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六年级上语文课前预习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_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课前预习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_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课前预习 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_
苏教版
2020/9/20
第一步:朗读课文,纠正语调( 扫《点拨》二维码听范读,纠 正读音) 第二步:边读边画,理解字词( 在教材上找到生字标读音,画 出新词查字典)
1.(1)辨字组词。
鉴( 鉴别 ) 非( 非常 ) 徊( 徘徊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签( 竹签 ) 徘( 徘徊 ) 回( 回家 )
3.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是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 _定__要__通__过__实__践__才__能__变__成真正的学问 _________做__学__问__一__定__要__有__孜__孜__不__倦__、__持_,之给以我恒们的的精 启神发,是一:个_既__有__书__本__知__识__又__有__实__践__精__神__的__人__,__才__是__真__ _正__有__学__问__的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__像__源__源__不__断__的__活__水__ 。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 4新.的《知观识书,有心感智》才给能你更的加启开示阔是,:更加敏锐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用__冬__夜__读__书__生__发__的__感__想______ 来教育儿子子聿的,题目中的“示”的意思是: __指__示__、__训__示____。诗的体裁是__七__绝____。
2. 《观书有感》是__宋____代____朱__熹______的作品,借 _半__亩__池__塘__清__澈__明__净__的__形__象___来比喻__读__书_体__会___,题目 中“观”就是_读___的意思。直接点明题目中“感”字 的诗句是__问__渠__哪__得__清__如__许__?__为__有__源__头__活__水__来__。__”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 (共17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 (共17张PPT)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知此事要躬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表 演出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个寒冷冬夜,温 暖的书房内,陆游拨亮 了桌上的油灯…… (提示:想象父子两人 的动作、神态、对话)
请同学们读读第一、二句诗,说 说带点字的意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学问:读书学习。 始:才。
小组讨论交流这句诗的意思。
古人做学问都是竭尽全力的。青少 年时代开始下工夫,养成良好的习惯, 打下扎实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古人学问无遗力
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 来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 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 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一来,如果打盹,头 皮就会被扯疼。因如此努力,他后来终于成为儒 学大师。另外,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 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 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他后来终于也成为有名的政治家。
请同学们读第三、四句诗,理解 “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小组讨论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是 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 自实践才行。
课外链接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 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但他从来没带过 兵,毫无实战经验。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 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沭阳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

沭阳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对地球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因为预设学生在理解“太可爱”与“太易碎”中会偏向于后者,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努力让学生体会地球母亲的“可爱”。从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从文本,从生活实际,从课件图片去充分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以及她的慷慨无私.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情积淀,在后文的教学中通过理解“不加节制”“滥用”“随意破坏”等重点词语才更强烈地对比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多么地贪婪,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著名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笔记

主题: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笔记一、篇章概述1.1 课文标题:《勉鸣》《清明》1.2 作者:《勉鸣》:唐代李白;《清明》:晋代谢灵运1.3 内容概述:《勉鸣》描述鸟儿在春天努力歌唱,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清明》描述了作者在清明时节对故人思念的情感之情,抒发了离别之情。

二、课文解读2.1 《勉鸣》2.1.1 鸟儿努力歌唱的场景描写2.1.2 作者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1.3 文言文词句分析及疑难词解释2.2 《清明》2.2.1 对清明时节的描述2.2.2 作者对故人的思念和离别之情2.2.3 文言文词句分析及疑难词解释三、课文赏析3.1 语言特点:古代文言文的特点3.2 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故人的思念3.3 寓意隐含:作者思想境界的抒发与对生活的感悟四、人物评价4.1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善于借景抒情,作品富有豪放的气息4.2 谢灵运:晋代文学家,善于写离别之情,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情感五、课文写作技巧分析5.1 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技巧5.2 语文写作中如何运用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手法5.3 如何理解并把握古代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六、生活感悟6.1 课文借助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人的情感6.2 从古代诗文中感悟人生真谛6.3 如何把握当下,追求美好生活七、学习方法7.1 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7.2 如何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7.3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八、理解作者思想8.1 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8.2 作者对离别的情感表达8.3 如何通过古代文言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结语:总结课文内容,抒发个人感悟,鼓励学生用心学习古代文言文,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及情感表达方式。

古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文言文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简解《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

在教学伊始,先让学生介绍陆游,然后补充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情况,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设计思路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6上22《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6上22《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之《观书有感》教学反思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名篇《观书有感》紧扣读书的话题,以司空见惯的事物——方塘设喻,匠心独运,将写景和明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充满睿智的道理。

全诗文质兼美,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不愧为大家手笔。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教者心绪颇不宁静,可谓得失参半。

1.成功之处:《观书有感》这首诗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重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读书道理,特别是弄清一二两句究竟写什么,弄清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的关系,弄清明写和实写的关系。

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运用多种方法品读诗句,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中暗藏哪些玄机,深入理解体会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诗的内容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按教者的预设提出“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的问题。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狠抓关键词,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重点拨,轻灌输,让学生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学生学得轻松灵活。

如“鉴”字的教学从音形义三方面着手,训练很到位,学生理得透,记得牢。

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什么样的水才算活水?”和“如果没有活水,方塘会怎么样”的话题巧妙发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既积累了词语,又进行了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整合和衔接,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拓展延伸部分先总结一下什么叫说理诗,然后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为例,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开拓了学生视野,对学生的诗歌阅读富有指导意义。

2.不足之处:教学中扶放结合做得不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略少,“学“和“练”的环节上花的功夫不够;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时间; 要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理越辩越明,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拓展延伸部分的补充诗句浮于表面,读得不够。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_苏教版 (共16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_苏教版 (共16张PPT)

【诗句赏析】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 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 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 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 切清新,如沐春风。
【诗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 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 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 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 不凡的真知灼见。
【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山阴人。12岁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 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 成就为最。
【读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请同学们读读第一句诗并说说带 点字的意思。
示:教导。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遗:保留。 浅:肤浅,浅薄。 绝知:彻底弄清楚。 躬行:亲自实践。
自由朗读古诗,说说全诗的意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诗解说】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 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 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 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 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 践。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这句诗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是 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 自实践才行。
【记一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件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幼子。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总是 竭尽全力的,青 壮年时肯下工夫 到老才能有所成 就。
• 由“古人学问无遗力”我想到的成语有: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________\_________ ,由 “少壮工夫老始成”想到了这些人:翻山 越岭,访名医、尝草药,经过30多年的努 李时珍 力,终于在晚年写成《本草纲目》的 _______。博览群书,终日奔波,用了整 整20年,进行6次修改,53岁写成了《国 谈迁 確》的 ________。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观 书 有 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
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宋徽州婺源(今属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诉我们: 光读书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此我想到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中的赵 括,我想对赵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仅仅熟读兵书是不够的,还要有实践经验, 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

22、冬夜读书示子聿设计意图:习作教学、古诗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一直令我头疼,所以我想先试开一节古诗公开课,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一下古诗教学的方法。

《冬夜读书示子聿》切中明理,诗中的“老”和“少”形成对比。

突出做学问的艰辛不易,“知”和“行”形成对比,体现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与“行”,两个对比,互为补充,把道理说的真切透彻。

古诗教学重在读中悟,如果逐字逐字地翻译,会破坏古诗的语言魅力。

所以本课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读通、读懂、读好。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1个生字“聿”,能解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并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全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内涵,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读书要从小开始努力和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锻炼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1个课时一、谈话导入,知诗人1、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两位爱国诗人,谁还记得?通过之前的学习,谁来谈谈你对陆游的认识。

3、过渡: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知诗人是古诗学习的前提)二、解诗题二、解诗题1、齐读课题,教学“聿”聿是哪些生字的一部分?(津、律、建,肆等)解释子聿是人名,是陆游的小儿子2、解诗题回顾《示儿》中示字的意思,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示子的意思:指示、教导、教育、训斥3、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课题的意思,再次让学生读课题。

谁来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陆游用冬夜读书时触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4、你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插图)结合课题和文中的插图,你脑海中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小结: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陆游在书桌前教导子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2022-12-15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篇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

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

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课件学习资料

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课件学习资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而青少 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 有所成就。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 是有限的,要彻底地了解必须亲自实 践才行。
道理: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 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 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 的人。
有关实践的名句:
余,留



问 孙康 囊萤映雪
匡衡 凿壁借光



李密 牛角挂书 苏秦悬梁 孙敬刺股
古人学问无遗力:
悬梁刺股 (孙敬 苏秦) 囊萤映雪(车胤 孙康) 凿壁借光(匡衡) 闻鸡起舞(祖逖) 牛角挂书(李密) 韦编三绝(孔丘) 程门立雪(杨时)
……
青少年 时代。
陆游
少壮工夫老始成。
(做事)所 耗费的时间 。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学问:指读书学习,做学问。 无遗力:遗:余,留。用出全部力量,一点 也不保留。 始:才。
诗意: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 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 时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知识。
绝:极,最。 绝知:深入 透彻地理 解。
陆游
到底、毕 竟、终究
有限,肤浅。
躬:亲自。 躬行:亲自 实践。
.

子聿(抬头看着陆游):父亲,我明白了,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的精神 。
陆游(脸上露出了微笑,接着又意味深长地):
.

子聿(
):哦,您是说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陆游欣慰地笑了!
【幕落
当堂检测
完成填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

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设计思路《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法作品、投影仪、《悬梁刺股》Flash六、教学过程(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书法作品,(先出示后粘贴于黑板)你觉得这上面的字写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它是顾老师的一个学生写的,几年前,这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欣赏字帖,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反复阅读字帖,但是她写的字却非常难看。

有一天,我送她一首诗,读过之后,她恍然大悟,从此,这个同学变了,再后来,她就能写出今天这样的作品呢!1.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她所写的内容,有这么神奇吗?赶快读读吧!(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引言《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22课,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两首历史悠久、优美动人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古诗两首》片断进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

诗一:《静夜思》诗歌赏析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短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只有4个短句,每句都是五言绝句。

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动地描绘了月亮明亮的光芒,给人以霜冻的感觉。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反复出现的明月两个字,呼应了诗题,也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意境《静夜思》以短小精悍的字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光照在床前,使诗人忍不住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这时他又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怀念起远方的家乡。

整首诗凝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回忆的回味,给人一种寂静而又温馨的感觉。

这首诗所营造出的诗情画意,给人以宁静、安逸的感觉。

读者在享受静夜的美好的同时,也被唤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二:《登鹳雀楼》诗歌赏析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景色,并以此为引子,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把读者带到了壮丽的山水之间,给人以广阔和开阔之感。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向上的精神。

诗中的“千里目”象征着远大的目标,而“更上一层楼”则表示追求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愿望。

诗歌意境《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展、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画面使人感到壮丽与广袤,给人一种豁达和激励的感觉。

这首诗鼓舞人心,勉励人们要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doc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doc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定远县朱湾小学刘俊益一、设计思路《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FT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口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ppt.学生简短表演。

六、教学过程(一)、《示儿》导入。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拜访一位熟人,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前面我们学习了他的《示儿》,同学们能有感情的背给老师听听嘛(学生齐背古诗)。

这首诗他是以一个爱国形象出现,今天他将以一个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而前。

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一首教子诗。

教师简介陆游并揭题。

(ppt展示课题)(二)、自主学习,共同探讨,理解诗句内涵。

1.出示图片,情境解题。

教师旁白,指引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表演。

2.解题。

(1)学生一起说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师板书。

ppt展示古诗内容。

(2)讨论:图片中的小孩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师强调聿的读音。

回忆观看的表演,翻译诗题。

“冬夜”点明了什么?“示”可作什么理解?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示”解释为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 爱国诗人。一生所写诗近万首,以及大 量的词,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高。他 的是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 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 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 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 称
总结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 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 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 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 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 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 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 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 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 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 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 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 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 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 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 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 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 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 地输送河水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 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 “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光可鉴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 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共徘徊: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哪得:怎么会。 8、哪: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为:因为。 13、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 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主要写了什么? 明写了:池塘的水很清澈,应 为有源头。暗写了:不断读书,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够使 人睿智
这也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 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 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 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 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 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 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 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 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 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 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 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 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 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 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意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 青少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 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 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这 些知识,就要亲身实践。
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 ):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4、遗:保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 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纸:书本。 9、终:到底,毕竟。 10、觉:感觉,觉得。 11、浅:少。 12、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3、行:实践。 14、躬(gōng)行:亲身实践。
拓展练习
Byebye
总结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 家朱熹的著名作品。这首诗 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 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 哲理。
课后习题
《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 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为题目,这是 因为什么? 这是因为作者以水塘作比喻:正如源源 不断的活水可以使水塘变得如此清澈一 样,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 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全 诗以暗喻的手法,将诗人读书后的感想 化为了生动携永的形象,既丰富理趣, 又充满诗情。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 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 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 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 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 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 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 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 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 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 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 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 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 常有价值的见解。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 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 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 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 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 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 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 得到教益。
本诗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 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 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且意境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