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介绍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 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 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 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术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翻译理论。
1.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和观念的转移。
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2. 契诃夫式的翻译理论: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文字。
译者应当有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得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产生类似的效果。
3. 统一性翻译理论:统一性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译者不应进行大幅度的改动或添加,而应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4. 语际翻译理论:语际翻译理论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主张翻译应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
翻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
5. 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仅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情感。
文学翻译理论也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6. 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当追求在目标文化中达到与原文相当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的翻译。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以及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翻译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会出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它涉及将一种语言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基础,探讨了翻译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以及文化转换理论。
二、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语言之间实现相似的功能,而不是字面意义的对应。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目的,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通过重视翻译的实际效果,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的翻译原则。
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加流利自然。
三、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一种延伸。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活动,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读者的需求来调整翻译策略。
根据动态对等理论,翻译应该注重解释和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字面对应。
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做出恰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创造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法。
四、文化转换理论文化转换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认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包括文化之间的转换。
文化转换理论指出,翻译者必须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并将其转化为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的形式。
文化转换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括对语言表达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转换。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能力,理解文化差异并将其合理地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使译文更加接近目标语言和文化的习惯和要求。
五、结论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中传达意义和实现功能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提倡根据语境和读者需求灵活调整翻译策略;文化转换理论强调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文化的转换。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在中国,传同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
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
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
发生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专业的语言翻译理论
专业的语言翻译理论语言翻译是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能够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翻译成为了一项越来越受重视的专业领域。
本文将以专业的角度,介绍语言翻译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翻译的定义和作用语言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在国际交流、商务活动、学术研究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翻译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各领域的跨国合作。
二、翻译理论的分类翻译理论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流派:等效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理论。
1. 等效理论等效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追求在目的语言中传达出与源语言相同的意义和效果。
这种理论强调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要保持两种语言之间的等效性,使译文具有与源语言相同的效果。
2.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根据接受者的需求和情景,调整译文的形式和内容,以传达源语言的目的和意图。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满足接受者的需求,同时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3. 目的理论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某种特定的效果,通过翻译来实现特定的目的。
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对翻译目标的思考和理解,以此来确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哪种翻译理论,都需要依赖一些基本的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翻译原则:1. 信实原则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意图,不能随意增删或改变原文的信息。
2. 通顺原则译文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以使译文通顺自然。
3. 文化适应原则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调整和适应,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环境。
4. 语法准确原则翻译应该遵循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保证译文的语言结构正确。
五、专业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作为一名专业的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技巧:1. 语言能力:掌握专业的目标语言和源语言,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2. 文化背景: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能够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
中西翻译理论简明教程
中西翻译理论简明教程
中西中文翻译理论指的是关于中文和西方语言(如英语、法语等)之
间翻译方法和原则的研究。
下面是一个简明教程,介绍几个常用的翻译理论。
1.直译与意译:直译是指将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译文,更加注重语
言和结构的保持。
意译则是根据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地
转换为译文。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
2.文化因素: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传递。
翻译
中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原文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准确地传达
给读者。
3.语法和语言习惯: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言习惯有很大差异,翻
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进行调整。
比如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场合,在中文中可能换成主动语态。
4.上下文理解: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文的上下文,以确保翻译准确
传达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5.等价效应: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义和语言风格。
有时
为了达到最佳的译文效果,可能需要进行意译或增删信息。
翻译理论总结期末
翻译理论总结期末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译理论作为研究翻译实践的基础,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本文将综述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从而对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一、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1. 翻译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互译,还涉及到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
2. 等效等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使目标语言能够传达出原文同样的意义和效果。
等效主张在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涉及到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问题。
3. 重译重译是指对一篇已经翻译过的文本重新进行翻译。
它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通过不同解读和译者的风格差异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4. 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指代将目标语文化与源语文化“融合”或“保留”的翻译策略。
归化主张将目标语文化中的表述方式与理解习惯作为翻译的依据,而异化则更加强调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1. 传统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以源语为中心,更加注重语言的形式对称性,重视忠实于原文,以达到“无损”的目标。
2.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提出了等效的概念,并关注功能与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明确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源语和目标语读者进行调整的任务。
3.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提出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它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移,还涉及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
这一理论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重译和再翻译理论重译和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已有翻译作品的再审视和重新翻译,可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这一理论提醒翻译者不仅要注重翻译策略,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三、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1. 源语导向理论源语导向理论以源语为中心,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力求实现“无损”翻译。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
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
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
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1)翻译的性质。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2)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 rtial 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
(3)翻译的对等问题。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4)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
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
(5)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
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
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翻译理论(英文)课件
感谢观看
Translation Theory (English) Courseware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Theory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Corpus Translation TheoryMachine Translation TheorySummary and Outlook
详细描述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形式对应、动态对应、功能对应等。
总结词
形式对应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在形式上的对应,要求译文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应理论则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注重语篇层面的意义传递。功能对应理论则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原文的功能,如信息传递、情感表达等,强调译文的交际功能。这些流派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翻译理论的丰富多样性。
详细描述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02
总结词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翻译功能和目的的理论,它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详细描述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和目的性,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源语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特定功能。它强调翻译过程中对目标读者需求的关注,以及对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考虑。
Machine Translation Theory
05
机器翻译理论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自然语言之间的自动翻译的理论。
定义
特点
适用范围
高效、快速、自动化、多语言支持。
广泛应用于国际交流、跨语言信息检索、全球化企业等领域。
(完整版)翻译理论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1.1 翻译的概念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
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
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
解释如下:(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
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翻译理论是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领域。
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翻译的原则、方法、技能以及对翻译现象和过程的准确描述和解释。
以下是对几个常见翻译理论名词的解释:1.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与原文意义等效,也可以是达到接受目标语读者的特定需求和期望。
翻译目的论关注译文的功能和使用情境,并根据具体目的确定翻译策略,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2. 等同译法(Equivalent Effect)等同译法认为翻译要在保持与源语言文本等效的前提下传达译文的意义。
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观点、感情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与源语言的读者有类似的阅读体验。
3. 文化转移(Cultural Transfer)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移。
翻译过程中,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需要转移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以保持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需要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
4. 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直译强调以原文字面意义为依据进行翻译,注重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的传达。
意译则更加注重把握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弹性地运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
在实际翻译中,直译和意译往往是结合使用的,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文本和翻译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5.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追求与源语文本相同的效果和反应,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层面的等效翻译。
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语的文化和语境中呈现出与源语文本相似的意义和效果。
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方法。
翻译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理论的作用认识
02 03
语料库与计算机辅助翻译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发展为翻 译理论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大规模语料的分析和处理, 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律和现象。
翻译伦理与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翻译理论越来越关注翻译在文化交流 和传播中的作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成为 研究的重点。同时,翻译伦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 译者的责任、知识产权等问题。
服务经济发展
03
翻译理论有助于提高科技翻译的质量和水平,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05 翻译理论的挑战与发展趋 势
翻译理论的现有问题与挑战
01
翻译标准的界定
02
翻译过程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翻译 标准的确定。翻译标准是衡量翻译质 量的重要尺度,但不同的文化背景、 语言类型和翻译目的使得翻译标准难 以统一。
翻译理论分类
翻译理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研究重点、学科领域、适用范 围等。常见的分类包括:语言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跨文化翻译理论等 。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代翻译理论
古代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经验和传统,如古希腊的翻译理论 、中国的佛经翻译理论等。这些理论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 精神,而非语言层面的对应。
传承历史文化
翻译理论有助于传承和弘 扬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 解和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 价值。
翻译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传递科技信息
01
翻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传递科技信息,促进科技
交流和发展。
促进科技创新
02 通过翻译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先进
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纽马克翻译理论
纽马克翻译理论纽马克翻译理论是由美国翻译学家劳维·纽马克于1966年提出的,是对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行思考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主张翻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不仅是为了传递信息,还包括对原文语境、文化背景和意义的理解与转换。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等效”,即在翻译过程中要寻求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最佳对等关系。
这种对等关系不仅仅是词语的对应,还包括语法结构、句子成分、篇章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对等。
纽马克认为,在译语中只有找到和源语尽可能相近的等效元素,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信息。
纽马克翻译理论还注重对源语与译语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
他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单向转换过程,而是源语和译语之间的双向互动。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源语的信息和结构来生成译文,同时还需要在译语中反映出自己的思维和文化背景。
这种双向互动使得翻译过程更丰富、灵活,使译文更贴近译者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另外,纽马克翻译理论还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语境差异,并在译文中重新建立适当的语境。
语境包括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语用规范等各种因素,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因此,翻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能够理解并恰当地转换这些语境因素,从而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通达性。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翻译思路和方法,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该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交互性,强调了译者对语境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使得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语义转换,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思维和沟通活动。
此外,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强调了译文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使得翻译不再受限于严格的对等要求,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翻译目的和接受者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变化。
总而言之,纽马克翻译理论是对翻译过程中语言差异与等效关系的思考和研究,强调了翻译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考虑到语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该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使译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源语的意义和信息。
翻译理论简介
主张直译的鲁迅,矛盾,释道安:东晋前秦时高僧,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玄zhuang: 唐高僧,倾向于直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矛盾:主张直译,同时又提倡保留“神韵”。
关于直译直译就浅处说,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赵景深“宁顺而不信”鲁迅“宁信而不顺”,强调要输入新的表现法所以现在要容ren“多少的不顺”。
主张直译瞿秋白: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要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也就是说,翻译既要通顺,又要忠实。
主张意译的:鸠摩罗什:后秦高僧。
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严复;信(忠实)达(流畅)雅(尔雅)周煦良:“信达雅哪个最重要?要看内容而定。
一篇译文如果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好译文了。
林纾:以文言文翻译欧美小说184种。
G ulliver’s Travels, 海外轩渠录David Copperfield块肉余生述Oliver Twist贼史钱钟书:在“林杼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一国的文学作品译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得化境”。
(仅限于文学作品)郭沫若“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能超过创作““信达雅确实是必要条件,……尤其是文学作品,信达之外,愈雅愈好”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的四五十年代:朱光潜:“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林汉达:“正确的翻译分不出直译或者意译”周建人:直译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七八十年代:周煦良:直译的毕竟是少数许渊冲:哪种方式有力有哪种王佐良:“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适合就是一切“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重在实践”“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关于风格:支持能译的:矛盾、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翻译有哪些理论
翻译有哪些理论翻译学中的理论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理论:1.等效理论(Equivalence Theory):由Eugene Nida和Charles Taber于1960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传达与源文本相等或相似的意义。
它强调翻译的等级和程度,分为准确传递(充分等效)、部分传递(偏远等效)和恢复信息(零等效)。
2.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由Christiane Nord于1991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读者需求,在功能上等效于源文本。
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满足读者对论述、表述和信息的期望,并做出相应调整。
3.文化翻译理论(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由AndréLefevere于1992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间的传递和变革过程,强调翻译的文化因素对于意义的建构和解读至关重要。
它探讨了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译者作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
4.再现理论(Relevance Theory):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传递有效沟通所需的信息,并尽可能减少读者的认知努力。
它强调翻译要遵循言语交际原则,提供最相关和最明确的信息,以确保双方的理解和交流。
5.干扰理论(Interference Theory):源于歧义和误会的语言干扰现象。
干扰理论认为翻译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进行的,源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干扰理论研究译者如何解决干扰问题,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6.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由Lev Vygotsky于20世纪初提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实践,翻译活动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它研究翻译与社会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译者的角色和社会文化认知对翻译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词技巧:eg
What could love mean if we did not feel ourselves capable of love?
连爱都爱不起来,还谈什么婚姻?
Small islands have played a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role in the thinking of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不是自由译没有用武之地:比如广告翻译。有时可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三段译作两段又何妨?就算是把广告词一字不落的译成中文,如果不能打动读者的心,那还不如不译。
只有文化特征很强的句子才能起到捍卫本族语言和文化的作用。
翻译文化套语,实际上就已将翻译单位扩大了。否则只能译的驴唇不对马嘴。
If you say he is lazy,think again. 如果你说他懒,那你就错了。
如果把定语从句也译成定语从句就会蹩脚。但如果译成状语从句:
有些人虽然感染了HIV 病毒但依然健康并能遏制病毒复制,他们为研制有效的HIV疫苗带来了一线希望。
译文中原句结构的影子全没了
学习点二:不必过于执着细节,比如 guiding the designing of 我想译为指导有效的HIV 疫苗的研制,略显别扭。大可直接译成“研制”。
三、以词为翻译单位也很少见。
四、以词组为翻译单位也不多
五、以句子为翻译单位可谓翻译的中流砥柱:有时一个句子译不好的原因恰恰是由于译者放不开手笔,总队句子中一个词或短语恋恋不舍,这种将眼光放到较小的“树木”的倾向往往遮住了译者的视线,使他无法看到森林
。
六、语篇与话语
举一小例 I am sorry for replying late.But I have been busy with my work。
this is a thought-provokingly different explanation.
这个解释与众不同,却很能给人启示。
the consensus strategy for managing the world‘s forests sustainably 既能获得各方同意,又能使全球森林得以可持续生长的管理策略。
城镇体系
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规划
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并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和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A naive projection of their past growth rates into the future was likely to greatly overstate their real prospect.
若以过去的增长率来预测未来,会显得考虑欠佳,因为那种预测会严重夸大未来的实际增长率。(此句不但将naive分出来译,而且加上因为,将关系挑明)
将一个重形合的语言转化成重意合的语言,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将形合的特点transfer 到意合的语言中,现在很多译文充斥着洋腔洋调,却美其名曰“忠实原文”。
二、状语对比------------------------状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
定语对比--------------------------定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
前景概念:翻译中应尽量避免前景,如果原文不给原文读者造成前景,译文也应避免。
承认不可译性。
没有百分之百的忠实。
等效翻译即功能对等:译文在译入语读者心里应该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理感受一样。
奈达的理论简述为:1、采用词类取代传统的词性来描写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就为翻译中的词性转换提供了理论支持);2、采用核心句的概念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3、用同构体的理论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笔记备份: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并不专指“逐字”的程度
在经济、科学、新闻、政论等语篇中,语言形式不是关键因素,在英汉翻译中发挥中文的优势是译者始终要努力的方向。
功能对等>形式对等
既然已传达信息为主,那么介绍原语文化不应以牺牲译入语为代价,否则靠近原语的译法会生成很多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句子。
中文读者不会明白什么意思。我们译成“他当时实在不巧在场”表面结构上合原文大相径庭,但这不正是原文的意思吗。
体会:视译的时候可以照此原理,先把握意思,然后练习步步推进,不要太过局限。
但是,翻译单位也不是唯大是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原文的文体。如法律文件就要精确到以词为翻译单位;而一本旅游手册的翻译就基本上可以以句子为翻译单位,甚至将几个句子合并起来。
要学会合并:翻译时有些并列的修饰成分如无特殊意义,译者可以考虑合并,只要原文的意思都包进去即可。
eg.Thank you for your advice and counsel.谢谢您的忠告。这里 advice 和 counsel 实际实际是一个意思。
定语从句的翻译
点睛之语: 英语中的定语从句不一定翻译成中文的定语,可以灵活变通,译成状语或其他类型的从句,甚至独立句。
eg there are no limitations in self except those you believe in.
思果:人的一己没有种种局限,除非你画地为牢。对比:人的一己没有局限,除非那些你相信的局限。
各种比喻和形象语言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
岛屿虽小,但在影响进化论生物学家思维的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大
重复法:
There have been too much publicity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
他们的关系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了。
反面着笔法:-----------------------P98
被动句对比-----------------------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
篇章结构的不同实际上是思维结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汉语中所谓的“布局谋篇”就是我们翻译当中牵涉到的语段篇章的安排问题。英汉翻译是否保留原句的布局特征,还是应该采用译入语的布局特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贪懒的办法也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译者根本就没有真正看懂原文。第二个问题是译者的翻译思想有问题,认为这类贴近原文的译法才是忠实的译法。正确的翻译思想应该是译文必须像中文,不带翻译腔,因为原文有原文读者读时并没有翻译腔。
翻译一:很抱歉回复晚了。但是我最近工作很忙。
很显然这句翻译很别扭,虽然意思没有遗漏,但很难说这是地道的中文。问题就出在这个but上。如果从深层上转化为地道的中文,可以这样:我因工作繁忙,迟复为歉。
对于到底以语篇还是句子为翻译单位,叶子楠观点:只要我们在句子一层或较小的话语或语篇一层上充分地中文化,似乎不必做较大的话语或语篇结构的调整(即自由译)。(eg若将数段文字前后调整以适应汉语的布局谋篇特征就不一定有此必要)
不学理论只论技巧则会后劲不足。
翻译技巧篇:(结合其他翻译技巧书细细体会)
解包袱法:即不要死译,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某些词揪出来翻译让意思更明白,句子更通顺。
The kiss represents the symbolic loss of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child.那轻轻的一吻是一个象征,代表着这个美国最著名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
被动句的译法:(复习其他)
汉语可以不用主语,为英汉翻译时将被动句转换成主动句创造了条件.另外被动句的标志性词可以省略不已,如果译出来也应该合理用词,如 让、叫、遭等 不要“被”字连篇。
认识翻译单位:
这是翻译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尽可能小也应该尽量大。
eg: He was at the wrong time and at the wrong place。如果翻译成他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
城市化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很好的一例子:Individuals who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HIV but remain healthy and keep viral replication in check offer some hope for guiding the designing of effective HIV vaccines.
一、音位:基本上就是指音译
汉语是语素文字,每一字都有意思,这和英文的音位不同。
二、词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walking 这个词包含两个词素 ,词素作为翻译单位的机会极少。
很有意思的一个例子 post-Deng 以词素为单位译出来是 后邓;但如果译为邓以后就是将整个词作为翻译单位了。
示例:OSborne was Sedley‘s godson, and had been one of the family anytime these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