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21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引导想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读中想,想中说,充分理解古诗。
教学重、难点:1、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锄禾》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进程:一、课前谈话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学生自由说一说)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辛勤劳动,粮食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给禾苗锄草)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劳动很辛苦)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每一粒粮食都是劳动人民艰辛付出的成果)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
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
"(《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
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
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
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于谦王冕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

充分挖掘文本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一个“语”字,不能单单地处理一个“文”字,也不能过重地偏重于“情”的升华。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下面我们把你读懂的来告诉大家。
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1)这一句你读明白了吗?
(2)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你能举例说明哪些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
(3)点拨: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能找到吗?从“少”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板书:持之以恒)
3.齐读第一句。
4.指名解词:“学问”、“无遗力”。
5.集体交流诗意。
6.学生交流“无遗力”的意思。(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7.造句,联系实际,辨析“功夫”和“工夫”的区别。
8.指名交流少年老成的名人,如李白等。
1.学生读第二句。
2.交流对二三两句的理解。
3.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或生活实际举例。
4.尝试用关联词将整首诗的意思条理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透过文字看情感,穿过情感找共鸣,在情感的磁场中尝试个性化的感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荡涤。
拓展延伸,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板书设计: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无遗力 持之以恒
做学问
要躬行 实践经验
简约的板书条理清晰,对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学会用词语概括文本有很强的指导性。
2.《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பைடு நூலகம்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课案

通过反复吟诵和相互交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初步感知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陆游其他诗歌的渗透学习,加强对这首诗的深度理解,从而更深切地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 计 内 容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读一读:认真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引导对话。这首诗曾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中描绘诗人怎样的心情呢?你在感受诗人喜悦心情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品读感悟。
对比感悟“悲喜交集”。指名读诗一二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说说诗人听到什么,他的心情如何?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诗人仅仅因为高兴而哭吗?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过着是什么样的生活吧。(课件)指名读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
理论支持
1.多方对话,深入感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是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学中,我着力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与文本对话,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与诗篇对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自我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与生活链接,引用诗句表情达意,在迁移运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运用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
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诗句,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石灰吟》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学生自己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二、读准古诗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4、读好整首诗(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小组读——齐读四、深化古诗,升华情感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2、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据说写这首时他才7岁)(学生自由说说)3、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谁呢?(指名说)4、这还让我们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学生说说)五、作业布置1、读一读背一背(1)《在狱咏蝉》骆宾王(2)《梅花》王安石(3)《青松》陈毅(4)《竹石》郑板桥(5)《墨梅》王冕2、读读“千锤万击”“粉骨碎身”等词语,在到其它的诗句中找一找类似的出自诗文的成语。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4《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
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2、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3、作者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史”
三、精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齐读第一句
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4、齐读第二句。
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
5、有感情地背诵。
四、小结
这首诗赞美了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作业布置:读熟古诗并背下来
板书设计:1、古诗两首
春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
学
后
记
上课时间
2011年月日
总课时
总第课时
主备人
课题
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
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二首》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 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在这些节日里,我们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我们把这些合家欢乐的节日都称为“佳节”。
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
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记得吗?(出示《静夜思》)生配乐读。
师:说说你感受到什么?(学生深深的思念故乡、心里的忧伤、对故乡非常的思念)二、新课学习解题意师:是啊,每当月圆,诗人总会对故乡思念不已,每逢佳节啊,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深切。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板书:九月九日)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吃重阳糕、花糕、菊糕、五色糕、赏菊花、重阳节又是老人节、登高节、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课下注释。
课下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文的好助手,大家学习古诗文千万不能不看课下注释。
从课下注释你还知道了什么?理解“山东“(华山以东、王维的故乡)山东兄弟指的就是家乡的兄弟、家乡亲人理解“忆”:是人在九月九日对故乡的亲人是一种什么感情?(思念)从哪个词看出?(忆)师:诗人在重阳佳节思念故乡的兄弟、思念亲人,那么这个题目该怎样读?(指名读、齐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那是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此时此刻,诗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图,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3)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如何?
“霜叶红于二月花”
(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
2.观察字形,。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4.学生练习。
5.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
杜牧在山间行走,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诗吧。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学科语文 课题《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2、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板书:盛景送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符合新课程“自主学习”理念。)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设计意图:结合对古诗的理解,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使学生的诵读与口语表达得到同步训练。)
学科语文课题《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教
学
目
标
总
体
目
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个案补充
(体现分层、小组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科目:教师:时间:
6.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一、给下列生字或多音字注音。
生字:塞()秦()汉()胡()元()州()乃()多音字: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二、理解下列词语。
但使——
胡马——
九州同——
王师——
乃翁——
家祭——
北定——
三、根据意思填空。
1.《出塞》一诗中表达诗人渴盼李广式的英雄再现,保家卫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示儿》这首诗中表明诗人虽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失地必将收复、祖国必将统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sài qín hàn hú yuán zhōu nǎi jiào sài
二、但使:只要。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敌军。
九州同:全国统一。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乃翁:你的父亲。
乃,你(们),你(们)的。
家祭:祭祀祖先。
北定:指收复北方。
定,平定,这里有收复的意思。
三、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