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定理、公式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实际运用举例》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实际运用举例》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实际运用举例》教学设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实际运用举例教学设计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教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实际运用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和练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几何定理的应用场景。

教学目标- 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进一步发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正弦定理- 介绍正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a/sinA = b/sinB = c/sinC)- 解释正弦定理的几何意义和运用场景- 演示实际问题中如何利用正弦定理求解未知变量余弦定理- 介绍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c² = a² + b² - 2abcosC)- 解释余弦定理的几何意义和运用场景- 演示实际问题中如何利用余弦定理求解未知变量实际运用举例- 提供几个实际问题的案例,涉及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分步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这些问题- 给予学生充足的练机会,以加深对定理应用的理解和熟练度教学步骤1. 引入:复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2. 正弦定理:- 介绍正弦定理的公式和使用方法- 演示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利用正弦定理求解未知变量- 学生模仿演示并完成相关练题3. 余弦定理:- 介绍余弦定理的公式和使用方法- 演示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利用余弦定理求解未知变量- 学生模仿演示并完成相关练题4. 实际运用举例:- 提供几个实际问题的案例,涉及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分组或个人完成案例分析和解决过程- 学生通过小组或个人报告展示解决思路和结果5. 总结与讨论:- 综合讨论学生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的优劣- 引导学生总结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问题解答能力2. 练成绩评估:通过练题的完成情况和准确度,进行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评估3.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思考能力和解决方法的合理性参考资源1. 《高中数学教材》2. 互动教学软件和课件3. 个人和小组练习题。

《勾股定理》教学案例

《勾股定理》教学案例

《勾股定理》教学案例一、研究缘由《勾股定理》在八年级教材下册,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与探索过程,包含了大量应用习题,学生需要巧妙运用列式变形等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内容。

教师需要做到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勾股定理属于基础性知识,在中考几何证明题中运用广泛,只有学生熟练掌握,才能挖掘出题目当中的隐含信息,为此,教师需要对勾股定理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二、教学实践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面积、周长等概念比较熟悉,能够完成计算等任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让学生分析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从多个角度研究勾股定理。

【教学片段一】运用传统数学经典,导入教学内容师:在《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当中所蕴含的数学定理吗?生:勾股定理。

师:非常聪明,同学们能够抓住这段话的关键字,知道描述的是勾股定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师:在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就从地板砖上发现了一些三角形的规律,现在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能够发现什么奥秘呢?师:大家看课本中的地板砖示意图,其中为我们描绘了大正方形、小正方形,大家可以拿出笔算一算,能发现什么?生:两个小正方形面积相加,可以得到大正方形的面积。

师:正方形的面积是边的平方,所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怎样的呢?生: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师:非常好,说出了老师想要听的答案。

【分析思考】教师运用我国传统的数学名著引入新知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从课本中的方格图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计算、变式等方法,从面积关系转移到边长关系,增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教学片段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知识迁移师:现在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普通直角三角形,用不同颜色呈现了相应的正方形,现在大家分小组探究,看刚才得出的结论能否应用在这些直角三角形当中。

高中数学定理课的教案

高中数学定理课的教案

高中数学定理课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定理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重要数学定理的证明方法和应用;
3. 提升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和理解重要数学定理;
2. 掌握数学定理的具体证明方法;
3. 应用数学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 运用数学定理进行证明和推导;
2. 将数学定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资源:
教科书、教学课件、板书、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数学定理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数学定理以及数学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数学定理(15分钟)
1. 介绍常见的数学定理,如勾股定理、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
2. 解释数学定理的意义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定理在数学领域的重要性。

三、实例分析(20分钟)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定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讲解数学定理的具体证明方法。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练习,教师在练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讨论,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数学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课时勾股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勾股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巩固性作业: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房屋建筑中的长度、设计直角三角形图案等。检查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布置拓展性作业:让学生探索其他数学定理或公式,如平方根、立方根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制定改进措施,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我还注重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满自信,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毕达哥拉斯如何通过观察木匠修鞋匠的鞋子长度比例,发现了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实物模型导入:展示古代的勾股定理证明雕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现实生活实例导入:分析房屋建筑、自行车轮胎等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思考。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质疑,挑战古代数学家的证明方法。
3.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勾股定理。例如,从简单的情形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勾股定理的结论。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在探究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二项式定理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二项式定理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二项式定理
二项式定理(Binomial Theorem)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定理,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平方
式和立方式多项式。

定理:(x+y)^n = n ( n-1 ) ( x+y )^n-2 + C n , n 个二项式系数
解释:例如,(x+y)^3 = x^3 + 3x^2y + 3xy^2 + y^3
此定理蕴含着许多有用的数学定律和工具,如代数特性,文章特性和高等数学中的密
集概念等。

它也在高等代数中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法,用来表示多项式的展开,有效地分
析多项式的性质,表示多项式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定理的数学证明的方法:
步骤2:当N=2时,证明结果是正确的。

根据定理,(x+y)^2 = 2 ( x+y )^0 + C 2 也就是 x^2 + 2xy+y^2
步骤3:当N>2 时,证明是正确的:
(x+y)^N+1 = (x+y) * (x+y) ^ N = S n ( n + 1 ) (x+y) ^ N else; + C n+1
= S n (x + y) ^ N -2 + C n * (x+y) + C n+1
正确
步骤2:用代数的性质,我们知道:a * (b+c) = a*b+a*c 也就是说:3 (x+y)^1 = 3x^1 + 3x * y^1 + 3y^1
步骤5:在这里可以使用归纳法证明,N>3时,(x+y)^N= (x + y) ^ N -2 + c n +1
显然,以上就是二项式定理的数学证明过程,在学习完二项式定理之后,学生可以运
用二项式定理来推导字面意义中内容的证明过程,以及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中的分析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典型教学案例积累

典型教学案例积累

典型教学案例积累一、数学教学案例。

1. “勾股定理的趣味发现”在教勾股定理的时候,我没有一上来就讲公式。

我先拿了几个直角三角形的小卡片,每个边都标上不同的长度,像3、4、5,5、12、13这样。

我问学生们:“你们看这几个三角形的边,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关系呀?”大家都开始仔细观察,有的在那儿比划着,有的在小声讨论。

这时候有个机灵的小子说:“老师,我感觉这两条短边的平方和好像等于长边的平方呢!”我就赶紧顺着他的话,让大家一起验证。

然后我们就通过各种测量、计算,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大家对勾股定理就有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还打趣说:“看,数学就像个神秘宝藏,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好多好玩的秘密。

”2. “函数图像的拟人化”讲到函数图像的时候,学生们老是觉得很抽象。

我就想了个招,把一次函数比作一个性格直爽的人。

我说:“你们看一次函数y = kx + b,k就像这个人走路的速度,b呢就像他的起始位置。

如果k是正数,这个人就朝着正方向大步流星地走;要是k是负数,那他就朝着反方向慢悠悠地晃悠。

”然后又说到二次函数y = ax²+ bx + c,我把它形容成一个调皮的小拱桥。

“这个a啊,要是正数,桥就开口朝上,像个开心的笑脸;要是a是负数,桥就开口朝下,变成个难过的哭脸喽。

”这么一讲,学生们都觉得函数图像也没那么难理解了,还会主动去分析各种函数像什么样的人或者东西呢。

二、语文教学案例。

1. “古诗词穿越之旅”2. “作文课的脑洞大开”作文课上,学生们老是写不出新意。

我就说:“今天咱们作文课来点刺激的,大家把自己的脑洞打开,越大越好。

”我给了个题目叫“未来的学校”。

然后我开始引导他们,我说:“你们别光想着学校就是多了几栋高科技大楼哦。

咱可以想得更离谱点,比如说学校在云彩上,学生们骑着会飞的扫把去上学;或者学校在海底,大家都戴着氧气罩上课,还能和小鱼一起做课间操呢。

”学生们一听,都兴奋起来了。

有个学生写了个学校在另一个星球上,还有外星老师来教星际语言的故事。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电路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德育目标:通过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1.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2. 电路的分析方法(等效变换法、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等);3. 电路的动态分析(RC电路、RL电路等)。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流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电路分析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详细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电路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电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电路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电路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思政元素融入方式1. 科学精神:在教学中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 社会责任: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电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3. 团队协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环节,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24.1.2:垂径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24.1.2:垂径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3.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评价结果,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成长记录:鼓励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圆形花园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圆形花园中隐藏的数学秘密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垂径定理,我们将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含有垂径定理元素的场景,如古建筑中的拱桥、圆形花园的布局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形象地呈现垂径定理的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学生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合作态度等方面。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
3.小组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互相学习、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调垂径定理的原理、证明方法及其应用。
2.学生总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垂径定理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知识体系:将垂径定理与圆的其他性质相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24.1.2:垂径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3基本事实与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3基本事实与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完成以下任务: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积极评价,强调重点,指出不足。
3.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的基本事实与定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组学生的能力均衡,以便于开展合作学习。
2.设计具有合作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自我认知: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分层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倡导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基本事实与定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2.组织课堂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步骤: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案例篇一: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首先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

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通过参与这学期的国培培训计划,对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况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概念的引入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其实质就是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的如何,对学生学好数学概念有重要的作用。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标准中提出“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高中数学定理整理教案

高中数学定理整理教案

高中数学定理整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掌握高中数学中常见的重要定理,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数学定理整理
三、教学重点:梳理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形成有机结构。

四、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各类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言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温故知新: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讲解:逐一讲解数学中常见的重要定理,包括定义、定理内容、证明方法等。

4. 练习:请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所在。

六、教学方法:讲解结合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七、教学手段:黑板、教材、投影仪等。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定学生对定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九、拓展延伸: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应用题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定理。

十、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十一、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为高中数学定理整理教案范本,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适当调整和修改。

数学切线长定理的教学案例设计与探究

数学切线长定理的教学案例设计与探究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切线长定理的定义和公式2.掌握如何求取函数图像上一点的切线长度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切线长定理的定义和公式理解2.切线长度的计算方法掌握三、教学内容及布置1.初步探究作为引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来猜测切线长度,比如在 y= x²+1 的图像中,当 x=2 时,能否猜测出该点切线的长度?2.切线长定理的讲解讲解切线长定理的概念和公式,用具体的例子和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

切线长定理:函数 f(x) 在点 x0 处的切线长度为 L =|f'(x0)|√(1+f'(x0)²)其中 f'(x0) 表示函数 f(x) 在点 x0 处的导数。

在讲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画出函数图像和计算导数来寻找潜在的切线点。

3.切线长度的计算带领学生通过具体例子计算切线长度,引导他们找到函数图像上的切线,计算导数,并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比如:y= x³+3x²-2x+3 在点 x=1 的切线长度为多少?4.练习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分配题目练习,让他们自己寻找切线点并计算切线长度。

5.延伸与拓展介绍更多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场景,让学生继续探究切线长定理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结合示范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2.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交流互动。

3.运用归纳法,将教学知识系统化和归纳整理,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思维活跃程度。

2.课后布置作业,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六、教学心得数学切线长定理在数学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函数图像的认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初高中基本物理定理教案

初高中基本物理定理教案

初高中基本物理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基本物理定理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物理定理?
2. 常见的物理定理及其应用。

3. 实验验证物理定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物理定理的概念,并介绍物理定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什么是物理定理,以及物理定理的作用。

2. 介绍常见的物理定理,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并讲解其应用。

三、实验(30分钟)
1. 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和规律,加深对物理定理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物理定理的小论文,包括常见物理定理的说明、实际应用和个人看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物理定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基本物理定理。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定理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正余弦定理的概念及公式。

2. 学会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2. 余弦定理:a^2 = b^2 + c^2 2bccosA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例、练习、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通过图形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正余弦定理。

3. 引导学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正余弦定理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含义。

3. 示例:给出三角形ABC的边长和角度,运用正余弦定理求解未知量。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正余弦定理应用题。

5. 讨论:分组讨论一些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正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正余弦定理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拓展1. 研究正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2. 了解正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3. 探索正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正余弦定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拓展:了解学生在课后对正余弦定理的学习和研究情况,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九、教学资源1. 教材:正余弦定理的相关内容。

高中数学必修数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数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数学定理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定理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定理的概念、分类以及应用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数学定理的概念、分类、应用方法
教学准备:教科书、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实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分钟)
1.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数学定理是数学的基础,无论是解题还是理解数学知识都离不开定理。

2. 提出问题:学生知道什么是数学定理吗?为什么数学定理是数学的基础?
二、讲解数学定理的概念、分类 (15分钟)
1. 介绍数学定理的定义:数学定理是通过严格的推理和论证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2. 分类讲解:数列定理、三角函数定理、平面几何定理等
三、讲解数学定理的应用方法 (20分钟)
1. 通过实例讲解数学定理的应用方法,如何运用数学定理解决具体的问题。

2. 提出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

四、课堂练习 (10分钟)
1.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定理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 指导学生解题思路,纠正错误答案。

五、课堂总结 (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数学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2. 鼓励学生多做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数学定理展开,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对数学定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理解定理的本质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有关“概念、定理、公式”自然生成的几个教学案例

有关“概念、定理、公式”自然生成的几个教学案例

师: 它具有什么性质 ?
生: 随 的增大而增大.
师: 很好 !其 实“ 随 的增大而增大” Y 就是 函数 y = 2+ x 3具有的单调性 , 只不过 这种说 法太 “ 土气 ” 了!能 不能像前面学过的“ 集合 ” 那样用数 学语言来 描述“ Y随 的增大而增大” 学生一脸茫 然 !课 室一 片安静 , ?( 大

图形语言 ( 图象上左边 的点 比右边 的点低 ) 一数学 语 。 ) ) 一增 函数 ” 这种生成 途径则 自 ) ,
师: 还是从 函数 y 2 + = x 3的图象 去看一看吧 ! y随 的增大而增 大 ” 实质上 是什 么意思 ?( 老师 画 出函数 y 2 + 的图象) =x3 生.知道 了 , 左往 右看 , =2 + : 从 Y x 3的 图象 是上 升
的!
陈世 明
公式是构建整座数学大厦 的三大支柱. 我国的数学教 在 学中 , 历来有重视概念 、 理 、 式等基础 知识 教学 的优 定 公 良传统 , 强调概念 、 定理 、 公式 的 自然生成更 是现行新课
程 教 学 的 重 要 理 念 之 一 . 而 , 目前 的 教 学 中 我 们 发 然 在
十。毒・ ([ 第 o 高 版 ? 《 2o l : o 年 期・ 中 ) ?
・ 评析 ・ 案例
有 关“ 含 、 理 、\ 概 定 / 式” 然 生 成 的 几 个教 学 案 例 厶 匐
5 0 8 广州 市第 七 中学 10 0
众所周 知 , 数学 是从概 念 出发的 , 学概 念、 数 定理 、
言( , <
然 多了, 尤其是左边的点 比右边 的点低一 当 。 时 , < : 有 Y< 即 。 (: , 。 ) ) 直观 自然 , 俗易懂. 通 不仅 如此 , 还让学生体验到了“ 函数” 增 这一概念 的概 括全过程 , 这

师范生高中数学定理教案

师范生高中数学定理教案

师范生高中数学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概念2. 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 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1.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复杂问题2. 勾股定理的推导和证明教学准备:1. 教科书和课本2. 幻灯片或黑板、彩色粉笔3. 直尺、量角器4. 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5分钟)1. 复习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复习勾股定理的概念二、导入新知(10分钟)1. 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学生介绍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2. 通过图形演示勾股定理的应用三、讲解定理(15分钟)1. 结合具体例子讲解勾股定理的原理和推导过程2. 引导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四、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自主练习勾股定理相关题目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答问题3. 教师巡视指导,指出学生答错的地方并纠正五、总结归纳(5分钟)1. 综合总结勾股定理的知识点2. 强调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习题2. 要求学生写出勾股定理的应用实例,并进行解答七、课堂小结(5分钟)1.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同时,要注重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概念的教学设计案例案例一算法的概念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课是算法的起始课,主要内容有:算法的概念、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算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算法的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性。

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为了有利于学生领会算法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中,我们限定“在数学中”讨论算法概念,所用的例子(载体)均为数学问题。

“按一定规则”指的是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依据和表达方式,关注的是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也表示算法具有有序性。

“解决某一类问题”,强调的是算法适用对象的常态,突出算法的研究价值以及它的普遍适用性,也表明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与一般问题的算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明确性”要求算法的每一步都是明确的、可执行的,“有限性”则表示一个算法的步骤是有限的。

算法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自然语言描述与日常语言表达方式最接近,是学习其他表示方法的基础。

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要特征,蕴涵着丰富的算法思想。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算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使之成为当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知识。

算法进入高中必修内容反映了时代的需要。

算法具有的基本逻辑结构与形式逻辑结构存在对应关系,有着丰富的逻辑思维材料。

算法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内容之中。

因此,算法的学习对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有着“源”与“流”的关系。

又由于算法的具体实现上可以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算法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对他们的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也很有利,同时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质数的判定等),使学生了解算法的概念,认识算法的特征,理解算法的自然语言表示,并会初步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2.使学生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一些具体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具体解题过程中概括解题过程的逻辑结构。

通过解法与算法的比较,体会算法思想,形成算法概念,并会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些具体问题的算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算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曲线的方程等,都可以归结为“算法”。

因此,学生具有学习算法的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需要从解决(一类)具体问题中,通过概括其内在逻辑结构而获得算法,因此算法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的概括过程具有更高的抽象性,从而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算法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不断领悟才能完成。

算法的实质是将人的思维过程处理成按部就班的步骤,成为计算机能够执行的程序。

所以算法概念的学习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兼顾不同能力发展的学生,需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案例,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中了解算法概念的本质。

由于算法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用步骤”,即具有普适性的逻辑结构,而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具体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从具体问题的解法到“通用步骤”的通道,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从具体“解法”中看到解决一类问题的“通法”上。

显然,这对许多学生来讲都是困难的,是本课时的主要难点之一。

在用程序框图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时,顺序结构比较容易,条件结构、循环结构比较困难。

特别是要从“重复执行某几个操作步骤”中概括出循环结构,难度更大。

在本节课中,虽然只是用自然语言表达算法,但需要为解决循环结构这一教学难点打好基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条件许可时,可以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进行运算或表达算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课题引入教师介绍:课本的章头图中,前景有算筹、算盘、计算机,它们与算法有紧密的联系。

后景取自宋朝数学家朱世杰的数学著作《四元玉鉴》,借此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在算法方面的伟大成就。

纵观章头图,从古到今,算法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时代角色。

提问:什么是算法?引出课题一~算法的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章头图的教学价值,使学生了解算法概念的由来;知道算法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与算法的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并激发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

(二)引出算法概念问题1 你能写出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121x y x y -=-⎧⎨+=⎩的步骤吗?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中,明确提出归纳求解步骤的任务,引导学生经历算法分析的基本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更具一般性解法,为从“解法”向“算法”过渡做好准备。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独立解方程组。

收集学生的不同解答,再与教科书上的解答作比较。

问题2 同学们的解答和教科书上的解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课本只用加减消元法?设计意图:学生一般习惯于在得出第一个未知量的解后,采用代入法求出第二个未知量。

本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本的表达方式具有的步骤性特征,求解两个未知量的逻辑结构是一致的。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解法和表达方式上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后明确:课本关注的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逻辑结构。

问题3你能按照上述步骤,得出方程组111222 1 2a x b y c a x b y c +=+=()()的求?设计意图:在解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推广得出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让学生体会“只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好处,提高他们对算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步骤的认识,为建立算法的概念奠定基础。

师生活动:让学生在原来五个步骤的基础上,将具体数字修改为字母表示,从而得出求解步骤。

教师投影显示解题步骤:第1步,(1)×62~(2)×6l ,得(以j62——d261)z 一6201—61 c2; (3)第2步,解(3),得一62(’l 一61f2z ~i 万而’第3步,(2)×以1一(1)×&2得(“l ,J2一a2b1)y —nl f2一“2f1; (4第4步,解(4),得一以1 C2一以2C1y 一。

al 。

bz —--—a 。

2bl ;fz 一--------r-b2cl--b~c2.第5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J 口’D 。

一口。

D ’【y 一刁alC 而2--~2C1。

在得出上述步骤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述解题过程的结构,爿指出以上步骤就是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算法,把它编成程序斟可以用计算机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了。

(三)分析归纳,得到算法概念问题4到底什么是算法?如何表达算法的含义?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算法的概念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本问题的引导,归纳概括出算法的概念。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算法概念的理解,在学生思考、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帮助学生认识算法的概念。

教师指出: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现在,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在出示概念后,教师再结合问题3,带领学生解读概念中的部分关键词“按一定规则”“解决一类问题”。

(四)学习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进一步理解算法概念引导性语言:大家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有意思的是,这两年均是质数年。

你知道如何判定1997、1999是质数吗?一般地,如何判定一个正整数是否为质数?下面从具体问题的讨论井始。

问题5 7是否为质数?你能写出判定7是否为质数的算法吗?设计意图:本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存在重复性步骤,分析其中的结构,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算法的特征,也为学习算法的自然语言表示提供时机。

师生活动:1.什么是质数?2.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如何写出判断过程的基本步骤?教师提出上述两个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写出判定步骤,交流、点评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体会如何从算法的角度思考质数的判定,体会算法的特征,知道下列表述的步骤是不明确的,所以都不是算法:(1)因为2~6的整数都不能整除7,所以7是质数;(2)第l步,用2除7,得到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7;第2步,同理,3~6的整数都不能整除7,所以7是质数。

交流、点评后,教师接着提问:3.你能写出判断35是否为质数的算法吗?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4.判断7和35是否为质数的过程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对7是在试完2~6的所有整数后才知道是质数;对35是在试到5时,也就是在试的过程中,就得出不是质数;不管哪个数,判断过程都是按一定规则有序进行的,都存在着“重复性步骤”。

问题6 你能写出判定1997是否为质数的算法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明确性”,学习用递归语言表达有循环结构的问题,体会算法的结构和特征。

师生活动: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可能会出现不同情况。

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讲解。

学生可能会写出下列步骤:第1步,用2除1997,得到余数为l。

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1997。

第2步,用3除1997,得到余数为2。

因为余数不为O,所以3不能整除1997。

第3步,用4除1997,得到余数为1。

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1997。

第1995步,用1996除1997,得到余数为1。

因为余数不为O,所以l 996不能整除1997。

因此,1997是质数。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指出:因为“……”表达的步骤不明确,计算机无法识别这样的语言,所以上述步骤不是一个算法。

事实上,大家是看到了每一步都在重复着同一种结构,而且不愿意去做这样的重复劳动,才用“……”来代替。

那么,能否从中概括出一个计算机认识的算法步骤,让计算机来干这一重复性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析:在判定7是否为质数的每一个步骤中,从结构上考察,可以发现,除了除数不同、余数不同外其余都是一致的。

如果用i表示除数,r表示余数,那么所有步骤都可以表示为:“用i除7,得到余数为r。

因为r不为0,所以i不能整除7。

”同样的,只要把7改为1997,则每一步骤都可以表示为:“用i除1997,得到余数为r。

因为r不为0,所以i不能整除1997。

”因此,我们可以把判定1997是否为质数的算法写为:第1步,令i一2。

第2步,用i除1997,得到余数为r。

第3步,判断r是否为O。

若是,则1997不是质数;否则把i的值增加1仍记为i。

第4步,判断“i>1996”是否成立。

若是,则1997是质数;若否,返回第2步。

问题7任意给定一个大于2的整数n,能否设计一个算法对n是否为质数做出判断?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促进学生对算法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感受算法的作用和优势,进一步学习用递归语言描述算法。

师生活动:在问题6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修改判断1997是否是质数的算法得出该问题的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