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 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学科。
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选修课。
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犯罪心理机制和结构,犯罪的动机与行为,不同主体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群体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预测与预防等。
该课程是偏重社会科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综合学科,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
第二十一章罪犯心理矫治教学要求:掌握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了解犯罪心理诊断和治疗。
三、章节学时分配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教材[1]罗大华等.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参考资料[1]林秉贤.犯罪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⑵ 刘邦惠.犯罪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Crime psychology is a subject that research the criminals"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that influence and dominate them putting crime action in practice, and that how it 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subject also focus on the issue that how to refrain the humans' criminal action in the way of psychological .The subject is a required course. Its main content include that the reasons of how the criminal psychology formatted and why the criminal action token place, the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psych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the motivation and action of crime, huma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and different type crime, crime forecast and prevent, and so on. This subject has strong theoretic and practice, students will have the chance of learning this knowledge with abundant real cases.《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学科性质1.2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1.3本书的体系构思教学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修订者:梅传强西南政法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制编写及使用说明一、本课程的基本属性与目的:本课程是我校法学专业、刑事侦查专业、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的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犯罪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各类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了解预测、预防犯罪的心理学规律,以促进学生对我国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了解与学习。
《犯罪心理学》教材共分十七章,为配合教材的使用,编写本大纲。
二、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为学习其他法律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能运用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法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如刑法学中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格特征等),拓展其法学知识面,促进对法学理论的深入学习。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法学本科、刑事侦查本科、刑事科学技术本科、治安学本科、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
学时:30学时(说明: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现有30学时讲授不完本课程,每章中的学时数只能作参考)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运用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结合了法学中的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门课程。
因而需要学生在已经具备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本门课程。
五、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媒体演示、心理测验。
六、开课及编写大纲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课程负责人:梅传强,王敏七、推荐教材: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最新修订版,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八、推荐参考书:附后。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以及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了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犯罪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参考书目: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英)Ronald Blackburn,犯罪行为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山根清道,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84年(美)托奇,司法和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森武夫,犯罪心理学,知识出版社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心理的界定?什么是犯罪心理&犯罪人的心理?1、犯罪(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法对“犯罪”有明确定义刑法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作了明确规定2、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3、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刑法和犯罪心理学对犯罪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二、犯罪心理的类型1、从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划分故意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2、从犯罪心理的发展过程划分犯罪前心理犯罪中心理犯罪后心理3、从犯罪人员特征方面划分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单独犯罪心理、共同犯罪心理初犯心理、偶犯心理、惯犯心理、累犯心理男性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心理工人、农民、干部、军人、学生、闲散人员等的犯罪心理第二节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犯罪心理学的早期思想中国古代的性恶论、性善论、性无善恶论、性三品说古希腊罗马对犯罪心理的探讨颅相说快乐说二、犯罪心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1、犯罪学的出现与发展龙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说菲利的《实证派犯罪学》2、心理学的出现与发展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犯罪学与心理学的结合自然而就三、犯罪心理学的出现与发展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犯罪心理学纲要》(1872),犯罪心理学的始祖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布罗梭《犯罪人论》(1876),古典犯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犯罪心理学》(1889)法国心理学家比纳《被暗示性》(1900)、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供述心理学论文集》(1902)、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在证人席上》(1908)4、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关于犯罪动机✓关于犯罪决策✓关于犯罪预测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课题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的交叉学科一门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一门或然性学科三、犯罪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刑法学(Science of Criminal law)犯罪学(Criminology)心理学(Psychology):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学理学、发展心理学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类型1、纵向研究&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人或某些违法犯罪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向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类型或某几个类型的犯罪人心理进行测试和检查,并加以比较2、整体研究&分析研究整体研究是把犯罪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研究,主要研究犯罪心理的整体面貌 分析研究是对犯罪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3、个案研究&成组研究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犯罪人进行研究成组研究是对一组或多数犯罪人进行研究二、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控制观察2、调查法问卷调查谈话调查3、测验法4、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第二章关于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第一节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一、体型说(体格类型犯罪学派、新龙布罗梭主义学派、犯罪人类学派)1、克瑞奇米尔(Kretschmer)的体型分类2、胡顿(Earnest Albert Hooton,1987-1954)犯罪人具有生物学上的缺陷3、谢尔顿(William Herbert Sheldon,1898-1977)的气质类型说二、遗传说1、双生子说双生子论者认为,只要双生子中一个人犯罪,那么由于遗传的原因,另一个犯罪的可能性极大同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高2、染色体异常说犯罪心理的癖性能在染色体中传给下一代,甚至后几代三、大脑损伤说某些不近人情的暴力犯罪或变态犯罪与人脑某一部位的病变或损伤有关异常杀人犯的脑电波可发现明显的异常波形四、内分泌失调说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单纯用内分泌失调解释犯罪过于片面五、物质代谢异常说当一个人有犯罪的倾向时,必然会有生理反应,从而引起体内金属元素的失衡第二节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一、病态人格说病态人格:由于人格显著偏离常态,因而使自己感到烦恼,也会引起社会麻烦(施奈德Kurt Schneider,1887-1967)难以感化的累犯、惯犯中,绝大多数为病态人格者二、低能说美国戈达德(Henry Herbert Goddard,1866-1957)创始他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智力低第三节精神分析学派的犯罪原因论一、弗洛伊德的学说一个人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和超我,那么本能的原始攻击性和贪欲就使人容易出现犯罪行为许多异常人格(包括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与人的早年经验有关死本能是杀伤、虐待、破坏等攻击行为的动力二、阿德勒的学说每个人都会有某种缺陷,因而产生自卑,人们会追求超越以补偿自己的缺点一个人犯罪是他因追求优越而采取过度补偿行为三、情绪障碍犯罪说希利(Healy)、布朗(Bronner)纳认为情绪障碍易导致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四、挫折—攻击假说杜拉德(Dollard)提出关于挫折可能产生攻击行为的一种学说攻击行为与挫折强度成正比,与所应受的惩罚成反比梅尔(Maier)提出“挫折固执理论”,认为有一部分犯罪是基于挫折而起的第四节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一、犯罪模仿论塔尔德(Cabriel Tarde,1843-1904) 认为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和现象,包括犯罪行为都是模仿来的二、不同接触论萨瑟兰(Edwin Hardin Sutherland,1883-1950) 提出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习得的三、条件作用论艾森克(Hans Jurgen Eysenck,1916-) 认为如果学习社会规范、对道德性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人就容易犯罪伯杰斯(Burgess) 认为犯罪行为是根据操作条件作用而习得的,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强化四、社会学习论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认为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观察学习替代强化多元性犯罪原因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绝非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或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三章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第一节动机与犯罪动机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直接动因或内心起因动机依赖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二、关于行为动因的研究1、本能与行为麦独孤(W.Mcdonugall)认为本能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弗洛伊德将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先天力量2、需要、驱力与行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驱力是来自于这种生物需要的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驱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3、诱因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力量或刺激物正诱因和负诱因4、最佳唤醒赫布(Herb)和柏林(Berlyne)认为对唤醒的偏好水平是个体行为的一个决定因素5、认知、期望和归因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取决于他对该行为所能实现的目标、及目标对他个人的价值的期望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到他今后的行为动机三、动机发生的过程1、动机的周期示意图(资料采自孙非、彭高清1986年)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同一需要形成多种动机不同需要形成同一动机同一动机由多种需要组成需要的层次决定动机的显隐性需要的矛盾性导致动机的冲突需要的强弱程度决定动机的不同状态需要的个性特征决定犯罪动机的类型3、动机和目的的关系动机是行为的驱力,目的是行为的结果动机是内在心理活动,目的是外在效果4、动机和意志的关系意志是指自觉确定活动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活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为中包含动机成分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动机行为可以转化为意志行为5、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行为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动机与行为相互作用四、犯罪动机概述1、犯罪动机的特点犯罪动机总是与危害他人或社会的故意犯罪行为相联系犯罪动机的确立往往需要激烈的动机斗争犯罪动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型2、对犯罪动机的分析对犯罪动机目标指向的分析:自发性&诱发性、具体性&泛化性、直接性&间接性对犯罪动机冲突的分析:初犯、累犯、无冲突对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分析: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第二节一般动机与犯罪一、一般动机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需要系统中不同类型需要不平衡一种或几种需要的意义被过分夸大认知偏颇,自我调控能力差二、一般动机犯罪的类型财物动机犯罪(物欲型)性动机犯罪(性欲型)心因动机犯罪(情感型)第三节不良动机与犯罪一、不良动机犯罪的类型攻击型动机犯罪报复型动机犯罪嫉妒型动机犯罪毁灭型动机犯罪二、不良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点个性的偏离与不良消极性情感占据主导地位以反社会型的认知作支撑选择宣泄性的犯罪动机三、不良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情绪性和层次性突发性和预谋性残暴性和破坏性毁灭型动机犯罪第四节潜意识动机与犯罪一、潜意识动机犯罪的类型习惯性犯罪行为定势的影响意向的推动冲动性犯罪行为变态心理的作用愚昧无知的驱使二、潜意识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存在着消极观念和定势情绪多变且易爆发激情自我意识水平低少数人存在着某种变态心理三、潜意识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盲目性和习惯性朦胧性和游戏性冲动性和变态性第四章几种故意犯罪心理的分析第一节侵财型犯罪心理分析一、侵财犯罪心理的一般分析侵财犯罪的动机特点✓低级需要占主要位臵✓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追求某种特殊的需要个性心理特征✓享乐至上的个性倾向性✓自私的性格✓虚荣的自尊✓不良的习惯✓矛盾的意志二、盗窃犯罪心理的分析人员特点盗窃对象选择盗窃犯罪的心理偷盗犯罪人的行为特点案例三、抢劫犯罪心理的分析人员特点抢劫的方式和危害选择抢劫犯罪的心理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典型案例四、诈骗犯罪心理的分析人员特点诈骗的方式和危害选择诈骗犯罪的心理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点第二节报复型犯罪心理分析一、报复犯罪动机的形成情感需要受到挫折:追求挫折型、受骗挫折型、婚姻挫折型 尊重的需要受到挫折不正之风导致的合理需要不能满足成就需要不满足出于个人恩怨的报复由人际冲突产生的报复二、报复型犯罪一般心理的分析认识特点性格特点气质特点三、报复犯罪的类型和特点激情型——愤怒反应意志型——仇恨反应第三节性欲型犯罪心理分析一、性犯罪的动机研究个体自身原因✓缺乏理智的冲动需要✓寻求刺激的需要✓处于好奇求知的需要✓畸形的生理需要✓间接需要的满足客观诱发原因✓两种信号系统对人的刺激✓酗酒或服用致幻剂二、强奸犯罪心理的分析强奸行为的动机类型强奸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对被害女性的分析三、淫乱犯罪心理的分析错误的性意识男女两性的性淫乱的心理差异第五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的分析第一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概况一、未成年人的界定未成年人:尚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人18岁是人的身心走向成熟的转折点,我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人为公民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14周岁以下),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14-16周岁),全部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以上);减轻刑事责任年龄(14-18周岁)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未成年违法犯罪率上升盗窃、抢劫、伤害、强奸最为突出团伙犯罪突出犯罪低龄化趋势低学历者多第二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研究一、社会学之研究1、失范理论之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海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提出社会失范概念未成年人犯罪是由于社会没有为未成年人提供明确的规范以指导他们的活动2、标签理论之观点第一次越轨行为后,人们给未成年人贴上的“坏”标签,促使他实施以后的违法犯罪行为3、犯罪副文化理论之观点由于某些社会原因,未成年人中间存在着取代家庭和学校功能的帮伙群体帮伙副文化与社会主文化之间的冲突,使得其中的未成年人产生违法犯罪行为4、中和技术理论之观点美国犯罪学家赛克斯(Gresham Sykes,1922-)马茨扎(David Matza,1930-)提出的关于未成年犯罪者如何对其越轨行为合理化的理论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害人、对责备者的谴责、高度效忠群体5、社会控制理论之观点美国犯罪学家赫希(Travis Hirschi,1935-)在用来解释未成年为什么不犯罪的理论 人是不道德的动物,都有自然犯罪的倾向,如果人类不受外部法律控制和环境的陶冶与教养,就会自然地倾向于犯罪由依恋、奉献、参与、信仰四种成分构成的社会联系可以防止个人去犯罪二、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之研究1、潜伏性未成年犯罪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艾希哈尔(August Aichorn,1878-1949)外在社会压力对个人可能造成损害,但是除非个人已有犯罪的倾向或素质,否则就不会产生犯罪行为2、母爱剥夺论英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鲍尔贝(John Bowlby,1907-)就母爱剥夺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母亲稳定、精心育儿和夫妻的美满生活对子女的情绪有重要影响出生后头五年与母亲的长期分离,是形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原因3、父母作用论英国学者安德里(Andry)在《未成年犯罪与父亲病理学》(1960)一书中论述了父母作用于未成年犯罪的关系特别重视父亲的作用违法未成年人从双亲(特别是父亲)那里得不到爱,与父母亲(特别是父亲)没有心理上的适当交流4、家庭紧张论美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阿伯拉哈姆逊(David Abrahamsen,1903-)提出家庭紧张是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因家庭紧张主要表现为敌意、憎恨、怨气、不停的责骂、争吵、身体冲突儿童的情绪不成熟和被忽视,就构成了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基础5、情绪障碍论美国心理学家希利和妻子布朗纳(Healy&Bronner,)提出情绪障碍犯罪说情绪障碍是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最重要原因6、同一性危机论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心理社会发展学说中的著名概念同一性危机指青少年在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获得同一性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消极同一性使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7、抑制理论美国犯罪学家雷克利斯(Walter Reckless,1894-)提出犯罪是个人内在的控制能力和生活中存在的外在控制因素缺乏的结果内部抑制因素&外部抑制因素最重要的内部抑制因素是一个像绝缘体那样起作用的排斥违法犯罪行为的自我概念第三节青春期的身心发育特点一、青春期的生理巨变外形巨变机能的增强性器官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内分泌的生长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独立意识增强同辈人的影响力上升逆反心理增强自尊心明显增强性意识开始觉醒三、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四、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认识与情感的矛盾认识与行为的矛盾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矛盾五、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第四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的分析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动机的分析出于物质方面的需要出于安全的需要出于自我显示的需要出于交往的需要出于好奇求知的需要二、违法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认识方面学习能力较差个性倾向性中观念混乱情绪情感不稳定、易冲动意志薄弱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行为特征从内容看,主要是扒窃、偷盗、抢劫、打架斗殴、强奸从过程看,冲动性、偶发性从方式看,模仿、暴力、合伙方式多,行为易变。
犯罪学教学大纲(一)2024

犯罪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犯罪学是一门涉及犯罪现象、犯罪心理、犯罪动机、刑事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学科。
本文将详细介绍犯罪学教学大纲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犯罪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正文内容:一、犯罪学的基础知识1. 犯罪学的定义和范畴2. 犯罪学的历史沿革3. 犯罪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5. 犯罪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二、犯罪的形成与预防1. 犯罪的社会因素a. 经济因素b. 社会环境因素c. 家庭因素d. 教育因素e. 媒体影响2. 犯罪的个体因素a. 生物学因素b. 心理因素c. 个体价值观和道德观d. 社会交往能力e. 自我控制能力3. 犯罪预防的措施a. 刑罚和司法制度b. 社会福利和教育改革c. 社区治安管理d. 家庭和个人教育e. 活动与文化娱乐三、刑法与犯罪学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与原则应用2. 罪与刑的分类与构成3. 犯罪的刑罚与处罚方式4. 刑法与犯罪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5.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四、犯罪的心理学原理1. 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a. 心理动力学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社会心理学理论d. 预防心理学理论e. 个体心理学理论3. 犯罪的心理动因a. 紧张与冲突b. 逃避与排除c. 欲望与满足d. 个体心理与人格特点e. 犯罪心理的独特性五、犯罪学的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1. 犯罪学案例分析的目的和方法2. 犯罪学案例分析的常见模式3. 犯罪学案例分析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4. 犯罪学在刑事侦查和犯罪心理研究中的应用5. 犯罪学在社会治安和预防犯罪中的实践应用总结:本文以犯罪学教学大纲为基础,介绍了犯罪学的基础知识、犯罪的形成与预防、刑法与犯罪学、犯罪的心理学原理以及犯罪学的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犯罪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从而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犯罪心理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质量标准(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二)课程质量标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能分析不同类型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发展变化特点,形成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体系,并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犯罪心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社会工作、司法工作和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相关的实践环节四、学时分配五、教学重点、难点六、几点说明(一)本大纲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安全保卫专业。
(二) 教学建议: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应多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荐教材《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何为民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出版。
(四)作业布置:课堂案例讨论和课后思考探讨。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本课程为必修课,实行闭卷考试,采用百分制计分。
平时成绩占30%,考试卷面成绩占70%(六)本课程的参考教材1.《刑事侦查学》,文定杰等编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出版。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讲义

罪心理的形成及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过程 和规律,研究揭露、打击、预防、矫治犯罪 的心理对策,为减少和预防犯罪提供心理学 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讲义
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
犯罪心理学讲义
主讲:姜敏 法学院
犯罪心理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导论 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理论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机制 犯罪人的心理过程 犯罪人的个性心理 与犯罪相关联的心理状态 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
犯罪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 导论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犯罪心理学讲义
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 )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 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 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 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 察。 2、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 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 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 内化道德规范, 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 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 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 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 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蒙古财经学院《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制定单位:法学系制定人:张志强审核人:制定时间:二零零四年八月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内容概述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和打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等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它的研究结果和预测只能使用或然性语言。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教材《犯罪心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群众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版)四课程适用的专业、年级犯罪心理学适用于文、理、工科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员五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六先修课要求:刑法学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广义犯罪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犯罪原因中的心理因素,与刑事侦查学等一起构成犯罪科学。
八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式,结合一些案例讲解。
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教学片等。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课堂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
十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书目录犯罪心理学课时安排表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一般问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大纲与辅导讲义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1,犯罪心理绪论。
2,犯罪心理形成论。
3,犯罪心理类型论。
4,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原因的学科。
它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动机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本文将探讨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其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重要性。
一、导论犯罪心理学的导论部分将介绍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历史发展、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学生将了解到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犯罪心理学理论本部分将涵盖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如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生物学理论。
学生将学习不同理论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犯罪心理学的应用、犯罪心理学与法律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的关系等。
学生将深入了解这些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实践应用。
四、犯罪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本部分将介绍犯罪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案例研究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执行犯罪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并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
五、犯罪心理学的实践应用犯罪心理学的实践应用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部分将介绍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心理治疗和预防犯罪等方面的应用。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犯罪心理学的伦理和职业道德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伦理和职业道德的问题。
本部分将教授学生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准则和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道德和责任感。
七、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犯罪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本部分将介绍当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学生将了解到犯罪心理学的前沿问题,并思考自己在未来犯罪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中的角色和责任。
总结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犯罪行为,为预防和打击犯罪做出贡献。
犯罪心理学讲义

犯罪心理学讲义犯罪心理学讲义提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哪些人(一)犯罪与犯罪人1.犯罪: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而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2.犯罪人:犯罪人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通常是指经过审判确定触犯刑法的人。
(二)一般违法人和虞犯1.一般违法人:虽然违反了法律,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2.虞犯:是指有犯罪之虞的人。
根据品性和环境,预测其有较大可能犯罪的人。
(三)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二、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一)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在犯罪时所实施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二)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如犯罪动机、犯罪决意、犯罪者的团伙心理。
(三)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关系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内因。
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不受犯罪心理支配的犯罪行为是不存在的。
3.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具有复杂的关系。
三、犯罪心理结构1.定义:是犯罪心理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2..类型:分为故意犯罪心理结构和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3.性质:它是个体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是犯罪人个性倾向性畸变,实质是社会心理的缺陷。
四、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犯罪心理学1.狭义: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及其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广义:既研究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也研究如何对付罪犯的心理。
诸如侦查心理、预审心理等。
(二)学科特点1.是犯罪学科和心理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
2.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一、理论方面的任务充实和丰富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内容,为提高整个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做出贡献。
二、实践方面的任务(一)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学知识,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犯罪,保护下一代健康成长。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3103202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学开课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的专业课,是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认识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增强在犯罪预防和犯罪矫正方面的理解能力。
具体的一些能力要求:第一、能够使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释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第二、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和不同犯罪主体犯罪心理形成和变化规程。
第三、在未来从事犯罪预防、犯罪矫治过程中,使用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基本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辅导答疑、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等。
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以及CAI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研究报告)(70%)+平时成绩(平时考勤、课堂提问、研究设计)(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犯罪和犯罪心理的相关概念及类型;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掌握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犯罪和犯罪心理的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对犯罪及犯罪心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性;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
教学难点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4.教学内容一、犯罪二、犯罪人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四、犯罪心理学五、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六、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和要素;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了解影响犯罪心理构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的定位及课程目标“犯罪心理学”是我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一直列入我校刑事侦查、治安管理、法学等公安类专业开设。
其授课目标规定学生系统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把握犯罪心理的静动态心向,犯罪心理分析方法,以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的心像侦察及心理扫描的能力。
同时,对学员进行心理品质的测量、培养与训练,使学生具备公安特殊职业的心理素质要求,为未来警官奠定必备知识基础并发展技能。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公安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员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把握犯罪心理的静动态心向,犯罪心理分析方法,展开情绪鉴定,心情识别的确认,以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的心像侦察及心理扫描的能力。
同时,对学员进行心理品质的测量、培养与训练,使学员具备公安特殊职业的心理素质要求。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犯罪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处于应用性的科学地位,在教学上它侧重于从犯罪心理状态的精神范畴内展开全方位的探究,同有关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在使用教材与实际操作中,应注重贯彻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与方法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的寓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分析、界定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及发展,以正确的思维方式、逻辑的演绎来论说现状,阐述实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讲述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论、犯罪人格倾向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章节中,应立足于积极辩证的观点;在讲解犯罪心理构成的内因论,譬如遗传、个性、气质内容时,应从理论阐述及实验测量等科学角度出发去加以把握。
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与司法、公安业务工作中的“犯罪嫌疑人的测试”、“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审讯定罪”的心态相结合,与犯罪人在作案前、中、后三大心理活动过程相合璧;从理论—实际—操作—测量,到应用理论—经验概括—随机发挥;使本学科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辅而行,以培养学员力主理性发现问题、分析现象、获益真谛的实际能力。
《犯罪与司法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与司法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犯罪心理学2.课程类别: 专业限选课3.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4.课程地位: 专业主要课程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2学分7.先修课程:法学、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学科性质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四、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和可能性二、犯罪心理学方法论三、犯罪心理学常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类型及其选择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一、中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三、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模式及其形态变化;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二、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三、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一、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性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犯罪原因的论述、了解犯罪综合动因的理论。
【精品】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犯罪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及其犯罪对策心理。
具体教学内容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诸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动机。
二、犯罪类型心理。
诸如初犯、屡犯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三、犯罪对策心理。
诸如侦查心理;审讯心理;犯罪心理矫治;犯罪心理预测和犯罪心理预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形成机制,剖析不同类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掌握基本的犯罪对策心理的方法和策略.修读专业:法学先修课程:刑法学教材:栗克元主编:《犯罪心理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刑事法学的基础学科,是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刑事法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分析和犯罪对策心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悉知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能够用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掌握预防、控制犯罪心理的对策和方法。
三、修读专业法学本科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同属于刑事法学,存在天然的联系。
本课程是刑法学、刑事诉讼学的后续课程。
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构成理论、刑罚理论、刑罚执行理论和刑事诉讼程序。
五、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内容提要: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具体研究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及其规律性,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是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丰富和提高邻近学科的研究,为预测、预防、侦查、审讯以及罪犯矫治提供心理学依据.研究犯罪心理学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为基础,选择切实易行的有效方法,才能保证研究课题的信度和效度.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一般把著名的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于1872年所著的《犯罪心理学纲要》作为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简明大纲
第1课绪论
1.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就是与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
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影响并支配人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其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犯罪心理的类型
故意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是、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前心理、犯罪中心理、犯罪后心理。
初犯;偶犯;惯犯;累犯
单独犯罪心理;共同犯罪心理
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
讨论:民用航空安全中的犯罪心理
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源于人为什么作恶的探讨)
告子:“性无善恶说”
孟子:“性善说”
荀子:“性恶说”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在犯罪学和心理学之中,名称出现在十九世纪末。
德国的埃宾曾发表过一本名为《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书,后来在1889年奥地利的一位审判官格罗斯(Gross)也写过一本名为路口罪心理学》的书。
真正得到公认大约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
第2课犯罪心理成因
1.国内关于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的几种观点
①“内因--外因”说
人犯罪的原因关键在内因,人自身超正常的需要和欲求是人产生犯罪心理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犯罪心理也是一种意识,它是由客观存在(或说客观环境)所造成的。
②量变到质变不良心理、行为量的积累——犯罪行为
③犯罪心理结构说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而有机相对稳定的组合。
④聚合反应说
“可能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诸种因素的作用(包括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增效作用等)聚合在一起而具有产生犯罪心理活动的效应。
”
2.国外对犯罪心理的研究
①犯罪心理发生的生理基础
(体格与遗传)
家谱分析(从血统角度):
双生子研究:
性染色体;
大脑与暴力行为的关系研究:
②犯罪心理发生的社会因素(环境)
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
宏观环境(社会政治、社会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
自然背景(自然周期、地理条件等);
当时情境(受害人的态度、机遇、现场氛围)
③犯罪心理的人格因素
人格: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本我(id)的活动是受“唯乐原则”所支配的,具有冲动性和攻击性。
自我(ego)遵循的原则是“唯实原则”。
超我(super)的活动原则是“理性原则”。
挫折-攻击理论:攻击性的犯罪行为发生之前必先有挫折。
所谓“挫折”是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
但是挫折并不必然引起攻击。
心理障碍:某些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们的某些心理障碍所致。
包括自我障碍、自知障碍、情绪障碍。
④犯罪行为的社会学习过程(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社会模仿学习理论
第3课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
1.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引起、指向和维持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活动过程。
2.对犯罪动机的分析
犯罪动机分析即从行为结果分析犯罪动机的目标指向、推断犯罪动机形成中有无动机的冲突过程、进而分析
犯罪动机的背景、分析犯罪动机的类型、以及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等等。
犯罪动机类型大致有两类:一类称其为“贪婪型”;另一类称为“发泄型”。
这两种类型经重新组合后还可形成其它的类型,但上述两种类型是较为基本的。
犯罪动机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动机冲突与形成、动机维持或变化、动机发展。
犯罪动机如何发展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犯罪行为的成功与否,犯罪事实是否被发现,是否受到应有的处罚,以及处罚是否及时等因素。
讨论:1、民用航空中的犯罪动机
2、犯罪动机分析对特情处置的意义,如何洞察犯罪动机
第4课几种常见的犯罪心理
1.侵财型犯罪心理分析
侵财犯罪是以最终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犯罪。
心理动因基本上都是为了追求生理和心理上的享受。
侵财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通常具有以下几点:人生观中追求“享乐至上”;性格中自私自利;情感满足上追求虚荣;自制能力差而又放纵自己的欲望;行为上已形成不良恶习。
2.报复型犯罪心理分析
报复型犯罪是以宣泄某种情绪为目的的犯罪,此类犯罪又称作“情绪型犯罪”;或称为“挫折一攻击”型犯罪。
报复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是认识狭窄,考虑问题简单,情绪偏激,自尊心过强,还较为固执。
气质上有两种气质类型值得注意:一是胆汁质;二是粘液质。
前者易发生激情报复;后者易发生仇恨报复。
3.变态犯罪心理分析
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是指离开正常人健康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异常的病态心理和行为。
具体而言,人在认识、情感、意志、智力、人格、行为等方面的病态异常统称为变态心理。
4.共同犯罪的心理分析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的犯罪。
共同犯罪的心理基础源于群体遮掩下的个性减弱,责任扩散,以及刑难罚众等社会心理现象。
5.过失型犯罪心理
一种较为特殊的犯罪心理,是一种没有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只由于心理活动的失误或个性问题所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心理现象。
讨论:劫机犯罪心理分析“凤凰情结”
凤凰情结(phoenix complex),系指“政治性”、“理想性”恐怖分子或劫机犯罪者,在从事恐怖活动时所怀抱的一种“必要时可以准备身亡的心理状态。
”,所谓的“火凤凰”系指,从埃及神话故事中凤凰浴火而重生
的典故中,引申而来的犯罪心理学专有名词。
“政治性”、“理想性”恐怖分子或劫机犯罪者,明知其从事恐怖行为之风险极高,但是却不在乎死亡,缘于他们相信如果能够牺牲个人的生命,以换取其所追求的理想与希望并获得举世的瞩目,个人的生命不但是微不足道的,也更是向火凤凰一样的“虽死犹生”。
第5课谈判与危机管理
1.危机事件中的警用谈判
危机(crisis),从英文的字面解释:是指事情转机与恶化的决定关键。
危机处理:预测可能的危机,并预先做好防范危机之发生的工作,危机一旦发生,便适当对应,以减轻伤害称之为。
所谓的“谈判(negotiate)”,美国Heritage字典定义为“藉由协商或讨论来处理或解决事情”。
2.危机事件的阶段
危机的发生有阶段性,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
①危机前阶段②危机阶段③和解/谈判阶段④决策阶段
3.危机介入原则与实例
4、劫机事件(skyjack incidents)
劫机事件大略可分为个人性劫机与意识形态性劫机两种,个人性的劫机案件有两种类型,即遭受挫折者与精神异常者;意识型态性劫机者,多与政治性议题或恐怖主义的信仰有关。
归纳专家对劫机事件的谈判原则,有以下较为重要的几点:
第一,先派有经验的女性与劫机者接触,并以服务的方式与其谈话或接近。
第二,确认劫机者的需求。
第三,舒缓劫机者情绪。
第四,对所提出的需求作理性而自然的响应。
第五,使用说服技巧,动摇其思想,可以采取必要的操纵和欺骗。
第六,善用时间因素。
第七,评估需求履行的结果。
“实现一些容易实践的要求,却从劫机者获得有价值的让步”。
第八、和对方达成协议,让事件落幕;或是以攻坚方式结束劫机事件。
注意:第一,减少所有人员引发恐慌;第二,去除劫机犯的英雄感。
人机安全,事缓则圆是处理这类危机事件的最高法则。
对于劫机案件防治的相关人员,在事前都应有很理想的讲习课程和对作业规定的熟悉操作,这些课程与作业规定必须着重在三个重点上:
1.有备无患的心理建设
2.临危不乱的标准程序
3.随机应变的弹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