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专题讲座WORD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风流·醉读书
——读书学习专题讲座材料各位同事:
大家好!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安排,今天由我给大家开展一个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是关于读书学习,讲解不到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见。

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最风流·醉读书》。

当今读书之怪现状
在今天的中国,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能坐下来安心读点书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少。

不少有识之士警告,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书虫”将成为未来中国一个新的“濒危物种”。

我国民众每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2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

同时,只有不足1000万人喜欢阅读小说、诗歌和戏剧等文学作品。

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工作日为5 小时以上,休息日则超过8小时。

虽然公众闲暇时间整体上在增加,但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阅读报纸和书刊的时间都有所减少。

相反,人们看电视的时间却比5年前增加了1个小时以上。

调查还显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逐渐加
大的社会,国民的阅读越来越显示出功利性和实用性。

“增加知识,开阔眼界”虽然仍是大家阅读图书目的的首选,但比例逐年下降;而“满足兴趣爱好、消遣娱乐”的比例开始回升。

温家宝曾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唐朝为何创造了这样璀璨的文明呢,我个人觉得同当时社会非常重视阅读有很大关系。

根据《隋唐演义》记载,有天程咬金手持板斧跳出来,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台词:“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在下混世魔王,你们快快留下钱财,否则就别想从此处过。

”这段话虽然并没有文采斐然,但却还算押韵。

尤其重要的是,这段经典亮相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套路,被绿林好汉们争相模仿,并不断加工、改造、优化,终于形成了一套逻辑缜密、语言凝练、具有高度震慑力和威胁性、并富有职业特色的自我介绍。

于是,月黑风高、杀人放火的时候,强盗们就不用过多表白自己的身份了,只要能顺畅地念完这段台词,过路之人便会纷纷解囊相助,以保平安。

“好汉们”看到金银珠宝,开心的话也许给条活路,不开心的话手起刀落,就把此人送去见阎王爷了。

而类似的故事也多发生在荒山僻壤。

话说这一天的傍晚时分,船遇大风、舟停岸边。

唐朝诗人李涉和书童正走在荒村绵绵的细雨中,准备找家客栈投宿。

突然,眼前冲出来个人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此人一声断
喝,“来者何人?”据估计,应该也说了和程大爷类似的话,诸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牙崩半个不字,爷爷管宰不管埋!”书童马上回答说,“这是李涉先生。

”李涉是中唐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强盗一听是李涉,非常兴奋,“久仰大名,如雷贯耳。

我知道先生是很有名的诗人。

这样吧,我也不抢你的钱了,你写首诗送给我吧。

”李涉一听,当即写了一首诗送给他。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

井栏砂是一个地名,“夜客”是文雅的称呼,这首诗主要讲的就是遭遇强盗这件事。

李涉说,暮雨潇潇,我在这荒凉的村庄和夜色中,遇到了一位“豪侠”。

这位大侠居然知道我的大名。

今天我赠给他一首诗,并且告诉他,你不用害怕别人知道你的名字了,现在这么乱的世道,强盗多得很。

李涉这首诗写得非常巧妙,他说“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诗,这其实暗示了自己的诗普及率很高,非常受欢迎,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广泛阅读并喜爱。

后两句写得更有意思,说你不用害怕我报官,现在你这样的人多得是。

言外之意,今天的事儿就此打住,我是不会揭发你的。

强盗一听当然乐啊,要是李涉义愤填膺地说“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几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话,强盗一生气,说不定还真就把他给杀了。

但是李涉说“没事儿,这都不算什么”,强盗也就安心了。

所以不但没抢他的钱,反而赠送了李涉很多礼物。

就因为一首诗,李涉竟奇迹般地从强盗手里平安脱险,可以算得上千古奇谈
了。

在一般人的眼中,强盗是什么样的呢?电影《天下无贼》中范伟曾经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表演,他戴着面具,操着弯曲的大舌头,结结巴巴地对同伙说,“大哥,稍等一会儿,我要劫个色。

”这一场景引得无数观众爆笑如雷。

人们笑他“劫财劫色”本就是强盗的本职工作,而他却做得如此业余,还和人家玩起了智力测试题,结果不幸被捕,大大丢了抢劫行业的“面子”。

但如果对比李涉碰到的劫匪来说,范伟还算是可造之才。

毕竟他心里还知道劫个漂亮的女人,回去做压寨夫人。

而那位中唐的绿林好汉却只劫了一首诗,不但没抢来东西,还送了一堆礼物给人家,赔了不少钱。

李涉的这次奇遇,从侧面印证了唐代社会的一个风气,那就是崇尚读书。

连山贼草寇都推崇作家诗人,喜欢他们的作品了,甚至能够为了一首诗而放弃“职业操守”,可见全社会对作家和读书重视程度已经相当之高。

这恐怕是唐朝能够开创中华民族之盛世的重要原因吧。

再说一下把读书当成信仰的犹太人,在伟大的犹太民族流行这样一个传统,犹太子女出刚生后的几个月内,父母会在犹太经典作《塔木德》里的每一页边角都沾上一些糖水,子女在玩耍翻书过程中就会产生兴趣,对书会恋恋不忘,其用意就是不断的培养子女的读书意识。

也许就是因为犹太人从小就喜欢翻书、读书,才会出现一些像爱因斯坦等震惊世界、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从而让世界人民铭记住了犹太
民族。

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全美100 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名牌大学教授, 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犹太人占60%;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一半;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占18 名…… 诺贝尔奖颁发100多年来,根据1995年的统计,全世界共有犹太人1282万,犹太人虽然只占全球人口的0.23%,但是在20世纪64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却有121位,比例却高达18.5%,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智慧装在脑袋里,金钱装在口袋里。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朱永新委员讲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

读书对于个人
读书产生“信息差”:经常读书就会有效获取所需信息.及时把握信息变化的规律.做事就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少
走弯路,事半功倍。

读书产生“知识差”:书可以把世界上一切事情、一切道理都记录下来,让人通过阅读来了解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

凡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无不在读书中获取知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存储和思想体系,人类的知识也因此得到传承和发展。

爱因斯坦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 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

12 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 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读书产生“智慧差”:智慧是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可以全面开发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人的智慧。

比尔盖茨从退学建立微软公司到成为世界首富,只用了短短20 年,被人誉为坐在世界巅峰的人。

读书产生“修养差”:读书改变不了面貌,但可以赶走愚昧和粗野,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信心,修养气质,深化内涵,优雅谈吐。

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培育人的意志。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智者的交流和学习。


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够坚强地直面人生,更好地品味生活。

北宋诗人、词人黄庭坚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产生“机遇差”: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种准备获取信息、储备知识、磨砺智慧、提升修养等。

企业家在网上说:读书读得特别多,频道就特别宽,人就越容易交流。


在对家长和孩子是否喜欢读书这一行为的对比研究发现,家长“喜欢且经常看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喜爱程度。

数据显示,有95.1%的儿童因家长喜欢且经常看书而喜欢读书。

在家长不喜欢看书的家庭中,则有23.7%的儿童同样也会不喜欢读书。

怎么读书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 4 月23 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这一天也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读书好——价值
读好书——选择
书好读——信心
好读书——方法
书读好——效果
这里更多的想谈一谈读书的策略方法,有了好的策略方法,自然会受到好的读书效果。

善于读书是一种能力,研究读书方法是一门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方法提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地位。

我国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饱学之士”刘羽冲读了一部古代兵书,即自称可统帅十万兵马,结果征剿土匪时“全队溃覆”。

迷信书本,死读书,读死书,是读书人之大忌。

我们要做书本的主人,莫为书本的奴隶,既吸取书本的营养,又不为书本所绳墨,因其辞而得其神,才能有所创造。

先说读书的策略,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指导思想:要想获得良好的读书效果,必须把握我一定的读书原则,进行必要的读书谋划。

美国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作者阿尔温·托夫勒:“想要读书却不知道的读书策略的人叫做文盲。

”子曾经曰过:《中庸》载孔子说:“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广泛涉猎
审问之:考察追问
慎思之:认真思索
明辨之:辨明真理
笃行之:踏实践行
如果大家觉得孔老夫子说得还是比较啰嗦,我这里还有更简洁的三三制读书策略。

三到:宋人朱熹(打小拼命读书,立志要做圣人)认为读书是“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三贵: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洋务运动代表,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读书时主张“三贵”,即贵博、贵精、贵通。

三勤:勤问问题,勤跑图书馆,勤做读书笔记。

有了大的指导思想,咱们再来探讨一下具体的读书方法。

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

”读书有法但无定法,读书无规但有常规。

处在今天这样一个汹涌澎湃的时代,书究竟应该怎样读才更有益于修身养性,才更有裨于明理助业,值得探讨。

我这里搜集了一些名人读书的方法,与大家一同分享、学习。

1、泛读法
有助于扩展阅读的广度。

如:猎读法(浏览、涉猎、题读);扩读法(一本为主,渐及其他);览目法(各类书目、图书网站);旁通法(引文、朋友、媒体);记账法(发现好书,来不及读,记下来);要想扩展阅读的广度是需要时间的。

常常听见有人说:“谁不想读书呀?就是太忙,没有时间。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紧确实是很普遍的现象。

不过时间这个东西,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学人是“挤”时间的能手。

比如说,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就很有一套办法,他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

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
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的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古人有古人的“三余”,今人也可以抓住今人的“三余”嘛!只要指导思想对头了,具体方法是可以灵活多样的。

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法,也是可以借鉴的。

欧阳修的“三上”是指:“马上、枕上、厕上”。

他经常利用这“三上” 时间看书或是写文章,效果极佳。

其实,今人的“三余”“三上”法要比古人多得多。

比如:开会前的几分钟有、人在看书,排队买菜的队伍中有人在看书,候车室里有人在看书,坐在公共汽车上还有人在背诵古诗或外语单词……看来,可利用的时间还是很多的,远不止“三余”、“四余”,也不止“八余”“十余”,关键就在于自己肯不肯挤,会不会挤了。

2、精读法
攻坚法(抓住重点,全力克之。

瞄准疑点,逐一明之。

逮住难点,各个击之);再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重要书要熟读);探幽法(把握知识本源和深层含义,如研究作者而理解作品);质疑法(尽信书不如无书,时代变认识也在变);写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圈点、笔记、批语、图表、索引)。

好的读书方法能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积极思维,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感悟和思考,受
到情感的熏陶,得到知识的积累,产生独特的感受,以获得思想启迪。

3、快读法
有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

扫读法(默读,脑、眼、口);跳读法(跳过无关紧要内容,遇到疑难不得其解时,跳过去,最后返回);借读法(提要与摘要、缩写、书评);程序法(将要读的书籍按其内在的程序,订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计划,以有步骤地学习);归旨法(善于抓主题、析要义)。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

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著名散文家秦牧的作品,以知识广博而著称。

在他的文章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涉及。

仿佛他的文章都是用知识的珍珠编织而成的,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

人们在感叹之余,常常要提出一个问题:秦牧是怎样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的呢?秦牧读书方法叫做“鲸吞牛食”法。

所谓“鲸吞” ,指的是泛读、快读。

鲸可说是海中的动物之王,身体其大无比,以捕食鱼虾为生。

它吃食时不是一条一条地吃,也不是一把一把地吃〔那样是填不饱肚子的〕,而是边游动边张开山洞似的大口,让鱼虾进入它的口中,然后将嘴一闭,排出海水,吞下鱼虾。

它这一口吃
下去的鱼虾,往往一条小船都装不下。

泛览读书时,也应像鲸吃食一样,张开大口,生吞活剥,尽可能多装一些进去。

只有这样,获取的信息量才会大,积累的知识才能丰富。

所谓“牛食”,指的是精读。

大家知道,牛白天在野外吃草,晚上回到圈里嘴巴还在一动一动地嚼,这叫做“反刍”。

牛就是通过反刍,把吃下去的食料嚼烂嚼细,化作养分,为身体所吸收。

读书也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鲸吞”,就会犯消化不良症,于身体无补。

读有的书,就应该像牛那样细细地反刍,消化吸收。

有位研究治学的专家在评价秦牧的“鲸吞牛食法”时说:“鲸吞与牛食需互相结合,调配得当。

一味鲸吞者,会流于肤浅,一味牛食者会造成寡闻。

什么内容精读,什么内容泛读,与学习方向有关,要具体对待。

”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4、比读法
有助于加大阅读的关联度。

如:纵比法(解其继承、演变规律性);横比法(截取知识发展横断面,将不同部分加以比较,把握个性规律);类比法(对彼此有联系的不同知识加以比较);旁比法(钻研问题时,可依此为中心参考其他学科的书,加以比较和渗透,活跃思维,博采众长);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

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

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
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著名作家碧野读书要经过三比:第一,将名著与非名著相比。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如果光读名著,而不把它与非名著相比较,就不知道名著究竟“名”在哪里?名著的艺术水平高究竟“高”在哪里?名著的主题思想深刻究竟“深”在哪里?名著的构思巧妙究竟“巧”在哪里?如果宝珠捧在手上都不能识别它,那宝珠有什么用呢?同样,名著摆在面前都不能识别它的精华,怎么吸收它的营养呢?第二,将名著与名著相比。

“十个指头不能一般齐”,即使同是名著也会有高低上下之分。

可以把同类题材、同样体裁或其它有类似之处的名著对照起来阅读,也可以把中国和外国有类似之处的名著对照起来阅读,这样就能鉴别出名著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择其优者吸收,那么吸取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了。

第三,著名作家前期与后期的作品相比。

名作家也并不见得每一部作品都是名著。

即使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这样的文学巨匠,他们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他们的艺术也有一个成熟过程。

三比法是碧野的读书方法,也是他的成才之道。

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愿大家努力读书,善于读书,采百家之长,读别人的书,走自己的路。

” 沉醉于读书的人,才数得上是风流人物!沉醉于读书的民族,才算得上时伟大的民族!这正所谓:“最风流·醉读书”!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