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

合集下载

药动学药学总结

药动学药学总结

• 药物的极性与水溶性是相对应的,而与脂溶性正好相反:药物的水溶性越大,极性越大;脂溶性越大,极性越小;
• 构型不对称的分子为极性分子,水分子为极性分子,水的极性较强。
12
解离度的影响因素:体液pH
酸性环境[H+]高,因此弱酸性药物在 酸性环境下不易解离,易转运
大多数药物属弱酸性/弱碱性化合物, 其在体液中存在形式:
• 如果长期食用海鲜会导致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在 体内积累而危害健康。
35
• 建议:吃海鲜不要超过每天一种,数量不 要超过100克;
• 尽量食用体积小的海鲜。体积大的海鲜处 在食物链较高阶段,体内富集的污染物较 多;
• 不吃或少吃鱼头、鱼皮、油脂、内脏、鱼 卵、鱼翅。
36
体内特殊屏障
1、血-脑脊液屏障 2、胎盘屏障
滤过 水溶性扩散
主动转运
载体
5
药动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绝大多数药物
转运方式
药物
1.被动转运(下山转运) ①简单扩散(单纯或脂溶性扩散) 小分子脂溶性
②膜孔扩散(水溶性扩散,滤过) ③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上山转运)
小分子水溶性 很少 很少6Leabharlann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用药部位
血循环
·意义:决定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 吸收速度:吸收快的药物,作用____(快/慢) 吸收程度:吸收多的药物,作用____(强/弱)
15
药动学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
•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给药途径(吸收部位):首要 影响吸收速度&程度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剂型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利用这一原理对药物中毒进行解毒四其他因素1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称为再分布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 在体内的量变>.
药物要产生特有的效应,必须在作 用部位达到适当浓度.要达到适当浓 度,与药物剂量及药动学有密切相关, 它对药物的起效时间、效应强度、持 续时间有很大影响.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第四节 代谢〔生物转化〕
定义:药物作为外源性活性物质在体 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代谢的场所:肝脏、肠、肾、肺.
一、药物转化的方式、步骤
氧化、还原、水解 第一步: 药物
代谢产物
结合
第二步:药代物谢或物
结合产物 (葡萄糖醛酸)(活性消失或降低、
水溶性增加易于排出)
代谢的结果: 1、大多数药物灭活成
〔3〕 肾小管主动分泌:少数药物是 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 .如丙磺舒可抑 制青霉素的主动分泌.
肾脏排泄药物的多少,与药物和 血浆蛋白结合率、尿液的pH和 肾血流量有关.
二、经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后,并 自胆汁排入小肠,被相应的水解酶转 化成原型药物,被重吸收,称之.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有明显肝 肠循环,使t1/2延长.
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 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2、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 〔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变
为有活性的现象. 〕 3、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 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管理]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

[管理]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一)药时曲线用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可因转运或转化以致随时间而变化,药效也随着浓度而变化,如以曲线表示,则前者称时量关系曲线(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Curve),后者为时效关系曲线(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 Curve)。

以非静脉一次给药为例,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潜伏期:用药后到开始出现作用的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持续期: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残留期:药物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但尚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三)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

药物的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有两种:1、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消除。

即血液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机体的血药浓度高,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下降而降低。

在血药浓度下降以后,药物的消除仍然按比率消除,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比消除。

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如每小时消除1/2。

2、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

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量消除。

常为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如每小时消除100mg/h。

(三)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

药物的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有两种:1、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消除。

即血液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机体的血药浓度高,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下降而降低。

在血药浓度下降以后,药物的消除仍然按比率消除,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比消除。

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 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 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 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PPT文档演模板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①蠕动功 能;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 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 中相互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四、其他因素
•(1)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 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 称为再分布。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PPT文档演模板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 主动转运方式影响药物的排泄 较大,与药物的吸收关系不大。如青 霉素从肾小管的主动排泌等都属于这 种转运类型。与丙磺舒合用时,可发 生竞争性抑制。
PPT文档演模板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易化扩散指顺浓度差的载体转运,不耗能。 如体内葡萄糖和一些离子(Na+、溶扩散要快。
非解离型的药物和代谢产物又可经肾小管 重吸收入血。若改变尿液pH 值,则可影 响药物的解离度。
PPT文档演模板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PPT文档演模板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二、载体转运
• 特点:需要载体参与,故有饱和限速 及竞争抑制。
•(一)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特点:(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药动学重要参数及意义

药动学重要参数及意义
反映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与消除药物的快慢程度药物分类的依据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六血浆清除率plasmaclearancecl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干净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
1.2.7 药动学重要参数及意义
一、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Plasma aspirin concentration (mg/L)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单次静脉注射
10
8
Cmax
6
时量曲线 (time-concentration curve)
单次口服
4
2
Tmax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Vd的意义
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如一个70Kg 体重的正常人:血浆容量约有3 L, 血容量5.5 L, 细胞外 液12 L,总体液容量42 L。
Vd=5L左右,大多分布于血浆
=10~20L,分布于全身体液中
=40L,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
>100L,集中分布到某个器官内(蓄积)
Vd 数值的大小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 高亲脂性药物:Vd 280-1050 L,远大于体液总量。 亲水性药物:Vd 值小,多为主要集中在血液,难以 透过血管壁或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四、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
体内总量
Vd =
A mg
C mg/L
单位:L或 L/kg
血药浓度

静脉注射给药双室模型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参数的含义

静脉注射给药双室模型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参数的含义
3.了解
静脉滴注给药双室模型生物血 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药动学 参数的含义及求算。
中央室:由血流丰富的组织、 器官与血浆组成 (如心、肝、 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 些部位分布较快,能迅速达到 分布平衡。
周边室(或外室):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 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构成(如肌 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部 位分布较慢,需较长时间达到分布平衡。
三室模型示意图
3 XP2
k13 k31 k12
X0 1 XC
2 XP1
k21
k10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1. 模型示意图
X0
k12
XC
k21
XP
k10
X0:给药剂量; Xc: 中央室的药量;Xp:周边室的药量
k12为药物从为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21为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10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VC( )
VC( )
简化
A X 0 ( K21) VC( )
B X 0 (K21 ) VC( )
lgC 对t 作图: 二项指数曲线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半对数与时间的关系图
4.端数据 求B和。 一般 >>,当t充分大时,A·e-t→0,
c
又∵ ∴
• 速度常数 k10, k12, k21
又∵

• 曲线下面积 AUC
AUC A B
• 体内总清除率 Cl
当t充分大以后,体内过程主要是消除,分布吸收均 可忽略不计。β是整个模型的总消除常数。所以,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表观分布容积数即总体清 除率(Cl)用公式表示为:
Vβ为总表观分布容积

药理学课件第1章总论第3节药动学

药理学课件第1章总论第3节药动学

药物代谢的场所 体内各种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药物的能力,但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此外,胃肠道、肺、肾和皮肤也可产生有意义的药物代谢作用
2.药物代谢的步骤: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种类型。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大多数药物经过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称为灭活。 第二步 即结合反应 ,是原形药物或第一步代谢产物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水溶性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酸、甘氨酸等)相结合,使药理活性彻底消失,水溶性增加,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 苯巴比妥 对羟基苯巴比妥 结合物
如:钠离子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 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外流
(二)主动转运 特点: ①逆差转运; ②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③需要载体; ④有饱和现象; ⑤经同一载体转运的药物同时使用时有竞争抑制现象。
如:钠泵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外、 将钾离子摄回细胞内
体液pH值对脂溶扩散的影响 临床应用的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减性的弱电解质,在体液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电离,分子型药物脂溶性高,极性低,易进行脂溶扩散通过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脂溶性低,极性高,不易进行脂溶扩散通过细胞膜。
非微粒体酶(专一性酶) 存在于肝、肠、肾细胞的线粒体、细胞浆及血浆中,具有专一性,如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单胺氧化酶氧化肾上腺素等
01
03
02
3.药物代谢的酶系
肝药酶的特点为: 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的代谢;②变异性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状态、疾病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③酶活性易受一些物质的影响而使其增强或减弱。
而在吗啡、阿托品等弱碱药中毒时,常用氯化铵酸化尿液,使其电离度增加,脂溶性降低,重吸收减少,促进从肾脏排泄
01
药物经胆汁排泄 一些药物原形及其代谢产物可被肝细胞主动分泌到胆汁中,随胆汁进入肠道,从粪便中排泄。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The regularity and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serum concentration with time)The regularity and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serum concentration with time(I) drug time curveAfter administration of drug concentration in vivo by transfer or transformation that is changing with time, effect also changes along with concentration, such as curve representation, the former is called curve relationship (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Curve), the latter for the aging curve(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 Curve).Taking the non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for example, the dose dura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 time dependence of the drug pass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ree stages: incubation period, duration, and residual period.Incubation period: the time after which medication starts to function, reflecting the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rugs;Duration: the time at which 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is maintained;Residual period: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has been reduced to below the 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but has not yet been completely eliminated from the body.(three) elimination kinetics of drugs: the dynamic process ofcontinuous attenuation of serum concentration.Elimination of drugs: the process of biotransformation and excretion of drugs that results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e kinetics of the elimination of drugs:1,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the elimination of drugs at a constant rate per unit time.That is, the rate of elimination of drugs in the blood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drugs in the blood,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the body is high, the amount of drugs is eliminated in unit time, and the elimination rate de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serum concentration. After the decrease in serum concentrati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 drug is still eliminated at a rate. Therefore, it is also called the constant ratio elimination of drugs. Most drugs are eliminated this way.Such as the elimination of 1/2 per hour.2. Zero elimination kinetics: the elimination of a constant amount of drugs per unit time. That is, regardless of the level of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he amount of drugs removed per unit time.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quantity of drug elimination. Often too much, more than the maximum elimination capacity caused by the body.Such as the elimination of 100mg/h per hour.(three) elimination kinetics of drug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ontinuous attenuation of serum concentration.Elimination of drugs: the process of biotransformation and excretion of drugs that results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e kinetics of the elimination of drugs:1,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the elimination of drugs at a constant rate per unit time.That is, the rate of elimination of drugs in the blood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drugs in the blood,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the body is high, the amount of drugs is eliminated in unit time, and the elimination rate de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serum concentration. After the decrease in serum concentrati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 drug is still eliminated at a rate. Therefore, it is also called the constant ratio elimination of drugs. Most drugs are eliminated this way.Such as the elimination of 1/2 per hour.2. Zero elimination kinetics: the elimination of a constant amount of drugs per unit time. That is, regardless of the level of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he amount of drugs removed per unit time.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quantity of drug elimination. Often too much, more than the maximum elimination capacity caused by the body.Such as the elimination of 100mg/h per hour.Four 、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commonly used drugs(a) bioavailability (Bioavailability):.The speed and extent of absorption of drugs into the body circulation.Notation: F= (A/D) * 100% (oral: <100%; vein: 100%)Divided into: 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 (PO equal amount of drugs, AUC/iv equal amount of drugs AUC) * 100%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F= (equivalent to the reagent AUC/ with standard drug AUC * 100%)(two)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The volume of fluid requir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lasma drug levels in vivo after the distribution of plasma and tissue is balanced. Vd=A/C0, theoretical capacity)Significance:1, the distribution volume of a given drug is measured to produce the desired dosage of the drug concentration: D = C, Vd2.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drugs:Vd small drug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organs with large bloodflow;Vd large, low blood concentration and wide distribution of drugs;(three) half-life: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half-life of plasma (T1/2), that is,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to fall by half. Since most drugs are eliminated in afirst-order kinetic manner, their half-life is a constant, T1/2=0.693/ke.Significance: reflects the rate of drug elimination. T1/2 long to eliminate slow and maintain long time(1) drug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short effect, medium effect, long effect;(2) determine the interval between dosing(3) the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time was predicted: 4-5 t1/2;(4) predict the basic elimination time of drugs: 4-5 t1/2 after the last dose(four) the steady blood concentration (CSS/ / Ping Ping concentration value): continuous constant drug dosages, gradually accumulated, through 5 half-life, blood concentration reached a stable level.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at this time is called steady-state serum concentration, CSS. At this point the amount of drugs removed and the amount of drugsentering the body is equal, drugs are no longer accumulated in the body.Significance: (1) the plateau concentration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total quantity of the day.(2) the fluctuation range of plateau concentration, high limit and low limit is proportional to each dose.(five) clearance rate:The rate of clearance of the drug is how many liters of blood can be removed per unit time. Each drug has its own fixed CL.CL=ke/Vd.Four 、 the change of serum concentration and the regimen of administrationIn clinical, most drugs need to be repeatedly give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level of serum concentration. Therefore, the time curve of the administration is zigzag.(1) continuous constant dose, total dose increases, CSS increases; administration of the same amount, change the number of drug CSS invariant. A total of conventional drugs in children, the same day the total number of drug, the more each use less, smaller fluctuations in safety range of small, multiple service, Ping concentration maintained at the minimum effective dose and minimum dose.(2) dose volume maintenance method: doubling the first dose, then rapidly reaching CSS in a half life, and then using maintenance dose.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requires rapid treatment.(3) intermittent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linical treatment, the medication regimen with interval of more than half time can be use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glucocorticoids.(4) the regimen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 such as liver and kidney dysfunction, the half-life is longer than normal, and the time to CSS is longer. Therefore, the dosage should be reduced and the interval between doses should be extended.。

药理学辅导资料:药动学-基本参数和概念

药理学辅导资料:药动学-基本参数和概念

药理学辅导资料:药动学-基本参数和概念一、时量关系和时量曲线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称时量关系。

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和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为时量曲线。

二、房室概念与房室模型1、一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别于整个房室,并以一定的速率从该室消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单指数消除。

2、二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即中央室(血流丰富的器官如心、肝、肾)和周边室(血流量少的器官如骨、脂肪)。

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到周边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双指数衰减即分为分布相和消除相。

三、生物利用度: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并经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速度。

四、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表示在服用某一剂量后的一定时间内吸收入血的药物相对量。

五、表观分布容积(Vd)药在体内达到平衡时,按血药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六、药物消除动力学1、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数量的药物,这是由于血药浓度过高,超出了机体消除能力的极限。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特点:(1)药物血浆半衰期(t1/2)随血浆浓度高低而变化;(2)时量曲线用普通坐标时为直线。

2、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由于血药浓度较低,未超出机体消除能力的极限。

特点:(1)药物血浆t1/2 恒定,不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化;(2)时量曲线用普通坐标时为曲线,血药浓度改为对数尺度时呈直线。

七、清除率每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升血中的某药全部消除(L/min或h)。

八、消除速率常数(K)某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消除的百分速率数。

九、半衰期(t1/2)血浆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t1/2=0.693/K.t1/2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

十、连续多次给药或单次给药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和稳态血药浓度1、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时,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渐上升,经5个t1/2达到稳态浓度(Css,坪值)。

药动学、药效学(1)

药动学、药效学(1)
★分次给药血药浓度上升与静滴相同,实际上血药 浓度上下波动;给药间隔时间越长,波动越大.
Css-max=AVd-1/1-e-kt Css-min=Css-maxe-ket
注意:Dm--维持量 τ—给药间隔时间
药动学、药效学(1)
血药浓度
稳态 约经4-5个半衰期
达到时间与剂量无关
稳态浓度
与给药间隔和剂量相关 与生物利用度和清除率相关 时间(半衰期)
药动学、药效学(1)
5.变态反应(Allergy)
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很小量即可引起
机理 D + P DP
(半抗原) (全抗原)
药物不同,反应相同
药动学、药效学(1)
5.变态反应(Allergy)
※变态反应的类型 ※常见药物的变态反应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氯霉素-再生障碍性贫血 磺胺类-溶血性贫血
原因:药物作用选择性低 特点: ○一般不太严重 可以减轻或避免 ○可以预知 ○相对性(根据用药目的不同而转化)
药动学、药效学(1)
2.毒性反应
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剂量过大
急性毒性
损害循环呼吸 神经系统
用药时间过长
特点:
○危害性大 ○应该避免 ○可以预知
慢性毒性
特殊毒性 潜在毒性
药动学、药效学(1)
四 连续恒速给药
在一级动力学药物中,开始恒速给 药时,药物的吸收快于药物的消除, 体内药物开始蓄积。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At=A0 (1-e-kt)
药动学、药效学(1)
定义:给药速度等RA于消除速度RE时, 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Css=RE/CL=RA/CL =Dmτ-1/CL=Dm τ -1/KeVd ★静脉恒速滴注血药浓度可以平稳达到Css

药动学的参数

药动学的参数

药动学的参数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正确认识和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参数对于合理用药、临床治疗以及新药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参数。

一、吸收参数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经口给药后进入体内的总吸收量与直接注射的总吸收量的比值。

一般通过体内外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来计算。

2. 最大血浓度(Cmax):药物在给药之后血浆中达到的最高浓度。

该参数反映了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3. 时间到达峰浓度(Tmax):最大血浓度出现所需要的时间。

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AUC):药物在体内的总曝露量,通过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的面积来计算。

AUC值越大,表示总体内曝露量越大。

二、分布参数1. 分布容积(Vd):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Vd值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越广。

2. 血浆蛋白结合率(protein binding):部分药物在体内主要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存在,该参数反映了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程度。

3. 大脑-血浆分布系数(BBB):反映了药物能否越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很重要。

三、代谢参数1. 代谢速率(metabolic clearance):单位时间内从血浆中清除药物的速率。

代谢速率越大,药物代谢越快。

2. 代谢半衰期(t1/2):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代谢半衰期可间接反映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

四、排泄参数1. 肾脏清除率(renal clearance):药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肾脏清除的速率。

2. 肝脏清除率(hepatic clearance):药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肝脏清除的速率。

药物动力学参数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排泄等过程。

了解这些参数有助于合理用药,指导临床用药,也有助于评价新药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特性。

对于药物研究、开发和用药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五磺胺嘧啶非静脉给药后的药时曲线及药动学参数计算

实验五磺胺嘧啶非静脉给药后的药时曲线及药动学参数计算

实验五 磺胺嘧啶非静脉给药后的药时曲线及药动学参数计算实验学时:6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了解磺胺嘧啶非血管内一次给药后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内容(1)制作磺胺嘧啶钠浓度标准曲线;(2)兔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溶液,定时采血测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已知磺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其苯环上的氨基(—NH2)将被离子化而生成铵类化合物(—NH3+)。

后者与亚硝酸钠反应可发生重氮化反应进而生成重氮盐(—N =N+—)。

该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可与麝香草酚生成橙黄色化合物。

在525nm 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嘧啶的浓度成正比。

具体反应过程为:根据上述原理,在给受试家兔一次给予一定剂量的磺胺嘧啶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其静脉血样,采用比色法对各样品中磺胺嘧啶的血药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并以血药浓度对相应时间作图,从而获得磺胺嘧啶的静脉给药后的药时曲。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采用集中授课形式。

五、实验条件动物 3kg 左右家兔一只药品 20%磺胺嘧啶(sulfadiazine ,SD )、7.5%三氯醋酸、0.1%SD 标准液、0.5%亚硝酸钠、0.5%麝香草酚(用20%NaOH 配制)、1000u/mL 肝素生理盐水、3%戊巴比妥钠、蒸馏水。

器材 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磅秤、手术器械、动脉夹、尼龙插管(或玻璃插管、硅胶管)、兔手术台、注射器(5mL )及针头、移液器(0.01~1mL )、吸头、试管、离心管、试管架、玻璃记号笔、药棉、纱布、计算机。

六、实验步骤(1)麻醉:全麻或局麻均可。

取兔一只(实验前禁食12小时不禁水),记录体重和性别,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0.8~1.0 mL/kg 麻醉,仰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NH 22NHR3N N Cl2NHR+H 3COHCH(CH 3)2NH 3CONa CH(CH 3)2N(2)手术:颈部手术区剪毛,切皮约6cm 左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气管插管,分离出颈总动脉约2~3 cm 左右,在其下穿两根细线,结扎远心端,保留近心端。

医学基础知识:常用药动学参数

医学基础知识:常用药动学参数

医学基础知识:常用药动学参数为您整理药学专业知识:常用药动学参数,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哦!1.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份量,用F表示,F=(A/D)×100%,A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D为给药量。

生物利用度有绝对和相对两种概念。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指该药物静脉注射时100%被利用,该药物的其它剂型与其剂量相等时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相对生物利用度是以某种任意指定的剂型为100%被利用,然后测定该药物其它剂型在相同条件下的百分利用率。

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代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AUC 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AUC0-∝指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3.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动态平衡后,按体内药量和血浆药物浓度计算所得该药物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并不是机体中真正的容积数值。

它只是一种比例因素某些物质静注后仍局限于血管内。

其分布容积与血浆容积相近,某些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液浓度较高。

另一些药物集中分布于某种组织,则其分布容积常大于总体液容积,利用这一数值可以。

意义:通过血药浓度计算出机体内药物总量。

利用这一数值算出要求达到某一血浆有效浓度所需的药物剂量。

4.半衰期(t1/2):指药物在体内达平衡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t1/2的临床意义:(1)是反映药物消除速度的重要参数。

(2)是临床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制定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

(3)多次给药,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一般为4-5个半衰期。

(4)药物按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时,停止给药后,药物大约经5个半衰期的时间可基本自体内消除干净。

首剂加倍(负荷量给药)临床用药过程中,为了迅速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即坪值,以期药物迅速产生效应,常常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法。

药动学的参数

药动学的参数

药动学的参数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是药物治疗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药动学参数是评价药物在体内行为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下面我们就药动学参数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吸收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并发挥药效的比例,通常用AUC(曲线下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来评价。

生物利用度是衡量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情况的重要参数。

2. 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速率常数描述的是药物被吸收到体内的速度,它是影响给药后血药浓度上升的一个重要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的大小决定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对于快释放的药物比较重要。

3. 最大血浆浓度(Cmax)最大血浆浓度是指在给药后的一段时间内,血药浓度达到最高值。

Cmax是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也与药物的毒性和疗效密切相关。

二、分布1. 分布容积(Vd)分布容积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它反映了药物在水溶液中的分布情况,是需要在临床用药中考虑的重要参数。

2. 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蛋白结合率是指药物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的比例。

蛋白结合率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有重要影响,也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的重要因素。

三、代谢1. 代谢常数(Km)代谢常数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它是由药物代谢酶介导的,是影响药物代谢速度的重要因素。

2. 代谢清除率(Clm)代谢清除率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代谢途径被清除的速率,它是评价药物代谢速度的重要参数之一。

四、排泄1. 生物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是指体内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评价药物在体内清除速度的重要参数。

2. 肾脏清除率(ClR)肾脏清除率描述了药物在体内通过肾脏被清除的速率,它是评价药物排泄速度的重要参数。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了药动学参数在评价药物在体内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药动学(54学时)

3.药动学(54学时)
第 3章
定义: 定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
简称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 的处置及规律。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1.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2. 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
一、 药物的跨膜转运
类型: 类型: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脂溶性扩散) (脂溶性扩散) 载体转运 水溶性扩散) (水溶性扩散) 简单扩散 • 主动转运 • 易化扩散
27
5. 稳态血药浓度 ss) 稳态血药浓度(C 以一定时间间隔,以相同的剂量多次给药,则在 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至血药浓度 维持一定水平,即为稳态浓度。 half基本达到Css需要的时间:经 1 half-life ………….. 50%
2 half-lives………… 75% half3 half-lives …….….. 87.5% half4 half-lives ………… 93.8% half5 half-lives ………… 96.9% half-
2. 评价参数:生物利用度 评价参数:
11
分布(distribution): 血循环→组织器官 ㈡ 分布 : 1.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① 血浆蛋白结合率:多与白蛋白结合
结果:暂时失活,储库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
②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阻碍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通过。 阻碍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通过。 胎盘屏障:无屏障作用,孕妇用药应审慎。 血眼屏障:眼部用药多以局部用药为好。
15
问 题
1.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 速药物排出体外? 2.弱酸性药物阿司匹林(pKa3.5)和苯巴比妥(pKa7.4),何 药在胃中吸收较好? 3.若肠道的pH值为6.0,下列何药口服最易从肠道吸收? A.阿司匹林, 弱酸, pKa3.5 B.阿托品, 弱碱, pKa9.7 C.地西泮, 弱碱, pKa3.3 D.麻黄碱, 弱碱, pKa8.7 E.对乙酰氨基酚, 弱酸, pKa9.5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dC/dt = -KCn
在t时间内可处置的药物量(浓度)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
1 一级动力学
dC/dt = -KCn
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 的药量。
dC/dt = -K C
血药浓度与时间作图 指数曲线 lgC 与 t 作图 直线
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积分值(g٠ h/L)
15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
二、速率过程
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速率---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dC/dt)
可用数学式表达
一级动力学: first-order kinetics
零级动力学: zero-order kinetics
少数药的消除有此饱和现象如胃肠 的主动转运,肾和胆的排泄。
或当药物浓度过高,酶系统饱和时, 如乙醇 阿司匹林等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
dC/dt = -KCn
3.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在治疗剂量时,血浆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在血药浓度较高时,以零级动力学消除。
浓度为纵,时间为横- 时量曲线。
潜伏期反应吸收和分布过程 药高峰浓浓度度,与(C剂ma量x)—成药正后比达到的最 达 高峰 浓时 度间 的时(Tm间ax)—用药后达到最 持续期—持续有效的时间。与
吸收和消除速率有关
2. 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积分值(g·h/L)
表示药物在血中的相对累积量。
第二节 药物体内的速率过程
药物的转运及转化使药物在不同器官、组织、体液中的浓度 随时间而变化,这个动力过程称动力学过程。

药物动力学参数

药物动力学参数

掌握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药峰时间、药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

一、一次性血管外给药三个时期1、潜伏期(短:吸收快)------有效期------残留期(长:蓄积中毒)2、时量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3、房室概念与房室模型1)、一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别于整个房室,并以一定的速率从该室消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单指数消除。

2)、二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即中央室(血流丰富的器官如心、肝、肾)和周边室(血流量少的器官如骨、脂肪)。

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到中央室,然后缓慢分布到周边室。

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双指数衰减即分为分布相和消除相。

二、药动学重要参数1、消除半衰期及意义: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之一。

2、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量度。

可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计算,F=口服AUC/注射AUC 。

3、表观分布容积Vd :是指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间的一个比值,Vd=A/C=体内药量/血药浓度。

可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4、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三、药物消除动力学1.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多数药消除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

血浆清除率(Cl):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单位用L&#8226;h-1 )。

消除速率:单位时间内被机体消除的药量。

常用表观分布容积(Vd)计算。

Vd及Cl的区别:①是两个独立的药动学指标,各有其固定的数值,互不影响,也不因剂量大小而改变其数值。

②Vd是表观数值,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

多数药的Vd值均大于血浆容积。

③Cl不是药物的实际排泄量。

Cl是肝肾等消除能力的总和。

④与组织亲和力大的脂溶xing药物其Vd可能比实际体重的容积还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非静脉一次给药为例,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潜伏期:用药后到开始出现作用的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持续期: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
残留期:药物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但尚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三)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
临床上大多数药物需要连续多次给药,才能达到治疗所需血药浓度水平,故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呈锯齿形。
(1)连续恒量给药时,给药总量增大,CSS增大;给药总量不变,改变给药次数,CSS不变。小儿用药常规定一日总量,一日总量相同,给药次数越多,每次用量越少,波动越小,安全范围小的,采用多次分服,坪浓度维持在最小有效剂量和最小中毒剂量之间。
如每小时消除1/2。
2、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量消除。常为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如每小时消除100mg/h。
(三)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
(2)负荷量-维持量给药法:首剂加倍,即可在一个半衰期内迅速达到CSS,然后再改用维持量给药。此种方法适用于病情紧急,临床上需要迅速产生疗效的病例。
(3)间歇给药:临床上针对治疗需要,可采用用药间隔大于半衰期的用药方案,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糖皮质激素。
(4)给药方案应个体化,如肝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较正常者长,达到CSS的时间也较长,因此需减量并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药物的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有两种:
1、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消除。
即血液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机体的血药浓度高,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下降而降低。在血药浓度下降以后,药物的消除仍然按比率消除,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比消除。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药物的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有两种:
1、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消除。
即血液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机体的血药浓度高,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下降而降低。在血药浓度下降以后,药物的消除仍然按比率消除,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比消除。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三)半衰期: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T1/2),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多数药物的消除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所以其半衰期是一个常数,T1/2=0.693/ke。
Hale Waihona Puke 意义:反映药物消除速度。T1/2长→消除慢→维持时间长
(1)药物分类依据:短效,中效,长效;
如每小时消除1/2。
2、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量消除。常为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如每小时消除100mg/h。
四、 常用药动学参数
(一)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
(一)药时曲线
用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可因转运或转化以致随时间而变化,药效也随着浓度而变化,如以曲线表示,则前者称时量关系曲线(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Curve),后者为时效关系曲线(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 Curve)。
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Vd=A/C0,一理论容量)
意义:
1、已知某药的分布容积,测产生期望药物浓度所需给药量: D = C? Vd
2、推测药物的分布范围:
Vd小→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流量大的器官;
Vd大→血药浓度低→药物分布广泛;
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表示法:F=(A/D)×100%(口服:<100%;静脉:100%)
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 F=(po等量药物AUC/iv等量药物的AUC)×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 F=(等量受试药AUC/等量标准药AUC) ×100%
(二)表观分布容积
(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3)预测达到稳态浓度时间: 4-5个t1/2
(4)预测药物基本消除时间: 药物最后一次给药后4-5个t1/2
(四)稳态血药浓度(CSS/坪浓度/坪值):连续恒量给药后,体内药量逐渐累计,经过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到稳定水平。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CSS。此时的消除的药物量与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药物在体内不再蓄积。
意义:(1)坪浓度的高低与一日总量成正比。
(2)坪浓度高限和低限的波动范围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
(五)清除率:
药物的清除率是指每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升血液中的药物全部清除干净。每个药物都有其固定的CL 。
CL=ke/Vd。
四、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和给药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