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古代建筑史

斗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
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宋营造法式中将建筑等级将斗栱用材分为八等。
清式以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栱用材的趋势是由大变小。
在宋代也称为“铺作”,因为是层层相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
铺作:狭义说是指斗栱;广义说是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
补间铺作:宋代建筑位于两柱之间阑额上的外檐斗栱称补间铺作,即清代的平身科。
补间铺作的数量,通常当心间用2朵。
其他次、稍各间用1朵。
各补间铺作的分布尽量使之间隔大体匀称。
四铺、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
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插昂)、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六、七、八铺作以此类推。
斗栱作用:①结构支撑作用(将屋面荷载均匀传递到柱上),同时也起连结柱网的作用。
②增加承压面,改善梁柱等结构的受力特性。
③承托挑檐檩,使深远的出檐称为可能(出檐最基本的功能是防雨)。
④利于抗震,斗栱的榫卯结构增强整体结构的弹性,能抵消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⑤模数作用,可作为确定各种结构构件尺寸的依据。
⑥装饰作用,明清斗栱的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
⑦等级标志,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不同重要等级的建筑的斗栱用材,跳数均不同。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制作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檐下斗栱因位置不同,作用也用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梁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1、明清皇宫(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长城(北京)长城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因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颐和园(北京)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5A级国家景区。
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4、天坛(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5、苏州古典园林(江苏苏州)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6、平遥古城(山西平遥)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西安临潼出土的,是我国首批5A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8、丽江古城(云南丽江)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古代建筑艺术也独具特色,发展出了多种建筑风格和类型。
本篇文档将简要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建筑、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封建社会城市建筑以及明清园林建筑等方面。
一、原始社会建筑中国的原始社会建筑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
这些建筑多以土木为材料,采用半地穴式或地面木架结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土木结构的房屋、窖穴、墓葬等建筑遗迹。
此外,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中也发现了不少土木结构的大型建筑遗址。
二、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中国的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在夏、商、周三代时期逐渐发展成熟。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木材结构为主,多采用梁柱式或穿斗式结构。
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其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其气势恢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色。
三、封建社会城市建筑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城市建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化,包括塔、楼、亭、阁、廊、殿等不同类型。
城市布局也逐渐形成了以皇宫为中心,街道和坊市为骨架的城市格局。
其中,宋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城市建筑最具代表性,其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魅力。
四、明清园林建筑明清时期,中国的园林建筑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注重意境和自然美,将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
江南地区的园林最具代表性,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这些园林以水景为主,辅以假山、亭台、花木等元素,形成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景致。
同时,北方地区的园林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严谨的布局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韵味。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跨越了数千年,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都独具特色。
这些古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古建筑史

▪ 2、规划思想:都城布局以保证帝王的使用与安全为目的。战国间流传的技 术记录书《考工记》载有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 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 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但目前资料显示,还没有 发现一处都城是按这种布局建造的。
▪ (六)明清:1、砖的应用普遍。2、琉璃面砖、瓦的质量提高了。3、 木结构定型化。4、建筑群布置更趋成熟。5、私家园林建筑盛行。6、 官式建筑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喇嘛教建筑盛行。8、民 居建筑丰富。9、单体简化,群体水平提高。
全国现存古塔达三千多座,而其中最高 者当属河北省定州料敌塔。
▪ (二)汉代的建筑特点:1、 高楼建筑有较大发展。2、出 现了制砖技术和拱券技术。3、 木结构建筑成熟,有了楼阁建 筑。4、石建筑有了较大发展。
▪ 石阙:汉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 侧多立双阙,或木构,或石砌; 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 多,均为后汉物。阙身形制略 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 有子阙者,则有较低较小之阙, 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 下有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 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 大下小之石块承檐者。
▪ 木结构优点之二是从采伐到施工都比较便利.砍伐树木比起开山 取石、制坯烧砖自然简便一些,用木材做柱子、梁枋比起用砖、石做 立柱,用发券的方法做房顶要便利的多,木门窗、木雕刻要比砖石雕 刻简洁得多。
▪ 木结构的优点之三是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 木结构的缺点:寿命短 防火差 防腐差
▪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大屋 顶。这种屋顶不但形体硕大,而且还是曲面的,有的屋檐两头高于中 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也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
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
代表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 宫殿遗址: 面积
比一号小,同样也是 门、堂、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 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 的常规布局方式,中 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 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3、斗拱的演进
柱枋规格化
人字拱盛行
昂的出现
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
•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581年~1279年)
•
一、 隋、唐
(581年~907年)
1、规模宏大, 规划严整的城市
◆都城:隋大兴 城
(唐长安 城)
采用里坊制, 严整宏大的繁荣大 都市。日本的平城 京、平安京规划都 受到唐长安的影响。
新型建材----瓦的出现和使用;
出现四合院建筑
代表实例: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陕西扶凤召陈遗址(复原)
西周中晚期,扶凤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实现了建筑的升级; 瓦保护了屋顶,同时也助推了木构架的发展。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前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
二、细石器时代---巨石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三、聚落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防御观念——城市孕育萌生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课件

凤雏建筑基址 墙体 厚580—750mm 墙皮 厚10mm 屋顶 厚70—80mm 台基 高1300mm;南北长45.2米、东西宽
32.5米 柱础 立柱 深度 -
召陈建筑遗址 厚800mm 高760mm;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
直径900—1000mm 直径500—700mm 入土100mm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
年代 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特征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高潮时期。从盛唐(8世纪) 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的 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 已稳定下来。
建筑 大兴城、赵州安济桥
人物 李春
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 佛塔、石桥、皇陵、园林、宫殿 人物 喻皓、沈括、李诫 著作 《木经》、《梦溪笔谈》、《营造法式》 进步 减柱法、移柱法;斗拱作用减弱;拱高柱高比例减小
宋代文物
宋代湖田窑影青南瓜壶
宋代官窑粉盒
哥窑双贯耳八棱瓶
宋代建筑特征
北方屋顶较陡;南方较平缓,出檐深 建筑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 有些昂被斜袱代替 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
新石器时期——榫卯结构
新石器时期遗址
河姆渡遗址
山东章丘市龙山镇西河遗址
广西平乐县遗址
新石器时期建筑复原图
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更向前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繁荣的氏族公社遍及全 国各地,从母系的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的氏族公社以至于逐渐解体,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发 展的整个过程,并终于创造了青铜器文化,进入了阶级社会。
新石器时期文物
磨制石器
古代建筑

普通台基
故 宫 三 大 殿 台 基
屋身
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 檩条,形成梁架。 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 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 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 封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 面而呈阶梯形。 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 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 “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 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 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场所。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 万多平方米。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 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外坛墙 周长约为2015米,内坛墙周长约945米,红色墙身,黄琉 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黄琉璃瓦歇山顶。 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 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 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方形石 柱和木柱个一个,象征“社主”和“稷主”,现已无存。 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 砖。
天坛
地坛
地坛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祗的场所。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 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 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 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 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 十三年(1534年),改名为地坛。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挑战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
• 古代建筑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 以保护和传承 •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企业、民间共同努力, 共同维护
古代建筑遗产的挑战
• 古代建筑遗产面临自然侵蚀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压力, 保护难度加大 •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确保 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宫殿建筑的文化传承
• 宫殿建筑继承了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建筑传统 • 宫殿建筑中的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传承了中华民族 的文化特色
宗教建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播
宗教建筑的精神寄托
• 宗教建筑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为信徒提供了精神寄托 • 宗教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形式,体现了教义和信仰的内涵
宗教建筑的文化传播
•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发现了早期 的建筑遗迹 • 夏商时期的宫殿、宗庙等建筑逐渐形成
03 史前时期建筑的特点
• 建筑结构简单,主要采用木结构和竹结构 • 建筑材料以木材、竹子、泥砖为主
夏商周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
夏商周时期建筑的风格
• 宫殿建筑开始出现,如夏朝的阳城、商朝的殷墟等 • 宗庙建筑逐渐规模化,如周朝的宗庙制度
南方地区的轻巧与细腻
南方地区的建筑特点
• 南方地区的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注重通风与遮阳 • 南方地区的建筑造型轻巧,善于运用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
•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以园林建筑为代表,如苏州园林等 •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以民居建筑为代表,如福建土楼等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
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特点
建筑雕刻的艺术价值
• 建筑雕刻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古代工匠 的创意和技艺 • 建筑雕刻的题材丰富,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建筑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多样,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种风格:2.1. 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采用木头搭建,灵活性强,能够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存在了。
著名的例子是中国四大古建筑之一的山东泰山东岳庙。
2.2. 石砌建筑石砌建筑主要以石头为材料,采用切割、堆砌等方式进行搭建。
石砌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例子有北京的故宫和洛阳的龙门石窟。
2.3. 抬梁式建筑抬梁式建筑主要以青石和雕花石为主要建材,特点是梁柱各自的荷载相互通过梁柱传递,不依靠外墙支撑。
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比较常见,具有雄伟、高大的特点。
著名的例子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曲阜孔庙。
2.4. 砖木结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优点。
这种建筑风格在唐代、元代和明代比较常见,应用广泛。
著名的例子有南京的明城墙和北京的天坛。
3. 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3.1. 考古时期建筑考古学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人们已经开始搭建简单的木结构建筑。
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技术不断提升,建筑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3.2. 传统建筑时期在古代中国的传统建筑时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宫殿、寺庙和园林为主要形式,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并追求和谐、平衡的美感。
3.3. 官府建筑时期从唐代开始,官府建筑逐渐兴起,并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此时期,房屋建筑主要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例如“栈道房”和“楼阁”等。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砖石建筑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以砖石作为主要结构材料,设计有特色的“台阶式”和“斗室”等建筑形式。
3.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宫殿和佛教寺庙的宏伟建筑,例如拥有众多宫殿建筑的洛阳宫和悬空式的盘空寺等。
4.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民居、庙宇和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以木构架和雕花装饰为特点的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古建筑等。
5. 近代史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建筑的引入,现代化的房屋建筑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西式的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当代时期(1949年至今):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房屋建筑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
一方面,传统建筑技术得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和民居得到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住宅小区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兴起。
总的来说,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从木结构、砖石建筑到现代化建筑的演变,同时也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在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风格和形式的建筑,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在商朝时期,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以柱子和横梁支撑。
这些建筑通常是方形或矩形的,并用夯土建造围墙。
商朝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殷墟,也被称为亚洲最早的古建筑遗址之一,其遗址包括宫殿、住宅和墓地。
随着周朝的兴起,建筑技术和材料得到了改进。
周朝时期的建筑更加精细和复杂,使用砖石和木材等材料。
宫殿和寺庙是当时主要的建筑类型,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和装饰华丽。
周朝时期的著名建筑包括开封的周公庙和洛阳的孔庙。
秦朝统一了中国,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创新。
秦朝时期采用了新的建筑技术,如使用砖石和弯曲的木材来构建拱形屋顶。
这种技术的发展对后来的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标志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愈加多样化。
汉朝时期的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特点是建筑规模宏大和结构精细。
唐朝时期,中国建筑出现了更加华丽和壮丽的风格,如大型宫殿和佛教寺庙。
宋朝时期,建筑风格更趋向于简约和雅致,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明朝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再次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明代的宫殿和寺庙更加雄伟壮观,以砖石结构和琉璃瓦为特色。
明朝时期的著名建筑有北京的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
清朝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外来影响,主要是满洲人的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清朝时期的建筑特点是建筑规模大、装饰华丽,包括紫禁城、颐和园等。
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发展通过漫长的历史时间线,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技术的独特魅力,也给后世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纯手打)

一、原始社会建筑:巢居(长江干阑式)穴居(黄河木骨泥墙)1长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最早的榫卯技术的房屋2黄河:仰韶文化:河流两岸二级台地,有利于耕牧与交通(同心圆模式,以中为尊)龙山文化:家庭私有,双室相连的套间半穴居,平面“吕”,木骨泥墙二、奴隶社会建筑:1夏:最早的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廊院式,外有一圈回廊,(茅草盖顶,夯土筑基)2商: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不同功能,分布在不同位置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偃师商城——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城)庭院式建筑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陵墓(1 2 4出羡道)各功能区域无严格划分3周: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宗庙):2进院,周围有檐廊环绕瓦的发明:使西周从“茅茨土阶”的简陋到了较高的阶段4春秋:高台建筑的出现,瓦,砖的普遍使用5秦始皇陵是中国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6汉茂陵陵上石刻“马踏匈奴”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石刻艺术的杰作7世界最早的空腹拱桥: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安济桥8宋最高的砖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9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10最早的石窟:库车克孜尔石窟11元代采用减柱法的代表建筑:广胜下寺正殿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战国:齐故都临淄/邯郸赵城:工商业在大城中,宫城在大城西南角。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高台建筑盛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1曲阜鲁故都:(与考工记相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秦:1秦都咸阳: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大山大水间宫室散落,无郭,弥山跨谷,广布宫苑,天人合一,遭运发达3汉:木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已形成,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1汉长安城:在秦咸阳兴乐宫建立起来,自由的里坊制布局1城市外形不规则,城内主要用地被宫殿所占2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陵邑(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道路系统为八街九陌4北有渭水,西有上林苑,和自然有机结合4三国,晋,南北朝:大量兴建寺庙,石窟1三国曹魏邺城: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中轴线明确,军营园林官衙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组成“里”2北魏洛阳城: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创建内城,外郭城形制,三重墙体系,左祖右社,不规则方格网路3南朝建康城: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城市整体布局呈不规则状,三重墙体系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宫后苑的布局,多宫并制向一宫制发展4城中市场多,分布布置,方便百姓5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自由6因地制宜,外层利用天然地形,以山为阙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中国建筑成熟期)2唐: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b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发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的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1隋唐长安:1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2总体是中轴对称布局,平面呈矩形,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划分108座里坊3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4实行宵禁(唐玄宗时期)和里坊制5开凿了河湖水系6利用龙首原高地建大明宫7道路两侧设排水沟,街道两侧种植槐树2唐大明宫:大明宫位处高地,居高临下,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前部由丹凤门、含元、宣政、紫宸等前朝南北中轴线布置,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麟德殿、三清殿等3东都洛阳:1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地势平坦,布局整齐2宫城皇城位于西北高地,占据有利地形,3全城除皇城与宫城外划分为103坊3市,坊内都是十字街,四边开门,三个市场位于漕运方便地点4漕运较长安发达5城墙很多,宫城北东西三面都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再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宫城6在皇城西侧苑建造上阳宫,其作用于大明宫相似3五代: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较唐代有所发展,建成铁塔4宋: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不采用里坊制和宵禁2木构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宋塔主要是砖石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1宋东都汴梁:(居中)1三重墙体系,三重城墙均有护城河环绕2四水贯城,水运发达3打破里坊制,形成街巷制,市坊杂居,商业发达4出现瓦市勾栏,御街千步廊,消防制度确立5是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中心地位下降,市内有绿化7城市平面并不十分规则,道路有自发性5辽:较多的保留了唐代的建筑手法,辽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6金:建筑沿袭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的影响,但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7西夏:受宋影响,有受吐鲁番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元:1喇嘛庙的兴起2木构架建筑继承宋金传统,但规模和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简化的优点:节省木材,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梁檩与柱子之间直接的联系,减柱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1元大都:(偏南)1保留金中都旧城(偏西),在其东北另建新城2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轴线合一,三重城墙,左祖右社,道路系统规整,呈方格状,平面近于方形3街巷制布局,南北为大街,东西为胡同,城内市肆分散4除北侧两门,剩下均旁三门,门外设瓮城5开凿了大面积的人工河谷水系(山水城市)2明:建筑特点: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广3木结构经过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构建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界8风水术到明代已达极盛1明南京:1南京城功能划分:城东皇城,城南居住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2城墙顺应地形,四重城(宫城,皇城,都城,外郭)三重瓮城3新宫以富贵山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左祖右社4居住在秦淮河一带。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建筑,到商代、周代、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宫殿、寺庙、园林,再到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和民间建筑,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遗产。
远古时期的原始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为主,如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的窑洞、竖穴式建筑等。
商代的建筑开始采用砖木结构,出现了城墙、宫殿和墓室等建筑。
周代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影响,礼制建筑成为主流,宗庙、祭祀场所逐渐兴起。
秦汉时期,由于统一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建筑风格开始趋于规范统一,城市规划、宫殿建筑和陵墓建设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黄金时期,宫殿、寺庙和园林的建设达到了极高水平。
唐代的建筑注重规模和气势,以大型寺庙和宫殿为代表,如大雁塔、敦煌莫高窟等。
宋代的建筑注重细节和艺术性,以宋代皇宫建筑和私家园林为代表,如故宫、拙政园等。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后的辉煌时期。
明代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宋代的传统,注重建筑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如北京的故宫和南京的明孝陵。
清代的建筑则更加注重宏伟和庄重,代表作品有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
除了宫殿和寺庙,中国古代建筑还包括了民间建筑。
民间建筑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如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水乡建筑。
民间建筑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以木结构为主,采用传统的斗拱和悬山顶等特殊结构形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让后人能够欣赏到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史

清代建筑特征
砖石承重;砖木混合结构
梁柱直接榫接
平坐、平坐围廊,悬空抱厦
清代建筑
布达拉宫
乾州文庙大成宝殿
屋顶
屋顶
屋顶
建筑 进步
西周文物
西周象尊
西周颂壶
西周原始青瓷盉
西周建筑特征
夯土高台建筑、前后两进院落 墙表与屋内地面抹有混合“三合土”
屋顶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框架
屋脊、天沟用瓦覆盖 墙内有柱础石
西周建筑局部尺寸
凤雏建筑基址 墙体 墙皮 屋顶 厚580—750mm 厚10mm 厚70—80mm 厚800mm -
召陈建筑遗址
台基 柱础
立柱 深度
高1300mm;南北长45.2米、东西宽 32.5米 -
高760mm;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 直径900—1000mm
直径500—700mm 入土100mm
西周遗址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复原图
西周
召陈发现的柱础,虽然仍在地表面以下,但立柱埋下的深度已减至 10厘米 左右,实际上已不是栽柱,近乎在台面上立柱。这也反映了当时营造的木构建筑, 其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又有所提高。西周遗址出土的瓦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年代最 早的陶瓦,陶瓦的发明在建筑技术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年代 特征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代建筑承金代建筑,因建筑工程技术低落,故依赖汉人工匠营造。元 代建筑特点是粗放不羁,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多用原木作梁,外 观粗放。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 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 阳和楼、永乐宫、慈云阁、漳州桥、观星台等 郭守敬 佛教、喇嘛教兴盛;汉地与蒙古习俗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史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以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继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
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因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
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极缺乏。
殷周战国以来城郭宫室陵墓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
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焉。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
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90年)虽在当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
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
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Buddhist)之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
唐为中国艺术之全盛及成熟时期。
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
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
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
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
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
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夥。
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例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
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六、元、明、清时期(公元1280-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京,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
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仍古制。
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由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
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
于是民居市屋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
迨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
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
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
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
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元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形成,则尚有所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