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7-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1)
社会学7_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1)
• 道德自成体系,主要由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和道德后果三个部分构成.
• 1、道德原则是关于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之 间关系的原则,如个人主义原则还是集体主 义原则.
• 2、道德规范是以道德范畴为基础形成的一 系列有关行为善恶的准则.道德范畴主要有 义务和良心、荣誉和幸福两对.
• 3、道德后果包括道德评价和道德责任.道德 评价为道德责任服务.支持和赞扬善行,反对 和谴责恶行.
价值观就是个体或群体对这种存在 意义的认识.对自身和周围事物 的评价及由此而采取的行为趋势.
• 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意愿,影响人的行动 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它是人的精神 世界的核心.它把人的感情、思想、意 志结合为一个稳定的整体.
• 价值观念对是否遵守社会规范,遵守到 什么程度,选择什么样生活目标都有决 定影响.
社 会 学 教 程--7
第十章 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规范 一、社会规范的含义
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发生社会关系、共过群 体生活时,客观上要求有一定规范来统一 大家的思想、行为,维护群体利益,调整成 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否则就不能相互沟通、 协调和互动.
〔一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norms是人们在社会 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控制、 调整、干预人的行为和文化手段 的总和.
• 威慑作用.受到的惩处的规定."法网恢 恢,疏而不漏","情理可恕,法律难容".
• 惩罚作用.法律的惩罚作用是法律威 力最突出的表现,也是法律的最鲜明、 最公开、最具有强制的作用.
五、纪律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团组织 为自己的成员规定的行为准 则.
学校有学习纪律,工厂有劳动 纪律,机关有工作纪律,就是公 共场所也有维持公共秩序的 规定守则或注意事项.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 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6、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 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 及看法,简称舆论。 社会舆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大众 性、现实性、大众传播、非直接强制性 。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社会越轨——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 行为。
二、特征
1、普遍性
一方面,任何社会都需要社会控制及其相
应的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社会控制是以一
个社会的所有成员为对象的,
2、阶级性
阶级社会里社会控制的目的及与此相关的 行为规范和控制手段,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 意志。虽然社会控制总是以全社会的或全体
“人民”的名义,但首先是或者在本质上是
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之体现。
外在控制是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 会规范的类型。
内在控制又叫自我控制,主要靠社会规范的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个人对群体或社会规 范的认同来实现。
四、社会控制手段
1、习俗 2、道德 3、宗教
4、纪律 5、法律 6、社会舆论
1、习俗
习俗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
如果一个人经常接触越轨者,并受其强烈 影响,那他自己也可能成为一个越轨者。
标签理论:
从社会对行为的评价方面来解释越轨的原 因。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本 质上就是越轨的社会行为。那些被多数人看 作是越轨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 他们被社会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
失范理论:
这种理论是从社会环境方面寻找越轨的原 因。
3、强制性
不管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厉限制的专制社 会,还是在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社会控制 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社会学》名词解释(1)
是融洽,还是对立)、利益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地位关系(是一致,还
是冲突,以及冲突的程度如何)等。
13. 频度 :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它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
14. 合作 :是指社会互动中, 人与人、 群体与群体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
3. 先赋角色 :又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4. 自致角色 :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主要指通过个人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5. 自觉角色 :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到周围的人
均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周围的观
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它所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
律。
3.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一词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
H・海曼在 1942 提出。“参照群体”是指个
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通常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
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4. 拟剧论 :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 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2. 初始社会化 :发生于幼年和童年时期,是文化学习的集中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习了语言和基本的
行为模式,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社会化机构是家庭。
3. 预期社会化 :是一种指向未来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
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会化是按照社会的规范标准来培养社会成员的重要手段。
社会学概论(六)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一)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 追溯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我们大体可以把它划分为古代
的社会保障和现代社会保障两个时期。早期或古代的社会 保障制度又经历了“慈善”和“济贫”两个阶段。 • 1.古代的“慈善”活动 : • 在古代欧洲,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慈善”活动,始见于 公元6世纪兴起的罗马城邦社会。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 城邦社会里,市政当局曾用公款和捐款购买谷物,通过廉 价出售以压低市场价格,或将谷物无偿地分发给丧失劳动 能力的人和阵亡将士的遗属,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a.广义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
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 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 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 b.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偏差)行为 者实行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 念。
“福利改革”与济贫制度
• 在“黑暗的中世纪”,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保障是 以教区领地或氏族地主对农奴的“保护”面目出现的。
• 2. “福利改革”与济贫制度: • 中世纪末期,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
开始解体。面对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传统的以慈 善为特征的社会保障机制只是杯水车薪,显得力不从心, 迫切需要由国家出面介入,使救助行为成为政府的一项社 会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引发了欧洲最早的“福利改 革”。 • 16世纪30年代,法国开始“福利改革”。这场改革适应 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宗教团体掌握的“慈善”事业逐 步由世俗政权接管,由非神职人员主持的社会福利事业应 运而生。社会保障机构也由乡村转向城市,由分散走向统 一。
社会控制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方式
社会控制的方式是指社会、群体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去预防、约束和制裁 其成员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越轨行为。 一、习俗、道德和宗教 (一)习俗及其社会控制作用。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习俗对
人们的行为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社会控制作用。这表现为违 背习俗的人常常会受到周围大众的嘲笑、攻击和孤立。习俗有有优劣之分。 (二)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 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和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它包含了对一个人的人格 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 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 行为受到社会赞扬,不道德行为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使行为者在思想上、心理 上受到压力。因此,道德对人的行为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 行为具有控制作用。 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但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 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的控制力受 到挑战。 (三)宗教及其社会控制作用 宗教是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作为社会规范的宗教,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 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两种手段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的活动。 在政教合一的情况 下,宗教发挥着极强的控制作用。而在现代国家,随着宗教世俗化,他的控制
第三节 一、越轨行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对越轨行为的判定标准: 首先,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 另外,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也对判定越轨行为发生影响。 还有,同一行为主体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情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评价。 对越轨行为的判定有很多的因素要考虑。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越轨行为进行不同分类: 按越轨行为的性质分,可以分为正向越轨行为和负向越轨行为。 按越轨行为的主体特征,可以分为个人越轨和群体越轨。 按越轨行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破坏类型和程度可分为问反习俗的不从俗行为、 违反道德的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反法律法令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二、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一)生物学、心理学解释 (二)社会学解释 三、犯罪行为及其治理
社会控制
篇一:社会控制第十五章社会控制本章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特征及其类型,了解社会控制重点:社会控制的含义和特征,主要类型;让学生了解有关越轨行为的各种理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一、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问题得以孳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处于失控、脱序状态,即社会失去控制,脱离正常秩序轨道。
社会失控就会产生大量的越轨犯罪行为。
社会生活的有序化,意味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依据一些传统的和公认的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籍以避免冲突和敌对状态,社会必须运用社会的力量经常阻止、改变、和约束一些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活动,惩戒制裁那些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越轨与犯罪行为,奖励和表彰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所有这些社会运行过程就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这一社会学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在1909年《社会控制》一书提出来的。
一般意义的定义: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或组织(主要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运用社会的力量影响、约束和规定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手段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1、普遍性。
社会秩序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前提。
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需要有效的社会控制。
2、统一性。
任何社会为了和谐发展都必须有统一的意志和规则来约束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行动,不允许各行其是,它以统一的规则和要求瓦解社会成员间的冲突,没有统一的社会控制,社会必然混乱。
3、阶级性。
社会控制形式集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居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的意志和思想,可以说,社会控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4、强制性。
对私有制产生以来的社会矛盾冲突、违规行为都具有强制惩戒和管制的性质。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被统治群体的剥夺,对不遵从社会秩序和制度安排的个体限制或剥夺,尤其是对反社会分子严加控制。
因而具有很大的强制性。
5、多重性。
社会控制的手段具有多重性。
6、社会控制的闭环性: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促使人们行为制度化。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解释。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常见的名词,并给出其详细解释。
1. 社会社会是指人类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依赖。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不同的社会群体组成,如家庭、社区、国家等。
2. 文化文化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包括了一组共享的价值观、信念、风俗惯和知识,这些共同的特征被某个社会群体传承、研究和创造。
文化是社会个体行为的指导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
3.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研究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俗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个体逐渐融入社会,并形成与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身份。
4.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组织形式。
它包括了社会层次、社会角色、社会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结构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它界定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5.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在社会资源、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平等分配。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研究者关注如何解释和解决不平等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6.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这种转变可以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者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7.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规范。
社会控制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等方式进行,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控制对于维持社会的正常功能和协调个体行为至关重要。
8. 社会联结社会联结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状态。
这种联结可以是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等。
【免费下载】 体育社会学(1)
体育社会学1、名词解释1、社区体育: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2、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指一切正式的法律制度以及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宗教、伦理道德等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过程或手段。
3、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4、体育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5、体育社团:体育社团就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
6、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7、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8、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2、选择题和填空题1、体育社会学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它的结构、内容、变化和发展。
研究体育运动为特点的社会行为、关系和作用。
包括系统内和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体育社会学概念: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3、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社会现象,体育社会现象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人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现象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基本方面组成。
5、社会现象的性质:非个体性、普遍性、影响力和强制力。
6、在古代,体育分属宗教祭祀、娱乐舞蹈、军事搏击、医疗养生,以及生产劳动之下。
社会学概论(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
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含义:在特定的社会流动领域形成的一整套持续,稳定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活动的重要结构框架特征:1.普遍性深度上贯穿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广度上覆盖了所辖的整个社会2.相对稳定性优点:保障社会秩序缺点:存在保守滞后性3.变异性:制度变迁4.系统性:复合性不同层次的范围和制度会形成一个体系5.强制性:个体必须服从相关制度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1.概念系统社会制度有一套由概念组成的理论基础说明其目的与价值2.规范系统社会制度包含一整套行为规则规定成员之间的关系3.组织系统制度发挥作用的组织实施保证核心:结构与效率4.设备系统制度运行的物质手段和条件实用设备象征性标识三、社会制度的功能1.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提倡或禁止某种行为,来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2.社会整合功能: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清除运行障碍,建立新秩序强制手段:越轨行为积极建设:合理有效社会秩序3.文化传递功能把前人文化保存并传给后代制度本身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四、社会制度的分类1.美英格尔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表意整合制度亲属制度2.马克思本原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派生制度五、社会制度功能的失调(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矛盾)1.小范围和可调节:制度改革2.不可调和:革命六、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1.从层次上分析(美默顿)显功能潜功能2.从性质上分析正功能负功能3.负功能通常表现为潜功能,但也可以表现为显功能潜功能通常是负功能,但不是所有七、社会控制含义(美罗斯1901年正式提出)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方式,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以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构成要素1.控制主体(1)社会场的控制:成员间相互制约(2)社会组织的控制:组织内成员(3)全社会的控制:某些组织以全社会的名义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2.控制客体:社会行为个人行为组织行为3.控制的手段:社会规范政权、法律4.控制的保障:明确有力的奖惩功能正功能1.维持社会稳定2.促进社会发展3.维持成员间的正常生活负功能:限制社会发展控制手段1.组织控制手段组织指令:规范文件,口头指示组织规章2.制度控制手段政权(政府)法律3.文化控制手段特征:非强制性、自觉性、广泛性具体形式:伦理道德(价值规范)风俗习惯(日常生活行为)信仰观念(宗教信仰与主义信仰)社会舆论特点:大众传播性、现实性、软约束性形成方式:自上而下(国家倡导)自下而上(群众中形成)社会作用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社会行为的导向作用社会行为的约束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八、越轨行为及其控制定义: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了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分类:按主体不同个体越轨群体越轨按后果不同消极越轨积极越轨:移风易俗中性越轨常见划分违俗行为:风俗违德行为:道德违纪行为:组织纪律违警行为:社会治安与公共秩序违法行为:受刑罚处罚越轨行为的功能负功能1.破坏秩序危害稳定2.破坏人们遵守规范的自觉性3.降低社会的凝聚力正功能1.积极越轨能够促进社会发展2.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3.从反面促使人们遵守规范。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一、含义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s)——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指导和约束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调节和制约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
二、特征1、普遍性一方面,任何社会都需要社会控制及其相应的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社会控制是以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为对象的,2、阶级性阶级社会里社会控制的目的及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和控制手段,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虽然社会控制总是以全社会的或全体“人民”的名义,但首先是或者在本质上是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之体现。
3、强制性不管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厉限制的专制社会,还是在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社会控制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三、分类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根据控制的手段)2、硬控制与软控制(根据是否使用强制手段)3、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四、社会控制手段1、习俗2、道德3、宗教4、纪律5、法律6、社会舆论第二节社会越轨一、含义及分类社会越轨——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按照越轨行为所触犯的社会规范的性质,可以把越轨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违俗行为——违反现行风俗习惯违德行为——违反社会道德违纪行为——违反组织纪律违警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和条例违法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二、社会越轨的特征——相对性一个行为是否越轨,并不是这个行为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们赋予的。
相对性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一样,在一个社会被看作是严重越轨的行为,在另一个社会可能被看作是正常的现象。
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中,将一种行为是否看作越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以及行为主体的变化而相异。
三、产生原因(理论解释)1、生物学解释体态理论、染色体理论(染色体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有科学家发现许多男性暴力罪犯的染色体的构造为XYY,即多了一个雄性染色体。
染色体理论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社会学概论》7.越轨行为
第二节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 ♪ ♪ ♪ ♪ ♪ ♪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释 1.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赤道 月相 个体生态学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控制理论、防范理论 汉斯.艾森克:外向性格 阿尔伯特.班杜拉:越轨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二、社会学的解释
♪ ♪ ♪ ♪ ♪ ♪ ♪ ♪ ♪ 1.社会失范理论 迪尔凯姆:失范 默顿: 五种方式对社会失范的困境作出反应: (1)遵从 (2)革新 (3)仪式主义 (4)隐退主义 (5)反叛
♪ ♪ ♪ ♪ ♪
2.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将越轨行为视为一种文化所规定的社会行为。 亚文化群体的特征: 3.标签理论 布鲁默: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 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 ♪ 埃德文.雷梅特:两种越轨行为 ♪ 霍华德.贝克尔:越轨者身份常常成了他的主要身份。
♪ ♪ ♪ ♪ ♪ ♪ ♪
3、社会越轨的类型 不适当行为 异常行为 自毁行为 不道德行为 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 1.医学标准 ♪ 医学标准依靠的是科学的诊断手段。 ♪ 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在社会生活中 是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而这 种行为当中就孕育着道德的和价值的含义 。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 1.改变社会规范 ♪ 2.消除产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原因 ♪ 3.加大越轨行为的成本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早期的社会控制理论美国社会学家 E.A.罗斯在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从社会学意义上使用社会控制一词。
在他看来,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他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存在一种“自然秩序”,包括同情心、互助性和正义感3个组成部分。
人性的这些“自然秩序”成分,使人类社会能处于自然秩序的状态,人人互相同情、互相帮助、互相约束,自行调节个人的行为,避免出现因人与人的争夺、战争引起的社会混乱。
但是,罗斯为美国社会设想的这种“自然状态”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所否定。
在现代的美国社会,初级群体和社区迅速解体,人们不得不生活在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交往的“匿名度”大为提高,人性中的“自然秩序”难以再对人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离轨、犯罪等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所以,罗斯认为必须用社会控制这种新的机制来维持社会秩序,即社会对个人或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
他还认为,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等,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是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要措施。
60年代以前,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曾在美国风行一时。
此后,社会控制的理论不断得到修正和充实。
有的学者认为,把社会控制仅仅归结为控制人的动物本性,带有根本性的偏差,它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
编辑本段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主要有:①从社会控制的本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超个人性。
社会控制的集中性,是指社会控制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特定社会组织的利益和意志,不管它具有什么具体内容和采取什么具体手段,都服务于社会组织的总体利益和最高意志。
社会学概论-题库
社会学概论-题库1、社会学答案: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2、社会制度答案: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3、文化濡化答案: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4、人的社会化答案: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改善。
5、预期社会化答案:是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6、社会互动答案: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7、婚姻答案: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8、内群体答案: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9、社会分层答案:它是指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地分配。
10、膝尼斯的“社区”概念答案:指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乡村。
这种社区的特征是:其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传统、重感情,相互全面了解。
11、社会规范答案:是协调人们的相互交往与相互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共同生活,并以各种形式表现的行为方式和准则。
12、社会制度答案: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13、社会现代化答案:它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14、社会控制答案:是指社会成员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试卷(一)
《社会学概论》试卷(一)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正式的、实质性的规范系统。
它不仅对社会行动过程实施系统化的协调,还强调行动目标的一致性,即把各种相关的社会行动导向统一的目标。
这一点除了在社会行动的协调一致方面有所反映外,还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对目标和目标价值的认同方面。
这是一种更为内在规范,它不仅要求人们怎能样去做,还规范人们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
社会学的范式:范式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使用的。
它有多种含义,但库恩的主要旨趣是科学共同体在社会和认识方面的整合。
按照库恩所下的定义,凡科学在某一科学领域内所达到的共识及基本观点,便是这门科学发展的范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一定的范式指导下观察对象、搜集并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发展知识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范式不只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新知识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潜在的知识框架。
社会学研究者往往更多地在较低层次的意义上使用范式的概念,用以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套概念工具。
这些概念工具反映了社会现象的性质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也是一种理论模式。
社会化: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
社会问题: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具体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需要社会的力量加以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学第十六章 社会控制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1)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2)违警行为。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 规则、规定和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 违法行为。 (3)违规行为。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1.历史的角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 会控制的度有越来越宽松的趋势,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也意 味着社会关系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2.社会稳定的角度 在欠控制之下,管理松懈、纲纪废弛、民心涣散,显 然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过度控制可能带来 社会稳定的居民,但这种局面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稳 定的背后必然蕴藏社会危机。 3.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的角度 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越高, 该社会控制体系越与“适度社会控制”相吻合。
越轨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就是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 段之间矛盾的产物。以上五种适应类型中,除了第一种类 型外,其他四种都是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
2.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文化冲突理论将社会越轨的原因归结为不同文化之间的 冲突,因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民族、宗教、职业等方面的文化 差异,认为不同民族、阶层、地域的人的信仰、信念、价值 观、行为模式各不相同,当不同集团的利益和目标发生矛盾 时,往往引起冲突,导致越轨。 文化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塞林,他 在《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指出,文化准则的冲突必然导 致行为冲突,而犯罪就是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
二、社会控制的度
(一)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1)控制力度。控制力度表面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 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 (2)控制刚度。社会控制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 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的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 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 (3)控制网络致密度。社会网络致密度用来表示社会 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表明受到控制的行为越多。
社会学概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
社会学概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和思维的规范化要求,而社会控制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人行为施加影响和限制。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探讨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研究,并就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社会规范的概念与类型社会规范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为准则,规定了个人在社会中应当如何行为和思考。
它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等各种规范。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两类。
正式规范是被明确规定的规范,具有强制力和可执行性。
例如,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的制度规定等都属于正式规范。
这些规范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威严来限制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非正式规范则是通过社会习俗、风俗习惯等方式形成的社会规范。
这些规范虽然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但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约束力。
例如,礼仪规范、道德规范等都属于非正式规范。
社会规范的存在和实施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它们可以引导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形式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限制的过程。
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行。
社会控制可以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两类。
正式控制是通过法律、制度和组织等正式的机制来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
例如,警察、法院、监狱等法律机构和行政机关都属于正式控制的范畴。
正式控制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威严和制度的力量。
非正式控制则是通过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式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
这种控制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但通过社会习俗和道德约束来实施。
非正式控制可以通过舆论监督、道德批评、社会评价等途径对个人行为进行制约和引导。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通过合理的社会控制措施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预防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三、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是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学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
社会学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时候,社会学作为一门以研究社会展开的学问,尤其是关于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的问题。
一、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互助、相互制约和相互约束的关系状态。
在一个社会中,有许多不同层面的社会秩序,而这些秩序包括了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体系。
1. 个人社会秩序个人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要遵守的社会规则。
这些规则包括了人们的行为、言语、情感和思想等方面。
在这些规则上,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并且在遵守社会规则的同时,也不能侵犯其他人的基本权利。
因此,个人方面的社会秩序,经常被理解为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秩序。
2. 群体社会秩序群体社会秩序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互助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群体行为规范,并且与其他成员配合,以达成预期目标。
例如,在公司中,部门之间的合作就是一种群体社会秩序。
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员工都必须遵守公司的规则,以达到公司的目标。
3. 社会体系秩序社会体系秩序是指在整个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关系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机构和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例如,在国家层面,政府由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组成,以共同维护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
二、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中为维护社会秩序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这些行动可以是政府的行动,也可以是公民个人的行动。
社会控制的目标通常是让每个人都尽可能遵守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正式控制正式控制是指依法进行的控制行动。
这些行动通常是由正式机构和组织进行的,例如警察、法院和政府。
正式控制的特点是有规律、规定和法律的保障,能够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打击。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其中涉及到许多关于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理论与观点。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包括定义、功能、形式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规范的定义和功能社会规范是一种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行为标准和规则。
它们是通过习俗、法律、道德观念等形式来规定和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
社会规范的存在和遵守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关系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规范按照行为类型可以分为两类:肯定规范和禁止规范。
肯定规范是指鼓励和赞赏的行为标准,例如尊重他人、互助合作等;禁止规范则是指禁止和谴责的行为,例如暴力、盗窃等。
这些规范通过社会化过程被灌输给个体,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一致性、加强社会控制、塑造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遵守社会规范,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控制的定义和形式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管理和调控。
它通过社会规范、组织机构和权力等手段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社会控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法律控制、道德和伦理控制、社会群体控制、心理控制等。
法律控制是社会控制的最基本形式,通过法律制度对个体行为进行规定和制约。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能够确保社会秩序的存在和社会规范的维护。
道德和伦理控制是指通过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
这种控制形式主要依赖于个人内心的道德约束和道德标准。
社会群体控制是指社会集体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社会群体可以通过习俗、家庭、社区等渠道对个体行为进行制约。
心理控制是指通过个体内部的心理机制对行为进行调控。
例如,个体因为害怕惩罚或者出于羞耻感而自我约束。
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个体而言,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通过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提供了准则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会规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共同 性,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产生于 人们共同需要。 • 为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保存,又共同 遵守。
(二)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 • • 价值观包含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 价值标准――判断某事物有无价值或价 值的大小标准。 价值取向――则以价值标准为坐标或参 照系数选择或创造有价值事物,或避免 及排除无价值的事物。 价值观就是个体或群体对这种存在意义 的认识。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评价及由 此而采取的行为趋势。
• “入乡”必须“随俗”,“入国”必 须“问禁”,“入家”必须“问讳”
分类 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
举例 服饰、饮食、居住等习俗
婚丧嫁娶、生儿养老等习 婚礼、丧礼、生日、祝寿 俗 等习俗 礼仪结拜,待人接物等人 成年礼、问候、请安礼 际习俗 节令岁时等闲暇风俗 中秋节、春节、重阳节等
民间文学、艺技竞技等审 民间说唱、舞蹈、工艺品、 美风俗 书画等 天地山川、等信仰风俗 占卜类、禁咒类、祭祀类 迷信等
• •
•
1、 对整个社会而言,它们的功能是: (1)整合功能。整合成整体社会;社会 规范联接着人、人的活动和关系,从根本 上保证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生活的凝集 和协调。 (2)组织和协调社会生活的功能。组织 起一种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并以不同形式。
• 2、对社会的个体而言,其功能是: • (1)个人需求满足的功能。 • ( 2 )指导社会活动,提供行为模式 ――导向功能。 • (3)个人社会化的功能。 • ( 4 )控制、制裁越轨行为的功能。 通过教育、舆论、权力手段对越轨行 为进行指责、批评、惩罚。
• 二、社会规范的类型 • 一类是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如法律、 纪律命令等; • 一类是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如习俗、 道德等。以强制性手段迫使人们必须 遵守的规范, • 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要宽 松得多,如受到别人的嘲笑、鄙视或 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作用范围广泛 得多。
•
• •
(一)风俗 风俗是一种最古老的社会规范体系, 自发形成、历代相传遵循的行为方 式总和。 “风俗有关治道” 、“礼俗以驭其 民”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人们习惯 性行为模式叫“风”,由于社会环 境不同形成的人们习惯性行为模式 叫“俗”。
•
社会规范包括习俗、道德、礼仪、 宗教、法律、制度。 • 社会学家把社会规范定义为“对人们 特定情况下,应该怎样思维、感受和 行动的期待”。 • 社会规范是社会共同生活不可缺少 的因素,是确定与调整人们共同生活 (生产与生活)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则, 是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
• 社会规范是社会的产物,是群体活动 的产物,是通过群体中个体的社会实 践创造,又经相互学习、不断选择、 补充,世代相传、积累而成。 • 个体的行为,经角色定向,再经社会 评价尺度的过滤、修正、补充、选择, 后经社会认可,得到大多数成员遵循, 导致简单的行动与复杂的道德评判相 一致,就成了社会规范――即社会成 员的标准的行为模式。
社会学教程
--7
第十章 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规范 一、社会规范的含义 • 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发生社会关系、 共过群体生活时,客观上要求有一 定规范来统一大家的思想、行为, 维护群体利益,调整成员之间的相 互关系,否则就不能相互沟通、协 调和互动。
•
•
(一)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norms)是人们在社 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控制、 调整、干预人的行为和文化手段的 总和。 社会规范也是社会用来约束和指导 人们行为,调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 的相互关系,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 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不同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心 情就会不舒畅,思想上就会受到压力。 • 道德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是与非、善 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美与丑、高尚 与卑鄙、公正与偏私等的评判标准。 • 当然靠教育、靠舆论、靠习惯和传统 及人们的内心信的行 动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它是人的 精神世界的核心。它把人的感情、思 想、意志结合为一个稳定的整体。 • 价值观念对是否遵守社会规范,遵守 到什么程度,选择什么样生活目标都 有决定影响。 • 价值是行动抉择的标准,规范是人们 应做的标准行为模式。
• •
•
(三)社会规范与社会地位 人的社会交往总是站在一定社会地 位上的社会交往,所以社会地位可 以作为社会规范的基本研究单位。 (四)社会规范的功能 社会规范具有协调、组织、导向、 整合、制约整个社会的功能。
(二)道德
•
•
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 原则和规范总和。既是一种善恶评价, 也是一种行为标准;“道”表示事物 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原则,人们认识了 “道”,内得己,外施于人,便称之 于“德”。 德照字面上讲,就是人人从“直” 从“心”,把心放端正,不要胡思乱 想。
• “不同俗”是常有的事,“不道德”就
• 习俗自然而然,约定俗成的,发明创 造多数人相习成风,习以为常,蔚然 成风。 • 风俗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为人们的传 统习惯。传统习惯带有惯性。“习以 性成,习惯成自然”,不知不觉中相 沿相嬗”。沉淀在这一代人身上,构 成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
• “秉性难改”。上智所不能挽,严刑峻 法所不能变。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力 量,具有极大控制力。
(五)社会规范的特性 1 、复合性。包括了一整套的规范 体系,从风俗、道德、信仰到政 权、法律、纪律。 2 、积累性。社会规范作为一种文 化现象,表现出较强的文化积累 性。最早的社会规范是风俗习惯, 后又发展形成道德;在现代社会, 法律则成了最主要的社会控制手 段之一。
•
•
•
3 、变异性。随社会生产力而发展,社会 变迁而变迁。 4 、阶级性。社会规范属上层建筑,必然 反映出阶级的差异。如在政权、法律上集 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样在道德上, 不同阶级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5 、民族性。特别是在风俗习惯、道德、 宗教等社会规范上民族性尤为突出。因纽 特人(原称爱斯基摩人)中,由于环境恶 劣,气候高寒,生产力低下,生活困苦, 老人年迈有病,丧失劳动力,为不拖累家 人和士族,儿子可以弑父。(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