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多设计一些相关的训练环节,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对诗词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的讲解,通过逐句解析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诗词鉴赏技巧和情感深度理解方面。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分组讨论、诗词朗读等,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中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在诗词朗读环节,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氛围。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悟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点,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突破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朗读、多讨论,提供表达的机会,并适时给 Nhomakorabea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是否有过被远处声音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在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中表达情感的手法和效果。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对诗词韵律和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情感氛围。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理解《潼关》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关键意象的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及豪情壮志,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潼关》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文化价值,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中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注释、译文、潼关风景图片及历史背景介绍)•诗人谭嗣同及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讲授法:结合注释和译文,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潼关风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过程(要点细化)导入新课•情境创设:展示潼关壮丽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谭嗣同的生平及创作《潼关》时的历史背景,为学习诗歌做铺垫。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停顿。
•字词讲解:结合注释,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等),体会其象征意义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理解: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及由此引发的豪情壮志,感受其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1.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象诗歌的画面。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1.展开想象,感知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新课导入秋天,是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也是阴雨连绵的凄凉季节。
古代诗人往往会根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对这个季节抒发出不同的情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四位诗人的诗作,看看哪些诗句写到了秋景。
新知探究《秋词》(其一)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通过相关资料了解诗人刘禹锡及其作品,课件中展示相关内容作为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写作背景”内容。
教师简单补充。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诵读课文【活动内容】先听《秋词》(其一)范读音频,注意停顿和节奏。
再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尝试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诗歌节奏划分和朗读提示。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鉴赏【活动内容】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避免逐字翻译。
【活动内容】2.出示课件中的问题,品味语言,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及描写的景物,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和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1)诗歌的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代表秋天的事物有很多,为什么诗人选择写“鹤”这一事物?【设计意图】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夜雨寄北》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通过相关资料了解诗人李商隐,教师出示课件内容作为补充。
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活动型教学设计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诗词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五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通过学习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素养。
4. 请分析《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的意境和哲理。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意象,表达了春色无处不在,美好事物总会显现的哲理。
5. 《墨梅》中王冕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分析诗中“墨梅”这一意象所表达的寓意。
答案:“墨梅”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如同墨梅在严寒中依然绽放,不畏艰难,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古诗词鉴赏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诗词鉴赏书籍,以便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 诗词创作指导书籍:推荐学生阅读《诗词创作入门》、《怎样写古诗词》等书籍,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 在线诗词网站:推荐学生访问“中华诗词网”、“古诗词网”等在线诗词网站,提供丰富的古诗词资源,包括诗词索引、诗人介绍、诗词鉴赏等。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品读中华优秀古诗词,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审美创造: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体会意境美。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让学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所需达成的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1.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平羌.(qiānɡ)渝.州(yú)岐.王(qí)岑参..(cén shēn)芦.管(lú)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齐读,体会节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2024)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
包括《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绝句。
与第一单元“四时之景”主题下的《古代诗歌四首》相比,这四首诗都是唐代诗歌,形式短小,题材丰富,或即景抒情,或行军感怀,或征人思乡。
四首绝句中,有三首七言,有一首五言。
七言相对于五言,信息量增大,表意更丰富。
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如果前两句变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似乎很精炼,但缺失了地名,作者远行时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就弱化了,后文的地名也缺少贯通一气的呼应。
绝句的特点是前后两句的“宛转变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写月下景,后两句写诗人的行中意;《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对仗,叙述往事,后两句写景中感慨当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用联想写个人,后两句用想象思家国;《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以视觉写边塞之景,后两句以听觉抒征人之情。
形式的异同,在朗读中感受比较,不求全面,促进背诵熟记为要。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古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课堂上的诗词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而今天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将带我们走进更广阔的诗词天地,去探寻那些未被熟知的珍宝。
让我们一同开启这美妙的诗词之旅吧!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心灵的歌吟,是情感的寄托,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中华诗词品读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探究《峨眉山月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过程:《峨眉山月歌》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夯实基础1.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2.创作背景《峨眉山月歌》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1.听录音、朗读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诗意速通(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译文:峨眉山顶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很想念你却很难相见,恋恋不舍地到渝州去。
3.小游戏古诗28字中有12字为地名,你能找出来吗?看谁找得最全最快!预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4.诗歌赏析(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赏析:第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青衣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
“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所选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言志的,有写人状物的。
这些诗歌既有古代诗人的经典之作,也有现代作家的优美诗篇。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尽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教学方法: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自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诵读七年级课外的古诗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如用词、修辞手法等。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诵读古诗词,理解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对古诗词中较为隐晦的情感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古诗词中的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或者展示一幅与古诗词相关的古画,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外古诗词。
提问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点名让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词的大意。
教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主题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每组派代表发言。
4、欣赏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欣赏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诗词中精彩的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让学生模仿诗词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练习。
5、拓展延伸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推荐相关的古诗词作品,鼓励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和欣赏。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总结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
强调古诗词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品诗中百味,叹历史兴衰——七上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品读诗歌,能解读诗中所写景物,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了解诗中所用艺术手法。
3.了解历史背景,能感悟时代背景对个人的影响,启发深入思考。
教学重点能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能解读诗中所写景物,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了解诗中所用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能感悟时代背景对个人的影响,启发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唐朝作为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尤其在诗歌方面,更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大量的优秀诗作,众多的优秀诗人,他们在历史的浮沉之中,在时代的裹挟之下,开辟了气象万千的唐诗风貌,绘出了瑰丽繁荣的盛唐气象,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朝代的没落与衰亡。
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唐朝的四首诗歌,穿越历史,品读诗中的人生百味,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单。
二、预习回顾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
2.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其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大成就。
3.岑参(715年—770年),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以七言诗见长,也作有五言诗,一生创作350多首诗作,因其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4.李益(约750年—约830年),唐代诗人,字君虞,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著有《从军北征》和《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三、课堂活动任务一:读诗歌,译诗句活动1:读诗歌,感知情境(1)朗读正音:听朗读音频,给你读不准的字注音。
(播放情境课文音频)(2)感知情境:再次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从下面的几幅图画中选择最贴合诗句的、最符合你想象的一幅,装饰你的学习任务单。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初中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2.反复朗读诗歌,利用阅读提示和旁批,初步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
3.了解唐诗绝句的抒情特点,积累经典意象及相关诗句。
4.联结比较,学习运用品析核心意象、揣摩用词炼字、赏析手法、知人论世等等方法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反复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
2. 积累经典意象及相关诗句。
教学难点:1.联结比较,学习运用品析意象、揣摩用词炼字、赏析手法、知人论世等方法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诗歌,借助旁批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字音。
2.通过查阅资料和搜索引擎,了解四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
今天我们学习一起学习《峨眉山月歌》等四首古诗。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为我们展示了唐朝的一个历史阶段。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一:诵读诗歌,感受诗韵任务:大声朗读四首古诗,边读边用斜线划出朗读节奏,用“○”圈出韵脚,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思考:编者为什么将这几首诗放在一起?从体裁上看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峨眉山月歌》一二句写月、写景,三四句转为写人、抒情;《江南逢李龟年》一二句叙事、忆往昔,三四句转为写景、写眼前;《夜上受降城闻笛》一二句写视觉之景,第三句转为写听觉,第四句抒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写个人、感孤苦,后两句转为写故园、想家国活动二:品读诗歌,体味情感任务一:运用鉴赏诗歌的策略,任选一首诗歌,解读诗人的情感,在书本上做批注。
写好后同学分享交流。
诗词阅读策略一阅读策略二从诗词的内部题材选择、意象选择、遣词造句、手法运用(间接抒情、比喻、衬托、对比、用典、虚实结合、声色结合)等角度入手从诗词外部的诗人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诗词的具体创作背景等角度入手,即“知人论世”思考:1.《峨眉山月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有核心意象“月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busy》《spring》《moon》《mountn》《fisherman》等十一首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都是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既有韵律美,又有意境美,对学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
这些古诗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咏物的,有narrative 的,对学生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语的基础知识,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词。
2.能够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大意,领会作者的情感。
3.能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2.难点:古诗词的专业词汇和特殊的句式结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3.欣赏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件,设计教学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逐一呈现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词,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表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词的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朗读七首
峨眉山月歌
一、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俗称“大李杜”,代表作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二、熟读、背诵诗文
三、译文
古: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
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四、情感表达
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峨眉山秋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离别思友之情。
五、理解性默写
1.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江南逢李龟年
一、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
“大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
别”。
二、熟读、背诵诗文
三、译文
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今: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四、文章主旨
通过诗人追忆往昔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
李龟年的相逢,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和对现实的哀叹。
五、理解性默写
1.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露出诗人无限沧桑之感,表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作者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其诗主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故其边塞诗尤多。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二、熟读、背诵诗文
三、译文
古: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今: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四、主旨
通过写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四、专题演练
1.这首诗写了()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诗中的()、()等词语可以看得出来。
重阳节九日登高菊
2.诗句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奇托了诗人对国事的优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抒真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优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坦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五、理解性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暗喻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3.以陶渊明为典故的句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作者
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以边塞诗为名,代表着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二、熟读、背诵诗文
三、译文
古: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今: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文章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作品,诗歌通过描写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景色、声音、情感等多角
度表现了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
五、专题演练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么样的艺术技巧?
答:(1)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的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大漠的寒冷和月色的凄冷。
(2)对偶
六、理解性默写
1.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秋词(其一)
一、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二、熟读、背诵诗文
三、译文
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今: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四、主旨归纳
诗歌改变以往秋风悲凉、萧条的气息,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了诗人乐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
五、专题演练
1.你认为“晴空一鹤排云上”那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排”字用得好,写出了白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心境。
2.后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写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六、理解性默写
1.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三)
一、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主义诗人。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和杨万里、范称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代表作有《游山西村》、《示儿》、《书愤》等。
二、熟读、背诵诗文
三、译文
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
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
场。
四、主旨归纳
本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国士、报效祖国的壮志,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
五、专题演练
1.诗歌前两句应用了什么写法?表明了什么?
答:应用了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为国戍轮台”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2.“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答:诗人始终有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报国之心。
六、理解性默写
诗中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句子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潼关
一、作者简介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之一,其中《仁学》是维新派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二、熟读、背诵诗文
三、译文
古: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今: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
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一带壮丽山河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五、专题演练
1.简要分析首句“簇”字的妙用。
答:以静写动,写出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
答:拟人。
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动作“犹嫌束”,赋予山脉以人的思想“不解平”,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上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解放的少年意气。
六、理解性默写
1.点出潼关历史悠久高大雄伟、寂寥空远的句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2.运用拟人修辞突出作者追求个性解放意气风发的句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