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ppt21 湘教版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1 优质课件(共73张PPT)
教材 P44 活动
【点拨】 主要从教材 P44 表格中提取信息;从大气的 不同成分对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 散射和反射三种形式。吸收具有选择性,主要吸收波长较长 的红外光和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太阳辐射可见光部分中波长 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散射;反射则无选择性,像反光镜一样 把光线反射回宇宙空间。
【答案】 1.B 2.A 3.C
教材 P43 活动
【点拨】 读图时注意横轴表示的是温度变量,向右为 温度升高,向左为温度降低;纵轴为大气层的层级分部,从 下往上表示距地面的高度越来越大。
【答案】 1.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的气温逐渐降低, 平流层的气温则逐渐升高。
2.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几乎都是在对流层进行的。 3.平流层的气温下低上高,空气难以对流,以平流运动 为主,飞机飞行不会上下颠簸;平流层少水汽和尘埃,天气 晴朗少变,能见度好,利于飞机飞行。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 1 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1.结合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2.解读示意图,引导学生认清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 气逆辐射的含义及其关系。 3.运用示意图,让学生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的基本原理。
●新课导入建议 利用人们都知道的“夏季正午时分,柏油马路的温度远 远高于大气的温度”这一事实,在课堂上依此对学生设问, 从而导入新课——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地位分析 该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理解大气的受热 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相关知识的基础,而且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在高考命题中时常出现, 主要是结合人们的生产实际进行考查,因此对该部分知识应 十分重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40张PPT)
3、散射作用: 特点: 有选择性: 质点小时,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无选择性 质点较大的尘埃、水滴 晴朗的天空呈现_____色 阴天的天空呈现_____色
日出之前,日落之后,阴天,天空都是明亮的
地面 大气 反射 反射
太 阳 辐
射 100%
34% 大气 散射 大气吸收
19%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大 气
收
吸
收
地 面 辐
射向地面
射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玻璃温室效应示意
太
阳
辐
地
射
面
辐
射
• (2013北京高考)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 图”。读图,回答下题。
• 大气中( )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同纬度地区,晴天越多,地面射射越强
地面 大气 反射 反射
太 阳 辐
射 100%
34% 大气
散射
地 面
大气吸收
吸 收
19%
47% 地面增温 地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地 面 辐
射
面
太 地面 大气 阳
射向宇宙空间
反射 反射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 散射
地 面 吸
大气吸收
常见天气系统
(一) 大气的组成
♦ 干洁空气:
氮、氧、二氧化碳等: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微量气体:、氪氖、氨、甲烷、氢、 一氧化
湘教版必修《大气环境》精品PPT课件
臭氧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3)高层大气 A.中间层 (高空对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原因:中间层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平流层顶
②对流运动显著
高度 /km
外层
2000~3000 500
120
100
热层
高层
85
大气
80
中间层(高空对流层)
60
50~55
40
20
0
-100 -50
平流层
高度 /km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2000~300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27
臭氧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高度 /km
120 100 80 60
外层
2000~3000 500
热层 中间层
85 50~55
高层 大气
40
20
0
-100 -50
平流层
22~27
(2)方向:向上
(3)地面辐射是红外线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红 外线长波辐射,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存在大 气中。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地面 大气 反射 反射
阳 辐 射
大气 地
散射
面 吸
大气吸收
收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地面
4. 影响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 (纬度因素) (2)下垫面: (3)海拔 (4)天气状况: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3)高层大气 A.中间层 (高空对流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原因:中间层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平流层顶
②对流运动显著
高度 /km
外层
2000~3000 500
120
100
热层
高层
85
大气
80
中间层(高空对流层)
60
50~55
40
20
0
-100 -50
平流层
高度 /km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2000~300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27
臭氧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高度 /km
120 100 80 60
外层
2000~3000 500
热层 中间层
85 50~55
高层 大气
40
20
0
-100 -50
平流层
22~27
(2)方向:向上
(3)地面辐射是红外线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红 外线长波辐射,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存在大 气中。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地面 大气 反射 反射
阳 辐 射
大气 地
散射
面 吸
大气吸收
收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地面
4. 影响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 (纬度因素) (2)下垫面: (3)海拔 (4)天气状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21张PPT)
3、城市风
上升 气流
城市风
C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环保局长,计划在A、B、C处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型 火力发电厂和绿化带,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思考应如 何选址?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看实验
讲过程
用原理
说过程
画等压面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及其应用
(四)作业布置
作业1 《一线精炼》基础题1-6 作业2 《一线精炼》提升题7-10
目
2.通过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去推理,归纳地理规律
标
3.通过绘图,让学生感受地图的魅力,从而学会读图
4.通过对热力环流相关案例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中提取信 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喜爱地理的兴趣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重
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
难
决实际问题
点
教学难点
等压面的分析判读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用计诱司 马懿入上方谷……
思考:这场雨到底是“天意”还是“人为”?
看 热力环流实验
思考: 1.观察烟雾在玻璃 缸内是如何飘动 的? 2.由实验可以得出 什么样的结论?
注:巴山泛指四川、重庆地区
2、山谷风
①
增温快 (热源)
②
③
④
增温慢
(冷源)
增温快 (热源)
降温快 (冷源)
⑤
降温慢 (热源)
⑥
降温快 (冷源)
谷风
山风
用 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探究3】
小组思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164张PPT)
(4) 判断地面受热状况及天气状况
若为近地面,中心空气_下__沉__
a>b > c 高压
c 地面____,天气_____
b a
若为高空,中心空气_上__升__
地面____,天气_____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17年上学期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3) 判断中心气流垂直运动方向
(4) 判断地面受热状况及天气状况
AB
C
高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17年上学期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若B点的气压比A、C两点高 低 B′
AB
C
高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17年上学期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若B点的气压比A、C两点高 低 B′
大气的运动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17年上学期
一、热力环流 1. 形成
A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B
制作 07
C
2017年上学期
一、热力环流 1. 形成
A 冷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B 热
制作 07
C冷
2017年上学期
一、热力环流 1. 形成
A 冷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B 热
制作 07
C冷
2017年上学期
制作 07
2017年上学期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温度一致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17年上学期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温度一致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大气环境 课件(共23张PPT)
收
大气逆辐射 地面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2)大气保温作用的成因(表现):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阻止 地面热量散失。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
面,补偿热量损失。
4、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
(因为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5、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
6、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7、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从 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天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
极地东风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60° 西
带
中纬环流与 西风带
盛
副 热
行 北 信
风 风
30°
带 高 气 压
低纬环流和 信风带 1
东
2
气流上升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0°
思考: 近地面的四个气压带中,属于热力作用形成的有哪些? 属于动力作用形成的有哪些?
1.三圈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中地理 必修一湘教版2.3《大气环境》 (共30张ppt)
1.(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 面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损失的 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1.纬度因素: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下垫面因素: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 面状况不同。
2. 同一地图上等压线越 密水平气压梯度越大, 风速越大不同地图上, 一般判断:比例尺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速越大。
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1010
2020/4/17
2.大气的水平运动 因地球自转,空气运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北半球向右偏,南半 球向左偏。
2. 始终与风向垂直:不 改变风力大小,只改变 风的方向。
三圈环流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2020/4/17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2020/4/17
夏至
冬至
谢谢观看!
3.纬度越高,地转偏向 力越大。
2020/4/17
风
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1010
地转偏向力
2.大气的水平运动
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 接触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1.下垫面越粗糙,摩擦 力越大。
2.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 反。
3.摩擦力会改变风的方 向和速度。
达地面
大于0.76
对流层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 水汽、云和浮 尘,可直接吸 收相当数量的
红外光
2020/4/17
2.(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损失的 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1.纬度因素: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下垫面因素: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 面状况不同。
2. 同一地图上等压线越 密水平气压梯度越大, 风速越大不同地图上, 一般判断:比例尺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速越大。
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1010
2020/4/17
2.大气的水平运动 因地球自转,空气运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北半球向右偏,南半 球向左偏。
2. 始终与风向垂直:不 改变风力大小,只改变 风的方向。
三圈环流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2020/4/17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2020/4/17
夏至
冬至
谢谢观看!
3.纬度越高,地转偏向 力越大。
2020/4/17
风
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1010
地转偏向力
2.大气的水平运动
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 接触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1.下垫面越粗糙,摩擦 力越大。
2.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 反。
3.摩擦力会改变风的方 向和速度。
达地面
大于0.76
对流层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 水汽、云和浮 尘,可直接吸 收相当数量的
红外光
2020/4/17
高一地理湘教版2.3大气环境新课件用(共21张PPT)
(4)图示大气环流所发生的季节是_1_月______(1月或7月),
此季节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A、B、C、D四处中,__C______
处的气压带被阻断成高压中心。此时,对我国影响最大的高
压中心名称是_亚__洲__高__压_,在其影响下,我国广大地区的气候 特点是__寒__冷__干__燥,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_寒__潮_____。带高 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冬
副 蒙极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60N
太
亚欧大陆
平
夏
洋
副 亚热洲(带印高度)气低压压 带
冬
夏威夷 高压
30°N
夏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季节 风向 源地
东亚季风
冬季
夏季
西北风 东南风
蒙古、西 太平洋 伯利亚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知识回顾 热力环流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大气水平运动
同一水平面 产生气压差异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A
C
冷
热
冷
大气垂直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3)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B(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B.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103张PPT)
——保温作用 (2) 影响因素: 云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大气逆辐 射越强,保温作用越好。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地面 大气 阳
反射 反射 辐
射向宇宙空间
34%
大气 散射
射 地 面 吸 收
100%
大气吸收
19%
大 气 辐 射
75~95% 大 气 吸 收
大气上界
地 面 辐
47% 射向地面
射
地面增温 地 面
少,大部分可见 层
光能够透过大气
对 流
射到地面上来
层
大气上界 氧离子吸收紫外线
臭氧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 吸收红外线
地
面
2. 反射作用: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特点:无选择性
3. 散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 特点: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蓝光、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质点大时无选择性:
3. 散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 特点: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蓝光、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地面 大气 阳
反射 反射 辐
射向宇宙空间
34%
大气 散射
射 地 面 吸 收
100%
大气吸收
19%
大 气 辐 射
75~95% 大 气 吸 收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大气逆辐 射越强,保温作用越好。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地面 大气 阳
反射 反射 辐
射向宇宙空间
34%
大气 散射
射 地 面 吸 收
100%
大气吸收
19%
大 气 辐 射
75~95% 大 气 吸 收
大气上界
地 面 辐
47% 射向地面
射
地面增温 地 面
少,大部分可见 层
光能够透过大气
对 流
射到地面上来
层
大气上界 氧离子吸收紫外线
臭氧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 吸收红外线
地
面
2. 反射作用: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特点:无选择性
3. 散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 特点: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蓝光、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质点大时无选择性:
3. 散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 特点: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蓝光、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地面 大气 阳
反射 反射 辐
射向宇宙空间
34%
大气 散射
射 地 面 吸 收
100%
大气吸收
19%
大 气 辐 射
75~95% 大 气 吸 收
大气环境ppt21 湘教版PPT文档145页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Leabharlann 大气环境ppt21 湘教版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流 运 复杂 动 多变 显 著
人类生 活在对 流层底 部,与 人类关 系最密
切
教材图2-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
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四周放射着能量,若到达地球大 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以100计,经过大气时,被臭氧、 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的紫外光和红外光占19%,被 大气散射、反射、地面反射的占34%,到达地面并 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只有47%。
教材图2-26 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
图中揭示了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是:太阳 高度角。A、B表示等量的太阳辐射,A 的入射 角大于B,导致:①A束光线分布的面积a小于B 束光线分布的面积b,光热集中,太阳辐射强度 大;②A束光线穿过大气的路径短于B束光线, 被大气削弱程度差,太阳辐射强度大。据此也 可解释一天中,正午的太阳辐射强度大于早晨 和傍晚的现象。
教材图2-27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
地面的反射率与地面辐射呈负相关关系。反射 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地面温度 越低,地面辐射越弱;反之则强。从图中看, 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冰次之,赤道海洋最低。 颜色越浅反射率愈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越 弱。南极洲出现全球极端气温最低值,其中很 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南极大陆被冰雪覆盖, 对太阳辐射反射强。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
1.为什么说O3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答案: O3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部分,使 适量紫外线到达地表面,保护地球生命。
探究
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答案: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易 被空气分子散射。 探究
3.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时,火山灰笼罩了整 个马尼拉城,白天宛如黑夜,出门需打手电。这 种现象反映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何种作用?
教材图2-23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
包围地球的大气,按照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 的差异,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 高层大气。对流层在最低层,与人类的关系最 密切;平流层是大型飞机飞行的最理想的层次; 高层大气在50千米以上,有流星、极光等现象 出现,也是人造卫星绕转的一层。人们最初认 知的是大气层下部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步,人们对整个大气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一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全球气 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在工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汽机,那时航海家们
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 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进入该海区无法 航行。
那时,帆船除装载一般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到美洲
大陆。由于草料和淡水的不足,马匹相继死掉,马肉又
教材图2-28 玻璃温室效应示意
太阳光透过玻璃进入温室,加热温室内的地面, 地面温度升高后产生长波辐射,由于玻璃阻断 了室内空气与大气的交换,红外线长波辐射被 保留在温室内,使温室的温度升高。
教材图2-31 有摩擦力与没有摩擦力的大气运动和 等压线的关系
本图采用以图释文的形式,介绍了影响风的三种作 用和近地面风向、高层大气风向。现在总结归纳气 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如 下表所示:
教材图2-25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 辐射关系示意
三个辐射的关系应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它 们在大气中传递和转换的关系,如图所示;二 是它们之间在数量上的关系,以大气上界、大 气和地面分别为研究对象,它们在热量的收支 上是平衡的,例如地面:热量收入=地面吸收 太阳辐射(47)+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106)=153, 地面辐射(120)+湍流输送(10)+潜热输送(23) =153为热量支出,热量收入=热量支出。
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 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 [尝试探究]为什么在其他海域总是吹有规律的定向风, 而在“马纬度”海区总是无风?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 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2.理解大气热状况过程与特征。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具体应用。 4.掌握大气水平运动。 5.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分布、移动规律。
答案: 尘埃增大反射作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大 气 的 运 动
探究
4.在相同的气压条件下,陆地上的风与海面上的风 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案: 根据摩擦力大小判断,陆地上摩擦力较大, 风向与等体之间夹角大,风向偏转角度大;反之, 风向与等压线夹角小。
探究
5.高空风向与近地面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案: 高空空气间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 不计、风向与等压线平衡;近地面空气与地表 摩擦力大、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交角。
流层
顶至 50~ 55千
变化很小, 30千米以上 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迅速
受地面影 响,而靠 臭氧大量 吸收太阳
流 运
动 为
收紫外线,成 天气 为人类生存环 晴朗 境的天然屏障
②大气稳定,
米
上升 紫外线而 主
利于高空飞行
增温
低纬
17~18
对 流 层
千米, 中纬 10~12 千米,
高纬8~
9千米
气高加减约高气低温度而,每1温00.60随 增 递 大 升 降米 ℃,地 流 主 接 离 高 越面 层 要 热 地 , 低是 大 的 源 面 气对 气 直 , 越 温
各大气层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大
气温垂直变
气
分 层
高度
化
空气 天气
规律 原因 运动 现象
与人类关系
高 自平流层顶 层 以上到大气 大 上界2 000~3 气 000千米
80~500千米高空有 若干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无线电
通信有重要作用
该层气温
自对 下层随高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上不 平
①臭氧大量吸
平 流 层
探究
6.北半球的西风带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从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副极 地低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在这 个力作用下向北流动,又受到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共同作用,形成西南风。
探究
7.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怎样引起的? 有什么规律?
答案: 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 动而移动。从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 从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