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仙诗是中国文学培育出的独特诗歌题材,也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游仙诗是描写仙人、仙境等脱俗意象的诗歌,一般用来表达诗人对长生成仙的向往或者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对逍遥独立精神的推崇等。现可见以“游仙诗”为标题的诗歌最早出现在曹植的作品中,以后游仙诗的创作渐多,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一般认为,游仙诗导源于先秦,崛起于汉魏,发展于两晋,绵延于南北朝,以后历朝皆有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别具民族文化特色而又持续绵延的文学现象。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一)信仰。游仙信仰在原始萨满教中就已出现,在战国时代楚、齐、秦等国“造神”运动中得到了重要发展,具体体现为魂灵崇拜、山海崇拜、药崇拜观念等,体现为“昆仑神话”体系与“蓬莱仙话”体系的合流。(二)仪式。游仙诗体现在郊庙祭仪中,通过献祭供养神灵,以求得到仙药而长生成仙,乐舞可以说是对天地神灵最高级的献祭;同时在世俗宴享仪式中也多有“求仙药”的描写,决定了游仙诗的结构特征。(三)方技。老庄道与黄老道认为凭借导引来“制炼形魄”、“却谷食气”实现长寿乃至飞升的愿望,成为神仙修炼的理论指南;在文学中的典型代表为《楚辞·远游》。上述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古文人游仙诗的风貌。

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的特点, “游仙诗”往往寄附于巫术宗教性质的“献祭”仪式中。这些祭仪的主持者是帝王们,祭仪具有为帝王独占的特性。汉代游仙文学除体现在郊祀活动中外,更多地应用于世俗宴乐场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仅是道教中人创作游仙诗,文人们也相继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此类作品,在我国第一部作品选集———《文选》中就单列“游仙”一体。游仙诗涉及神话、宗教、方土文化、哲学等一系列复杂问题1·由于受到时间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这是随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必然会产生的要求力, 2·由于受到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自由曹植寻求道家式的逍遥。三曹游仙诗不仅数量众多,且成就突出,要之,三曹游仙诗主旨不同,在企羡神仙长生的共同表象下所蕴含的,曹丕对人生苦短的深沉慨叹,曹操是对大业难成的重重忧虑,而曹植更多的则是忧生之暖。

唐人游仙诗在前代的基础上,又独具自己的时代特色及风格特点。唐人游仙诗借梦中游仙所表现出的立足于现实的理想追求,自叙身世遭际而抒发愤慨心声的吐露,对人间帝王及世俗社会无知求仙迷信之风和所谓终南捷径的揭露与批判,对民生问题的关心,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积极性。再者,它对女性的欣赏羡慕,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对女冠仙姝的同情亦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唐人游仙诗对大自然及祖国

山河的赞美,对美丽仙境、超脱俗仙人的憧憬,对厚生厌死的向往也体现了唐人的宇宙意识、审美追求与不懈努力。它鲜明的时空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浓重的和谐意识等都代表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意蕴与生生不息的人文情怀。

受时代宗教信仰以及诗坛主流风格的影响,宋代游仙诗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在诗歌的主题方面,有许多游仙诗表现出三教思想融合的痕迹;游仙诗不是完全脱离现实,而与政治关系更加紧密,与当时道教发展相适应,增加了以个人修练即以内丹术以求飞升成仙的成分。由于文学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宗教世俗化的原因,游仙诗在宋人笔下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内容。其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上的仙人仙事以及道教胜地、仙迹进行歌咏的,也有描写仙游情景的,如郑刚中的《题赤松》、李欣的《王母歌》等。宋代的文人有着强烈的济世精神,许多游仙诗就表现个人的政治愿望,诸如范仲淹的《上汉谣》之类,或者借此派遣政途中的苦闷。宋代游仙诗当中刻画了许多仙女形象,这些仙女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姿色超凡,风情万种。实际上文人是借此表达对美色的追求。

游仙诗以中国古代的原始哲学观念和宇宙模式为文化背景,由中华农业文明崇德厚生的文化氛围和民间原始宗教强烈的升仙信仰所孕育。游仙诗以浪漫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塑造游仙诗奇特的景观和事象意态,诗人在那虚幻的天堂美

景里更清醒地观察与思索着现实和人生,。游仙诗就是人们用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因受时间和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与生命自由内容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