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开发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开发
武雪卉;王荣新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8)003
【摘要】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文化以其对经济开发具有的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和中央决策层关注的一个焦点.西部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同时也关系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意识,使西部文化走上一条以教育为基础、产业化为主要发展模式、民族文化自觉为象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武雪卉;王荣新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华东)政法系,山东东营,257061;河南电视台,河南郑
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试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开发与思想解放 [J], 何仁富
2.试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开发与思想解放 [J], 何仁富
3.浅谈西部大开发中我国环境资源的法律保险机制——以西部大开发中的情况为例[J], 刘燃;谯谦
4.文化开发西部大开发和内涵与保障 [J], 焦雪岱
5.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开发与思想解放 [J], 汪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预示着21世纪初我国将把开发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
其实,西部地区在上曾有其兴盛辉煌的一页,西部地区的兴衰历程值得人们回顾和思考。
中国西部地区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在新石器,中国西部地区的大溪文化、大墩子―礼州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的较大,说明当时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并不大。
进入文明以来,夏商周三个王朝的中心横跨黄河流域的今晋、陕、豫、鲁等省,东西差距也不明显。
春秋战国时期,西部的秦国在耕战背景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
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今陕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
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之称;丝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
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捍�以成都为中心,开发“西南�摹钡厍�,设立郡县,“募民屯田”�踩〉媒洗蟪杉ā?BR>唐代前期,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关中地区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区,而陇右一带“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有成果表明,唐代西北屯田达584屯,西北地区占全国10%的小农提供了全国90%以上的“和籴残粮”,故史载“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是形成国库“财宝山积”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说明益州成都一带仍然是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地区,可与长江下游的扬州相提并论。
安史之乱后,西北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中国经济中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
中国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开始大大下降。
西部不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背景特点和思路-PPT精选文档
(16) (17) (21) (23) (24) (26) (27) (28) (29) (30)
注:(30)表示排列名次
一、西部不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 背景和条件
1.6 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该战略重点:
治理水土流失,发展草业畜牧业等支柱产业, 保护以绿洲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二、西部不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 特色和重点
——西南地区可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总量的67.8%; ——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当可观。 1.4 广大的农牧区 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很低,主要是广阔的农牧 区。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为27.48%。
一、西部不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 背景和条件
1.5 经济科技教育水平较低 ——GDP只占全国的14.9%;
2.1 社区教育的松散性、高难度性特色
2.2 社区教育的滞后性特色 2.3 社区教育的民族性特色
就其功能而言,促进民族和谐、民族传承功能; 就其内容而言,则往往围绕社区民族文化而展开;
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则往往以家族、部落为纽带,通过村 寨和宗教组织的非正规、非正式形式实施的。
二、西部不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 特色和重点
三、西部不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路
3.3 社区教育的主体
——以乡镇、村寨社区为单元; ——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社团的参与力和社区民众的主体力。
3.4 社区教育的重点内容
——民族政策法规教育; ——生产、生活技能培训; ——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生态和环境保护教育;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普法教育; ——扫盲教育; ——卫生健康教育和妇女生育保健教育;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等。
三、西部不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路
3.1 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
西部大开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论文
论文摘要: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西部大发展,教育是基础。
这已成为响彻西部大开发的号角。
但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人才类型,西部大开发中职业教育的市场份额有多大,这是研究西部职业教育结构的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西部大开发;需求一、西部大开发呼唤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西部大开发是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开发,是全方位、广视角的开发。
其核心是一个科学发展问题,制度创新迫在眉睫,文化发展亟待支持,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西部大开发诚然有缩小地区差异、维护民族团结等社会性目的,但其效果更多取决于如何找到一条高效的开发之路。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诸多方面,而教育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教育发展,可以提高西部地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是广大群众摆脱贫困乃至西部地区脱贫致富的明智选择;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可以使西部地区潜在的自然资源和地域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竞争实力。
没有西部地区教育的大发展,就没有西部地区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不会有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从国际经验讲,开发落后地区要高度重视智力开发。
西部大开发的成功,要靠唤醒西部人民沉睡多年的创业冲动和企业家精神。
中国西部历史上也并不缺乏活力。
只有激活西部人“潜在的”企业家精神,西部才会真正被开发。
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西部大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建设成果上,更要体现在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上。
资金技术是可以引进的,而广大的劳动技术大军是不能引进的,必须靠自己培养。
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西部大发展,教育是基础。
这已成为响彻西部大开发的号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人和教育的开发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
2017年7月第4期(总第204期)宁夏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No.4. Jul.2017Gen. No. 204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实践为考量马红梅(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作为认识和改造辩证统一体的买践,不仅包含理念与行动、理论与买践的基本维度,还指向思维、行动、方法三位一体的根本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基于发展实践的基本理念及行动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 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五 大发展理念是指导民族地区发展实践的基本理念及行动方法,其科学性、价值性和人文性关系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以及能否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追求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民族地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把握规律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实践逻辑;西部民族地区;考量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 -0292(2017)04 -0012 -0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 立的,它以实践为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并在实践逻 辑中彰显科学性与价值性,在直面、分析和反思实践 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及矛盾关系中不断追求人类生活 的美好状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实践,直面问题的忧患 意识与担当意识,以及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共产主义 理想的浪漫主义情怀。
作为认识和改造辩证统一体 的实践,不仅包含理念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维 度,还指向思维、行动、方法三位一体的根本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基 于发展实践的基本理念及行动方法,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 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浅谈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事业
浅谈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事业自1999年党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大开发就成为全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系统而浩瀚的工程,任务非常繁重。
国家不仅要增加投资对西部自然资源进行开发,而且更要注意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又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正像党的十六大指出的:“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此,大力优先发展西部教育,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所在。
本文拟探讨西部地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西部教育的现状(一)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大都比较贫困。
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资料显示,全国需要扶贫的贫困县有592个,西部地区就有307个,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2%。
其中四川43个、贵州48个、云南73个、西藏5个、陕西50个、甘肃41个、青海14个、宁夏8个、新疆25个,尤其是一些老、少、边、穷的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造成西部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较复杂,其中人口文化素质低下是一个主要原因。
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其一,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高。
在1998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抽样调查中,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抽样人口总数的20.7%,分别比中、东部地区高7个和5.8个百分点。
其中,新疆有138.2万人,宁夏有96.46万人,青海有154.13万人,四川有1163.10万人,重庆有391.84万人。
其二,西部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低。
据1998年统计,西部地区受过中、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分别为8.58%和2.1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个和0.56个百分点。
其三,西部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低。
在西部12省、区中,仅新疆、陕西、宁夏、内蒙古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省、市、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在50%以下,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宁夏5省区从业人员中,文盲的比重仍高达20%以上,西藏甚至高达67.5%。
重新认识西部文化——兼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语境
巨变写在羌乡微笑挂在脸上2012-04-24 18:06:45 作者:杨波波任明勇来源:四川新闻网浏览次数:1 网友评论 0 条更多 0北川维斯特种植的巨型南瓜(资料图片)四月芳菲,北川游人如织。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慕名来此旅游观光。
看过保留下来的地震遗址,再到重建起来如诗如画的羌族新城,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灾区面貌让每个游人深深震撼。
吉娜羌寨书写北川新生奇迹5·12特大地震中,吉娜羌寨71户人家有69户房屋倒塌,26人遇难。
根据对口援建的原则,济南对口援建这里,仅仅6个月,到2 008年12月底,灾后重建的吉娜羌寨在废墟上神奇重现,69户居民顺利搬入新居。
在吉娜羌寨,一位羌族阿姐热情地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们打着招呼。
她说:“地震后,我们从耕地变为做生意,日子比以前更红火了。
”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异地重建后的吉娜羌寨围绕羌族文化发展了特色旅游业,当地居民相继办起了羌绣馆、开起了农家乐、经营起了旅社。
亲眼目睹灾区旧貌焕新颜的历史巨变,人们由衷地赞叹,曾经山河破碎的灾区如今完全走上了发展振兴的新征程,这里的人不仅搬进了新家园,还过上新生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生活,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房子”、“政府帮忙修盖房子,自己想法挣票子”、“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广场上、社区里、寨子中,车行北川,这样的横幅标语随处可见。
市民们惊喜地发现,震后四年,灾区同胞眉头逐渐舒展了、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北川快速恢复自身造血,发展产业是关键,发动群众致富是基础。
该县一方面加大对涉及农特产品和文化旅游的招商引资,一方面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重点帮扶城镇低收入家庭、失地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积极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中国羌城描绘发展美画卷老人们在绿道旁起舞健身,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穿着婚纱的新人在此留下幸福的定格……今天的北川新县城,一幅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人们感叹道:“昔日的冷美人如今已悄然变脸,以自信和豪迈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4. 2000_2010年西部民族地区_省略_视_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视角_谭振义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西部大开发 “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争 取 十 年 内 取 得 突 破 性 进 展”。[6]2004 年 3 月底国务院出台 《关于进一步 推进西部 大 开 发 的 若 干 意 见 》, 把 水 利、 交 通、 能源、通信 等 基 础 设 施 项 目 作 为 西 部 大 开 发 “优先” 建设的项目。2005 年 5 月颁布施行 的 《国务院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法〉 若干规定》 强 调,要 “优先” 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两个 “优先” 为加快民族地区的基 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项目保证。 《规定》 还进一步 明确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 “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和政 策性银行贷款,适当增加用于民族自治地方基础 设施建设的比重。国家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需要民族自治地方承担配套资金的,适当降 低配套资金的比例。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扶贫重 点县和财政困难县确实无力负担的,免除配套资 金。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属于地方事务的, 由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建设资金负担比例 后,按比例全额安排; 属于中央事务的,由中央 财政全额 安 排 ”。[7] 同 年,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颁 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 以下简称 《决
2001 年 3 月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专门对 民族地区的开发作了部署。指出: “依据民族区 域自治法,支持民族自治地区落实自治权。加大 支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 全面发展,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 牧区建设、民族特需用品生产、民族教育和民族 文化事业发展。注意支持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的 发展。促进西部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 经济技术与贸易合作,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惠 互利的国 际 区 域 合 作 新 格 局。”[3] 这 是 新 时 期 指 导民族地区开发的指导方针。
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起点、路径和模式
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起点、路径和模式陈欣怡【摘要】基于“文化”、“民族”和“区域”的三维视角,力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对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如何识别”和“文化资源如何开发”这两个问题做出更好地解答.文章以文化价值取向为基点,从逻辑方面对文化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破解.即,通过对文化价值取向条件收敛性的拓展,逐层分析了文化资源开发的起点和路径问题,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具体探讨了“前台”、“后台”分置的开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将文化价值取向的条件收敛性视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展现特征,从逻辑上可构筑文化资源开发的起点,进而把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理解为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在具体开发模式上,需要设置“后台”以保护文化精髓,设置“前台”以供商业性质的开发,从而实现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并举.【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2)001【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起点;路径;模式【作者】陈欣怡【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回顾全球文化资源的开发历程,可以得到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如,伦敦20世纪50-90年代重点产业已由金融业、制造业、纺织业、航运业、商业演变为金融业、商业、航运业、精密制造业、影视业、文学艺术、设计业、旅游业,新增了四类文化相关产业。
二是文化产业就业人口的增长率是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
如,在1982-1990年间,法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了36%,是同期全部劳动者数量增长率的10倍。
三是世界文化贸易的增长率是高于一般商品的。
如在1981-1998年世界文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9.3%,而同期一般商品贸易年均增长率仅为6.9%。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通过政产学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取得明显的成绩。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总结及反思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总结及反思作者:孙林徐尚平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并对西部大开发多年以来的成就与不足做了系统的总结与反思,旨在为西部政府和人民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西部开放式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背景成就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减缓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使中国经济增长缓慢,西部原本就贫弱,加之遭遇这样的大危机更是雪上加霜。
2008年之后,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由于西部各省与数十个国家有边界联系,因此,只要西部充分利用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必将打开西部开放式发展的新局面,为此,西部各级政府需要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得失有一个全面的反思,并对当前经济增长方向有一个明确认识,本文将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与历史动机、西部大开发成就回顾、西部大开发的经验与反思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西部大开发的背景1999年6月,江总书记在西安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对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务必将此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西部开发已多年,改革时日已久。
至此,中国将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为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协调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党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部署。
西部,作为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正等待被探索、被开拓。
中央的战略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推动西部的发展成为当世人急需思考的问题。
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多年来,西部大开发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
学术界及政府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作用等方面对此做出了回答,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
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作为一名西部地区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这场改革,以下是我对西部教学改革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改革背景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
为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二、改革措施1.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育公平。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拓宽教育资源渠道。
2.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实施教师培训计划、选拔优秀教师到西部地区支教等措施,提高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此外,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3.创新教学模式西部地区教育改革注重创新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
通过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等方式,让西部地区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5.推进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心得体会1.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改革,西部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2.改革激发了教师积极性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改革促进了教育公平改革使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缩小了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弱势群体教育得到关注,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
4.改革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让西部地区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西部大开发战略主题教育研讨材料
西部大开发战略主题教育研讨材料西部大开发战略主题教育研讨材料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一、背景介绍西部大开发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旨在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主题教育工作,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二、问题分析当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主题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干部和群众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主题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教育资源匮乏。
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薄弱,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3. 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主题教育的方式主要以集中授课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实践机会。
三、解决思路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思路: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主题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意义,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3.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实践机会,如组织实地考察、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交流讨论等,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
4. 加强教育培训效果评估。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教育培训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四、案例分享为了更好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主题教育工作,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例如,某地通过开展实地考察、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了当地干部和群众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主题教育的理解和认同感;同时,该地还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教育培训的效果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最新年精选文档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文献标识码]A我国西部地区“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71.4%,我国少数民族基本分布在上述地区,包括全国所有的自治区,90%自治州,69个自治县”,有占全国4/5以上的40多个民族,堪称宝贵的文化基因库。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正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只有注重挖掘西部民族文化对西部开发的积极作用,才能在西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使西部的民族文化也能得到保护和发展。
一、民族文化的内涵及精髓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包含“物质、制度和思想”三个层面。
民族文化则是“每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经济形态上的综合反映”,它是各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
”民族文化通过内化成为民族内部的道德标准并规范民族成员的行为,从而影响各成员的行为,影响整个民族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
因此,西部民族文化是西部各民族在生产时间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经过历史的发展,西部民族逐渐把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内化为自己民族成员的生活坐标和道德行为规范。
在西部民族文化精髓中,开朗、热情、宽容、勤奋等是其最基本的底蕴,也正是这些优秀文化培育了西部人民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规范。
二、西部大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作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价值取向的同心力,从而促进市场经济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潜内涵的力量作用于市场经济主体一人的发展和现代化,塑造和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劳动者和各方面的人才,强化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1.保护西部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基于西部大开发视角下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对 西 部地 区经济影 响多 大 , 这 些 问题 都成 为下 一 步 国家制 定新 一轮 西部 大开发 相关 政策依 据 。
1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教 育发展
教 育基本 情 况包 括 普 通 高 等学 校 、 普 通 中等 学 校、 普 通 中学 、 小 学 在 内 的 专 任 教 师 数 和 在 校 学 生 数, 一 般大 多数研 究者 经 常用一 个相对 综合 的指 标 ,
第 1 3卷 第 5期
2 01 3年
中
国
发
展
Vo 1 . 1 3 No. 5 Oc t . 2 01 3 a De v e l o p me nt
基 于 西 部 大 开 发 视 角 下 的教 育发 展 与 经 济 增 长 的实 证 研 究
丰志勇 , 赵 海 建
( 1 . 南京市社会科学 院经济所 , 江苏南京 2 1 0 0 1 8 ; 2 .甘肃靖远煤 电股份有 限公 司, 甘肃 白银 7 3 0 9 1 9 )
摘
要: 西部大开发是继东部沿海 开放后 国家实施的又一个重 大区域政策 , 优先 发展教育成 为西部开发 中的
重点 。该 文对 比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前后教育发展水平 的变化 , 在此 基础上 , 采用 模型 实证 研究 方法对教 育政策 促
进经 济增 长的效应进行了评价 , 并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 了相应地进一步提升西部教育发展水平 的对策与建议 。
关键 词 : 西部大开发视角 ; 教育发展 ; 区域 经济增长
需 经 费 由中央财 政 负 担 ; 为 了调 动 西部 地 区专 业 人
1 9 7 9年 西部 地 区 1 2个 省市 自治 区 中 , 除 陕 西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摘要】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部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文化部门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意识到自身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
本文从西部大开发背景和意义出发,探讨了文化部门在其中的作用和责任,以及其观念转型的动因和过程。
论述了文化部门的历史使命与西部大开发的密切关系,并分析了文化部门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
结论部分强调了文化部门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部门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探讨了文化部门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部门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文化部门、观念转型、历史使命、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和责任、动因和过程、具体实践和成效、使命和责任、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实施的重要战略,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资源匮乏等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西部大开发的成功实施可以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实施大开发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促进资源整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西部大开发也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提升居民幸福感,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文化部门在西部大开发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需要不断转变观念,肩负历史使命,积极参与到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去,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知识技能培养
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通过 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
平。
品德素质培养
注重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通过思 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 。
启示二
应积极引进和培养优质 教育资源,提高西部基 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启示三
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
教学能力。
启示四
应注重教育的均衡和公 平发展,缩小城乡、区
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西部基础教育取得显著成就
通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在普及程度、教育质量、师 资力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 ,教育资源仍然存在差距 。
师资力量不足
西部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 弱,部分地区存在教师短 缺现象。
教育质量不高
由于教育资源、师资力量 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西部 地区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认知度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分 配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也会 影响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
多元化评价体系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 、互评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成果和综合素质。
04
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策略探讨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制定优惠政策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社 会团体和个人投资西部基础教育。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保障西部基础教育健康 有序发展。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十五”期间,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
2002年开始,我们与各界尤其是西部省区的数十位同仁合作,在较广泛的实地调查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跨学科分析。
本文谈谈我们前期研究中形成的一些认识,尤其是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以抛砖引玉。
一西部大开发使民族教育发展面临史无前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西部地区不仅聚居着50余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8%,而且包括了5大民族自治区、7个多民族省份、20个自治州和49个自治县。
显然,西部大开发也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大开发。
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是处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教育显著地处于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
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本身就包括了教育发展的内容。
西部地区最稀缺的资源是知识资源,东西部地区最大的差距是技术的差距、知识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和信息的差距。
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加快培养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保障。
因此,当前是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
同时也必须看到,西部大开发也使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诸多重大的挑战。
一方面,民族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较为困难。
西部民族地区不仅自然条件较为复杂、艰难,而且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较低。
另一方面,民族教育发展的内部条件也不容乐观。
观念、师资、经费,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长期困扰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体制问题和发展模式也日益凸显。
二民族教育如何把握上述机遇、成功地应对上述挑战呢?关注文化(这里指广义的文化)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鲜明特色。
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深层次地说,也是文化变迁问题。
这里我们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认识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文化观念变革:西部大开发的前提条件
文化观念变革:西部大开发的前提条件
张佑林;陈朝霞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管理》
【年(卷),期】2009(031)009
【摘要】将西部大开发与传统文化变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我国西部区域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西部人的观念落后,而人们的落后观念的形成又是与西部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看,西部文化是一种保守的农业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理念难以相融,因此,通过文化变革,最终实现西部人的保守观念向现代创新观念的转型,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所在,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树立企业家主体形象的理念.[关键词1西部大开发;文化变革;保守观念;创新观念.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张佑林;陈朝霞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05;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西方文化研究述评 [J], 段吉方
2.论转型期中国电影的观念变革与文化创新--从工业、艺术、文化三个维度的审视[J], 陈旭光
3.文化观念变革: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前提条件 [J], 张佑林
4.西部大开发与西部价值观念变革 [J], 张信;李富荣
5.“文化热”、“文化史”与当代史学的观念变革 [J], 江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品政治 教学资源包西部大开发的提出背景(2)
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及国内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
2000年10月,中共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
200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
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要依托、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中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长江上游、南(宁)贵、(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2006年12月8日,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取得新成效,迈出扎实步伐。
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第一篇: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和西部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非均衡投资战略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并给出了可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西部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非均衡投资战略•••中国西部基础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因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基础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走向21世纪,我国正在实行“战略西移”,加快发展西部经济,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
而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如何发展,已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发展西部基础教育是国家的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从1949年到1985年基础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突出特征是“统一财政与分级管理”。
这一投资管理体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给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统一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但全国实行的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管理僵化的分配格局,很难适应千差万别的不同情况,强求统一反而压抑了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自主权。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后,供给教育资源的财政新体制迫使基础教育必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地方财政将发挥主渠道作用。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新的形势。
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时间由1985年至今,基础教育建立起来的是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
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学校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其突出特征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关键一环”。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加强学校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已日趋完善,其积极作用也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效益更为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
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摘要:西部大开发带来民族地区史无前例的社会文化变迁使民族教育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民族教育的革新需要强化创新的观念革新发展模式正确对待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社会文化变迁;民族教育;革新;基础理念“十五”期间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
20__年开始我们与各界尤其是西部省区的数十位同仁合作在较广泛的实地调查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跨学科分析。
本文谈谈我们前期研究中形成的一些认识尤其是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以抛砖引玉。
一西部大开发使民族教育发展面临史无前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西部地区不仅聚居着50余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8%而且包括了5大民族自治区、 7个多民族省份、20个自治州和49个自治县。
显然西部大开发也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大开发。
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是处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教育显著地处于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
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本身就包括了教育发展的内容。
西部地区最稀缺的资源是知识资源东西部地区最大的差距是技术的差距、知识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和信息
的差距。
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加快培养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保障。
因此当前是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
同时也必须看到西部大开发也使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诸多重大的挑战。
一方面民族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较为困难。
西部民族地区不仅自然条件较为复杂、艰难而且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较低。
另一方面民族教育发展的内部条件也不容乐观。
观念、师资、经费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长期困扰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体制问题和发展模式也日益凸显。
二民族教育如何把握上述机遇、成功地应对上述挑战呢?关注文化(这里指广义的文化)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鲜明特色。
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深层次地说也是文化变迁问题。
这里我们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认识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这次西部开发有许多特点我们认为以下方面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从内容来看这次西部开发是历史上历次西部开发根本不能比拟的。
这次西部开发中为再造山川秀美的西部为保证各民族子孙后代的幸福就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为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就必须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形成特色产业;现代文明的引入和普及各民族千百年来的生计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革新。
对于民族地区这表现在国家民委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倡议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之中。
它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
作打好七个战役。
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二是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下大力气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七个战役:一是以解决温饱为中心的扶贫攻坚;二是以水、电、路、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以培育新增长点和形成特色经济为目的的产业结构调整;四是以加快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边境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五是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推广先进适用科技为主的社会进步;六是以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为宗旨的文化设施建设;七是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第二从我国本世纪初的奋斗目标来看民族地区将切实得到全面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
继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实施后党的十六大及时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其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1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其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其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
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到 2000年我国总体已基本实现小康而西部地区仅达到小康标准的50%左右多数民族地区还低于该比例。
如果说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则是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显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使民族地区全面实现跨跃式发展。
第三从时代背景来看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加入WTO对我国最明显的影响是我国对外开放出现新态势。
其一在开放的性质和影响上加入WTO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政策导向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是单边的自主的对外开放。
加入WTO 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国际规则约束下的对外开放从单边的自主的开放走向双边的相互开放。
这就是说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与WTO所有成员国一样面临经济的全球化更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
可以说加入WTO是中国的“第二次开放”它所产生的影响不亚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一次开放。
其二从开放的地域上第一次开放始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至今主要影响的仍是发达地区和交通便利地区。
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二次开放”将覆盖全国尤其是进一步明显地扩展至民族地区。
其三从开放的内容上第一次开放主要
涉及的是有限制的产品贸易和部分服务贸易。
第二次开放几乎涉及了所有贸易。
因此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加入WTO要求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更全面接轨并促使我国实行一种更为开放的发展模式和制度进而对我国各民族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这次西部开发的确是民族地区经历的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文化变迁。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变迁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改变。
也就是说文化变迁有内外部之分内部发展普遍表现为发现和发明外部发展或接触的变迁则源自借用、传播其结果往往是内外部因素的互助而成。
可以说历史上民族地区经历的文化变迁相对缓慢多是内部发展为主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和影响是片面的;影响这次西部开发有内外部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不仅国内各民族的互动前所未有而且融入了全球化的互动之中因此它所导致的民族地区文化变迁是迅猛的全面的。
特别是对于民族传统色彩较浓的边远民族地区来说西部大开发使其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社会体制由封闭转向扩大开放。
这实际是显著的社会转型。
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急剧转型使得各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都面临复杂、重大、艰难的文化调适。
三而对剧烈、复杂的社会文化变迁民族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成效地适应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呢?民族教育的改革不能是局部的修修补补必须是整体性的革新。
首要前提是基础性观念的革新尤其是需要一种新
的发展观。
我们认为对于当前民族教育发展来说特别应该注意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