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笔记 考试重点
犯罪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
犯罪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2.违法行为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犯罪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题1、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不包括(B、错误的法律意识)A、反社会意识B、错误的法律意识C、犯罪动机D、不良兴趣2、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A.普遍性)A、普遍性B、整体性C、开放性D、隐密性3、犯罪人动机冲突中双趋冲突主要不包括(D、趋避冲突)A、良知冲突B、角色冲突C、利益冲突D、趋避冲突4、智能犯罪是一切依靠(A、智力)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A、智力B、人格C、气质D、情绪5、暴力犯罪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不包括( D、潜意识理论)A、本能论B、追求完美论C、挫折-攻击论D、潜意识理论6、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A、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D、过失犯罪心理结构7、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不包括(B、习惯性)A、互补性B、习惯性C、倾向性D、强制性8、关于生理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A、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B、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关C、它不包括神经类型因素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9、犯罪人认为因被害人存在着过错和责任而对其实施攻击行为是正当的,他所使用的防御机制是(A、合理化作用)A、合理化作用B、投射作用C、认同作用D、转移作用10、以智力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是(B、诈骗型犯罪)A、常态心理犯罪B、诈骗型犯罪C、愚昧型犯罪D、贪污受贿型犯罪1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埃宾)。
A 柏拉图B 龙勃罗梭C 埃宾D 汉斯格罗斯1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龙勃罗梭)。
A 龙勃罗梭B 柏拉图C 埃宾D 汉斯格罗斯1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1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粘液质)。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四)女性性犯罪突出(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①正常型;②性变态者;③心理变态者;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①认识方面。
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
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
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
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③坚定的犯罪意志④荒谬的动机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①人的物质属性②人的生物属性③人的思想属性④人的社会属性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③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有时对自身危害也很大④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⑤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9.犯罪心理矫治的目标是什么:①对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外化进行干预,促进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②预防和消除监禁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罪犯适应监狱生活③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咨询和治疗④帮助罪犯改变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⑤引导罪犯消除劣性情绪⑥培养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⑦纠正罪犯的不良习惯⑧帮助罪犯提高人际技能⑨培养罪犯的亲社会态度⑩强化罪犯的法纪意识⑩进行心理危机的法纪意识10.个体犯罪的原因论包括哪些:(一)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二)生物学的原因论(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四)多元原因论11.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哪些:①渐变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②突变型,有人际冲突型、特定气氛型和回避危险型三种类型③机遇型,包括机会型和境遇型12.强奸犯的特点有哪些:①认知能力较低②情感扭曲,无同情心③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感④人际关系不良,人际沟通尤其是与异性沟通的社交技能差13.智能犯罪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一)动机特点:智能犯罪人的动机特点主要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多重性(二)认识特点:①智力水平高;②思维偏执或盲目自信;③法律意识薄弱(三)情绪、情感特点:①情绪复杂;②缺乏罪责感(四)意志特点:智能犯罪人的意志具有两极性特点。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一、犯罪的时间特征(一)抢劫、盗窃一般在18-24点较多,尤以20-24点最多谋杀、受害一般在10-24点最多,占16%,晚8点-2点占45%原因:(夜间犯罪)1、夜间人们身心疲倦,自制力减退,容易受刺激而犯罪2、短时间假睡,情绪容易兴奋而滋事3、夜晚天黑人稀,犯罪不容易发觉,人们疏于防备,研究发现扒窃和过失致死等在白天发生的较多,扒窃在上午9点到下午6点较高。
(二)犯罪的日期特征1、交通肇事和酗酒在周末(周六、日、一)外出度假的多为欧美、日本(周末发工资。
盗窃案多)在月初、月中增多(工资制造成)(三)犯罪的季节特征1、秋冬:财产性犯罪较多(1)冬季冷(2)大部分节日在冬季(3)冬季夜间长(4)收获的季节2、春夏:性犯罪较多和人身犯罪夏季暴力多(1)气温高容易暴躁(2)人们户外活动多,纠纷多(3)工作机会和收入多,容易酗酒滋事。
春季和夏季人的性欲容易冲动。
我国刑事立案的特征1月最高,2月下降。
3、4、5月回升(钱花光),6月下降(农忙),7、8月上升。
10月下降,11、12月又呈上升趋势。
二、犯罪的地域特征(一)不同地区犯罪现象的特点气温高暴力性犯罪多,政治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的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侵犯人身的犯罪较多。
(二)犯罪的城乡差距城市比农村多:主要表现:1、城市比农村犯罪率高。
2、城市财产犯罪多,农村暴力犯罪多,城市的青少年犯罪、职业犯罪和性犯罪多。
3、农村初犯多而再犯少,城市再犯比农村多。
城市犯罪率高的原因:1、城市人口多,生存竞争大,人与人易发生利害冲突和矛盾。
2、城市经济比农村发达,商品流通量大,交易频繁增加经济犯罪的机会。
3、城市李东人口多,休闲娱乐场所多,不良人员容易混迹其中。
4、城市交通方便,为流窜作案提供机会5、城市中传统控制力量较弱,群体凝聚力较差,而农村生活相对单纯,人员固定,社会生活范围狭小,固定的人际关系格局使社会关系有强大的制约力。
司法心理学(重点笔记)
司法心理学(重点笔记)第一讲犯罪心理学研究什么?1、什么是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一)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心理;(二)————————犯罪行为;(三)—————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及原因;(四)—————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五)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3、什么是心理分析法?在案件侦查中,心理分析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心理分析就是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在案件侦查中,心理分析法主要包括:(1)确定犯罪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的;(4)了解案犯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的特征、背景。
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嫌疑人提供依据。
第二讲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1、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体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机能系统,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犯罪心理起着不同的作用。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这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因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是个体对客观现实中的一些不良刺激的积极吸纳、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境因素。
犯罪心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系统,由于构成要素及其构成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个体形成不同的犯罪心理或发生不同的犯罪行为,并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一、犯罪的时间特征(一)抢劫、盗窃一般在18-24点较多,尤以20-24点最多谋杀、受害一般在10-24点最多,占16%,晚8点-2点占45%原因:(夜间犯罪)1、夜间人们身心疲倦,自制力减退,容易受刺激而犯罪2、短时间假睡,情绪容易兴奋而滋事3、夜晚天黑人稀,犯罪不容易发觉,人们疏于防备,研究发现扒窃和过失致死等在白天发生的较多,扒窃在上午9点到下午6点较高。
(二)犯罪的日期特征1、交通肇事和酗酒在周末(周六、日、一)外出度假的多为欧美、日本(周末发工资。
盗窃案多)在月初、月中增多(工资制造成)(三)犯罪的季节特征1、秋冬:财产性犯罪较多(1)冬季冷(2)大部分节日在冬季(3)冬季夜间长(4)收获的季节2、春夏:性犯罪较多和人身犯罪夏季暴力多(1)气温高容易暴躁(2)人们户外活动多,纠纷多(3)工作机会和收入多,容易酗酒滋事。
春季和夏季人的性欲容易冲动。
我国刑事立案的特征1月最高,2月下降。
3、4、5月回升(钱花光),6月下降(农忙),7、8月上升。
10月下降,11、12月又呈上升趋势。
二、犯罪的地域特征(一)不同地区犯罪现象的特点气温高暴力性犯罪多,政治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的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侵犯人身的犯罪较多。
(二)犯罪的城乡差距城市比农村多:主要表现:1、城市比农村犯罪率高。
2、城市财产犯罪多,农村暴力犯罪多,城市的青少年犯罪、职业犯罪和性犯罪多。
3、农村初犯多而再犯少,城市再犯比农村多。
城市犯罪率高的原因:1、城市人口多,生存竞争大,人与人易发生利害冲突和矛盾。
2、城市经济比农村发达,商品流通量大,交易频繁增加经济犯罪的机会。
3、城市李东人口多,休闲娱乐场所多,不良人员容易混迹其中。
4、城市交通方便,为流窜作案提供机会5、城市中传统控制力量较弱,群体凝聚力较差,而农村生活相对单纯,人员固定,社会生活范围狭小,固定的人际关系格局使社会关系有强大的制约力。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二、选择题(一)1、作为理论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 B ),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精品文档,安心下载,放心使用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二、选择题(一)1、作为理论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 B ),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01426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
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第一部分单选题( 1 分×20)(第一/二部分,加粗为多次考过)1. ①孟子-人性本善;荀子- 人性本恶;告子-食色性也;商鞅-预防/治理犯罪靠刑法。
②犯罪原因:德莫克里特-贪得无厌;苏格拉底-面黑;柏拉图-灵魂中的坏成分;孟德斯鸠-精神质变2.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意识、社会风俗习惯等。
⋯⋯⋯⋯⋯⋯⋯⋯⋯⋯⋯⋯..⋯⋯⋯⋯⋯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
3. 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从现象上看:无本质区别;从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有本质区别。
4. 犯罪心理学的9 种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及后果,以犯罪人的活动产品,探索其心理因素和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法(如:追踪研究)、比较法、心理测验法、数量统计分析法。
5. 青少年犯罪:年龄11、12岁~25 岁,特点:突发性/直接性/模仿性/结伙/暴力突出/再犯多/网络毒品多。
男性犯罪集中于青少年时期。
中年犯罪:年龄25 岁~55岁。
6. 犯罪标记行为:犯罪人为满足某种心理/情感上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超出犯罪手段所需范围的非必要行为。
如反复折磨被害人、塞“上路费”。
7. ① 继发型渐变模式:早期无劣迹,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但在某阶段开始私欲膨胀,动摇心理防线,思想、作风蜕变,逐渐堕落走上犯罪道路。
(如:好领导开始接受小恩小惠,不知不觉就犯罪了。
)②原发型渐变模式:少年时人格就不健全,逐渐发展成犯罪。
幼年就有越轨行为,形成犯罪心理时已有顽固的恶习。
(由问题少年逐渐发展成犯罪,如:小时偷针大了偷金)③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缺乏逐渐变化的过程,由于发生对个体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突发性地形成犯罪心理。
(如:愤怒失手杀人。
)8.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结果-- 使犯罪人形成较为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完整版)《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重点
犯罪心理学重点第一套题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四)女性性犯罪突出(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①正常型;②性变态者;③心理变态者;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①认识方面。
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
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
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
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③坚定的犯罪意志④荒谬的动机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①人的物质属性②人的生物属性③人的思想属性④人的社会属性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③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有时对自身危害也很大④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⑤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9.犯罪心理矫治的目标是什么:①对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外化进行干预,促进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②预防和消除监禁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罪犯适应监狱生活③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咨询和治疗④帮助罪犯改变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⑤引导罪犯消除劣性情绪⑥培养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⑦纠正罪犯的不良习惯⑧帮助罪犯提高人际技能⑨培养罪犯的亲社会态度⑩强化罪犯的法纪意识⑩进行心理危机的法纪意识10.个体犯罪的原因论包括哪些:(一)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二)生物学的原因论(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四)多元原因论11.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哪些:①渐变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②突变型,有人际冲突型、特定气氛型和回避危险型三种类型③机遇型,包括机会型和境遇型12.强奸犯的特点有哪些:①认知能力较低②情感扭曲,无同情心③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感④人际关系不良,人际沟通尤其是与异性沟通的社交技能差13.智能犯罪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一)动机特点:智能犯罪人的动机特点主要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多重性(二)认识特点:①智力水平高;②思维偏执或盲目自信;③法律意识薄弱(三)情绪、情感特点:①情绪复杂;②缺乏罪责感(四)意志特点:智能犯罪人的意志具有两极性特点。
犯罪心理学考试重点
犯罪心理学A (填空题)1. 犯罪P2: —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2•犯罪动因综合论P79一、犯罪综合动因论的涵义二、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a、主体因素(1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的生物学因素(2)心理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性格结构因素、控制系统的缺陷、个体异常(3 )行为因素: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b、主体外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大社会环境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2)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因素、季节因素、时间因素、自然灾害因素(3)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三、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a犯罪行为人因素:实施该种犯罪行为的体格、作案的知识和技能、作案时机的确定以及作案工具的准备等b、犯罪行为情景因素:犯罪行为人主动寻找或制造犯罪行为情景、等待犯罪机遇的出现、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出现新的情景并作用于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结构,从而导致实施新的犯罪行为四、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a、整体性b、层次性c、结构性d、动态性3.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P74他认为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获得的。
获得的途径有三种:观察学习、凭直接经验的学习、生物学因素。
学习机制是客观学习,受以下因素影响:a家庭影响b、文化影响c、符号示范4•塔尔德模仿法则P72a距离法则b、上至下法则c、插入法则5•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P100一、常见模式:(1)渐变型:(1)特点:渐进性、渗透性、自觉性、预谋性(2)类型:原发型、继发型(2)突变型(3)机遇型二、特殊模式:(1)习惯型(2)朦胧型(3)变态型1、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P126外界的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包括:a被害人一方的刺激b、同伙的拉拢、胁迫、教唆c、各种有利于犯罪的条件、机遇d、外界容易诱发犯罪的各种社会消极因素2、犯罪心理结构深化的标志P120a、由被动到主动b、反社会态度的形成c、是否形成犯罪行为的自动反应系统d、是否以犯罪为业3、防御机制P109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导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
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及心理状态等。
2,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有关人员,监管矫治犯罪人员。
3,犯罪心理学方法论体系: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性与生物性相统一原则,内因与外因相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系统方法的一般论:整体观点观察犯罪心理,联系观点分析犯罪心理,相关分析与整合研究相结合,动态观点观察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形成是自组织系统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归因法,案例分心法,经验总结法,数量统计分析法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1,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心理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一致性及从属关系,可从两方面分析: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看:犯罪者的犯罪心理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心理因素,而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多种畸变心理因素的总和。
犯罪心理结构所具有的成分和因素,同时也是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和因素。
个性倾向性构成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
一定的犯罪行为反映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自我意识及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构成犯罪心理得调节结构。
从个体社会角度看,犯罪心理结构与不良个性的形成都与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相联系。
犯罪心理只是其个性的一部分,主要反映出其个性的社会心理缺陷。
4,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集中体现了个性的社会性层):反社会意识,强烈的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兴趣调节结构而定组成要素(个性的调节结构就是以自我为而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控制、调节系统,包括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特定的气质,消极的性格特征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消极不良的心境,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犯罪人的某些需要,兴趣,不能清楚意识到得本能,欲望和经验),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个人的某些气质和某些能力,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5,犯罪心理结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和推动着其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其调控和制动作用;变异,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与犯罪心理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6,犯罪心理结构课分为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两种。
01426 犯罪心理学 考点汇总
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第一部分单选题(1分×20)(第一/二部分,加粗为多次考过)1.①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告子-食色性也;商鞅-预防/治理犯罪靠刑法。
②犯罪原因:德莫克里特-贪得无厌;苏格拉底-面黑;柏拉图-灵魂中的坏成分;孟德斯鸠-精神质变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意识、社会风俗习惯等。
………………………………………..………………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
3.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从现象上看:无本质区别;从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有本质区别。
4.犯罪心理学的9种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及后果,以犯罪人的活动产品,探索其心理因素和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法(如:追踪研究)、比较法、心理测验法、数量统计分析法。
5.青少年犯罪:年龄11、12岁~25岁,特点:突发性/直接性/模仿性/结伙/暴力突出/再犯多/网络毒品多。
男性犯罪集中于青少年时期。
中年犯罪:年龄25岁~55岁。
6.犯罪标记行为:犯罪人为满足某种心理/情感上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超出犯罪手段所需范围的非必要行为。
如反复折磨被害人、塞“上路费”。
7.①继发型渐变模式:早期无劣迹,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但在某阶段开始私欲膨胀,动摇心理防线,思想、作风蜕变,逐渐堕落走上犯罪道路。
(如:好领导开始接受小恩小惠,不知不觉就犯罪了。
)②原发型渐变模式:少年时人格就不健全,逐渐发展成犯罪。
幼年就有越轨行为,形成犯罪心理时已有顽固的恶习。
(由问题少年逐渐发展成犯罪,如:小时偷针大了偷金)③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缺乏逐渐变化的过程,由于发生对个体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突发性地形成犯罪心理。
(如:愤怒失手杀人。
)8.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结果--使犯罪人形成较为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1. 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2. 性犯罪的一般特点:(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四)女性性犯罪突出(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①正常型;②性变态者;③心理变态者;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3. 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4. 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①认识方面。
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
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
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
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 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③坚定的犯罪意志④荒谬的动机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6. 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 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①人的物质属性②人的生物属性③人的思想属性④人的社会属性8. 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③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有时对自身危害也很大④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⑤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9. 犯罪心理矫治的目标是什么:①对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外化进行干预,促进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②预防和消除监禁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罪犯适应监狱生活③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咨询和治疗④帮助罪犯改变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⑤引导罪犯消除劣性情绪⑥培养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⑦纠正罪犯的不良习惯⑧帮助罪犯提高人际技能⑨培养罪犯的亲社会态度⑩强化罪犯的法纪意识⑩进行心理危机的法纪意识10. 个体犯罪的原因论包括哪些:(一)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二)生物学的原因论(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四)多元原因论11. 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哪些:①渐变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②突变型,有人际冲突型、特定气氛型和回避危险型三种类型③机遇型,包括机会型和境遇型12. 强奸犯的特点有哪些:①认知能力较低②情感扭曲,无同情心③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感④人际关系不良,人际沟通尤其是与异性沟通的社交技能差13. 智能犯罪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一)动机特点:智能犯罪人的动机特点主要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多重性(二)认识特点:①智力水平高;②思维偏执或盲目自信;③法律意识薄弱(三)情绪、情感特点:①情绪复杂;②缺乏罪责感(四)意志特点:智能犯罪人的意志具有两极性特点。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第一讲1.犯罪学的概念,调整对象2.犯罪学的研究意义3.犯罪学与相近关系学科的关系4.犯罪学的研究方法5.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特别注意犯罪原因的研究犯罪现象——发现问题,加以描述犯罪原因——分析问题犯罪对策——解决问题6.犯罪学研究对刑法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对刑事诉讼法研究有什么意义?7.我国犯罪学研究现状:(1)犯罪学研究在我国的特点:a 有政府推动80年代初期产生大量犯罪现象(青少年犯罪),中央要求组织专家学者研究 b 从特定犯罪现象入手,而不是从理论学派上入手(2)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的明确西方早期是法学家研究,后来犯罪学独立地位日渐明晰,在学者中增多,被归为社会学派,而在我国却没有明显定位8.犯罪学研究方法:问卷、参与性观察、个案研究、电话访谈、当面访谈、邮寄法9.犯罪学中犯罪的根源是什么?犯罪到底是指什么?犯罪的概念是什么?犯罪学与刑法学是什么关系?10.犯罪学中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相比较,有4种学说:(1)等同说两犯罪概念一样(2)扩大说(3)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4)社会越轨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其他有害行为)西方犯罪学派1.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对刑法学贡献大龙勃罗梭《犯罪人论》对犯罪学贡献大2.龙勃罗梭被称为“犯罪学之父”,他的理论被称为“犯罪人类学”,加罗法洛为其继承代表,菲力也有部分贡献,但被后人归为“犯罪社会学派”。
3.犯罪人类学:(1)龙勃罗梭a 生来犯罪,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出生时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和生理,这种人必定会构成犯罪。
b犯罪原因论:○1人类学原因,决定犯罪人生来犯罪的人类学原因是隔代遗传,是一种返祖现象○2自然原因,气候、年份、月份、季节、发病期等○3社会原因,文明程度,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犯罪现象会增长文明社会、野蛮社会犯罪类型不同文明程度发展,犯罪现象会增长新闻媒介、报纸等新闻媒介将犯罪现象记录,导致模仿犯罪,随着发行量的增长,更多模仿犯罪的增长,又扩大了报纸的发行生活状况,饥饿对造反的影响酗酒吸烟、流浪、乞讨经济条件宗教家庭出身(2)其他:英国格林、美国胡顿英国格林:a 假设所有人都具有犯罪素质,有些人犯罪素质强有力,犯罪并被监禁b 犯罪人个人特征,犯罪人身体特征比一般人低劣美国胡顿:将犯罪人隔离到独立的区域4.犯罪生物学理论作为生命个体来研究人类学和生物学区别:人类学研究外部特征;生物学强调身体素质。
01426 犯罪心理学 考点汇总
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第一部分单选题(1分×20)(第一/二部分,加粗为多次考过)1.①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告子-食色性也;商鞅-预防/治理犯罪靠刑法。
②犯罪原因:德莫克里特-贪得无厌;苏格拉底-面黑;柏拉图-灵魂中的坏成分;孟德斯鸠-精神质变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意识、社会风俗习惯等。
………………………………………..………………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
3.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从现象上看:无本质区别;从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有本质区别。
4.犯罪心理学的9种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及后果,以犯罪人的活动产品,探索其心理因素和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法(如:追踪研究)、比较法、心理测验法、数量统计分析法。
5.青少年犯罪:年龄11、12岁~25岁,特点:突发性/直接性/模仿性/结伙/暴力突出/再犯多/网络毒品多。
男性犯罪集中于青少年时期。
中年犯罪:年龄25岁~55岁。
6.犯罪标记行为:犯罪人为满足某种心理/情感上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超出犯罪手段所需范围的非必要行为。
如反复折磨被害人、塞“上路费”。
7.①继发型渐变模式:早期无劣迹,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但在某阶段开始私欲膨胀,动摇心理防线,思想、作风蜕变,逐渐堕落走上犯罪道路。
(如:好领导开始接受小恩小惠,不知不觉就犯罪了。
)②原发型渐变模式:少年时人格就不健全,逐渐发展成犯罪。
幼年就有越轨行为,形成犯罪心理时已有顽固的恶习。
(由问题少年逐渐发展成犯罪,如:小时偷针大了偷金)③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缺乏逐渐变化的过程,由于发生对个体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突发性地形成犯罪心理。
(如:愤怒失手杀人。
)8.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结果--使犯罪人形成较为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1867年,英国精神病学家莫利兹,《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犯罪与精神错落之间关系密切。
1876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拉夫特-艾宾,《犯罪心理学纲要》1876年,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犯罪人论》,天生犯罪人2、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背景: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休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
社会矛盾的激发,犯罪率的不断上升。
3、犯罪心理学的诞生: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
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
1897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
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一)、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观点1、注重从人性角度探讨犯罪心理成因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学三品论(董仲舒)2、强调后天系数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注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犯罪心理的原因管仲: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老子:长使民无知无欲4、注重综合控制的方法预防犯罪刑法+道德教化(言传身教)(二)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萌芽和出现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本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我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著作。
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缓慢地发展着。
1949-1979年间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三)国内犯罪心理学的发展:1979年-至今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
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
犯罪理论的人性观:1、遵从观人类具有遵从的本性,他们想去做“正确”的事情。
即人性本善,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最大潜能。
Merton的紧张理论(失范理论):(1)人性本善,人性受到社会价值和态度的强烈影响。
(2)失范理论:人类是遵从者,他们容易吸收该社会所公推的观点。
当社会过分强调目标和理想的共性,但是未能给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达到这一目标的相同条件时,弱势群体容易以非法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从而产生犯罪。
2、非遵从观(1)假设人类从根本上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生物,不要社会规范的约束,也无需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他们藐视社会习俗和规范,不分青红皂白的实施犯罪。
(2)人性本恶(3)Hirschi的社会控制理论:当约束个体的习俗规范和道德标准变得很弱小或基本不存在时,违法犯罪就发生了。
3、学习观(1)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中性的,人类完全从社会环境中习得他们所有的行为、信念和理想。
(2)犯罪是习得的。
(3)个体成为一名罪犯是他们从别人那里获取的经验和信息的结果。
青少年犯罪——发展性因素青少年犯罪心理上的定义:界定为品行障碍和反社会行为。
品行障碍:那些习惯化的的品行不端的行为。
反社会行为:那些更严重的习惯性不良行为,尤其指那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伤害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年龄上界定:按照发展心理学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时期是指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和青年晚期(17、18岁-24、25岁)的统称。
(选择)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类型:一、青少年成为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的主体(14岁-16岁)1、青少年违法犯罪率迅速增长、居高不下2、青少年从违法向犯罪发展危害性增大: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盗窃、抢劫、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日渐增多。
并爱模仿黑恶势力,相互组成团伙实施犯罪。
3、青少年违法犯罪内容扩大:从犯罪类型来看,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青少年涉毒案件的逐年增加。
此外,高科技犯罪团伙犯罪中,也到处都有着青少年的身影。
4、违法犯罪青少年的重新犯罪: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比率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逐渐上升,并具有犯罪性质日趋严重化、手段暴力化、犯罪团伙化、传帮带现象严重化等特点。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世界趋势1、美国青少年的枪支暴力犯罪2、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的足球流氓3、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的财产犯罪、性犯罪和毒品犯罪4、我国青少年流动人口的犯罪三、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1、低龄化,低受教育程度,未成年女性增多,屡犯增多。
2、严重犯罪日益突出3、团伙犯罪: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两种形式:一是青少年被各种犯罪团伙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吸纳。
一是青少年自身有合群性,崇尚江湖义气,在犯罪中往往组成团伙以聚力壮胆。
4、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四、青少年的毒品犯罪1、美国青少年的大麻滥用2、我国青少年的海洛因滥用3、新一代毒品对青少年的诱惑4、毒品引发青少年的多种犯罪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一、社会因素1、贫穷和社会阶层(关键因素):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匮乏,而是随之伴随的偏见、种族歧视、家庭分裂、不安全的居住环境、失业、社会疏离和有限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教养方式。
2、同伴经验(预测因素):严重的青少年犯罪是同伴、家庭和整体社会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学龄前监管不严的更容易产生越轨行为。
3、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严重的体罚;亲子互动的缺乏。
二、心理因素1、发展因素持续、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的模式源于童年。
攻击性、逃学、偷窃、说谎等。
终身持续型犯罪人:在不同的条件和情境下实施其反社会行为。
在童年表现出神经功能上的问题,在日后学校中的学习问题,承认后出现明显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缺陷,会终其一生实施多种攻击和暴力犯罪。
青春期犯罪人:在青少年阶段开始表现出违法犯罪行为,但到18岁,这种违法行为自行消失。
通常16岁到达顶峰,然后逐渐下降,21岁急速降到零点。
2、多动和注意力缺失障碍多动症:轻微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缺乏注意、冲动型、过度运动,男性为主。
多动引起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障碍等。
3、品行障碍,反复和持续性的侵害他人的基本权利的行为模式。
三、智力青少年犯在智力标准测验上得分低于非犯罪群体。
Flynn效应:心理测验智力在全球范围内有稳定的增长。
四、性别男性数量超过女性,尤其在暴力犯罪中。
但近些年数据显示:差异正在缩小。
犯罪行为的起源——生物因素犯罪的生物因素(选择)1、天生犯罪人(1)Cesare Lombroso(1836-1909) (现代犯罪学之父),1876年《犯罪人》一书,提出天生犯罪人理论。
提出有些人天生具有强烈的反社会行为倾向,罪犯代表了一种尚未进化为更高等级别的智人的独立物种。
提出可以用异常生理特征辨别犯罪人:不对称的颅骨,平坦的鼻子,大耳朵、厚嘴唇,巨大的下巴,高颧骨,蒙古人种眼睛。
原因为隔代遗传,指倒退到原始人或者低于人类的一种返祖现象。
(2)后期观点修正:天生犯罪人只占犯罪总人数1/3。
罪犯有六种类型:职业型犯罪人:犯罪是一种职业,与不良群体的接触影响巨大;司法型犯罪人:由于疏忽大意或缺乏预先考虑导致——冲动型犯罪;激情型犯罪人:为捍卫荣誉、保护爱人和维护国家尊严犯罪;倾向型犯罪人:犯罪本性较弱,环境的重要影响;精神病态型犯罪人和歇斯里地型犯罪人。
天生罪犯人的特征:对所犯的任何错误都缺乏罪恶感和悔恨;对辨别是非有一种特异性的学习无能;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容易背叛同伴和同谋;极度自我中心;冲动、冷酷;对疼痛有高度耐受性。
(选择)2、体型与犯罪行为(1)德国精神医学学者克雷奇默认为人类的体形有四类,各具性格,并触犯不同的罪行:肥胖型:此种人身材圆厚、多脂肪、手足粗短、性格外向、善与人相处。
肥胖型的人不易犯罪,假如犯罪,则大多为欺诈,累犯很少,容易社会化。
瘦长型:此种人身材瘦长、手足长而细、性格内向、喜批评、多愁善感。
瘦长型的人多犯盗窃与欺诈罪,累犯之中,瘦长型占大多数。
运动型:此种人健硕强壮、肌肉发达、活力充沛、具有爆发性格。
健壮型的人属于暴力财产犯罪与暴力性犯罪的专门犯。
发育异常型:此种人身体发育不正常或有障碍,或有残缺,或为畸形,性格多为内向。
异常型的人多犯性犯罪。
(2)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W.H.Sheldon)受克雷奇默的影响,对气质与体型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内胚层型(柔软、丰满、肥胖)—爱社交、贪吃。
中胚层型(肌肉骨骼发达、坚实、体态呈长方形)—爱冒险、竞争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