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合集下载

常用中药材在产地初步的加工方法

常用中药材在产地初步的加工方法

常用中药材在产地初步的加工方法一、根、茎类药材:收获后要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再进行大小分级,或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如丹参、白术、白芷、牛膝、射干。

肉质性含水量多的百部、天冬、百合、薤白,应先用沸水烫,再切成片或剥下鳞片晒干或烘干。

质地坚硬较为粗大的商陆、葛根、玄参等,要趁鲜时切片干燥。

干后难以去皮的桔梗、半夏、水丰夏、芍药、丹皮,应趁鲜时刮去栓皮。

含浆汁淀粉足的何首乌、地黄、玉竹、黄精、天麻等,应趁鲜蒸制,然后切片或个子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党参、北沙参应投入沸水中略烫一下,再刮皮,洗净干燥。

白芍、玄参、丹参要经沸水煮,再反复“发汗”,才能完全干燥。

贝母、山药要经过用硫磺熏蒸后才能干燥,并保白色,粉性足,且能消毒、杀虫、防霉,有利于贮藏。

二、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

果实大又不易干燥的木瓜、枳壳、佛手,应先切开后干燥,乌梅需要烘烤烟熏。

以果皮、果肉入药的药材,应去瓤、去核或剥皮干燥。

三、种子类药材:果实收获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

有些要去果皮或种皮,如薏苡仁、决明子;有的要打碎果核,取出种仁,如杏仁、酸枣;有些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酵素,如女贞子、五味子等。

四、花类药材:为了保持颜色、花朵完整,采后应置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避免有效成分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如月季花、玫瑰花、金银花、旋复花、红花、芫花等,杭白菊要先蒸后干燥。

五、全草类药材: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含芳香挥发油成分的荆芥、薄荷、藿香、香薷草等,忌晒,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

含水量较高的垂盆草、马齿苋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再干燥。

六、皮类药材:趁鲜时切成块或片,再晒干即成。

有些要趁鲜刮去外皮的栓皮再干燥,如白皮、丹皮等;有的要用沸水烫过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待内皮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栓皮,然后切成丝、片,卷成筒再干燥,如杜仲、厚朴、肉桂等。

七、动物类药材:环节动物中的地龙、水蛭洗净,用开水烫死,也可用生石灰、草木灰或酒闷死、晒干或烘干。

十种中药材的加工方法

十种中药材的加工方法

十种中药材的加工方法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生长到冬季,植株枯萎,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丰富,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是根及根茎类药材采挖最佳季节。

药材采挖后需要进行产地加工,使其达到色泽好,有效物质散失少,水分适度,符合商品规格要求,保证药材质量。

现介绍下列十种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

怀山药:刮净内外皮,除去芦头及细尾,洗净,晾干水分,切成12~15厘米小段,放入硫磺柜内熏硫磺,直至透心身软即停止熏硫磺,留在柜内一昼夜待黄水流出,然后取出用清水洗净,晒至足干。

要求成品直条圆形,粉质洁白,无黄皮,无黄干葛:刮净外皮,洗净,用清水漂1~2天,晾干表皮水分后切成15厘米小段(直径9厘米以上的要剖开),放入硫磺柜内熏硫磺至透心,停止熏硫磺后留在柜内一昼夜,待黄水流出,取出柜用清水洗净,晒干。

要求成品白色有粉,两端平整。

天花粉:刮净外皮,洗净,清水漂1~2天,取出晾干表皮水分,切成15厘米小段(直径9厘米以上的剖开),放入硫磺柜内熏硫磺至透心,停止熏硫磺后留在柜内一昼夜,待黄水流出,取出柜用清水洗净晒至7~8成千,放入竹箩置水中踩至光滑,取出晾干,再熏硫磺一昼夜,取出晒干。

要求成品粉足白色,结实光滑,无黄心。

生地:除净须根和泥沙(忌水洗),晾干表皮水分,按大、中、小条分别放入烘炉烘烤,初入炉温度60℃左右烘两天,后逐渐降低温度保持在40℃左右。

烘烤时要经常翻动,以免烘焦。

烘至全身柔软,取出堆放,使其内部水分排出后再烘至7~8成干取出堆放,使其闷黑,最后烘干或晒干。

要求成品干爽,柔软,断面油润,棕黑色,无焦枯,无生心、空心。

干姜:除净茎叶及须根,洗净泥沙,黄熟后晒干。

要求成品肉色淡黄,味辣,粉多。

百部:除净芦头,洗净泥沙,放入沸水锅中待水再开时捞起,晒干或烘干。

要求成品外皮灰黄色,断面黄白色,只干,成条。

狗脊:削净芦头及外皮黄毛,沸水煮至透心,取出晒至7成干后切成片,晒干。

要求成品呈黑棕色,片薄均匀,无黄毛。

泽泻:除净茎叶、须根,洗净,慢火烘烤,要经常翻动,防止烘焦,烘干后装入竹箩撞去外皮,使其光滑,晒干。

中药材采收加工介绍

中药材采收加工介绍

中药材采收加工介绍一、中药的采收及加工基础知识介绍1.采收时间:根及根茎一般秋冬季节;茎木类一般秋冬;皮类春末夏初;叶类开花前,果实未熟前;花类花蕾期采收;果实与种子类成熟经霜后采收;2.加工:方法:拣、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3.贮藏: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自燃。

气调养护:调整空气的组成,造成低氧环境,抑制病虫害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中药自身的氧化反应,达到保持中药质量的目的。

二、植物类中药材采收加工介绍6.其他加工方法的药材(1)盐附子:选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晾晒至表面出现结晶盐粒,质地变硬为止;(2)(2)黑顺片:取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煮至透心,纵切成5mm的厚片,再用黄糖及菜油调成浓茶色,蒸至现油面光泽时烘至半干再晒干;(3)白附片:取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煮至透心,去外皮,纵切成3mm的薄片,水漂后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4)生晒参:取洗净的鲜参,去支根晒干;(5)红参:取洗净的鲜参,除去不定根及支根,蒸3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6)白参(糖参):鲜参置沸水中浸烫3~7分钟,用针将参体扎刺小孔,再浸于浓糖中,取出晒干;(7)三七: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暴晒至半干,反复搓揉至全干放入麻袋内撞至表面光滑(芦头称“剪口”;侧根称“筋条”;须根称“绒根”);(8)当归:待水分稍蒸发后根变软时,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9)地黄:鲜生地徐徐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10)巴戟天: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切段晒干;(11)党参:晒至半干,反复搓揉3~4次,晒至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把晒干;(12)川贝母:用矾水擦去粗皮晒干或用硫黄熏后晒干;(13)浙贝母:置木桶内,撞去粗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撞出的浆汁,晒干或烘干;(14)企边桂:剥取十年生以上的干皮,两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间,压成两侧向内卷曲的浅槽状;(15)石斛:鲜用者采后以湿沙贮藏;干用者用开水略烫,蒸透或以砂炒后,反复搓去叶鞘晒干;“铁皮石斛”:边炒边扭成弹簧状,习称“耳环石斛”。

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工艺

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工艺

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是一种将野生或栽培的中药材在其产地进行及时加工和处理的工艺。

具体流程如下:
1.采集:在中药材成熟的时候,进行采集工作。

对于栽培的中药材,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
周期和特性进行合理的采摘时间选择。

对于野生的中药材,需要在适当的季节和天气条件下进行采集。

2.筛选和清洗:将采集到的中药材进行筛选,去除破损、腐烂或有虫害的部分。

然后使用
清水或者特定清洗方法,将中药材进行彻底的清洗,去除泥土、杂质和其他污染物。

3.预处理:根据不同的中药材特性,进行相应的预处理。

例如,对于根茎类中药材,可能
需要削去根皮并切割成适当大小。

对于叶片类中药材,可能需要晾干或切碎。

4.鲜炮或鲜晒:这是中药材趁鲜加工的重要步骤之一。

将预处理好的中药材进行鲜炮或鲜
晒处理,以保持其活性成分和品质。

鲜炮通常是将中药材在高温下快速加热处理,而鲜晒则是将中药材暴晒于阳光下,使其逐渐干燥。

5.包装和储存:将鲜炮或鲜晒好的中药材进行包装,并严格控制包装中的湿度和气密性。

然后将其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环境中,以延长中药材的保存期限。

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工艺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和药效,因为采集后立即进行加工能够避免时间过长导致品质下降。

这种加工方式也能够减少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损失,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是指用于中药制剂的原料植物或动物的部分,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药效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的一些常见做法。

1. 采摘:中药材的采摘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环境。

一般来说,药材的采摘应在植物生长发育的适当阶段进行,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摘导致药材质量下降。

采摘时要注意使用无污染的容器,避免与其他有害物质接触,确保药材的纯净性。

2. 烘干:烘干是中药材产地加工的重要步骤。

烘干可以去除药材中的水分,防止药材腐烂和霉变。

烘干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不宜过高过长,避免影响药材的药效成分。

烘干后的药材应贮存于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

3. 切割:有些中药材需要经过切割加工才能使用。

切割时应注意使用干燥无菌的切割工具,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不同的中药材,切割的方式和尺寸要求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4. 炮制:炮制指的是对中药材进行热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药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炙烤、蒸煮和炒炙等。

炮制可提高药材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加其药效成分的释放和吸收。

5. 存储:中药材产地加工完成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存储。

存储时要选择通风干燥、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防止药材的变质和虫蛀。

同时还要注意分类存储,避免不同药材之间的相互干扰。

综上所述,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是确保中药质量和药效的重要环节。

采摘、烘干、切割、炮制和存储是常见的加工步骤,合理操作能够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中药材初加工是指将采摘获得的中药材进行一系列处理,使其适合储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

下面是关于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的详细描述:1. 晾晒:中药材采摘后,可以用晾晒的方法将其在阳光下晾晒。

晾晒可以除去中药材中的一部分水分,增加材料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杀灭一些微生物。

2. 曝晒:对于一些湿气较重的中药材,可以选择曝晒的方法,将其摊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晾晒。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除去中药材中的湿气,减少霉变的可能性。

3. 摇晾:对于一些叶片较多、不适合晾晒的中药材,可以用摇晾的方法进行初步加工。

将中药材均匀地分散在通风的地方,用手或其他工具轻轻摇晾,以达到除湿的目的。

4. 烘干:中药材的初加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烘干。

可以将中药材放入烘干机或烘箱中进行烘干,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水分,提高保存期限。

5. 炒制:对于一些需要提取有效成分的中药材,可以选择炒制的方法。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均匀地炒热,以改变中药材的物化性质,提高其药效。

6. 切片:对于一些根茎类的中药材,可以选择切片的方法进行初加工。

将中药材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或片状,以便更好地使用和储存。

8. 清洗:在中药材初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清洗,以去除杂质和表面的污物。

可以用清水或特定溶液洗净中药材,然后用清水冲洗掉残留的溶液。

9. 拣选:在初加工过程中,需要对中药材进行拣选,去除不合格的杂质和坏的部分。

可以用手或特定工具对中药材进行拣选,确保材料的质量。

10. 烘焙:一些中药材需要进行烘焙处理,提高其药效和保存性。

将中药材放入烘焙炉中,进行温度和湿度控制,使其达到理想的烘焙效果。

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龙源期刊网 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作者:杨海玲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03期1根茎类药材。

此类药材采挖后,一般只须洗净泥土,除去非药用部分,如须根、芦头等,然后分大小,趁鲜切片、切块、切段、晒干或烘干即可,如丹参、白芷、前胡、葛根、柴胡、防已、虎杖、牛膝、漏芦、射干等。

对一些肉质性、含水量大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百部、天冬、薤白等,干燥前先用沸水略烫一下,然后再切片晒,就易干燥。

有些药材如桔梗、半夏须趁鲜刮去外皮再晒干。

明党参、北沙参应先入沸水烫一下,再刮去外皮,洗净晒干。

对于含浆汁丰富、淀粉多的何首乌、生地、黄精、天麻等类药材,采收后洗净,趁鲜蒸制,然后切片晒干或烘干。

此外,有些药材需进行特殊产地加工,如浙贝母采收后,要擦破鳞茎外皮,加石灰吸出内部水分才易干燥:白芍先要经沸水煮一下,去皮,再通过反复“发汗”晾晒,才能完全干燥;元胡采收后先分大小,置箩筐中擦去外皮,洗净,沥干后转入沸水中煮至内心黄色,晒干,才能保证药材的色泽及质量要求。

2皮类药材。

一般在采集后,趁鲜切成适合配方大小的块片,晒干即可。

但有些品种采收后应先除去栓皮,如黄柏、椿树皮、刮丹皮等。

厚朴、杜仲先应入沸水中微烫,取出堆放,让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栓皮,切成丝、块丁或卷成筒状,晒干或烘干。

3花类药材。

为了保持花类药材颜色鲜艳,花朵完整,此类药材采摘后,应置通风处摊开阴干或低温迅速烘干,如玫瑰花、旋复花、金银花、野菊花等。

4叶、草类药材。

此类药材采收后,可趁鲜切成丝、段或扎成一定重量及大小的捆把晒干,如枇杷叶、石楠叶、仙楠叶、仙鹤草、老鹳草、凤尾草等。

对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如荆芥、薄荷、藿香等,宜阴干,忌晒,以避免有效成分损失。

5果实、籽仁类药材。

一般采摘后,直接干燥即可,但也有的需经过烘烤、烟熏等加工过程。

如乌梅,采摘后分档,用火烘或焙干,然后闷2~3天,使其色变黑。

杏仁应先除去果肉及果核,取出籽仁,晒干。

中药材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中药材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治疗药物之一,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对中药材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中药材的产地、种植环境和加工方法都对其药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十种常见的中药材产地和加工方法,并详细描述其特点和应用。

一、四川川芎产地和加工方法四川川芎,简称川芎,为伞形科川芎属植物,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目前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川芎的主要功效是舒筋活血,用于治疗痛经、痉挛性疼痛等症状。

川芎的加工方法包括切片、炒制等,主要是为了保持其药效和增加其使用寿命。

二、云南首乌产地和加工方法云南首乌,是茜草科首乌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等地。

云南首乌的主要功效是补肝肾、滋阴补血,用于治疗虚弱、失眠等症状。

云南首乌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切片、晒干、炮制等,主要是为了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其口感。

三、安徽制何首乌生产地和加工方法安徽制何首乌是茜草科制何首乌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

其主要功效是补肝肾、养血益气,用于治疗头发干枯、皮肤粗糙等症状。

安徽制何首乌的加工方法包括炮制、晒干等,主要是为了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其口感。

四、广东杜仲产地和加工方法广东杜仲属于榆梅科,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其主要功效是补肝肾、强筋骨,用于治疗腰膝酸软、关节疼痛等症状。

广东杜仲的加工方法包括切片、晒干、炮制等,主要是为了保持其药效和增加其使用寿命。

五、陕西肉桂产地和加工方法陕西肉桂属于桂科植物,主要分布在陕西和河南等地。

其主要功效是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用于治疗腹痛、腰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陕西肉桂的加工方法包括晒干、切片、炮制等,主要是为了增加其药效和改善其口感。

六、山东海螵蛸产地和加工方法山东海螵蛸属于海龙目动物,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辽宁等地。

其主要功效是通络消肿、活血化瘀,用于治疗跌打肿痛、风湿痹痛等症状。

山东海螵蛸的加工方法包括去腥、清洗、晾晒等,主要是为了减轻其腥味、保持其药效。

中草药常用加工方法

中草药常用加工方法

中草药常用加工方法采收后的中药材,除少数种类如鲜石斛、鲜芦根等供新鲜应用外,大多数药材必须在产地经过初步加工使其干燥,否则容易造成发酵败坏,如叶类会变黄,根类会使肉色变深,芳香性药材会散失香气,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甚至造成损失。

一、中草药产地初加工常用方法中草药种类繁多,其处理程序主要有:洗涤→清理和选择→去皮→修整→蒸、煮、烫→浸漂→熏硫→发汗→干燥。

因药材品种要求和产地习惯不同,以上程序不是每种中药材都需要,但一般以下几种方法最为普遍:修整首先除去杂草、泥沙,然后经过修整,除去非入药部分,方能入药。

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有的需要刮去外皮,如白芍、黄芩;有的应削去粗皮,如黄柏;有的要除去芦头、须根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如牛膝、青木香、丹参、白芷、前胡、射干、虎杖等;有的要剥去木心,如丹皮。

蒸、煮、烫某些含淀粉、糖类或黏液质较多的药材不易干燥,有的药材同时含有使自身某些成分分解和转化的酶,只有经加热处理,使酶失去活力,才能保持药材不变质。

也有某些药材需要通过蒸煮方法加工才能保证药效,如黄精、百合、天麻、白芨、宣木瓜、马齿苋等。

再如百部、天冬、薤白等水分较多的药材,采收后可放入沸水中烫泡片刻,这样不但容易干燥,且易于剥皮,又能增加药材的透明度。

蒸煮或浸烫药材时应注意掌握火候、水温和加工时间,以刚熟透为度,蒸烫过度会使药材软烂,有损质量。

此外,桑螵蛸、五倍子等药材,蒸煮后杀死内部虫卵及蚜虫,才能保持药性。

切制药材应在鲜时加工切片。

一些根茎类药材如丹参、白芷、前胡、牛膝、射干、虎杖、商陆、葛根、土茯苓、玄参等,应趁鲜切成片、块或段,再行干燥;果实大而不易干透的果实类药材,如宣木瓜、佛手等,应先切开后再干燥;一些树皮类药材如杜仲、厚朴、肉桂等,也应采后趁鲜切成块或片,或卷成筒,再行干燥。

经过这样的趁鲜切制,不但节约了费用,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药材功效。

干燥干燥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水分,抑制酶的活动,防止有效成分分解,便于长期贮存备用。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中药材加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除人工制成品及鲜品)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又称中药材初加工或产地加工。

中药材加工的目的是: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

二、分离不同药用部位。

三、进行初步处理,利于药材干燥。

四、保持有效成分,保证药效。

五、整形、分等,利于按质论价。

加工药材一般都要达到形体完整,身干无杂,色泽好,不变气、味,有效成分破坏少等。

所以,药材加工对中药材商品形成、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市场流通和临床使用都有重要意义.中药材常用加工方法:一、洗涤与挑选洗涤主要是洗除药材泥沙和污垢,多用于根及根茎类药材。

直接晒干或阴干的药材、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

挑选主要是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级,利于分别加工和干燥.二、修整切制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分和不合规格的部分,使药材整齐,利于包装,如剪去芦头、须根,进行切片、切瓣、截短等。

目前,药材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这样易切制,片形好,干燥快,减少一些工序,成本低。

去皮、壳.对果实种子或根及根茎类药材以及皮类药材去除表皮或外壳,使药材表面光洁,有利于干燥和储藏.对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后晒干去壳,去除种子;或先去壳去除种子,而后晒干.三、蒸、煮、烫对某些药材经蒸、煮、或烫后进行干燥。

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不易干燥,经蒸、煮或烫处理后,则干燥快,不易生虫。

加热时间长短及采取何种加热方法,视药材性质而定,药材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而且利于刮皮抽芯.四、熏硫是在药材干燥前后用硫磺熏制。

有些药材,为使表面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用硫磺熏制。

目前在基层此方法常用,其效果好、成本低、运用历史悠久.但二氧化硫残留高,往往出口受限,应引起重视。

新版药典已对部分药材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限量规定.五、发汗将药材晒或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散发的方法习称“发汗”,可根据情况反复多次,有利于干燥,可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等.六、干燥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被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质量.除少数鲜用的药材外,均需要干燥。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中药材的初加工是中药材生产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将新鲜的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中药材进行初步处理,以便于后续的储存、运输和销售。

中药材的初加工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一、晾晒法晾晒法是最常见的中药材初加工方法之一,主要是将新鲜的中药材晾晒至半干或全干的状态,以便于储存和运输。

晾晒法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中药材,如菊花、枸杞、当归、川芎、白术等。

晾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天气和场地,避免雨淋和日光直射,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蒸煮法蒸煮法是将新鲜的中药材放入蒸锅或蒸柜中,用水蒸气加热,使其变得软烂,易于加工和储存。

蒸煮法适用于一些肉质、果实类中药材,如大枣、枸杞、当归头等。

蒸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过熟或过生,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口感。

三、腌制法腌制法是将新鲜的中药材放入盐、糖、酱油、醋等腌制剂中,进行浸泡、腌制和调味,使其具有特殊的风味和口感。

腌制法适用于一些根茎类、叶菜类中药材,如生姜、莲藕、紫苏叶等。

腌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腌制剂和配方,以及控制盐分和时间,以保证中药材的口感和健康。

四、烘干法烘干法是将新鲜的中药材在烤箱或烘干机中进行烘干,使其水分含量降至一定水平,易于储存和运输。

烘干法适用于一些芳香类、花类中药材,如玫瑰花、金银花等。

烘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温度,以及控制时间,避免过度烘干或烘干不足,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效果。

五、压榨法压榨法是将新鲜的中药材放入压榨机中,通过压力将其中水分和油脂等物质挤出,使其易于储存和运输。

压榨法适用于一些油脂类、果实类中药材,如杏仁、桃仁等。

压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技术,以及控制压力和时间,避免过度压榨或压榨不足,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效果。

六、泡制法泡制法是将新鲜的中药材放入药酒或醋等液体中,进行浸泡和调味,使其具有特殊的风味和药效。

泡制法适用于一些果实类、根茎类中药材,如乌梅、桔梗等。

【收藏】数十种常用中药材采收加工流程,够齐全!

【收藏】数十种常用中药材采收加工流程,够齐全!

【收藏】数十种常用中药材采收加工流程,够齐全!播放GIF1.绵马贯众【采收】夏、秋两季采挖根茎。

【加工】削去叶柄(可见残基)、须根,除去泥土,整个或剖成两半,晒干。

2. 细辛【采收】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根和根茎。

【加工】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不宜日晒及水洗)。

3.大黄【采收】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根和根茎。

传统采收方法:通常选择栽植3年以上者。

挖时先将地上部分割去,刨开根茎四周泥土,然后深挖根部,力求全根。

【加工】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传统加工方法:将挖出的大黄根系抖去泥土,去除腐烂大黄和残叶,切除大黄根茎顶端的生长点,打去粗皮,切去水根整形。

整形后干制。

(1)整形根据大黄个体形状确定加工蛋片吉或苏吉的原材料,个体较大而长者加工蛋片吉,个体较小者加工苏吉,其余鲜加工通货。

将符合蛋片吉规格的鲜货用大黄刀纵向切成两瓣,将符合苏吉规格的鲜货用大黄刀横向切成段,每段厚9~11cm。

鲜大黄在加工前切勿堆放、雨淋、火烧、碰撞,以免毒烂、变质。

切制时忌用铁器以免变黑影响质量;分档时应戴手套,以免手中汗水沾染大黄,使颜色变暗。

(2)干制当晾晒至大黄切口处收缩并出现油状黄白色小珠颗粒时,立即上棚或进烘房烘干。

①阴干:将整形的大黄用麻绳串起,挂在室内或屋檐下通风阴干,切忌淋雨,100~150天即成干品。

优点在于不用熏烤,药材无烟熏味,成本低。

缺点是药材干制时间长,对天气的依赖较大,无槟榔茬或槟榔茬色度很差、易虫蛀、易霉变,难以长期贮存。

②烘干:将晒整形的大黄放入烘箱,单层摆放,厚约10cm,加温烘干整体受热均匀,每天翻动一次,温度保持在4℃~50℃,保持7~10天,直到大黄切口不再渗出油状物,再升温至55℃~58℃,烘到20~30天。

优点是不用熏烤,药材无烟熏味,干制快,成本低,缺点是槟榔茬色度较差。

4.何首乌【采收】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块根。

【加工】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5.牛膝【采收】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传统采收方法:10月中、下旬经霜后茎叶枯萎,挖取根部。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年份鉴别:中药材的品质和药效常常与年份有关,因此需要通过鉴别来确定中药材的产地。

2. 种植技术: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包括土壤的处理、施肥、种植时间、栽培密度等方面的控制,以确保中药材的生长状况良好。

3. 采摘和收获:中药材的采摘时间和方法对材料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根据草药的特性和药用部位的不同进行科学采摘。

4. 干燥和储存:中药材的干燥和储存是保证材料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干燥和储存,以防止材料受潮、发霉、变色等问题。

5. 破碎和筛分:中药材需经过破碎和筛分工艺,使其符合各种制剂的要求,例如片剂、颗粒剂、粉末剂等。

6. 炮制加工:中药材在药用前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如煮制、蒸制、曝晒等,以增加其药效或改善口感。

7. 质量控制:中药材的产地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有害物质的检测、含量测定、理化性质的分析等,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以上是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的一些基本内容,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2016-12-01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1、概念中药材加工是指对中药原材料进行技术性系统处理,按照加工的目的和加工的流程的不同,依次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加工、中药材炮制加工、中药材深加工三个部分;中药材产地加工为中药材加工的第一阶段,又称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2、目的因中草药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除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初加工;加工后的药材,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另外,在初加工时按照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3. 产地初加工的方法一、根及地下茎类药材一分级将药材的地下部分采收后,按不同大小进行分级,以便于进一步加工和商业交流与贸易,二净制又称净选加工,是指中药材采收后,去除药材中混杂的泥沙、非药用部位、劣质药用部位的处理方法;净制的目的是纯净药材,保证饮片质量,便于下一步中药材炮制加工;方法如下:1水洗药用部分采收后,用水洗净掺杂的泥沙、污物,除去芦头和须根;芳香性药材一般不可水2刮皮3切对于质坚不易干燥的粗大根茎,应在采收后即刻洗净除去残茎和毛须,趁鲜切片、切段4烫刻,然后再捞出晒干;通过沸水烫,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破坏酶的活性,促进水分蒸发,利于干燥,并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温和时间,以烫至半生不熟为好,过熟则软烂,品质差,如天门冬、百部、延胡索等;5蒸6熏对于一些粉质程度较高而需久存保色的药材,为了保护产品的色泽,在干燥前可用硫磺硫柜或大缸等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国家现已禁止硫磺熏制使其“发汗”即“回潮”,促使内部深层水分向体表转移,以利干燥经多次反复堆晒,才能完全干透;二、皮类药材一般采收后按规格趁鲜修切成一定大小的块或片,然后直接晒干;但有些药材采后要立进沸水中稍烫后,取出叠放,让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栓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状、双卷筒状,最后晒干或烘干;三、全草及叶类药材全草和叶类药材含挥发油成分较多,采集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在未完全干透之高,宜先用沸水烫后再干燥;四、花类药材花类药材采收后一般可放置通风处摊开阴干或置阳光下直接晒干,也可在低温条件下迅速烘干;但应保持颜色鲜艳,花朵完整,并注意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浓厚的香气,如五、果实与种子类药材4. 中药材的干燥中药材采收回来以后,在初步加工时均要及时进行干燥;干燥目的是除去药材中所含的水分,减少体积,便于运输和贮藏;干燥时要根据中药材种类,有效成分的性质,药材的特点,选择适当方法进行干燥;常用的方法有日晒、阴干和烘干三种;1晒干法可将药材薄摊在水泥板或石灰晒场上晒干,也有把药材摊开放在席子上置阳光下曝晒,如有条件搭架子,把席子放在架上则干燥得更快;晚上将药材堆起或盖好,防雨、露和防风刮2、阴干法阴干的方法,通常是将药材放在通风的室内或荫棚下,避免阳光直射,利用空气流通,使3、烘干法此法是利用火炕或放在烘房架子上烘烤,使药材干燥,尤适用于阴湿多雨的季节;烘烤芳香药材和含挥发油的果实、种子等药材,温度要低一些,一般不超过40℃;有些药材,如生地等,则用炕或焙的方法处理;以上干燥方法,对于不同的中草药可灵活选用,但必须注意干燥温度,只有适宜的干燥温度才能使有效成分不受影响,而又能达到干燥的目的;特别是采用烘干法,一定要严格掌握与控制好温度;一般用50~60℃干燥,可抑制植物体内酶的作用,而避免苷与生物碱成分的分解;除特殊干燥外,一般为了防止花和全草类药材因水分引起的发酵、腐烂、变色或成分因加热而变化较多的,干燥应用40℃以下低温处理为好,其中以20~30℃为宜;根及地下茎类药材以30~65℃为宜;浆果类以70~90℃为宜;植物体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不同,干燥的适温也异,含挥发油类者,宜25~30℃,含苷与生物碱类,宜50~60℃;含维生素类,宜70~90℃;。

中药加工

中药加工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区一、几种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方法中药材采收后,一般都是鲜品,其内部含水量较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临床中的疗效及药农的经济效益。

因此,除少数品种鲜用外,大部分药材需要在产地进行初步加工,以保证药材的质量,便于分级、包装、储藏和运输。

由于不同品种的药材其商品规格和临床用药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将几种中药材初加工方法介绍如下:1.丹参将运往晾晒场地的丹参,去净泥沙,挑出杂质、异物及非药用部分,弃去腐烂丹参,瘤肿丹参、虫蚀丹参根条,风干、晒干或烘干。

然后分级,用清洁卫生的聚丙烯编织袋或麻袋包装,在通风干燥处储存。

2.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根据播种时间一年可收割2次,春播收获期在8月中下旬,秋播收获期在11月上中旬。

在果实成熟时,齐地面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和泥土,晒干,包装即可。

3.紫苏紫苏药材多含挥发油成分较多,除部分叶子鲜用外,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

在未完全干透前要绑扎成小捆,然后再晾至全干,以免一次性全干燥后再捆扎易碎。

4.黄蜀葵秋季挖根,去掉泥土、晒干。

夏秋季采收叶和花,秋季收种子,晒干。

蒴果成熟后能微微开裂,但种子不易散落,可分批逐个采收。

5.板蓝根(1)板蓝根的初加工:将挖取的板蓝根去净泥土、芦头、茎叶,摊放在芦席上晒至七八成干(晒的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然后扎成小捆,晒至全干,打包或装袋储藏。

(2)大青叶的初加工:将大青叶运回晒场后,阴干或晒干。

6.薄荷割去地上部分,除去杂质和泥土,阴干或晒干,提取薄荷油或作药材使用。

7.泰半夏采挖后,趁鲜刮去外皮,至表面洁白,晒干,分级,包装。

8.元胡采收后先分大小,置箩筐中擦去外皮,洗净,沥干后转入沸水中煮至内心黄色,晒干,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潮及虫蛀。

二、加工区布局、设施和设备1.晒场选择一定面积的平坦、通风、向阳的地面,水泥硬化后作晒场,用于中药材的晾晒和养护。

并配备一定的架子设施,有必要的话在晒场上搭建遮雨棚,以防雨露。

中药材鲜切产地加工标准

中药材鲜切产地加工标准

中药材鲜切加工标准
一、原料控制
1.1 中药材应来自合法和可持续的来源,并确保其质量。

1.2 应对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时间等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其有效成分含量及品质。

二、清洗除杂
2.1 中药材在切割前应进行充分的清洗,去除泥沙、杂质和其他污染物。

2.2 清洗过程中应使用干净的用水,必要时可采用适当的清洗剂辅助清洗。

三、切割分档
3.1 中药材应根据其大小、形状和质地等进行切割分档,以确保加工过程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3.2 切割时应避免过度机械损伤,以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和劣变。

四、保鲜处理
4.1 中药材鲜切后应及时进行保鲜处理,以防止其氧化、霉变和腐烂。

4.2 保鲜处理可采用真空包装、低温冷藏、添加适量保鲜剂等方法。

五、干燥包装
5.1 中药材鲜切后应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防止霉变和腐烂。

5.2 干燥处理可采用自然晾干、烘干、冻干等方法。

5.3 干燥后的中药材应及时进行包装,以防止二次污染和氧化。

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级要求,标明品名、规格、产地等信息。

中药材的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方法
1、晒干:晒干法是中药材加工最为常见的方式,在晒干时,首先要除
去杂质,除去污染和害虫,然后用笼子把中药材提在阳光下晒干,以
保证中药材最大限度地干燥,并确保中药材质量和成药效果。

2、冷却:冷冻法也是中药材加工的常见方式。

它指的是用低温冰箱或
其他封闭的容器将中药材冷冻,以保证中药材的干燥,并最大程度地
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

3、抽提法:抽提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加工方式,它通过抽取有效组
成中药材有用成分,如叶子、花、苯等,以保证中药材有效成分得到
有效利用,而不破坏中药材的结构与特性。

4、减压浸泡法:减压浸泡法是一种精细化加工中药材的关键所在,它
涉及到把中药材以925帕(7磅/厘米²)的压力浸泡在一定温度调节的
杂质溶液中,以抽提出有效成分,最终形成中药材的糊状物。

5、冲洗:冲洗法是晒干中药材时常用的方法,它通过使用冷水或热水,或两者相结合,将晒干中药材冲洗一遍以去除杂质,避免污染并保证
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6、煎炒:煎炒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加工手段,它涉及到用火把中药
材煎烤,以增加中药材的营养成分,促进中药材的芳香特性,同时提高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从而达到有效的医疗功效。

7、烹饪:烹饪法是将中药材放入水中蒸煮、烹饪,以提高中药材的活力及药效,如金银花等烹饪后即可食用,来治疗头痛、失眠和其他病症。

中药材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是指在产地通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对中药材进行加工,以使其更好地保持其原有品质和疗效。

以下是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1. 采摘:在中药材生长季节,根据具体情况和能力,及时采摘成熟的中药材。

2. 清洗:将中药材在清水中浸泡,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泥土等污染物质,然后沥干备用。

3. 干燥:将中药材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避免在阳光下曝晒,以免影响品质。

不同中药材的干燥方法不同,如银翘片要在阴凉通风处晾干,而陈皮则需要放在通风干燥的房间里晾干。

4. 粉碎:将中药材进行粉碎,以达到更好的吸收和疗效。

常用的粉碎方法有机械粉碎和手工研磨等。

5. 检验:对采摘、清洗、干燥、粉碎后的中药材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如外观、气味、水分、粒度等。

6. 包装: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如礼盒、塑料袋、纸盒等。

以上是常用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不同的加工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中药材和市场需求。

初级中药师考试辅导知识:药材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初级中药师考试辅导知识:药材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1.拣、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

2.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有的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

但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同时使一些药材中的酶失去活力,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4.熏硫:有些药材为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燥前后用硫黄熏制。

不提倡熏硫:影响药材的安全性,有些药材有效成分大为下降。

5.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6.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表示(一般不超过60℃);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少数药材需短时间于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采收后的中药材,除了骨碎补,鲜芦根等少数种类可供鲜药用外,大多用其干品。

为防止霉烂变质,便于分级、包装、贮藏、调运,也为了进一步加工炮制成饮片需进行产地加工。

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规格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将一般常规中药材初加工方法介绍如下:1、种子类。

一般果实采收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

有些药材要种皮或果皮,如薏苡仁、决明子等。

有些要击碎果粒,取出种仁供药用,如杏仁、酸枣仁等。

有些则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酵素,如五味子、女贞子等。

2、花类。

为了保持花类药材颜色鲜艳,花朵完整,采后应放置在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如红花、芜花、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

极少数种类则需先蒸后再进行干燥,如杭白菊等。

3、果实类。

一般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即可。

但果实大又不易干透的药材,如佛手、酸橙、鲜木瓜等应先切开后干燥。

以果肉或果皮入药的药材,如瓜篓、陈皮、山茱萸等,应先去除瓤,粒或剥皮后干燥,此外,有极少数药材如乌梅等还需经烘烤烟熏等方法加工。

4、皮类。

一般采后趁鲜切成片或块,再晒干即成。

但有些种类在采收后应趁鲜刮去外层的栓皮,再进行干燥,如丹皮、椿根皮、黄柏皮等,有些树皮类药材采后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树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再进行干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

5、全草和叶类。

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
干,尤其是含芳香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麝香等忌晒,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有些全草类药材在未干透前就应扎成小捆,再晾至全干。

如紫苏、薄荷等。

一些含水量较高的肉质叶类,如马齿苋等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再进行干燥。

6、根及地下茎类。

这类药材采收后。

一般先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

如白芷、丹参、牛膝、前胡、射干等;一些肉质性,含水量较高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蕹白等,应先用沸水稍烫一下,然后再切块晒干或烘干;对于质坚难以干燥的粗大根茎类药材,如玄参、白芍等药材,先要用沸水煮,再经反复"发汗",才能完全干燥。

还有些种类的药材,如山药、贝母等须用硫磺熏蒸才能较快干燥,保持色泽洁白、粉性足,且能消毒,杀虫防霉,有利于药材的贮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