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创新指南设计

合集下载

航空航天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航空航天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一、导言航空航天行业一直是国家科技和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行业也迎来了智能制造的时代。

而要实现智能制造,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来规范和指导行业发展。

本文将从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的角度,探讨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指南,并为此深入分析和讨论。

二、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现状目前,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进行探索。

然而, 行业内尚缺乏智能制造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对于航空航天行业来说,智能制造领域比较新颖,因此在智能制造标准化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薄弱。

建设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是当前航空航天行业发展的紧迫需求。

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了建设符合航空航天行业需求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定:1. 标准体系框架设计需要确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这包括确定标准的编制结构、标准的分类体系、标准的层级结构等。

还需要考虑与现有标准的对接和整合,以确保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 技术标准制定在智能制造领域,需要制定涵盖数据管理、智能设备、智能工厂、数字化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这些技术标准既需要满足当前航空航天行业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标准的长期可持续性。

3. 评价和认证标准建立除了技术标准,还需要建立智能制造的评价和认证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用于对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进行评估,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认证,以及对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进行检测和验证。

4. 管理和服务标准制定在智能制造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质量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标准等,以确保智能制造的稳定运行和持续改进。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个人角度来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对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才能确保智能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顺利应用和持续改进。

四部委发布《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 多项创新工程助力造船强国建设

四部委发布《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 多项创新工程助力造船强国建设

/ 制 造 强 国 建 设 , 8 月 2 0 日 工 信 部 、 发 改 委 、 科
技部 和 财政部 正式 发布 了 《 高 重点针对 关键 系统和配
套 设 备 进 行 研 制 开 发 和 产 业 化 发展 ,形 成 支 撑 我 国 船 舶 和 海 洋 工 程 装 备 发 展 的 配 套 产 业 集群 。开 展船 用 主 机 、新 型 船 用 动 力 系 统 、钻 井 系 统 、 发 电设 备及 系 统 、电 子 航 海 设
6 船 舶 物 资 与市 场
来稿信箱 :c b wz s c @s i n a . c o m 欢 迎投 稿 及 提 供 新 闻 线 索
为确保创 新工程能够实施 , 《 创新指 南 》提出了多项
保 障措施 ,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 ;健全产业创新
控机床 、核 电装备 、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先进农机装备等 1 1 个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的创新工程进行了部署 。
度 ,积极 健全完善首台 ( 套 )政策 ,鼓 励由装备使用单位
和 制 造 企 业 共 同 开 发 高 端 装 备 ;加 强 人 才 队 伍 建 设 ;提 升 对 外 合 作 水平 等 。 据 了 解 ,高端 装 备 作 为 制 造 业 的 高 端 领 域 ,一 直 是 国
相关配套系统和设 备的设计制造技术 ,并通过海上试验和 实际应用 ,发挥示 范带动作用 ,促进创新成果 向工程化和
产业化的转化能力 。
和4 O % ,部 分前 沿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概念 /基础设计世界
先进水 平或 领先 水平 ,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关键系 统和设备配套率分别达到4 0 % ̄ 1 3 6 0 %。
备智能系统 、自动控制设 备、货油 设备 、升降锁紧装置 、 起重机 、动力定位设备和 系统 、深 海锚 泊系统 、深水绞车

智能制造的行业标准和指南

智能制造的行业标准和指南

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
汇报人: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01
智能制造是一种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的制造方式
智能制造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实现 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智能制造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制 造、物流配送、使用维护全过程
智能制造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个性 化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定义:智能制造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精益生产等先进技术的制造模式 目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基本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以网络为支撑,以智能为核心 指导思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
02
工业1.0:机械化 生产,标准化和规 模化
工业2.0:电气化 生产,自动化和流 水线
工业3.0:数字化 生产,计算机和互 联网
工业4.0:智能化 生产,物联网和大 数据
智能制造术语和 定义
智能制造系统架 构和参考模型
智能制造系统评 估和评价方法
智能制造系统安 全和可靠性
智能制造系统互 操作性和集成性
技术壁垒:不同厂商的技术标准和协议不同,导致互通性和兼容性差
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智能制造行业标准,导致各家厂商 各自为政
安全性问题:智能制造涉及大量数据和信息交互,面临网络安全和数据泄 露等风险
人才短缺:智能制造领域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目前市场 上人才短缺
建立完善的标准 体系,提高标准 的可操作性。

2016-2020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南(修订版)

2016-2020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南(修订版)

附件32016-2020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南(修订版)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基金”)以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导向,对《2016-2020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南》(以下简称“面上项目指南”)进行了修订。

统筹安排。

为加强基础研究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及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优先发展化学与材料、工程、信息学科,重点发展城建与环境、医药学科,鼓励发展数理、生物、农业、管理学科。

前瞻部署。

为服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在物理、生物等学科超前部署量子信息、量子计算、认知科学等前沿方向。

聚焦需求。

围绕北京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优先资助在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等领域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前沿引领技术研究等。

学科交叉。

围绕北京构建高精尖结构中深层次关键科学问题,着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进而拓展新前沿、创造新知识、形成新理论。

优先资助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境、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

面上项目指南是申请市基金面上项目的指导性文件,申请人须根据面上项目指南选择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自主选题,申请科学基金资助。

数理科学一、数学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北京市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有条件的单位,根据当前数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针对数学中的重要问题和公开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鼓励数学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鼓励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数学问题研究。

鼓励研究方向:1.基础数学2.应用数学3.计算数学4.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数学理论二、物理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形态和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领域指南为了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制定了一系列重点支持领域指南,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优秀的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

一、新材料1.1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铝合金、钛合金、高强度钢等金属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鼓励开展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技术的研究。

1.2 高性能聚合物材料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聚酰亚胺、聚醚醚酮等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研发和工程应用,支持新一代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开发和推广。

1.3 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先进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开展复合材料在材料设计、工艺制备、性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二、智能制造2.1 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设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技术、人机协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支持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2.2 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的重要手段,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调度、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发,推动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2.3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制造技术,具有一定的柔性和个性化生产优势,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金属3D打印、生物医学3D打印、大型构件3D打印等方面的研发,推动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三、工艺装备3.1 先进数控加工设备数控技术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的重要手段,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支持数控机床、激光加工设备、电火花加工设备等先进数控加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支持数控加工设备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的推广。

新兴行业创新业务开发指南

新兴行业创新业务开发指南

新兴行业创新业务开发指南第1章新兴行业概述 (4)1.1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4)1.1.1 创新技术驱动 (4)1.1.2 政策扶持 (4)1.1.3 市场需求 (4)1.2 创新业务模式摸索 (4)1.2.1 平台化模式 (5)1.2.2 服务化模式 (5)1.2.3 跨界融合模式 (5)1.3 市场机遇与挑战 (5)1.3.1 市场机遇 (5)1.3.2 市场挑战 (5)第2章创新业务开发策略 (5)2.1 创新业务定位 (5)2.1.1 市场需求分析 (5)2.1.2 行业发展趋势 (6)2.1.3 企业核心能力 (6)2.2 竞争优势分析 (6)2.2.1 技术优势 (6)2.2.2 产品优势 (6)2.2.3 市场优势 (6)2.3 业务拓展路径 (6)2.3.1 内部孵化 (6)2.3.2 合作共赢 (6)2.3.3 外部并购 (6)第3章技术创新与应用 (6)3.1 关键技术梳理 (7)3.1.1 基础技术 (7)3.1.2 应用技术 (7)3.2 技术研发策略 (7)3.2.1 需求导向 (7)3.2.2 跨界融合 (7)3.2.3 开放合作 (7)3.2.4 创新驱动 (7)3.3 技术成果转化 (7)3.3.1 建立专业团队 (7)3.3.2 建立激励机制 (8)3.3.3 加强产学研合作 (8)3.3.4 建立完善的产业链 (8)第4章产品设计与创新 (8)4.1 用户需求分析 (8)4.1.2 用户访谈与观察 (8)4.1.3 竞品分析 (8)4.1.4 需求提炼 (8)4.2 产品功能设计 (8)4.2.1 功能模块划分 (9)4.2.2 功能优先级排序 (9)4.2.3 原型设计 (9)4.2.4 交互设计 (9)4.3 用户体验优化 (9)4.3.1 界面设计 (9)4.3.2 操作流程优化 (9)4.3.3 信息架构优化 (9)4.3.4 反馈机制设计 (9)4.3.5 优化迭代 (9)第5章市场调研与预测 (9)5.1 市场规模分析 (9)5.1.1 市场总量 (9)5.1.2 细分市场 (10)5.1.3 市场增长率 (10)5.2 消费者行为研究 (10)5.2.1 消费者需求分析 (10)5.2.2 消费者群体划分 (10)5.2.3 消费者行为特征 (10)5.3 市场趋势预测 (10)5.3.1 技术发展趋势 (10)5.3.2 政策法规影响 (10)5.3.3 行业竞争态势 (10)5.3.4 市场机遇与挑战 (11)第6章商业模式创新 (11)6.1 收入模式设计 (11)6.1.1 多元化收入来源 (11)6.1.2 创新定价策略 (11)6.2 成本结构与控制 (11)6.2.1 成本结构优化 (11)6.2.2 成本控制策略 (11)6.3 盈利模式摸索 (12)6.3.1 价值链整合 (12)6.3.2 资本运作 (12)6.3.3 跨界合作与创新 (12)第7章品牌建设与传播 (12)7.1 品牌定位与规划 (12)7.1.1 市场调研与分析 (12)7.1.2 确定目标市场与消费者 (12)7.1.4 制定品牌战略规划 (13)7.2 品牌形象塑造 (13)7.2.1 设计品牌标识 (13)7.2.2 塑造品牌个性 (13)7.2.3 优化产品与服务 (13)7.2.4 品牌故事传播 (13)7.3 品牌传播策略 (13)7.3.1 制定传播目标 (13)7.3.2 选择传播渠道 (13)7.3.3 整合传播资源 (14)7.3.4 创新传播方式 (14)7.3.5 监测与调整 (14)第8章团队建设与管理 (14)8.1 核心团队构建 (14)8.1.1 确定团队目标 (14)8.1.2 设定团队组织结构 (14)8.1.3 招聘与配置 (14)8.1.4 建立团队文化 (14)8.2 人才选拔与培养 (14)8.2.1 选拔标准 (14)8.2.2 选拔流程 (14)8.2.3 培养与发展 (15)8.2.4 评估与激励 (15)8.3 团队协作与激励 (15)8.3.1 团队沟通 (15)8.3.2 协作工具与平台 (15)8.3.3 激励措施 (15)8.3.4 团队氛围营造 (15)8.3.5 冲突管理 (15)第9章资本运作与融资 (15)9.1 融资策略规划 (15)9.1.1 融资目标设定 (15)9.1.2 融资方式选择 (15)9.1.3 融资时机把握 (16)9.1.4 融资文件准备 (16)9.2 投资者关系管理 (16)9.2.1 投资者筛选 (16)9.2.2 投资者沟通 (16)9.2.3 投资者关系维护 (16)9.3 资本运作风险防控 (16)9.3.1 法律法规遵循 (16)9.3.2 融资风险评估 (16)9.3.3 资本运作监控 (16)第10章法规政策与合规 (17)10.1 行业政策分析 (17)10.1.1 新兴行业的政策背景 (17)10.1.2 政策对新兴行业的影响 (17)10.1.3 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17)10.2 法律法规解读 (17)10.2.1 法律法规体系概述 (17)10.2.2 主要法律法规解读 (17)10.2.3 法律法规动态跟踪 (17)10.3 合规风险防范与管理 (17)10.3.1 合规风险识别 (17)10.3.2 合规风险防范策略 (18)10.3.3 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18)第1章新兴行业概述1.1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新兴行业是指在近年来迅速崛起,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产业。

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重点研发专项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需求,针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力争形成一批新技术,研发一批新产品,转化一批新成果。

重点研发专项分为技术研发类和成果转化类。

一、重点支持领域(一)高新技术领域1.未来产业(I)人工智能。

类脑智能、脑机交互与混合智能、新型感知与智能芯片、机器视觉检测、量子计算、区块链系统平台、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VR/AR创新应用等关键技术。

(2)未来网络。

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天地大尺度可靠信息传输、北斗与新一代通信技术融合、多模态智慧网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内生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智慧治理、新一代通信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关键技术。

(3)前沿新材料。

先进金属材料、尼龙新材料、陶瓷材料、高端超硬材料、先进电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新型石墨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煤化工材料、新型耐高温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

(4)氢能与储能。

高效低成本制氢、高密度可逆储氢、长距离大规模运氢、快速安全加氢装备和稳态长寿命动态高功率燃料电池,以及金属燃料电池储能、大规模锂(钠)电池储能等关键技术。

(5)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

人车路云协同感知、车联网自动驾驶、交通系统智能化指挥控制等关键技术。

2.战略性新兴产业(1)微纳电子与光电子。

光网络关键器件、微纳光学器件、高性能激光器、微型连接器、光电探测器、高可靠功率器件、新型射频和基带芯片等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

(2)新型电子材料。

电器装备、电子及通信设备、激光器、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

(3)智能制造。

高精度高可靠性数控机床、工业互联网、行业软件、柔性制造机器人、危险恶劣环境作业机器人、精准可控3D/4D仿生打印、数字李生与智能工厂等关键技术。

(4)高端装备。

仪器仪表、空分设备、运输设备、锚具、预应力等关键技术。

(5)核心基础件。

高端装备用高性能轴承、齿轮及减速器、液压气动元件、高性能传感器、超高速永磁电机、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等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正成为工业领域的新趋势。

为了规范和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应运而生。

本指南意在为各行业提供明确的指导,促进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健康发展,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

一、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背景1. 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新的制造模式和发展趋势。

在这一趋势下,相关标准的制定和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2. 国家战略的要求《我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性文件的提出,更是推动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1. 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2. 促进产业规范发展建立健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将有助于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规范市场秩序。

3. 提高国家制造水平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家制造水平,增强国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1. 顶层设计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应坚持“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指导思想,确保制定的标准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

2. 服务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应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着力推动标准研究和制定,满足产业需求。

3. 开放共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应积极促进标准资源的共享和开放,推动标准国际化进程。

四、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1. 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力争建立健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等。

2. 推动标准国际化加快智能制造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提升我国在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3. 促进标准创新鼓励和支持智能制造领域标准的创新和研发,促进我国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五、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 制定基础标准包括智能制造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体系结构等,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

智能制造设备说明书

智能制造设备说明书

智能制造设备说明书一、设备概述智能制造设备是指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具备自主学习和智能决策能力的工业设备。

本说明书将对智能制造设备的功能、特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介绍,为用户正确、安全地使用设备提供指导。

二、设备功能1. 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设备能够自动完成工业生产中的各种操作,包括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的装配等。

2. 数据分析与预测:设备具备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能够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为用户提供决策依据。

3. 智能优化:设备通过学习和分析数据,能够根据生产需求自动调整参数,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提升。

4. 故障诊断与维护:设备具备故障诊断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设备故障,并提供相应的维护建议。

三、设备特点1. 高效节能:智能制造设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2. 灵活可扩展:设备具备模块化设计,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个性化的生产组合。

3. 可视化操作界面:设备配备直观、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幕进行各种设置和监控。

4. 安全可靠:设备采用先进的安全措施,能够确保用户和设备的安全,减少潜在的生产风险。

四、使用方法1. 设备开机与关闭:按照设备上的操作指南,正确接通电源并打开设备。

使用完毕后,按照指南操作将设备进行关闭。

2. 参数设置:根据生产需求,进入设备的参数设置界面,按照操作指南进行相应的设置。

3. 数据监测与分析:设备会自动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并在界面上显示。

用户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这些数据,以便及时调整生产策略。

4. 维护与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和检查,及时处理设备故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五、安全事项1. 请仔细阅读设备说明书并按照规定操作设备,切勿擅自改动设备结构或参数。

2. 在使用设备过程中,请保持操作环境干燥、通风良好,确保设备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和湿度。

3. 请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各部件的正常运行。

智能制造行业自动化操作指南

智能制造行业自动化操作指南

智能制造行业自动化操作指南第1章智能制造概述 (4)1.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 (4)1.2 智能制造系统的构成与特点 (4)1.3 智能制造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第2章自动化设备选型与配置 (5)2.1 自动化设备类型与功能 (5)2.1.1 设备 (5)2.1.2 自动化生产线 (5)2.1.3 自动化仓储系统 (5)2.1.4 检测与测试设备 (5)2.1.5 控制与管理系统 (6)2.2 设备选型原则与方法 (6)2.2.1 需求分析 (6)2.2.2 设备功能 (6)2.2.3 兼容性 (6)2.2.4 成本效益 (6)2.2.5 售后服务 (6)2.3 设备配置与布局 (6)2.3.1 设备选型 (6)2.3.2 设备数量 (6)2.3.3 布局设计 (6)2.3.4 接口设计 (6)2.3.5 安全防护 (7)第3章传感器与执行器 (7)3.1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7)3.1.1 传感器工作原理 (7)3.1.2 传感器分类 (7)3.2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 (7)3.2.1 温度传感器 (7)3.2.2 压力传感器 (7)3.2.3 流量传感器 (8)3.3 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8)3.3.1 执行器工作原理 (8)3.3.2 执行器分类 (8)3.4 常用执行器及其应用 (8)3.4.1 电动执行器 (8)3.4.2 气动执行器 (8)3.4.3 液压执行器 (8)第4章控制系统设计 (9)4.1 控制系统概述 (9)4.2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9)4.2.1 设计原则 (9)4.2.2 设计方法 (9)4.3 控制器选型与参数设置 (9)4.3.1 控制器选型 (9)4.3.2 参数设置 (9)4.4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 (10)4.4.1 仿真 (10)4.4.2 优化 (10)第5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10)5.1 数据采集技术 (10)5.1.1 传感器技术 (10)5.1.2 数据传输技术 (10)5.1.3 数据存储技术 (10)5.2 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10)5.2.1 数据清洗 (10)5.2.2 数据整合 (11)5.3 数据分析与挖掘 (11)5.3.1 描述性分析 (11)5.3.2 关联性分析 (11)5.3.3 预测性分析 (11)5.4 数据可视化与报告 (11)5.4.1 数据可视化 (11)5.4.2 报告 (11)第6章智能制造执行系统 (11)6.1 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概述 (11)6.2 生产计划与调度 (12)6.2.1 生产计划 (12)6.2.2 生产调度 (12)6.3 生产线自动化控制 (12)6.3.1 设备集成 (12)6.3.2 控制系统 (12)6.4 质量管理与设备维护 (12)6.4.1 质量管理 (13)6.4.2 设备维护 (13)第7章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 (13)7.1 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 (13)7.1.1 平台架构概述 (13)7.1.2 边缘计算层 (13)7.1.3 平台层 (13)7.1.4 应用层 (13)7.2 设备联网与数据传输 (13)7.2.1 设备联网技术 (13)7.2.2 数据传输协议 (14)7.2.3 设备数据采集与处理 (14)7.3 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14)7.3.1 数据存储与管理 (14)7.3.2 数据分析与挖掘 (14)7.3.3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14)7.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4)7.4.1 数据安全策略 (14)7.4.2 数据隐私保护 (14)7.4.3 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14)第8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14)8.1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14)8.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15)8.2.1 机器学习基本原理与算法 (15)8.2.2 深度学习基本原理与算法 (15)8.2.3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应用场景 (15)8.3 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 (15)8.3.1 计算机视觉技术概述 (15)8.3.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概述 (15)8.3.3 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15)8.4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案例 (15)8.4.1 生产过程优化 (15)8.4.2 质量检测与故障诊断 (15)8.4.3 设备预测性维护 (15)8.4.4 智能调度与物流 (15)8.4.5 售后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16)第9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调试 (16)9.1 系统集成概述 (16)9.2 硬件系统集成与调试 (16)9.2.1 硬件系统组成 (16)9.2.2 硬件系统集成 (16)9.2.3 硬件系统调试 (16)9.3 软件系统集成与调试 (16)9.3.1 软件系统组成 (16)9.3.2 软件系统集成 (16)9.3.3 软件系统调试 (16)9.4 系统功能评估与优化 (16)9.4.1 系统功能指标 (16)9.4.2 系统功能评估方法 (16)9.4.3 系统功能优化 (17)9.4.4 系统维护与升级 (17)第10章智能制造未来发展展望 (17)10.1 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17)10.2 智能制造在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17)10.3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 (17)10.4 智能制造政策与产业生态构建 (18)第1章智能制造概述1.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6.04.12•【文号】•【施行日期】2016.04.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我们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施指南,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现将5大工程实施指南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4.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2016年4月12日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工信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完整版

工信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完整版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2015 年 12 月目录一、  总体要求.........................................................................................1  (一)  指导思想.........................................................................................1  (二)  基本原则.........................................................................................1  (三)  建设目标.........................................................................................2  二、  建设思路.........................................................................................4  (一)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4  (二)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 .......................................................... 11  (三)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13  三、  建设内容.......................................................................................15  (一)  基础共性标准 ..............................................................................15  (二)  关键技术标准 ..............................................................................18  (三)  重点行业标准 ..............................................................................28  四、  组织实施.......................................................................................30  附件 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附件 2: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 2025》的主攻方 向,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 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 关键所在。

工信部公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

工信部公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

工信部公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2013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这个规划针对成套设备、核心部件、关键材料和基础软件等四个领域,制定了针对性的目标和措施。

背景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变革和技术的发展,传统制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科技创新的挑战。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将中国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目标规划设定了2020年的产值目标,即智能制造装备的总产值要达到3万亿人民币。

针对各个领域,还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成套设备成套设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

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要占制造业总增加值的30%以上。

在技术创新方面,将加强数控装备、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等方面的研发和创新。

此外,规划还提到要发展“微纳加工装备”和“新材料3D打印装备”。

核心部件在关键部件制造方面,规划提出建立核心零部件制造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先进的控制系统、传动系统和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制造技术。

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这些关键部件自给率要达到80%以上。

关键材料智能制造需要的关键材料包括高强度轻量化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等。

规划提出,到2020年,高强度轻量化材料的自给率要达到50%以上,特种工程塑料的产量要超过100万吨/年。

基础软件在支持智能制造的基础软件方面,规划提出,将研发和应用“工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还要加强管理信息化、智能制造软件和应用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措施为了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并组建了相关的工作机构和专家委员会。

其中,针对研发创新,规划提出了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投入,推进成果产业化和企业自主创新等一系列措施。

此外,通过推进领域协同和推广应用拓展智能制造装备市场等措施,加快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6.08.19•【文号】工信部科〔2016〕273号•【施行日期】2016.08.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现就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重要意义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源动力和主引擎。

当前,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现有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在发挥已有各类创新载体作用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瞄准制造业发展薄弱环节,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和网络,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有效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按照“一案一例一策”方式,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汇聚创新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发挥溢出效应,打通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形成制造业创新驱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切实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联合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专项实施的目标(一)推进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建立依托用户发展重大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机制,以用户为龙头,以装备制造单位为主体,落实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开展汽车制造等国民经济重点制造业领域所需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联合研发创新活动,发挥依托工程或重点建设项目的带动作用,突破测控装置与关键零部件在智能制造装备中的应用技术,推动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发展,促进其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二)加强智能功能零部件的创新,夯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基础。

建立重大智能成套装备与关键智能零部件的协调发展机制,着重提高以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为代表的体现感知、决策(控制)、执行三大功能的基础零部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促进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与关键智能零部件的协同发展。

(三)促进智能技术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应用。

关键智能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在节能环保、基础设施、资源开采等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研发和应用智能制造装备,显著提升国内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二、专项支持的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当前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现状,专项将重点支持研发汽车制造、自动化仓储与分拣、纺织等离散型制造业所需智能成套装备、关键智能部件;研发石油化工等流程性制造业所需成套装备及大型分散型控制系统、仪器仪表与感知、控制元件;推进智能成套装置和智能测控部件在环保、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领域的推广应用。

近期将重点支持以下三个方面:(一)离散型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泛在感知、控制、执行等关键智能部件的产业化和应用。

(详见指南1-4项)(二)流程型成套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及核心装置。

推进大型分散型控制系统和智能仪器仪表等应用,提高石油化工所需成套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详见指南5-7项)(三)智能装置和系统的应用示范。

重点围绕环保、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速智能成套装置和系统的应用。

(详见指南8-10项)三、专项支持原则(一)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

重点选择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急需、国计民生重点关注的领域所需智能制造装备的支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坚持产学研用联合创新。

支持制造商和用户联合开展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创新活动,鼓励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切实推进智能制造装备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一条龙发展。

(三)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带动产业发展。

(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发挥其在装备研发、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申报项目的具体条件(一)项目申报单位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智能制造装备的制造单位和用户单位。

(二)智能制造装备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品种、规格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突破,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且属于成果初期应用。

(三)申报单位应附项目所需智能部件的采购合同,并按编制要求填写智能部件应用情况表;自制智能部件需作出详细说明,提供市场参考价格。

(四)项目应由装备研制单位与用户单位联合申报。

研制方和用户方均是装备研发主体,制造方负责方案提出、设计、零部件选择和推荐、设备集成等,用户方负责确定方案、设备集成、安装调试和工艺试验等。

项目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研制方和用户方准备共同开发;第二种是研制方和用户方已签署合同,装备处于开发、制造阶段;第三种是装备已完成开发和制造,正在用户进行安装调试和工艺试验。

双方在申报项目时要予以说明,且均须附上联合研发协议。

五、专项申报程序和要求(一)本专项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组织实施。

(二)各地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联合对拟申报项目进行审查,并联合向上述三部委提出项目申请;中央企业直接向上述三部委提出项目申请。

装备研制单位与用户单位在不同省(市)的,由装备研制单位所在省(市)申报。

(三)申报单位根据指南要求和申报内容,参考《国家高技术产业管理暂行办法》(发展改革委令2006年第43号),按相应格式填写项目申请书,一式五份,附件请按规定顺序装订。

项目申报单位对所报项目内容进行认真审核并对文件的真实性负全责。

(四)2011年项目申报的截止时间为2011年8月25日。

(五)项目申报完成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信部组织联合审议及核查,并由三部委联合发文予以确认。

特此通知。

联系人:谭遂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电话:(010)68501563张楠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电话:(010)68552517张荣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电话:(010)68205624附件1:《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创新指南》附件2:《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创新项目申请书》二○一一年八月日关键词:智能制造装备专项通知附件1:智能制造装备专项重点领域指南一、离散型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一)基于机器人的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线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自动根据订单安排生产计划,实现多种车型任意顺序混流生产,生产过程控制实现程序化、数字化、远程遥控化,生产中自动车型识别、焊装设备运行状况智能故障诊断及报警。

年生产纲领20万辆以上,实现3个以上车身产品平台、6种以上车型的柔性生产;白车身柔性主拼焊装台可快速切换6种以上车型、各种车型切换时间8秒;实现多车型共线,工位间传输时间5~6秒。

2、关键智能部件伺服点焊焊接机器人、弧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机器人智能视觉识别系统,机器人智能协同系统,基于工业总线技术的可编程控制系统,智能切换定位装置(重复精度0.05mm),闭环伺服位置传感装置(重复精度0.1mm),白车身实时在线检测装置。

(二)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实现各种设备自动协调运行,针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及设备工况变化调整自身及设备之间的配合运行参数,实现煤炭开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采煤机总装机功率至2200kW,截割功率900kW。

液压支架移架速度<8s/架,寿命>60000次工作循环,自动耦合响应时间<3s。

智能化传输网络的速度达到100Mbps,单点故障时网络自愈时间小于20ms;无线传感网传输速率达到250Kbps。

网络传输延迟小于1ms。

刮板输送机装机功率达到2500kW以上,输送能力3500t/h。

2、关键智能部件采煤机智能控制系统、支架围岩智能耦合电液控制系统、支架与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设备的协调决策机制与系统、刮板运输机智能控制系统、软启动及其控制装置。

(三)高效织造智能生产线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编织工艺参数控制实现机电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工作参数的自动调节和工艺数据的实时采集、传递、设备故障诊断和维护,具有断纱自动停止功能。

无缝衣裤最高400条/h,原料:锦纶、氨纶、棉、麻,经编机速度600 rpm,脱圈板半径:0.05-2mm,幅宽:44”-140”。

2、关键智能部件多速、多段电子送经、卷曲系统,激光自停装置,多维精协运动控制系统,嵌入式花型设计软件,新型压电陶瓷贾卡提花装置。

(四)数字化车间及智能物流系统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产品流向智能控制,产品自动识别,与生产管理系统接口,与设备智能接口,高效灵活的智能设备调度,库存智能优化管理,标准化、模块化、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生产物流智能跟踪、监控、调度及管理,实现制造车间的物流自动化。

物流设备移动速度4~120m/min,定位精度≤±2mm,自动化立体仓库,产品智能识别,分布式数据管理,灵活的产品处理策略。

2、关键智能部件AGV转运小车,4~6轴搬运、码垛机器人及其柔性手爪,4~120m/min 高速高精度堆垛机,自动称量系统,位置、速度、视觉传感器,大型可编程控制系统,自动识别系统(条形码、RFID、视觉),智能跟踪、监控、调度及管理软件(车间智能MES)。

二、流程型成套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及核心装置(五)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装置智能控制系统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实现千万吨级炼油主装置的全流程生产过程监控,形成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管理、储运监管、视频监控以及信息集成的统一自动化平台,能实现连续控制、批量控制和顺序控制的功能,原油(常减压)蒸馏装置控制优化,二次加工工艺化学反应过程控制与优化。

控制系统过程输入输出点数大于10000点,采用实时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技术,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和抗腐蚀能力;具有智能化现场设备管理系统平台。

2、关键智能部件现场总线分散型控制系统,压力/差压变送器,温度变送器,质量流量计,在线油品分析仪器,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调节阀,智能阀门定位器。

(六)大化肥成套装备智能控制系统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实现包括大型空分装置和煤气化装置在内的全流程装置优化控制,包括空分集成优化控制、煤气化装置气化效率优化控制、低温甲醇洗煤气净化装置综合优化控制、低压氨合成装置床层温度优化控制和氨合成装置床层温度优化控制。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点数超过15000点,多种现场总线接入和数据开放,实现与第三方智能系统之间的异构系统通讯互联,现场设备管理系统平台。

2、关键智能部件现场总线分散型控制系统,压力/差压变送器,温度变送器,电磁流量计,在线油品分析仪器,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调节阀,智能阀门定位器。

(七)大型煤化工装备智能控制系统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具有先进控制软件和组态算法功能,实现焦化集气管压力优化控制、离子膜树脂塔顺序优化控制、固定床煤气化智能氢比调节优化控制、大型水煤浆气流床德士古加压气化氧煤比控制优化、大型水煤浆气流床德士古加压气化锁斗顺序控制、天然气流量运算。

控制系统输入输出点数大于10000点,集成了回路控制和离散过程控制功能,支持智能设备管理功能,适应多种总线仪表混合应用,符合CE认证和G3防腐标准。

2、关键智能部件自动化仪表控制(DCS)成套系统,现场监测控制仪器仪表等等。

三、智能装置和系统的应用示范(八)天然气长输管线智能增压站场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主要智能功能:具备极限调节、声光报警、限制保护、故障停机保护、燃料量控制(燃驱)、多机组性能调节等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