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论语》全译 子张篇第十九

合集下载

19子张第十九

19子张第十九

子张第十九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此篇所记,都是孔子弟子的言论,第一、二两章就是子张之言。

子张所说的士,依皇侃疏以及诸儒注解,都是指在朝为臣而言。

子张以为,须有以下四种操行,才能算是一个士人。

「见危致命。

」士人遇见国家危难时,应该致命去挽救。

致命即孔子所说的授命,就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意思。

如宪问篇,子路问成人,孔子答语中有:「见危授命」一语。

「见得思义。

」此义也是出于孔子。

如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其中有「见得思义」一语。

又如宪问篇孔子答子路的话:「见利思义。

」士人遇见利益等可得时,必须思虑是否合乎道义,合则取,不合则不能取。

「祭思敬。

」祭是祭祀,无论祭祖祭神,所须想到的就是诚敬。

如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祭祀是五礼之一,士人如果在祭祀时犹不能诚敬,其余对人对事,如何能敬。

所以祭祀必须思敬。

「丧思哀。

」父母之丧,所须想到的就是哀戚。

八佾篇孔子说:「丧,与其易也宁戚。

」所以子张此说丧思哀。

「其可已矣。

」作到了以上四事,可以算是士人了。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

焉能为亡。

执德而不弘扬,信圣人之道而不笃厚,何能说此人有道德,又何能说此人无道德。

焉能为有二句,孔安国注:「言无所轻重也。

」皇疏:「世无此人,则不足为轻,世有此人,亦不足为重,故云无所轻重也。

」又引江熙曰:「有德不能弘大,信道不务厚至,虽有其怀,道德蔑然,不能为损益也。

」竹添光鸿会笺说:「执德也,信道也,而不弘不笃,则未足为有执有信也,甚言不弘不笃之失耳。

」江氏、竹氏解此二句,文义较顺。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门人问子张,怎样交友。

子张反问,你的老师子夏说的是如何。

子夏的门人对曰,家师子夏说,可以交者,就和他结交,不可以交者,就拒绝他。

子张第十九原文及翻译

子张第十九原文及翻译

子张第十九原文及翻译本篇记载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包括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五人。

内容涉及学习、道德和人物,从中可以看出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传述和传播,对孔子形象的维护。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在见到危险的时候能够献出生命,见到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道义,祭祀的时候能够想到虔诚,临丧的时候想到哀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子张给士画了一幅像。

【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遵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相信道义却不能坚定地信仰,怎么能算作有?又怎么能算作无?”【解读】我的理解说的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原文】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

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教的就拒绝。

’”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贤德的人,同时接纳众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

我如果是大贤人,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解读】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教而诲之,诫其泛交而受骗。

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

孔子因材施教。

子张不知孔子所教不同,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也失之偏颇。

看来,生命的感觉极其复杂,不可以固化哪一种看法。

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原文】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任何小的技能,都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想要往远走就恐怕会拘泥,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情。

”【解读】我的理解,想干大事就要有大视野、大局观。

一起学《论语》19.22子张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一起学《论语》19.22子张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一起学《论语》19.22子张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一起学《论语》19.22子张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白话】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请问到:“仲尼从哪里学来的学问?”子贡说:“文王武王的大道,没有坠落于地上,还在人身上。

贤人学到了道中的大者,不贤者学到了道中的小者,无不有文武之道在里面。

夫子何处不学习呢?况且哪里有固定的老师呢?”【释词】卫公孙朝:卫国大夫。

钱穆:“春秋时鲁、郑、楚三国皆有公孙朝,故加卫字以别之。

”《白虎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

”焉学:学于哪里。

钱穆:“公孙朝以孔子之学博而大,故问于何而学得之。

”《注疏》:“何所从学,而得成此圣也?意谓孔子生知,无师所从学也。

”文武之道:文王武王之道,即先王之道。

朱子:“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钱穆:“礼乐文章,孔子平日所讲,皆本之。

”坠于地:指文化沦丧而无人传承。

钱穆:“若国亡众灭,仅于古器物或文字记载考求而想见之,则可谓坠地矣。

”在人:指人能传承文武之道。

朱子:“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同“志”,记。

钱穆:“贤与不贤,各有所识,惟大小不同。

”常师:固定的老师。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论仲尼之德也。

文武之道,未坠落于地,行之在人。

贤与不贤,各有所识。

夫子皆从而学,安得不学乎?夫子无所不从学,故无常师。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子贡言孔子宪章文武之学。

(李卓吾:分明说他师文武,而语自圆妙。

)《论语正义》曰:夫子学皆从周。

《中庸》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宪者,法也;章者,明也。

大道之传由尧舜,递至我周,制礼作乐,于是大备,故言“文王既没,其文在兹”。

及此子贡言道,亦称文武也。

贤与不贤,谓孔子同时人。

此与“大受小知”章君子小人,皆以才器言也。

19_论语─子张第十九(全原文及雪公译文)

19_论语─子张第十九(全原文及雪公译文)

《論語─子張篇》1901【原文】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先生認為:在朝廷裡服務的臣子,必須擁有以下四種情操,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士人:見到國家有危難時,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遇見利益可得之時,必須思考是否合乎道義;無論祭神祭祖,須想到的就是誠敬;當父母喪事之時,須想到的就是哀戚。

做到了上面四件事,就可以算是士人了。

1902【原文】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譯文】子張先生認為:「認定德行這件事卻不去弘揚,相信聖人的道理卻不篤厚,怎麼能說這種人有道德?又怎麼能說這種人沒有道德呢?」1903【原文】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譯文】子夏先生的門人問子張先生怎樣交友。

子張先生反問:「你的老師子夏怎麼說?」子夏先生的門人就告訴子張先生:「家師說可以交的,就和他結交;不可以交的,就拒絕他。

」子張先生聽了之後就說:「這跟我聽到的不一樣。

我曾聽說:君子尊敬賢人而又容納眾人,嘉美能力善的,又能同情能力不善的。

我若是大賢,對於人又有何不能容納呢?我若是不賢,人家拒絕我,又怎麼輪得到我去拒絕人呢?」1904【原文】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文】子夏先生認為:雖然守持一藝一能的小道必有可觀之處,但若以致遠(推求高遠的道理)來說,惟恐滯礙難通,所以君子不這麼做。

1905【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先生認為:學者每天學他還沒有聽說或學到的學問,知道之後時時溫習,日積月累,不要忘記。

這樣做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1906【原文】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先生認為:學無止境,必須廣泛的求學,這就是博學;將所學的學問記得很牢固,就是篤志。

《子张篇第十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子张篇第十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38)课时《子张篇第十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设计单位:四会市实验学校教学内容:《子张篇第十九》16-25章教材分析:本篇共计25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对照译文,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2)理解“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等重点句子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能力目标:能熟读《子张篇第十九》1-15章,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等重点句子的含义。

3.感情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经典的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等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这些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子张篇第十九》1-15章,明白了“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道理。

这节课我们将要继续学习课文的后面十章,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2.板书课题:子张篇第十九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对照译文朗读,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三、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人物思想1.出示句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句子的含义。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停顿、流利。

(3)指名汇报句子的含义,老师及时引导。

(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

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4)想一想,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事例说明了这个道理?(5)再次朗读,感悟文章的含义。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二十五章)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1),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19子张篇课件

论语19子张篇课件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怎么交朋友。子张 说:“子夏(对此)说了些什么?”学生 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的就与他交 朋友,不可以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 “我所听到的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容纳 普通人;赞美好人,同情能力不够的人, 我若是一个大贤人,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 容纳的呢?我若是一个不贤明的人,人家 将会拒绝和我交往,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 他人呢?”
——《子张篇》(共25章)
子张篇第十九
本篇取“子张曰”句“子张”两字为篇 名 本篇记孔门5弟子言论,子张2章,子 夏11章,子游2章,曾子4章,子贡6章
• 子张主要谈“士”之标准,士之道德,以及 交友之道 • 子夏谈为学。君子之道有大有小,有远有近, “洒扫应对进退”等属小道,亦当学,但 “致远恐泥”,因恐其拘泥于小道小德。子 夏强调其为道为德的灵活性,“大德不逾闲, 小德出入可也。”君子应该胸怀远大,忧道 不忧贫,“学以致其道。”道,大道,其具 体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并 且要“温故而知新”,做到“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君子应加强内在修养,表 现出持成庄重,温文尔雅,言辞准确的君子 风貌,以信劳民,闻过则改,不必掩盖错误。
子游2章。一章谈“丧致乎哀而止”,另一章谈 对学友子张的评价。曾子4章。评述子张1章, 从性格角度评述。论孝2章,亲丧而真情流露, 父丧而“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论情与法关 系1章。子贡6章。论纣1章,论改过1章,褒赞 孔子4章,赞圣人无常师,赞孔子之学问,喻孔 子如“日月”,如“天”,犹“天之不可阶而 升也”。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①,见得思义, 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 ①致:拿出,献出。 【译文】 子张说:“士人在危难关头能够献出性命, 遇见利益考虑是否符合道义,祭祀时考虑是 否恭敬虔诚,服丧时考虑是否悲哀伤痛,这 也就可以了。”

《论语》第389讲子张第十九第24节

《论语》第389讲子张第十九第24节

《论语》第389讲子张第十九第24节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主讲 | 涣朴老师经典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内容简要:这句话比之前的语气强烈很多,措辞也硬很多,从中能够看出子贡对自己的老师受到别人毁谤之后那种坚定的维护的感觉,但又不是纯粹感性的维护,而是非常有道理的。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子贡说,仲尼是不能被诽谤的,有一丝深沉,是说你可以诽谤他,但是你的诽谤对于孔子来讲,不会有任何影响。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逾,超越,一般人的贤德,高度像丘陵一样,是从地上升上去的,你只要爬,总归能爬上去,总归能超越他,有路可循,但孔子的贤德,不是拔地而起能够做到的。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在日月的照耀下得以成长,当时无论在鲁国还是在卫国,已经有一大部分的人受益于孔子,他们的思想经过孔子的教育得到了深深的改变。

对他们来说,孔子是日月,日月引领他们成长,是无法逾越的,他能引领你前行,这不是个人崇拜。

因为孔子留下了《春秋》、《诗》、《书》、《礼》、《易》、《乐》,这个实实在在的修为体系、学术体系、礼乐体系,让人可以依照着前行。

所以孔子像日月一样,并且他的一生真的能够做到可以进则进,可以退则退,没有逾越半点规矩,是一个完人,一个圣人。

子贡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对待自己老师的,在孔子的学生都为孔子守孝三年的时候,子贡在别的学生都走了之后,独自在孔子旁边又继续守了3年孝,总共为孔子守孝6年。

他感慨以前要做生意赚钱,又临危受命去游说吴王,陪在孔子身边的时间很短。

孔子去世之前,子贡回到鲁国,孔子说:“子贡,你怎么回来这么晚?”子贡很伤心,所以他为孔子守了六年孝,这不是用语言讲的,是用生命在讲。

大家能够体会到子贡对孔子的那份尊敬,这是很多当时以及后来的人,用冷眼或者有色眼镜看孔子,所不能体会的。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解析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解析
子张篇第十九
本篇取“子张曰”句“子张”两字为 篇名 本篇记孔门5弟子言论,子张2章, 子夏11章,子游2章,曾子4章,子贡6 章
• 子张主要谈“士”之标准,士之道德,以及 交友之道 • 子夏谈为学。君子之道有大有小,有远有近, “洒扫应对进退”等属小道,亦当学,但 “致远恐泥”,因恐其拘泥于小道小德。子 夏强调其为道为德的灵活性,“大德不逾闲, 小德出入可也。”君子应该胸怀远大,忧道 不忧贫,“学以致其道。”道,大道,其具 体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并 且要“温故而知新”,做到“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君子应加强内在修养,表 现出持成庄重,温文尔雅,言辞准确的君子 风貌,以信劳民,闻过则改,不必掩盖错误。
• 【语译】 •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 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它对实现远大的事业 恐怕是有妨碍的,因此君子不从事这些小 技艺。”
【解读】 本章子夏论“小道”。
• “小道”和“小事”是两个概念。“小道”是小的 技艺,如农工商贾、稼圃医巫、斧削刀凿之类, 皆属小道。小道皆能养生,深入钻研,必有可观, 必有成就。“小事”则是日常起居修身养性。天 下无大事,大事均因小事而起,成就大业者,必 定注意细节,注意小事,小事不小。 • “小道”“君子不为”,是因为他影响宏大目标 的实现,“致远恐泥”,所以不为。“小事”君 子当为,他也阻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亦恐泥。 “小道”君子可以不为,小事君子则不能不为, 均关乎事之大体,不可不辨,不可不慎。
• 【解读】 • 本章记载子张论“执德”“信道”。 • 执守道德而不能宏大,信守道义而不知笃厚。 “不弘”,从广度而言,“不笃”,从深度而言。 “执德”“信道”相互发明,互文足义,执德者 信道者既不能推己及人,“仁以为己任,死而后 已。”使其有广度。又不能求己自坚,“笃信好 学,守死善道。”使其有深度。他们徒有洁身自 好之虚名。而无笃厚切綮之实功。此等人有他不 为多,无他不为少,无足轻重。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原文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原文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原文子张篇第十三全文_原文【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5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原文】19 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

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19 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原文】19 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

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原文】19 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一起学《论语》19.10子张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一起学《论语》19.10子张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一起学《论语》19.10子张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一起学《论语》19.10子张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白话】子夏说:“君子获得了百姓的信任,才可劳使百姓;如果百姓不信任,就会认为劳役是损害自己。

君子获得了君上的信任,才可进谏;如果尚未获得信任,君上就会认为这劝谏是谤毁自己。

”【释词】君子:在位之人。

信:获得百姓的信任。

朱子:“信,谓诚意恻怛而人信之也。

”劳其民:劳使其百姓。

江熙:“民素信之,服劳役故知非私。

”以为:认为。

厉:犹“病”,损害。

江熙:“信不素立,民动以为病己而奉其私也。

”谏:进谏君上。

谤:谤毁。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君子使下事上之法也。

君子若在上位,当先示信于民,然后劳役其民,则民忘其苦也;若未尝施信而便劳役之,则民以为从欲崇侈、妄加困病于己也。

若为人臣,当先尽忠于君,待君信己,而后可谏君之失;若君未信己,而便称君过失以谏诤之,则君以为谤讟(dú)于己也。

朱子曰:事上使下,皆必诚意交孚,而后可以有为。

《四书讲义》曰:此言君子信于上下为亟,非为劳谏避厉谤之术也。

《论语后案》曰:劳与谏必俟其信者,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称;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

《四书解义》曰:为劳民、谏君者计,则无不当以信为归。

若为所劳、为所谏者趋事赴功,乃其常分;所言、纳谏,乃其正理。

陈祥道曰:信著于民,然后劳之而不辞;信著于君,然后谏之而不疑。

《论语集说》曰:好逸恶劳,民之情也;惟恳切为民之意,先有以信乎其民,故其使民也而民任之,盖知其利乎我也。

喜顺恶咈,君之情也;惟笃实爱君之诚,先有以信乎其君,故其谏君也而君听之,盖知其忠乎我也。

苟民以为厉己,而君以为谤己,是亦诚意未孚于平日之素耳。

戴溪曰:欲信人,先从自信起。

自信甚难,所谓有诸己者是也。

至于使人信己,是使他人之心如我之心也,不是自信得熟,何以及此?那件事不是信了方做得成,故学问先从信起。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5)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5)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5)【原文】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①,学而优则仕。

”【注释】① 优:指有多余的精力。

“仕而优则学”可以帮助其处理好政事。

“学而优则仕”可以验证其学的东西是否扎实,有用。

【语译】子夏说:“担任官职如果有余力就应该多学习;完成了学业,有余力就可以去担任官职。

”【解读】本章子夏谈“为政”与“为学”的互补关系。

前人对这两句顺序曾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是“学而优则仕”在前,“仕而优则学”在后。

笔者以为子夏强调的正是做官有余力必须学习,强调执政者必须在工作中不停地学习。

西方所谓学习型组织,强调的也是在职的学习。

在职的学习比起不在职的学习更为重要。

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学,比单纯地学习意义更大。

“学而优则仕”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有目的的学习,学习为了从事政务管理是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文革批判较多,实则大谬。

【原文】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语译】子游说:“服丧只要悲哀的程度就可以了。

”【解读】本章子游谈“哀而不伤”。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不过分,悲哀不悲伤。

乐有度,哀亦有度。

子游所说“丧致乎哀而止”,讲的也是“哀而不伤”。

【原文】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①,然而未仁。

”【注释】① 张:子张。

也:语气助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语气,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可不译出,也可译为“么”或“呀”。

【语译】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呀,能做事那样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

尽管如此,却仍然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解读】本章是子游对子张的评价。

子张才高意广,为人偏激,是孔门中年龄较小的弟子,小孔子48岁,是个难得的人才,但离“仁”的标准颇有一段距离。

朱熹注:“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

”【原文】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①,难与并为仁矣。

”【注释】① 堂堂:外表美盛有气派。

这里是说子张为学多求形式,不重视内心的道德修养。

【语译】曾子说:“子张看起来是堂堂君子,但却很难与他一起追求仁道。

论语 子张篇19ppt课件

论语 子张篇19ppt课件

9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今译】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是怕妨碍远大的事业, 所以君子不去从事。”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 通了。”
【注释】小道:小技艺。指农、医、百工之类。可观:可取。致远:追求远大的事业。 恐泥:恐怕有妨碍。泥:拘泥,妨碍。不为:不做。
11
9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 谤已也。”
【今译】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百姓信任,然后再去役使他们;未得到信任,百姓就 认为你在虐待他们;先取得君主的信任,而后再去进谏;未得到信任,君主就会认为你 在诽谤他。”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 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注释】信:受到信任。劳:使用,役使。厉:虐待。谏:劝谏。谤:毁谤。
8
9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今译】子夏说:“各种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制造任务,君子是通过学习获取仁 道。”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注释】百工:各种工匠。肆:古代手工业作坊和店铺都叫肆。(1)百工居肆:百工, 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致:获得,达到。 【评点】本章以匠师的工作为喻,形象地说明踏实学习对于君子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当 时许多人不肯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下功夫,却在哪里交谈阔论“道”,好像自己已 经是有道的君子了。子夏为了抨击这种浮夸学风,引出了百工做例子。百工居肆,从早 到晚,从事生产劳动,其志勤奋,其习专精,故能完成制造任务。君子学道也是一样, 从早到晚,从始到终,致力于学业,从学习、实践中领悟仁道。所以子夏强调君子想 “致其道”,只能像百工那样踏踏实实地学习,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

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

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论语》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文言文,记录的是我国儒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

每篇文章虽内容短小,却很精妙,能够运用极少的文言文表达出精准、明确的内容和显然易见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与翻译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不惜牺牲生命,看见利益要想该不该得,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戚,这样就算不错了。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对德行的实践不够坚强,对理想的信念不够深刻,这样的人不是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吗?”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

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这位学生回答:“子夏说:‘值得交往的才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纳一般大众,称赞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

我若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不能接纳?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一定有他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入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论语十九篇注释及翻译

论语十九篇注释及翻译

论语十九篇注释及翻译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共分为二十篇,其中第十九篇是其中之一。

下面我将为你提供《论语》第十九篇的注释及翻译。

第十九篇的原文如下: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注释:
子张,指孔子的弟子子张,名曰仲尼,字子张。

士,指有士人身份的人,即士人阶级的成员。

见危致命,在面临危险时,能够毫不犹豫地奋勇前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见得思义,在见到利益时,能够深思熟虑,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祭思敬,在祭祀祖先时,能够心存敬意,恭敬行事。

丧思哀,在丧失亲人时,能够感到悲哀和惋惜。

翻译:
子张说,“士人在面临危险时能够毫不犹豫地奋勇前进,甚至
冒着生命危险;在见到利益时能够深思熟虑,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在祭祀祖先时能够心存敬意,恭敬行事;在丧失亲人时能够感到悲
哀和惋惜。

这样的人已经足够了。

”。

这是对《论语》第十九篇的注释及翻译。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研读(第20讲:解读“子张篇第十九”)

论语研读(第20讲:解读“子张篇第十九”)

论语研读(第20讲:解读“子张篇第十九”)教学内容:解读“子张篇第十九”,本篇共25章,841字。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

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本篇记孔门5弟子言论,子张2章,子夏11章,子游2章,曾子4章,子贡6章。

一、子张谈“士”之标准,士之道德,以及交友之道。

二、子夏谈为学。

君子之道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洒扫应对进退”等属小道,亦当学,但“致远恐泥”,因恐其拘泥于小道小德。

子夏强调其为道为德的灵活性,“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君子应该胸怀远大,忧道不忧贫,“学以致其道。

”道,大道,其具体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并且要“温故而知新”,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君子应加强内在修养,表现出持成庄重,温文尔雅,言辞准确的君子风貌,以信劳民,闻过则改,不必掩盖错误。

三、子游2章。

一章谈“丧致乎哀而止”,另一章谈对学友子张的评价。

四、曾子4章。

评述子张1章,从性格角度评述。

论孝2章,亲丧而真情流露,父丧而“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论情与法关系1章。

五、子贡6章。

论纣1章,论改过1章,褒赞孔子4章,赞圣人无常师,赞孔子之学问,喻孔子如“日月”,如“天”,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①,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①致:拿出,献出。

【语译】子张说:“士人在危难关头能够献出性命,遇见利益考虑是否符合道义,祭祀时考虑是否恭敬虔诚,服丧时考虑是否悲哀伤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本章记载子张论“士”。

“见危致命。

”说的是无私奉献,临难则慷慨赴义。

“见得思义”,说的是有私索取,临利则思天下之公义。

“致命”谈“公”,“思义”谈“私”,不论公私,关乎修身。

“祭思敬,丧思哀”,谈的是“慎终追远”,不忘其根本,也是孝道的延续,孝道当敬,当哀,当诚。

【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①,信道不笃②,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③?”【注释】①弘:弘扬,光大。

第十九篇:子张篇精讲

第十九篇:子张篇精讲

第十九篇子张篇第235讲。

子张是孔子的弟子发表的言论。

所以叫子张篇第一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

其可已矣。

虽然是子张的言论,都是根据孔子所讲的,我们先看,士见危致命,这个士都是朝廷里面的臣子。

要见危致命。

就是遇到朝廷有危难的时候,你就应该致命,就是不要自己的性命了,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也付出去,要挽救国家的危难。

在前面宪问篇有见危授命的意思。

见得思义,见得,得的意思很广,凡是自己为自己所得的钱财,权利,名誉一切的东西,得到时候要想想我是不是应该得的,义就是应该不应该的意思,前面孔子讲君子有九思,就有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都是这个意思。

就是见到利益都要想想义。

义就是合乎正义,义者宜也,就是合适的意思。

比如古时候有品德的人,在路上遇到任何的金银财宝的话,他们看都不看。

不是自己的付出得到的时候,就不能够取的。

祭思敬,丧思哀,祭思的时候祭思祖宗和神灵的时候要敬。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就是祖宗在面前,眼里和心理和祖宗在世是一样的,这样的敬,祭祀的人得到福报的,不如此,感应不到祖宗的神灵的话,你就没有福报的。

有感应的就应该诚心诚意的报本啊。

父母给我们生命,一直到始祖。

所以周家祭祀的时候要祭祀到后稷的。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

说明我们是一个知恩报恩的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受社会人群的恩的,我们要回报的,就这一点。

我们就能够天下一家,世界和平的。

丧思哀,父母之丧,所想到的是哀为主,当然也有很多的礼仪,但是丧与其宜,不如戚也。

所以子张在这里丧思哀啊,如果只注重礼仪的话,孝子的心就放在礼仪上,哀痛少,那你家里的富裕的人,办的很隆重,贫穷的人,怎么办,只有很多的。

如果只注重礼仪的话,是有很多问题的。

到后来内地也有很多的风俗的。

孝子顾不上哭,请别人来哭丧,这就偏了。

所以丧思哀。

其可已矣。

能够做到这样也可以了。

能够做到这几点在朝廷是个好官,在家里是个好人,是个有道之人。

这里讲的就是礼。

这里所讲的礼的本质上讲就是恭敬。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3)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3)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3)【原文】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①,君子学以致其道②。

”【注释】① 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

这些人开始是奴隶,后来有一部分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

肆: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如作坊。

②致:获得,掌握。

【语译】子夏说:“各种行业的工匠都在作坊里完成的工作。

君子则通过学习来掌握圣王之道。

”【解读】本章子夏谈“百工成事”、“君子成道”。

百工居肆,君子居学;百工谋食,君子谋道;百工以成事为目的,君子以成道为目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系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君子居学以至其道,谋道不谋食,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原文】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注释】①文:同“纹”,文饰,掩饰。

【语译】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会进行掩饰。

”【解读】本章子夏谈小人对待错误的方式。

小人犯错误一定巧为掩饰,虚迤推诿,文过饰非。

“君子有过,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

”君子“过则无惮改”。

小人又有粗鄙而肆无忌惮的,此类小人不掩盖,不纹饰。

《反身录》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此其所以为小人与?吾人果立心欲为君子,断当自知非,改过始。

若不甘心愿为小人,则文过饰非可也。

庸鄙小人不文过,文者多是聪明有才之小人。

肆无忌惮之小人不文过,文者多是慕名窃义,伪作君子之小人。

盖居恒不肯检身,及有过又怕坏名,以故多方巧饰,惟务欺人。

然人卒不可欺,徒自欺耳,果何益哉!【原文】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①,即之也温②,听其言也厉。

”【注释】① 俨然:恭敬庄重的样子。

② 即:靠近。

【语译】子夏说:“君子给人以三种不同的形象。

远望他,觉得他凛然庄重;靠近他又感到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却又感到严厉可敬畏。

”【解读】本章子夏论“君子三变”。

“君子不重则不威”,浩然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威而不猛,“望之俨然。

”走近他,却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有蔼然长者之风,温煦和蔼。

亲而不昵,刚直剀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言而不佞。

《论语》第十九第二十

《论语》第十九第二十
悲哀不悲伤。乐有度,哀亦有度。子游所说“丧致 乎哀而止”,讲的也是“哀而不伤”。
• 【原文】 •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①,然而未
仁。”
• 【注释】 • ① 张:子张。也:语气助词,用在主语后,表提
顿语气,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出,也可译 为“么”或“呀”。
• 【译文】 •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呀,能做事那样可以说是
• 【原文】
•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①。子张曰:“子夏 云何②?”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
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
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③。我之大贤与④,于
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
拒人也?”

【注释】 ① 交:交友之道。 ② 云何:说什么。疑问代词作
• 【注释】
• ① 孟庄子:即仲孙速(名速),鲁国大夫。他的 父亲是仲孙蔑,即孟献子。有贤德,故孟庄子用其 臣,守其政。 ② 是:这。代词,作主语。
• 【译文】
• 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孟庄子的行孝, 其他方面别人也可以做到,而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 僚,不改变他父亲的政治路线,这是别人难以做到 的。”
• 【原文】 •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①,学而优则仕。” • 【注释】 • ① 优:指有多余的精力。“仕而优则学”可以帮
助其处理好政事。“学而优则仕”可以验证其学的 东西是否扎实,有用。
• 【译文】 • 子夏说:“担任官职如果有余力就应该多学习;完
成了学业,有余力就可以去担任官职。”
• 【原文】 •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 【译文】 • 子游说:“服丧只要悲哀的程度就可以了。” • 【解读】 • 本章子游谈“哀而不伤”。 •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不过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全译子张篇第十九古代文化0209 1915《论语》全译子张篇第十九【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5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原文】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

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原文】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

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原文】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原文】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评析】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

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原文】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原文】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

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原文】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原文】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原文】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

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原文】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评析】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

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原文】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

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注释】(1)抑:但是,不过。

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

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区别的。

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评析】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1)优:有余力。

【译文】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评析】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

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

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

【原文】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注释】(1)致:极致、竭尽。

【译文】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原文】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原文】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原文】19·19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注释】(1)阳肤:曾子的学生。

(2)矜:怜悯。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

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

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原文】19·20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

”(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

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原文】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原文】19·22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注释】(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

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评析】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

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

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

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原文】19·23 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5)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注释】(1)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3)宫墙:宫也是墙。

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4)仞:音rèn,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

(5)官:这里指房舍。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

”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

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

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原文】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