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一)
女性权益与传统文化辩论辩题

女性权益与传统文化辩论辩题正方辩手(支持女性权益):
女性权益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议题,我们应该为女性争取平等的
权利和机会。
首先,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应该享
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
例如,著名女权主义者格蕾丝·哈珀曾说过,“女性的权利就是人权。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权益与人权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女性应该得到平等对待的观点。
同时,传统文化中存在
的男女不平等观念和制度也需要得到改变。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如男尊女卑、家务活由女性承担等,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由。
因此,我们应该推动社会进步,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反方辩手(支持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
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中的男女角色分工是基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的需要,是一种经过长期实践的总结和形成。
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
卑观念并非一味的歧视女性,而是一种对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例如,中国古代的“三从四德”就是对女性的一种规范,强调了女
性应该顺从于父、夫、子的权威,这是对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同时,传统文化也强调了女性的柔美和温婉,这是对女性美德的一
种赞美。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排斥。
综上所述,女性权益与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辩题,需要我们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我们应该既尊重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也
要尊重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只有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儒家女性观对当代中国女性影响分析

儒家女性观对当代中国女性影响分析作者:刘锦屏徐文尊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6期摘要:男女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指向思想、文化等元素建构下的社会性别差异。
儒家女性观强调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但实际生活中重男轻女现象却屡见不鲜。
性别问题隐藏在生活的所有细节里,制约并阻碍着女性的发展。
关键词:儒家女性观中国女性影响儒家认为男女尊卑有别,男尊女卑,女性卑弱处于从属地位,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代中国女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女性观(一)“女性卑弱论”1.阴阳定性、乾坤定位。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认为阳动阴静,阳刚强而阴柔弱,柔顺之德的阴受制于刚强之德的阳,即所谓阴阳定性;《周易》提出“乾道为男,坤道为女”,乾坤定位,先乾后坤,女性弱于男性,阳尊阴卑,汉代儒学家董仲舒由此提出“三纲”。
2.重男轻女、男主女从。
这最具代表性的是董仲舒“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还有“三从四德”,无不体现出重男轻女、男主女从的思想。
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所谓“四德”即德、言、容、工,“德”指品德,能正身立本;“言”指修养,能言辞恰当;“容”指相貌,能稳重持礼;“工”指能耐,能治家有道。
3.婚姻制度中女卑的表现。
一是“冠夫姓”;所谓的“冠夫姓”,即出嫁后女子不得使用原姓,而被冠于丈夫的姓氏以某某氏为婚后的姓名,依附于丈夫而存在,男女的尊卑地位凸显;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子三妻四妾,女子从一而终,典型的男尊女卑地位的反映;三是男子可以休妻,即所谓的“七出”或“七去”:“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忌妒六也,恶疾七也。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而女子却没有休夫之说。
4.女性禁忌中女卑的表现。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解放---女性主体意识发展进程解析社会性别文化,是制约男女两性平等化进程的动力系统。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主体意识是能动性、自主性的基础,也是创造性的来源,只有确立了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激发主体的内在潜能。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女性承担着繁衍人类、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没有社会地位,中国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权力结构和主流话语之外。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女人永远在最底层。
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使不少女性卑躬屈膝、妄自菲薄,造成了女性依附、顺从、自我萎缩的性格,以致无法形成主体意识,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生命存在和精神需求,几乎成了完全丧失自主意识的被物化了的奴隶。
“惟女子和小人难养”,并非只是中国的“古训”。
翻开西方古典思想史,男性始终笼罩着理性的光环,而女性只不过是“感性的尤物”。
《圣经》里夏娃就是被欲望驱使偷吃禁果使人类背上“原罪”的象征。
而众多著名的男性思想大师们,在女性问题上也都存在令今人难以置信的偏见,即便是具有反传统精神的尼采和弗洛伊德,其观点也没有跳出积淀已久的成见,在女性问题上他们坚持认为女性是卑微的,男性是让女性羡慕和嫉妒的对象。
改变几千年来妇女处于从属的和客体的地位,唤醒妇女作为人的自我主体意识,建立她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是妇女解放的关键。
历史上解放女性的运动,首先由女性作为主体拉开了序幕并掀起了波澜,西方女权主义首当其冲地扛起了解放运动的大旗。
纵观其发展史,西方女权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理论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与社会自由解放的革命运动一起,以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第三阶段注重对作为人的女性权力和发展的普遍性的考察,超越男女性属差别,注重关于女性更加重大的紧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论知性女人的魅力

论“知性女”【提要】传统中国崇尚“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现当代中国崇尚“知性女”。
知性女,是新时代女人的极致追求,是现代女人的最高美誉。
何谓“知性女”“知性”和“知性美”?知性女是啥模样?知性女人的特征和范式?等等,尽量罗列,一读便知。
传统中国崇尚“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现当代中国崇尚“知性女”。
因为,她们是新时代女人的极致追求,是现代女人的最高美誉。
一、何谓“知性女”“知性”和“知性美”?所谓知性女子,就是指其外在气质能体现出其内在的文化涵养,或者说其内在的文化涵养能自然流溢在其外在气质上;说白了就是让人一看就觉得此女有文化、有内涵、有气质,有现代职业女性的感觉。
由于“知性女子”跟过于冷酷、过于算计精准的女性没有关系。
因此,当代人们特别喜欢把“知性”与“知性美”两个词用在对正面女性角色身上。
“知性”(Verstand)一词源自西方古典哲学术语。
德国康德把它视为一种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认知能力。
近代中国却把这种认知能力视为“知性思维”而跟理性思维混为一谈。
所以中国过去常把它译为“理性”或“智慧”,而今日中国更喜欢译它为“知性”。
因为这种知性思维就其超越具体、感性而言,跟理性似乎颇相一致;但就其在把握对象的方式、过程以及所涉及的范围层面上,却又明显地不同于狭义的理性。
实际上,感性、知性、理性之间有很大区别,如果说感性偏于情感一极,富于热情;理性偏于理性一极,倾向冷静,那么介于二者之间的“知性”就既有感性色彩又有理性特色,也就是说知性的人既感性又理性。
“知性美”是一种聪明的美、智慧的美,也是一种淡定的美、成熟的美。
拥有知性美的女人往往具有较丰厚的知识底蕴,她们通过其言谈举止、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等等流露出的某种人文气息,往往使接触到她们的人能感受到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所以,人们说把“知性美”说成是内在文化涵养自然外发成的某种气质。
二、知性女是啥模样?当“知性”与女人相碰撞后,就诞生了有知识、有品味、有情趣、有魅力、有风度、有气质的知性女人。
女权主义哲学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年2月24日-),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酷儿理论家,女性主义哲学 家,修辞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社会活动家,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家。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 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角色扮演” 概念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也因此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以“性别”为分析范畴来重读、解构 和重建哲学,批判和检讨许多导致人类自身及自然危机的固有价值观体系,为协调和解决各种冲突,创造更为开 放、更为平等、更为自由的哲学思维空间,培育新的时代精神作出独特的贡献。近现代,女性主义哲学在西方社 会得到飞速发展,已有大量著述问世。自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进入女 性主义哲学领域翻译、介绍、梳理和研究西方学者的成果,并完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著。经过十余年来的开 拓发展,女性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在中国初具规模,而且愈发进入到主流哲学中,成为一种新兴的学术力量。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
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
(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
(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
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女性伦理学的哲学意义

3摘要:以关怀伦理为代表的女性伦理学,挑战着西方以正义伦理为代表的主流伦理学并对哲学乃至其他学科带来极大影响。
但是,在西方学术背景与社会背景下,女性伦理学在享用西方后现代哲学理论成果的同时,也承负着哲学困境所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
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角来看女性伦理学,一方面中国文化或许能为西方女性伦理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合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方面也为当今世界哲学观念的转变、哲学方向的发展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伦理学;关怀伦理;哲学;比较哲学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6)11-0139-08作者简介:何锡蓉,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235)一、西方女性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女性伦理学是西方妇女运动的实践和后现代哲学影响下的产物。
它以女性主义理论,从女性的身份、从“他者”的角度,探讨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传统伦理学和哲学体系进行审视与反思,得出一种不同于原有伦理学的新解读。
女性伦理学以关怀伦理为代表。
关怀伦理(an e t hi c of ca r e )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卡萝尔吉利根(C a r ol G i l l i ga n)于1982年提出。
她在《不同的声音》一书中指出,传统以来的伦理属于正义伦理的范畴,其以个人权利、平等和公平为理论基点,从普遍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和分析,然后作出决定。
吉利根认为,正义伦理是男性主义的伦理,它忽视了女性对伦理的体验和实践。
而女性的道德发展路线,是以关怀为特点,主要采用联系特定的具体情景,依靠道德直觉,综合多方面因素的方式,最后作出抉择。
两种伦理相比较,正义伦理注重的是单独个体和人类的理性,因而人与人之间是分离的,人与自然是割裂的。
关怀伦理则注重于具体关系和联系中的人以及人类的情感,因而人与人、人与自然是彼此依赖、相互和谐的。
其他女性主义思想家接受了“关怀”这一主题,并把它发展为一种关于伦理学性质的独特观点,如尼尔诺丁斯(N el N oddi ngs )正式提出了关怀伦理学这一名词。
浅析《世说新语》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世说新语》中的⼥性形象2019-07-18内容摘要:《世说新语》是⼀部志⼈⼩说,塑造了⼀⼤批栩栩如⽣的⼠⼈形象,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雅⼠的风神⾯貌。
但是《世说新语》中塑造的⼥性形象群体同样值得关注,她们与以往⽂学中的⼥性形象不同,具有⼀定的特殊性,总体来讲,可以从德⾏、才智、叛逆、胆识等⽅⾯加以认识。
分析这些个性化的⼥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当时的⽂化⼼理和社会风⽓,进⽽从侧⾯折射出与前代相⽐,魏晋⼠⼈在⼥性观上的变化。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时代⼥性形象⼥性观“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却是精神上极⾃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个时代,因⽽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个时代。
”同样,这⼀时期的⼥性以她们特有的才情和智慧以及鲜明的个性和情感,在那个时代显得熠熠⽣辉,为《世说新语》中的⼈物形象增添了浓重的⼀笔。
《世说新语》中的⼥性形象主要集中在《贤媛》篇,也散见于其他篇⽬,整体观照《世说新语》中的⼥性形象,⼤致可分为德⾏、才智、叛逆、胆识四种类型。
⼀.德⾏⾼尚者“⼥⼦⽆才便是德”、“相夫教⼦”,这些是对古代⼥⼦德⾏的基本要求,《世说新语》中的⼥性,仍保留着中国儒家传统的⽂化品格和道德观念。
“陶母教⼦”就是⼀个有关德⾏的⾮常典型的故事。
《贤媛》第⼆⼗则: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鲑饷母。
母封鲑付吏,反书责侃⽈:“汝为吏,以官物见饷,⾮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出⾝寒门,家境贫困,开始作官,便⽤公家的东西送给母,虽为⼀⽚孝⼼,却⽋妥当。
陶母深明⼤义,不⾷⼉⼦送来的坩鲑,并予以斥责。
显⽰了陶母的⾼风亮节,品德之⾼尚。
对此,余嘉锡先⽣曾赞叹道:“有晋⼀代,唯陶母能教⼦,为有母仪,余多以才智著,于妇德鲜可称者。
”⾯对⼉⼦的荒淫⽆度,做母亲的对⼉⼦进⾏毫不留情的斥责。
如《贤媛》第四则:……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
”因不复前⽽叹⽈:“狗⿏不⾷汝余,死故应尔匀⾄⼭陵,亦竟不临。
中国哲学中的性别观与家庭伦理

中国哲学中的性别观与家庭伦理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性别观念与家庭伦理观。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性别观与家庭伦理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一、中国哲学中的性别观中国哲学中的性别观念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
在中国哲学中,男性被视为阳性,女性则被视为阴性。
这种阴阳观念的性别分工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界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阳刚与阴柔中国哲学将男性与阳刚、女性与阴柔相联系。
阳刚与阴柔的特质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区别,更体现了两性在精神层面上的差异。
阳刚强调勇猛、果断、刚毅,而阴柔则注重温柔、内敛、平和。
这种性别观念形成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观念,认为阴阳相辅相成,男女之间需要互补。
2. 男主外、女主内中国哲学中,男性被视为家庭的外部代表,主要负责家庭外部的事务,如工作、外交等。
而女性则被视为家庭的内部代表,主要负责家庭内部的事务,如照顾子女、料理家务等。
这种性别分工在中国古代家庭中得到广泛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中国当代社会。
二、中国哲学中的家庭伦理观中国哲学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观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孝道与父权制中国哲学中,孝道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孝顺父母被视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职责之一。
孝道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照顾与依赖,并主张父母在家庭中应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
这种父权制的家庭伦理观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并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和角色产生重要影响。
2. 家庭和谐与和睦中国哲学注重家庭的和谐与和睦。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庭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聚集,更被看作一个整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保持相互尊重、沟通和谐的关系。
这种家庭伦理观念强调家庭的稳定与团结,并通过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共同努力来维系家庭的和谐。
三、中国哲学中的性别观与家庭伦理的现代演变尽管中国哲学中的性别观与家庭伦理观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冲击和变革,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并影响着中国当代社会。
女性意识论文文献综述700字

女性意识论文文献综述700字篇一:李清照女性意识的体现文献综述李清照词中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文献综述前言:李清照的词作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历来研究李清照的词多从词体特征、前后期词风变化或者爱国主义等常见角度研究,但是作为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女词人,她在词作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十分真切且珍贵的。
本课题主要研究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因为她的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对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
自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学的接受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再仅仅把文学作为政治的产物,而是能够真正的把文学作品与作家的特性与个性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所以,这一现象应用在对李清照词作研究中则突出表现为女性主体意识对词作的影响。
主体部分:自我的觉醒首先是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识。
女性文学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反映。
女作家们往往通过自己的角度,审视女性的内部世界、审视女性与社会的关系。
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里,男性掌控着一切,包括政治,包括婚姻,也包括文学。
自古以来,男作家站在女性角度上写相思、写闺怨、写离愁别绪的作品数不胜数,但却始终局限在男性视角和话语权之内。
李清照在她的词中凭借其独特的女性自我意识,以其独具魅力的女性创作心态以及细腻感受向我们展示了女性被历史和封建束缚的灰尘蒙蔽的心灵世界,带我们感悟到她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她用女性独有的方式发出了对女性悲剧人生的呐喊,首次呈现了女性自己对世界和人生、情感态度的认知。
李清照由于家庭地位的显赫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生命意识和勇敢洒脱的性格。
“她以纤纤词笔、抒发爱恋痴情,人生失意,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一往情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把自己全部的情爱和失落怨恨都通过词表达出来,显示出其词不同于别词的独特风格”【1】。
关于李清照词作中表现出的女性自我意识,可以根据其作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孔子的女性观——兼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子的女性观———兼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田晓(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对于《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有很多学者从文字训诂等各个方面做出了新的解释,都在力图证明孔子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
这些新的解释都有缺陷。
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孔子思想中确实应该存在着一定的男尊女卑的观念。
否认孔子对女性地位的看法,无益于女权问题在当今社会的解决。
看待女性的权益问题,我们即要面对历史和现实,又要注重吸收孔子的“仁”学思想。
关键词:孔子;女子;论语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43(2018)02-0058-04收稿日期:2017-10-19作者简介:田晓,1992年生,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一、已有的相关解释及分析在《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其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由于《论语》是一部对孔子及其重要弟子的言行的辑录文集,在这一句的上下文中并没有别的内容对这句话进行解释或引申。
但是这句话却并没有因此而隐没,反而在后世整个漫长的封建时期被官方正统奉为圭臬,成为重男轻女政策的一项理论根据。
后来在封建制度结束后,又被当作孔夫子歧视女性的铁证,用来作为攻击儒家重男轻女,迫害女性的理论证据。
在文化大革命的硝烟过后,随着我国的文化发展日益深入,儒家文化在我国思想领域的地位不可避免地重新受到重视。
一些学者为了重新给孔子“翻盘”,重塑先圣先师的光辉形象,也开始在孔子的这句话上大做文章,从各个方面论证孔子并没有歧视贬低女性的意思。
甚至还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不但不是歧视女子,更是表现了孔子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戴。
现在我们就看一下有哪些为孔子“正名”的言论。
它们一般为以下几类。
1.从释文考古方面重新解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语义,论证这句话并没有贬低女性或者只是斥责了部分才德不佳的女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没有专门去讲女性解放,但是从他散见于各处的关于女性解放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
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是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之下的女性解放思想,是从人的解放的角度出发,将女性解放纳入到现实的人类解放的阶级革命中。
马克思的女性解放理论首先是通过两种生产理论分析了女性问题的缘起,指出随着物质生产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统治力量,人类自身生产的作用遭到削弱,退居次要的位置,女性问题就产生了。
其次指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随着财富的增多,财产私有制的出现,出现了女性家务劳动私人化和对家务劳动的轻视,女性被排除出公共领域成为受压迫的对象。
最后,女性解放不能仅仅是对相应政治权利的追求,要在人类解放的前提下实现女性解放,所以女性解放的目标应该是女性的全面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对马克思的理论虽然有较多批判,但是马克思的理论却是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女性主义自身又遭遇发展困境,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虽然没有为女性解放指出具体的政治目标,但是它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有利于指导女性主义摆脱当前的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女性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女性主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ough Marx has never mentioned the concept of feminine liberation obviously, we can see it in sum between the lines. Showing the great foresight of human liberation, Marx had brought feminine liberation into the class revolution in reality.In Marxian concept of feminine liberation, first of all, he analyzed the origin of the feminine issues by right of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theories: while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became more important, even predominant, the self-production of human beings was weaken, becoming subordinate, which leading to the feminine issues. Secondly,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origin of oppression on female lay in the private ownership. The increase of wealth led to the private ownership, which caused the privatization of female housework and the disdain to it. As a result, female became the oppressed, isolated from the public. At last, the goal of feminine liberation was not only the pursuit for their corresponding politic rights, but also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as we should achieve the feminine liberation on the premise of human liberation.Marxism has suffered plenty of criticism from Western Feminism, whereas it remain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 of feminism, which is confronted with difficulty to further development recently. Though Marxian concept of feminine liberation has not described a detailed politic goal, it offers a general goal and theory to liberate female, which in the favor of guiding feminism out of the recent crisis.Key words:Marxism, Feminine liberation, Politic liberation, Human liberation, Feminism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现代价值1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源起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兴起是有理论来源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先前理论家观点的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借鉴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妇女解放中的合理部分,二是吸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可行性观点,并且进行大量的研究,最终创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1.1空想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影响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第一次明确地将妇女解放问题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并且对妇女问题提出许多极为深刻的见解。
首先,圣西门认为,男女应该是平等的。
他憎恨剥削,提出“人人应当劳动”。
①其次,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认为,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恩格斯高度赞赏了这一观点,傅立叶不仅无情的揭露资产阶级世界在物质上和道德上的贫困而且更加巧妙地批判了两性关系的资产阶级形式和妇女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地位。
最后,欧文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婚姻形式,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并通过实践来实现男女平等。
【2】他认为,“私有财产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受的无数灾祸的根源”,3它使个人财富成为社会权力的基础,将人类一切关系都变成追逐私利的无情竞争,宗教使“无知的迷信永存”,婚姻使妇女成为男人的财产。
总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借鉴和批判性吸取了他们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石,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性不平等问题,使妇女解放的思想由空想成为科学的理论。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2 段中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9页31.2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妇女思想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进入了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以摩尔根为代表的优秀人类学家对史前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性文化之二-妇女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男女两性的分化是人类的基本分化,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反映两性关系的性别观念也是社会制度、人际关系、文化风俗的根源。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性别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对女性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妇女性别认识的基本结构和影响。
认为深刻认识传统性别观念,对其影响加以选择和改造,有利于推进中国的妇女事业,促使新中国妇女成为人类妇女大家庭中更加杰出的群体。
关键词女性性文化传统文化性别观念妇女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中的地位及其影响男女两性的分化是人类的基本分化,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反映两性关系的性别观念也是社会制度、人际关系、文化风俗的根源。
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男女两性间的冲突和矛盾,并对当代的妇女问题产生深刻影响。
深刻认识传统性别观念,对其影响加以选择和改造,有利于推进中国的妇女事业,促使新中国妇女成为人类妇女大家庭中更加杰出的群体。
一、中国传统性别观念的发展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界的认识中,最重要的是阴阳的概念,这是彼此相反而互补、相克又相生的两种力量。
天地间阴阳二气结合,万物方可生长1。
阴阳之间的运动就叫作“道”,成为自然以至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必需遵守的法则。
因此中国古代的性文化也将性关系视为人类对宇宙再生过程的对应物,从本能的肉体结合到最崇高的情爱,接受人类再生过程的一切快乐。
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就不单纯是欲望的发泄而已,更是宇宙间两种阴阳力量在人类身上具体而微的体现。
天地相交而生万物,男女交合而生子女。
庄严的天地被比喻为两性,万物的产生比喻为两性的交构。
如《易经》有“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阐述2。
《礼记》则称:“地气上升,天气下降。
阴阳相摩,天地相荡。
”“天地不合,万物不生。
”3“阳之精气曰神,阴之气精气曰灵,神灵者万物之本也”,“一阴一阳谓之道。
”4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就惯用“云雨”来形容性行为,一如从地上升起的“云”与天上落下的“雨”会合,是一种自然现像的回响。
在原始的知识水平和混乱性关系的制约下,人们认为女人在生育中占有绝对的作用,辅以妇女在维持氏族生存上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奠定了母系社会女人地位高于男人的基础。
老子中婴儿、水、女性的意象

“夫为啬,是谓早服[1];早服谓之重积德[2];重积 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 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59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3]。‛(《6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4],天下之交也。牝常 以静胜牡,以静为下。‛(《61章》) ‚天门开阖[5],能为雌[6]乎?‛(《10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28章》)
[1] 刚动、躁进。 [2] 柔静、谦下。 [3] 天下所遵循之蹊径。 [4] 收敛,收敛主观的成见和意欲。 [5] 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 [6] 百姓都专注于他们自己的耳目,指百姓竞相用智。王弼 曰:“各用聪明。”
2、“婴儿”的意象与“道”
(1)无知、无智
没有我们成人所具有的种种知识(或者说种种 一偏之见),他没有世俗的知识,他没有自我意 识,不会意识到你我的对立。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不用聪 明) ——老子的‚道‛是反对知识的,‚绝圣去智, 民利百倍‛,又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婴 儿无疑是同老子的标准一致的。
(2)少私寡欲
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自私的念头,没有你我 的分别,便没有充斥于生活中的种种欲望。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19章》)‚五色 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畋猎,令人心发狂‛(《12章》)
(3)柔弱、不争
婴儿本身是柔弱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 乎?”(《10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6章》) 婴儿柔弱,无私无欲,便没有争夺的意识,所以 是不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女性学导论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诉求是:
第一,女性与男性一样具 有理性。
第二,主张社会公正。 第三,强调教育、法律或
就业的不公平是女性处于 受压迫地位的根源。
第一代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第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普遍信仰,男性女性的差异是文化的而不是生物性的产物, 是教育形成而不是自然产生的,从而否定 男女的生物差异。
此外,联合国的活动也 推动了第二次女性主义 运动的发展。为了消除 对女性的歧视,联合国 专门成立了联合国妇女 地位委员会,其主要目 的是促进妇女的政治、 经济及社会权利的实现。 此后,联合会大会通过 了一系列保护女性的国 际公约。
1、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的女性主 义运动
纵观这一时期女性主义运动,其发展体现 出两大特点:其一,随着联合国对女性事 业的推动,女性主义运动开始具有全球性 特征;其二,关注的内容从过去的政治法 律平等权利领域扩大到女性日常生活的经 济社会关系领域。
2、女性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核心是女性, 研究的关键是女性的本质, 研究的视角是性别的视角阐释世界。
2、女性学的研究对象
(1)女性的自身属性可 以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 性。
(2)女性的地位包括女 性在自然界、社会及性别 关系中的地位。
(3)女性学是用是性别 的视角来重新阐释世界
女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的女性主 义运动
欧美各国的这次妇女运动不仅要求男女平 等的各项权利,而且对以男性为中心的文 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她们认为生态环境 受到男性科学技术的破坏,对第三世界的 剥削也是由男性统治造成的。女性建立各 类绿色组织和和平组织,满腔热情地参加 环境保护与和平运动。
1、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的女性主 义运动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性观的阐释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性观的阐释作者:付勤云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5期摘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出自于《论语》阳货篇,是孔子言论中少有的涉及女性观点表述。
2000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学者对此都有不同的阐释。
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求还原孔子进行“历史、文本”的阐释,并立足当下提出“自我表达性”的阐释。
关键词:女性观;“历史的、文本性阐述”;“现实、自我表述的阐释”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4-0272-02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近2000多年,即便是现在他的地位也是无法动摇的,他的一言一行往往被奉为圣言,众多学者多方揣测。
纵眼望去,关于《论语》的注解卷帙浩繁,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中国人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论语》、一千个孔子。
在孔子的众多言论当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中国古代并不算太引人注目,毕竟它无关乎政治,无关乎伦理、无关乎修养。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对这句话的重新审视解读,对孔子女性观点的探讨,推翻圣人对女性套上的“枷锁”势在必行。
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性观历史解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历史解读大致分为两类。
(一)女性歧视说“小人”这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24次,其中20次是作为与“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相对而言的品德低下的人,是为儒家所不齿、所抨击的人。
而将女子与小人同论意味着“小人”与“女子”的道德品德在同一个层次,即为缺德,为君子所不齿,这当然是对女性的歧视。
《论语集释》载的唐以前的注释中往往将这句话解释为“女子与小人近之则诚狎而为不逊”可以说是“歧视说”的铁证。
而后宋代理学名家朱熹、明哲学家王夫之释“女子”为“媵妾”,“小人”为“仆隶之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正妻”,但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而且正妻与妾的地位并不是道德品质决定的,是由其身份地位决定的,究其实质而言仍是歧视。
论老子的“崇母”价值观

物 而言 , “ 道” 就 是 母 亲 。但 是 , 老 子 这 里 所 言 的 “ 母” 是如 同 “ 道” 一 般被 老 子 抽 象化 、 哲 学 化 了 的 “ 母” , 而 不 是 我 们 平 常 所 认 知 的 生 理 意 义 上 的 “ 母” 。 因为“ 道” 类 比于“ 母” , 具有 了“ 母性 ” , 所
不是 生殖 能力 , 而是创 生能力 。这 种创 生能力 不是 平 常任意一 个 女性 所 能 具 有 的。 这种 至 深 至远 的
2 0 1 3 年 1 0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We i n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0c t .2 01 3 Vo 1 . 28 No .1 0
第2 8卷 第 1 0期
【 哲学研究】
论老子的“ 崇母 " 价值 观
形象 地 比 喻 “ 道 ”与 万 物 的 关 系 。 因 此 , 老 子 的 “ 母” 并不等同于我们 平常意义上所说 的 “ 阴” 或 “ 女性 ” 。所 以在 笔 者 看来 , 老 子 的 哲 学 与 其 说 是
女性 哲学 或是 阴柔哲 学 , 不如称 为母 性哲 学更 为恰
当。
一
“ 天地 母 ” 就是浑 沌 而成 , 先天地生 的“ 道” 。“ 无, 名天 地之 始 ; 有, 名 万 物之 母 。 ” _ 2 J 2 “ 道” 衍生万物,
喻“ 母” 的生殖 能力 , 更 重要 的是借 喻 形而 上之 “ 母” 所具 有 的创 生 能 力 。“ 道” 衍 生万 物 , 依 赖 的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乔以钢
【期刊名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中国女性文学作为20世纪文学传统的一部分,直接而富于创造性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精神的熔铸和锤炼.这种精神指向在女性文学的社会性主题、女性主题以及富于哲学意味的创作中有着鲜明体现,其思想内涵突出标示了对传统妇女文学的批判与超越.其间,女性意识对作品的内在意蕴产生了多样影响,那些因女性意识侧重点不同而形态各异的成功之作无不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殊途而同归,表现了现代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实现"人”的价值的强烈意愿.
【总页数】6页(P28-33)
【作者】乔以钢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挖掘思想内涵,融入人文理念r——人文思想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J], 曹家斌
2.谈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 [J], 冀鸿彬
3.从"身心一统体育教育思想"到"全脑体育教育思想"——兼论吴蕴瑞、袁敦礼"心身一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内涵与价值 [J], 徐本力
4.木棉花开绚烂几许——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内涵及发展特点解读 [J], 缪爱芳
5.文化夹缝中的性别抗争——谈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性别批判”内涵 [J], 张洪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一)
——弘扬道家、道教尊崇女性的思想
内容提要:儒家能否解读出男女平等关乎其能否在二十一世纪之复兴。
而道家、道教却对妇女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老子哲学为道教尊重女性、提升女性意识,提高女性地位,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
女道士跻身道教领导地位,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道教戒律保护妇女不受侵犯。
道教的成仙理论及修炼功法,为女性打造了追求精神超越、自由自主地决定人生命运的钥匙。
佛教讲究普度众生,女性自然成为关心对象。
关键词:男尊女卑男女平等儒家道教道家女道士女性女权
弁言
2001年7月21-24日,我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报到后,拿到了会议手册和大会论文提要。
手册上说会议主题为“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文明走向”。
希望与会学者能从四个方面作番宏论或个案研究。
从编辑成册的论文提要以及二十多场分组讨论来看,关于儒、道、佛、墨、易等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如何经过创造性诠释和转换,在二十一世界充分体现其积极价值;比较东西方文明和哲学思维方式之异同,阐明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互补的文明对话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方式和途径;以及中国当代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融趋势,在二十一世纪将会表现出哪些新的特点?中国哲学的自身价值和特性如何得到保持并进一步突显;这三方面的研究和讨论非常热烈。
与以上三方面的研究相比,关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将面临一些什么重大问题?”似乎与会学者并未予以特别关注,这大概跟与会学者大多为研究中国哲学史有关。
笔者以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遇到的的重大问题之一必定是“女性问题”。
而该问题似乎明显地受到了男权社会的占绝大多数的男性学者的“集体无意识”的冷落和漠视。
在涉及到女性的研究里,到会二百多学者,只有一位女学者谈论《庄子》与女权,一位男性学者谈了李大钊的女性观。
按照我的理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如果不把女性问题放到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上来讨论,如果不从学术、学理层面对阻扰中国社会进步的“男尊女卑”问题作出创造性的诠释,那么二十一的中国哲学发展走向是有严重缺憾的。
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发言提要,就自己对女性问题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发展走向中必须占有一席“话语位置”,必须拥有“话语权力”,作出了强烈的呼吁。
正文
一:儒家能否解读出男女平等关乎其能否在二十一世纪之复兴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典籍,对中国后人的影响非常巨大。
它揭示的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则的。
儒家将其列为五经之首。
令我们这些现代女性不得其解的是儒家怎么就从揭示天道法则的卦象和卦爻辞中演绎、类推出男尊女卑这一人伦秩序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女性要想追求更大规模、更有深度和力度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推进女权运动,如何突破被中国人视为神圣经典的《周易》中的“男尊女卑”思想?或者说《周易》中的“男尊女卑”思想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我们将如何破解?为此,笔者请教过某位易学专家,他曾在北大客座讲《易经》某卦爻时,冒出一句“女人是祸水”的惊人言辞。
有意思的是,他在笔者的咄咄逼问下,说出二十一世纪将是“女尊男卑”的骇人“预言”。
对此,笔者不以为然,因为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而且当今世界女权运动不管哪门哪派,都以不搞两性对立为思想出发点。
尤其是不以追求比男性高为奋斗目的。
该学者回避笔者的质疑,情急之下钻进电梯想开溜,笔者无奈只好穷追不舍地跟进去,他还是不回答。
对此笔者有两种解释:一是他压根没有想过此问题,无言以对。
再一是他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无可奉告。
但也有男人试图对我作这样的解释:
《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
晋韩康伯注曰:“天尊地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
”
《易·系辞上》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干知太始,坤作成物。
干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
研究《周易》的,取象说、取义说均坚持“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就可以作这样的逻辑推演:
a干为天,坤为地;
b天为阳,地为阴;
c干为阳,坤为阴;
所以,干为男,坤为女。
又:a干为刚健,坤为柔顺;
b刚健为阳,柔顺为阴;
c阳为尊,阴为贱;
d男为阳,女为阴;
所以,男尊女卑。
因而《系辞》解释《周易》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也就是说,从天道推演出人道是自然而然的。
《说卦》并且发挥这一思想,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顺,立天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章。
人类生于天地之中,这个“人”是就类而言的,其中当然包括女人。
男尊女卑是规范人伦秩序的合理解释。
它不是价值概念,而是上下位置的表达。
笔者质疑:诸君这一解释不过是古代男人们的混乱逻辑的人云亦云罢了。
天地、阴阳是《易》之作者对宇宙演化进行描述的基本概念,取自对自然界对立现象的观察,如同上下、黑白、昼夜、男女等一样,仅仅为表述某一类事物现象的概念,其中并没有作价值判断,而“尊卑”是一价值概念,是就男人和女人对社会主体是否有用以及有多少用处的判断;是就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裁定。
这是对男人和女人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作的非常明晰的界定。
从这样的思想前提出发,女子能否为“人”就很值得怀疑,而女子能否成圣人、贤人、君子就更值得怀疑了。
且看《说文解字》对“卑”的解释:“贱也”。
而“贱,贾少也。
”(贾,今之价也。
)相应的也就可以理解“尊”为“贵”(价多也)。
因此,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苟同某些人所谓的“尊卑”只是表达上下位置的概念,而不是价值概念的解释。
事实上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历史中,上下也被赋予价值意义,唯有如此,上之尊贵和下之卑贱才可谓人伦秩序,君尊臣卑的等级社会才能确立起来。
于是我们是否可以说《易·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个君子并不是分别指男人和女人,而是一泛称,从男权社会中男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优越意识)的模糊意义上来说就是男人的代称。
总之,不管是孔子,孟子、董仲舒,还是其他儒家推崇的大儒都没有从《周易》中解读出男
女平等这一思想来。
相反,他们顺势而行,对女性作出了更加不屑的解读。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尽管现代有些钟爱儒家学说的学者从所谓的语境、语义入手分析,为孔子开脱,但二千年的事实便是被尊奉为“圣人”的孔子,确实与女子对话不多,谈论女子的话语亦不多,唯有这一句千古流传。
据说他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弟子子路很不满意,他赶紧赌咒发誓说:“如果我有什么邪念,老天爷厌弃我吧。
”如果按照儒家的解释,确切说是男人的思路:由于南子名声不好,所以耿直刚烈的子路反对孔子去见她。
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孔子去见南子的动机、目的是什么?他为何表白自己没有“邪念”?此“邪念”为何物?满口仁、义、礼、智、信的孔子为何不能去见名声不好的女人?因为藉此机会他完全可以用他的那一套所谓的弘天纬地的“礼”论即“正念”来说服、感化南子重新作人嘛。
他为何没有摆出他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来开导子路的偏狭、愚鲁?反倒赌咒发誓,为自己还是正人君子作证明?!这倒让我们狐疑满腹,对孔子是否言行一致深表疑问。
孔子号称有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弟子。
从文字记载来看,当中没有一位女性。
这就为孔子尊奉并发扬光大“男尊女卑”思想作了最好的注角。
毋庸置疑,在二十一世界文明走向中,女性、女权将是突出的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具有普适性,尤其“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合理价值值得大力推崇。
但笔者以为如何破解“男尊女卑”思想、真正从思想意识领域尊重妇女是关乎其学说能否再度复兴之关键所在。
从十九末到二十世纪末,中国妇女把争取国家的独立、自由解放与争取其自身的解放、独立、自由联系起来,为谋求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一席地位作出了极大努力和巨大牺牲。
我们应当承认过去在理解男女平等方面存在着偏颇、狭隘,甚至激进,致使不少妇女在肉体、重体力劳动以至于家庭生活、情感方面付出了惨重代价,许多妇女落下了难以愈合的生理病症和心理病症。
这使我们警醒并懂得,在思想意识领域理解和解释男女平等并从珍重一切生命价值的理念出发确立男女平等还有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