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几代领导人发展经济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国后三代领导人发展经济的思路

姓名:***

学院:经济学双学位

浅析建国以来三代领导人的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许多的坎坷和挫折。期间经历了三个时代,从上世纪50年代“大干快上”“超英赶美”的“大跃进”运动,到改革开放后一些地方盲目地“招商引资”,大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再到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发展思路一直在调整、转变和完善。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建设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1953-58:建立中央计划经济

1959-65:大跃进,经济崩溃与调整

1966-78:文化大革命

1979-84:农村改革

1985-91:城市改革

199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代发展战略是以封闭式追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战略,以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和强国为目标,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采用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主义,后来毛泽东放弃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纲领,转向“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经济方针。在这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毛泽东的经济发展思路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949-1956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61年初中国正式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轨道。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10年动乱,经济遭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成就与问题:

毛泽东时代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10年动乱,经济遭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加之计划经济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一切大小事务,都有国家(政府)周密的计划安排。它主要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直接控制企业的行为。弊端是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和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劳动率,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清楚的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取代了阶级斗争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加上计划经济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这就要求改变原有的经济模式,采用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所提出的第二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速经济增长为目的(实行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以先富论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不平衡增长战略为发展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阶段: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第二阶段: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

第三阶段: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概念

第四阶段: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

第五阶段: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第六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设立经济特区。90年代,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成就与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改革开放后持续年均增长近10%的中国经济,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快”,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战略既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中国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唯GDP马首是瞻”的经济发展除了带来成就和荣耀,也让中国尝到了苦头。“有的地方和干部把‘发展是硬道理’误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轻视了单纯经济增长背后所付出的代价,致使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

(三)第三代领导

2003年,胡锦涛提出第三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的第二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则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既是对改革第一代战略的继承,更是对其发展与创新。

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许多问题轻视了单纯经济增长背后所付出的代价,致使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增大,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热词频频出现在中国的媒体报道中,“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环保意识也开始深植普通百姓的心中。

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张,也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谋求社会的和谐。2006年,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十七大更是把和谐社会的概念写人了新修订的党章,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就是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还要着眼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石定经济一边倒的发展模式。协调就是把各方面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保持良性互动,否定某一地区的突出增长。可持续就是指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否定可能带来环境、能源问题的增长模式。中国的和谐社会,并不单纯指没有经济差距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而是涵盖了法治、文化、精神、社会治安等更广泛的领域。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举行,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6年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的提法,有了细小却重要的变化,“又好又快发展”取代了“又快又好发展”,“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注重科学发展,在“好”字上做文章成为当务之急。让“好”和“快”双翼齐飞,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调整、改变已经不可避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总之,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荣共生,才能保证我们当代和子孙后代安居乐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