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小儿疝气疝囊高位结扎术效果论文
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常规术式的疗效比较
HE Hu a CU 1 L e i DANG S h e n g c h u n Qu J i a n g u o De p a r t me n t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u r g e r y , T h e A f i f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t y ,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宣传文章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宣传文章导引:介绍疝囊高位结扎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儿腹部腔镜手术中的一种先进技术。
它通过小切口与腹腔镜器械,对小儿腹股沟疝囊进行高位结扎,达到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手术原理、适应症、手术优势等方面详细介绍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旨在促进对该技术的了解和推广。
一、手术原理: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是通过腹腔镜器械经腹壁上切口进入腹腔,对腹股沟疝囊进行结扎,阻止腹股沟疝囊进一步突出,达到治疗效果。
此手术可采用单侧或双侧结扎,根据病情需求进行选择。
二、适应症:1.小儿腹股沟疝囊无复杂肠内容物;2.小儿年龄在6岁以下;3.孩子的肠管通畅,无导致肠梗阻的疾病。
三、手术步骤:1.患儿安静入睡后,采用全麻醉;2.在腹股沟区域做2-3个小切口,将腹腔镜器械插入腹腔;3.将腹腔镜引入小儿腹内进行检查,确认疝囊的大小、位置和内容;4.使用器械将疝囊高位结扎,防止进一步突出;5.检查手术部位,确保没有出血、内脏损伤和其他并发症;6.将器械取出,缝合切口后完成手术。
四、手术优势:1.无创伤:通过腹腔镜技术,只需2-3个小切口,大大减少了切口面积,降低了手术对儿童肠道功能和腹壁肌肉的影响。
2.减少术后疼痛: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疼痛更轻,康复期缩短,能够更迅速恢复正常日常生活。
3.快速康复: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迅速,一般患儿当天可以即刻下地,短时间内能够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
4.较低的并发症风险:小儿腹腔镜手术操作精细,减少了术后腹壁感染和腹泻等并发症的风险。
五、倡议与推广:尽管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在疝囊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医疗机构应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另外,加强对家长和社会大众的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该术式和技术细节,为患儿做好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选择。
结语: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一项局部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的先进技术。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和开放式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的疗效观察
功能的影响[ J ]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 2 0 1 0 , 2 0 ( 1 ) : 2 3 . 2 5 . [ 9 ] 寇根生 , 王
3 9 6 3 .
脑 电图和认知 功能 的影 响[ J ] . 现代预 防医学 , 2 0 1 3 , 4 0 f 2 1 ) : 3 9 6 1 —
参考 文献 :
[ 1 ] 张红霞 , 季建林 , 王慧芳 , 等. 药物治疗基础上合并 电抽搐 治疗对 精 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和执行功能的影响 [ J ] . 中国神经精神疾
病杂 志 。 2 0 1 1 , 3 7 ( 2 ) : 6 8 — 7 1 .
动脱 落等不 良情 况的发生 , 因此 , 电休克治疗 的临床应用受
过程 中 , 由于患者全身肌 肉的剧烈抽搐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心 理, 不 易被患 者多接 受 , 同时抽搐 可导致 患者 骨折 、 牙齿松
分裂症 药物治疗 基础上结 合无抽搐 电休克 治疗可 以明显改
善患 者的临床症状 , 同时改 善患者 的执行 功能 , 可在临床 中
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
抽 搐 电休克 治疗精神 分裂症 患者时 可以改善 患者 的认 知功 能等 , 促进患者 的恢复 。 综 上所 述 ,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 的临床 治疗 中应用抗 精神
[ 7 ] 阊金杰 , 杨永杰 , 李海玲 , 等. 无抽搐 电休 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 者执行 功能 的影响[ J ] . 中国健 康心理学 杂志 , 2 0 1 3 , 2 1 ( 1 o ) : 1 4 4 3 —
1 4 4 4.
本 研究 中采用无 抽搐 电休 克治 Nhomakorabea 的精神分 裂症患 者的
过 控制一定量 的 电流来刺激 大脑 , 使 患者 的意识 丧失 , 进行
小儿腹股沟斜疝论文
小儿腹股沟斜疝129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共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29例,其中右侧96例,左侧24例,双侧9例。
巨大疝46例,滑动疝9例,richter疝5例。
嵌顿疝67例,其中手法复位35例,急诊手术32例,手术复位后行疝带压迫或其他治疗,随访28例,最终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行疝囊高位结扎+修补76例,疝高位结扎8例,经腹腔修补10 例。
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均随访,疝复发2例,切口感染3例,阴囊积血,积液8例,神经损伤1例,无输精管损伤及死亡等。
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率高,由于小儿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宜熟练掌握手术技巧,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手法轻柔操作细致,防止复发,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小切口;治疗【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466-02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其诊治有其特殊性,如诊治不及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近10多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甚至有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报告[1],但作者认为目前微型腹腔镜尚未普及,其穿刺trocar的手术瘢痕甚至超过1cm,开放性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仍应是手术治疗的首选。
笔者体会本方法有如下优点:小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切口位置低,愈合瘢痕小且隐蔽;术中未解剖腹股沟管,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手术操着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对患者创伤小,患儿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降低患儿住院费用,加快了医院住院周转率。
本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6年共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29例患者临床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9例患者,男108例,女21例,1岁以内10例,1~3岁72例,4~6岁15例,7~12岁32例。
右侧96例,左侧24例,双侧9例,均无嵌顿。
1.2 诊断:根据父母的叙述和医生的体查,一般可明确诊断,但应注意双侧疝及合并隐睾存在。
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6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股沟斜切口入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组采用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
结论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标签:腹股沟斜疝;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腹横纹切口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疾病,小儿腹股沟斜疝多因为鞘状突未闭合所致,患儿多无腹内压增高等致病因素,因此采用疝囊高位结扎闭合鞘状突多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多采用腹股沟斜切口,手术创伤较大,近年来本院采用经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64例,年龄1.5~9.0岁,平均5.2岁,均为男性患儿,患儿腹股沟斜疝均经查体及B超检查确诊。
其中,58例为单侧疝,6例为双侧疝,患儿入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2例,两组患儿年龄、疝数目及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手术在氯胺酮全麻或者硬腰联合麻醉下进行,对照组采用常规患侧腹股沟斜切口3~4 cm切开至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腱膜进入腹股沟管,自精索内侧提起疝囊,切开前壁,提起后壁,离断游离至腹膜外脂肪处,4号丝线缝扎,逐层缝合切口,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
研究组组采用患侧腹横纹切口为1.0~1.5 cm,切开皮肤后钝性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锐性切开约2 cm,止血钳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后,采用止血钳自联合腱内侧分离提睾肌,自精索内侧提起疝囊,游离及缝扎过程同对照组,切口依次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尿潴留、阴囊肿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常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文旨在总结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腹股沟斜疝是指腹壁薄弱处腹腔内脏器(多为小肠)部分或全部穿出腹股沟区域的一种疾病。
该病常见于婴幼儿期,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域隆起性包块,常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
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方法,手术原则包括完整解剖疝囊、结扎疝环,并保持腹股沟区域解剖结构的完整。
二、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腹腔镜途径在腹腔内完成对疝囊的结扎和处理,术中所需切口仅为脐部两孔。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愈合快、恢复快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小儿疝囊高位结扎。
1. 术前准备及手术操作在进行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前,应充分评估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疝囊的特点,明确手术适应证。
手术中应精心处理疝囊,并结扎疝环,确保疝囊高位结扎牢固、完整。
2. 术后护理及随访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术后恢复情况,避免感染及疝囊复发。
随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及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临床疗效分析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显著。
术后患儿疼痛轻、恢复快、切口瘢痕小,术后并发症少。
长期随访发现,患儿的疝囊均得到良好的结扎,无复发病例。
四、临床注意事项在进行手术前,应严格遵守患儿禁食禁水规定,保证手术操作的安全进行。
2. 术中操作手术中应精心处理疝囊,确保疝囊高位结扎的牢固性及完整性,避免术后疝囊复发。
五、结语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良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
然 后 在 阴囊 外 牵 拉 患 侧 睾 丸 ,使 其 恢 复 到 原 位 。切 口用 可
吸收线做 皮 内缝合 。
股 沟斜疝 的手术 广泛 采用小切 口。2 0 0 6年 7月至 2 0 1 1年
6月 ,两 院采用小 切 口疝 囊高 位结 扎术治 疗小 儿腹股 沟斜
1 . 3 统计指标
统 计两组手术时 间、术 中出血 、术 后活动
例 包 含 大 阴 唇 水 肿 2例 ,未 给 予 处 理 ,1 周 后 自行 消 退 ;切 口感 染 3例 ,其 中 1例 因 切 口浸 在 尿 不 湿 的 尿 液 中 , 致 切
疝6 5 8例 ,按入 院顺 序分 为传统组 2 7 8例 和小切 口组 3 8 0 例。传统 组 :男 2 4 1 例, 女3 7例 , 年龄 1 1个月 至 7周岁。 右侧 21 8例 ( 7 8 . 4 %) ,左侧 3 3例 ( 1 1 . 9 %) ,双 侧 2 7例 ( 9 . 7 %) 。小 切 口组 :男 3 2 8例 ,女 5 2例 ,年龄 9个月 至
时 间 、住 院 天 数 、住 院总 费 用 、术 后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及 复 发
疝 ,并 与传统 切 口 比较 ,报道如 下 :
1 临床 资料 1 . 1 一 般资 料及 分组 上述 期 间两院 收治小 儿腹股 沟斜
情况。
2 结 果 传统组术 后 出现 9例 ( 3 . 2 %) 并发症 ,其中 阴囊 水肿 3
2 0 1 3 年1 O 月第 2 O 卷第1 9 期
小切 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
程 海 晖 朱 强 王 子 宣 应 观 寿
【 摘 要】 目的 观 察和分析 小切 I Z l 疝 囊高位 结扎术治 疗小 儿腹股沟斜 疝的效果 。方 法 两 院近 5年收治, f , J L 腹股沟
小切口疝囊超高位结扎治疗小儿斜疝357例论文
小切口疝囊超高位结扎治疗小儿斜疝357例体会[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超高位结扎术在小儿疝手术中的方法、应用及疗效。
方法对357例小儿疝患者均在经腹股沟小切口腹股沟管疝囊高位结扎基础上采用疝囊超高位结扎术治疗。
结论全组效果良好。
手术操作时间短,创伤轻,并发症少、恢复快,切口无需拆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费用低,很适合在基层医院普及。
[关键词] 小儿疝;小切口;超高位结扎术[中图分类号] r7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ethods,applications and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ultra-high ligation of hernia surgery in children.methods 357 cases of 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 patients had small incision in the inguinal canal by high ligation of hernia sac based on the use of ultra-high ligation of hernia sac.conclusion the overall effect is good. operative time is short,light trauma,fewer complications, faster recovery,incision without suture removal,postoperative pain,quick recovery,low cost,it is suitable for universal primary hospital.[key words] pediatric hernia; small incision; ultra-high ligation近年来,小儿斜疝术式多样化,多以微创(腹腔镜或微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为主;我院我科从2006年2月起,在经腹股沟小切口腹股沟管疝囊高位结扎基础上采用疝囊超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疝气,至今共计357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57例,男性342例(95.8%),女性15例(4.2%),年龄12个月-12岁,平均3.6岁;病程5个月-12年。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单人骥(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外二科 高安 330800)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较高,具有不同于成人的发病特点,故其手术方法亦与成人不同。
我院自1985年~1996年共收治712例,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的方法,10min~20min即能结束手术,平均每例手术费时16min。
术后随访复发5例,复发率为0.7%。
并发医源性隐睾1例,占0.14%;阴囊血肿及水肿13例,发生率为1.8%。
现就其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法及防止并发症三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1 手术时机的选择 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鞘状突仍有自行闭合的可能,以后闭合的机会越来越小,故笔者认为对6个月后腹股沟斜疝不愈的婴儿进行手术为治疗本病最有利的时机。
2 有关手术方法1) 麻醉选择:氯胺酮分离麻醉,按每公斤体重6mg肌注给药,可维持30min左右。
2) 切口选择:小儿腹股沟管很短,只有1cm ~1.2cm长。
通常在内环与外环之间取长约1.5cm 横形或斜行小切口即可。
3) 疝囊高位结扎及止血:切开皮肤后用小弯钳在外环部位钝性分离,分离提睾肌,提起疝囊前壁并切开。
距疝囊颈约1.5cm处提起疝囊后壁,用蚊式钳钝性分离后横断,分离疝囊至腹膜前脂肪平面,注意保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保持疝囊完整性,高位贯穿缝扎,外加单线结扎,剩下疝囊仔细止血,不必剥离。
4) 切口缝合:1号丝线垂直褥式缝合一针即可。
3 有关并发症的防止 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损伤小、费时少,大大降低了术后疝复发、医源性隐睾、阴囊水肿及血肿的发生率。
1) 术后疝复发:疝囊后外侧壁与精索血管、输精管紧贴,分离时不要将疝囊撕裂,向颈部分离时见到腹膜前脂肪才算到了高位。
术中撕裂疝囊,分离未到高位使大疝囊变成小疝囊都是疝复发的原因。
传统的荷包缝合可能造成疝囊撕破或遗漏,而本法贯穿缝扎则可避免之。
2) 医源性隐睾:疝囊分离面大,腹股沟管瘢痕组织收缩,使睾丸上缩,即形成医源性隐睾。
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论文
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图分类号】r7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031-01【摘要】目的探索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12年7月应用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381例。
结果均痊愈。
平均住院3-5d,最早1d出院。
绝大多数术后无哭闹,未诉明显切口疼痛,术后8h 均下床活动,均可进食,术后无切口感染病例,术后3d内体温恢复正常。
术后阴囊血肿积液26例,术后疝复发7例。
结论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可行的,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损伤少,疗效好。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小儿腹股沟疝1987年法国医生moure完成第一例lc手术,标志着新医学里程碑的诞生。
以最小的创伤获取与传统治疗方式,方法等同或更佳的治疗效果的现代微创理念[1]已深入到外科的各种领域。
微创手术具有:1创口小:切口0.5cm-1.0cm,基本不留疤痕;2疼痛轻;3恢复快;4住院时间短:一般情况下6-8h可下床,12-24h肛门排气即可进食,3-5d出院,一周后基本恢复;5出血少:术中几乎不出血等优点,是每个需手术的病人的梦想,微创外科使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我院自2002年1月—2012年7月共用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38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381例,男性356例,女性25例。
年龄1—10岁,平均4岁,381例均为腹股沟斜疝,双侧斜疝16例。
1.2手术方法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特点是高位结扎疝囊,从内环处关闭腹膜鞘突,不必修补腹股沟管[2]麻醉:基础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或用全身麻醉。
手术步骤:相当于内环下方向耻骨结节方向作一0.5-1.0cm的切口,稍加分离,便达外环,不需剪开腹外斜肌腱膜。
将外环向上方牵开,纵行分开睾提肌,找到呈灰白色的疝囊。
婴儿的疝囊壁甚薄易破,分离时应加倍小心,以免撕破,使缝合困难。
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观察论文
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09月10月至2011年5月22例患儿行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全部治愈。
手术时间单侧3~7min,平均 5min;双侧7~16min,平均12min 。
术后住院1~3d。
随访6~19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效果好、恢复快、损伤小、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及术中能探查对侧隐匿性疝等优点。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儿童;腹腔镜辅助;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59-01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广泛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
2009月10月至2011年5月我院行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2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5例,女7例, 0.8 ~2岁;右侧斜疝11例,左侧8例,双侧4例。
19例单侧斜疝中5例发现对侧隐性疝。
1.2手术方法:采用气静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取患侧下腹部耻骨结节上横行顺皮纹小切口,相当于腹股沟外环口所在体表投影上,切口长约1~1.5 cm。
用皮肤拉钩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浅筋膜后,找到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
钝性分离提睾肌和固有鞘膜,直至提出疝囊,将疝囊周围组织钝性分离至疝囊颈部,显露腹膜外脂肪后打开疝囊,置入30度或50度镜后用2号丝线在高位处结扎疝囊,同时建立气腹及采取头低脚高位约15度。
气腹压力维持在8~10mmhg。
用镜头探查对侧内环口,如对侧存在隐性疝,可见疝囊被气体充盈隆起,内环口开放。
明确后撤镜,适当轻压腹部排出腹腔内气体后用2号丝线高位结扎疝囊,在结扎线远端2mm处用2-0可吸收线缝扎疝囊。
牵拉同侧睾丸使精索复位,切口皮肤用记忆合金线皮内缝合。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52例体会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52例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部沟斜疝的效果。
方法:52例小儿斜疝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悬吊术。
结果:术后6天拆线,52例患儿切口甲/Ⅰ愈合,手术时间约为12±3分钟,术后第一天发生睾丸肿大者15例,占男性患儿的31.3%,第三天睾丸肿大逐渐消退,7天左右完全正常。
52例病例全部随访,术后一年复发者2例均在8—10岁年龄组,建议做高位结扎修补术,其余50例恢复良好无复发。
结论:与传统的腹股沟斜疝手术相比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都具有较高的优越性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小儿、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小儿腹股沟疝中以先天性斜疝最为多见,一般主张在一周岁以后行疝囊高位结扎悬吊术,因其在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可使腹壁加强[1],随访6月—1年手术效果满意、恢复快、平均住院3—4天。
我院外科从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共52例,均施行疝囊高位结扎悬吊术。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48例、占92.3%女4例、占0.77%。
其中2—7岁44例、占84.6%,8—10岁8例、占15.4%。
疝囊降至阴囊者45例、占男性患儿的93.8%,疝囊降至大阴唇者2例、占女性患儿的50%。
无肠管坏疽嵌顿疝3例,手法复位成功后手术治疗,术后1年内复发者2例,均在8—10岁年龄组。
术后患侧睾丸肿大者15例,占男性患儿的31.3%,住院一周痊愈出院。
1.2术前术后处理:术前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以防止术中呕吐而发生窒息,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鲁米那。
给予镇静,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
麻醉选用氯胺酮分离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术后伤口压沙袋9小时。
术前30分给予预防性抗生素,运用单一广谱抗菌素,术后停止使用抗菌素。
1.3手术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常规消毒铺单后在腹股沟韧带中点靠内侧1cm至耻骨结节方向的斜切口长约1cm。
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
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16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2015年10月12日到2016年10月12日期间),将其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各80例,对比2组腹股沟斜疝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高位结扎术;微创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在小儿外科疾病当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即为小儿腹股沟斜疝[1]。
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手段为手术治疗[2]。
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易产生术后并发症,且术后恢复时间长,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3]。
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创口较小,患儿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当中,对本院2015年10月12日到2016年10月12日期间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展开研究,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案,见正文描述。
1 资料、方法1.1 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患儿(共收集160 例),所选时间属于2015年10月12日到2016年10月12日期间,将这160例患儿随机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这2组,每80例为一组。
观察组——男、女性患儿占比各为44、36例;年龄范围上限值:7岁,下限值2岁,年龄平均值(6.25±2.51)岁。
对照组——男、女性患儿占比各为42、38例;年龄范围上限值:8岁,下限值2岁,年龄平均值(6.14±2.43)岁。
对比2组患儿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值大于0.05),由于其对比性不强,则2组可以实施比对研究。
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研究
沟神 经 )腹壁 下 动脉 未 发 育 , 外科 肌腱 索 的 前 内 侧 找 到 白色 的 疝 囊 , 离 后 切 上 首 选 手 术 , 术 方 法 众 多 , 儿手 术 时 , 腹 分 手 小
膜 很薄 , 浅 筋 膜 难 以 区 分 , 中解 剖 层 与 术 个 。 开证 实 , 断疝 囊 , 近 端 疝囊 分 离 至 腹 机 一般 选择 在 出生6 月左 右… 小 切 口治 横 将
t 口, 口较 长 约 3 c , J 切 J ~4m 由于 /J 腹 外 lg - , 斜 肌腱 膜 下 的神 经 ( 腹下 神 经和 髂 腹股 髂
见 肉红 色 的 提 睾 肌 , 其 提 出 切 口 , 时 进 一步 扩 张 , 而加 重破 坏腹 股 沟 管的 生 将 此 从 睾 丸应 有 牵 拉 上提 感 , 开 提 睾 肌 , 精 理结构 , 分 在 形成 斜疝 。I L 股沟 斜疝 在治 疗 / J腹 ,
h v a ii s o ma ke r t ,u h a ma l n ii n, te tme s i h t a ma, u c r c v r , w e p n e e a .t s a e v r te f r d me is s c s s l i cs o l t r i ,lg t r u i q ik e o e y l o x e s , t 1I i wo t rh e tn i g xedn .
带 , 段形成 睾 丸固有 鞘膜 , 果 鞘状 突闭 下 如
沟 管 的 损伤 , 旦 发 生嵌 钝 , 果 比 较 严 长 约 lm , 性分 离 皮 下组 织 至 耻 骨筋 膜 锁 不全 就形 成 先 天性 疝 囊或 鞘 膜 积液 , 一 后 c 钝 再
重 。 术方 法 一般 采 用平 行 腹股 韧带 的斜 前 方 外 环 I 下 方 , 止 血 钳 分 开 切 口, 手 ; 1 用 可 加 上 出生后 腹 压 增高 , 未 闭锁 的鞘 状 突 使
小切口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84例体会
小切口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84例体会摘要】目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病多发病,探讨经腹股沟小切口微创术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对184例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情况,统计分析其优点。
结果 184例均采用小切口微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无需拆线;费用低。
184例住院时间1-2天,平均住院1.5天。
个别患儿术后出现切口、阴囊轻度水肿,2-3天可自行消退,无阴囊血肿、积液等并发症。
184例患儿均经手术治愈,术后回访无复发病例,治愈率100%。
结论小切口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符合小儿解剖生理,未破坏小儿腹股沟管正常解剖结构,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创伤小、愈合快;无需拆线;费用低。
对小儿心理、生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切口高位结扎小儿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外科2007年5月~2011年9月应用腹横纹下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184例,男176例,女8例,年龄8个月~5岁,2岁以下者为165例(89%),全部患儿腹股沟区均有可复性包块,指诊皮下环扩大,咳嗽时指尖有冲击感等,均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手术后复发疝不用此法治疗。
1.2 观察指标 (1)切口长度;(2)平均住院时间;(3)患儿术后舒适程度;(4)有无并发症;(5)有无复发及复发概率。
1.3 手术方法基础静脉麻醉满意后,消毒术野,铺无菌巾,于耻骨结节向外上扪及外环口,于外环口体表投影处顺皮纹切开皮肤长约0.6~1cm,蚊式止血钳钝性分离皮下脂肪,达精索外筋膜,提起并切开精索外筋膜,可见提睾肌(注意,此为精索标志),提起并切开提睾肌,于精索内上侧钝性分离,可探及灰白色疝囊,提起疝囊并切开一小口以确认,注意与睾丸鞘膜相区别,过大疝囊不需全部游离,可自疝囊切开处环行剥离切断,远端疝囊可保留敞开状态,提起近端完全游离疝囊达疝囊颈即可见腹膜外脂肪,且囊内侧壁可见囊壁发白增厚,荷包缝合疝囊颈部再以四号丝线贯穿缝扎[1]。
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处可触及一椭圆形或圆形的包块,通常通过压迫可使其消失,但常常会在哭闹、大便后或咳嗽时再度出现。
这种疾病给小儿带来了不适和痛苦,因此也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已经成为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一种常用方法,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通过腹腔镜技术,在腹壁内侧行两个小切口,然后将腹腔镜引入观察腹腔疝囊位置和大小,修补腹股沟环,切除疝囊,进行疝囊高位结扎。
这种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小儿患者。
临床上,进行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不仅具有明显的疗效,而且术后康复迅速,下面来介绍一下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术后疗效明显。
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目前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其术后疗效明显,解除了患儿疼痛和不适感。
通过手术修补腹股沟环,切除疝囊,进行疝囊高位结扎,可以有效地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在临床实践中,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成功率很高,患儿术后能够快速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手术创伤小,康复快。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创伤更小,对患儿来说伤口更美观,术后康复更快。
在手术中,只需在腹壁内侧行两个小切口,通过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操作,不需要进行大范围的切开手术,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小了手术创伤,术后恢复更加迅速。
美容效果好。
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手术方式上更加注重美容效果。
手术切口位于脐周,线条美观,术后不会留下明显的疤痕,对于小儿患者来说,不仅能够治愈疾病,还能够保持身体的完整和美观。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分析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分析引言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较高。
传统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常常需要进行开放手术,留下较大的切口,术后疤痕明显,同时容易出现并发症。
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则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治疗方法,能够减少术后疤痕,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本文旨在分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接受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共计1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为3岁至10岁。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全面的术前检查,包括超声波检查、CT检查等,明确了腹股沟斜疝的诊断。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接受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手术过程中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并在术后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10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在30-50分钟之间,平均手术时间为40分钟;术中出血量在5-20ml之间,平均出血量为15ml;术后住院时间在1-3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2天。
术后1年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有2例患者出现了少量淤血和水肿,但均在术后3个月内自行消失,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
结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较小的创伤、较短的恢复时间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建议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这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加以验证。
希望本研究结果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分析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0年2月~2014年12月,共计12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来我院就诊,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则实施小切口的疝囊高位结扎术。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儿的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治疗时间及费用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观察组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结论:在小儿疝气的治疗中,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
关键词: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儿腹股沟斜疝;应用效果小儿腹股沟斜疝,也即小儿疝气,在临床上属于发病率较高的儿科疾病,属于一种先天性的疾病,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鞘状突未出现逐渐闭合的现象,但是其腹壁组织的完整性仍相对较好,不存在缺损改变现象[1]。
近年来,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疝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凸显,为了进一步明确该术式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选取120例小儿疝气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结果理想,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4年12月,共计12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来我院就诊,所有患儿均经临床检查得以确诊,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
对照组中,男60例,患儿的年龄为7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4.5±0.5)岁,其中,左侧、右侧、双侧分别为12例、45例和3例;观察组中,男60例,患儿的年龄为8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4.4±0.6)岁,其中,左侧、右侧、双侧分别为11例、47例和2例。
所有患儿均不存在严重的手术禁忌症如先天性心脏病等。
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切口小儿疝气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疝气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10年2月——2013年2月的疝气患儿27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将2010年2月之前的另255例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行常规疝囊高位结扎术。
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在院期间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分析发现,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都较短,同时出血量也较少,在院期间并发症也较少。
结论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疝气的治疗不管是在安全方面还是恢复时间上都更具优势。
【关键词】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1]。
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而在术式的选择上,以疝囊高位结扎最为常用,临床疗效也令人满意,但该术式也有较多不理想之处,如并发症。
对此,我们在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0年2月——2013年2月的疝气患儿27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将2010年2月之前的另255例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中男248例,女25例;年龄1-6岁,平均(4.3±1.2)岁;左侧198例,右侧69例,双侧6例。
对照组中男232例,女22例;年龄1-6岁,平均(4.2±1.5)岁;左侧186例,右侧65例,双侧4例。
都为择期手术患儿,排除急性腹股沟淋巴结炎、鞘膜积液以及诊断不明患儿。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疝囊高位结扎术: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患儿平卧,在腹股沟作切口后行常规结扎。
研究组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采用全麻。
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腹股沟管近外环处触摸精索并确定位置,取横切口长约0.5cm,依次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提起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找到精索,将其提起,寻找白色疝囊;游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层;在疝囊覆膜外脂肪层处结扎疝囊,并将远侧端切除;严格止血后常规缝合。
术中应加强对精囊的保护。
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在院期间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 spss13.0 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计量资料用χ±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都较短,出血量也较少;研究组共1例并发症,为阴囊血肿;对照组共例,其中例阴囊血肿,例切口感染,见表1。
3 讨论
小儿疝气的发生机制与成人不同,主要为鞘状突未随着机体的正常发育而闭合[2-3]。
故疝气患儿的腹壁较完整,无损伤改变。
因此,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该病最理想的术式,而在手术入路方面,则以“经腹”最为常用。
常规疝囊高位结扎术多在腹股沟作斜切口,并经腹股沟管前壁进入,从而进行结扎,故对腹股沟的解剖结构影
响较大。
同时在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精索和疝囊之间的组织张力较低,如把持不当及其轻易影响精索,对其内的血管形成破坏,术后阴囊血肿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其术后感染发生的可能也较大。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在常规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基础上,依据小儿腹股沟的特点而衍生的,主要优势在于:①无需经过腹股沟,故损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较低;同时由于术中较易操作,故手术时间也明显缩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
本组资料内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一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52±2.55)min、(6.12±2.07)ml,而行常规术的一组则为(18.05±5.52)min、(7.08±3.36)ml;同时行小切口的一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37%,而行常规数的一组则高达2.35%。
②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切口长度约为0.5cm左右,故愈合较快,感染的可能性也较小;术后由于并发症的减少,故患儿恢复的时间明显缩短。
本组资料内行小切口的一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4.23±1.58)d;而行常规术的一组则为(5.02±2.97)d。
故我们认为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疝气的治疗不管是在安全方面还是恢复时间上都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 巫水周,袁国伟,朱才雄,等.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86-187.
[2] 李万全,靳风莲.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158例疗效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6):65-66.
[3] 李应军,熊琼芳,谷印堂,等.经阴囊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7例[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