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PPT精选文档
【太阳】
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次数:30~50次。
主治: 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 感、内伤; 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 强疗效。
【人中】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 池、推天柱等。 镇惊通窍 按揉百会、揉迎香。
升阳举陷 按揉百会。
谢谢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坎宫(阴阳)】
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 分阴阳。 次数:30~50次。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 感表证及内伤杂病; 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穴合用。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 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 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 次数:30~50次。
小儿推拿图解 PPT课件
二、临床表现
1.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喷嚏,流清 涕,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脉浮紧,指纹红。
2.风热感冒 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鼻塞流浊涕或脓 涕,痰黄,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鲜红。
三、推拿治疗 治疗原则:祛风解表 基本方: 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穴各1分钟,掐揉耳后高骨10遍) 改良黄蜂出洞法(依次掐心经、内劳宫各9次。捣小天心30~40次,掐揉总
4、肃洁原则 肃为整整齐齐,洁指干干净净。小儿生就“脏气清灵”。 整齐与干净是健康的标准。肺失肃洁则咳喘,脾胃不肃洁则吐泻,肾 不肃洁则淋浊,肝不肃洁气郁痰生,心不肃洁痒疮痛疹。因此,治疗 疾病的本质就是要祛邪和整顿,使之肃洁。
5、协调原则 人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阴阳等构成的统一体。 人的任何一种功能,一种姿式和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脏器完成的,都 是若干脏腑和若干组织共同协作的结果。
8.上肢部穴位(特定穴),无分男女,习惯只推左侧;其它部位一 般用双穴,如揉太阳、揉乳根乳旁、揉迎香、揉肺俞等。
9.推拿穴位时,一般配用推拿介质,如滑石粉等,其目的是润滑患 儿皮肤,防止擦伤,提高治疗效果。
10.急性传染病患儿应隔离推拿,以防交叉感染。
三、小儿的生理病理与推拿的关系
一、 生理特点与推拿的关系: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说明小儿对外界环境依存性强, 哺育与调护极其重要。外界各种因素,从自然气候、环 境到哺育者对小儿的感情、付出和态度,如抚摸、拥抱、 亲吻、表情,甚至连所唱儿歌、所讲故事等都能深刻地 影响小儿身心。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不打针、不用药的中 医外治方法,既能调身又能调神,其防治疾病和治未病 的目的非常明确,有助于小儿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
2、“生机勃勃,发育迅速”强调小儿吸收快、代谢快、排 泄快,对外界物质与信息接受快、反应快和利用快。所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胸腹部穴位课件
推拿过程中注意宝宝保暖,避免宝宝受凉 ;推拿后可适当给宝宝喝些温水,有助于 软化粪便。
THANKS
感谢观看
用掌心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环形揉按, 力度适中,每次按摩1-3分钟。
功效
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理 气止痛的功效,对于小儿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有较好的 治疗效果。
神阙穴
位置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
功效
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消 化不良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禁忌症
对于骨折、皮肤破损、高热惊厥等急性病症,以及某些慢性疾病 如肿瘤等,不宜进行小儿推拿。
注意观察反应
在推拿过程中,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 情况应及时停止并咨询专业医生意见。
05
胸腹部穴位推拿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儿消化不良的胸腹部穴位推拿
01
02
03
04
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 下降等。
关元穴具有温肾壮阳、培 元固本的功效,对于小儿 遗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
用掌心或指腹在穴位上做 环形揉按,力度适中,每 次按摩1-3分钟。
03
胸腹部穴位推拿手法
推法
总结词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沿着固定方向,缓慢推动穴位。
详细描述
推法是一种基本的按摩手法,通过用指腹在穴位上施加适度 的压力,并沿固定方向缓慢推动,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 流通。在胸腹部推拿中,推法常用于促进消化、缓解腹胀等 。
推拿穴位
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等 。
注意事项
推拿过程中注意宝宝保暖,避 免宝宝受凉;推拿后可适当给 宝宝喝些温水,有助于补充体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次数】按揉30〜50次
图1-4-31 揉大椎
腰背部穴位
3、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 峰连线之中点,肩 部筋肉处。属足少 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 、中二指对称用力 提拿肩井,称拿肩 井;用指端按其穴 ,称按肩井。
。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
分推,称开胸;若沿胸肋分推后, 再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 部,称为开璇玑。 【次数】开胸5次,开璇玑50次。 【功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消食止泻。
胸腹部穴位
﹡ 13、上脘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
,称揉上脘,用四指柔,称摩上脘。 【次数】揉100次;摩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 【操作】医者用中指
或拇指端揉,称揉 龟尾 。 【次数】揉100~300 次。 【功用】通调大肠。
图1-4-39 揉龟尾
腰背部穴位
10、三焦俞 【位置】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揉法,称揉三焦俞。 【次数】揉100次。 【功用】调理三焦,通利水道,补益元气
。
腰背部穴位
指、示指挤捏。 【次数】揉20-30次。挤捏至皮肤呈
紫红色。 【功用】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头面部穴位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
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
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功用】开窍醒脑、
安神。
图1-4-8 掐山根
头面部穴位
﹡6、水沟 【位置】人中沟上1/3
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如上图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
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
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
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内八卦
位置:掌中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 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穴即在此圆圈 上
操作:运 次数:100~50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 应用:善理气机。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本节两旁陷中。 操作:揉二扇门、掐二扇门。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中。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应用:伤风、感冒、发热无汗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心经
位置:手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向心推--补心经;离心推--清心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清热退心火 应用:高热面赤、神昏烦躁、口舌生疮、小
便短赤、惊风、惊吓
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
经代之,以防扰动心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肺经
应用: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 渴、弄舌、惊风、口舌生疮、咳嗽、痰喘、咽 痛等症。
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卫分、气分之热,虚、 实热皆可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肘关节推至掌根--称退六腑。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应用:高热、烦渴、惊风等一切实热证。
小儿推拿常用穴 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
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 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专用 多分布在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以手掌与手背为
多,----“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点、线、面形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天门
位置: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
门”。 次数: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2.gif" width=130 height=150>穴位:百会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按揉30次。
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3.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4.gif" width=175 height=138>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5.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6.gif" width=120 height=141>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小儿推拿穴位图
小儿推拿穴位图拿风池揉肺俞推三关揉大椎手掌面重要穴位1 脾穴:拇指外侧2 胃穴:大鱼际赤白肉际处拇指根到腕横纹头3 大肠穴:食指桡侧4 肝穴:食指掌侧5 心穴:中指掌侧6 肺穴:无名指掌侧7 肾穴:小指掌侧(第一关节缝)也叫夜尿点;指尖为肾顶8 小肠穴:小指尺侧9 板门:大鱼际正中10 内劳宫:与外劳宫相对11 八卦:手心正中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为半径12 掐四缝:1、2、3、4、5指各关节13 四横纹:2、3、4、5掌指交界处14 小横纹:小指根下,掌指横纹稍外侧15 小天心:大鱼际与小鱼际交界处16 运水入土:自小指尖偏尺侧到大指根,呈一弧形曲线17 阴阳穴:小天心两侧,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手背面重要穴位1 外劳宫:手背三四掌骨之间(二分之一处)2 二人上马穴:手背四五掌骨小头之间3 一窝风(或乙窝蜂):手腕横纹正中4 阳池:一窝风上两寸(成人外劳宫穴)5 威灵穴和精宁穴:手背外劳宫两侧(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正中)6 五指节:手指各关节处手臂重要穴位1 天河水:前臂尺桡骨之间,从腕横纹正中到肘横纹正中2 退六腑:前臂内侧,从肘横纹头推到腕横纹头3 上三关:前臂桡侧,从腕横纹头推到肘横纹头胸腹腰背重要穴位1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2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3 中脘:脐上4寸4 天枢:神阙旁开2寸5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6 定喘: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7 肺腧: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8 七节骨:第4腰椎到尾骨端9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10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11 涌泉:足底人字缝重要补充1 补法:(补)-向心推。
2 泻法:(清)离心推(例外:清天河水,向心推也为泻)。
3 清补:(清补)来回推。
当你搞不清楚该补该泻时,就来回推,这就是推拿和针灸的双向调节功能,也叫平补平泻。
4 人体从上向下为泻,从下向上为补;从四肢根部向手脚指尖方向推拿为泻,反之为补。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
二、大椎
•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 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 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与督 脉之交会穴。
•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 椎、刮大椎之分。按30~50次,揉大 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紫 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
三、肺俞
•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上,右顺时针,左逆时针
按揉50~100次,称揉肺俞。 • 用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穴沿肩胛骨下缘,经肺俞向外下斜方推至两肩胛骨
下角50-100次,推呈“八”字型,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50-100次,推 呈Ⅱ型,称推“介”字。 • 推肺俞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常用手法,可治感冒、发热、咳嗽气 喘、多痰等症。
三、肺俞
四、脾俞
三、脾经
四、肝经
• 【位置】食指指腹螺纹面
• 【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食指螺纹 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或从指端向指根直推,称补肝经;由小儿食 指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100~ 500次。
• 【功效】清肝经: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熄风止痉——惊风、抽搐、烦躁。
摩5分钟 •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 • 【功效】调理脾胃与大小肠蠕动,利于
消化吸收。 • 【临床应用】分腹阴阳用于腹胀消化不
良;摩腹用于腹痛、腹泻。
五、脐
• 【位置】肚脐正中。 • 【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100-300次;或掌摩。 •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 •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小横纹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
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肾顶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
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肾纹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
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运水入土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
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运土入水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
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总筋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
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天河水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1.清天河水: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手部腧穴总图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颈项部穴位定位: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或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功效: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用于遗尿,脱肛等症。
二、囟门定位:1-1.5 岁以前小儿前发际正中线直上约2 寸许未闭合的菱形骨陷中。
功效:祛风定惊,益智健脑,升阳举陷,通窍。
临床应用:重要的儿童健脑益智穴位。
用于夜帝,多动,自闭,久泻,脱肛,遗尿。
三、前顶门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3.5 寸;或于百会前1.5 寸取穴。
功效:镇惊、安神、通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四、高骨(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功效: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头痛,亦能治神昏烦躁等症。
五、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通鼻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
按: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倭病患儿慎用。
六、坎宫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七、天庭(神庭)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0.5 寸。
功效:祛风通络,镇惊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口眼歪斜,头痛、癫痫。
八、天心定位:前额中部,天庭与眉心连线中点处。
1 / 15功效:醒脑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头痛、鼻塞伤风。
九、眉心(印堂)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功效:祛风通窍,明目醒神。
临床应用:治疗惊风,感冒,头痛。
十、精明定位:目内眦稍下方凹陷处。
功效:明目,通窍排脓。
临床应用:用于目疾,小儿泪道阻塞症。
十一、四白定位:两目平视正前方,瞳孔直下 1 寸许功效:明目,润燥,养颜临床应用:用于近视,弱视,斜视,干眼症,迎风流泪,畏光,也用于皮肤干燥,皱纹。
十二、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一、头面颈部穴位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
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
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
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
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
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
“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
头颞(niâ)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
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
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
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
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
“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
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
翳风穴在耳垂后下缘凹陷中。
二、上肢穴位合谷“合”,意为会合;“谷”,意为山谷。
因该穴在拇、食指相合处,形如山谷之中间,故称“合谷”。
十宣(十王)“十”,这里指本穴在双手有十个穴点;“宣”,宣泄,意为有宣泄消除病邪的功能。
所以称为“十宣”,又名“十王”,位于十个手指指甲的赤白肉际处。
劳宫“劳”,意为劳动;“宫”,指宫殿,这里指掌心为心神所居之处。
当手劳动屈指,中指尖所指即“内劳宫”。
“外劳宫”在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应的位置。
神门“神”,意为神明,心藏神;“门”,意为门户。
本穴为心经之原穴,乃神所出入之门户,故名。
“神门”在小儿腕横纹“尺侧”(近小指的一侧)纹头处。
内关“内”,指内侧,因为穴位居于臂屈侧面,即内侧面,与外关穴相对,所以称为内;“关”,指出入要地。
因本穴擅长治疗内脏病,所以称为“内关”。
“内关”在小儿前臂掌侧、腕横纹直上2寸、两大筋之间。
曲池“曲”,屈曲;“池”,水池。
屈曲肘部,横纹端处出现凹陷,形似浅浅的水池,所以称为“曲池”。
池,尚有另外一个涵义,因本穴为系气血汇合之处,似水流汇入池中。
“曲池”位于肘关节外侧,屈肘时,肘横纹纹头的尽头。
臂臑(nào)“臑”,原指牲畜的前肢,此指上臂内侧处。
因穴位于上臂正中线与三角肌下缘相交处,故名“臂臑”。
肩髃(yú)“肩”,指肩部;“髃”,指髃骨,肩胛骨肩峰端。
此穴位于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gōng)骨大结节之间,也就是上臂外展平举时呈现的凹陷处,所以名为“肩髃”。
肩髎(liáo)“肩”,指肩部;“髎”,意为孔穴。
本穴位于肩峰后凹陷中,故名“肩髎”。
三、下肢穴位足三里“足”,指足部;“里”,意为寸。
因本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jìng)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所以称“足三里”。
xx“丰”,意为丰满;“隆”,指隆起。
该穴所在的部位,肌肉丰满而又隆起,所以名以丰隆。
“丰隆”穴位于膝关节下8寸,也就是“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xx“解”,指骨解(骱),即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处;“溪”,溪流,此指凹陷处。
该穴位于踝(huái)关节正中、两条大筋间凹陷处,故称“解溪”。
承扶“承”,意为承受;“扶”,意为扶持,指本穴有承受上身扶持下肢的作用,所以命名“承扶”。
“承扶”穴位于臀横纹中点。
委中“委”,意为弯曲,这里指膝弯部;“中”,指中央。
“委中”位于膝关节后方、腘(guó)横纹之中点处,所以称为“委中”。
居髎(liáo)“居”,与“倨”的意思相通,即蹲下;“髎”,这里指空隙。
在蹲下时,股部出现凹陷处就是本穴,所以称“居髎”。
环跳“环”,为圆形,指臀部;“跳”,跳跃。
因为本穴在臀部(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dǐ)管裂孔连线的外处),又治疗下肢活动方向的疾病,所以称为“环跳”。
阳陵泉“阳”,指外,这里指小腿外侧面;“陵”,指高突处,这里指腓(fãi)骨小头;“泉”,指凹陷部。
本穴在位于膝关节外侧向下、腓骨小头(膝关节外侧一个小的突起)前下方凹陷处,所以叫“阳陵泉”。
三阴交“三阴”,指足部三条阴经(肝经、脾经、肾经);“交”,交会。
该穴是足部三条阴经交会的地方,所以称“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
涌泉“涌”,指水向上冒;“泉”,泉水。
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故名“涌泉”。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脚掌正中凹陷处,也就是“人”字凹陷处。
膝眼“膝”,指膝部;“眼”,此指凹陷处。
该穴在膝部两侧凹陷处,所以称为“膝眼”。
髌(bìn)骨(膝关节前方)正下方是髌韧带,其外侧凹陷处是“外膝眼”,内侧凹陷处是“内膝眼”。
四、胸腹部穴位天枢“枢”,意为枢纽。
本穴在上下腹的中间(肚脐旁开2寸处),具有转运中下焦气机的功能,恰如枢纽一样,所以称为“天枢”。
天突“天”,这里指天气,即自然界的气;“突”,意为烟囱,这里指通道。
该穴位在咽喉上(胸骨柄上窝凹陷处),即是与天气相通的通道,所以称为“天突”。
气海“气”,指元气;“海”,意为汇聚之处。
该穴位于脐下1.5寸,为元气汇聚的地方,所以称“气海”。
xx(quâ)“神”,指神气;“阙”,指门楼,牌楼。
神阙是指神气通行的门户。
中脘“中”,中部;“脘”,指胃腑。
古人认为该穴在胃腑的中部,所以称为“中脘”。
中脘穴在肚脐上4寸。
膻(tán)中“膻”,指胸部;“中”,意为中央、中点。
该穴位在前胸正中线上,两连线的中点处,所以称为“膻中”。
五、背部穴位肺腧(shù)“肺”,指肺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肺脏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肺腧”。
肺腧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厥阴腧“厥阴”,指手厥阴心包,意为本穴和心包相对应(心包是心脏的外围部分),是心包气血输注的地方,所以称为“厥阴腧”。
厥阴腧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心腧“心”,指心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心脏之气转输的地方,所以称作“心腧”。
心腧穴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肝腧“肝”,指肝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肝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肝腧”。
肝腧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腧“脾”,指脾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脾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脾腧。
脾腧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肾腧“肾”,指肾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肾脏之气转输之处,故名“肾腧”。
肾腧穴位于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大肠腧“大肠”,指大肠腑,“腧”指转输之处。
本穴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大肠腧”。
大肠腧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长强“长”,这里含位置高、统率的意思;“强”,强盛,盛大。
本穴为督脉的第一穴,督脉统率所有的阳经,是阳经之长,气血强盛,所以称它为“长强”。
夹脊(xx夹脊)“夹”,从两相对的方向固定不动;“脊”,指脊柱。
此穴在脊柱两旁,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均有,好象在两旁将脊柱夹于其中,所以称“夹脊”。
传说本穴是东汉名医华佗发现的,所以又名“华佗夹脊”。
具体位置在背部正中线第1胸椎至第5腰椎、旁开0.5寸处。
肩井“肩”,指肩部;“井”,意为凹陷。
该穴在肩部的凹陷处,所以称“肩井”。
风门“风”,指风邪;“门”,意为门户,古人认为此处是风邪出入之门户,所以称为风门。
“风门”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