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治性罕见病—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治性罕见病—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一、疾病概述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pyridoxine-dependent epilepsy,PD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早由Hunt等于1954年描述,确切患病率尚不清楚,仅有的少数报道差异很大,为1: 60万~l:2万。PDE在过去60多年来报道了200多例[1]。随着PDE诊断标志物的发现及其致病基因的确定,近年来国内外确诊病例的报告明显增加,提示PDE的实际患病率可能远高于既往的报道。
2006年,Mills等[2]幻证实位于5q31上编码a一氨基己二酸半醛(α-aminoadipic-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a-AASA)脱氢酶的基因ALDH7Al (aldehyde dehydrogenase 7 family member A1,乙醛脱氢酶7家庭成员A1)为PDE 的致病基因。ALDH7A1基因突变导致a- AASA脱氢酶即遗蛋白( antiquitin.ATQ)功能缺陷,使a- AASA和△1一四氢吡啶-6-羧酸(A1- piperidine -6 - carboxyl acid,P6C)在体内累积,过多的P6C写磷酸吡哆醛(PLP)发生浓缩反应,致使游离的PLP 缺乏或耗竭,同时导致上游的吡哌酸(PA)继发性增加[3]。国内杨志仙等[4.5]2013年报道了首例基因确诊病例,随后在8例中国PDE患儿中发现了ALDH7Al基因的10个突变。
二、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典型者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早期即出现多种形式的癫痫发作,长时程发作和反复癫痫持续状态为PDE的典型表现;发作对多种抗癫痫药物耐药;多数患儿单次静脉给予50~100 mg吡哆醇可迅速控制发作;停用吡哆醇后癫痫发作均会复发,复发的时间为停药后1~51天。部分PDE患儿宫内即可出现惊厥发作,出生时可出现Apgar评分减低和低脐带血氧等窒息表现,生后常伴明显的烦躁、入睡困难和呕吐等脑病表现,因此常被误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而遗漏了PDE的诊断。约1/3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包括惊厥起病晚至3岁、孤独症行为、早期对常用抗癫痫药特别是苯巴比妥有效、极低剂量或重复应用吡哆醇有反应[3,6,7]。2009年,Gajlagher等[8]发现亚叶酸反应性发作患儿也存在ALDH7A1基因突变,开始对吡哆醇反应欠佳,而增加亚叶酸后效果较好。
PDE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均缺乏特异性改变:3·6't。常见发作间期EEG表现为背景活动异常伴有各种阵发性异常,包括广泛性及多灶性癫痫样放电、不连
续图形如暴发抑制、高波幅慢波、高度失律等,少数EEG正常或仅有少量癫痫样放电。发作期EEG因发作类型的木同而异。一直以来,观察脑电监测下静脉注射吡哆醇的反应被认为有助于诊断或排除PDE。然而Bok等‘。3 2010年的研究表明,吡哆醇静脉注射后EEG的变化缺乏特异性,既无助于确定也无助于除外PDE。PDE患儿的头颅MRI扫描可正常,或见胼胝体发育不全、脑室扩大、弥漫性大脑半球萎缩等异常表现,少数有颞叶硬化和皮质发育不良。
气相色谱一质谱和串联质谱检查[3.6.7]:血浆、尿和脑脊液中a一氨基己二酸半醛(a - AASA)升高是ALDH7A1缺乏的特异性诊断标志物,a- AASA病理性升高常超过相应参考范围上限的数倍,与基因突变的类型、患者年龄、吡哆醇治疗及营养性赖氨酸摄入量相关。吡哌酸( PA)是ALDH7A1缺乏的另一个特征性生物标志物,PDE患者血浆及脑脊液PA明显升高,但PA升高也可见于其他先天性代谢障碍,如广泛的过氧化物酶功能障碍、高赖氨酸血症、脯氨酸代谢缺陷及肝功能障碍等。PA升高对PDE诊断具有高敏感性和低特异性。
ALDH7A1基因突变检测:目前已在ALDH7A1基因18个外显子中发现了108多个不同突变,其中50%~60%的突变为错义突变,聚集在14、15和16外显子上,14号外显子酌错义突变p.Glu399Gln发生在不同人群,约占已发表等位基因的30%。大多为点突变,少数为插入/缺失突变[1]。
杨志仙等[5]发现剪接位点突变IVSlI+1G>A在中国PDE患者中的频率为31. 25%,是最普遍存在的突变位点。
三、诊断
PDE的诊断主要依靠其临床症状,尤其是吡哆醇的治疗反应和停药复发,
a - AASA和PA检测可协助初步诊断,ALDH7Al基因突变分析可确诊。
四、鉴别诊断
1.维生素耽缺乏性发作
是由于维生素B6摄人过少或吸收障碍,或应用其抑制剂如异烟肼、青霉胺等所致,给予生理剂量的维生素B6(每日婴儿0.2~0.5 mg,儿童0.5~1.5 mg)即可迅速控制发作。
2.维生素战反应性癫痫
大剂量口服维生素B6可使发作减少或消失。患儿起病年龄在生后3个月
到5岁,多数在1岁之内;病因为特发性或隐源性,也可以为伴有器质性脑损伤的症状性;常为West综合征,也可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大发作或局灶运动性发作。大田原等1-10-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216例West综合征患儿,总有效率为13.9%,在隐源性病例中为32%,症状性为l1.5%;维生素B。反应者长期预后良好。当维生素B6剂量从一日30 mg增加到50~100 mg时,临床反应逐渐好转;大剂量维生素B6 100~400 mg时临床改善更加显著;低剂量10~30 mg时反应不明显。
3.吡哆醇(胺)氧化酶( PNPO)缺乏
是由PNPO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015年,Guerin 等rii]认为至今经分子遗传学证实的病例报道不超过50例。PNPO缺乏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新生儿癫痫性脑病,与新生儿肌阵挛脑病和大田原综合征等无法区分,补充吡哆醛或吡哆醇可以改善症状,未治疗患儿病死率高。确诊需要PNPO基因检查,缺乏特征性生物化学标志物。
4.其他
维生素B6治疗有反应的常染色俸隐性遗传病,如高脯氨酸血症Ⅱ型(ⅡL吡咯啉-5-羧酸缺乏、ALDH4Al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低磷酸酯酶症(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缺乏、ALPL基因突变所致)、低磷酸酯酶伴智力低下综合征(PIGV、PIGO、PGAP2、PGAP3、PIGW、PIGY等基因突变所致)等。
五、治疗
1.维生素B6
怀疑PDE时应尽早应用,确诊后需终身补充维生素B6。国外一般单次静脉给予50~100 mg维生素B6,观察临床及可能的EEG反应,必要时可于30 min 后重复给药。但少数PDE患儿随惊厥停止出现短暂昏迷、肌张力减低、呼吸不规则等,因此有条件者初始治疗应在EEG和呼吸监护下静脉给药,以及时观察治疗反应及可能发生的呼吸暂停。也有报道单次肌肉注射或口服出现呼吸暂停并需要插管者。因此作者推荐静脉滴注维生素B6。有些病例治疗反应出现较晚,或因同期应用了止惊药物而难以判断,因此在没有获得确凿的生化或遗传学检测结果之前,临床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试验性治疗。
长期应用维生素B6的剂量尚无确定。婴儿可用15~30 mg/(kg.d)或较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