本身才是最大的“昏蒙”者呢!丰子恺企慕孩子的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

认为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最“本真”的部分———这是被利益所蒙蔽的成人社会所永远无法企及的,也是身为一个成年人内心深处所永远向往而渴慕的。

那就是———真性情,他们羡慕儿童可以活得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真真切切坦露出自己的真实心性。

明代文人陆云龙说:“率真则性灵现。

”丰子恺深谙个中道理。

他倾心于儿童的真性情,是想让每个人的心性都能如儿童般自在绽放、不受拘束、真真实实、潇潇洒洒;他也想让每个人的生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也让世界多一些真诚、快乐和爱心。

丰子恺饱含真情地描写儿童的姿态、天真、兴趣、感情,为的是追溯人生的根本,表现世间事物的真相。

做一个真实的人,这就是他最深切的呼唤。

当儿童遇到成人,当真实遇到虚假,我们都知道,谁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1]丰子恺.《丰子恺静观尘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

[2]余连祥.《丰子恺的审美世界》,学林出版社,2005年8月。

[3]姚枫.《不泯的童心———感悟丰子恺散文中的“童心”》,《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3期。

[4]吴乐.《佛心与文心》,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10月。

更正启事我刊2009年5月(下)总第156期上发表的《“红”高校之校园文化“歌”时代之奋进旋律》一文,将其中作者之一的“赵家麟”误刊为“赵家”;我刊2009年10月(下)总第166期上发表的天津师范大学李建华老师的文章《浅析〈天事之人〉与三本有山的文学观》,文末漏登“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T jyw08-02-019”字样。

特此更正,并向读者、作者及作者单位表示歉意。

时代文学杂志社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