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执教人:刘 潇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执教人:刘 潇
白烽感国 头火时破 搔连花山 更三溅河 短月泪在 ,,,, 浑家恨城 欲书别春 不抵鸟草 胜万惊木 簪金心深 。。。。
春 望 ( 杜 甫 )
何香遥今 时雾怜夜 倚云小鹿 虚鬟儿州 幌湿女月 ,,,, 双清未闺 照辉解中 泪玉忆只 痕臂长独 干寒安看 ?。。。
月 夜 ( 杜 甫 )
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首诗— —《闻官兵收河南 河北》并且说说诗 句的意思。
2、预习《示儿》, 理解诗的写作背景 及诗的意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2份(教学反思参考3份)
4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3个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弄懂陆游临终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的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强的特点。
教具:小黑板和卡片。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爱国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题。
二、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1.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记述了许多重大事件,所以他的诗又称史诗。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杜甫当时在四川三台县听到判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喜极而泣,写下的这首诗。
3.地图上了解除诗中地名。
三、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蓟涕巫襄2.正音,组词,读诗。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讨论2.汇报(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儿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也好回我的故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立即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向洛阳,就可到家了。
3.读诗,体会作者情绪的变化。
层次分明:忽传——初闻——却看——漫卷,体现出作者从喜极到欢快欲狂。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1)如果当时流浪在外的是你,你听到这一喜讯会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2)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5.指导有感情地读诗,欣赏诗中的妙笔(如对仗)。
六、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七、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山河的喜悦,表达了对祖国无比的热爱,这就是诗的语言,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简解《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
在教学伊始,先让学生介绍陆游,然后补充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情况,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设计思路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延学单
组诗欣赏品读古诗方法提示:(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读懂诗意,读出诗味。
(3)品读关键词,悟诗理,读出诗韵。
劝学诗唐·韩愈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书院宋·刘过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读书宋·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极思量。
观书(节选)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注释:患:担心思:思考义:道理足已:足够、自满行:运用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注释:尔:你种(zhong):种地稔(ren):丰收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注释:切戒:一定要注意权:暂时极思量:深入思考涵泳:用工夫慢慢读兴味长:意味深长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注释:故人:好朋友相亲:相随三千字:虚指,表示多尘:杂念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组诗欣赏品读古诗方法提示:A借助注释自学古诗。
B想一想从中悟出了什么理?写下来C尝试用诵读或吟诵的方式读出诗的韵味。
D搜集其他说理诗,也可以搜集陆游的其他诗,了解陆游这个人。
劝学诗唐·韩愈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节选)宋·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观书(节选)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注释:失解(xie):参加贡举考试未中旧书:经典的书籍百回读:多读、重读自知:自然会融会贯通名宦(huan):有名的大官恐不免:不用担心栖迟:漂泊失意追:在意,追究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注释:相亲:相随,相伴直下:浏览胸次:胸中尘:世间杂念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new)
22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意境的优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两课时1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①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谁?]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②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哪些名言?]4诗意: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1知识点详解2①书籍资料浩如烟海,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在年轻时就要肯下工夫,不能妄想一蹴而就,轻易成功。
这两句可以让我们想到凿壁借光的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3②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启示我们,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4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5[③这两句只是在写方塘吗?]诗意: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观书有感,诗人有何感想?]诗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一诵读古诗,导入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积累了哪些?请同学们先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5③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详解
这样才能真正有学问。
B: 看插图想象:作为一位年长的父亲,陆游心里可能想到了什 么才对子聿说这番话的?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子聿说呢?
C: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你们小组准备为大家介绍哪位古人做学 问的故事呢?
读书学习。 诗中指做学 问的意思。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1.丢失; 2.漏掉 ; 3.余,留 ; 4.死人留下的 ;
无遗力
始
成
少壮工夫老始成。 2. 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学习要做到
,从
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要做到
,这
样才能有所成就。
1.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终
绝
绝知
躬
绝知此事要躬行。 2.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光有
还不行,
从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得注重
课外链接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
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当时不少人都夸 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可是 赵括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 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这时秦国使用了反奸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挑拨赵
诺贝尔的一生是不知疲倦、勇于奉献、努
力学习和工作的一生,更是光荣而伟大的一生。 他共获得20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在五大洲的20 多个国家建立了100多个公司和工厂。以他名字 命名的和平、经济学、文学、物理学、化学、 以及生理学及医学这6个奖项是世界上最高的科 学奖。
有关实践的名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熹 2、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闻讯的喜悦。
难点: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词析句,从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等,并制作成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并了解杜甫及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一、对话诗人,知背景,解诗题。
1、(出示杜甫画像)知道这位大诗人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大诗人杜甫的了解?2、老师收集了一些杜甫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杜甫资料)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很大。
3、杜甫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动荡社会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
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
(影视停)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
一下子冲破了杜甫忧郁以久的情感闸门,喷涌出他生平第一首快诗——(生读题)4、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这篇独具风格的佳作——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件出示诗题)【板书诗题]】齐读诗题一遍。
(1)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重点点拨:这里的“河”特指黄河,“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两岸。
题目的意思应该是——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2)同学们,这可是个好消息呀,让我们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所有前来听课的老师吧!(齐读诗题)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
22、冬夜读书示子聿设计意图:习作教学、古诗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一直令我头疼,所以我想先试开一节古诗公开课,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一下古诗教学的方法。
《冬夜读书示子聿》切中明理,诗中的“老”和“少”形成对比。
突出做学问的艰辛不易,“知”和“行”形成对比,体现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与“行”,两个对比,互为补充,把道理说的真切透彻。
古诗教学重在读中悟,如果逐字逐字地翻译,会破坏古诗的语言魅力。
所以本课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读通、读懂、读好。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1个生字“聿”,能解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并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全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内涵,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读书要从小开始努力和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锻炼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1个课时一、谈话导入,知诗人1、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两位爱国诗人,谁还记得?通过之前的学习,谁来谈谈你对陆游的认识。
3、过渡: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知诗人是古诗学习的前提)二、解诗题二、解诗题1、齐读课题,教学“聿”聿是哪些生字的一部分?(津、律、建,肆等)解释子聿是人名,是陆游的小儿子2、解诗题回顾《示儿》中示字的意思,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示子的意思:指示、教导、教育、训斥3、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课题的意思,再次让学生读课题。
谁来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陆游用冬夜读书时触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4、你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插图)结合课题和文中的插图,你脑海中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小结: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陆游在书桌前教导子聿。
六年级上教材解读-古诗两首_苏教版
六年级上教材解读-古诗两首_苏教版示儿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
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通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
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阻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复原,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复原”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预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预备北伐。
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然而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坚决,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复原中原的作战策略。
然而,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止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尽管只有一年多时刻,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
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
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将近三十年间(三十三岁至六十五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不合,屡被起用也旋即被罢黜,在仕途上受到许多无情的打击和排挤。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4古诗两首:示儿|苏教版共27张PPT
写作背景:
北宋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 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了,把 先皇宋徽宗、当时皇帝宋钦宗一齐俘虏到北方去,
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陆游出生两年 后就遇上了“靖康之变”,儿时的他备受流 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 滥杀无辜,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 之中,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 种子。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送给同学们的爱国诗句: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游《病起书怀》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5000年 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 化宝库中一颗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也可
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诗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示 儿》。 “示儿”在这里指什么意思呢?相当于
什么呢?作者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Biblioteka 你的父亲。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 手里的地区。
对祖先的 祭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 州同”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 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 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在陆游86岁高龄,重病在床, 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一首诗,这首诗堪 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地压卷之作,也下了耀照千古 的绝唱。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2022-12-15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篇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
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
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设计思路《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法作品、投影仪、《悬梁刺股》Flash六、教学过程(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书法作品,(先出示后粘贴于黑板)你觉得这上面的字写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它是顾老师的一个学生写的,几年前,这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欣赏字帖,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反复阅读字帖,但是她写的字却非常难看。
有一天,我送她一首诗,读过之后,她恍然大悟,从此,这个同学变了,再后来,她就能写出今天这样的作品呢!1.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她所写的内容,有这么神奇吗?赶快读读吧!(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2)
单元一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2课时课题4、古诗两首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要点重点: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
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二、质疑(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学法指导1.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2.教师归纳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展示: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1)说说诗的意思。
(2)你还想说些什么?(3)你能把它读好吗?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4.全班读5.指名背诵6.全班背诵七、作品发表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学了这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一、二行概括写出了读书学习应 从小做起,持之以恒。以慈父严师 的口吻举古人之例,指出他们做学 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全意的,只 有年少立志并发奋学习,到年老时 才能有所成。
第三、四行深刻地阐述了“知” 与“行”的关系。 从书本上学到 的知识,一定要通过亲自实践, 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爱国激情昂扬的战斗气息,在思想上、艺术上 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
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
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
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朱熹
5.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朱熹
6.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学问:读书学习,有作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儿也不 保留。(竭尽全力)
古人作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 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 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 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自 实践。
22.古古诗诗两两首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 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无遗力”“老始成”“躬行”“鉴”“徘徊”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及插图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诗人对读书的感想,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感悟“无遗力”、“老始成”所蕴涵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1. 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及体会诗人陆游对小儿子子聿所寄予的一片深情。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意境,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看图、想象、讨论、交流、吟诵、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从而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借助拓展练习,训练学生读写结合、模仿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及诗人相关资料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背诵古诗导入1.导入:大家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请同学们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利用所学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学生无限热情。
]2.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理解题意,读熟古诗1、理解题意。
①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交流)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
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聿的。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②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过渡: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让我们一起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古诗。
①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品读体悟诗文1.出示挂图:(引导看图)冬天,陆游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2.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
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习)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
或者古人学习总是竭尽全力的。
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做到及时复习巩固。
3.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
(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浅:肤浅、浅显。
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指名读读说说意思:(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板书)(5)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4.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1)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设计意图:这里要求学生用成语来描述陆游教育儿子时的态度,一来深入了解此时陆游的用意,二来有助于学生成语的积累。
](2)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3)评读。
(四)指导背诵(五)拓展提高1.合理想象一下,陆游为什么要在冬夜告诉小儿子这个读书感受呢子聿听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呢2.老师希望你们牢记古人的训诫,从现在开始,做个踏踏实实、身体力行的学生。
其实,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请大家欣赏关于读书的名句: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2. 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出示朱熹简介)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3.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检查诵读。
(1)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2)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设计意图: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2.品读一二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1)“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让学生联想池水与明镜的特点。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几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2)(“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描叙“天光”、“云影”在池塘中散步的情景。
)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3)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4)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3.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解释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理解: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4)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启发谈话: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4.引导学生理解:(1)这是诗人写诗的高明之处,把深刻的读书哲理巧妙地藏在写景诗里。
表面上是写“观塘有感”,而实际上是用暗喻的方法写“观书有感”。
(2)诗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把源源不断的活水比作新鲜的知识,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也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
5.指导朗读。
(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汇报,相互启发,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已知加深对文本理解,使学生对达成的目标掌握更牢固,更持久。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1.朱熹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观书有感》的诗句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出示:(1)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2)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