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三大自然区教案

合集下载

东北林大保护生物学教案09自然保护区

东北林大保护生物学教案09自然保护区

群(meta-population )理论。

集合种群是指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局部种群的镶嵌系统。

关于集合种群一词在国内有几种上同的译法,例如异质种群、超种群、混合种群、组合种群以及 合种群等。

集合种群生物学是在大量昆虫种群生物学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④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集合种群理论指导下的保护区面积设计原则 保护区的设计就应遵循下列原则:i 面积应该大到足以满足主要保护对象的要求。

i 连片比分散的若干片要好。

对某些特殊生境的生物类群,最好是相互间的距离愈小愈好。

x保护区之间最好有通道相连,以利于物种迁移。

v 为了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的形状以圆形为佳。

(2)种群生存分析与保护区面积的确定种群生态学和种群遗传学的一些理论进行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其中种群生存分析用来进行确定保护区最小面积的设计。

确定保护区的最小面积可分为如下三个步骤:①确定目标种或关键种:②确定这些种的最小存活种群:③根据种群密度和最小存活种群确定最小面积。

最小存活种群理论已成为保护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然而,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在自然保护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还较差,有待深入研究进一步规范化以利于其应用(李文明等,19。

(3) 景观生态学理论在保护区规划设计上应用景观生态学研究一个由许多上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相当的大范围内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和协调功能。

它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差异、时空尺度效应、干扰作用和人类的影响。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观点,一个保护区是由 许多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草地以及本底(如地带性 被类型等景观的组成成分)等组成的若干景观类型(F r e l i ch为了达到自然保护的目的,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看来,保护区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加上弯曲边界和狭窄的裂开形延伸,其延伸方向与 周围生态流的方向一致。

其中,紧凑的图形斑块有利于保护内部资源,弯曲 的边界有利于多种栖息地的物种生存和动物逃避被捕食,狭窄的裂开形延伸有利于斑块内物种灭绝后的再定居或物种向其他斑块的扩散,斑块的长轴方向是几种生态的关键,比如林地斑块的延伸方向与迁徒鸟类的利用有关。

中国人文地理教案(二)

中国人文地理教案(二)

中国人文地理(二)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

农、牧业生产特点。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

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第一节中国区域地理1、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揽北方地区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第四节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教学设计

第四节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教学设计

第四节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教学设计Section 4 teaching design of three plains and main hills第四节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初步了解我国主要丘陵的位置。

2.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分析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大平原的位置及主要特征【教具准备】1.中国地形图(分层色挂图)。

2.用投影胶片或小黑板绘制的三大平原比较表(见下表)。

【教学课时】本节教学安排1课时(四年制可安排1.5课时)。

第一课时讲完“三大平原”,后面半个课时讲完“主要丘陵”。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述及讨论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挂好“中国地形”挂图[提问] 我国东部属于地势的第三阶梯。

这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板书] 第四节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讲授新课)[指图讲述]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滚滚东流的江河携带泥沙在东部沉积,形成了一条依山连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带。

这个平原带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部分。

[板书] 一、三大平原[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文图3·17,说出东北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分别是什么山脉,南临什么海,包括哪些省区,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由2—3个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指图讲述] 东北平原上,辽河向南流,松花江向北流,可见平原中部存在着一条隆起的分水岭高地。

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

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

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我国地势总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并说明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2.掌握我国五种主要地貌类型。

3.指出我国山脉的分布规律,能在图上填注主要山脉名称。

4.指出我国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的分布,并说明这些地形的显著特征。

5.掌握我国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是山区,及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6.了解山区易发生哪些山地灾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势总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指出各山脉的走向,能够在图上填注主要山脉名称。

3.我国地形的特点及分布状况。

教学过程一、(一)地形概况1.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2.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是?3.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三级阶梯的概况海拔主要地形区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界线、祁连山、第二阶梯1000-2000米界线大兴安岭、、巫山、第三阶梯米以下5.五种地形:高原、、盆地、、。

6.山区面积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

(二)主要山脉北:1.东西走向的山脉南:中:西: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东:西北东南走向山脉:3.其他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山脉:4.弧形山脉,其主峰是,位于中国与的边境。

(三)主要地形1.四大高原:⑴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⑵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多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⑶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⑷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

2.四大盆地:⑴面积最大的盆地是;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⑵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是;地势最低的盆地是。

3.三大平原:、、。

4.主要丘陵:、、。

二、基础过关1. 关于我国的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D.西高东低,山脉呈网状分布2.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3.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盆地是()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C、准葛尔盆地D、四川盆地4.下列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的连线组合,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雪峰连绵B.内蒙古高原-地面崎岖C.云贵高原-地势平坦D.黄土高原-平坦开阔5.下面关于我国平原的叙述中,唯一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中B、全在热带和亚热带C、都位于湿润区D、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6.下列山脉中,位于我国最东边的是A.台湾山脉B.长白山脉C.武夷山脉D.大兴安岭7.下列山脉中,既是地形分界线,又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A.太行山B.长白山C.天山D.秦岭8.下列几组山脉中,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是A.天山-阴山B.昆仑山-秦岭C.台湾山脉D.横断山脉9、读我国沿北纬36°附近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为_________奔流入海,沟通了__________交通,方便了沿海与__________的联系,并在各阶梯的_________地带形成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_____资源。

幼儿园地理教案认识各种自然环境

幼儿园地理教案认识各种自然环境

幼儿园地理教案认识各种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自然环境,如天空、大地、水等。

2.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3.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际体验,认识各种自然环境。

2.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大自然者,事物的鉴赏与欣赏。

2.学生自由发挥。

3.环保知识卡片及图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天空1.导入新课:通过幼儿自由发挥的方式,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引出天空的概念,让幼儿们谈谈他们对天空的认识。

2.学习天空的基本特征:与幼儿分享一些关于天空的知识,如天空的颜色、云朵、太阳等特点。

并通过观察天空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们感受天空的美。

3.游戏:抓云朵游戏。

老师用手持有云朵模型,幼儿们轮流接住云朵,同时观察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4.小结:与幼儿共同总结学习到的天空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明白天空对人类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认识大地1.导入新课:通过观看一段关于大地的短视频,让幼儿们感受大地的广阔和重要性。

2.学习大地的基本特征:与幼儿们分享一些关于大地的知识,如大地的颜色、质地、植物等。

3.游戏:大地探险。

在操场上布置一些探险关卡,如抓野草、爬山等,让幼儿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探险活动,观察和体验大地的特征。

4.小结:与幼儿一同总结学习到的大地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明白大地对人类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认识水1.导入新课:通过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让幼儿们感受到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谈谈幼儿对水的认识。

2.学习水的基本特征:与幼儿们分享一些关于水的知识,如水的颜色、形状、用途等。

3.实践活动:水的变化实验。

准备一些大理石、冰块、水杯,引导幼儿们用热水、冷水和常温水,观察大理石、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4.小结:与幼儿一同总结学习到的水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明白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五、教学延伸:1.邀请父母来幼儿园,与幼儿们一起参观学校附近的天空、大地和水等自然环境,并进行实地观察和探索。

三大自然区中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教案

三大自然区中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教案

植被土壤
区域内部变 化主导因素
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海拔较低
河湖多,雨水补给,主要为外流河、淡水湖,绝大部分属外流区
气温随纬度的变化
降水随距海洋的远近变化
水热状况随海拔变化
东部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
第13页/共16页
三大自然区
人类对自然界影响
农业生产限制因素
农业生产结构
东部季风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土壤
棕壤、黑土、黑钙土
红壤、黄壤、水稻土
第7页/共16页
湿润的季风气候
森林为主
外流河,河流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分布在二、三阶梯上
人类对自然界影响:广泛而深刻
平原耕地
东 部 季 风 区
水文:
森林下发育的土壤肥沃
平原、丘陵为主,西高东低
地形:
气候:
第8页/共16页
内蒙古草原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广泛而深刻
不够广泛而深刻
微弱
水旱灾害
水分
热量
种植业为主
草原牧业为主 灌溉农业
高寒牧业为主少部分河谷农业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
第14页/共16页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气候
水文
植被土壤
面积人口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特征
45%;95%
30%;4%
25%;1%
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依据了地形、气候、水文等,同时考虑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第1页/共16页
三大自然区
第2页/共16页
中国三大自然区
东 部 季 风 区
西 北 干 旱 半 干 旱 区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2.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2.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阐明了我们需要具备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掌握物质的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人类社会的构成两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一步阐明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人类意识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含义,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懂得世界的本质。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能够用世界的物质性阐述有神论与无神论,摒除有神论的谬误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难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观点辨析:辨析如下观点,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讲内容。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汉)王充2.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英)培根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宋)陆九渊4.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宋)程颐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判读上述言论的派别和表达的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五种观点分别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之前的几节课已经讲解并分析过,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地理教案: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理教案: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理教案: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一、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其地处于亚洲大陆东部,横跨东、南、西三大自然地理区域,面积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由于中国地域广袤、气候多样,导致了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特点,并探讨应对策略。

1. 水灾水灾是中国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雨水集中,特别是南部和东部地区,因此暴雨引发的洪水、山洪、泥石流等水灾经常发生。

这些灾害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生命伤亡。

典型的例子是1998年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洪灾,该次洪灾导致2000多人死亡,近3000万人受灾。

2. 地震地震是中国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地震,如汶川地震和唐山大地震。

这些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震发生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 干旱干旱是中国的常见自然灾害,尤其是北方地区。

中国北方气候干燥,水资源匮乏,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干旱频发。

干旱严重威胁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

为了应对干旱,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修建水库、调水输水、开展节水宣传等。

4. 台风中国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

台风是中国南部和东部地区的重要自然灾害。

台风带来的暴雨和强风往往引发洪涝、风灾等。

这些台风给当地居民和农业带来巨大破坏。

为了应对台风灾害,中国政府对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大投入,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二、应对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方法和策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救灾工作。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方法和策略来应对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1. 建立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通过气象预报、地震监测等手段提前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或减轻灾害的影响。

中图版初一下册地理教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中图版初一下册地理教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中图版初一下册地理教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读图分析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举例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实例体会和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培养学生全局统筹观念,体会到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重要性。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及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你或许能说出南、北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很多差异,但是你知道这些差异的明显界线在什么地方吗?【二】新课学习〔一〕秦岭—淮河线1.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

〔如图〕视频:«秦岭——南北分界线»秦岭: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千米,海拔为1500~2500米。

[来源:ZXXK]拓展延伸:秦岭的〝贡献〞秦岭东西延伸,挡住了由东南往西北太平洋吹来的季风带来的水汽,使秦岭以北气候干旱,黄土飞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其典型的景观。

而秦岭以南那么降雨丰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

黄土高原给人以苍凉和贫瘠的感觉,但秦岭以南的汉中和四川盆地那么完全享受着秦岭的庇护和恩惠,是秦岭挡住了北方频频南下的冷空气,造就了汉中盆地和〝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富裕。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下游分别注入长江和黄海,全长约1000千米。

〔1〕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读图,秦岭—淮河线是1月份多少℃等温线通过的地方?〔0℃〕出示图片:秦岭以北冬季景观、秦岭以南冬季景观。

〔2〕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读图,秦岭—淮河线大约是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800m m等降水量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北上,遇到秦岭抬升,使得秦岭以南易形成降水,秦岭以北降水明显减少。

〔3〕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活动:比较观察以下图中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地理状况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通过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表现出来的?差异一:冬季河流有无封冻秦岭—淮河线以北河流有封冻期、秦岭—淮河线以南河流无封冻期。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教学重点】三大自然区的空间范围及各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三大自然区的界线和相关重要地理界线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如果需要根据自然特征, 将我国的陆地部分划分为少数几个区域例如 3~4 个,你会怎样划分呢?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注意总结学生的划分标准,划分方案 的合理性等。

〖过渡〗要研究一个广泛的区域,对其进行合理的划分常常是非常重 要的。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在这个整体的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实我 们在低年级学习地理时就已经了解了一些区域划分的实例。

例如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我国的温度带、我国的干湿区的划分等。

以上都是按照某一个自然要素进行的研究,相对来说很容易根据这个 指标划分成少数几个区域。

例如,如果只按照成绩来划分全班学生,我相信大家都能很快将全班 分成几个集团。

如以 60 分为界,就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当然还可以继续细化〖提问〗很显然,仅仅以成绩来划分,这是很不合理的。

如果要你根据全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成绩来划分,你会采用哪些 标准呢? 〖讨论〗正如上面的过程一样,我们要把中国这么大的区域进行自然 区划,也需要同时考虑很多的自然因素。

地理学家已经参考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因素将我国进行 了自然区划,请同学们看中国三大自然区图,思考问题 1 这种划分结果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合理与否? 2 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大致包含的范围是什么?它在哪些地方和我们以 前了解的地理界线大致相同?你所在的地区属于这里的哪个自然区? 〖活动〗组织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将学生分三组完成下表比较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及 差异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范围地形气候水文 植被土壤人类活动 〖课后练习〗 根据已学知识, 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绘制出我国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1.1区域及其类型第2课时教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1.1区域及其类型第2课时教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及其类型》教案第2课时双峰八中:彭友良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和掌握四类区域的含义、影响因素等概况。

2.运用案例,学会具体分析某些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自然区域的概念和分类。

2.知道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方法,以及在实际情况下设立的一些行政区域。

3.知道经济区域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影响因素。

4.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结合实际案例,理解我国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的自由贸易区,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亚洲的自然环境》,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知以大致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方法,为本节自然区域及其分类的学习打下基础。

【讲授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区域的划分和主要类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继续学习和探究区域的四种基本类型,即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

你知道这四类区域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吗?影响这些区域形成的因素分别有哪些呢?自然区域怎么进一步划分呢?文化区域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这些问题就是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板书)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二、区域的类型1. 自然区域及其分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什么是自然区域?2.自然区域是如何进一步分类的?生:(可能的答案)1.自然区域的概念: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自然区域的分类:(1)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等。

(2)部门自然地理的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等。

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在层次上属于自然大区,即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大兴安岭针叶林区、华北平原落叶阔叶林区、海南季风林区等是典型的自然区。

中国的地形与自然教案

中国的地形与自然教案

中国的地形与自然教案。

一、中国的地形1、山地地形山地是中国地形类型之一,占中国陆地面积的66%。

中国主要山脉有祁连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东北山地、万山山系等。

这些山脉布满整个中华大地的不同地区,为山地地形的形成造就了绝佳条件。

2、平原地形除了山地,中国还拥有大片的平原地形。

平原广阔,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等地。

平原多河流、湖泊和湿地,地理环境良好,适合人们的生活和农业开发。

3、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的石灰岩溶洞,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和重庆等地,是中国享有盛名的独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石灰岩水解而形成的,其奇特形状吸引了无数游客。

4、沙漠地形沙漠是中国地形中的重要一部分,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如戈壁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等。

这些沙漠的面积都很大,覆盖了广阔的地区。

沙漠中气候干燥,荒凉险恶,旅行者需格外小心。

5、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分布于中国南方,如湖南宝丰、广西龙胜、广东韶关等地。

丹霞地貌是自然界的艺术品,以其多彩、奇特造型,成为了中国西南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景点。

二、中国的自然资源1、水资源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

河流、湖泊、水库等水资源都分布在全国各地。

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河流是中国的三大河流,其中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

2、森林资源中国拥有广阔的森林资源,其中主要森林区集中在东、中、西三大区域。

我国森林总面积达209亿亩,设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城市森林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度假、赏景旅游的胜地。

3、草原资源中国拥有广阔的草原地区,包括草地、草原和湿地。

中国草原种类丰富,有牧草、草原草、蔬菜等。

近年来,我国对草原保护事态越来越重视,对草地生态环境守护的工作也在不断加强。

4、矿产资源我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也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包括煤炭、铁矿石、锌矿石、钨矿和建筑石等,其中最丰富的煤炭资源。

在煤炭产业的发展中,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和消费国。

三、中国的自然教案1、自然植被的教学在自然植被教学中,重点介绍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环境适应能力。

第一节 地球的地理区域划分(教案)

第一节 地球的地理区域划分(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地理区域划分(教案)一、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地理区域划分及其特点2. 掌握各种地理区域划分方式的概念、特点及适用范围3. 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二、教学重点1. 各种地理区域划分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2. 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三、教学难点1. 如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部分:地球的地理区域划分及其特点1. 地球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 以天文位置为划分依据的地理区域划分(根据纬度、经度、时区等)* 将陆地与海洋分开的地理区域划分(大洲、洋、岛屿等)* 按照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地理区域划分(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按照人类活动特征划分的地理区域划分(城市、乡村、工业区、农业区等)2. 地球地理区域划分的特点* 天文位置划分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具有客观性和连续性,但没有自然和人文的划分依据* 以海陆为划分依据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与自然环境有关,但对某些地区的划分不够明确* 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受制于自然环境的时空限制* 人类活动特征划分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可以反映人类活动的特征,但难以明确界限,有时会出现互相交叉的情况第二部分:各种地理区域划分方式的概念、特点及适用范围1. 天文位置划分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 每个地区的纬度、经度、时区等以天文位置为依据进行划分* 适用于全球性方面的处理,如气象、环境、交通等2. 以海陆为划分依据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 将陆地与海洋分开,可以划分大洲、洋、岛屿等* 适用于地理研究、自然资源调查及海洋科学研究等3. 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 按照气候、植被、土壤、地貌等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划分* 适用于各种自然科学、资源以及人口发展等方面的研究4. 人类活动特征划分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 根据人类活动的特征将地球划分为工业区、农业区、城市区、乡村区等* 适用于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第三部分: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1. 根据研究内容选择* 地球现象要素的研究,适用于地球自然环境因素划分,如气候分区、植被带、土壤类型等* 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适用人类活动特征划分,如工业区、城市区、民族区、宗教区等2. 根据具体要求选择* 合理运用多种划分方式,对同一地区进行多角度研究,加深对地球特征的认识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各种地理区域划分方式的概念、特点及适用范围2. 实践操作法: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地域划分方式3. 讨论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掌握地理区域划分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划分方式。

小学地理精通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地理精通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地理精通版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课:我国的七大自然地理区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七大自然地理区的位置和地理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中国七大自然地理区的位置和地理特征。

2. 如何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七大自然地理区各自的特征和联系。

2. 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放映我国七大自然地理区的图像,让学生看一看这些地理区的位置和地形特征。

2. 介绍自然区的地理特征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对它们的不同之处形成认识。

3.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比较各自然地区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总结归纳。

4. 让学生通过图表来比较、反思中国各个自然区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5. 教师提供与本课有关的其他材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进一步思考。

6. 结束本讲课。

作业
1. 绘制中国七大自然地理区的简图。

2. 根据所学知识,编写一篇短文描述中国的自然环境。

参考书籍
1. 《小学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华地理区域划分教案:认识祖国的地理分区

中华地理区域划分教案:认识祖国的地理分区

中华地理区域划分教案:认识祖国的地理分区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地理区域划分的基本概念;2. 掌握中国地理及其分区;3. 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的特征;4. 对比各地区特征,认识经济、文化差异;5. 增强爱国主义、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中华地理区域划分的基本概念;2. 掌握中国地理及其分区;3. 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概述2. 中华地理区域划分3. 中国地理分区4. 中国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的特征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活动法3. 多媒体教学法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地点,并说明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的风景。

2. 引出今天的话题:认识祖国的地理分区。

第二步:讲授(35分钟)1. 中国地理概述:分布地点、总面积、陆地面积、海域面积。

2. 中华地理区域划分: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的划区图为样本,介绍了中国的东北、华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分区。

3. 中国地理分区:山地地带、平原地带、盆地地带、高原地带、戈壁地带、盆山地带等七个地理分区。

4. 中国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的特征:南北方气候、东西方自然环境、东北、西南铁路、京九铁路。

第三步:活动(35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调查和发现你所在地区的地理特征,归纳和演示结果。

2. 小组再选择一个地区,比较两个地区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列举因素。

第四步:总结(15分钟)1. 简述中华地理区域划分的基本概念。

2. 列举中国地理分区和自然环境的特征。

3. 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差异。

六、教学评估1. 处理成果:学生所制作的演示材料。

2. 评价:教师评价小组的解决方案、易用性、原创性、综合性和表现性。

七、教学素材1. 图片:中国地图、各地区地图、自然条件图。

2. 文献资料:《中国自然观》、《中国地退》。

八、教学反思1. 学生表现:学生表现非常积极,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和演示成果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案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案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2、使学生理解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3、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2、难点:中国的地势走向与三大自然区的差别与联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电脑,投影仪等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六、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年开始了。

我们也开始了高三地理选修课的学习,从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的地理学习,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

现在我们建造地理知识大厦的材料已经有了,现在我们要构建大厦了。

以前我们多是去单独的去看问题,现在我们要综合的看问题了(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结合,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

我们从本册书的目录就可以看出来,知识更加综合,问题更加接近实际。

下面我们开始我们的第一单元的学习。

[板书]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播放一组中国的自然,人文图片。

[讲解] 由这组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土辽阔,各地的景观各有特点,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也是各有千秋。

这就是我们该单元所讲的区域差异。

那么就让我们从自然方面开始吧。

[板书]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提问]初中时我们讲了我国的地形,那个同学能谈一下呢?[归纳]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第三阶梯: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他们的划分主要是从海拔的高低来考虑的,以山脉为界限。

[承转]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同时同学们考虑它的划分与三大阶梯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板书]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讲解] 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区域差异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2.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及其差异。

3.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一、区域差异1.区域差异的成因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表现(1)自然环境: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出现差异。

(2)人类活动: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差异。

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1.自然环境的比较(1)相似性: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2)差异性:(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渔业资源丰富。

(2)差异性:1.划分依据及成因(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两大要素。

(2)成因:①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②气候⎩⎪⎨⎪⎧ 气温:受太阳辐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降水: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具体划分(如下图)(1)三大自然区名称:a 东部季风区,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 青藏高寒区。

(2)界线:①a 与b 界线Ⅰ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②a与c界线Ⅱ大致与横断山脉吻合。

③b与c界线Ⅲ大致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吻合。

[问题探究]1.对比教材P10图1-2-3,图1-2-4,探究下面问题。

探究1 日本和英国气候差异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提示: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西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明显的季风气候。

其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终年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影响,并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了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探究2 在农业生产上,为什么日本以种植业为主,而英国以畜牧业为主?提示:日本属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因而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

1.1.1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案

1.1.1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① 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②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③相对一致的特性层次性:范围④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1)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⑤ 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⑥ 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⑦ 、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⑧ 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⑨ 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东部季风区Ⅰ.范围:包括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Ⅱ.特征a .⑩ 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b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c .随⑪ 变化的气温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Ⅰ.范围:包括⑫ 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Ⅱ.特征a .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b .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⑬ ;c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⑭ 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Ⅰ.范围: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⑮山间高地组成。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达木盆地。

【主题】第三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 第1 ,2课时 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 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案学 案Ⅱ.特征a.海拔高,形成独特的“⑯”;b.内外流区兼备,高山耸立、湖泊众多;c.随海拔而变化的⑰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人教大纲版选修2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人教大纲版选修2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了解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以及人类对其影响程度等方面的特点。

3.理解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是一种综合多种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理解我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我国地势图、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图等,分析说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与界线。

德育目标通过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树立区域差异的思想,从而提高对环境客观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中国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及界线,三大自然区各自然要素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情况。

●教学难点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基本因素——地貌、气候。

要对作为环境要素的地貌、气候本身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整体中发挥的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利用自制投影片或课本地图进行启发式读图分析的方法,解决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对各大自然区的特点,采用学生自学后的列表比较及综合联系分析的方法。

●教具准备1.自制投影片:我国地势分布图,我国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我国三大自然区图,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以上最好能制成复合式投影片)2.我国三大自然区基本特征比较表(投影片)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在学习了高一的系统地理和高二的选修地理的基础上,今天起我们将开始探讨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方面的知识。

作为国土整治的开篇,本单元首先研究了解的是我国的区域差异知识。

(板书)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承转)我国国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各地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水平等也有明显不同,由此构成了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我国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情况,我国可以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讲授新课](板书)§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复习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或教师提示后,请继续学生思考分析这两大特征: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教师归纳)组成各自然区域内的各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某一个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都必然会引起其他自然要素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自然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2、使学生理解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3、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2、难点:中国的地势走向与三大自然区的差别与联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步骤:
我们开始了高三地理选修课的学习,从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的地理学习,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

现在我们建造地理知识大厦的材料已经有了,现在我们要构建大厦了。

以前我们多是去单独的去看问题,现在我们要综合的看问题了(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结合,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

我们从本册书的目录就可以看出来,知识更加综合,问题更加接近实际。

下面我们开始我们的第一单元的学习。

[板书]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播放一组中国的自然,人文图片。

[讲解] 由这组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土辽阔,各地的景观各有特点,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也是各有千秋。

这就是我们该单元所讲的区域差异。

那么就让我们从自然方面开始吧。

[板书]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提问]初中时我们讲了我国的地形,那个同学能谈一下呢?
[归纳]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第三阶梯: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他们的划分主要是从海拔的高低来考虑的,以山脉为界限。

[承转]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同时同学们考虑它的划分与三大阶梯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板书]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讲解] 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

同样,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他的也要变化,如气候的变化,会使土壤,动植物等都发生变化。

看幻灯片(我国不同地区的植物,土壤)
[讲解] 看到雪松,黑土地想到东北;看到骆驼刺,沙漠想到西北;看到椰林,红土想到南方。

不同的植被土壤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正如课本上所说"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那么什么要素起决定作用呢?在我国,主要是气候和地貌。

它们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同学们看图1.1,然后看P3第二段,总结一下,回答我让你们思考的问题。

(此时,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
[总结][板书] 划分标准不同[叙述]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各区的特点,咱们来看一组图片(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
[总结填表]
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范围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占全国面积的45%,人口的95%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貌单元,面积占全国的30%人口的4% 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的1%.
地形海拔较低,大部分在1000米以下,东部的大部分在500米以下,并有众多平原。

海拔较高,但差别显着。

3000米以上山脉,250-500米的内陆盆地海拔4000米以上,有7000-8000米的山峰。

气候夏季海洋季风影响,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风向降水有季节变化,年降水量>400mm. 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东部400mm左右,西部100mm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

气温低,冻土广泛。

风力大,水汽少
水文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区,河流短小,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湖泊多,多咸水湖。

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使许多江河的发源地;多冰川,湖泊。

植被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丛。

谷内有森林。

土壤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人类
活动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

人类影响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

但该区较脆弱,易受破坏人类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

[叙述总结]通过本节学习让我们学到了怎样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和各大自然区的特点。

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我们学到了一些地理学的方法。

深刻体会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布置作业] 思考题:通过本节的学习来考虑一些现实问题(如你对西部大开发在自然方面的看法,对南水北调在自然方面的看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