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回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回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回读教学设计一、初读交流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中,我圈画了许多地方,了解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你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这样的感受吗?现在是否有新的感受呢?活动目的: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出下面的分享交流话动----读文知史,读书识人。
二、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读史的方式有很多,阅读传记、实地考察、参观历史纪念馆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了解历史的方式。
在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同时,老师有机会走进了延安革命纪念馆。
在这里,老师发现和这段“红色岁月"有关的很多展品,都曾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出现过。
现在,我们一起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来走进这座革命纪念馆。
01我来猜展品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根据目录猜一猜:1. 这座革命纪念馆可以设置哪些展厅?(如“长征历史”展厅)2.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介绍,猜一猜这些展厅中会陈列哪些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展品。
出示部分展品照片,如红军过草地时的草鞋、破旧的武器、简单的装备等,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些展品后的感受。
活动目的:了解学生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内容的知晓程度,通过轻松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兴趣,同时由展品引出下一环节----“物"后的“人”。
02我来设计人物塑像装备简陋,红军却能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实现伟大的胜利。
这告诉我们,决定历史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1. 由老师的阅读感受引出交流活动。
教师笔记:埃德加斯诺所描绘的红色中国是如此真实,我们从中收获了许多,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革命先辈以及他们对中国的热爱有了深刻的认识。
埃德加·斯诺在书中的描述非常“真实”,文学家曹文轩也认为《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主要来源于一点----真实。
在阅读中,你读到的哪些细节使你感受到了真实呢?请学生交流关于红军将士的真实事件和细节。
【大单元教学】寻梦山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寻梦山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山水之美”,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本单元共入选四篇文言文、五首诗歌。
尽管是大单元教学,以活动为主,但因为本单元都属于文言文教学,因此也不能脱离单篇教学手段。
郦道元《三峡》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景象。
文章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札的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 -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唐诗五首》选入从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
诗歌或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或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或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或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或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
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熟读甚至背诵,以此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受祖国山川风物的灵秀。
二、说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积累: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2. 重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化常识。
3.背诵课文。
4.重点句子翻译。
能力培养:1.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理清课文层次。
3.反复诵读,借助联想想象进入诗文意境,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怀。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山水梦寻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4篇课文中的景物,读准、理解并积累独特的 文言表达。
2.分析观察方法、景物特点及写法,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等角度品析表达效果。
思维目标
1.分析比较4篇课文选景的不同,梳理景物特点,培养对比思维和归纳思维。 2.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骈散结合、对偶韵语等角度分类归纳景物观察方法 与写作技巧,培养归纳思维和想象思维。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梳理课文情景关系,撰写游记,培养归纳思维与想 象思维。
环节二 入境——场景设计
2.根据赏析内容,基于观察方法和描写手法,设计动态场景拍摄脚本。 示例:巴东三峡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1——重岩叠嶂
景物元素 特点 具体场景
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
高山
高耸、绵 重岩叠嶂 延
先远景俯拍“两岸高山”,再延时拍摄从早 至晚的“不见曦月”,突出明暗变化,以及 连绵封闭的视觉效果。
环节二 入境——场景设计
细读本文,提炼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设计奇山异水馆动态 场景拍摄脚本。
示例
观察方法和写作手
具体场景
法
以动写静
山树轩邈;五色交辉
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
以行船视角,选择高耸之态的山 与树,拍摄不断后移的连绵的山 与树,后期增加山和树蔓延,石 壁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动画, 突出动感。
学习资源
壹
贰
贰
《三峡》课 下注释。
工具书:《古 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 书馆,2014 年3月第2版。
知识学习
文言文 用“文言”这种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 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 面语写成的作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目标】1.学会从多方面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寓情于景,尝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4.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二、观察图片来绘景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感受其美。
课件出示:设问1: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预设湖水、植物、太阳。
追问:还有吗?大家往远处看。
预设房屋。
再问:请大家注意,当问你看到了什么时,一定要说具体。
可以说你看到了什么植物,它的形态是怎样等。
预设蒲苇好像在摇动;黄昏前阳光温暖昏黄;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房屋静默着。
设问2:哪位同学能描绘一下这幅图画的景物特征?预设夕阳徐徐落下,水面上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涟漪,一抹一抹的橙红似乎都溶解在湖里了。
湖边的蒲苇随风摇曳、向前铺展,远处的房屋在温暖的阳光下静默着。
追问:此种景色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我想要拥抱它,拥抱这一天里最后一抹灿烂!【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感受画面的景物之美,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描绘美的兴趣与欲望。
三、诵读推敲学写景师:同学们赏读下列语段,推敲推敲,学习其写景方法。
课件出示: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预设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明确描写景物需先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
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更生动形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学习描写景物
善用修辞抓特征 听触嗅味多感官 写之有序条理请 虚实结合有意境 情景交融情韵美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环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 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 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环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动,明 确主旨。
板块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学过的文章中写景片段的回顾与提升,学习了 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学习,在写作实践中灵活 运用了所学方法。 想要写好景物第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仔细视察景物,希望同学们 生活中都能做个有心人,留意身边的风景,然后用我们学过的技能记 录这些景物。
设计意图:小结课堂内容,向学生提出仔细视察景物的希望,避免学 生徒有技能,言之无物。
(3)描写景物要注意融入情感,恰当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观的景物鲜 活起来,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所学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片段,总结景物描写的基 本技能,以读促写,引导学生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知识迁移。
板块五、实战演练 描写你故乡一处有特色的景物,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要求 描写细致、生动,表达你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以作业的情势,巩固所学,引导视察生活,抒发对故乡 的热爱之情。
八、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点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反应客观事物、表达 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活动。而作文一直是学生的一大难题。 教学要常教常新,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备课。教学结束后,反 思整个教学过程,虽不能尽善尽美,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已 基本完成。
本文以对故乡的秋天的热爱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到 下或从下到上,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故乡 不同景物的特点,着力描画了不同时段的三幅秋景图。尤其是 作者把故乡的景物当成有情有味的绝色佳人、婴儿、仙女来写 ,联想丰富,笔法细腻,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了 作者对故乡的秋天的无限赞美之情。修辞的大量运用更是增添 了文章的美感。色彩艳丽,情感浓烈,扣人心弦。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质疑问难,全班交流
基础知识归类梳理
精讲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三峡
第二课时:答谢中书书
第三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第四课时:与朱元思书
第五课时:野望
第六课时:黄鹤楼
第七课时:使至塞上
第八课时:钱塘湖春行
说明
烘托环境、渲染气氛
用以帮助人物表达当时的思想情感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文章综合运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写作手法。
5.让学生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重点、难点与关键
感受文言之美,积累实词虚词,领悟山川之美,体悟作者情怀,背诵精美诗文。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主题:大好河山
能力培养:阅读写景类古诗文,感受山川风物之美,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情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的情怀。
1、注意充分发挥诵读的教学功能,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感。
4、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体式的完整性。
5、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字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教案

写作学写读后感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作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1课时提前一周指导学生阅读《傅雷家书》。
一、导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言外之意是,多读书对写作大有好处。
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得心应手。
其实,读书妙处无穷,书香浸润人生。
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的感悟,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效用,成为我们成长旅途中的路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好读后感。
(板书:学写读后感)【设计意图】从杜甫的名句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读书和写作的辩证关系。
二、了解读后感1.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的关系师:进入初中以来,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名著了,也掌握了不少阅读的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做了不少的读书笔记。
有的在书上画线做标记,有的在书上做批注,有的用笔记本做摘抄,还有的写读书感悟。
设问:你发现读后感和读书笔记有什么关系?预设读书笔记种类多样,但之前所做的读书笔记只能算是一种“低级”的“动笔墨”。
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后,总会有些体会或感想,把这些写下来,就成了读后感。
读后感是一种高端的读书笔记,侧重于记录自我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摘抄、批注或记载。
2.了解读后感师: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在深入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看法,表明自己见解的一类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它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
“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过程与方法:学习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教学难点:通过教材中景物描写的范例,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实现景物描写的生动性、形象性,抒发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高山大川,草原森林……世间万物,千姿百态,自然界的美景随处可见。
我们怎样把自然界的美景写下来呢,今天就来学习《描写景物》。
二、什么是景物描写?(课件出示以下句子)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
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从这个角度讲,叙述,可以视为粗略的描写,描写可以视为详细的叙述。
)很明显,前者是景物叙述,后者才是景物描写;前者虽涉及景物,但只是简单的状态介绍,后者则从形象、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感性的叙述,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三、畅谈自然之景1.展示景物图片,让学生进行描写。
2.请同学展示作品。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四、描写景物技法(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1.景物的特征,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方面。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大意,掌握“ 渡、荆、怜、故”等关键词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画面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离乡思乡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2. 难点: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家乡的经历?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2.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看看诗人在离别家乡时,有着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注不理解的词语。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解释关键词语,如 渡、荆、怜、故”等。
三、细读品味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联诗句,进行深入研读,讨论诗人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 各组分享讨论结果,全班共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变化。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 送别”二字,理解诗人不仅是对自己故乡的告别,也是对青春、对过去的告别。
四、品读鉴赏1.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尝试用语言描绘出诗歌的画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画面美。
2. 分析诗歌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如“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句,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
五、拓展延伸1. 分享其他诗人离别家乡的诗句,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对比理解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生尝试写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小诗,可以借鉴“《渡荆门送别》的写作手法。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业布置】1. 背诵《渡荆门送别》。
2. 阅读其他李白的诗歌,感受其独特的诗风和情感表达。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以将知识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时通过朗读、回忆、比较
前面所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重的课文的不同之处,来进一步掌握说明
文的文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读写字词,能够读准字音,规X书写。
2、通过复习说明文的基本知识,能够说出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通过复习说明文的基本知识,能够说出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复习指导与检测练二
内容: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方法:独学、对学、交流、展示,老师点拨,归纳总结。
时间:5分钟
要求:结合本单元所学课文说出有关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的。
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标题。
2、抓首段。
3、找结尾段。
4、抓关键句。
5、归纳总结。
答题模式:
本文介绍了***的***。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看标题。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
3、结合段落中的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4、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问号,归纳层意,进行综合概括。
惟妙惟肖( ) 某某( ) 郦道元( ) 朝野佥载( )
十二课:
煞风景( ) 魅力( ) 销魂( ) 颐和园( ) 点缀( )
驻足( ) 险峻( ) 重叠( ) 飞瀑( ) 摄影( )
斟酌( ) 媒介( ) 和谐( ) 孕育( ) 搏斗(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黄鹤楼》教学设计

诗歌由遥远的传说写到眼前之景。条理清楚,内容丰富。而加入传说,增加了黄鹤楼的神异感,表现了黄鹤楼历史悠久,诗歌也显得十分厚重。
四、品读诗歌,理解情感
初读诗歌以后,你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有一个字点明了诗人的情感。“愁”。作者因何而愁,你从文中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吗?请同学们先自己品析,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七、教学反思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昏时分,江面上烟波浩渺,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漂泊异乡的人,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为雾霭所隔,望不见而生出无限愁思。
小结:作者凭吊古迹,登高望远,因漂泊在外,思念家乡而愁,作者更因物是人非,世事难料而愁。
二、简介黄鹤楼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最初是军事楼。由于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瑰丽,很自然就成了游览胜地。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新选址、重新修建的。
5、再读诗歌,感受愁情。
深入理解了愁情之后,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气韵和魅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作者简介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少年得志,以为前程似锦,可宦海沉浮,终不得志。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 曹植

《梁甫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梁甫行》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边海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二)诗歌中生字生词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和理解。
(二)诗歌语言的鉴赏和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同学,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特别的古诗《梁甫行》,它的作者可是大名鼎鼎的曹植。
你们对曹植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通过这首诗,一起走进曹植的世界,感受他笔下的边海人民生活。
2. 作者简介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五言诗见长,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曹植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对后世影响深远。
3. 背景介绍《梁甫行》是曹植在魏晋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边海人民因逃避战乱和赋税而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
诗中描绘了他们与自然斗争、与野兽为邻的艰苦境遇。
4. 课文朗读让我们先来朗读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节奏。
注意,朗读时要把握好语气和停顿,尽量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
5. 初步感知(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感受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读《梁甫行》,感受曹植笔下的韵律美。
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音调,尝试体会诗人的情感。
朗读后,我们来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没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印象深刻?2. 逐句解析与讨论我们将逐句解析诗歌。
比如,“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这两句,我们如何理解“八方”和“千里”?它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请大家积极发言,分享你的见解。
写景类诗文阅读方法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课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写景类诗文阅读方法
教科书
书 名: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类诗歌的阅读方法
2.把握景物特征及写作手法。
3.感受山川风物之美,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其次,细读诗文找特征。所谓的景物特征就是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在《与朱元思书》中,水静时,清澈见底,水急处,猛浪若奔。而山势连绵,互相轩邈,作者笔下的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声,如水声、鸟鸣声、蝉声,猿声,这样写,不仅突出了山之奇,水之异,而且显得有声有色。而《钱塘湖春行》它就像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并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常见的春天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而白居易在这首诗中给我们呈现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了这一点呢?是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句诗句中,说“几处”而不是“处处”,说“谁家”而不是“家家”,从这细致入微的用笔就刻画出了生动的初春景色。
最后,精读诗文悟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指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也就是诗文中所有的景物都寄托了作者的情思。在《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但作者没有局限于景物本身的描写,而是透过景物写出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多种感受来传递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之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自身高雅的情趣。在《野望》中,诗人举目四望,看到的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萧瑟的秋景映入诗人眼帘,在夕阳的余晖中,牧人和猎马给这静谧之景带来了一丝灵动。而在这牧歌式的田园景色之中,诗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纵使面对这夕阳下的美景,旁有农人归家的喜悦,但热闹都是别人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内心的孤苦无依,对此诗人只有放声高歌,来怀念古时的伯夷和叔齐,借此来表达自己缺少知音的彷徨和苦闷。而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告诉我们“境由心生”,景因人而异的审美心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13 唐诗五首

13唐诗五首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情绪和记忆。
唐诗中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首,来一睹唐诗的风采。
二、教学开展学习《野望》1.目标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律诗体裁。
◎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韵律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
读准字音:东皋.(ɡāo)徙倚..(xǐ yǐ)驱犊.(dú)读出节奏:按照“二三”式的节奏,注意停顿。
感知韵律特点:相间工整、抑扬顿挫、音律和谐。
◎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一般来说,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把握律诗的结构。
元代范德机的《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一首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
2.目标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ɡ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王绩曾三仕三隐,一生郁郁不得志。
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背景链接唐贞观初年,王绩因疾罢官,躬耕东皋。
此诗应作于他辞官隐居之时。
3.目标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二、介绍作者作品多媒体课件展示:郦道元画像及生平介
绍。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
料介绍作者
培养学生搜集
资料的能力,提
高语言表达力
三、
检查
预习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音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4、学生相互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
音.掌握字音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
具书,疏通文意
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
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学生相互质疑。
落实字词,理解
文意。
夯实基础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级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级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龟虽寿》《龟虽寿》教学设计教学思想:课标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龟虽寿》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歌,选自曹操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
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再回到哲理的思辩,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暮年赞歌。
这节课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曹诗的特点,了解建安风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节奏的把握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了理解诗歌意境及情感的一定能力。
就本诗的作者曹操而言,学生并不陌生,可是对生活在和平年代又衣食无忧,知识积累水平与生活阅历都不足的孩子们而言,要达到对这首诗的深层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初中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的程度,距离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老师能用更具体灵活的方式贯穿课堂始终。
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诗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借助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读透文本,分析和想象“老骥"烈士”的人生轨迹,探讨生命的长度;通过对比阅读,感受曹诗的特点,了解建安风骨。
教学重点:分析和想象“老骥"烈士”的人生轨迹,探讨生命的长度。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感受曹诗的特点,了解建安风骨。
教学方法:品读朗诵法、对比阅读法、引导式提问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课程资源:曹操资料、课外古诗文预习任务:朗读《龟虽寿》,自主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
课外查找作者曹操的相关资料,了解曹操其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板书“生命")生命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大部分学生答“有限”,少部分答“无限")在1800 年前的乱世之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晚年时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并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曹操的《龟虽寿》(板书题目)(1)(二)、明确目标:学生:(齐读目标)(2)(三)、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老师:朗读是我们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谁能一马当先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呢?学生:(举手)老师:请关注这几个字的读音(3),第一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第三单元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通过指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词语研究: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本单元重点词汇,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写作中。
3. 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和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创新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作与课文相关的作文或故事。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课文话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3. 组织讨论: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主题,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思考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作者意图,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二课时1. 复:通过游戏或小测验等方式对上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复和巩固。
2. 词语研究:教授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词义解析和例句演练。
3. 课文阅读:再次阅读课文,注重理解词语的运用和上下文的联系。
4. 创新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要求他们以课文中的情节或主题为基础,发挥想象力写作相关的作文或故事。
第三课时1. 复:通过口头问答或小练等方式对前两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复和巩固。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结构、段落组织和语言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指导,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法,撰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或文章。
4.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和表达情况,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Unit 3 of Volume Eight (Teacher CenterDraf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北环中学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背影》2课时《甜甜的泥土》1课时《父母的心》1课时《我的母亲》2课时《人琴俱亡》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
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拓展去认识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表现出的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学习本单元,决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体会父母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刻的爱、别人对自己无形的关爱……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做到课内外打通,不局限于课本,也不脱离开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升华,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
如围绕以《背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朱自清作品的风格探究;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围绕《父母的心》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特色比较等等。
当然还可以像“我来推荐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的作家”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学生明确任务,浏览目录、课文2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交流3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谈感受,全班交流教学反思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
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制定活动计划、方案教学反思第二学时《背影》(一)学习目标:能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去体会浓浓的父子深情。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以1991年,香港人举行的唐诗评选结果中《游子吟》的排位导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的背影有感情地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题目2组织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成果,老师巡视进行指导同桌交流、再补充3组织学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大班交流,小组互评教学反思第二块: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深情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再读文章,创设问题情境:文章中什么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亲情?为什么?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再读文章,圈点勾画,仔细品味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3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同学发言归纳教学反思第三块:语文活动:拓展想象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问题情境:课文从背影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你能揣摩出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受和心情吗?再读描写背影的部分,小组交流2假如从父亲的正面看,你能否想象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父亲的面容、神态、动作?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学生写作交交流小组推荐,全班交流,互评教学反思课后学习:思考:“我”被父亲深挚的爱而感动,“我”对父亲感情一直是这么感激吗?请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第三学时:《背影》(二)学习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朴实的的饱含深的语言。
课前学习:思考:“我”被父亲深挚的爱而感动,“我”对父亲感情一直是这么感激吗?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心得体会小组交流谈体会,小组发言2组织学习齐读最后一小节,思考: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对父亲分别是怎样的感情?齐读,思考3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当时的“我”被父亲深挚的爱感动了,几次落泪;现在的“我”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既感激怀念父亲,又对自己不懂事的行为感到愧疚。
小组讨论、交流4创设问题情境:找出文中反映作者“泪如涌泉”动情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动情的原因。
再读文章,圈点勾画,思考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父子分手——怅惘的泪北京思父——辛酸的泪教学反思第二块:语文活动:诵读比赛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组织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有感情地诵读2组织小组竞赛,推荐同学在全班朗读小组竞赛,推荐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朗读并评价教学反思课后学习:以《背影》为题,写一写自己最敬重的师长。
第四学时:《甜甜的泥土》学习目标:体会母子深情,探究文章新奇的立意,惊奇的结尾。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请学生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谈一谈这首歌使你想到了什么?看并跟唱VCD《世上只有妈妈好》,思考2请同学通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甜甜的泥土,----------的妈妈读文章,归纳自己的观点教学反思第二块:咂摸泥土的“甜”味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问题情境:王小亮知道这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读课文,思考、交流自己的看法。
2齐读最后两小节,思考:糖是体现妈妈对王小亮的爱的,但他没有吃到糖,泥土甜在哪里?齐读课文,小组讨论,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再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第三块:小组探究结尾的艺术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问题情境: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已见2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再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课后学习: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第五学时:《父母的心》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阅读文章思考2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3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教学反思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发言2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3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教学反思课后学习: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
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第六学时:《我的母亲》(一)学习目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
课前学习:划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摘抄和朗读。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导入:请你为文章中的几个小故事拟小标题阅读文章,思考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交流、讨论教学反思第二块:深入分析细节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4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再读文章,思考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教学反思第三块:生活交流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
”你的母亲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请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