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__中暑及低温麻醉时机体体温变化机制
发热病理知识点总结
发热病理知识点总结一、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6~37.5°C)的一种生理现象。
人体体温由脑下中枢调节,受周围温度、代谢率和泌品量的影响,通常成年人口腔体温在36.8~37.3℃之间。
一般情况下,体温超过37.5℃即为发热。
发热可是机体对外界环境改变或者病理因素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也可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发热是一种非特异性体征,常伴随着其他临床症状一起出现。
二、发热的生理机制发热是机体对外界环境改变或者病理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
发热的生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中枢的调控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下丘,主要由腹外侧脑室下丘核和脑干网状结构调节。
当机体受到外界温度变化或病理刺激时,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会释放促发热物质,使机体体温升高。
2. 发热反应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或者病理因素的作用后,会出现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其表现为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代谢率增加等。
3. 代谢率增加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会增加,促进机体产热,帮助机体维持体温的稳定。
4. 血液循环改变发热时,机体的血液循环会发生改变,血管扩张,促进热量的散发,帮助机体降低体温。
以上是发热的主要生理机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发热的病理生理过程。
三、发热的分类发热可以根据其病因、持续时间、体温变化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 根据发热的病因分类(1)感染性发热:由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例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2)非感染性发热:由于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2.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分类(1)急性发热:持续时间短,通常在1~2周内。
(2)亚急性发热:持续时间稍长,通常在2周~1个月内。
(3)慢性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1个月以上。
3. 根据体温变化分类(1)弛张热:体温呈波动性升高,白天可高于38℃,夜间可回到正常范围。
(2)不规则性热:体温持续升高,但不呈周期性,也不具有规律性。
麻醉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原因
麻醉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原因
在麻醉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 麻醉药物的作用:一些麻醉药物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体温调节机制,导致体温下降。
2. 血管扩张:一些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可以引起血管扩张,降低血液的回流速度和体温的传导,导致体温下降。
3. 代谢率降低:麻醉过程中,身体的新陈代谢率会降低,体内产热能力减少,导致体温下降。
4. 输液和手术环境:手术环境通常较冷,同时为了防止感染,手术过程中常常需要大量输入凉的液体,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体温降低。
5. 患者体质和疾病:一些患者可能存在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或基础体温较低的情况,或者已经存在低体温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这些因素也会导致麻醉过程中体温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麻醉过程中体温的下降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心率不齐、低血压、术后感染等,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体温。
麻醉期间体温管理-课件.ppt
麻醉期间各种因素BT↑,如甲亢、MH、 感染、创伤及环境或药物引起。
↓代谢,护器官
4.脑复苏
在心脏停搏后,采用浅低温(34℃ 左右或30 ~ 34 ℃ )特别是选择性 头部重点降温,可降低颅内压,减 轻脑水肿,降低脑耗氧量,抑制氧 自由基的产生及脂质过氧化等,有 利于脑复苏。
低温的优缺点
30-28℃,阻循环8-10’, 简单心 内手术、降主A瘤及主A缩窄手术。 低温+体外,VSD,TOF及换瓣、 搭桥等。
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阻断循环时间(min)
32-30
8-9
30-28
10-15
28-18
15-45
<18
45-60
(二) 神经外科手术
↓脑代谢及氧耗量,↓脑水肿, ↓ICP,利颅内手术。
循环监测
低温对循环系统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 术中应加强监测。 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常需动脉直接 测压,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 降温早期如出现御寒反应,则表现为心 率增快,血压升高。随着体温的降低, 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也出现一 系列变化。
五、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1。施行低温时,要避免御寒反应。发生御寒 反应时病人寒战,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立毛 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呈灰白和棘皮现 象,代谢增高,耗氧量增加,还增加体表和中 心体温的温差,影响降温的效果。 2.冰水浸浴时,末梢部位如耳部、趾、指要 露出水面,防止冻伤,心前区避免直接用冰覆 盖。
Monitor 四、监测
在进行低温期间,应加强各方面的监测: ①.体温监测 ②.循环监测 ③.尿量、电解质的监测和血气监测。
体温监测
在降温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温度下降的 程度不一致,应同时监测几个部位的温 度,常用的有鼻咽、食管、直肠和血流 温度。 鼻咽温度可反映脑的温度,食管下段温 度与心脏大血管温度接近,直肠温度在 降温过程下降最慢。利用特殊的温度探 头可以测定血液温度。
发热、中暑、低温麻醉对机体散热的影响(加两张动画)详解
2、中暑对散热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长期高温环境中
无此条件则 易中暑
肤
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方式
温
度
高
②传导散热(30%),热量直接传给
于
同皮肤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方式
环
境
温 度
③对流散热(30%),通过气体进行 热量交换
皮肤温度低于环境温度:蒸发散热是唯一散热 方式
蒸发散热:机体通过体表水分蒸发而散失体热的形式
①不感蒸发(不显汗),指水分直接透过 皮肤和呼吸道黏膜等表面,在没有聚成明 显的水滴的时候就被蒸发
例如:炎热环境→交感神经抑制→皮肤小血 管舒张,动脉–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 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寒冷环 境下相反)
二、发热
1、发热机制 发热:临床上常把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统称为发
热。发热的原因有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发热,也就是能使 人发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进入人体,在 侵入部位生长繁殖,破坏人体组织,产生毒素,使人得病; 另一类是非感染性发热,是自身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产热 过多,散热过少,或者是由于过敏、肿瘤引起。
α-MSH
Lipcortin-1
2、发热对散热 的影响
体高温热上持恢升续复阶段
症状:皮发肤冷血恶发管寒红舒、张鸡干、皮燥出、,汗寒自战觉和酷皮热肤苍白 关系:体中温心调体定温点与回上降移升,的中调心定温点度水平><调相定适点应 特点:散产热与>产散散热热,在体较温高下上水降 升平保持相对平衡
发热 ,中暑及低温麻醉时机体体温变化机制
• 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导致 围术期低体温的最主要的原因
• 全麻体温下降的“三阶段模式”
• 再分布期——全麻早期总体热散失少, 体热含量基本保持丌变,但由于血管 收缩反应被抑制,体热由核心室向外 周室再分布,核心温度快速下降1-5度
• 线性期——全麻诱导后2-3小时内,失 热大于产热,导致核心温度继续呈线 性下降,但其速率是由产热和失热的 差值决定,同时全身体热含量进一步 下降。
低温麻醉时机体体降温法
将患者的体温下降到一定程度,使机体代谢率降 低,提高组织对缺氧及阻断血流情况下的耐受能 力。在脑手术和心血管手术中有见。
麻醉与低体温
• 常规的保温措施下,约一半患者术中 的核心体温低于36摄氏度,有1/3者低 于35摄氏度 • 未保温者术后初体温多在34摄氏度左 右。
• 平台期——麻醉后3-4小时后,核心温度可逐渐稳定某
一水平 • A被动平台期-核心温度虽低于正常,但丌足以促发血管 收缩反应,失热等于产热。 • B主动平台期-由于显著低温,血管收缩反应被触发,但 体热被限制在核心室,核心温度亦能稳定。但在这期并非 是稳态,若丌加温,体热含量和平均体温将继续降低。
经历了高温持 续期后,由于 激活物、致热 源及发热介质 的消除,体温 调节中枢的调 定点返回到正 常水平。
中暑时机体体温变化机制
• 中暑(Hyperthermia)
是一种受室外的空气的高温多湿或阳光过 久直接照射动物体、人体等造成体温异常 升高丌降所引起的症状的通称。
机体产热和散热丌平衡是中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热、中暑及低温麻醉时,机体 体温变化机制
35班第5组
发热时机体体温变化机制
• 发热: 由于一些原因使体温调定点向高 温侧移动的现象。 发热属于调节性体 温升高,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麻醉与围术期低体温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不良影响
(一)手术部位感染 ▪ 有研究表明,术中发生低体温的颅脑外科手术患者比正常体温患
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
▪ 但是全麻时,机体交感反应被抑制,外周血管舒张,核心区域的 热量分散到外周,外周体温升高,而升高的外周体温又可以增加 患者向环境中散发的热量。当机体核心体温降低3℃时即可激活机 体对低温的调节作用,诱发外周血管收缩。
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
▪ 全麻时,机体发生低体温可分为三期: ▪ Ⅰ期,手术开始的第1个小时,机体中心体温迅速降低,这可能与
外周血管扩张,机体热量从核心区散发到外周有关; ▪ Ⅱ期,手术开始后的第2~4 h,中心体温线性降低,这可能与外
周热量向周围环境丢失有关,此期,热量丢失超过机体的代谢产 热。
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
▪ Ⅲ期,手术第3~4 h(平台期)体温此时处于恒定,稳定在33 ℃~35 ℃,此期是因为机体中心温度达到阈值范围的下限,触发 机体血管收缩,中心温度下降减慢,散热与产热达到平衡。
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
(一)全身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 ▪ 全麻时机体容易出现低体温可能与全麻抑制机体外周血管收缩、
机体对低体温的反应阈值降低3 ℃有关。正常情况下,机体热量 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机体的大脑和躯干等核心区,而周围 区域的热量相对较低。 ▪ 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可通过收缩皮肤和外周的血管,减少体 温散失,同时保证机体核心区的体温。
▪ 而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时,热敏神经元受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接 受该信号后发放冲动促进散热,减少产热。这样,人体可以在变 化较大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恒定的体温。
低温麻醉的原理
低温麻醉的基本原理低温麻醉(Hypothermic Anesthesia)是一种利用低温来抑制麻醉病人疼痛感和麻醉相关的应激反应的麻醉方式。
低温麻醉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病人的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降低代谢率和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减少疼痛的感觉和减轻麻醉的需要。
1. 体温调节机制人体具有自我调节温度的能力,以保持身体处于一种稳定的温度状态。
这一调节过程主要由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控制,通过皮肤循环和感觉神经来调整体温。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维持在36.0°C到37.5°C之间。
当体温过高时,下丘脑调节中枢会通过发汗和扩张血管等方式将体温降低。
当体温过低时,下丘脑调节中枢会通过收缩血管和发抖等方式将体温升高。
2. 低温麻醉的原理低温麻醉利用低温对体温调节机制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和应激反应。
具体的原理如下:2.1 降低代谢率降低体温可以减缓人体的代谢率。
代谢率是指人体在静息状态下消耗能量的速率,通常用千焦耳/小时或升氧量/分钟表示。
一般情况下,体温降低1°C,代谢率就会减少6%到10%。
由于低温减慢了代谢率,麻醉过程中需要的麻醉药物和氧气的代谢也会减少。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麻醉风险,还可以节约药物成本。
2.2 减少疼痛感觉降低体温可以减少疼痛的感觉。
疼痛的传导是通过神经纤维进行的,而低温可以减慢神经传导的速度。
具体来说,低温作用于神经纤维时,会使神经纤维内部的离子通道关闭,从而阻碍神经冲动的传导。
这样一来,人体对疼痛的感觉就会减弱或消失。
2.3 减轻麻醉需要低温麻醉可以减轻麻醉的需要,尤其对于一些对麻醉药物敏感的患者,低温麻醉能够起到辅助麻醉的作用。
低温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大脑的代谢活动减缓。
这对于麻醉药物的作用来说是有利的,因为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在低温麻醉下,麻醉药物的作用更明显,麻醉效果更好。
3. 低温麻醉的应用低温麻醉的应用范围广泛,常见于以下情况:3.1 手术麻醉低温麻醉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常常被使用,尤其是在心脏手术、血管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等需要减少出血和保护脏器功能的手术中。
麻醉期间的体温_OK
1、御寒反应 artificial hypothermia
• 低温过程中病人发生寒颤、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可导致组织耗氧量明显增加。因此, 除高热、脑复苏患者外,低温只能在全身麻醉下实施。
37
2、心律失常: artificial hypothermia
当温度低于26~28℃时易发生室颤,其原因可能与PH、电解质、酸碱失衡、迷走神经系统 被抑制等因素有关。室颤是低温最严重的并发症。
• 0.2℃→2℃~4℃
• 反应阈值:热反应↑,冷 反应↓
• 反应强度下降
• 咪达唑仑(影响最轻)
3、年龄对反应阈值的影响
• 血管收缩阈值:60~80岁 比30~50岁要降低1℃ 5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 (perioperative hypothermy)
• 麻醉手术中均可引起热量散失 • 术后低温:成年病人50%~80% • 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心血管功能储备不良 • 室颤或心脏骤停:严重低温 • 影响苏醒、增加术后并发症:老年、小儿
• 28~20℃,允许阻断循环15~45分钟
• 主要用于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
• 深低温
• <20℃,允许阻断循环45~60分钟
• 对机体影响大,主要用于严重心脏畸形矫正手术
21
阻断循环的优缺点
• 优点 • 手术视野清晰,利于操作 • 血细胞破坏少
• 缺点 • 对机体生理影响较大 • 手术时间有限
artificial hypothe
30~28 28~18 <18
.
阻断循环时间(min)
8~9
10~15
15~45
45~60
.
20
artificial hypothermia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椎管内麻醉体温调节
机制
• 椎管内麻醉和全麻一样同样可以发生严重的低 体温,同全麻一样体热再分布是导致早期低体温 的主要原因
不同点: • 椎管内麻醉从外周阻断了下肢的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 故不能达到主动平台,体温持续下降,这是椎管内麻醉与 全麻的主要区别 。 • 椎管内麻醉时再分布所导致的核心温度的下降约是全麻 的一半,低温的进展可能较全麻慢 • 椎管内麻醉较全麻术后低温时间长,且体温上升速度慢
目录
低体温的定义及机制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
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低温的预防和治疗 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和防治
人工低温
定义
人体中心体温低于等36℃则为低体温。 轻度:32-36 ℃(包括32 ℃) 中度:28-32 ℃(包括328℃) 重度:<28 ℃
• 核心体温是指机体深部重要脏器的温度
机制
再分布期
人工低温的程度
• 浅低温: 34~30℃ • 中低温: 30~28℃ • 深低温: < 20℃ • 超深低温: < 15℃
体温和意识的关系
发热、中暑或低温麻醉,机体温度变化的机制 - 副本
Contents
1 2 3
发热
中暑 低温麻醉
• 概述:指在全麻作用 下,用物理降温法将 患者的体温下降到一 定程度,使机体代谢 率降低,提高组织对 缺氧及阻断血流情况 下的耐受能力。在脑 手术和心血管手术中 有见。
• 手术低温麻醉机制:降低 人体的消耗,使人体更能 适应缺血缺氧等恶劣环境, 换而言之就是增强机体的 耐受能力,增加手术的成 功几率.手术时,心脏暂时 停跳,在常温37°C时脑细 胞耐受缺氧的安全时间仅 3-4分钟,当体温降至 30°C时,基础代谢率可降 至正常的50%,体温降至 20°C时代谢率可降至14%. 低温麻醉就是利用这一原 理,安全阻断循环循环,对 心肺脑肾各主要脏器无明 显损害,为手术赢得了时 间。
现场急救
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 方平卧(头部不要垫高),解开衣领, 同时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并 快速扇风。轻者一般经过上述处理 会逐渐好转,再服一些人丹或十滴 水。重者,除上述降温方法外,还 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头部、腋下和 大腿腹股沟处,同时用井水或凉水 反复擦身、扇风进行降温。严重者 应即送医院救治。
五、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肝代谢率及肝功能均降低。胆汁分泌减少,肝解毒功能降低;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量及钠的排出明显下降。低温可延 长阻断肾循环的时间,对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血有保护作用。 六、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 七、对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影响 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能力下降;组织灌注不足易产生的代谢 性酸中毒。低温时血清K+的变化比较明显,血清钾可减少。 恢复循环后血钾多可增高。
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一、对代谢的影响 体温每下降1℃,耗氧量约下降5%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脑波波幅下降、频率减慢,至20一18 ℃时脑波即呈一直 线,脑血流量减少,需氧量减少,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呼吸频率逐渐减慢,30 ℃以下则潮气量也减少,通气不 足,25 ℃以下呼吸变弱,甚至停止。支气管扩张,氧离 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高 四、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抑制窒房结和减慢心内传导,心率、心排出量下降,冠 脉血流减少,平均动脉压下降,在体温较低时中心静脉压 的上升。P-R间期延长,QRS波群增宽及Q-T间期延长, 游走节律点,应激性增高,室颤阈降低。
麻醉生理学课件08麻醉与体温
麻醉深度控制
根据体温监测结果,合理调整麻 醉深度,避免因麻醉过深导致体
温下降。
液体管理
根据手术需要和体温变化,合理 控制输液量,避免因输液过多导
致体温升高。
体温异常的麻醉处理原则
01
低体温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加强保温措施,适当调整体温监测参数,及时发现和处理
低体温。
02 03
高体温处理
适当调整体温监测参数,及时发现和处理高体温。根据情况采取物理降 温措施,如使用冰袋、酒精擦浴等。同时需要查明高体温的原因,并采 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高温会使皮肤血管扩张, 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导致 心脏负担加重,血压下降。
干扰免疫功能
高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 正常功能,使人体抵抗力 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麻醉状态下高温的发生机制
麻醉抑制体温调节
麻醉药物会抑制人体的体温调节 中枢,导致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
失调。
手术操作产热
手术过程中,由于组织损伤和出血 等原因,会产生热量,导致体温升 高。
环境温度影响
手术室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也可 能影响患者的体温调节。
麻醉状态下高温的预防与处理
控制环境温度
保持手术室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 低。
物理降温
对于体温过高的患者,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 施,如用冰袋、酒精擦浴等。
监测体温
在麻醉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 时发现异常情况。
药பைடு நூலகம்治疗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或抗炎 药来缓解高温症状。
体温升高对麻醉的影响
体温升高可增加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清除,降低麻醉药物的效能。
体温下降对麻醉的影响
体温下降可减缓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增强麻醉药物的效能。
第12章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可修改版ppt]
5、静脉输入冷液体(4~6℃)降温: (1)适用于术中高热、严重创伤 (2)注意:冷液体输注过快→心律失常
(三)复温
1、时机:手术步骤基本完毕时开始 2、常用方法: (1)体表复温:热水袋、电热毯、变温毯等
会阴勿与冰块接触
④优点:效果好、简单,不需体外循环
(2)冰袋、冰帽降温法: ①方法:冰袋置于大血管浅在部位
头部置于冰槽或戴冰帽 或二者联合应用
②特点:降温缓慢,寒战反应少,
体温续降少
③适应证:适用于婴幼儿
脑复苏、术中高热、严重感染
④缺点:成人降温效果差、尤其体胖者
(3)变温毯降温法: ①方法:变温毯内管道充满冰水,并与冷热水
瓣膜置换术 (2)大血管手术:降主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
人工血管置换术等 (3)不同体温时阻断循环的安全时限
体温(℃)
32~30 ℃ 30~28 ℃ 28~18 ℃
<18 ℃
阻断循环时间(min) 8~9 10~15 15~45 45~60
(4)注意:严格掌握适应证和阻断时间
2、神经外科手术: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 血运丰富的肿瘤等手术
围术期体温低于 36 ℃ 称为体温过低 1.病人自身因素
(1)老年:体温调节功能差(肌肉变薄、肌 张力低、BSA/BW大、皮肤血管收缩 反应能力↓、心血管储备功能低下)
(2)早产儿、低体重儿:BSA/BW大、体温调 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3)危重病人,极度衰弱病人,严重烧伤
2.环境因素 室温21℃时,病人散热增加 病人热量传导到手术台等物体
体表加热
红外线辐射器 变温毯 压力空气加热器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By 邻家麻花
麻醉期 间的体 温管理
第一节 围术期体温下降
围术期体温低于36℃称为低温 (hypothermia)
低 浅低温34 - 30 C
温 中低温28 - 25 C
分
级
深低温 < 20 C
一、低温的病理生理学 物质代谢
2) 耗氧量与核心温度平行下降
01
02 体温每下降1C,耗氧量约减少5%,
一、低温的病理生理学 呼吸系统
1) 呼吸频率 随温度下降而降低 26C以下呼吸逐渐停止
2) 氧离曲线 随温度下降而左移 O2 解 离 减 少 , CO2 溶 解 增 加
一、低温的病理生理学 循环系统
34C以上的低温可使心率增快 温度低于34C,心率逐渐减慢,直至停搏
随温度下降而减少
体温(C)
30
心输出量(%) 55
20 10 10-15 0
心率 心输出量
34C以下,体温每下降1C平均动脉压减 少约4.8 mmHg
血压
随温度下降而延长 20C时可延长3-6倍
循环时间
心律
温度低于34C,心脏的起搏点下移,可发生游 走性心律;心律不齐包括:I房室传导阻滞、房 颤和室颤等
冠脉血流 和心肌耗 氧量
随温度下降而减少 25C时降至正常的50%
麻醉中应用低温时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避免御寒反应; ②肌肉完全松弛 ③末梢血管扩张良好。
因此降温必须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
3. 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降温的注意事项 (1) 避免发生御寒反应 (2) 精确监测体温 (3) 密切观察生命指征,维持循
环稳定, 预防并及时纠正心律失 常
(4) 注意低温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5) 避免长时间过度通气 (6) 及时复温
麻醉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该如何预防
麻醉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该如何预防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医疗技术的稳步前行,更多的疑难手术在临床开展实施,救治患者于危难,保障患者于身体康健。
但在为患者开启一扇健康之门时,难免也会存在一些相关联的弊端问题出现,那便是麻醉中低体温情况的发生。
我们正常人维持体温平衡是通过产热与散热来维持的,但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在麻醉药品的作用下,体温会因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机体体温调节功能丧失作用,而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低体温会出现多种不利于患者康复的情况发生,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康健以及治疗效果。
近年来,麻醉期低体温情况发生率越来越高,由于在进行各种疑难杂症长时间手术时,患者在接受侵入式手术治疗环节需将身体部分衣物去除,接受消毒和大量的补液,再加麻醉后机体不能产热,因此在手术过程极易出现体温低下的情况。
低体温情况的出现对患者最为危害的影响便是凝血功能,凝血功能紊乱会导致术中止血困难,从而导致患者失血过多,而这也正是对于手术治疗患者最该规避的情况。
另外麻醉期低体温还会使患者(药物吸收、肾脏代谢以及心脏正常收缩)等能力降低。
鉴于此:如何对麻醉期降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做好探析,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成为了医疗工作者共同积极寻找的目标,以此来保证患者的机体损伤降至最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接下来本文将带领大家共同走进麻醉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该如何预防的寻找中,望可为临床提供些许依据。
一麻醉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麻醉期低体温情况的发生一般存在于执行全身麻醉的患者中,患者会由于机体中枢调节功能受到麻醉药物的抑制影响而无法自行调节体温至正常范围。
特别对于老年人和小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的不健全,再加手术室温度的差异性以及患者自身耐受性及适应性的低下,最终导致体温因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降低或升高,所以只有找出影响体温的主要因素方可对其开展预防干预措施。
⑴年龄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手术治疗中的老年群体占比较大,由于患者自身各项身体机能均呈下降趋势,因此对于手术中不利因素的耐受力也相对降低,所以我们首要任务需从手术术士的提升以及麻醉的精准性方面着手。
发热、中暑、低温麻醉对机体散热的影响(加两张动画)教程
一、散热反应
1、散热的部位 2、散热的方式 3、散热的调节
三、中暑
1、中暑机制 2、对散热的影响
四、低温麻醉
1、低温麻醉机制和对 散热的影响
二、发热
1、发热机制 2、对散热的影响
一、散热反应
1、散热的部位:主要是皮肤(85%), 其次是通过呼出气体、尿和粪便等散发。
温 度
汗液Na+↓
四、低温麻醉
1、低温麻醉机制和对散热的影响
低温麻醉指在全麻作用下,用物理降温法将患者的体温 下降到一定程度,使机体代谢率降低,提高组织对缺氧及阻 断血流情况下的耐受能力。在脑手术和心血管手术中有见。 机制:降低人体的消耗,使人体更能适应缺血缺氧等恶 劣环境,换而言之就是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增加手术的成 功几率。手术时,心脏暂时停跳,在常温37℃时脑细胞耐受 缺氧的安全时间仅3-4分钟,当体温降至30℃时,基础代谢率 可降至正常的50%,体温降至20℃时代谢率可降至14%。低 温麻醉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安全阻断循环,对心肺脑肾各主 要脏器无明显损害,为手术赢得了时间。
三、中暑
1、中暑机制
当气温超过皮肤温度(一般为32℃~35℃),或环境中有 热辐射源(如电炉、明火),或空气中湿度过高且通风不 良时,机体内的热量难以通过辐射、传导、蒸发、对流的 方式散发,甚至还会从外环境中吸收热量造成体内热量贮 积从而引起中暑。
2、中暑对散热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长期高温环境中
对热应激适应能力↑ 心排血量↑ 对抗高温的代偿能力 无此条件则 易中暑 出汗散热量=正常×2 出汗量↑
AVP—精氨酸 体温↑(发热) 加压素; α-MSH—黑素 细胞刺激素; 产热↑ 散热↓ Lipcortin-1—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等)和某些体 脂皮质蛋白-1
麻醉与围术期低体温
麻醉与围术期低体温01正常体温调节机制人类是恒温动物,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可将体温保持于37℃左右,波动范围小于1℃。
人类体温调节过程由温度感受器传入、中枢整合、传出应答组成。
基本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该区的损伤会导致体温调节障碍,POAH主要参与体温的正向调节,而中杏仁核(MAN)、腹中隔区(VSA)和弓状核则主要参与发热时体温的负向调节。
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体表、脑、脊髓、深腹部组织和皮肤表面的冷敏神经元被激活,向中枢传递寒冷信息,POAH则作出相应应答,如血管收缩、寒战等生理性调节,以及搓手、跺脚、增添衣服等行为性调节,使得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同时机体的体温负性调节机制也被激活,限制体温过度升高。
而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时,热敏神经元受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接受该信号后发放冲动促进散热,减少产热。
这样,人体可以在变化较大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恒定的体温。
02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有研究报道,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高达50%~70%。
这与手术室的低温、消毒、输入未加温的液体、创面蒸发等使患者散热增加的因素有关。
体温调节功能正常者可以通过生理和行为性调节抵御这些因素维持正常的体温,而麻醉状态下的患者,其体温调节功能受到抑制才是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 全身麻醉对患者体温调节的影响全麻时机体容易出现低体温可能与全麻抑制机体外周血管收缩、机体对低体温的反应阈值降低3℃有关。
正常情况下,机体热量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机体的大脑和躯干等核心区,而周围区域的热量相对较低。
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可通过收缩皮肤和外周的血管,减少体温散失,同时保证机体核心区的体温。
但是全麻时,机体交感反应被抑制,外周血管舒张,核心区域的热量分散到外周,外周体温升高,而升高的外周体温又可以增加患者向环境中散发的热量。
当机体核心体温降低3℃时即可激活机体对低温的调节作用,诱发外周血管收缩。
全麻时,机体发生低体温可分为三期:Ⅰ期,手术开始的第1个小时,机体中心体温迅速降低,这可能与外周血管扩张,机体热量从核心区散发到外周有关;Ⅱ期,手术开始后的第2~4小时,中心体温线性降低,这可能与外周热量向周围环境丢失有关,此期,热量丢失超过机体的代谢产热;Ⅲ期,手术第3~4小时(平台期)体温此时处于恒定,稳定在33℃~35℃,此期是因为机体中心温度达到阈值范围的下限,触发机体血管收缩,中心温度下降减慢,散热与产热达到平衡。
生理体温有何特点麻醉术中体温如何变化
生理体温有何特点麻醉术中体温如何变化【术语与解答】
①生理体温是机体生命体征之一,通常包括产热、散热与热分布三个方面;
②体温主要由头颅和躯干(属核心体温)产生,四肢(外周体温)的热量则属被动体温,前者(头颅和躯干)各部分温度相对平衡(温差一般不超过1℃),而后者(四肢)各部分温度则不一致与不恒定,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尽管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机体在代谢活动中的产热可有较大变化,但机体通过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仍能维持其核心温度在36~38℃之间;
③正常情况下外周体温较核心体温低2~4℃;
④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位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
【麻醉与实践】
除疾病对体温产生影响外,临床麻醉与手术方式以及其他因素都可使体温产生变化,而体温过高或过低均对机体造成负面影响,所以麻醉与手术期间应密切关注体温的变化。
一般而言,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而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其机体容量血管收缩可使体温有所上升;而交感神经抑制所致机体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其机体容量血管舒张而使体温有所降低,但麻醉术中以体温降低远多于体温升高。
【提示与注意】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麻醉与手术时间的延长,机体散热超过产热,尤其中心体温则逐渐下降,一旦两者(散热与产热)达到平衡,体温则可不再发生变化。
但麻醉术后寒战的发生率增高,而寒战则可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并升高眼内压和颅内压等,是麻醉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近年来由于术中保温措施的重视和阿片类药物的应用,从而致使麻醉术后寒战的发生率有所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的步骤
1 .体温上升 期
2.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
3.体温下降期( 退热期)
在发热的开始阶段, 由于在致热原作用 下,调定点上移。 此时,原来的正常 体温变成了“冷刺 激”,机 体一方面 减少散热,另一方 面增加产热,结果 使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因而升高。
当体温升高到调 定点的新水平时, 便不再继续上升, 而是在这个与新 调定点相适应的 高水平上波动, 出现一段时间的 高温持续期。
低温麻醉时机体体温变化机制
低温麻醉:指在全麻作用下,用物理降温法
将患者的体温下降到一定程度,使机体代谢率降 低,提高组织对缺氧及阻断血流情况下的耐受能 力。在脑手术和心血管手术中有见。
麻醉与低体温
• 常规的保温措施下,约一半患者术中 的核心体温低于36摄氏度,有1/3者低 于35摄氏度 • 未保温者术后初体温多在34摄氏度左 右。
发热、中暑及低温麻醉时,机体 体温变化机制
35班第5组
发热时机体体温变化机制
• 发热: 由于一些原因使体温调定点向高 温侧移动的现象。 发热属于调节性体 温升高,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发热的机制
各种病原体、细菌、 细菌内毒素、病毒 等 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干扰素 (IFN)等
经历了高温持 续期后,由于 激活物、致热 源及发热介质 的消除,体温 调节中枢的调 定点返回到正 常水平。
中暑时机体体温变化机制
• 中暑(Hyperthermia)
是一种受室外的空气的高温多湿或阳光过 久直接照射动物体、人体等造成体温异常 升高不降所引起的症状的通称。
机体产热和散热不平—麻醉后3-4小时后,核心温度可逐渐稳定某
一水平 • A被动平台期-核心温度虽低于正常,但不足以促发血管 收缩反应,失热等于产热。 • B主动平台期-由于显著低温,血管收缩反应被触发,但 体热被限制在核心室,核心温度亦能稳定。但在这期并非 是稳态,若不加温,体热含量和平均体温将继续降低。
• 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导致 围术期低体温的最主要的原因
• 全麻体温下降的“三阶段模式”
• 再分布期——全麻早期总体热散失少, 体热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由于血管 收缩反应被抑制,体热由核心室向外 周室再分布,核心温度快速下降1-5度
• 线性期——全麻诱导后2-3小时内,失 热大于产热,导致核心温度继续呈线 性下降,但其速率是由产热和失热的 差值决定,同时全身体热含量进一步 下降。
中暑高热(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 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 剧升高。 • 中暑痉挛的发病机制: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大量出 汗后大量饮水而盐补充不足,使血中氯化钠浓度降低,引 起肌肉兴奋性增高,造成肌肉痉挛。 • 中暑衰竭的发病机制:指因出汗所致的过多液体和电解 质丢失,而引起的低血容量和电解质失衡。当天气愈热时, 人体流汗愈多,当汗液流失过度,体内就开始缺水,此时 往往容易发生中暑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