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论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论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图书分类法,但历代政权的更替对后续图书分类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很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图书分类法演变的重要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分类法有很大的改变。
当时的文学家为了方便查阅图书,就把不同的类别的书籍按照同一图书体系组织起来。
按时间先后可予以分类:秦代采用的是《高帝经》体系,称之为“高帝分类”;汉代采用的是服流体系,称之为“服分类”;魏晋采用的是司马相如的《策》体系,称之为“策分类”。
魏晋时,建立起庞涓《四书五经总义》体系,即“书经分类”,大大丰富了原有的《策》体系,并增设《汉书》《晋书》《宋书》《后汉书》四部史书,以记叙历史的方式来记载一定时期的历史状况。
南北朝时,《四书五经总义》体系的内容得以进一步增强,庞涓继续完善《四书五经总义》,把现今的《吕氏春秋》纳入,形成《四书七经》,并加以扩充,定下《四书八经》。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最早的完备的图书分类法就出现了,也为今后历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图书分类法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成果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论我国古代类书的发展与类分
三、结束语总而言之,由于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一般都比较多,所以在实际管理的过程当中,要想满足每一位读者的需求有着较大的难度,无法达到所有人的要求。
因此,图书馆的相关管理人员就更要高度重视读者的主体地位,时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关的工作,使读者能够更好的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
另外,还要将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充分结合在一起,加快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以此进一步促进图书馆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杜庆俊.公共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8):21-23.王思远.做好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8,10(15):172-173.董杰.浅谈公共图书馆如何为读者文明服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140-141.孟维炜.以服务为导向的图书馆精细化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5):193-194. (责任编辑:纪 欣)[1][2][3][4]李东燕,董文域(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图书馆,河北 承德 067000)摘 要:我国古代类书作为独具特色的书籍体裁,起源于战国时期,形成于三国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
我国古代林林总总的类书,按其编辑性质、辑录内容与编排方式的不同,可进行不同的类分。
探讨我国古代类书的发展与类分,对传承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非凡的价值。
关键词:古代图书;类书;发展;分类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79(2019)02-0090-04论我国古代类书的发展与类分2018-12-20李东燕(1968-),女,河北承德市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图书馆员。
研究方向:图书管理。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类书是我国古代通过博采群书与辑录古籍中的相关资料,按门类或字韵等进行编排,以备查检的大型文献资料性书籍。
在我国古代卷帙浩繁的图书中,类书作为独具特色的书籍体裁,特别是《永乐大典》与《古今图书集成》等诸多鸿篇巨著,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图书典籍精华的传承,在我国古代图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前言: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
对古籍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传承中华文明。
在古籍分类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本文将从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探讨古籍分类的这一演变过程。
一、六分法的提出和应用1. 六分法的定义及由来六分法是指将古籍按照主题内容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经、史、子、集、古、今。
这一分类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书》以及《左传》等史书中。
2. 六分法的应用六分法为古籍分类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并在古代图书编目和整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同的类别代表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方便学者从整体上了解古籍的内容和特点。
二、六分法存在的问题1. 分类过于宽泛六分法虽然对古籍作了总体的划分,但在细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可以继续细分的领域,导致了分类过于宽泛,不能满足学者对于更具体领域的研究需求。
2. 部分分类冗余在六分法中,某些类别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和冗余,使得古籍在不同分类之间重复出现,给学者的查阅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四分法的提出和应用1. 四分法的定义及由来为了解决六分法存在的问题,近代学者提出了四分法,将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别。
四分法将原本属于"古"和"今"两个类别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更加系统和准确地划分古籍的内容。
2. 四分法的应用四分法在近代学者的研究和图书编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对于学者来说更具体、更精确地划定了古籍的范畴,有助于学者更好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四、四分法的优势和影响1. 提供了更具体的分类标准相对于六分法而言,四分法提供了更具体和准确的分类标准,有助于学者更细致地进行研究和整理。
四个大类别更贴切地反映了古籍的实际内容和形式特点。
2. 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研究通过四分法的应用,学者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专题研究和学术交流。
不同学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不同的类别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促进了古籍研究的多样化和深入化。
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问答题,论述题]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答案(1)古籍分類的目的,一是為了查找方便;二是總結學術源流。
我国古籍分类的方法大致经历的演变过程是:六分法→九分法→七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
(2)六分法。
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于西汉。
当时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其类例创于刘向而定于刘歆。
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
《七略》原书已佚,其分类法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沿袭。
(3)九分法。
继承刘向刘歆分类体系而又有所发展的是刘宋时王检的《七志》: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地域及图书);道经;佛经。
《七志》已佚,据梁阮孝绪《七录序》及隋志,其分类概况如此。
(4)七分法。
《七志》之后有《七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内篇五录)、佛法录、仙道录(外篇二录)。
《七录》已佚,仅《七录序》保存于《广弘明集》卷三。
(5)四分法。
晋荀勖的《中经新簿》把图书分为甲(经)、乙(子)、丙(史)、丁(集)四个部,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的次序。
唐初的《隋书•经籍志》总结前人经验,采用了南北朝以来赋予四部的经、史、子、集专名。
从此之后,中国历代公、私书目,大多是用被视为永制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制的。
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6)五分法。
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别立丛书部。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七百八十九家收藏古籍的机构联合编制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共分经、史、子、集、丛五部,本质上仍是四部分类法的延续。
(7)六分法。
从二零零四年起,山东大学杜泽逊受国家清史委员会委托,主持编纂《清人著述总目》,相当于艺文志。
考虑到清后期西学东渐,译书甚多,借鉴晚清一些书目的做法,拟定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西学部、丛书部六部分类框架,也是从学术发展和图书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
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一)含义: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经历了一个提出、完善和定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约从西汉开始,经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有千年左右的时间。
从西汉到三国之前是图书分类法提出和探讨的时期。
探讨图书分类法的最早著作出现于西汉。
光禄大夫刘向“以通达,能属文辞”受到朝廷重视。
(《汉书·刘向传》)汉成帝命刘向等人总校群书。
刘向每校完一书,就为该书著录篇目,撰写提要。
刘向去世后,汉哀帝又令时为骑都尉的刘歆继承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西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汉书·艺文志》中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与刘歆的《七略》基本相同,共有“六略”。
从三国到南北朝是图书分类法得到完善的时期,“四部”分类法成为图书分类法的主流。
三国时已出现“四部”之名,但其确切的含义并非后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著名史学家周予同先生认为,汉、魏时人一般将“五经”之外的《乐》、《论语》、《孝经》、《小学》称为“四部”。
魏文帝曹丕在其所著《典论·自序》中说:“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
”从其表达的意思看,“四部”应在“五经”、“诸子”之外。
曹丕在《典论·自序》中所说的“四部”即为此意。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下册第24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西晋初年,秘书监荀勖将当时的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这才是我国历史上开始出现的真正的图书四部分类法。
荀勖历曹魏和西晋,自幼聪明好学,“十余岁能属文……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
”(《晋书·荀勖传》)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清朝著名史学家钱大昕对荀勖的四部分类法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四部之分,实始于此。
”钱大昕还认为,荀勖的四部分类法与后来出现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所排次序不同,而是将“子”部放到了“史”部之前。
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演变历史
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演变历史对于古籍整理工来说,为古籍分类是前期工作中的一项关键环节。
如今的古籍整理工依然在沿用古代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那么了解其历史源流则是熟练运用分类法的基础。
四部分类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集大成者,它的形成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肇始于秦汉,发展于隋唐,而完善于明清,最终定型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春秋战国之前,世存书籍数量十分稀少,尚未形成对文献分类的概念。
而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引爆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段文化繁荣期,各流派著述纷起,逐渐产生出文献分类的需求。
孔子率先进行了文献的分类整理,编成《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成为古代最早有史可据的文献分类。
秦朝因文化思想专制而进行的“焚书”之举,使得当时的图书文献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文献分类的发展一度陷于中断。
到了汉代,由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大繁荣,朝廷大力“广开献书之路”,又“置写书之官”,使文献典籍日益丰富。
于是,对于古代文献分类、辑录的要求又开始应运而生。
刘向(图片来自网络)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受命对文献典籍进行校对整理,刘歆在父亲刘向撰著的《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创建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图书分类体系。
《七略》原书已佚,但在《汉书·艺文志》的辑录中可窥其大概体系。
刘氏父子将当时的文献典籍总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共六大类。
类之下又分种,种下有家: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屈原赋等25家、陆贾赋等21家、孙卿赋等25家、杂赋12家、歌诗28家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耆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七略》的“六分法”已基本形成了古代图书分类的大体结构。
三国时期魏国秘书郎郑默据皇室藏书编成《中经簿》,虽因原书散佚而无法睹其概貌,但它却奠定了晋代“四分法”产生的基础。
中国古代图书为何分为“经”“史”“子”“集”?
中国古代图书为何分为“经”“史”“子”“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之确立经过差不多与雕版印刷发明的同时或稍晚一点,“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了。
本来,在这之前,书籍的分类虽无定法,但自从有了汉的《七略》,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后起的目录书颇受其影响,比如《汉书·艺文志》中的各部类的小序,就与《七略》中的“辑略”相仿,所有图书,也依《七略》之旧,分为六类。
南北朝时,王俭撰《七志》,阮孝绪撰《七录》,虽然分类较细,但体系还是属《七略》未变。
与《七略》不同的分类法,大约要算是三国魏时,秘书郎郑默制的《中经》;接着晋武帝咸宁年间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著《新薄》名《中经新薄》,此书现虽已不存,但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能考见其大概。
他们把各种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分,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各种注经、解经之作,还有属文字方面的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薄、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作家别集、《汲冢书》。
而就其内容考察,则是按后来的经、子、史、集分类的。
之后东晋李充撰《四部书目》(即《晋元帝四部书目》),把乙部和丙部的次序作了对调,也就是把乙部改为子部,把“丙”部改为“史”部,成“经”“史”“子”“集”。
而到了唐朝,魏徵等人奉诏修《隋书·经籍志》,参照了《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又根据《中经新薄》和《四部书目》的“经”“史”“子”“集”进行了调整,使各类书的归属更为合理。
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名称和顺序就正式确定了下来。
《隋书·经籍志》的四部中的小类,比《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的小类都多,因为《汉书·艺文志》的小类只三十八个,而《隋书·经籍志》则有小类六十个。
这自然更为精细。
因而当时经删削后见存的加上著录和亡佚的共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之多的图书全部囊括了进去,使之各就各“类”,有相当的严密性。
图书分类法简史
图书分类法简史自从有了图书的收藏,也就有了对图书的分类的研究。
从西汉到现代,我国先后出现了《七略》、《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有代表性的图书分类法。
1 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
《七略》原书已失传,我们只能从《汉书〃艺文志》识其概貌。
《七略》将当时的图书分七种,分别是“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序,因而《七略》实际上是把图书分为六种,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体系。
2 四分法:四部分类法始创于荀勖。
据《隋志序》“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以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中经新簿》将图书发为甲、乙、丙、丁四部。
晋元帝时,著作郎李充在《中经新簿》基础上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的次序。
《隋书〃经籍志》总结前人经验,采用了经、史、子、集的专名,成为我国第二部综合性的图书目录。
清乾乾隆时纪昀等奉剌编制《四库全书总目》,成为四分法的集大成者,把四分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另一大体系。
3 古代其它一些分类法:除《七略》、四部外,我国还有一些其它的分类法,最主要的是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
该书标新立异地将图书“总十二类,百家,四百二十二种”,体系完备,精详周到。
但因为不是“正统”,影响不是很大。
4 近现代的分类法:我国近代,由于西学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新的的分类法:《西学书目表》、《古越藏书楼书目》、《南洋中学藏书目》等,打破了四部分类的传统,摆脱了尊儒思想。
1910年,《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始传入中国,此后中国图书分类法的研究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出现了一批“仿”“补”“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分类法,如《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十进分类法》等。
解放后,我国先后出版了30多种综合性和专门性的分类法。
简述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进过程
简述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进过程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和使用图书分类法的是西汉刘向和刘歆父子。
刘向曾经将图书区分为六大部门,即经、传、子、史、集。
刘歆更进一步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即方技、诗赋、诸子、兵书、术数、方术。
现代通常说的分类法是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总目》共著录图书有350余种,七万卷,一万六千余册,全书按经、史、子、集分为四部,共四十类,收入图书三千零九十二种,三万五千零七十八卷,分装成三万六千余函,七万九千余册。
其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所收入的图书有的不仅属于某一学科,而且也是历代学者重要著作的汇集,它对我们研究各学科的发展及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都是十分珍贵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特点是从《四库全书》中抽出300余种,对每种图书详细评述其版本源流,辑录原书主要内容,注明撰人、卷数、撰述年代等。
如该书引《易正义》:“刘歆以十部为经,九部为纬。
”又云:“四部之外,别有五经附焉。
”因此,凡《四库全书》中的书都必须著录。
该书还著录了一些传世孤本和一些罕见之书,如宋元时期的善本书等。
宋代官修书,始定为“四部六书”。
即史书、经书、子书、集书。
元代王朝,不像前代那样重视,只是把历代旧刻都收藏起来,成为皇室藏书的一部分。
到了明代,又出现了“四库”。
“四库”本是《四库全书》的别称,《四库全书》一般指《永乐大典》。
明初,曾颁行《永乐大典》,但未成功。
明成祖命解缙等人,删其糟粕,纂修成书。
永乐元年( 1403年)开始,至永乐十八年( 1420年)历时7年,完成了《永乐大典》。
永乐十九年( 1421年),又开始纂修《永乐大典》的第二次增修工作。
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完成《永乐大典》的第三次增修。
这种归类法被称为“四分法”。
把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设若干类,每类之前冠以“经”、“史”、“子”、“集”,合称为“四部六书”。
如《永乐大典》把它分为经、史、子、集4部,下设12类,即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帝王、礼仪、音乐、文学、事、物、制度、地志、职官、武功、政事、祥异、纪事本末、杂录、目录。
论我国图书分类的历史与发展
论我国图书分类的历史与开展论我国图书分类的历史与开展[摘要]中国图书分类历史悠久,本文将中国的图书分类从古至今做了简单的梳理,并对图书分类的开展趋势做了阐述。
西汉的刘歆编制的?七略?,创立了六分法,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
三国两晋时郑默编著?魏中经簿?,西晋荀勖编著?中经新簿?,创立了四分法,清朝乾隆时纪昀等编著的?四库全书总目?将四分法加以完善。
现代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经过屡次修订,日益完善与科学,已被广泛普遍的运用在中国的很多图书馆中。
[关键词]图书分类;历史;开展从古至今,藏书阁、图书馆都收藏着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源,聚集着最新的科学文化信息。
然而众多的藏书给管理者带来很大的问题,人们想在如此之多的藏书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也是很大的问题,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图书分类也应运而生。
图书分类是通过对图书的管理、归类进行图书管理,这是图书管理实践活动开展的必然结果,对收集和保管、利用图书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让人们迅速实现查阅,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其意义非常重大。
中国图书分类历史悠久。
有据可查的并且已经形成系统的是西汉的刘歆编制的?七略?,刘歆是西汉经学家、天文学家、目录学家,他和父亲刘向根据当时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共同编制了?七略?。
?七略?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图书分类体系―六分法。
?七略?著录图书13219卷,全部图书分六大类,38种,种下又分为306家。
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辑略〞是刘向写的提要,总括了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和当时图书事业的开展。
“六艺略〞包括易经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小学类。
“诸子略〞中收录了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等著作目录。
“诗赋略〞主要收诗歌、辞赋著作目录。
“兵书略〞收录军事图书目录。
“术数略〞分为天文类、历谱类、五行类等六大类。
“方计略〞包括医经类、经方类、房中类、神仙类四类。
?七略?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图书分类法,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在著录上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
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历史嬗变探究
S t u d y o n t he Hi s t o r i c a l Ev o l ut i o n o f Ch i n a’ S Bo o k Cl a s s i ic f a t i o n
S HI Ho n g mi n g
( L i b r a r y o f Z h e n g z h o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e n a n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4 4 )
A b s t r a c t : B o o k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h s a a l o n g h i s t o y r i n C h i n a , t h e w o r l d r e c o g n i z e d e a r l i e s t b o o k r e l f e c t i n g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s‘ ‘ Q i
图书分类法是 图书馆进行 图书分类时所 必备 的工 具 书 。是图书馆工作人 员为使读 者方便地使 用馆藏文
藏 ,但是从藏 书 的角 度看 ,其 内容 、品种 、形式却是
作 者简 介 : 时红 明( 1 9 7 3 一 ) , 男, 硕士, 副研 究 员, 研 究方 向 : 图书馆 服务 管理 及 历史 文献 学。
t h e T h r e e Ki n g d o ms a n d t h e We s t e n r J i n D y n st a y, d u e t o t h e a c a d e mi c t h o u g h t s c h a n g e d a n d g r e w w i t h e a c h p a s s i n g d a y , a t t h a t
先秦至唐初图书分类的演进
先秦至唐初图书分类的演进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演进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演化的过程。
从先秦时期至唐初,图书索引的诞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先秦时期的“十家子”分卷系统仅限于文献类和学术类著作;汉魏时期因蘊含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献,而引出“六家子”索引分类体系;唐帝国时期,拓展出“四部八家”索引系统,包括典籍类、传奇类、历史类和诗歌类书籍。
在互联网的舞台上,新的图书分类系统也出现了。
互联网资源的大量涌入让图
书分类得以更加深入和精准。
现代资源图书索引可以根据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的不同特性来实现分类。
索引层面,可以以题名、中图分类号、ISBN、CIP(中国图书馆大陆出版物索引)等不同分类法来储存图书资源索引。
同时,互联网又有助
于建立更加完善和多样化的图书分类体系。
使用动态推荐算法,用户可以轻松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而无需拥有学术素养。
例如,利用个性化推荐算法,用户可以轻松搜索到所需要的书籍,而无需百度搜索等工具。
从该分析可见,图书分类的演变历史自古至今已不断进行着演进,给人类、文
化和科技文明提供了无休止的创新活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的加入,图书分类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可以将传统分类进行更加精准的“解析”,从而提升文献和学术信息检索的准确率,为人类智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一、引言古籍分类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发展演变过程丰富而复杂。
从古典时期的六分法到后来的四分法,古籍分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一主题涉及到我国古代文化、学术、思想等多个方面,对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共享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二、古典时期的六分法在古代我国的典籍分类中,最早的分类方法是六分法。
六分法最早出现于《尚书》中,将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诗、礼六种。
这种分类方法在后世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传统的典籍分类范式。
其中,经典包括《易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史部则包括了各类历史文献;子部包括了儒家经典以外的其他经典作品;集部则包括了杂集性质的著作;诗部包括了各种诗歌作品;礼部则包括了各类礼仪文献。
这一六分法的分类方法,对我国传统典籍的整理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四分法的提出与演变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学术的发展,六分法逐渐显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在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提出了“四书”和“五经”的观点,将经部作为一种独立的分类存在,形成了四大分类法:经、史、子、集。
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等四部儒家经典,史部继续包括各类历史文献,子部包括了《诗经》、《尚书》等其他经典著作,集部则包括了杂集性质的著作。
这一四分法的提出,标志着古籍分类方法的进一步演变,对我国传统典籍的整理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对古籍分类演变的理解古籍分类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与学术的变迁和发展。
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不仅仅是分类方式的调整,更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六分法凸显了经、史、子、集、诗、礼六种文化范畴的平衡和包容,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承提供了基础;而四分法则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完善,更加突出了儒家经典的地位,为后世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范式。
古籍分类的演变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部分类法
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变化
汉 魏晋南北朝
经学方面--独尊儒术 诸子百家--内法外儒
诸子衰微
1、农家 受重视 2、道家 上升 三玄 多限于对《老》、《庄》作传义疏 3、名家 刘邵《人物志》 4、墨家 无 5、杂家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后世杂家著录书籍,多是儒家外有所兼 涉
农家条目,至为芜杂。诸家著录,大抵
辗转旁牵,因耕而及《相牛经》,因 《相牛经》及《相马经》、《相鹤经》、 《鹰经》、《蟹录》至於《相贝经》, 而《香谱》、《钱谱》相随入矣。因五 穀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 谱》、 《荔支谱》、《橘谱》至於《梅谱》、 《菊谱》 ……
3、小类后有案语
四部分类法最终确定
唐代初年,魏徵等修《隋书· 经籍志》,
直接以经、史、子、集代替了甲、乙、 丙、丁的称号,从此确立了以经、史、 子、集为部称的四部在图书分类体系中 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集部后附有道经、佛经,共六大 类。
经部:
易、书、诗、礼、乐、春秋、 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比《七录》增加纬书。
据《隋书
经籍志》,晋荀勗《新薄》
分类: 甲部:六艺、小学等; 乙部:古诸子百家、近世子家、兵书、 数术等;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荀勗所定甲、乙、丙、丁四部顺序是经、 子、史、集。
东晋,秘书郎李充“以类相从,分
作四部” 《晋元帝四部书目》将乙、丙两部 的顺序加以调换,奠定了四分法的 基础。
“《七略》之流而为四部,如篆隶之流而为行楷, 皆势之所不容已者也。史部日繁,不能悉隶以《春 秋》家学,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一。名墨诸家, 后世不复有其支别,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二。 文集炽盛,不能定百家九流之名目,四部之不能返 《七略》者三。钞辑之体,既非丛书,又非类书, 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四。评点诗文,亦有似别 集而实非别集,似总集而又非总集者,四部之不能 返《七略》者五。凡一切古无今有、古有今无之书, 其势判如霄壤,又安得执《七略》之成法以部次近日 之文章乎?--章学诚《校雠通义》
中国图书分类
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演进过程目录者,学术之史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的书籍文献目录,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一门传统的学问。
它之所以能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于其有科学的分类和每类之科学分类序。
正如《通志·校雠略》所说的:“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
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
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
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
”这说明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从创造文字起,就有记录了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及源远流长的书籍史,这也要求我国图书分类法出现比较早。
在公元前一世纪,刘向父子把周秦以来逐渐发展的分类思想,运用到整理图书上,终于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综合分类图书总目——《七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图书分类法从古代演变至近代、现代,却未一脉相承发展,而是出现了断代的特征。
古代书籍纯粹采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而近代、现代则完全吸收了西方图书分类法的内容,这也是中国图书分类法演变发展史的最大的最重要的特征。
那中国图书分类法演进过程究竟怎样?中国图书分类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流传下来记录文字的简策整编为“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即为图书的六大分类。
“六艺”是图书分类的雏形,具备图书分类的框架,“为以后图书分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汉初,吸取秦时的“焚书坑儒”的教训,西汉初期的皇帝,实行黄老之治,在修养生息,发展国力同时,“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注重民间图书搜集和收藏。
皇家藏书在这时期迅速增加,经过初步整理,大致分为律令、军法、章程和礼仪四大类。
这可能是一次比较正规的图书分类。
在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等一批专业人员就奉命,校定皇家宫廷藏书。
他们的分工主要按照学术的性质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个整理组。
刘向坚持工作了尽20年,他还给每种书撰写叙录一篇,内容包括篇目、校定过程和全书大意等。
有人将其汇聚成书称《别录》,《别录》就是“别集众录”的意思。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引言的一部分,目的是对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进行分类整理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种分类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学术知识和思想。
在概述部分,我们可以先介绍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分类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学者们开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形成了“四部”之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法逐渐完善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基本分类方法之一。
接下来,我们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的内容和特点。
根据这一分类法,传统的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其中,“经”是指经典,如《周易》、《论语》等;“史”是指历史文献,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子”是指儒家的子部典籍,如《孟子》、《论衡》等;“集”是指杂家的集部典籍,如《韩非子》、《庄子》等。
四部分类法的特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全面性。
通过这一分类法,我们可以将中国经典著作进行有序的归类,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分类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些文献。
同时,这种分类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学科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涵盖,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起源于明代,经过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分类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通过这一分类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学术知识和思想。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组织方式。
本文的结构按照以下方式组织:1. 引言:首先,对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进行引言,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这个主题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介绍四部分类法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本文的目的。
2. 正文: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四部分类法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内容和特点。
16部60类分类法
16部60类分类法
摘要:
1.16 部60 类分类法的概述
2.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具体分类体系
4.16 部60 类分类法在现代的应用和影响
正文: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概述】
16 部60 类分类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法。
它将所有的知识分为16 个大部,每个大部下又分为60 个小类,因此得名16 部60 类。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16 部60 类分类法最早出现在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命令学者郑译等人编撰。
在此之前,我国的图书分类体系并不完善,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图书分类体系的初步形成。
此后,该分类法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逐渐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图书分类法。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具体分类体系】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16 个大部分别是: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兵部、刑部、礼部、乐部、春秋部、尚书部、序部、诗部、论部、辩部、孝经部、五经部。
每个大类下又分为60 个小类,总共960 个小类。
【16 部60 类分类法在现代的应用和影响】
虽然16 部60 类分类法是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但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影响。
一方面,它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它也对现代的图书分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现代的图书分类法,如《中图法》等,就是在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图书分类法史的四个发展阶段
作者: 程磊
出版物刊名: 四川图书馆学报
页码: 72-78页
主题词: 简册 类编 图书分类法 吕氏春秋 隋书经籍志 史官 分类管理 官制 图书分类表 诸侯国
摘要: <正> 中国图书分类法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在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分类形态或阶段?本文不避浅陋,试图探讨一下,冀望对研究我国图书分类法史有所裨益。
一、图书分类管理(商——春秋) 国家的特点之一,就是分官管理一切需要治理的事物,而官制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工管理不同性质的事物,即分类管物。
一旦图书事业产生,它首先归国家所有。
图书这个事物必然要被设官分掌。
随着图书数量和种类的繁多,随着书官的不断增设,于是在图书分类法史上形成第一种形态——图书分类管理。
(一)图书分类管理,兴于殷商,盛行周代1、兴于殷商。
商代图书主要是龟册和简册。
两者在形态、用途、内容,书写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守起商鞅随后颁布的法令了[2]78。
除了要在普通百姓方面倡导立法管理制度的严肃性之外,商鞅的变革措施由于改变了秦国的社会权力结构和财富分配方式,自然也触动了那些具有高贵社会地位,特别是一些王公贵族们的切身利益。
因此,如何使秦国的王公大臣明白“赏罚分明”、“不赦不宥”的法令精华亦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商鞅曾经颁布的一条法令规定:凡是秦国的国民,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应以打仗立功为评价标准;凡是属于贵族阶层但是没有立过军功的,就不能得到任何爵位。
换句话说,一个贵族,无论他的家族有多么高贵显赫的地位,无论他的家族有多么广袤丰裕的财富,假如他从来没有为国家作出过任何贡献,没有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话,那么他就只能与平民一样身穿粗布衣服,没有资格乘坐马车。
当这项法令颁布之后,很快受到了许多当权贵族的强烈反对,比如大臣甘龙、杜挚等就直接对商鞅变法的措施明确表示抗议,他们广泛制造舆论,认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以阻碍商鞅的立法管理制度进程,特别是秦孝公的小舅子季虎,更是明目张胆地叫嚣和反对商鞅的变革措施,他在自己的封地咸阳专门组织了一批贵族以抵抗商鞅制定的新法令,当商鞅亲赴咸阳督察时,季虎率领自己的家兵还与商鞅的卫戍部队进行对抗,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季虎还是被商鞅擒拿归案,在秦孝公坚决支持他实施变法革新的背景下,商鞅按照秦国的法律,将季虎及其家人全部处死。
这个举措震慑了秦国保守和顽固的王公贵族,为秦国推行立法管理制度扫清了束缚障碍,保证了立法实践运动的有效开展。
三、商鞅的立法影响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商鞅建立了积极有效的立法管理制度,意义重大。
在公元前356年实施的第一次变法和公元前350年实施的第二次变法中,商鞅倡导的立法内容主要包括:强调国家“以法治国”,发挥法的“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要求百姓具有法律意识,“以吏为师”;制定什伍连坐制度,实施轻罪重罚,使“有罪者皆应受罚”;大力奖赏军功,建立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垦荒;统一度量衡;在土地开发和利用上“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买卖;推行郡县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等。
比如商鞅特别重视农业在国家社会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根据秦国地广人稀、荒地量多的特点,采取了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的经济策略,通过不断扩大和延展耕地面积的方式来发展农业生产,强调信守“本业”,反对“末利”。
所谓“本业”,就是指以田地耕作为主的农桑业,所谓“末利”,则是指制造和经营华丽精美、专供把玩的奢侈品的手工业与商业。
商鞅发布信守“本业”而反对“末利”的政策,有利于发挥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加强秦国的农业基础生产。
另外,在设置的法律制度中,商鞅还规定了极富吸引力的外来人员务农政策。
考虑到秦国虽千里沃野却人口稀少,而三晋(即韩、赵、魏三国)地少人多的现状,商鞅规定只要三晋百姓来到秦国定居,就给其分房分地,且家族三代不但免除徭役,而且也不用出壮丁参加各类战争。
商鞅采用的“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的发展策略,通过训练秦国人当兵打仗的素质能力和使用新移民开垦种田以解决后备粮食供应的手段,使秦国兵源和粮食两个核心问题都得到了完美解决[3]97。
由于商鞅在立法管理制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整体国家实力,使其在对外战争中不断获得突破性的胜利,为后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年的垂拱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1]冯雨晴.从变法者角度看商鞅变法成败[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2]洪浩.商鞅的“法、信、权”思想及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J ].中国司法,2004(5).[3]吕红安.试析商鞅的法治教育思想[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经历了产生、完善和定型等演变期,而每个演变期都明显地受到当时的封建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使每个演变期的图书分类法都有鲜明的封建政治文化思想的烙印,表现出“大体相同而只有小异”的特点,科学的分类法始终没有构建起来。
本文对封建政治文化思想对我国图书分类法各演变期的影响试作探讨。
一、封建政治文化思想对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产生期的影响1.《七略》的问世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产生的标志。
西汉时,光禄大夫刘向为朝廷所倚重,受汉成帝之命,校理群书,将所校文献整理为正本后,即为此书著录篇目,编撰提要,这些提要分为两份,一份上奏朝廷,一份独编为书,脱离本书而另行,产生了我国首部解题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受汉哀帝之命继续校理群书,将父《别录》内提要编撰成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在总论性质的“辑略”之后,把书目分成“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类,成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编辑书目规律、原则和模式有重要影响,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才真正产生。
2.封建政治文化思想对产生期《七略》等代表作的影响。
《七略》产生于西汉时期,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和“定儒家于一尊”的政策,灌输“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汉书·董仲舒传》)以儒家视为正统的汉代政治文化思想[1],到了成帝、哀帝即位时,他们同样是这样,作为当时汉室贵族和正统派的儒家经学大师的刘向、刘歆父子必然拥护这种政策,接受这种思想。
所以奉成帝之命校理群书编成的《别录》和奉哀帝之命校理群书编成的《七略》必然会受这种封建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具体表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经历了产生、完善和定型等演变期,而每个演变期都明显地受到封建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使每个演变期的图书分类法都有鲜明的封建政治文化思想的烙印。
封建政治文化思想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演变期影响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与演变□惠州学院图书馆杨霓摘要关键词WENBOKAOGU79现是:(1)以独尊儒经的观点来构成分类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经,《七略》也以独尊儒经观点来构成分类体系,以经部独尊作为分类的指导思想。
除了不属图书分类、只起总论作用的“辑略”外,在六略中,把以“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经”为主要内容的“六艺略”放在首位,而在“诸子略”中,又以“儒家”为先。
这说明,其分类的标准是“伦理政治观念第一位,类别区分第二”,分类时并不是着眼于图书本身的客观性质,而是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宣扬被奉为正统封建政治文化思想的儒家学说,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各“略”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类别关系,而是上下主从的统属关系[2],这样一来其分类当然是不科学的。
(2)重视分类的整体性。
汉代经学以天人合一为宗旨,以天下大一统为最高的政治理想,重合不重分,因而形成“有序统一、结构严谨、讲求完整、重视有序统一”的封建政治文化思想,《七略》也受到这种思想影响,它在《别录》叙录分类基础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图书著录事项格式、开创互见、别裁和附注的方法,所撰叙录、大序、小序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对后世目录学注重整体的发展取向有较大影响。
(3)讲求分类的致用性。
《七略》编撰的目的是帮助解决书籍检索的困难,更是为了实现政治文化思想的教化,类别的划分也主要看其对政治文化思想教化的作用来确定。
到了东汉,班固将《七略》改编为《汉书·艺文志》,该书著录与说明紧密结合,著录方法井井有条,历史发展及学术流派脉络清晰,开创了依官修目录编撰正史艺文志的先例,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研究的重要文献,在我国历史文献学上有重要地位,在后来《别录》与《七略》皆失传的情况下,它就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图书目录。
不过,由于它与《七略》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它同样是“尊儒经”“重整体”“求致用”,封建政治文化思想对它的影响和对《七略》的影响相同。
刘歆创设的图书六部分类法,延用了二百年之久,随着典籍的发展,在魏晋时,《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渐渐为四分法取替。
二、封建政治文化思想对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完善期的影响1.“四部分类法”的产生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发展进入完善期的标志。
三国至南北朝,是我国图书分类法获得完善的时期,而完善期的标志就是“四步分类法”的产生,并逐渐成为图书分类的主导。
在“四部分类法”问世前的三国时期,虽然已出现四部之名,但其确切含义并非“经、史、子、集”图书四部分类法,而是把《乐》、《论语》、《孝经》和《小学》称“四部”。
如曹丕于其撰写的《典论·自序》说的“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中的“四部”是在五经、诸子之外,即为此意。
直到西晋初年,秘书监荀勖依郑默编撰的《中经》改编为《中经新簿》,改变了《七略》图书分类的六分法,将图书目录分成“甲、乙、丙、丁”四部,甲部包含《六艺》与《小学》,相当于后期的“经”部;乙部包含《诸子》、《兵书》与《数术》,相当后期的“子”部;丙部包含《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相当于后期的“史”部;丁部包含《诗赋》、《图赞》、《汲冢书》,相当于后期的“集”部,四部分类法才真正产生。
由于荀勖的四部分类法排序的特点是以乙部为子,丙部为史,即子先于史,东晋时,任著作郎的李充在他编撰的《晋元帝四部书目》中将乙、丙两部内容次序进行更换,将乙部改为收史书,丙部改成收子书,此后,四部排序就正式确立,并逐渐成为图书分类法的主导。
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图书法的演变进入完善期。
2.封建政治文化思想对完善期《中经新簿》等“四部分类法”代表作的影响。
《中经新簿》产生于西晋,当时,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仍然把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正统思想和最高准则,以君主统御一切的天下大一统为治国的最高理想,推行独尊儒经的政策,作为朝廷官员的荀勖,必然也会接受这种思想,拥护这种政策,他编撰的《中经新部》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其具体表现是:(1)仍像《七略》那样,以独尊儒经的观点来构成其分类体系,把以“六经”为主要内容的“六艺”归属甲部位居各部之首,统领以诸子为主要内容的乙部、以史事为主要内容的丙部和以诗赋为主要内容的丁部。
(2)虽然每部的大类有许多不同,但仍然像《七略》那样,重视分类的整体性,制定了一个严谨完整的有甲、乙、丙、丁部的分类体系。
(3)仍然像《七略》那样,讲求致用,编撰的目的是帮助解决检索的实际困难,更是为了实现政治文化思想的教化,类别的划分也是以政治文化思想教化的作用来确定。
到了东晋,李充作《四部书目》移丙部史籍于乙部,乙部子集改在丙部,从而定下了经、史、子、集四部顺序,但名称仍是甲、乙、丙、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