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被占领
西德和东德原来是一个国家
西德和东德原来是一个国家概述在冷战期间,德国是东西两个国家的象征。
西德与东德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阵营。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年中,西德和东德实际上是同一个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迫接受盟军的无条件投降。
此后,德国被占领并分割成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控制。
这四个占领区立即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形成了东西两个德国。
经济发展在冷战期间,西德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西德受到美国的援助和资本主义体系的支持,其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
与此相反,东德则实施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其经济增长并不像西德那样迅猛。
东德的经济主要受到苏联的影响,然而,苏联的经济衰退也对东德的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政治体制西德采取了民主的政治体制,尊重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它成为了自由主义和西方民主体制的代表。
与此相反,东德成为了苏联的卫星国家,实行了共产主义体制,政府拥有极大的权力控制和监视人民。
社会和文化差异西德和东德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德的社会更加开放和自由,人们享受着诸多权利和自由。
他们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这使得西德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与此相反,东德的社会更加封闭和控制,人们的言论和行动受到严格的监控和限制。
东德的官方意识形态强调了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的价值观。
统一然而,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东德的政府迅速瓦解,导致两个德国合并的呼声越来越高。
1990年,东德宣布其主权,并与西德达成协议,决定进行统一。
基于协议,东德实施了西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1990年10月3日,东德与西德正式合并,成立了新的德国联邦共和国。
统一后的影响德国的统一给德国整体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统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本,为东德适应和融入西德的体系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此外,两个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如此,德国统一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和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德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东德 西德
东德西德简介东德和西德是分别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是德国在二战后分裂成两个国家的历史阶段。
东德建立于1949年,由苏联占领区和其他东欧国家占领区合并而成,而西德则是由美国、英国和法国占领区合并而成。
东德于1990年与西德统一,成为今天的德国。
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占领,根据《波茨坦协议》,德国被分裂成四个占领区,由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进行管理。
这种分裂导致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东德和西德的分裂。
东德的建立东德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苏联占领区的德国人民议会制定了一部临时宪法,该宪法规定东德的政权机构、宪法原则和基本人权。
东德的政治体制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由社会主义统一党(SED)领导,对外宣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在东德的统治下,国家主导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有行业都进行国有化。
虽然东德政府实行了普及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政策,但由于经济和政治的限制,东德的人民生活水平远低于西德。
西德的建立1949年,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其占领区合并,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
西德采取了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制度,并与西方国家保持紧密合作。
西德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成为了欧洲经济强国。
在西德的统治下,私有制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发展,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也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权利和自由。
西德的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拥有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冷战时期的对立东德和西德的建立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立的产物。
东德成为了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盟友,而西德则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支持者。
这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冷战期间,东德和西德之间经常发生对抗和竞争。
这种对抗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的对立,也反映在其他方面,例如体育比赛和文化交流。
东德和西德之间的边境被严密封锁,人民无法自由穿越。
统一后的发展1989年,在冷战的影响下,东德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最终导致了东德政府的垮台。
德国二战后发展历程
德国政
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德 国 是 高 度 发 达 的 工 业 国 家 。
德 国 是 世 界 第 二 大 出 口 国 。
德 国 是 全 球 第 四 大 经 济 体 。
德 国 经 济 总 量 位 居 欧 洲 首 位 。
德 国 现 行 法 定 货 币 为 欧 元 。
中国 韩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德国 经合组织 欧洲货币联盟(17) 美国 $0
林的一切交通往来。
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 柏林墙通电铁丝网。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
约》。确定东、西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 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 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1984年2月,西德总理科尔和民德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 记昂纳克在莫斯科会晤并发表声明,强调两个德国的和 平共处对欧洲发展起着有利作用。 1989年11月9日,“柏林围墙倒塌”。 1990年8月31日,两德政府签署关于实现政治统一的 “统一条约”。 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德国分裂
德国统一 德国奇迹
四个军事占领区
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向盟军宣 告无条件投降后,德意志随即被盟军分别 军事占领。盟军将德意志分为四个占领区, 分别归美、苏、英、法管制,并实施民主 化、非军事化和非纳粹化。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国占领 区合并,实行德国马克新币制,德国在经 济上开始分裂。
联邦德国(西德)
1949.5.23美英法占领区合
民主德国(东德)
1949.10.7苏联占领区成立
并成立联邦德国。
柏林危机(公元一九四八)
柏林危机--------------------------------------------------------------------------------1948年在柏林发生的一次美苏斗争,历时11个月,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而告终。
史称这次斗争为“柏林危机”。
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战后,德国战败,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
1945年6月5日,占领区当局在柏林开会,联合发表《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规定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西区由法国占领;柏林由四国共管。
随后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对德国实行管辖。
1945年以后。
为了解决德国问题,四国曾举行过数次外长会议。
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外长会议在伦敦召开。
在此次会议上,美国加紧推行分裂德国的步骤。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推行欧洲复兴政策。
这次会议于6月7日结束后发表公报,决定在德国西占区拟订“基本法”,召开“制宪会议”;美、英、法拟议建立德国西部国家;在德国境内西区进行币制改革;六国组成国际管理机构对西区的工业生产进行管理等。
伦敦会议是由美国操纵的,排斥苏联在德问题上的发言权,试图单独解决德国问题,并在德国西部建立一个国家,以此为桥头堡,建立反苏阵线。
对此,苏联非常不满。
1948年3月20日,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
6月19日,针对美国于6月18日宣布将于20日在德境西区进行币制改革的声明,苏联发表了政府声明,指出大柏林属苏占区内,是苏占区的一部分;宣布为了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苏联将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控制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
柏林危机由此开始。
22日,苏、美、英、法在柏林召开会议讨论柏林货币问题。
苏联代表在会上宣布,苏联决定在柏林发行新货币,美国随即宣布把德境西区货币改革扩大到柏林西区。
由于柏林是由四国共管,苏美都声称有权在柏林推行新货币,并且命令柏林行政管理当局执行各自的货币政策。
雅尔塔会议的结果是什么
雅尔塔会议的结果是什么雅尔塔会议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束战争而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下面是为你整理的雅尔塔会议的结果,希望能帮到你。
雅尔塔会议中做出了什么重要决定?决定分区占领德国,战后的德国必须要赔偿二战的损失,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必须在世界上消失。
关于波兰问题,三国确定波兰东部边境线,同意波兰获得应有的土地。
波兰政府以卢布林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海内外任何民主人士的权利都不应被剥夺。
关于远东问题,会议决定苏联在欧战战场胜利两到三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所获得的条件是中国外蒙的独立,大连海港国家化,千岛群岛的控制权,中国东北地区铁路的经营权,库页岛等周边岛屿的主权。
会议上成立联合国的建议被采纳,美苏法中英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雅尔塔会议后,三国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内容是以下这些。
所有被解放的欧洲国家民众应该有选举权。
德国作为战败国,原有的武装力量要全部解除。
二战后的德国不准再有军队。
德国的战争赔款可以通过德国国家资源或劳动力的方式赔偿,苏美方面认为德国应该赔偿两百多亿美元,但是英国认为德国造成的损失没有办法得到计算。
苏联要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对日宣战。
波兰和南斯拉夫都应该要成立政府。
所有的被俘虏的苏联公民都要回到故国,不论他们自己的意愿是什么。
雅尔塔会议中做出了什么重要决定知道了吧。
雅尔塔会议是苏美英第二次首脑会议,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国家会议,在会议上基本解决了欧洲战后安排问题。
雅尔塔会议的内容雅尔塔会议内容包括对德作战。
在这次会议中,美英苏决定了让敌人彻底败北的计划,分区占领德国。
德国在战后必须做出赔偿。
法西斯和纳粹主义必须被彻底消灭。
德国被分裂,武装力量被解除,不准再拥有军队。
三国认为这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
三国决定波兰的边境线,同意波兰获得新的土地。
关于波兰政府,以卢布林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
在远东问题上,苏联方面必须在欧洲战场结束后两到三个月以内参加对日抗战。
关于苏联抗日所能得到的补偿是得到库页岛及邻近岛屿,与中国共同经营南满铁路,将大连国际化。
纳粹德国
1923年,阿图·莫勒·凡登布鲁克在“第三帝国”一书中主张创建一个取代魏玛共和国、同时在传统上与神圣 罗马帝国(第一帝国)以及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一脉相承的新国家。这个概念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被反 民主份子与激进右派团体(包括纳粹)广为引用。根据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亚瑟所写的书,神圣罗马帝国是第 一帝国,1871-1918德意志帝国为第二帝国。亚瑟认为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的失败后,德国人要为德国重夺荣耀, 建立“第三帝国”。
在此之后,德国开始为战略扩张做准备。
1939年9月1日,德国与苏联联合,对波兰第二共和国宣战。德国以闪电战战术,联合苏联迅速瓜分了波兰。
此后,英法对德宣战,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据估计,从1935年至1945年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陆军(以下简称德军)士兵,总共约有1300万人,约阵亡 160万人。截止至1945年2月19日,德国的总死亡人数在440—531万人左右,另外在1942年边界范围内的有 43.7万平民死于英美联军轰炸机机群的轰炸,还有220万以上的平民在苏联红军于1944年1月—1945年2月的攻 入奥得河—尼斯河以东的前德意志东部领土的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西普鲁士、波森、东普鲁士等地过程中, 被苏联红军残忍杀害。苏联武力驱逐了该地的1200万德意志人。
德国政治制度
德国政治制度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为政权组织形式,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实行多党制。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和管制。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暂不设立”中央政府,但“应尽速恢复地方自治”。
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统称西部占领区。
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国支持下,西占区各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着手起草宪法。
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8月,根据《基本法》举行联邦议院大选。
同年9月20日,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同年10月7日,苏占区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国仍根据1949年4月颁布的“占领法规”以及所成立的“盟国高级专员公署”继续实行控制。
事实上,公署是居于联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当时,联邦政府不能设置国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5年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订的《巴黎协定》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终于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所属全部5个州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实现统一。
联邦德国采取“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
设立联邦议会、联邦政府和联邦司法机关,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
根据魏玛共和国二元行政体制的教训,《基本法》设联邦总统为虚位元首。
总统由各政党提名,经联邦议院全体议员与同等人数的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不经讨论选举产生;任期5年,连选可连任1次。
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不拥有实际行政权力。
其职责主要是:签署并公布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通过的由联邦总理和有关部长副署的法律、法令;根据联邦议院的决定任免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理的提名任免联邦各部部长;主持国家礼仪性活动等。
联邦德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柏林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同时也分区占领柏林。德国分裂后,柏林位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但被分成东、西柏林两个城市,西柏林由西方占领。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西柏林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的基地。苏联把西柏林看作西方插进东欧的一把尖刀,念念不忘把它拔掉。于是,西柏林成为东西方冷战的焦点,围绕西柏林的争夺酿成几次国际危机。1948年6月~1949年5月间,由于苏联封锁西柏林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目标,试图通过在西柏林问题上向西方施加压力以加强在与美国争霸中的地位。1958年11月10日,赫鲁晓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西柏林已变成一个毒瘤,会有导致十分不良后果的危险”,因此,“我们决定动外科手术,也就是说,消除西柏林的占领状态”。11月14日,发生了3辆美军卡车在柏林郊外被苏军扣留8个多小时的事件。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出所有占领军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出,使西柏林成为一个在联合国管辖下的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举行柏林问题谈判,如6个月内达不成协议,苏联将把管理进入西柏林的通道的权力移交给民主德国,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11月30日,美、英、法三国外长举行会议,拒绝苏联的要求。美国国务聊杜勒斯声称,“和平与安全需要美军留在西柏林”,如果苏联封锁西柏林,美国将不惜诉诸武力保护西柏林。接着,西方国家开始在联邦德国和西柏林进行军事准备,欧洲局势骤然紧张。面对美国和西方的强硬态度,赫鲁晓夫不得不让步,他在苏共会议上突然提出邀请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苏。后来又表示,6个月的期限即1959年5月27日并不是一个最后通牒。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同意就此问题进行谈判。1959年5月11日,在日内瓦召开了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和约与柏林问题。柏林危机暂时过去。
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与影响
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与影响德国统一是20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德国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整个欧洲以及全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
一、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德国统一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
在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管理。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989年,当时东德政府在意想不到的一夜之间崩溃了,墙也随之倒塌。
德国的统一进程始于1990年,当时东德退出华沙条约组织,举行了普选并成立了自己的政府。
此后,在联邦德国和东德之间开始着手谈判,以解决统一的问题。
在谈判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异。
最终,在10月3日,德国在一场盛大的场合下,完成了统一进程。
二、德国统一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角度来看,德国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德国统一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影响。
联邦德国的宪法被更新,以适应所有德国公民的需要,就连远在东德的人们都可以享受宪法的福利。
这对于许多东德人来说,是无与伦比的机会,因为他们终于可以通过民主方式来实现他们的意愿。
其次,经济上,德国统一也带来了改变。
统一对联邦德国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德国统一后的几年里,联邦德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东部地区的建设,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帮助失业人员找到工作。
此举对于统一后,困难重重的东德经济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文化层面上,德国统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德,许多文化传统被宣扬并流传至今,这些文化传统的维护带来了巨大价值。
大量的艺术家,音乐家等在东德出生和成长,他们的艺术作品在统一后不断得到展示,这样一来,德国在整个欧洲艺术领域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最后,德国统一也产生了社会上的改变。
虽然在一些东德地区,社会问题依然存在,但是相比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东德的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西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1948年苏联全面封锁西柏林(苏联全面封锁西柏林)
二战结束后,曾是反法西斯盟友的西方与苏联开始反目为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发动“冷战”。
苏联也不甘示弱,组织起社会主义阵营与之针锋相对。
战败的德国成了双方对峙的前线。
▲“冷战”拉开帷幕,德国被“一刀切开”二战中的盟友一夜变成“冷战”对手,极大地影响了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
不过比起同盟国,战败国德国在风云突变中,反而显得更加无所适从。
德国投降后,被美苏英法四国按计划分区占领,作为德国心脏地区,柏林也逃不过被盟军分割的命运。
冷战开始后,德国与柏林身不由己地被这四大占领国卷入其中。
▲东西柏林示意图,苏占区为东柏林,美英法三国占区为西柏林柏林因为在苏占区内,如此一来苏联占领区又多了一块资本主义插在苏占区里的飞地,西柏林。
这就令苏联无比头痛,意欲将西柏林从地图上抹去而后快。
苏联曾经三次对西方施压,引发了三次“柏林危机”,试图让西方退出被苏联势力范围包围的“孤岛”西柏林。
▲苏联意图把这块飞地从地图上抹去然而历史证明苏联的失败,直到两德统一,西柏林一直在西方的掌控下。
在西柏林那段被包围的艰难时期,西方国家是怎么给西柏林“输血”,从而让它留存下来的?一、夹缝中诞生的西柏林1945年,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美苏英三国也开始讨论如何处置战后德国,开始的方案是彻底肢解德国为数个国家,但随着战局变化,英美和苏联都希望战后拉拢德国对抗对方,便一致认为德国仍应统一,前提是要三国分区占领。
▲柏林战役尾声,苏军在德国国会大厦上插上红旗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三国基本确定了占领方案:苏占东部,英占西北,美占西南。
后来又加入法国,占西部。
不过最重要的精神不变:德国及柏林要被多国分别占领。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示意图1945年5月,盟军已经攻入德国本土,苏军在此时抢先攻克柏林和德国东部地区。
而英美盟军也已经占领德国西部南部,推进至柏林附近100公里。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两军如此急切地进攻,也是为了战后能够凭实际占领巩固甚至扩大在德国的利益。
苏联占领柏林
苏联占领柏林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红军迅速推进,最终于1945年5月主导了对柏林的战役,成功占领德国首都。
苏联占领柏林是二战末期的重要事件,对于欧洲战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背景、战役进程以及占领后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背景苏联占领柏林的背景是二战期间的激烈战斗。
1941年,纳粹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开始了东线战场的战斗。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苏联与德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包括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
这些战役对于苏联军队的士气和实力有着极大的影响,最终也为苏联占领柏林打下了基础。
战役进程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发起了对柏林的攻势,开始了柏林战役。
苏联的主要目标是占领柏林并将德国完全击败。
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攻势阶段和最终攻占柏林。
在准备阶段,苏联红军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物资补给、调整战略部署和加强军事力量等。
他们充分利用了军事优势和战术上的灵活性,为后续的攻势做好了准备。
随后是攻势阶段,苏联红军以庞大的兵力和火力展开了对柏林的猛烈进攻。
他们遭遇了德国防线的顽强抵抗,但最终成功地穿越了德国的防线,向柏林城内推进。
最终攻占柏林的阶段是战役的最高潮。
苏联红军与德国军队在柏林的城区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异常激烈。
在苏联红军的坚持和奋战下,最终于1945年5月2日成功占领了柏林市中心。
占领后的影响苏联占领柏林对于二战战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柏林的占领标志着德国纳粹政权的覆灭,也象征着德国战败的实质性结束。
这为二战的正式结束打下了基础。
其次,苏联对柏林的占领进一步加剧了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作为二战胜利国家之一,苏联在战后的讨论中要求在柏林设立一个由苏联主导的军事管理机构,这使得柏林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
最后,苏联占领柏林的影响还体现在柏林墙的建立上。
为了阻止东德人民逃往西德,苏联在1961年建立了柏林墙,将柏林分割为东西两部分。
柏林墙的存在直到1989年才被推翻,成为冷战时期的象征之一。
历史二战二战后的德国历史大事一览表
历史二战二战后的德国历史大事一览表二战德国历史大事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波茨坦会议,确定德国由苏,美,英,法四大战胜国分别占领。
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诞生。
波恩(Bonn)被定为临时首都,首任联邦总理为阿登那(Adenauer),联邦总统为豪依斯(Heuss)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VolksrepublikDeutschland)成立,第一任总统为威廉。
皮克(WilhelmPieck),总理为格罗特渥(OttoGrotewohl) 1957年3月在罗马签定欧洲共同体条约,联邦德国是欧共体创始国之一 1961年8月民德总理乌布里希下令修筑柏林墙,切断动德与西德的交流,来往线路,冷战局势进一步加剧1972年12月签定两德基本条约,西德勃兰特政府实施新东方政策,东,西方出现缓和迹象。
1973年9月两德同时加入联合国1989年1月民德总理昂纳克宣称“柏林墙还将存在100年”1989年5月匈牙利将匈,奥边界上的铁网拆除,民德居民涌入西德1989年10月7日民德40年国庆,东柏林,莱比锡(Leipzig)等大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高喊“我们是人民”,“我们是同族人”等要求重新统一的口号1989年10月18日执政18年的统一社会党主席昂纳克下台,政府被迫解散1989年11月9日东柏林居民冲击柏林墙,临时政府总理莫德罗被迫宣布大墙开放,群情振奋。
1989年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德国同意十点纲领。
1989年12月正式开放柏林市勃兰登堡大门。
勃兰登堡大门成为德国重新统一的象征 1990年2月科尔总理和根舍外长访问苏联,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为德国重新统一开放绿灯 1990年3月18日民德举行首次民主大选,以基督教民主联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东德德国联盟党获胜,准备组阁1990年5月5日在波恩召开首次2+4会议,会谈德国统一的外部条件。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根据二战时 盟国的有关协定,柏林被苏美英法四国 分区占领,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 为美英法共同占领。1948年,东西柏林 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苏 联从水陆两路封锁西柏林,后解除封锁。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东柏 林成为其首都。但西柏林实际上依然为 美英法三国共同控制, 虽然联邦德国基本法和西柏林宪法 定西柏林 联邦德国的 , 但 ,西 三国 为 定同柏林的 实 , ,但 为西柏林 联邦德国 有 关 ,同意西柏林 法 和 制 同联邦德国 。 1961年,为 民主德国 民 ,民主德国 东柏林的 的柏林 ,正式 为 法 西 民主 。 至柏林 ,两德 。
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
(一)这个时期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转变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 义国家。1968年通过第二部宪法明确规定,民主德国“是城乡劳动者在工人 阶级及其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 与建立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相适应,这个时期的政治管理体制加强了中 央集权。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变化和特点: 1、明确规定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是执政党,它全面负责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 域的发展。 2、取消联盟党制度,代之以所有政治力量的联合。 3、进一步削弱地方职权,实行中央集权制。 (二)这个时期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成分日益扩大,并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 位。1964年通过的第二部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阐述是:德意志民主共和 国的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 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下,经济管理制度走向集中化和行政化,并形成一套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市场逐步退化和扭曲, 价格等经济杠杆失去应有的调节作用,行政调节手段取代了经济调节手段。
德国统一的历程
德国统一的历程德国统一是指东德和西德在1990年10月3日合并成为统一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标志着德国在二战后分裂长达四十多年后的统一,也为欧洲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战后分裂到统一的历程、重要事件和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德国统一的历程。
战后分裂和随后的冷战形成了德国分裂的背景。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割为苏联占领区、美国占领区、英国占领区和法国占领区。
1949年,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而西占区则组建了联邦德国(西德)。
两个政权的形成代表了东西方政治体系的分裂,进一步深化了冷战的对立。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德和西德之间的矛盾逐渐明显。
东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政府控制经济和媒体,限制公民自由。
而西德则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拥有相对自由的政治制度。
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差异,东德的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失,成千上万的东德公民逃往西德。
此外,西德政府也积极推动东德的自由化和民主改革。
东德政权的崩溃始于1989年的民主化浪潮。
数以万计的东德公民在柏林墙倒塌前后走上街头,要求自由和民主。
东德政府在面临民意压力下开始松动对人民的限制,然而无力控制危机局势。
媒体的自由和民主的呼声变得愈发高涨,东德的统治政权走向瓦解。
在这个过程中,东德政府的领导人埃尔里希·阿普纳赫下台,由新政府掌权。
与此同时,西德政府和国际社会纷纷表达了支持德国统一的立场。
经过艰苦的谈判,两德政府于1990年建立了德国统一委员会,开始协商有关统一事宜。
而在同年10月3日,东德正式加入西德,成为统一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国统一为德国和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对于德国人民来说,统一意味着重聚家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以及实现历史使命的梦想。
然而,在统一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东德的经济衰退、失业问题以及东西德人民的文化和心理差异都成为统一后需要解决的难题。
尽管存在各种挑战,统一的德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1949年5月)背景:1、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大柏林”地区由四国占领2、美苏为建立和发展各自的同盟体系不断加强对抗和争夺,意图使德国变为己方阵营的独立政治力量3、东西方对德和约难以达成,德国分裂状态不断加深4、导火索:西占区“货币改革”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
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公布了“关于改革植国货币制度的法令”;6月21日,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
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苏联得知该计划后,于6月19日提出抗议,占领军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表《告德国民众书》,书中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
6月22日,苏联宣布在东占区和整个大柏林实行币制改革,发行“D”德国马克。
次日,两种货币在大柏林同时流通,造成混乱;美英法并于同一天宣布在西柏林也将实行币制改革,流通“B”记德马克。
过程:1、苏方措施:封锁西柏林与西占区间水陆交通2、美国坚守西柏林:非军事行动:大规模空运与反封锁行动军事行动:向西德地区增兵进行军事威慑,原子弹(“烤肉机计划”:美国的这项举措对苏联产生了巨大压力,使其不敢轻易将事态扩大。
3、苏联策略的改变:经过秘密谈判4、1949年5月5日达成协议:决定从5月12日起,双方取消一切有关交通运输的限制。
结果:世界航空史上规模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柏林空运也随之而告终。
在前后11个月的空运中,美、英等国总共出动运输机高达27.8万多架次;平均每天飞往西柏林的运输机有599架;累计运至西柏林的物资总重量高达232.6万多吨;运输机每天消耗燃料量为60万加仑;美、英两国空军由于飞行事故损失了7架运输机,70名机组成员殉职。
然而,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斗争绝未就此平息。
德意志的发展历程
德意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时间跨度为962年到1806年。
第二阶段是德意志帝国时期,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间从1871年开始,一直到1918年结束。
在这一阶段,普鲁士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击败奥地利,随后在1871年统一了德意志各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这个帝国在1914年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最终在1918年战败。
第三阶段是纳粹德国,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时间从1933年开始,一直到1945年结束。
在这个阶段,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最终在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
战争结束后,德国被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国占领,并由它们组成的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
随后,德国在1948年被划分为两个主权国家,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直到1990年10月3日,德国才再次统一。
为什么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冷战有哪些表现形式?
德国分裂可以被看作冷战的产物,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后二战德国形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
占领并分割为四个占领区,由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负
责管理。
这种分割产生了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的形成。
2.冷战对立: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代
表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德国的分裂代表了这
种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东德成为社会主义德意志共和国,
受到苏联的影响,而西德则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
方国家的一部分。
3.铁幕的建立:冷战时期,欧洲出现了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
态分割,被称为铁幕。
德国的分裂成为铁幕的一部分,东
德属于苏联影响的东方阵营,而西德则属于西方国家的阵
营。
4.柏林墙的建立:冷战时期,为了阻止东德人民逃往西方,
东德政府在1961年建立了柏林墙。
这道墙成为分隔东西
德的具体物理障碍,直接象征着冷战期间德国分裂的现实。
5.西德的加入北约与东德的加入华约:在分裂期间,西德加
入了北约,成为美国和西方盟友的一员。
而东德则成为华
约国家,受到苏联和东方阵营的保护。
因此,德国分裂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它象征了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分割,并成为整个欧洲地区紧张政治对峙的一部分。
只有冷战的结束和苏联解体后,德国在1990年重新统一成为一个国家。
德国分裂历史作文
德国分裂历史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德国的分裂是一段充满波折与戏剧性的篇章。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分区占领,这一占领方式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当时,整个德国仿佛被置于一个巨大的棋盘之上,各方势力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在西部,美英法占领区逐渐走向联合,形成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德。
而在东部,苏联占领区则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
这一分裂,就像是在一个大家庭中突然竖起了一道无形的高墙,让原本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们分隔两地。
就拿柏林来说吧,这座曾经统一的城市也被一分为二。
柏林墙的建立,成为了德国分裂最直观、最令人痛心的象征。
那柏林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堵墙,它高大、坚固,充满了冰冷的铁丝和瞭望塔。
我曾看过一些关于柏林墙的老照片,那上面的每一块砖头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分离的痛苦。
墙的两边,人们的生活截然不同。
在西德,经济逐渐复苏,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和商品琳琅满目。
而在东德,虽然也在努力发展,但受到种种限制,生活相对艰难。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对恋人,一个在东柏林,一个在西柏林。
他们每天都来到墙边,隔着铁丝网倾诉着彼此的思念。
那种无奈和痛苦,真的让人心里发酸。
还有一位老人,他的子女在墙的另一边,他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却总是每天蹒跚着走到墙边,就为了能离自己的孩子近一点,哪怕只是近一点点。
当时,为了跨越这道墙,很多人想尽了办法。
有人试图挖地道,有人自制热气球,还有人趁着夜色冒险攀爬。
那些成功穿越的人,他们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部传奇。
但更多的人,却在尝试中被抓住,面临着严厉的惩罚。
东德为了阻止人们逃往西德,不断加强对柏林墙的防守。
而西德这边,人们则举行各种抗议活动,呼吁实现德国的统一。
那段时间,整个德国都处于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中。
在经济方面,西德凭借着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自身的努力,迅速发展成为欧洲的经济强国。
工厂里机器轰鸣,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德国被占领,为何被四国【图片视频声音】这4国将分兵把守德国在纳粹扩张以前的领土。
纳粹的扩张是以1937 年吞并奥地利为开端的。
占领区划分如下:东部为苏占区;西北部为英占区;西南部为美占区;西部为法占区。
联合国这个行动辩解说:“这是因为没有一个能维持秩序的德国中央政府。
”柏林宣言的其它条款包括:如彻底拆毁德国所有的军工厂;释放纳粹政府的战俘,撤回德国边境以外的所有德军,逮捕所有战犯嫌疑的纳粹分子;强烈警告企图毁掉第三帝国档案馆的人等。
1948年3月20日,苏联反对美英法3个占领区合并,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该机构自此停止工作Q 日本未被瓜分实际上苏联当时占领了一部分日本的领土,也就是整个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
但是苏联把占领上述地区理解为收复日俄战争中的失地,这样苏联就“顺理成章”的兼并了这两个地区,而不像美国那样仅仅实施军事占领。
让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
在1945年7月17日-8月2日举行的波茨坦会议上,同盟国发布了波茨坦公告,确定日本投降的条件。
此时美国制定了毁灭行动(Operation Downfall),准备登陆解决掉日本,该行动由奥林匹克行动和王冠行动两部分组成,计划于11月展开。
不清楚苏联是如何知晓这一计划的,总之苏联决定抢先下手,夺取日本的北海道,至于为什么是北海道而不是日本全境,我们一会儿再说。
在苏联人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八月风暴行动猛攻下,日军根本无力招架。
眼看前途无望,日本遂宣布投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并不是单方面向美国投降,而是同时向美英中苏四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 5日,天皇通过广播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5日7时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同时宣布已接受日本投降。
但是此时中国的国民党、共产党和苏联三方正忙于争抢地盘,所以谁也没有停手,还在进攻日军。
直到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字才算结束。
8月18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下令满洲地区及朝鲜北纬38度线以北的日军解除武装,停止战斗。
同日苏军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北部。
8月19日,溥仪等人在奉天机场被红军俘虏。
同一时间,蒙疆也被红军和蒙古军队占领。
8月20日,苏军占领新京、奉天、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
8月22日,苏军占领旅顺、大连。
然而就在这跑马圈地的关键时刻,苏军忽然因为战线拉得太长而跑不动了。
就在苏军喘气的工夫,美军风风火火的赶到了,他们于9月8日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
于是苏美两国以北纬38度作为双方占领区的分界线。
另一方面,8月25日,苏军占领库页岛南部。
8月28日到9月1日苏军占领了择捉、国后和色丹岛,9月3日到5日占领齿舞群岛。
这一路苏军同样因为错过时机,未能如愿夺取北海道。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当时苏军的作战意图。
历史上俄国是和中国一样的地主老财型路上殖民国家,它对外扩张的目标以周边地区为主,旨在拓展本土的疆界,而不像英法那样出于商业目的争夺海外领地。
继承俄国后,苏联也不例外,二战末期,苏联在东方的战略重心以外蒙、中国东北和俄国在日俄战争中丧失的领土为主。
苏联最终得到了雅尔塔会议中西方列强同意给予苏联的利益:外蒙古独立、苏军攻占了整个库页岛、千岛群岛、旅顺口和大连,并且夺取了南满铁路的控制权,此外还有朝鲜半岛北部。
在苏联撤出满洲前,大规模拆运满洲地区的工厂、机器、铁路设施,并将满洲各公私银行的贵金属、债券、纸币运往苏联。
根据日本资料统计,苏联从满洲拆运的资产价值合1946年的5,340,714,845日元,相当于当时的1,363,484,499.92美元。
苏联与日本在二战中并没结下深仇大恨,并且是苏联首先撕毁《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进攻日本的。
苏联在八月风暴中可谓大捞了一笔,远比占领资源匮乏、满目疮痍的日本本土要实惠得多,也名正言顺。
日本被迫在战后宣布放弃对库页岛的领有权,虽然还声称领有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但无论是苏联还是后来的俄国从来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松过口。
至于北海道,打开地图看,不难发现它与千岛群岛近在咫尺,离库页岛也很近,并且日本政府开发北海道的历史并不长,始自从明治维新之后。
关于楼下朋友的解答,这里逐条指正:第一,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美英中苏四国无条件投降,这是无可置疑的。
美英中苏四国当天即接受日本的投降,理论上战争至此结束。
因此并不存在美国违反雅尔塔公告,同意日本有条件投降的问题。
允许日本保留天皇制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的事情。
第二,苏日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联接受日本投降之后就终止了。
但是苏联都没有停止军事行动,一方面苏联还在忙于抢夺地盘,另一方面部分日军接到无条件投降的命令较晚。
因此苏联仅在占守岛遇到一定的抵抗,随后攻占北方四岛的行动中日军均未抵抗。
苏军攻占齿舞群岛是在9月5日,而美日代表在密苏里舰上签字是9月2日。
所以苏军之所以未能攻占北海道,不是因为美日议和,而是因为美军已经占领了北海道。
战争状态虽然停止了,但是苏日双方之间还保持敌对状态,不仅苏联,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参战国,没有一个国家和日本恢复了正常关系。
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46年12月31日才宣布美日两国已经不处于敌对状态。
1951年9月8日日本与各国签订《对日和平条约》,该条约于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这才标志着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恢复正常。
苏联、波兰、捷克、朝鲜和韩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中国当时也没有签约,但是在该条约生效前几个小时,中华民国和日本单独签订了《中日和平条约》,又称《台北合约》。
第三,所谓的雅尔塔会议占领分区图,应该是无聊者的胡闹。
雅尔塔会议并没有做出关于分区占领的具体规划。
并且雅尔塔协议规定允许苏联占领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作为苏联出兵的回报。
换句话说,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划归苏联版图,而不再属于日本,协议又怎么会把千岛群岛画进了所谓的“日本分割占领案”。
美国也正是因为这一承诺,而没有染指千岛群岛。
2·东德空军守卫无论如何,柏林墙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而且,是喜剧性的结束。
人间的故事,如柏林墙这般悲惨的并不少,能够最终这样收场的,已经很不错了。
柏林墙(The Wall Remains)建成后,勃兰登堡门被隔在大墙以东几十米,成为柏林墙的象征地段。
1990年柏林墙倒塌时,这里又成了欣喜若狂的柏林人的聚集之地,成了德国统一象征。
此主题相关图片3·共产政权为何被抛弃大学最近做了一份调查统计,结果是大多数的前东德人认为共产时代的日子要比现在的生活好太多了。
还有,大多数的前东德人也认为自己出身前东德是一种荣耀。
这些人并非是失业或不得志的人,多数是在统一后过起中上阶级的一群。
统一对前东德人究竟是怎么回事?说来颇为矛盾。
在柏林墙倒下那年,十岁的贝格和父母搬到西德,从国小一路读到高中,随后又出国上大学,今天,30岁的他看起来比西德人更西德,不但有高薪任务,英法文都讲得很道地,动辄大把消费或旅行渡假,但他却肯定表示,「我不觉得统一后的生活有什么好」,他反而认为,前东德的生活属性丰富又实在。
贝格认为,以前东德虽是极权统治,统一后的德国也一样,由金钱这种新极权统治,而大家所诟病的东德秘密警察制度,今天的德国也有萧伯乐(内政部长),对移民及犯罪的监控不比过去东德松多少。
按照贝格的说法,极权与自由其实是相去不远,端视你怎么感受。
何况,经济萧条,前东德人失业率又高,许多前东德人虽然有了新护照,但没钱旅行,「一样也是不自由」。
很多人认为,以前东德是过水深火热的日子,还好后来统一了,要感谢西德人把东德人解救出来,贝格说这是他最不能同意的想法。
按照柏林自由大学的调查统计,57%的前东德人认为,过去的生活远比统一后的生活好得多,而49%的人认为,前东德的生活有缺点,但毕竟还是优点多。
有8%的人认为前东德的生活零缺点,宁可回去过那样的生活。
看法和贝格一样的前东德人愈来愈多了,负责调查报告的学者史洛德指出,前东德人面对现今对极权或秘警制度的批评指责,都会当成是对他个人的人身攻击,而像伯格那一代年轻人其实对前东德体制感受不深,并未经历极权的不幸,所以不但不能也不愿意面对前东德的黑暗面。
新一代的前东德人只停留在前一代人留给他们的缅怀情绪,完全忘了极权与自由的差别。
荀恩是另一个例子,今年51岁的他,统一后仍留在德东,一路也走得相当顺遂,但他不认为这与统一有什么关系,他说,围墙若未倒塌,他一样也会成功,因为他积极上进,若在彼时,顶多他旅行的地方变成莫斯科或布达佩斯,而不是今天的南非和蔚蓝海岸,他一样会买保时捷车,他的朋友一样会当上邦主席或党团秘书什么的。
荀恩今天过的是富庶生活,但他怀念从前东德节约省钱的露营或朋友聚会,他说,那种团结一气和同志情谊再也没有了,连钱也没法买回来,今天的德国法律严谨,人们非常冷漠,「人人都说谎,人人都虚伪」,这种生活那有可能比过去好?柏林自由大学学者史洛德指出,前东德人缅怀故乡,回忆过去的美好,但当年,多少人为了投奔自由而丧失性命?秘警制度又害死多少人? 20年前的今天,前东德人如何拥挤逃命般退出前东德?宣布两德统一时又有多少人痛哭失声?人们常喜欢回忆美好,不喜欢回忆痛苦。
不过,以前东德的生活是否真的那么不美好,看来也令人深思。
4·法德联合1、首先,法德两国的历史宿怨主要是由于争夺殖民地造成的,二战后殖民地都独立了,两国没殖民地可争,最主要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样为他们走向联合清除了历史障碍。
2、经济上,由于丧失了广大的殖民地,两国都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局面,而偏巧两国的资源具有互补性,德国有人力有矿产,法国有资金,于是两国一拍即合,形成了经济上的联合体。
3、政治上,二战后法德两国作为欧洲大陆国家,必须直面苏联的威胁。
一旦开战,苏军可能从德国一路西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全境,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抵挡苏军的进攻。
因此法德两国必须在政治和军事上协调一致才能抵挡苏联的压力。
于是,法德就在二战后走向联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