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自语_论莫言小说创作的精神及意义

合集下载

乡村的自语——论莫言小说创作的精神及意义

乡村的自语——论莫言小说创作的精神及意义
进 入 到“ 高粱 ” 期 , 表 面上 离开 了苦 难 , 而 红 时 从 转
的 乡村 文化 特征 。可 以说 , 莫言 小说 的创 作精 神 ,
是 乡村 的 自语 。


苦 难 的 申诉
以另一 种方式 表 现 乡村 ( 体 情 况后 面分 析 ) 但 具 ,
很快 , 在家 乡“ 薹事 件 ” 蒜 的触 动下 , 放下 手头 正 他
关 键词 : 乡村 ; 精神 ; 苦难 ; 幻想 中图分 类号 : 0 .2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4—9 4 (06 0 —0 7 0 I 74 2 A 10 12 20 )3 0 9— 7
施宾 格 勒 曾说 过 : 农 民是 没有 历 史 的 , “ 因而 没 有 书写 。 []p22 这 句 话 在 中国 传 统 文 学 中 ” 1 (.8 ) 有 充分 的体 现 。 即使 进 入 到 中国新 文 学 时 期 , 以 鲁迅 、 从文、 沈 赵树 理 为 代 表 的作 家 , 作 品 中广 在
维普资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C ptlNoma nv ri o ra a i r l U ies y o a t
20 0 6年 第 3 期
(oi c ne E i n Sc Si cs di ) l a e t o
记 》 阎连科 的 “ 沟 系列 ” 等等 。 在这 当 中 , 言 、 瑶 , 莫
以他 对乡 村苦 难 的执著 和对 苦难 的独特 理解 而 引
人 注 目。
拥有 对农 民深厚感 情 和坚 定立 场 、 以作“ 文摊 文学
家” 为初 衷 的赵树 理 , 特 殊 的政 治 环 境 下 , 表 在 所

从《红高粱》看莫言的乡土文学

从《红高粱》看莫言的乡土文学

从《红高粱》看莫言的乡土文学[摘要]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其短篇小说《红高粱》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同时作为“新历史小说”具有战争叙事的开创性。

在《红高粱》中有着浓郁的农村地域风情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与莫言的乡村经历息息相关,莫言的小说让我们理解“乡土中国”的意义。

[关键字]莫言红高粱乡土文学乡土中国莫言曾经说:“故乡和人是有血脉联系的,尤其是小说家。

故乡释放了无穷的自由,但对我是一种束缚。

”故乡对于莫言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可以说莫言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

从莫言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透明的红萝卜》到后来屡获大奖的长篇巨制,每一篇都是写的农村人物和故事。

莫言有着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他从这些乡土生活经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同时这些经历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写作素材。

在莫言的小说中,有一片神秘的土地,那就是“高密东北乡”,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不同于沈从文等人营造的乡土文学的和谐美,莫言用审丑、变形、荒诞等手法去描绘这片土地。

莫言在这个野性十足、鬼魅奇妙的土地上展开了他的每一个故事,并且有意识的向历史的纵深深挖,向广袤的中国乡土无线延伸。

莫言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作为山东人的他以其特有的勇敢、坚强、智慧来表达自己,讲述了这一片他既热爱又仇恨的土地上的故事。

《生死疲劳》描写了建国后农村五十年的历史,《丰乳肥臀》让我们看到了农村母亲的伟大,《四十一炮》讲述农村的改革,《蛙》记录农村的计划生育,《红高粱家族》是关于农民抗日的故事。

可能莫言并没有刻意去叙述中国的整个近代史,但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却从农村角度看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一完整的历史,可以说莫言的小说是中国历史变化的一个缩影。

《红高粱》是莫言“红高粱”系列小说的压卷之作,它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我的奶奶”戴凤莲以及“我的爷爷”余占鳌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地点依旧是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我的爷爷和我的奶奶这那充满野性的红高粱地里进行了野合,之后生下了我爸。

关于对莫言部分作品的简析

关于对莫言部分作品的简析

莫言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有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人们在评论他时也往往更关注其作品的艺术形式。

然而在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之后,会发现其深处还隐含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就是他的写作所具有着的鲜明独特的民间特征。

不论艺术形式怎样多姿,如何创新,莫言始终对民间文化作出关注,他在故乡的土壤上不懈地挖掘,带着上下求索的精神,使得笔下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关怀。

关键词莫言民间文化传承与转化一、民间文化对作家的滋养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它的民风民俗,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它的体现。

莫言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高密东北乡的民风民俗自然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色彩,他往往在作品中赋予这些生活经历以新的生命。

作家自己也说:“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很显然,。

家乡的民风民俗强烈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莫言1955 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直到二十多岁才离开故乡。

相信他已深切的感受了农村生活,而生活给与他的黑暗与苦难,换个角度说,则是对他文学创作的一种恩赐。

莫言成长在家乡的黑土地上“那片黑土地对庄稼刑》“猫腔”里的也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猫腔”乃是一种地方小戏种,热情奔放、放任不羁是它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说高密东北乡的老百姓们把精神集于了此处。

主人公孙丙以“猫腔”这种比较张扬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生活中、在面对苦难时,他就用“猫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合二为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猫腔”“之于孙丙实际上就是民风民俗之于普通大众。

总之,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与作者之间有着割舍不了的联系,民间不仅在精神层面上滋养着作家,而且也反过来不断赋予自身以新的内容。

莫言就是高密东北乡民风民俗的纪录人,作家创作与民间文化相融合反而会出现崭新的灿烂。

可以说也正是由于民间文化这样的滋养,才使得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别于沈从文的湘西、也有别于鲁迅批判小说中的的种子来说是贫瘠的,对感情的种子来说是肥沃的。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中国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同于城市文学,更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

它探讨的主题有着浓厚的乡土特色,更加接地气,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莫言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深入乡村,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乡土面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学风貌。

莫言是自学成才的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

他主要创作了大量乡土小说,其作品风格和语言都非常独特,极具地域特色。

莫言的文学创作涉及到了乡村小人物、土地改革、农村生活、农民情感等方面,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莫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莫言最早的代表作是198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蛙》,这个小说让莫言一炮而红。

《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乡土小说,它讲述了农民对于关于集体化的思考和反思,笔触十分细腻,深入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经历。

小说以青蛙为比喻,展现了农民在面对变革和困难时的无力感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考与理性的批判。

《蛙》的成功开始了莫言作品的辉煌。

莫言的另一部作品——《红高粱家族》更是将莫言推向了文坛巅峰。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红高粱家族三代人的生活变迁,在记录家族历史的同时也揭示了农村家庭之间的温情、恩怨和复杂关系。

莫言在小说中出色地描绘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也展现出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执着追求。

这部小说不仅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语言,也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进行了传播。

它的影响力和地位一直是乡土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莫言的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深入农村,了解并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疾苦和苦闷,他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作了大量生动且鲜明的形象。

莫言的作品暴露了乡村的荒凉、悲凉和绝望,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来探索农村的文化及其价值,达到了艺术与现实相促进,相互体现的巨大作用。

莫言的乡土文学也具有很强的后发性。

他的作品激励了创作更多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来作家的启示,被广泛地读者所喜爱和接受。

民间立场与自由精神——论莫言对中国乡土小说的贡献

民间立场与自由精神——论莫言对中国乡土小说的贡献
第 2 卷第 2 6 期
21 0 0年 3 月
甘 肃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o n u L a h ie st ( o ilS in e ) o r a fGa s in eUn v riy S ca ce c s
Vo. 6 No 2 I2 , .
膀 , 是 他 对 乡 土小 说 的最 大 贡 献 。 这
【 关

词 】莫 言 ; 间立 场 ; 民 自由精 神 ; 土 小 说 乡
【 献 标识 码】A 文 【 章 编 号】 1 7 - 0 X 2 1 ) 20 4 — 8 文 6 27 7 ( 0 0 0 — 0 90
【 图 分类 号 ] 2 6 7 中 I0 .
st na d fe pr .No - o en na o io fM o Ya o tisc n e ta df r ( rp o l ’ tn - on n ok io n res ii i t n g v r me tlp st n o nc n an o tn n o m o e pe Ssa d p ita d f l i
求 文 学 的 民族 化 、 土 化 。莫 言创 作 的 自 由精 神 则 体 现 为 独 创 性 、 象 力 和 反 叛 精 神 三 个 层 面 。 9 本 想 O年 代 以
后 , 言最 重 要 的 乡 土小 说 是 《 乳 肥 臀 》 生 死 疲 劳 》 丰乳 肥 臀 》 成 就 在 于 超 越 意 识 形 态 规 范 性 的 民间 莫 丰 和《 。《 的
Ab ta t W h l M o Ya ’ i n a e n h s n tv a d, eo e s e s t el c l y S h t i r ss o s mep o — sr c : i n swrt g i b s d o i a ie l n h v r t p h ai O t a swo k h w o r p e i s o t h e te fa t r p l g u h a r n c n i g, o t i i g a d b o d ve ih e o y a wi e h so y c lu e v so f o r iso n h o o o y s c s ta s e d n c n an n n r a iwswh c mb d d it r - u t r ii n o — l c lc l rl e a U e Du i g M o Ya ’ r h n t n y y a so ii g t eu c a g d f c o s a e n n g v r me t l o a o o i r t r . t r n Smo e t a we t e r f n wrt , h n h n e a t r r o - o e n n a — n p

论莫言小说创作的民间意识

论莫言小说创作的民间意识

论莫言小说创作的民间意识作者:涂跃来源:《卷宗》2016年第03期摘要:莫言是一个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民间意识的作家,他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手法来讲述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民间故事。

自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出版之后,对于莫言的有关研究就没有停止。

通过有关的研究可以看出,最初对于莫言作品的研究都停留在其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原始生命力。

随着莫言作品的越来越多,更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其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民间意识,也成为莫言文学中一个不能忽视的主要部分。

关键词:莫言;小说;民间意识1 引言“民间意识”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热门话题,90年代初以来在陈思和的文学史概念的明确界定,阐释“民间”的内涵和理解是无止境的。

莫言是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新时期的早期崛起中,在有关民间理论提出之前,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民间文学语言体系和民间创作态度。

他总是以这种态度来表现个人的独立性与其他民间作家的审美差异,所以莫言经常注重写作态度的艺术性创新形式与审美内涵。

像是莫言的很多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意识”。

例如《丰乳肥臀》、《蛙》、《食草家族》等。

莫言的作品充分挖掘民间世界中被人们忽视的审美意蕴。

要说的是,在新时期各种各样题材都存在的文学作品中,莫言的作品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辨识性。

他的民间态度不同于除他之外的任何一个特定时期的作家,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

还记得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各种对他作品的研究层出不穷。

他从民间的角度看传统的历史观,用一个真实的老百姓生活以及日常的态度来解释变化的发展现代中国社会,至于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时提出的“魔幻注意”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强烈的具有中国乡土气息的根部民间文化。

莫言的作品中之所以有如此浓厚的民间意识,和他年幼时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莫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高密人,有着浓厚的民间生活体验。

【1】2 莫言小说中的民间意识所有的小说创作都是通过小说三要素来传递的,而莫言的笔下有着常人不具有的描述能力。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以描绘人性的阴暗面、展现中国乡村生活和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著称。

这篇文章将讨论莫言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莫言小说的叙事方式具有强烈的叙述性和戏剧性。

他善于运用多重叙述视角,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描写等手法,把故事展示得生动而有趣。

莫言的小说常常以曲折的叙述结构出现,通过前后呼应或时空交叉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贴近现实,呈现出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例如,在《红高粱》中,莫言以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身份,通过回忆和讲述,将故事叙述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流畅。

其次,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个化特征。

他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常常是对于中国传统乡村人物的深度描摹和再现。

莫言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其行为和心理活动。

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尤为出色,通过对人物感受和思想的描写,使其形象更具立体感。

这种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莫言的小说历久弥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另外,莫言小说的叙事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情怀。

他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多次塑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莫言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农民生存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独特魅力。

他关注乡村文化的保存和价值,呼吁对乡村的尊重和关爱。

莫言小说中充满了对农人生活的赞颂和对农村生活的思考,通过细节描写与对话反映了他对乡村的关注与思考。

此外,莫言小说中的讽刺与幽默使叙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描述人物及其生活状态,回味悲喜人生的无常。

莫言的讽刺常常深刻含蓄,通过细微之处的描写,娓娓道来,带给读者一种发人深省的体验。

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揭示社会弊病和人性的复杂,精辟地揭示出生活中的荒诞与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冷嘲热讽。

[短篇小说4期]浅谈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修改

[短篇小说4期]浅谈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修改

浅谈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石磊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文学创作得到了世界文坛的认可,也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大家庭中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的文学创作来源于自己多年的农村生活,在莫言创造的文学世界中,对自己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涌动着永恒的爱与恨。

一、莫言的故乡情结2012年10月11日是一个值得中国文学永远铭记的日子,首位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瑞典文学院发布的新闻,我们了解到莫言是由于“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同时,在莫言的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由此可见,莫言小说创作中对于民间文化的吸收和民间故事的借鉴为莫言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本人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莫言本人对于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现的较为平静,这从他在瑞典文学院发表获奖感言《讲故事的人》中就可以看到。

作为一个从山东高密东北乡走出的世界级作家,莫言对于自己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保持着高度的谨慎,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而他所讲的故事正是那些发生在他自己、亲人、乡亲们身上真实的故事,是对于乡土生活的真实描写。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乡土小说是莫言文学创作中最有分量的部分。

“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1]p53对于这一点,我们能够在莫言创作的多部小说中感受到农村生活带给他的巨大影响。

在《红高粱》中开篇就是对于一大片高粱地的描写,这正是莫言家乡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莫言时刻将自己对于家乡的那份乡愁记载在心中。

德国小说家措特勒曾将作家对于故乡的那份感情分为“呼吸故乡”和“头脑故乡”,丁凡先生将其阐发出新的理解:“我以为所谓‘呼吸故乡’应该就指‘生存故乡’,也就是地理位置上的故乡;而‘头脑故乡’,我以为就是指‘梦幻故乡’、‘精神故乡’,这就是作家头脑中,具体说是创作思维中的故乡,它是作家主体活动中的梦幻般的世界。

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

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

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作者:贺仲明来源:《语文建设》2012年第12期中国新文学作家书写乡村大致有这么几种立场:一是站在启蒙立场上的乡村批判。

代表作家有鲁迅等。

他们主要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审视和批判乡村文化的弊端,借之以对整个民族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

二是现代文明反思立场上的乡村文化怀恋。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

他们怀疑和否定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传统乡村文明及生活方式表示留恋和肯定。

三是乡村自我立场上的卫护和代言。

代表作家有赵树理等。

他们以乡村代言人自居,热切关注乡村的现实问题,代表农民表达对现实的态度。

莫言所持的基本上是卫护乡村和为乡村代言的立场。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创作始终集中于乡村这片领域,并表现出对乡村不离不弃的深厚情感。

莫言的创作时间长达30余年,除了在1990年代短期涉足城市底层生活,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画。

乡村的现实和历史,是莫言创作关注的绝对中心。

而且,在这些作品中,莫言传达出对故乡乡村深切的关爱之情。

在创作谈中,莫言总是将故乡当作自己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毫不掩饰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在创作中,莫言也始终以同情、理解和歌颂作为对乡村的基本态度,特别是对乡村的普通农民大众,莫言更是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心,对其苦难寄予深切同情,对其道德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其次,表现在他对农民和乡村文化的深切认同和卫护态度。

莫言曾经这样批评社会上流行的批判农民的观点,为农民进行辩护:“中国小生产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狭隘性’,与封建主义并不是一回事,狭隘是一种气质,是一种心理,它与一定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因果关系。

农民中有狭隘者,也有胸怀坦荡、仗义疏财,拿得起来放得下的英雄豪杰。

而多半农民所具有的那种善良、宽容、乐善好施、安于本命又与狭隘性恰成反照。

而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中、‘贵族’阶层中,狭隘者何其多也。

难道西方发达国家,小农经济消失多年后,狭隘这种心理状态就绝种了吗?”且不说莫言观点的对错,其对农民和乡村文化的卫护姿态是毋庸置疑的。

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世界

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世界

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世界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世界莫言是中国当代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中国乡村生活的描绘而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他的小说作品,特别是《红高粱家族》和《蛙》等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他在人类学书写中对于乡村世界的刻画。

他通过饱满的细节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与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乡村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莫言通过他的作品揭示了乡村生活的异质性。

他以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描绘了乡村社会中不同家庭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对付仕才家族的叙述,展现了军阀混战时期乡村家庭的艰苦生活和深重痛苦。

与之相反,他在《蛙》中以蛙医一家为主线,呈现了一个和谐、互助的乡村社区。

通过这些故事,莫言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其次,莫言在作品中揭示了乡村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虽然乡村生活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对军阀混战时期乡村社会的描写,展示了农民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无奈。

他通过夔州村庄的故事,展现了乡村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中所面临的困境。

此外,他还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人口流失和资源匮乏等问题。

莫言透过这些描写,让人们对乡村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莫言的人类学书写不仅仅停留在对乡村生活的描绘,他还着重关注乡村社会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

他通过优美的叙事和鲜明的形象,将现代化进程对乡村社会的冲击和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对夔州的城市化进程的描写,展示了农村与城市之间巨大的差距和乡村社会的转型。

莫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握了这些冲突和变革,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社会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复杂关系。

总之,莫言通过他的人类学书写,展示了乡村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极富感染力的叙事方式,揭示了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

莫言文学世界中的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

莫言文学世界中的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

莫言文学世界中的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意义。

在他的作品中,文学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中国社会。

本文将从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探讨莫言文学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莫言作为一个观察社会的小说家,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他的作品经常关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呈现出他们生活的真实境况。

例如,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主人公们生活在战争时期的贫苦农村中,他们面对着战争、疾病、饥饿等种种困境,生命的脆弱性和社会弱者的苦难,令人深思。

莫言的小说也关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有时融入了超自然元素,这些元素帮助他展现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面貌。

例如,《檀香刑》中的故事缘起于某个传说故事,但是它所表达的真实社会问题也很深刻。

莫言的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他从农民、女性、性少数人群等边缘社会群体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的不公、阶层差异以及权力追求,深度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例如,《蛙》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爆发性疫情,对当时国家卫生部的体制状况和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又揭示了市场化经济中资本主义和人民民主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在新的价值观下重新定义社会内在的正义和道德。

除了对社会问题的抨击和批评,莫言的小说中还有对人性的深入探究,他关注人的灵魂和心灵层面的情感。

他深入描写了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心理变化,呈现出人类的复杂性和情感脆弱性,而这些既是作品美学的一部分,也是对精神符号和文化传统的回顾。

例如,《蛇》中的人物们在魔幻现实中经历变化,反映了人性复杂且深刻的本质。

《丰乳肥臀》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家庭和个人的命运在翻滚中共生共存,人类生命的执着和存在感在其中显露。

总之,莫言的作品不仅是现实主义的思考,同时也具有着丰厚的人文精神。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文学技巧将社会问题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独特的中国社会。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中国当代文学界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莫言,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学巨匠。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并获得了诸多国内外文学奖项。

莫言的作品描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冲突的问题。

莫言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也触及了中国社会和人类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那么,莫言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呢?莫言的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一份珍贵财富。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

他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就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作灵感。

莫言对中国文学意味着一种现代性的飞跃,他的作品既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血脉,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莫言的作品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

他的作品多以中国沧桑变迁为背景,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现代社会风雨飘摇中的生存状态。

《红高粱家族》、《蛙》等作品,以其对传统文化的深情敬仰和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智慧和精神风貌。

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他的作品引领着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实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精髓的窗口。

莫言的作品引领着我们关注社会底层的命运和人生境遇。

他的作品以中国农村为主要创作舞台,以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及其心灵世界。

莫言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深情关怀,他借文学之笔揭示社会不公和阶层分化,表达对贫苦人民的热切关注。

莫言对我们意味着对底层群体的呼唤和关注,他的作品使我们不再忽视社会弱势群体的处境,思考社会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

莫言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的镜子。

他的作品描绘了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矛盾和人类处境,对人性、情感和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莫言,一位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他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主要来源于他那份沉重的人生履历。

用高密话写高密人,似乎已是莫言小说创作思维的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源于心灵深处的故乡情结,源于对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回忆。

他的乡土小说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始终是他的创作宗旨。

所以说,他的作品是与故乡的土地同生同长、荣辱与共的。

本文将从创作内容、创作语言、创作情感三个方面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进行探讨与剖析。

关键词:莫言乡土情结高密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他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来写乡村生活,通过高粱地这个文化摇篮,毫无保留地将其作品融入了深沉博大的农业文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并且,作为农民之子,他不仅感受了农民的苦难,也全部接受了他们的情感,可以说他的创作都是在农村生活的磨砺锻打中完成的。

莫言的乡土小说在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村世界—高密东北乡的同时,对乡村世界进行了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并展现出浓厚的乡土蕴味。

那么,他的小说渗透了怎样的乡土情结?从哪些方面可表现出来?本文就从以下三方面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进行阐述:一、乡土情结成就“高密东北乡”莫言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他爱农民之所爱,恨农民之所恨,与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4年,莫言在《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使用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

我想,如果从莫言小说的创作内容来考察他的乡土情结,那么首先应该体现在莫言用高密东北乡的山川河流、五谷杂粮在编写着每个人物的故事的同时,演绎着高密东北乡的历史。

1.恋“祖”情结演绎“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式”的刚勇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具有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敢爱敢恨,同时亦保留着除暴安良、抗御外侮的坚韧不拔的伟大生命潜能。

从作品创作看莫言的民间立场-最新文档

从作品创作看莫言的民间立场-最新文档

从作品创作看莫言的民间立场“民间”是90年代陈思和在《民间的沉浮》和《民间的还原》两篇论文中首先系统提出的。

它不仅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生机勃勃的理论活力,而且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价值立场触动了知识分子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在文学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莫言是新时期一位风格特异,卓有建树的小说家,主要的长篇小说有《红高粱家族》、《十三岁》、《酒国》、《丰乳肥臀》、《红树林》、《檀香刑》等,此外还有很多中短篇小说。

其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尤其引人关注,他在山东高密东北乡那片生气勃勃的土地上建构了自己小说中的人、事、物,形成了一篇又一篇个性化的小说,体现了浓郁的民间特色。

莫言曾说过:“民间写作,我认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调个性化的写作,什么人的写作特别张扬自己个人鲜明的个性,就是真正的民间写作。

”显然地,莫言极端个性化的写作实践与他的这种观点是相契合的,“走向民间”的莫言,以其扎根民间的写作而呈现出的个性化风格又与他的这种观点不谋而合,它们是相通的。

要看作者的民间立场就必须先从莫言小说中的民间创作问题谈起,那么我们就得把民间问题放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范围内讨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学史不可能包含所有现实民间文化形态中的所有内容;第二,文学史上已经出现的相关的“民间”作品,也因为作家的立场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三,不管作家是何种立场,都会与现实的民间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相关,不然就无法获得现实的依托和支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理解和把握民间的思路有两个方面:1.知识分子从“民间”的外部向“民间”的内部渗入,在民间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价值系统相碰撞的过程中呈现出对民间文化形态的理解;2.知识分子把自己置于民间,从民间内部发现民间的意义,因而对民间文化形态有着更直观的理解和把握。

莫言之所以一直保持旺盛的写作活力,是因为他对小说的语言、结构、叙述方式和角度等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论莫言长篇小说的语言意识

论莫言长篇小说的语言意识

论莫言长篇小说的语言意识作者:韩文易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0期摘要:在莫言长篇小说华丽的语言艺术背后,其语言意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复合特征。

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莫言坚持借助语言表现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情怀,但这种坚持更多的是来自于无意识的写作激情。

同时,他在新世纪后对自我语言风格的“纠正”反映了他“工具论”的语言意识,这方面主要表现于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和大量对于欲望的赤裸描写。

最后,结合当下的中国文坛,笔者将指出其作品的问题关键在于“本体论”语言意识的持续匮乏。

总之,本文将透过浮现于文字之上的语言艺术,通过文本细读,归纳现象,探究莫言长篇小说写作的语言意识。

关键词:莫言;长篇小说;语言意识“语言意识”包括一个作家对其写作时使用语言的体验和感受,以及作家主观自觉地寻找或创造出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目前学界严重缺乏对于莫言长篇小说语言意识的专门研究,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分析莫言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他语言风格由“先锋”至“民间”的变异现象。

或者单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小说文本的修辞、句式等语言要素进行分析。

本文的写作意义,正是在于为填补这一段学术空白做出尝试。

本文的研究方法属于归纳法,将依据语言事实特征再找到符合其个体语言的本质,然后提到一般语言的层面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个体的语言特征,进一步分析其语言意识。

而研究意义在于揭示莫言长篇小说潜在的体系特质,发掘文学语言可能达到的最大功能,找到如何才能以最佳的语言运用能力写作。

一、无意识浪漫主义乡土语言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原型,是一个族群、一个民族的本体。

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社会形态长期受到农业生产的支配,再加上出自乡村的中国作家占据了绝大多数,使得在中国小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描写乡土的小说数量极其庞大。

单纯从文学语言的角度看,乡土语言的成就与贡献也是相当重要的。

丁帆讨论乡土小说时,把他们的特征归纳为“三画四彩”。

读书心得——莫言《四十一炮》中的乡村书写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莫言《四十一炮》中的乡村书写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莫言《四十一炮》中的乡村书写及其意义莫言是当代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在莫言眼里,“社会生活、政治问题始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可不关注的重大的问题。

政治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也永远是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最主要的一个题材。

”莫言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小说极少从政治层面对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从民间立场出发,立足于人而非阶级的、政治的立场来关注当下社会中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将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隐喻的形式表达他对现实的针砭。

《四十一炮》就是这样一部体现莫言个人风格的小说。

小说通过一个身体已经长大但精神依然停留在儿童时代的罗小通的诉说,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及其所在村庄的变迁史,展示了1990年代改革之初,一个名为屠宰村的村庄在商业化浪潮中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蜕变过程,在揭示人性裂变与扭曲的同时,也写出了在非理性欲望的刺激下,整个村庄日益陷入道德沦丧与人性迷失的失控局面。

一、社会变革中的乡村图景在传统社会里,农村和城市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两极,彼此之间是一种并置和静态的关系,城乡之间虽然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是自然形成的,二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这种情况到了现代之后发生了改变,城乡之间的关系逐渐由并置、静态转向对立和动态。

由于现代文明首先在城市登陆,城市被视为现代化的象征,意味着文明与进步,乡村则意味着愚昧和落后。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和隔阂逐渐加大。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农业集体化大生产、统购统销、工农产品剪刀差以及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全面实施后,广大农民逐步成为落后愚昧的“乡下人”、沦为“城市发展祭坛上的牺牲品”。

莫言出生在1950年代,饥饿与贫穷是他与同时代人共同的人生记忆之一。

对长期处在饥饿与贫穷中的人而言,贫穷与饥饿强化了人的欲望,人一旦有了摆脱这种境遇的机会,他们长期受压抑的欲望往往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为了欲望的满足往往不择手段。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摘要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

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

但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进一步的剖析与解读。

在莫言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农村题材、农民形象和童年视角屡屡出现,并且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故乡景物、动物牲畜等描写都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这一切在莫言的笔下变成了具有生命感的鲜活存在。

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与审美追求与莫言的"乡土意识"紧密相连。

本文通过把握莫言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土地观念"和"天人合一"等重要元素,结合它们的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论证莫言对于故乡、对于大地的情感与他对于母亲的情感体认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感对于莫言的价值观具有最根基、最核心的意义。

关键词:童年记忆;土地观念;乡土意识。

目录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4)(一)莫言的童年记忆...............................................................4(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 (6)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 (7)(一)人生与土地 (7)(二)"天人合一"与"大地之母" (8)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 (10)(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 (10)(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 (11)(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 (13)四、参考文献 (15)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一)莫言的童年记忆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感悟与认知。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莫言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持久的价值。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莫言对我们的意味着什么。

莫言给予我们对巨大历史背景下的人性的思考。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社会历史为背景,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心灵的封闭和被压抑。

比如《红高粱》以文革时期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在那个时期所遭受的苦难和磨难。

莫言通过真实而深入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人性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困境和挣扎。

他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深思: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们面临的选择和抉择是何等的艰难,人性是否真的具备某种本质的善良?莫言的作品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莫言的作品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我们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他的一部作品《檀香刑》讲述了一个传说中的中国乐器——檀香琴修复的故事。

莫言通过细腻而又温暖的笔触,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他用文学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读者,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

这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我们正处在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之下,传统文化正面临巨大的冲击和迷失。

莫言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并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再解读的也提醒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莫言的作品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他的作品中,个体往往处在群体的压迫之下,被群体利益所束缚。

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常常成为他作品的核心。

莫言用细腻而又富有张力的笔触,揭示了个体对于群体的束缚和争斗。

在他的作品中,个体往往是无力和被动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尊严和价值。

莫言的作品鼓励我们思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亟待反思,而莫言的作品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引子。

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

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

sh èw én yǔji àn 16关注访谈教学语言文学评价语文博语文特来。

真正的文学就是要抵御经验的趋同化,通过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形成一种经验交流的互动关系。

每一个体的日常生活本身,应该是具有差异性的。

但大众传播中的各种意识形态建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你忘掉这种经验的“差异性”,使你的生活变成一种时尚,一种可以替换的公众经验。

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就是对这种大众文化神话的破解。

文学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每一个作家及其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自足的差异化的世界。

莫言跟大江健三郎不一样,略萨跟赫塔·穆勒不一样,《生死疲劳》跟《酒国》差别也很大。

要学会面对每一个独特的作家和独特的作品,而不要急于去概括出一个什么规律出来,就像要学习面对具体的个人而不是群体。

至于文学教育及其话语制度对年青一代构成的压力,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年青一代与我们这一辈人强调社会意义上的“弑父”不同,他们在审美趣味上与父辈产生冲突,是趣味上的“弑父”。

消除这一冲突的唯一手段,就是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并创造出自己的经典,让他们的记忆形式化并且历史化,同时让老旧的事物自然地死去。

最后,祝你生活快乐,学习进步! 张柠 草于2012年10月30日夜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贺仲明中国新文学作家书写乡村大致有这么几种立场:一是站在启蒙立场上的乡村批判。

代表作家有鲁迅等。

他们主要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审视和批判乡村文化的弊端,借之以对整个民族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

二是现代文明反思立场上的乡村文化怀恋。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

他们怀疑和否定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传统乡村文明及生活方式表示留恋和肯定。

三是乡村自我立场上的卫护和代言。

代表作家有赵树理等。

他们以乡村代言人自居,热切关注乡村的现实问题,代表农民表达对现实的态度。

莫言所持的基本上是卫护乡村和为乡村代言的立场。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创作始终集中于乡村这片领域,并表现出对乡村不离不弃的深厚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2006年第3期(Social Sciences Edi tion)(总第170期)博士论坛乡村的自语)))论莫言小说创作的精神及意义贺仲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 莫言的小说大都以乡村为题材,他以较明确的乡村自我立场,表现了乡村的深层文化精神。

莫言展示乡村精神的两个典型意象是苦难和幻想,叙述方法上也融入了较多的乡村文化特征,体现出乡村自语的精神姿态。

莫言的乡村书写与其生活经历、文化姿态有深刻的关联,也有充分的文学史意义,但一些作品中也存在着浮浅和炫奇的缺陷。

关键词: 乡村;精神;苦难;幻想中图分类号:I20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6)03-0079-07收稿日期:2006-02-20作者简介:贺仲明(1966-),男,湖南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之研究0(05CZW014),江苏省十五社科基金项目(04ZWB008)的阶段成果。

施宾格勒曾说过:/农民是没有历史的,因而没有书写。

0[1](p.282)这句话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充分的体现。

即使进入到中国新文学时期,以鲁迅、沈从文、赵树理为代表的作家,在作品中广泛地书写了乡村,展示了乡村的历史和现实状貌,但作家们的这些叙述,呈现的基本上是俯视和外在的角度,没有传达出乡村自己的声音。

甚至是拥有对农民深厚感情和坚定立场、以作/文摊文学家0为初衷的赵树理,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所表达的也只能是乡村和政党双重音符的糅杂。

在这个意义上,莫言的小说显示了自己的独特,在1980年代后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中,他得以较充分地表现出乡村自我的立场,从而在较深层面上表现出了乡村的精神,叙述方法上也融入了更多的乡村文化特征。

可以说,莫言小说的创作精神,是乡村的自语。

一、苦难的申诉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的乡村社会,我想/苦难0应该是最合适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20世纪现实中,农民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各种利益代表的剥削和压榨,笼罩着兵、匪、饥荒以及各种权力争夺所带来的巨大苦难阴影。

正因为如此,1980年代以来的几乎每一个写过乡村故事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关涉到这些苦难,像高晓声的5李顺大造屋6、张一弓的5犯人李铜钟的故事6、刘震云的5故乡天下黄花6、余华的5许三观卖血记6、阎连科的/瑶沟系列0,等等。

在这当中,莫言以他对乡村苦难的执著和对苦难的独特理解而引人注目。

这首先表现在莫言苦难书写的坚韧和持久上。

他的第一篇小说5售棉道上6就是以一场乡村现实灾难为题材,此后几年时间里,他创作了5白狗秋千架6、5枯河6、5透明的红萝卜6等作品,不断深化自己对乡村苦难的叙述。

1985年前后,莫言进入到/红高粱0时期,从表面上离开了苦难,转而以另一种方式表现乡村(具体情况后面分析),但很快,在家乡/蒜薹事件0的触动下,他放下手头正写着的/红高粱0续篇,转向了5愤怒的蒜薹6的创作。

正如莫言自己所说:/本来5透明的红萝卜6、795红高粱6已经很红了,我完全可以按照这个路线红下去,可这一转向却让我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干预,因为我的责任感和良心在起作用。

0[2] (p.130)在5愤怒的蒜薹6后,莫言一发而不可收,从5爆炸6、5红蝗6和5欢乐6,一直到1990年代后创作的5丰乳肥臀6、5檀香刑6,以及5牛6、5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6和5四十一炮6等作品中,他叙述了各式各样的乡村故事,几乎无一不与悲苦相随,无一不是他乡村苦难叙述的建构者。

在这个意义上,莫言这段话虽然说于1980年代,但以之来印证他整个创作也丝毫没有走样: /我近年来的创作,不管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我个人认为,统领这些作品的思想核心,是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是一曲本质是忧悒的,埋葬童年的挽歌。

我用这些作品,为我的童年,修建了一座灰色的坟墓。

0[3]莫言对苦难的执著还表现在他对一些乡村灾难的反复书写上。

比如蝗灾,比如童年的痛苦,比如饥饿,都是莫言20多年创作生涯的贯穿性主题,在不同的作品中有反复的书写。

像5红蝗6、5蝗虫奇谈6、5食草家族6等作品中就反复书写了北方乡村的蝗灾;童年的痛苦和饥饿主题,更是从早期的5枯河6、5白狗秋千架6开始,一直到最近的5拇指拷6、5牛6和5四十一炮6等,被无数次地反复书写,可以说已成为了莫言小说创作最突出的故事母题。

有批评家认为这是莫言创作题材枯竭的表现,但我认为,不如说是因为这些苦难给莫言留下的记忆太深了,凝结在他思想情感的深处,他只有通过反复书写的方式,才能缓释和宣泄这种记忆的苦痛。

我以为莫言自己的说法最有道理:/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几十本书,可能塑造几百个人物,但几十本书只不过是一本书的种种翻版,几百个人物只不过是一个人物的种种化身。

这几十本书合成的一本书就是作家的自传,这几百个人物合成的一个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

0[4](p.122)莫言的小说是他自我心灵的抒发,而他认为最能体现他形象的人物是5透明的红萝卜6中那个被苦难所浸渍的乡村孤儿小黑孩[4],这正反映出,莫言之所以如此执著于乡村的灾难和痛苦,是因为它们是莫言经历的乡村生活的写照,他自己就是这些痛苦曾经的承受者。

除了题材的繁复和创作的持久,莫言的苦难书写还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深度,呈现出从外在)))内心,从现实)))精神,从写实)))抽象的变化过程,从而细致而全面地再现了乡村苦难的面貌。

莫言的早期作品多写现实苦难,艺术表现也以写实为主。

最直接的表现是他早期作品中许多主人公都是残疾者,如/总是迷迷瞪瞪,村里人都说他少个心眼0的小虎(5枯河6),被剁掉了食指的大锁(5老枪6),失去了右手的苏社(5断手6),以及失去一只眼睛的暖(5白狗秋千架6)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也多侧重写主人公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写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受到的各种打击和失败。

然而很快,莫言开始将笔触落到苦难所给人精神带来的创伤上,更深切地关注人物心灵上的苦痛感受。

5透明的红萝卜6是这种变化的最初表现。

作品中的黑孩形象曾引起过众多关注和争论,主要是因为作品对这一形象塑造的抽象化,他的苦难感受被虚幻化。

也就是说,这一形象具有一定的写实功能,但作者更侧重表现的是他精神上的孤独而不是他现实上的苦难。

我们比较一下5透明的红萝卜6和较早的5白狗秋千架6,两篇小说都叙述了类似的少女失明情节,但叙述情感却不一样,5白狗秋千架6在其中充分宣泄了苦涩悲凉的情感,但5透明的红萝卜6的叙述态度却颇为冷漠。

其原因正是莫言对苦难的关注重心从现实向精神的迁移。

莫言此后的大部分作品,更侧重从精神层面展现苦难的创伤,同时,在叙述方法上,他也从写实转向抽象,借助荒谬的手法展现苦难的无所不在,揭示受害者的痛楚和无奈,许多作品也因此呈现出浓郁的怪诞和超现实色彩。

像5拇指拷6,就是一部带有浓重象征色彩的作品,少年阿义在完全无辜中突然遭遇莫名的暴力,陷身于苦难之中不能自拔,就如同一幕现代荒诞剧。

5铁孩6也一样,那个被饥饿和孤独折磨的小孩,最后用来缓解饥饿的食物居然是铁。

这当然不是生活真实,而是小孩极度饥饿下产生的幻觉,就如同安徒生5卖火柴的小女孩6中小女孩的幻想,反映的是弱小者肉体和心灵的深切苦痛。

这也使我们想到卡夫卡的著名小说5变形记6:在苦难的压力下,葛利高里被异化成了一只甲虫并死亡,这在现实中当然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但它又确实是生活的真实,是人们在无所不在、无可逃避的苦难压力下恐惧感的折射,荒诞中蕴涵的是痛苦和无奈。

现实和超现实,写实与荒诞,不同的侧面和视80角,展现了苦难的不同方面,也揭示了苦难的切肤之痛和无所不在的弥漫。

当然,正如莫言所说: /我在描写人的精神痛苦时,也总是忘不了饥饿带给人的肉体痛苦。

0[5](p.7)莫言小说对苦难的现实和精神层面的揭示大都不是分离的,而往往是密切的结合。

像他在1988年创作的5愤怒的蒜薹6,既是他最直面现实、批判态度最为尖锐的一部作品,也同时展现了农民心灵的苦痛,对一次现代/官逼民反0事件的写实式再现与对无路可走的农民内心的恐惧和彷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对农民肉体和精神痛苦的双重揭示。

莫言对苦难现实和精神的复杂关注,还构成了莫言小说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场景写实和人物感受的巧妙杂糅,现实世界与感觉世界的高度统一。

[6]这种杂糅和统一,使莫言多层次的苦难叙述融为复杂的整体,而正是通过对苦难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莫言的小说深入到乡村世界的内核处,把握到了乡村生活的某种精神和历史脉络。

二、梦想的天堂如果莫言只是写苦难,那还不能说他真正表现了乡村自己的声音,因为乡村并非只有苦难,这一阶层之能够历数千年的痛苦而不颓,长处社会底层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独特的幻想式文化精神)))这其中多少包含着鲁迅所批判的/好死不如赖活着0的阿Q精神,也有自我嘲讽,将苦难娱乐化乃至狂欢化的精神¹。

像皮影戏、地方戏剧和民歌等中国农民艺术,在将历史、崇高和苦难等进行戏剧化和反讽化的表达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文化精神。

这是长期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被历史挤压的产物,其中包含着深深的无奈,但也蕴涵着一种生存的机智,是其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从表面上看,这种幻想与乡村苦难是相背离的,但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乡村幻想是乡村苦难的必然结果。

因为中国的乡村是苦难的历史,但人不可能完全沉浸在苦难中,否则就会被苦难淹没与击倒,他必须有所调节,有所回避,最自然的选择就是白日梦,是精神幻想,只有借助于幻想,他才有可能抗击那些无处不在、无可逃避的现实苦难)))就像阿Q如果失去了/精神胜利法0,肯定难以正常地维持自己的生存。

但是另一方面,幻想虽然来源于苦难,却不依附于苦难,它一旦成立,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是对于乡村苦难的超越,也体现了乡村精神的某种自觉,它的极端表现应该是狂欢精神。

莫言的小说,在很多地方表现了这种幻想,从而在更全面和深刻的意义上再现了乡村精神。

最突出的表现,是他在1980年代中期创作的5红高粱家族6和1990年代创作的5丰乳肥臀6。

这两部作品从民族战争和爱情两个最能张扬精神力量的角度,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乡村生命力的原始、顽强和活力,以及壮烈的牺牲精神。

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激情、浪漫和壮烈,是中国乡村梦想的集中体现和大爆发。

正如前面所说,乡村幻想与乡村苦难是紧密相连的,莫言也往往从二者相融合的角度来进行表现。

或者说,莫言在表达乡村幻想时,从来没有忘记过苦难,只不过是掩藏得更严,压抑得更深,换了一种方式和角度而已。

在许多作品里,幻想只不过是苦难者试图摆脱苦难命运的一种乌托邦方式。

像5枯河6、5透明的红萝卜6、5拇指拷6等作品中的无辜的小受难者,都在无奈之下寄希望于幻想,希望以超人的方式逃离苦难的压迫和束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