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诸子·绪论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论语》的成书和内容
孔子的散文风格
孔子及其散文
孟子及其散文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介绍孟子的生平、核心思想和影响。
《孟子》的成书和内容
阐述《孟子》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反映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孟子的散文风格
分析孟子的散文风格,包括语言畅达、气势雄浑、辞锋犀利等。
01
02
03
荀子的生平和思想
介绍荀子的生平、核心思想和影响。
庄子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散文特点
庄子散文以寓言故事、虚构人物为主要形式,将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如《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及其散文
相同点
两者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都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都注重散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研究对象和范围
先秦诸子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剧烈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纷纷兴起,为了宣传和传承自己的思想,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写成文章,形成了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源起
先秦诸子散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不同学派、流派和学者的散文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儒家散文
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主张“仁爱”、“礼制”和“德治”,其散文以论述文和记叙文为主,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
其他诸子散文概述
道家散文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清静和淡泊,其散文多用寓言、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法家散文
法家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流派,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其散文以政论性和应用性为主,重视逻辑和说服力。
先秦诸子概说课件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超越功利,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艺
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 性,提倡法治和改革,对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
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和仁爱之心,提倡仁政和礼治,对 中国古代政治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庄子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被社会和物质的束缚所限制。他主张人 们应该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他认为,只有通 过逍遥游,人们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杨朱的利己主义与贵生思想
总结词
杨朱主张利己主义和贵生思想,认为人 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利益和生命,不要过 度追求名利和权力。
2023-11-10
先秦诸子概说
contents
目录
• 先秦诸子的产生背景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法家思想 • 墨家思想 • 先秦诸子的影响与价值
01
先秦诸子的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诸侯争霸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 频繁发生战争,导致政治格局
动荡不安。
分封制度的瓦解
周朝的分封制度逐渐瓦解,中央集 权势力衰微,各国相争以实力说话 。
科举制度之源
墨子的尚贤思想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之一。科举制 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 存在了很长时间,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墨子的节葬节用思想与反对音乐的态度
节葬节用
墨子提倡节约和简朴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人们应该避 免浪费和奢侈,尤其是在丧葬方面。他主张简单的葬 礼和节约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先秦时期,中国是一个处在文化积淀和嬗变中的时代。
这个时期,伴随着诸多思想家、哲学家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哲学家,被后世称作先秦诸子。
他们的思想理论,惊人地先进,深体人性、天地万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中国思想道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一、老子道家思想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是摆在道家思想之首的代表人物。
他笃信"大道至简"这个观念,所以《道德经》是他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道德经》里传达的思想,被中国哲学戏称为“老庄哲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为"道"的哲学思想,二为"无为"的哲学思想。
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是他的创举,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随着宇宙存在的规律而运转。
他深刻地指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道",亦即天地之间的最大化体系。
而"道"的运行往往是没有任何痕迹、亦或者是毫不影响其本质与核心。
在他看来,人在世上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而是发现自我,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过程。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无为中有为,深深地揭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真理,表示人只有学会自我隐退而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真正地得到永生、感悟到真理二、荀子儒家思想荀子,即荀泰,儒家学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更偏向于实用主义的思路,又被称为“法治主义者”。
他曾经说过:“人非生而知之,故其知之不如其言,其言不如其行。
”这一句话,在当时被认为是政治家和顾问的代表千古流芳的杰作。
荀子主张性善性恶平等,所以要发展为完善自身的人才,应该常常从环境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深挖人性。
荀子的思想,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在强调人的本质,告诉人们不管气质如何,归根到底都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向善的。
《先秦诸子概说》
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到了周朝,形成了较 为完备的礼的制度,其范围之广,大到政治、 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 到了孔子时代,礼乐崩坏,孔子却用尽一生的 时间去推行周礼.
编辑课件
11
礼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 必作;过之,必趋。
法则,才能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即道
家说的“天人合一”。
编辑课件
28
抱朴守真----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
的状态,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不为身外的利
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
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
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所以
编辑课件
18
宋时秦桧的私人密室“一得阁”落成,广 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 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到家了。
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的秦桧想到,这人 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地面的 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了。没 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就被秦桧除掉了。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编辑课件
5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孟荀 子子子
老庄 子子
韩非子 墨子
编辑课件
6
儒家
编辑课件
7
儒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的发展进程,深刻地影响著每 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也给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 财富。
编辑课件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 个高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 孔孟的文章,在封建时代是读书人必修的课程, 思想和文风影响深远这,旧时文人无不受到 《论语》、《孟子》的熏陶。
汉初的政治家贾谊、晁错深受孔、孟、荀、 韩以及纵横家的影响;魏晋以后,老庄思想盛 行,阮籍、嵇康的散文深受庄子文章的影响。 唐宋古文大家,以恢复古道为旗帜,以先秦诸 子文章为典范:韩愈推崇孟子,苏轼博采众长, 尤其倾心于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因此可以说, 先秦诸子散文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现在。
《庄子》的艺术特色为:
1、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 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 说理生动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 活。
3、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 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语言的特点。
总之,《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 有时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充满了天 簌般的诗意;有时象万斛源泉,随地涌 出,汪洋恣肆,妙趣横生,具有浪漫主 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先秦的说理文 中,即使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伦 比。
于众体之中,韩非特擅驳论。
《韩非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荟 萃。据统计,书中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居 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先秦本是寓言文学繁荣的 时代。先秦寓言数量之众,思想之深,艺术之 出色,均为后世寓言望尘莫及。然而它们大多 是先秦著作中说理的手段或叙事的有机组成部 分,尚未独立成体。到了韩非手中,则发生很 大变化。韩非对散见各书和流传民间的众多寓 言故事作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 作,然后分门别类加以编排,第一次推出蔚为 大观的寓言专辑,载于《韩非子》中《说林》 及内、外《储说》篇里。
1先秦诸子·绪论
最后,还需要强调一下学习方法问题。
我们要学好中国哲学,学好先秦诸子这门课, 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不是说 要做多少知识储备,而是要卸掉一些东西, 不是要做加法,而是要做减法,用我一贯的 讲法就是要打扫卫生。
这些旧的范式主要有这四个方面: 第一,西方哲学先进,中国哲学落后。 第二,晦涩的才是哲学,平实的不是哲学。 第三,讲道德都是虚假的,追求个性自由才 是真实的。 第四,学哲学是来学聪明的,学习哲学可以 变得聪明。
当古希腊哲学家惊讶于世界的伟大,在灿烂 的阳光下热衷于推测宇宙本原和规律的时候, 中国的先贤们却在战争烽火的硝烟中,忧思 出了自己的哲学。
正是由于有这些不同,所以近代以来有人提 出过这样的问题:中国没有哲学,或中国哲 学不能称为哲学?
的确,西方哲学不管具体内容如何,一般说 来,总是一种抽象化的理论,总有比较完整 的体系,关心的热点总是本体论问题,或认 识论问题。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哲学就 不能算是哲学了。
第二条就是重德。
经世治用,润泽斯民,这是一个外王问题。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外王必须以内圣为基 础,这个基础就是内心。这样一来,如何成 就一个人,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哲学不管哪个学派,都非常重视如何成 人的问题,在道家表现为如何成仙,在佛家 表现为如何成佛,在儒家表现为如何成圣。 虽然具体表现不一样,但重视如何成人的主 旨却是一样的。
首先,中国哲学很少关心宇宙本体问题,尤 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更是如此。
其次,中国哲学大多没有完整的体系。
再次,中国哲学概念不严密,过分重视直觉。
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以西方的标准来衡 定中国的思想?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哲学是 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隔离的情况下,独立 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与其他文明中的哲学, 特别是古希腊哲学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向, 但这并不能说明它没有自己的哲学。
先秦诸子文化概说(全文)
先秦诸子文化概说(全文)东周以前只有官学而无私学,只有官书而没有私人著书。
这是因为,三代时期阶级对立森严,统治贵族不仅拥有政权与土地,而且还专有知识,平民与知识和教育是绝缘的。
我国最早的知识分子是由上古的巫史演变而来,巫掌卜筮,史掌记事。
他们都接受贵族供养,并为他们服务。
据《尚书多士篇》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书几乎都是官方卜师的占卜档案。
从事作典作册与文化创作,既需要有足够的思想与著书闲暇,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才有可能,这样只能由为贵族供养并脱离生产的巫史官员来从事。
三代时期,笔墨纸帛还没有发明,那个时候只能以龟甲竹简代纸帛,以刀刻漆书代笔墨,将竹简用绳连结而书册,这样一来书籍典册就极为笨重,成书不易,藏书也难。
所以只有官府才有能力制典作册,平民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所以,周代以前的书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都是官书,是由官方委派专门的官员来负责编辑造册的。
其中《书》为周代史官所记载的文告档案,《诗》为同周代乐官所保存乐词,《礼》为周代礼官所保存,《春秋》是鲁国史,是鲁国史官所记录保存的档案。
及至春秋时代,新兴的地主阶层逐渐登上权力的舞台,以周王为首的三代世袭的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降落,贵族降为平民,同时也就将知识和受教育的权利带入了平民阶层,从而才有了发展平民学术的可能。
孔子首先开了私人讲学与私家著述的先河。
为什么偏偏是孔子,而不是别人?孔子出自落没贵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接触知识与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贵族,适鲁后才为平民。
孔子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平民,而在孔子以前是没有人做过此类工作的。
对于平民而言,知识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激发了他们极大的热情。
所以孔子以后,私人讲学著述之风大行于天下,而从学之众是后世所罕见的。
又遭逢乱世,学者无一不想尽其所学改制救世,而新兴的地主阶层又极需新的文化工作来维护他们新近崛起的社会地位,养士之风也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尚,于是便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状态,成为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先秦诸子思想总结
先秦诸子思想总结先秦诸子思想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之前的诸子学派的思想观点。
这些学派的创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
下面将对这些学派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儒家的核心主张是仁、孝、礼、义。
儒家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人应当以仁为德行的核心,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境界。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德行的实践。
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恪守礼仪可以达到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道家思想是另一支重要的先秦诸子思想,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天道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摒弃一切偏见和私欲,追求虚空无为的境界。
道家观念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墨家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另一重要学派,强调普及爱、兼爱等观念。
墨家思想认为,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人们应该普及爱和兼爱,摒弃亲爱的偏见,推崇普遍的和平。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立者,他反对战争、兼容并包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只能通过法律来约束和规范。
法家主张重法治,主张依法治国。
李斯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制度的建立,实行严厉的法律制裁,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社会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思想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其核心是谋略和战争技巧。
孙子是兵家思想的开创者,他主张军事应该以智慧和策略为核心,通过巧妙运用战略和战术来取得胜利。
流传至今的先秦诸子书
流传至今的先秦诸子书
流传至今的先秦诸子书
所谓“子”,原来是指春秋战国时师弟之间的通称。
“诸子”包括各家学派。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提到诸子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隋书·经籍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敷、五行、医方十四家。
至今流传的先秦诸子书有:管仲的《管子》,邓析的《邓析子》,墨翟的《墨子》,李耳的《老子》,老子弟子的《文子》,关尹喜的《关尹子》,列御寇的《列子》,杨朱的《杨子》,商鞅的《商君书》,申不害的《申子》,尸佼的《尸子》,公孙龙的《公孙龙子》,庄周的《庄子》,慎到的《慎子》,尹文的《尹文子》,荀卿的《荀子》,楚人的《鹗冠子》,纵横家的《鬼谷子》,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晏婴的《晏子春秋》,孙武的《孙子》,共计23种。
其中有真有伪,伪的有部分伪作或全部伪作。
所以,运用诸子史料,要注意识别真伪。
第一节、总论先秦诸子
非十二子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 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 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 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 翟 、 宋 钘也 。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 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 察之, 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 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 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 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 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 骈也。 骈也。
诸子出于王官说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论与人论 孔子 知我者其天乎? 知我者其天乎?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性相近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第一节、 第一节、总论先秦诸子
“百家”——先秦诸子的分派 百家” 百家 先秦诸子的分派
争鸣” “争鸣”——先秦诸子的主题 先秦诸子的主题
参考文献
天下》 《庄子天下》 庄子 天下 荀子非十二子 非十二子》 《荀子 非十二子》 韩非子显学 显学》 《韩非子 显学》 吕氏春秋不二 不二》 《吕氏春秋 不二》 淮南子要略 要略》 《淮南子 要略》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汉书 艺文志》 章太炎《诸子学略说》 章太炎《诸子学略说》 胡适《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 论》 梁启超《〈汉书艺文 《〈汉书 梁启超《〈汉书 艺文 诸子略〉 志诸子略〉考释》 诸子略 考释》
非十二子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 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 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 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 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 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 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 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 然不知其所非也, 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 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 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 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先秦诸子概说》课件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的先 第 二
背秦 章 景诸
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政治: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经济:铁器广泛使用,农业发展迅速 思想: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兴起 科技:天文、历法、医学等科技发展迅速
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条件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鲁国、齐国等地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楚国、齐国等地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宋国、鲁国等地 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韩国、秦国等地 兵家:以孙武、吴起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齐国、魏国等地 纵横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秦国、楚国等地
政治制度:先秦诸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儒家的仁 政、道家的无为而治等。
社会伦理:先秦诸子的社会伦理思想对 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 等。
先秦诸子对世界文化的贡 献和影响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观念,对东 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流派
创始人:孔子
主要思想:仁、 义、礼、智、信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荀子
影响:儒家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 和价值观产生了 深远影响,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 核心内容之一。
创始人:墨子
墨家流派
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政治主张:尚贤、节用、非攻
影响:对后世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产生影响
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强调天人合一
和暴力
政治思想:主 张“尚贤”, 即选拔有才能 的人担任官职
哲学思想:主 张“非命”, 即反对天命论, 认为人的命运 掌握在自己手
先秦诸子概说
及
其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代
表 人
主张“仁爱”“有为”“德治”。
物
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深刻地影响著每一个中国
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也给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
贰 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
儒 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家 学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
叁
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墨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
家 、 道
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 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家
、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
法 家
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
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
魅 ❖ 《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
力
❖ 《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表现出法家的严峻峭拔。
谢 谢 观 看
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
肆
先 秦
1
诸
第一阶段
2 第二阶段
3 第三阶段
子
散
文 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 战国中叶,主要有
战国末年,主要有《荀
文 学 魅
主要有《论语》、 《孟子》、《庄子》。 子》、《韩非子》。代表
《老子》和《墨子》。
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 辩文和专题论文过渡。
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
力 多为语录体,语言简 论点明确,说理透彻, 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
说
及
二、宣扬民本思想。
其
代
《先秦诸子概述》
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
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
“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
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
也。
编辑课件
25
• 《汉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
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 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 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 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 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 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 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 衰,此辟儒之患。
子》 、《漆雕子》 、《公孔尼子》
• 《贾谊》五十八篇 、桓宽《盐铁论》六
十篇 、刘向《新序》、《说苑》、扬雄 《太玄》 、 《法言》
编辑课件
23
•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 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 幼之别,不可易也。
编辑课件
24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
编辑课件
8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
论》
•陈柱《诸子概论》
编辑课件
9
先秦诸子的时代背景
• 春秋:较少。《论语》
《老子》《管子》《晏 子春秋》
• 战国:人物与著作更多
编辑课件
10
社会背景
• 西周中后期开始,周室
的衰落,诸侯国的强大 与兼并
编辑课件
11
社会动荡
• 国与国相伐:诸侯国恃强
凌弱,互相攻伐
• 家与家相篡
• 百姓生活于痛苦之中,水
深火热
编辑课件
12
信仰危机
• 权威的丧失:周天子得不
到尊重:烽火戏诸侯,周 郑交质,“出狩河阳”, 楚庄王问鼎
第二章先秦诸子
第二章先秦诸子“礼”即当时宗法贵族一切行事皆需遵从的方式,则学礼(知史明制)本是官家事(政教合一),民间并不涉及。
但随着民族进化、时代发展,历史成例、制度文本愈来越多。
而春秋列国各自为政,习俗不同、礼礼不通。
因而礼之内容愈来愈广,“熟谙典故以明礼、明习礼文以致用”的人越来越虚缺。
而贵族日坏、懒于学,故私学盛行,始有儒家(孔子的弟子多是贵族家臣“宰”),而他人学礼为应世,孔子在于矫世,首开平民讲学议政之风(政教分离、儒家突起)。
随着历史的进步,贵族没落而礼崩(孔子矫世失败),士阶层(平民学者)登上政治舞台(如商鞅变法)。
从礼到仕,学术随之而变,自儒家分出诸子:初期曰“礼”,孔子复礼、墨家废礼,皆直指贵族。
二期曰“仕”,孟子入仕而庄周不仕(也有不仕是为了入仕),皆为士如何对待贵族。
三期曰“治”,针对士之扰动,谋宁静整顿之方法,不使入仕之士同化于没落贵族。
(1)老子(应为战国晚期)无为而治,继承墨翟、庄周,反奢归朴。
(2)荀子礼治(乃儒家之本色,非孔子贵族礼、孟子仕礼)。
人欲必求、无度必争、争必乱、乱必穷,故以礼养欲(规范人欲),使欲物平衡。
而人有贵贱、长幼、贫富等差别,故以礼(人的志行知)分为大儒(可做天子三公)、小儒(可做诸侯、大夫、士)、众人(工农商贾也),此破世袭关系,重定阶级、再造人伦,给平民学者以追求和希望。
(3)韩非法治,融荀、老之说,针对当时士阶层之主导下修文重智、夸夸其谈,虚不务实的风气,倡导“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政教合一)。
另有邹衍阴阳一派,盛行于燕齐,其书今不可见,盖以自然现象比类人事。
以上先秦学派均出于儒,不出两支,即贵族倾向之儒家和平民倾向之墨家(盖刑徒役夫称之为墨),一偏政治一偏民生;一求法治一推无为;一主礼一非礼;一仕进一隐退;一尚文学一重劳作。
而荀韩之说为专制者所籍口,成为秦政以来之渊源;阴阳之术君王喜百姓乐,不过荒唐之想。
析一、古者治教未分,官师合一. 周衰而私学起. 所谓天下失官, 学在四夷. 官学日衰,私学日兴,逐有诸子. 官学代表贵族的思想, 私学代表平民士大夫论政入仕的思想. 之后韩非子重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之主张, 欲统私学于一尊, 复古人政教官师合一之制; 韩非死后,始皇接受李斯之谏, 方有焚书坑儒. 诸子之兴, 本为下者以学术争政治; 而其衰.则为在上者以政治争学术.从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完成了从贵族阶级统治到士阶级统治的转变,也就是钱穆所说的'仕人政府'. 先秦诸子的学说的焦点也在贵族,士大夫和平民为政生活的争议. 钱穆将先秦学说分为三期:一. 孔墨为初期, 讨论者即贵族阶级之生活,和若何使之正当. 其中心问题为礼.二. 陈,许,孟,庄为二期, 所讨论者即士阶级自身对贵族阶级应抱若何之态度. 其中心问题为仕.以下为三期(老, 荀, 韩), 为士阶级之气焰和骚动, 若何使之减趋平静和消灭. 其中心问题为治. (钱穆认为老子是战国末期人,也是第三期之代表).诸子的师授渊源,彼此相通. 概括而言不出两流, 倾向为贵族化者为儒, 倾向为平民化者为墨.儒者偏重政治,墨者偏重民生. 法家主庆赏刑罚, 源于儒; 道家反朴无治,源于墨. 一主礼,一非礼; 一主仕进, 一主隐退; 一尚文学, 一主劳作.儒家一派, 自孔子开诸子之先河, 主张正名复礼, 其复之礼,实为贵族之礼. 欲重以礼治国,以礼矫世. 孟子与孔子不同,专论仕礼. 孟子其时, 苏,张一派, 专谋仕进, 猎禄利. 稷下先生一派, 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 外收不仕之高名, 内慕禄养之实利, 无心于世局. 孟子志切救世,论仕之进退出处之礼. 在政治理想上比孔子更平民化, 斥独夫而言民贵. 故孔子创儒家,而孟子则为儒家宗. 儒家再至荀子, 更趋实用, 曰'礼者养也',礼推广之众人. 荀子礼论: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 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而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荀子论礼,即讲'养', 又言'别', 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荀子之分,非古之阶级之分, 其分阶级之贵贱, 则视其人之志行知能为判. 曰:大儒者,天下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士大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其实去世袭之弊,存阶级之善. 此为儒家之本色. 韩非师从荀子, 不满学术各派之分裂, 倡法治之论,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重言官教合一.墨道一派, 自墨子始, 彻底反对贵族阶级的生活, 本天志, 倡兼爱, 废礼乐, 节丧葬. 墨子一派,虽为民言,但不近人情, 故不为天下接受. 许行,陈仲之不恃人食之言, 确认人类当普遍劳作, 自食其力,不耻专为政治之生活. 但政治为社会之必需,不可废弃. 此论必不成主流. 庄,老无治之论, 更进一步, 非礼乐, 弃政治, 而流入冥想者. 庄子欲聘不仕, 迹近许,陈. 故道家之论,实源于墨. 庄子之论虽儒,墨俱讥, 实归墨家一路. 墨道之于儒法,更形而上. 比起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只是墨主人为,道法自然而已.先秦诸子创中国学术思想自由丰富之典范, 之后无与之相提并论者. 此时当与希腊文明并驾同趋. 西方经过中世纪之宗教统治的黑暗有文艺复兴, 哲学政治社会学再次百家振兴; 中国经过汉代独尊以专制化,正统化之儒术,宋明理学虽也复古,然只复孔孟之古, 百家争鸣之盛世不见. 清末之后学术之争逐变为东西方文化之争, 其中东方文化仍以儒家为主. 国学几乎退为儒学, 实在可惜可叹啊. 如果诸子之学说得以留存发展,中国会是如何之中国呢.二、先秦诸子周之前,治教未分,官师合一,学术皆出王官,民间并无著述。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在西方话语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术生态圈中,不少学者言必称国外学术之先进伟大,其实,中国传统学术广博精深,宏旨远奥,且具系统性和连续性,丝毫不亚于西方。
国学,是指中国固有的全部学术,或称中国传统的学问,是成系统的、专门性的学问,是约定俗成的中国固有文化学术的总称。
“学术”之“学”指学问,“术”指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有其系统的学问及其治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历代智者创造、传承下来的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文化和学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
中国传统学术几千年的发生、发展、传承、流变,形成了国学的学术发展史。
中国传统学术分段向来有不同的观点,如梁启超有“四分法”和“八时代说”等,而吕思勉“七分法”谓:“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1]本章的论述取其前六段,即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汉)学。
综观千年国学学术发展史,有其一以贯之的传统连续性,也有其各具特色的阶段性。
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变迁的牵制、历史阶段性较为明显;二是以经学为中心、衍及其他诸科;三是以实用为旨归,较少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四是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就阶段性特点而言,先秦为国学的元典时期,重在原创性;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学术范式建立的时期,重在多向度的探求性;唐代海纳百川,是不同学术冲击融合的时代,重在汇通性;宋元明为国学呈现为道统心性的时期,重在义理探求;清代为国学的全面总结阶段,体现出深广精博性。
第一节先秦诸子学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学派竞出的时期。
先秦诸子讲座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
先秦诸子讲座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第一讲:先秦诸子概论一、设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选修课的宗旨1、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马克思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2、体会、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形成传统文化底蕴人的内在气质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有益于启发和引导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3、学以致用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汲取智慧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内容价值审视、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四库全书》分成哪几个大的部分?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来说,又称子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诸子概论
诸子概论一、概说(一)诸子的涵义所谓“诸子”,原指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学术。
当时出现很多卓越的思想家,创立种种精深的哲学思想,传授门徒,形成学派。
这些思想具有极大的创造性,而且他们的议论确实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致历代的学术无不受到影响。
诸子的时代,成为我国学术史的黄金时代;诸子的学说,直接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落实在思想言行上。
“子”字原指男子,以后作为男子的美称。
古代士大夫的嫡子以下,皆称为夫子。
从孔子起,开始有私人讲学活动,孔子的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简称“子”。
白此相沿成风,弟子纂述老师言行思想的书便以“子”为称呼,这便是子书命名的由来。
这一类的书渐多,古代的史学家、目录学家为了记录的方便,就概括称为“诸子”。
例如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诸子略”,唐魏徵监修的(《隋书‘经籍志》有“子部”之设置。
以后研究诸子的学问称为“诸子学”,省称为“诸子”或“子学”。
(二)诸子产生的背景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一个产生的背景。
以诸子的学术而言,正兴起于周秦之际、天下局势最混乱的时候。
当时各国诸侯,势力庞大,相互争雄,周天子无法号令天下,不论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革。
从政治方面来看,周代所行的封建制度已经因为诸侯之间称霸争雄,彼此蚕食并吞而逐渐崩溃。
从社会方面来看,周代世袭的贵族阶级社会,已经因为平民崛起而根本动摇。
从经济方面来看,由农牧业而发展出商业,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致富的人取代贵族成为新地主,“世居其土,世勤其畴”的农氓,随着商人势力的扩张,产生大量人口流动。
最重要的是教育方面的改变:我们都知道周朝所行的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变动,使平民渐渐有机会受教育,出身平民的才俊之士数量大增,更富于使命感。
他们面对时代的课题,著书立说,彼此论辩,学术越来越兴盛,就此开启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创建了我国古代最宝贵的学术遗产.(三)诸子与王官的关系古代学术的状况和今天不一样,“政”与“教”不分,“官’’与“师”合一,学术的资源掌握在官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在先秦诸子的智慧中 寻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换句话说,我开设先秦诸子这门课最重要的 目的就是两个字——回家——回到几近丢失 的精神家园。
思考题:
中国哲学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对 此有何理解?
1、教材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 哲学教研室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考试问题:6月24日 9:55-11:35 3、助教问题:王志刚 3、课件问题
来学沉重,而非来学轻松; 来学责任,而非来学潇洒; 来学愚钝,而非来学聪明。
第三,不能将中国哲学当作一门纯知识来看 待来学习。 要学好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必须把 自己摆进去,从中找到自己做人的道理,寻 得自己的精神信仰。这是需要再三强调的。
黑格尔讲过,当提到家的时候,我首先想到 的是古希腊文化的话, 那也可以依照黑格尔的语式说:当提到家的 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先秦诸子,它给我一 种家园的感觉。
3、环境背景
中国文化产生自然环境既不特别恶劣,也不 特别优越,这个的特点是很值得重视的。其 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治水。
4、政治背景
“小邦周克大国殷”的历史状举在思想上产 生的动荡是空前的。如何解释“有命在天” 的殷商政治的倒台呢?周代的统治者对此作 出了自己的解释,这就叫做“皇天无亲,惟 德是辅”(《尚书· 蔡仲之命》)。
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 时期: 第一金鸡破晓期,1919年-30年代中期; 第二大江分流期,30年代中期至1978年; 第三落叶归根期,1978年到现在这一段。
懂得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对我们有重要帮助, 它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国哲学,必须注意三个 问题。 第一,不能以西方哲学的范式来衡定中国哲 学,把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套在中国哲学头 上。
第三刚健有为,这是由自然背景决定的。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刚健有为的传统,正所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对 中国文化影响极深极远。
第四关注道德,这是由政治背景决定的。
中国哲学不管哪个学派,都非常重视如何成 人的问题,在道家表现为如何成仙,在佛家 表现为如何成佛,在儒家表现为如何成圣。 虽然具体表现不一样,但重视如何成人的主 旨却是一样的。
欢迎选修《先秦诸子》
哲学学院 杨泽波
绪论 中国哲学的特质
1、地理背景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论语· 公治长》)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 言。”(《孟子· 尽心上》)
2、经济背景
在农业国家中,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在 中国历史中,社会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 无不围绕着土地问题展开。历代政治统治者 都非常重视农业。看一个朝代是否强大,一 个主要标准是看农业生产情况的好坏。这种 情况对中国文化的特点有重要影响。
Philosophy并非一手遮天的世界准则,我们 完全没有必要以西方哲学的标准来裁定我们 自己的哲学。
第二,要注意清除过去头脑中一些不正确看 法,主要有四大“毒瘤” 。
1、西方哲学是先进的,中国哲学是落后的。 2、晦涩的才是哲学,平实的不是哲学。 3、讲道德都是虚假的,追求个性自由才是 真实的。 4、学哲学是来学聪明的,学习哲学可以变 得聪明。
yzb_kejian@ (密码kejian)
“先生以开物成务为学,视天下之安危为安 危。苟其人志不在宏济艰难,沾沾自顾,拣 择题目,以卖声名,则直鄙之为硁硁小人 耳。”(《明儒学案》卷六十一《东林四》)
弄清中国哲学的背景和中国哲学的特点有重 要的意义,它明确告诉我们,中国哲学与西 方哲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首先,中国哲学很少关心宇宙本体问题。 其次,中国哲学大多没有完整的体系。 再次,中国哲学概念不严密,过分重视直觉。
道德,简称为德,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因素, 相关的理论几乎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对于 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注道德使中国文化不大重视纯粹认知问题, 有着强烈的经世致用的特点,在政治方面表 现得尤为明显。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庄子》)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用之 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举措天下,润泽斯民。”
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以西方的标准来衡 定中国的思想?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哲学是 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隔离的情况下,独立 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与其他文明中的哲学, 特别是古希腊哲学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向, 但这并不能说明它没有自己的哲学。
重视中国哲学的特点,强调中国哲学是与西 方哲学不同的一种哲学,这是我们用血换来 的经验,在这里面我们有很多教训。这在近 代意义中国哲学研究所走过的弯路上看得非 常清楚。
上述四个背景,分别决定中国哲学有着四个 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独自发展,这是由地理背景决定的。
由于中国文化是在一个基本封闭的地理环境 中,与当时其他大的文明几乎互不知情的情 况下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有很 大的独立性。
第二重视家庭,这是由经济背景决定的。
由于农民只有靠土地为生,而土地是不能移 动的,人们只能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土地, 从而形成一家人几代生活在一起,特别家庭, 血缘联系非常紧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