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的起源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1、动物的本能
在古代,原始人医治自己疾病的经验最初来自动物的本能。例如,原始人在捕猎时身体中扎进了带尖的荆棘,于是拔出木刺,他们最初会本能地模仿许多动物那样用舌头舔伤口,以后可能会把唾液吐在伤口上,然后用手将唾液涂抹均匀,以便使伤口迅速痊愈。如果伤口出血较多,他们会胡乱地抓些叶子,挤出汁或将其揉碎涂抹在伤口上,偶尔他们发现某种植物果然止住了血,于是便记住了这种植物具有止血的功能。古人通过自己的经验逐渐认识了越来越多的草药,例如,调味的植物可激起食欲,香味扑鼻的植物可减轻身体的某种不适,麻醉的植物可减轻疼痛等等。
2、古代巫术
古代的巫术也对中医的形成与发展气到了推动的作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许多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联系非常紧密,希望自己能控制这些自然现象。但是,当时的人类思维和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根本没有办法客观认识和掌控日月、雷电、疾病等现象,于是就将这些现象神化,内心升起崇拜之念,并寄予崇拜之心和一些“迷信活动”,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状况。这就是最早的宗教迷信、鬼神观念。同时,这个历史阶段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产生了私有财产和剥削关系,于是就出现了专管祭祀和祈祷的巫。巫代表显贵们的利益做事,他们往往具有一些医学知识,常常承担着治病的职能。当人们要求巫给自己治疗疾病或者解除痛苦时,巫或者施行巫术,或者用医药技术,或者医巫并用。
3、生活实践
实际上,先民们的生活实践才是中医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源泉,从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针、砭、灸、药、导引按摩”的产生可见一斑。《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指出,“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

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在我们的祖先告别原始洪荒的蒙昧之时,必然有一些先贤圣人率先总结出了一些远离疾病、祛除病痛经验和方法,如燧人钻木取火、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教民治百病等等,他们就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由此表明,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有一支以延长生命长度、提高生命质量为出发点的清流,它和中华文明的其他支流不断地融合、分流,最终形成了一条浩浩汤汤的大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沧桑苦难和祈福梦想一路走来,并最终会裹挟着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一起走向长生久视、心灵超越、无疾而终的幸福明天。

二、中医学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为古代医家、医学理论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它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
1

、人文性:《黄帝内经》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或生命科学,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涉及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
2、强调生命的差异性,主张辨证施治,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启了现代医学至今不能企及的个体化医疗的先河。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黄帝内经》的主要精神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而不像西方医学那样把人当做孤立的个体。比如《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等篇章,都是强调人与天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
4、注重人的生动性、鲜活性。黄帝内经》注重人的生动性、鲜活性,而不像西方医学那样把人当做可以拆卸的机器。《黄帝内经》的脏腑、穴位、经络等的功能都是在人正常的生理或病理的情况下研究的,而不是像通过冰冷的尸体解剖或残酷的人体试验来进行。
5、以养生、预防疾病为主:《黄帝内经》以养生、预防疾病为主,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与西医以过分地依赖医学的临床检测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疾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三、医易同源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和中国古代的其他发明相比,它是惟一的体系完整、科学思想与操作技术完美结合的发明创造,又是惟一的继续发挥着功能并仍旧产生着影响的东方科学,这是因为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是在《周易》的影响下结合医学实践而形成的。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总源头和血脉。《四库全书总目?易类》赞之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因此((周易》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思想的“综合知识库”。
《易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其内容丰富,知识广博,对祖国医学影响很大,可以说乃其理论渊薮。而中医理论不仅受《周易》启迪,胎息

于此,且发展了它的学说,并运用到实践中,故有医易同源之说。
“ 医易同源 ”一词见于明代医家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 易》 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 内经》而变化莫大于《 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 一此阴阳也; 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唐?孙思邈“不知易者,不足以言知医”和明代的张景岳“《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都说明中医学形成史与《易经》密不可分,即医易相通。
1、《易经》与古中医学的共同祖先——伏羲
伏羲是古医药学、针灸学的始祖。他源于生活实践,造书契、画八卦、尝百草、制九针、疗疾伤、弃生食、启熟食,从采野果、菜蔬中总结出疗疾的经验而尝百草、辨药食性味,从先民躯体染疾求生存的自然救治中,受到砭石的敲打及刺疗中受到启示,创制九针,应用砭石九针刺激人体疼痛部位而辨经穴,用八卦辨识开穴针刺,并用艾灸治疗疾病,是古中医学当之无愧的先祖;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象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此开启了《易经》的先河。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对其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从相互消长的发展中形成并奠定了古中医的理论构架,从而促进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
2、易学的经典文献中的古中医学内容
医易皆源子“河图洛书”易医同源之说,为众多学者所公认。古人曰:“天假图书泄大道之秘,圣人则之,伏羲画卦”。可见易学源于河图洛书。再看《河洛原理》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始有壬癸,位居北方,此天道也,推之于人,始上生瞳人,内生肾与膀胱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始有丙丁,位居南方,在人生小眼角,而内生心与小肠也。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始有甲乙,位居东方,在人上生乌珠,内生肝脏。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始有庚辛,位居西方,在人上生白眼珠,内生肺与大肠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始有戊己,推之于人,上生眼皮,内生脾胃。”由此可见,上述将天地人融于一体,时间、空间融于一体,易医融于一体,显然医亦源于河图洛书,故有医易同源之说。《 易传?说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 口”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科学,都必然地受哲学思想的支配,所以中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必然受到传统哲学的支配。
3、太极、阴阳、五

行、八卦是《易经》和中医学共同的核心内容
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名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万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内传?系辞上》曰:“阴阳之本,绸温相得……,此所谓太极也。”《朱子语类》曰:“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天地之万物之根也。”周敦颐《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伏羲以太极、阴阳符号和五行八卦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了人类认识自然,观察事物动静变化的客观规律。“以阴阳变化来阐释宇宙自然界万物变化的一切现象,启示天理亦即人道的变化法则,究明这一法则,就可以把握人生立身处世的要谛”。从元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变化演绎出了天人合一、对立统一、阴阳消长、整体观念、运动变化的生命哲学思想理论,成为我国古代易学、中医学、养生、道教、天文、地理等文化领域共同发展的基础理论。
4、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易经》和中医学共同的核心内容
由此可见,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是勤劳和智慧的炎黄子孙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创造的结果,积淀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姿的文化。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果,与古代哲学、儒家、道家、佛家、数术、民俗等多种文化形态发生碰撞,彼此交融渗透,其精神内核与文化母体高度一致,可以说舍弃传统文化,中医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自从近代“西学东渐”思潮兴起以来,中医虽然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依然屹立世界医学之林。中医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卓然独立,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套有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由《周易》所创立和代表的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唯有援易入医,以易训医,才能揭示中医理论的实质,这也正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
一、以阴阳为基础的辩证思维
二、以整体为着眼点的认知模式
三、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
四、生生之德的价值观念
1、生生之德与社会生活
2、生生之德与医德医术
五、求和求同的解题思路
第三节 道可道,非常道
一、每种表述皆有条件
二、每种表述皆有局限
三、在认可条件和局限的前提下勇敢地表述自己的思想
四、道的层次取决于对事物的包容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