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医药4葛洪与陶弘景
好山好水出好药,盘点颇负盛名的“四大怀药”,其中奥秘是这样的!
好山好水出好药,盘点颇负盛名的“四大怀药”,其中奥秘是这样的!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还出一方好药材。
中医自古就重视环境与人的重要性,所提出的“天人相应”理念其实就是在告诫我们,人与自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个相对的、相互的、矛盾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追求“绿水青山”,时至今日,都在追求“道地药材”。
为什么要追求“绿水青山”?是因为这才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生态,这才是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为什么追求“道地药材”?是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好山好水出好药,诚如明代医学家陈嘉谟所说,“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一方土地出一方药也”。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在的平台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许有的时候,你离开平台后才发现,原来你什么也不是。
而道地药材的重要性也在于此,离开了最佳的生态环境,即便这种药材也能生长,但毕竟已经不是那个味儿了。
要说到道地药材,不得不提一下颇负盛名的“四大怀药”。
何为四大怀药?所谓四大怀药即出自河南怀庆府属地的山药、菊花、牛膝、地黄四种中药材。
乾隆年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曾这样写道:“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
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
”这就是当年怀庆府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面。
那么,这个颇负盛名的“四大怀药”,其中隐藏的奥秘究竟是怎样的呢?一、怀山药山药原本称之为薯蓣,也是几经转折,后来被改名成为山药的,而最早提到怀山药的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龚廷贤,他当时的名气相当大,如果李时珍不写《本草纲目》的话,恐怕名气不会盖过龚廷贤。
龚廷贤以《寿世保元》和《万病回春》两书享誉医学界,尤其是《寿世保元》中的“药性歌括四百味”更是后世医家入门必读的中药专著。
而第一次使用怀山药这个名字的,却是龚廷贤。
怀山药的滋补性能极好,主要有滋补益肾、健胃化痰、补中益气、祛冷风、镇心神、安魂魄、长肌髓等作用,适用于泻痢、遗精、肾虚健忘、虚劳瘦弱、神经衰弱、冻疮、痰喘、尿频等症。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思想姓名郑晴院系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 1202班学号 1213010246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一、魏晋南北朝养生思想发展的背景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间,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的动乱时期。
战乱和灾祸接踵而至的现实生活,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当时人的寿命十分短暂。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出于一种生命本能的需要,极力推崇养生之道;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们崇尚老庄之学,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则由重视导引吐纳转向炼丹服食,进而形成了一系列颇具道学色彩的养生方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学的代表人物1、嵇康(224~263年),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人。
嵇康出生在儒学世家,曾做过曹魏的郎中、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由于不满司马氏政权而退隐。
嵇康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其诗文之中多见老庄典故,老庄思想也是其养生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养生著作是《养生论》。
2、葛洪(283~363年,一说卒于34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著名的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葛氏自幼好学,精通医药,崇推神仙导引之术,晚年精研炼丹,一生著述繁富,最能反映其养生思想的代表作是《抱朴子·内篇》。
他主张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3、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居隐,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陶弘景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并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著有《养性延命录》,分为上下两卷,卷各三篇:第一为教诫篇,以精、气、神为核心,从理论上论述了养生之道;第二为食诫篇,从饮食角度论述养生祛病之理;第三为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论及生活起居,言行善恶,并及存想静养;第四为服气疗病篇;第五为导引按摩篇;第六为御女损益篇。
《养性延命录》是陶弘景系统总结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一、葛玄葛玄(164—244)三国时方士。
字孝先。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据《抱朴子》记述,他曾经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
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瞄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
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
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
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二、范长生范长生(?一318)十六国时成汉道士。
又名延九、重九,或名文(一作支),字元。
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
他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于青城山(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拥有部曲干余家,为当地天师道首领。
巴氐族人李特率领流民在益州起义,范长生曾资助军粮物资。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率众攻入成都,打算迎立他为国君,固辞不就。
李雄建立成汉政权,拜他为宰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称为“范贤”,封西山侯,并免征其部曲的军粮,全部租税由他本人征收。
范长生修道长寿,传说他活了一百三十多岁。
著作有《道德经注》,《周易注》(见李鼎祚(周易集解》)。
旧时四川青城山有“长生宫”,为范长生的纪念之地。
宋代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吟诗说:“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
”三、许逊许逊(239—374)东晋道士。
字敬之。
许昌人。
吴赤乌二年(239)母感风珠随腹而生。
生而颖悟,姿容秀伟。
少小通束,与物无忤。
及长,尝从猎射一鹿,鹿子堕后,鹿母犹回顾舐之,因悟。
遂弃弓矢,刻意为学。
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
尤嗜神仙修炼之术,初即颇臻其妙。
又闻西安吴猛得至人丁义神方,乃往师事。
丁公悉传其秘,遂司郭璞访名山,求善地,得西山逍遥山金氏之宅,日以修炼为事,不求闻达乡党。
代其孝友,交游服其德议。
长吏许穆皆其弟子也。
晋太康元年(280),尝为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北,一说今四川德阳县)令。
时年四十二岁。
8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
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
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
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将儒家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理论。
善书法,尤精行书,长于医药、历算、地理。
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撰有《本草经集注》七卷,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
另又著有《真诰》,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陶弘景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
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
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
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
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
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6.1课文注释:陶弘景
课文注释: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
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颇多,在药物、冶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均有贡献。
如他曾经制造过能够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象”。
而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医学上。
他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编了《本草经集注》7卷,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陶弘景的许多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他在自然科学的不少领域都是有贡献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本草纲目》成书后迅速东传。
1607年,日本学者林罗山(名信胜或名林道春)从商埠长崎得到一部本草书的明刊本,献给幕府首脑德川家康。
这是《本草纲目》传入日本的最早记载。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小野兰山翻译为《本草纲目译说》,以后又介绍到朝鲜。
清顺治四年(1647年),由波兰人将《本草纲目》译为拉丁文,题名《中国植物志》。
此后《本草纲目》又先后被译成法、德、英、俄等国文字,流传于世界。
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初期,《本草纲目》的传入,对当时欧洲大陆的药物学、植物学、化学、矿物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代名医 葛洪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葛洪生平简介姓名葛洪字稚川、抱朴子别名暂无资料。
去逝时间公元364年所在朝代东晋时期出生地区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主要成就钻研道教、研究医学、创作著作擅长领域针灸代表作品《肘后方》、《抱朴子》一、葛洪简介: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肘后方》等。
二、人物介绍: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
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
《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三、主要著作: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
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
四、学术内容:道教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关于陶弘景的评价是怎样的?他的理论著作对后世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弘景的评价是怎样的?他的理论著作对后世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本文导读: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
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
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
他还创立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例如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体例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又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方法等。
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陶弘景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
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而不囿于原来那种三品分类法。
他本人原来是个道教徒,但他却能从实际出发,打破三品分类法,足以证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有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探索精神,这又是他在科学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动力。
如他多次亲验细腰蜂(即嬴)的蜂窠,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认为《诗经》的说法“斯为谬矣,选诗者未审,而夫子何为因其僻也?圣人有缺,多皆类此。
”直率地批评古圣人的谬误。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
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
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本草黑字”之称。
陶弘景一生爱松,尤其喜欢听松涛。
他闻松涛声如闻仙乐,有时仅一人进深山,专去山野谷壑听松涛,人们因而称他为“仙人”。
著名的医药家陶弘景生平简介
著名的医药家陶弘景生平简介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
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著名的医药家陶弘景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陶弘景生平简介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人,历经宋、齐、梁三朝,曾经为官,后辞官归隐坚决不再出仕,精通医药、炼丹,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有不少著作传世。
陶弘景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十岁的时候因为看了葛洪的《神仙传》而迷上养生之道。
因此,他小小年纪就才学不凡,声名远播,擅长琴和棋,书法上工于草书和隶书。
等到萧道成当上丞相之后称帝,还没有弱冠的陶弘景就被他先后任命为诸王的侍读,之后担任奉朝请一职,这是一个十分闲散的官职。
当时朝廷的礼仪事务,皇帝和百官一般都是向他请教,可见他深受器重。
不过,陶弘景志不在官场,他虽然和诸王等贵族生活在一起,但他不汲汲于权利和富贵,总是把自己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面,不和外面来往。
公元492年,陶弘景上书辞职,临行时朝中百官为他设宴践行,因为当时来送的人太多,帐篷和车马都堵住了道路。
之后,他就隐居到来山中去修行,并把那座山称之为茅山,学习道教的符箓炼丹道法等,并且游历名山寻访仙药。
梁朝建立后皇帝几次请他出山都遭到了拒绝,不过还是十分尊重他,时常写信向他询问国家大事,因此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生性喜欢写作,到了晚年更是如此,主要是道教著作,此外也涉及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领域。
去世时已经八十有五,谥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号是什么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他有一部著作就叫《华阳陶隐居集》。
这是因为他三十七岁辞官以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称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开始隐居修道,自此他就一直隐居不出,即使皇帝来请没用。
陶弘景一生向道,十岁的时候得到了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研读,从此萌生了养生的志向。
之后他年轻时就写过一些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神仙的仰慕。
陶弘景
陶弘景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生平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
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
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492年,陶弘景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
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
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
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结合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陶弘景传文言文翻译
陶弘景传文言文翻译陶弘景传原文: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
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
读书万余卷。
善琴棋,工草隶。
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朝仪故事,多取决焉。
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
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
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
”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
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
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
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
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
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义师平建康,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
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天监四年,移居积金东涧。
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
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
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
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养胜,一名成胜,并为佳宝。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陶弘景传译文:陶弘景字通明,丹阳郡秣陵县人。
起初,他的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她怀里出来,并看见两位仙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的家里,不久她就怀孕了,于是生下了陶弘景。
他小时候就不同一般人,十岁时,看到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研究推理,于是有了养生的志向。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
道教医学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这其中有不少古代的道教医学名家,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位。
葛洪(公元283-343年)。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江宁)人,出身贵族,世代为官,从父葛玄之弟子方士郑隐学道。
葛洪成年后又师事江南另一著名道士鲍靓,娶鲍氏女为妻。
魏晋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道教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注重斋祀厨会,符箓禁咒等民间群众性宗教活动的“符箓派”。
一是注重个人清修炼养、服食炼丹的“丹鼎派”,又称“神仙道教”。
葛洪所继承的是后一派的传统。
《抱朴子》是葛洪的代表作,也是一部道教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内、外篇各有一书。
葛洪的宗教哲学最终也是为追求“长生成仙”的宗教实践服务的。
“玄道”就是宇宙中的无限者、永恒者,“其为玄道,可与为水”。
“玄之所在,其乐无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
”葛洪系统总结了初期道教的理论和汉魏以来神仙方术思想,充实和发展了神仙道教的学說,促使道教转向以追求不死成仙为最高目标,他在道教前期思想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
【2016年】陶弘景的医学贡献【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陶弘景的医学贡献【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的生平,本文着重介绍了陶弘景在药学、临床医学、化学等领域所做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陶弘景生平医学贡献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出身于南朝士族,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平生好学,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
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
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十七岁以才学闻名,通晓历代典章制度,与江 、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公元477年),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
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公元477~493年),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创立茅山宗道教,不与世交。
句曲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宫,以“华阳之天”命名,故建馆名“华阳馆”,自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萧衍即位(公元502年)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天监三年(504年),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
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其建朱阳馆以居之。
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
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博学多才,通晓阴阳、五行、山川、地理、方舆、产物、医药、本草、天文、历算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
陶弘景名人故事
陶弘景名人故事陶弘景名人故事陶弘景,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享年八十一岁,是道教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清派的集大成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陶弘景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朝代古代简介陶弘景,字通明,是南朝人,他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是丹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他小的时候,就很聪颖好学。
十岁时,他最喜欢读葛洪的《神仙传》,每日研读此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
从此便立下了修身养生的志向。
长大后,陶弘景生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一副仙风道骨。
他长期食素,不沾荤腥,不近女色,也不娶妻生子。
他的学识十分渊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不到20岁,就做了帝王的伴读。
后来做了官,虽然身在仕途,却仍然很少与外人结交,只是在批阅公文以及研究学问上下功夫。
而朝中的大小事务,大多须要由他定夺。
陶弘景退隐之后,便以炼丹修道为主,皇帝对他虽然不舍,但仍答应了他,送给他大量的布帛及应用之物。
他离开京城时,众官员都在路上为他送行,这也是南朝开朝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场面之大足以证明他在朝中地位之高。
他来到了句容山,就在那里潜心修炼,继续研究学问。
但是由于皇帝与他十分亲密,又极其信任,所以朝中的事务,仍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与决策。
由此,陶弘景又有了“山中宰相”之名。
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
在医学方面,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
该书在描述的内容、所载药物的数量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本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草经集注》在《本经》365种药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365种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
首先,陶弘景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当中,药物的记载是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类进行划分的。
这样,比起《本经》的“三品”分类法,既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又便于对药物的总结。
古代名医 陶弘景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陶弘景生平简介姓名陶弘景字通明别名华阳隐居、山中宰相去逝时间公元536年所在朝代南北朝(南朝齐梁时期)出生地区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主要成就编著成《本草经集注》《本际经(道性品)》擅长领域暂无资料。
代表作品暂无资料。
一、陶弘景简介: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二、人物介绍: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
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
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
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
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
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
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
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三、主要著作:据统计,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
淘弘景 集养生之大成的名医
丹 更高 一层 ,也 就更难 以达到 。所以 ,成仙 在 一般 人是很 难达到 的 ,近 乎于幻想 。更为 现实的 是中 、下的房 中 、 引 、 导 行燕 、 食 。 服 在 具体方法上 , 弘景的记 录{ 多 , 陶 艮 前人
已有记载的守一 、 守丹田 、 胎息 、 按摩 , 《 在 真
陶弘景 的一 生 , 学多 才 , 博 在养 生学 上 , 有很 突出 的贡献 。他整 理 的 《 真诰》, 要内 主
容 是神仙 的诰谕 、暗示 ,其中保 留了大 量的 养生 资料 , 服气 、 守一 、 存思 、 视内脏 , 历 采 日 月法 、 食 、 服 按摩 、 中等方 法都有 记载 , 房
维普资讯
人物 ・ 文化 e pe o l
ut lr ue
陶弘景 集养 生之大成 的名医
陶弘景 ( 456~ 5 36年 ) 字 通 明 ,南朝 ,
唯人为 贵 ,人所 贵者 ,盖贵为 生 ……若能游
最 高的 ,是 金丹 。陶 弘景 炼丹半 生 ,终以无 所 获而告 终 , 以他 的超人 才智和优 越的条件 ,
导着农 民的耕 作 。道教 人物多 隐于深 山 ,以
《 养性延 命录 》 ,采摭 前人养 生要语 ,加以整 理 ,分 为六 类 : 教诫 、食 诫 、杂诫 、服气疗 病 、导 引按摩 、房中 损益 ,保 留 了张湛 、钱 彦、 山、 黄 慎子 等 3 多家 的养生 资料 。 的 0 有
一
言 半语 ,有 的大段 直录 ,均言 简意明 ,有
在 具体方 法上 , 葛洪 强调炼金 丹是 最主 要的方 法 ,胎息 、导 引、房中是不 可 少的辅 助方法 。 他还 引了古人 流传下来 的炼丹 秘方 。 陶 弘景对 外 丹一直 采 取了 审慎 d 心 的 态度 。 、 贾嵩 《 阳陶 隐居 内传》 载 , 华 记 天监 二年 , 他 曾烧 炼金丹 献给梁 武帝 ,服 后体轻 有验 , 但 决没 有成仙 。天监 四年春 至天监 五年 ,他 都 试验 炼丹 , 果都 没有成功 。他怀 疑这是 地 结 方不 够清 静 ,就往 赴浙 越 、东海寻 找声迹 旷 绝 、山密林 深的地 方 。最后 因孤 岛中生 活难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家一、董奉(220~280)董奉,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
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
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而愈。
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
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
重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二、王叔和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期间高平人,其籍贯一说山东巨野,一说山西高平,后魏高湛《养生方》称王氏“专好经方,洞识养生之道”,唐。
甘伯宗《名医录》谓其“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近代对王氏是否任晋太医令以及是否如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所言为张仲景之亲授弟子,尚未有定论。
王氏著述《脉经》厥功甚伟,还为整理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作出贡献。
宋《太平御览》引高湛谓王氏编次此书为“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但有的学者认为王氏在编次过程中,增入他自己编选的内容:如现行成无己本《注解伤寒论》中最后包括《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之后八篇,即是王氏所增补,与其所编《脉经》时的相应篇章核对,可资佐证。
由于王氏编次《伤寒论》,后代医家对其毁誉不一。
誉之者认为张仲景之学得王叔和之功而能保存下来,认为王叔和“功莫大矣”,而毁之者则责备王氏把张仲景原著之本来面目弄得模糊不清,使人无法得窥其原貌,甚至是面目全非,两种观点尖锐对立。
事实上,张仲景之《伤寒卒病论》确因有王氏之编次而得以保存,即便次序在编修时有所错乱,亦不至于弄得如“错简派”所指责者那样,完全已非本来面目。
除以上有关脉学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之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
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炼丹术的贡献
丹药养生;其次,用丹药治疗疖廯恶疱。 《抱朴子 内篇》总结了西汉至东晋时
种”,只要能修彭老之道,则
可与之同功矣“。养生应在无 病、年轻时开始,防患于未然。
期中国炼丹术活动和成就,对化合、分
离、置换等基本化学反应已有初步认识
葛洪把炼丹术具体化、系统化了。葛洪 在实验中发现了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物或 矿物药。葛洪的炼丹术,后来传到了西欧, 也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基石。
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肘后方》记载了他对各种病症长期观察的结果,其中 有许多是医学文献中最早的记录。从中可以找到他临证细 看的生动事例。例如,对沙虱病的记载:“山水间多有沙 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虫在水 中著人身,及阴天雨行草中,亦著人,便钻入皮里。其诊 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 如刺。三日之后,令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此虫 渐入至骨,则杀人。”这种病,是由一种形似小红蜘蛛的 恙虫的幼虫(恙螨)做媒介而散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流 行于东南亚一带、我国的台湾省和东南沿海各省。到二十 世纪二十年代,国外才逐渐发现了恙虫病的病原是一种比 细菌小得多的“立克次氏体”,并弄清了携带病原的小红 蜘蛛的生活史。而他早在一千六百年以前,在没有显微镜 的情况下,就把它的病原、病状、发病的地点、感染的途 径、预后和预防,弄得较为清楚,还指出此病见于岭南, 与今天临床所见竟无二致,这不能不说是了不起的事。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
陶弘景的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 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 道三家合流,善书法,尤精行书,长于 医药、历算、地理。南北朝梁时期的道 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 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 新成就,撰有《本草经集注》 七卷,所载药物凡730种,对后 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外,他也有养生著作流传后 世: 《养生延命序》和《导引
魏晋时期的医学和药学 (4)
道教医生 葛洪 山中宰相 陶弘景
道家医生 葛洪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
心虽勤而无获矣”。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
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 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东晋 兴宁 元年(公元363年)。
《抱朴子》简介
葛洪主要著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 《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分内篇二十卷, 外篇五十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 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著作。但其中 《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 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 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 是著名的文论著作。
《肘后救卒方》简介
《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是他在广东 编著的一部简便切用的方书。收录的方药大部分 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 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今天所说的袖珍本), 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 急。所以,受到历代群众的欢迎。 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 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
在其后的一千多年中,这种方法被一直延用着。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其次,书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
等方面的论述水平,也较以前的论述有了显著的提高。 另外,经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陶弘景还第一次提出 了“诸病通用药”的概念。这是将药物的功用主治和疾病 特点两个方面相结合进行的一种十分切合临床使用的归纳 方法。比如:书中提到“治风”的通用药有防风、防己、 秦艽、芎藭等;“治黄疸”的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 白薇等。这种方法的创立为临床医学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本草经集注》问世以后,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很大。甚至 到了唐代,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就是在此
2)对一些传染病有详细的记载。如
天花,成为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记 录。又如恙虫病,葛洪称为“沙虱”
常山、鳖甲治疗疟疾,其中青蒿鲜草绞
汁的疗法,对近人治疗疟疾有很大启发。 《肘后救卒方》记载了捏脊法、食道异
病。他发现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
如“恙虫”。
物疗法、解毒方法等,对中医发展产生
较大影响。
古方今用
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
养生图》。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在《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基 础上又加入了365种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 供使用的药物种类。首先,陶弘景开创了一种新的药 物分类法。《本草经集注》当中,药物的记载是按玉
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本经》的“三品”分类法, 既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又便于对药物的总结。并且,
单击此添加标题
• 单击此添加文本
单击此添加标题
• 单击此添加文本
• PPT大宝库【】
葛洪的医药成就
1、医学著述:《肘后救卒方》 出自于其百卷医书《玉函书》。1) 记录了许多容易自采或价格便宜的 药物;如,主张采用青蒿汁治疗疟 疾。主张多用针灸治法。 2、治疗学 以疯狗脑髓治疗被狗咬伤之人。疗狂犬 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
复发。“1885年,巴斯德制成狂犬病疫
苗。提出用大豆、牛乳、蜀椒和松节治 疗因维生素B缺乏的脚气病。用青蒿、
强调养生要防微杜渐,从细微
处做起。他养生注重养气,提 倡摄生法和气功养生。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自号华
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 先生。历经宋、齐、梁三朝。入齐,为诸王侍 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梁武帝萧衍 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 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 仙药。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后完成的。
下周讨论主题:
1、中国古代医学思想与西方古代医学思想的差异是什么,
你认为二者各自的优点与局限在哪里?谈谈形成差异的原因。 2、中国古代医学和药学发展有什么特点?古代医生提出 了哪些治病的理论,发明了哪些重要的药物? 3、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养生”理论很发达,如何看待 古人的“养生”思想和“养生实践”?
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突出
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
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 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 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 大奖。
道家医生葛洪的医学成就
3、养生学:《抱朴子 内篇》
他认同,“我命在我不在天”, 认为“长生之可得,仙人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