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场次》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赛场次》教学案例

《比赛场次》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分析《比赛场次》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篇教学内容,通常出现在三年级的学习内容中。
该内容主要涉及到「时间」和「比较大小」的知识点,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比赛场次》,小学生可以初步理解时间的概念,培养比较大小的能力,训练逻辑思维,提高数学运算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比赛场次」的基本概念,掌握比赛场次的表示方法,能解决相关的问题和题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细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竞技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竞技场次的观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赛场次的理解和表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难点:时间的概念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示范-引导-讲解-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灵活运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通过举例导入,诱发学生对比赛场次的认识:校园运动会上有跳远比赛、接力赛、跳远等比赛。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平常参加过哪些比赛?这些比赛通常有哪些场次?(回答:第一场、第二场……每个比赛有若干场次。
)2. 概念讲解通过图片或实物来展现比赛场次的概念,让学生对比赛场次的表示形式有直观的了解。
展示不同种类的比赛场次图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总结比赛场次的表示方法。
3. 实例引导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示例情形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比赛场次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小明参加了跳远比赛共有三场,那么跳远比赛有几场?如果获得了第一场比赛的第二名,第二场比赛的第一名,那么小明最后的排名是什么?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小华参加了接力赛,共有四场,小华在第一场获得了第三名,在第二场获得了第一名,在第三场获得了第四名,在第四场获得了第二名,请算一算小华最后的成绩如何?(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找出解题方法,并进行小组讨论)5. 小结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学生对比赛场次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比赛场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赛场次》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比赛场次问题,进一步理解排列组合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篮球比赛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安排比赛场次,使比赛更加公平合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排列组合知识,对于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能够独立解决。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思路,不知道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掌握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比赛场次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掌握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将排列组合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比赛场次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比赛场次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排列组合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篮球比赛的视频或图片,用于导入新课。
2.教师准备比赛场次的相关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
3.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篮球比赛的视频或展示篮球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比赛场次安排。
提问:“你们知道篮球比赛是如何安排场次的吗?为什么这样安排?”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比赛场次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安排比赛场次。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7篇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7篇《比赛场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阅读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教学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体育与数学。
上一周我们学校刚开完田径运动会,同学们很积极地参加了,看得出你们都喜欢体育运动。
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运动队的队员们,经过自己的奋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包揽了乒乓球项目的全部金牌,获得4金、2银、2铜。
非常了不起呀!其实体育运动不仅与健康幸福有关,还与数学有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探索数学与体育中的问题:比赛场次(课件出示课题,随即板书)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25分钟)(一)出示问题一,利用学过的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一,认识单循环制比赛师:为了增强体质,提高国球质量,我校六(1)班将选出4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
(课件出示)问题是: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认识“单循环制”: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抓住什么条件?(每两个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我们把这种比赛方式叫做单循环制。
2、学生独立解决。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列表、画图)师: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试一试,计算一共要比赛多少场次。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3、交流解决方法展示学生的解决方法一:列表法师:提问(1)表格是如何建立的?(根据参加比赛的人数列出表格。
比赛场次教案

比赛场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单循环比赛和淘汰赛的场次。
2、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单循环比赛和淘汰赛的场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发现比赛场次与参赛人数之间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比赛,比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
那你们知道这些比赛的场次是怎么安排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比赛场次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1、单循环比赛场次的计算(1)出示问题:如果有 4 个队参加比赛,采用单循环制,一共要比赛多少场?(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单循环比赛?单循环比赛是指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即每个队都要和其他三个队比赛一场。
(3)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比赛场次?(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方法一:用列举法,分别写出各队之间的比赛场次。
方法二:画图法,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各队之间的比赛。
方法三:通过分析发现,每个队都要和其他三个队比赛一场,一共4 个队,所以比赛场次为 4×3÷2 = 6(场)(5)总结规律:如果有 n 个队参加单循环比赛,比赛场次为 n×(n1)÷2 。
2、淘汰赛比赛场次的计算(1)出示问题:如果有 8 个队参加比赛,采用淘汰赛制,决出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淘汰赛?淘汰赛是指每场比赛淘汰一支队伍,最后只剩下一支队伍获胜。
(3)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比赛场次?(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方法一:用列举法,逐步分析比赛过程。
方法二:通过分析发现,8 个队比赛,决出冠军需要淘汰 7 个队,所以比赛场次为 7 场。
(5)总结规律:如果有 n 个队参加淘汰赛,决出冠军需要比赛 n 1 场。
《比赛场次》教案设计

《比赛场次》教案设计比赛场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 听说读写数字1-10;2. 能够正确运用数字1-10进行比较和表达数量;3. 学会用正确的语序表达比赛的场次。
二、教学重点1. 数字1-10的读写;2. 数字的比较和数量的表达;3. 比赛场次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2. 教材以及相关练习册;3. 图片或卡片,上面有比赛场景。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数字1-10的基本读法;2. 出示图片或卡片,上面有不同的比赛场景,并问学生到底有几场比赛;3. 学生根据图片或卡片上的比赛场景说出数量,并用数字表达。
步骤二:学习数字的比较和数量的表达1. 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比较大小,例如:“2比3大还是小?”;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回答,例如:“2比3小。
”;3. 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或图片,让学生用数字表达数量,例如:“有3个苹果,有2个梨,哪个水果更多?”;4.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回答,例如:“苹果比梨多。
”步骤三:学习比赛场次的表达1. 教师出示一些比赛场次的图片或卡片,并用语音表达场次,例如:“一场足球比赛,两场篮球比赛,三场乒乓球比赛。
”;2. 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语音表达方式;3. 教师逐个指向图片或卡片,让学生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回答,例如:“足球比篮球多一场。
”;4. 通过多次练习,巩固学生对比赛场次的表达方式。
步骤四:练习与拓展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场景,编写对话,运用所学表达方式进行描述;2. 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练习,完成相关练习册上的习题,巩固知识。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境,编写更多与比赛场次相关的对话或小故事;2. 学生可以进一步运用数字进行高阶比较,如“1比10小很多”。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掌握数字1-10的读写,并能够正确运用数字进行比较和表达数量。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比赛场次》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比赛场次》是小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这一单元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学会从简单的情形开始,通过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规律,培养综合应用意识。
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了搭配问题,学生已经会用列表或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当数量比较多时,从简单的情形开始,经历尝试验证、归纳运用的过程。
学生在丰富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此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中类似的问题。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85—86页的教学内容。
【学生分析】知识储备:学生都很喜欢体育活动,对学习素材和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此前,学生已经研究过类似“服装搭配”的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习能力:这部分对少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必须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教学设想】数学必须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洞察力和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数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体验。
因此,利用握手和我班乒乓球队员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并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数学知识的形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联系生活实际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课堂知识拓展到生活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比赛活动的意识。
【学习目标】1、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
2、经历“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题过程,感悟化归的基本思想。
《比赛场次》反思数学教案

《比赛场次》反思数学教案标题:以《比赛场次》反思数学教案一、前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设计各种教案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然而,如何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案却是一项挑战。
本文将以《比赛场次》这一教案为例,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二、教案内容与实施《比赛场次》是一个典型的组合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组合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出组合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比赛场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反思与分析1. 教案设计的优点:(1) 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并非远离生活的抽象概念,而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实用工具。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本教案将组合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融入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整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教案设计的不足:(1) 对学生基础的忽视:虽然我在教案中设定了一个逐步递进的教学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不熟悉,这影响了他们对组合的理解和应用。
(2) 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我在教案中没有设置足够的环节来检查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使得我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改进措施针对上述不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在教案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预习或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2)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体育中的数学——比赛场次”教学设计和反思

“体育中的数学——比赛场次”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十一册教材43——44页设计理念:本节课遵循“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如:分析、图解、列表)来解决问题,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1、利用学生了解的体育活动为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直观图示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思维方法。
学情调查及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下期接触过这类知识,当时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有一定的思路基础。
这节课还涉及到简算,教师应做相应的准备,之前做适当的练习。
教学目标:1、了解简单的淘汰赛、单循环赛等赛制,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培养有序地思考问题能力。
2、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策略来解决有关组合计数问题,找出计算比赛场数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尝试数学与体育等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真正架起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设计思路:一、自主学习──发现与探究我在课前布置了导学提纲,学生收集了解了简单的淘汰赛、单循环赛等赛制。
初步学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
我针对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教学。
教材中给出的两种表示单循环比赛场次的方法,其优点是用线段来表示所有的比赛场次,用点表示球队,两点间的线段表示一场比赛,学生不难理解,但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不重不漏的问题。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比赛场次”的问题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有过初步的接触,当时球队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也包括列表、作图的策略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并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策略,不要归纳一般的公式。
即使学生可能知道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公式,也要鼓励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经历过程,而不是套用公式计算。
教学目标:l、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3、让学生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从列表、画图的方式中寻找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的电脑软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谈话引入1、师:同学们,学校举行拔河比赛,要我们一---六年级参加,请你帮助体育老师算一算要比赛多少场?(同时课件出示题目:学校举行拔河比赛,六年级四个班如果采取淘汰制的方式进行,要决出冠军,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2、生:采用淘汰制进行的,总共进行了3场比赛。
学生汇报,不全面的互相补充。
3、对淘汰制这种形式的比赛你是怎么理解的?(可以画图说明)4、师问:如果现在有2个队伍采取淘汰制比赛,决出冠军,需要几场比赛?3个,5个,n个队伍呢?你是怎么想的。
5、生:根据前面的回答可以看出,淘汰赛比赛场次,就是比赛的数量减去一。
6、小结:怎么得出计算规律的。
二、研究规律1、出示题目引入课题。
六年级《比赛场次》(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六年级《比赛场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赛场次的概念,能够应用算法计算出比赛场次。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3.学科素养目标:通过比赛场次的计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赛场次的概念。
2.掌握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场次”的概念。
2.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比赛场次。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羽毛球比赛的过程中,要进行几场比赛?2. 导入1.学生将羽毛球比赛的场次讨论出来,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比赛场次的概念。
2.展示不同比赛场次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数量的比赛场次。
3. 讲解1.介绍比赛场次的概念。
2.讲解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如组合公式等。
4. 操作练习1.提供比赛场次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练习,互相交流、研究解题方法。
5. 深化拓展1.提供一些应用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赛场次的计算。
2.学生可以根据实例,自己设计出不同场次的比赛,并进行计算。
6.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赛场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确保学生理解掌握。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或思考题,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比赛场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提升。
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点,老师及时进行再次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比赛场次》教学案例

《比赛场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比赛场次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赛场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掌握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
3.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比赛场次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赛场次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复杂情境下的比赛场次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比赛场次的概念,比如在体育比赛中,比赛场次是指一项比赛共举行了多少场比赛,或者在其他情境中,比如电子竞技比赛等,比赛场次也是非常常见的概念。
2.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比赛场次的定义,以及比赛场次的常见情景和应用场景。
比如在足球比赛中,一场比赛共进行了多少轮比赛,或者在棋牌游戏中,一场比赛共进行了多少盘对局等。
3.案例分析教师可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
比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共有8支队伍参加比赛,每支队伍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那么这场比赛的场次是多少?5.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
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情境,让他们自己计算比赛场次,然后进行讨论,并找出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拓展应用让学生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应用比赛场次的知识。
比如在班级组织篮球比赛,每个人都要和其他人进行一场比赛,那么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又或者在围棋比赛中,每个选手都要和其他选手进行一场比赛,那么比赛场次是多少?7.总结教师可对比赛场次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多应用比赛场次的知识,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比赛场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比赛场次的学习和应用当中。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比赛场次”

32-1=31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注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其次鼓励学生有简便的方法就运用简便的方法解答
四、总结
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体育中关于比赛场次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2、结合课件演示了解、理解淘汰赛的方式,并且能结合实际情况知道还要多一场3、4名争夺季军。
(四)算一算一共需要比多少场?
算出一共需要看多少场,勾起学生看比赛的欲望,(正好是第二天开赛)
用2011年女子世界杯乒乓球比赛为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算比赛场次的过程中学习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与学生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国球是什么吗?那你们知道乒乓球的比赛规则吗?
2、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则体育新闻丁宁和李晓霞将于今年10月28日—30日代表中国队参加2011年女乒世界杯。
课件出示:新科世乒赛冠军丁宁、世界排名第一李晓霞
3、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在这次比赛中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决出冠、亚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用列表格或图示法解决有关组合问题,但此类问题相对数目较小,易于解答。进入六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思考的特点逐步显现,初步具备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针对学生特点,重点应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帮助学生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阅读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与总结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六及反思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与总结比赛场次教学设计六及反思引言在教学实践中,比赛场次教学设计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方式,它融合了竞争元素和实践操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对比赛场次教学设计六进行反思与总结,从教学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教学设计六设计目标本次比赛场次教学的设计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一特定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展示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设计内容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关于编程语言中的循环结构。
通过概念讲解、示范演示和实践编程等环节,学生将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设计方法1.概念讲解:首先,教师对循环结构的定义和作用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循环结构的正确理解。
2.示例演示:教师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循环结构的应用,展示循环结构的强大功能和实际应用场景。
3.实践编程:学生分组进行编程实践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编程任务,通过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设计流程1.观看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2.学习概念讲解:课堂开始,教师通过PPT和讲解的方式对循环结构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对概念的疑惑。
3.演示示范:教师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循环结构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
4.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编程实践任务,通过合作完成编程任务并对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5.比赛环节:每个小组通过编程比赛形式展示他们的编程作品,并根据编程结果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和排名。
6.总结回顾: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次比赛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效果,提出可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优点1.比赛场次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比赛形式,可以有效地选拔和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六上数学好玩《比赛场次》教学设计含反思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含反思学习目标:1.体育中的实例,探索比赛中的搭配问题,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比赛中不同的搭配问题,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养成探究精神,能够从简单的情景中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活动一:课堂互动,了解赛制课堂伊始,以运动会为背景,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和交流运动会中的比赛规则,来了解比赛中的不同赛制,并明确本节课我们围绕单循环赛进行讨论。
活动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学校运动会需要选拔1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乒乓球比赛,现在班上有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进行一场比赛,一共需要进行几场比赛?借助运动会的情景,提出实际比赛问题,将问题拉近学生身边。
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用列举或者连线的方法会有一些弊端。
比如这两种方法都比较繁琐,不够简单,而且如果人数太多,根本画不过来。
此时适时的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是否可以找一找这种比赛的规律呢?从而引导学生回归数学的本源,从简单的情景来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生成的过程。
活动三:回归本质,发现规律从简单的问题,简单的方法着手,探索比赛场次的规律,通过不同模型的尝试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比赛场次与比赛人数的关系,总结规律。
活动四:验证结论,巩固提升不仅从不同人数来让学生巩固发现的规律,同时还设置通过场次计算比赛人数这样的逆向问题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思考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最后设置两个梯度练习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
教学反思:1.立足大情景,探索大问题本课借助生活情境引出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到底要比多少场?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在学生自主讨论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劣特点,并产生质疑,如何才能更简便的解决这类问题?借助学生的疑问来推动课堂的进行。
小学三年级数学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0页。
教学目标:1.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运用分析、图解和列表等多种方法解决比赛场次问题。
2. 尝试数学与体育等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发现、推理等综合实践能力。
3.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育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解决小组比赛中4支球队,每两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单循环比赛)的比赛场次。
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实物投影、卡片。
学生:每组4张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中国、加纳、俄罗斯、澳大利亚);每人1张练习单。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一)快问快答生喊口号:快乐学习,挑战自我!fighting!师:信心很足的样子!好,挑战开始!还记得之前学过的搭配问题吗?生:记得。
师:抢答开始!(出示课件)1、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生1:1种。
2、一件衣服和两条裙子,有几种搭配方法?生2:2种。
衣服和裙子1,衣服和裙子2。
3、一件衣服和三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生3:3种。
衣服和裤子1,衣服和裤子2,衣服和裤子3。
师:反应真快!你怎么快速地进行搭配呢?生4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师:也就是有序思考。
有什么好处呢?生5:这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板书)师小结:对,有序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这些知识在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中也会用到,看谁能做到有心人!二、探究新知、理解比赛场次(一)小组活动(5分钟)(出示课件:《比赛场次》)师:昨天,同学们已经对《比赛场次》进行了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在预习中遇到疑问在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准备展示。
小组活动开始,10个小组根据要求进行合作学习,完成的小组同时根据标准在黑板上进行自我评价。
(一个印章表示1级)(二)小组展示(10分钟)2、师:大部分小组已经讨论完毕并在黑板上进行了评价。
《比赛场次》教学案例与反思

《比赛场次》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图示或列表格的方式解答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体育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学校为了“传承围棋艺术、开启学生智慧”,我校本学期把围棋带进了课堂,但为了不影响我们六年级的学习,学校只让四、五年级的学生参加,你们想参加吗?生:想。
师:老师看看谁都想参加。
(举手)师:这么多人啊。
师:但老师有个问题,如果你们能解决,老师就和学校给你们说一说,行吗?师:如果我们采用单循环制进行比赛,我们这么多人要比赛多少场?什么叫单循环制比赛?(说不出)老师相信学了今天的课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赛场次的问题。
(板书:比赛场次)二、探究解题策略1、解决问题课件出示:如果是4个人,单循环赛需要几场?生1:4 3 2 1师:你自己能解释一下吗?就拿你们小组,四个人一共要打几场?师:六(2)班也有4名同学想参加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比较题目前后的变化,什么变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变吗?学生画图体验。
……师指着图表小结性提问:为什么这里增加1人,场次就增加2?为什么这里增加1人,场次就增加3?为什么这里增加1人,场次就增加4?那么每增加1人,比赛场数有什么变化?生:每增加1人参赛,比赛场数就增加比参赛人数少1的场数。
4.得出规律。
师:如果有8名同学参加比赛怎么计算呢?生1:从1一直加到7。
生2:1 2 3 4 5 6 7。
师:如果有n名同学呢?生答。
教师板书:比赛场次=1 2 3 …(n-1)=n(n-1)?span lang="EN-US">2师:那我们全班57名同学进行围棋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生解答)4.小结师:刚才大家分别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通过几个有限的算式就发现了这个规律,事实上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也寻找出和你们相同的规律。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

比赛场次教学反思1、比赛场次教学反思篇一:比赛场次教学反思范本“比赛场次”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课“体育中的数学”的一个内容。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
“比赛场次”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种策略。
教材试图让学生用直观的画图、连线、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从中学会有序、有条理的思考,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这节课是初步学习,六年级上册还将进一步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
从学生的现状来看,此前,学生已经研究过类似“服装搭配”的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探索、彰显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关注学生是否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能用图、表等多种模型和方法探索结果和描述过程,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
这节课的另一个目标是让学生“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意识”,这是综合实践课的要达到的目标。
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是要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突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运用。
而综合运用是指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问题或探索规律。
这也是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比赛中的搭配问题,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意识。
其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我设计了“游戏引入――解决问题――课堂总结”的教学流程。
在“游戏引入”部分,我通过一个击掌游戏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并且很好地消除了他们情绪上的紧张感,同时在这一环节中还渗透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小学李凤云
教学课题:北师大版数学第11册第43-44页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的问题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有过初步的接触,当时球队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也包括列表、作图的策略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并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策略,不要归纳一般的公式。
即使学生可能知道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公式,也要鼓励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经历过程,而不是套用公式计算。
教学目标:
l、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3、让学生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从列表、画图的方式中寻找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的电脑软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学校举行拔河比赛,要我们一---六年级参加,请你帮助体育老师算一算要比赛多少场?(同时课件出示题目:学校举行拔河比赛,六年级四个班如果采取淘汰制的方式进行,要决出冠军,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2、生:采用淘汰制进行的,总共进行了3场比赛。
学生汇报,不全面的互相补充。
3、对淘汰制这种形式的比赛你是怎么理解的?(可以画图说明)
4、师问:如果现在有2个队伍采取淘汰制比赛,决出冠军,需要几场比赛?3个,5个,n个队伍呢?你是怎么想的。
5、生:根据前面的回答可以看出,淘汰赛比赛场次,就是比赛的数量减去一。
6、小结:怎么得出计算规律的。
二、研究规律
1、出示题目引入课题。
(1)出示试一试:如果在运动会上,不采用淘汰赛的方式,而是
每两个班级间都进行一场赛。
(出示题:学校运动会,六年级四个班进行拔河比赛如果每两个班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这是采用什么形式比赛的?(单循环制)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一试吗?
学生尝试后,汇报。
(学生用的方法有:画图、列表等,汇报时学生可以到白板上演示,有的用电脑演示,有的用实物投影展示)
师小结:看来,以前用过的画图法、列表法还是非常直观简洁的,能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比赛的场次了。
(2)再出示:
79附小六年级有8个班也要进行拔河比赛,如果每两个班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如果比赛的班级换成了8个,那么应该怎么计算呢?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规律,师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小组。
导入,这个问题比刚才的复杂了,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合适吗?那怎么办?。
计算单循环制比赛场次,是不是和淘汰制一样呢,也存在什么规律呢?规律是什么?
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可以2个人或4个人一个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3、请小组同学来汇报找到的规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作适当的提问或点拨,帮助理解其中的关键。
)
(学生汇报自己小组怎么做的,到前面汇报过程和结果:用什么寻找的规律就用什么汇报,如:用word画图的、用ppt画图的、用数字小英雄软件寻找的------电脑切换展示探索过程,在白板上探索的直接汇报过程。
)
4、师生小结,学生谈收获,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列表、作图的策略。
不仅仅是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
师点拨重点。
三、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谈收获,并完成试一试的练习:
⑴班级美术小组有7个人,每两个人之间都要通一次电话,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打了多少次电话?
⑵联欢会上,有10名表演舞蹈的同学。
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
⑶学校的12支球队进行篮球比赛,平均分成2个小组。
每一个小组中,每2支球队要进行一场比赛。
12支球队在小组赛中一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
⑷某铁路局从甲地到乙地共有 5个火车站(包括甲、乙站),铁路局要为这条路线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往返车票是不相同的。
)
⑸8名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单打比赛,两两配对进行淘汰赛,要决出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2、想一想:
⑴寒假中班级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系方式。
一旦有事,先由老师同时通知两位中队长,这两位中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依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
如果每同时通知两个人共需1分,6分可以通知到多少名同学?
⑵学校准备举行健美操比赛,老师收了10个悟性好的学生做徒弟。
他们练会操后,又各收了10个徒弟。
徒弟练成后,仍又各收了10个徒弟……照这样下去,到第5代传人时,一共有多少人学?到第10代传人时,一共有多少人?
四、拓展练习。
学校有14个班参加乒乓球团体赛,如果采用淘汰制,一共要安排多少场比赛?如果前两轮采用淘汰制,然后采用单循环制进行比赛,这样安排比赛共需要赛多少场?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既有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活动,又有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既有师生间的互动,又有生生间的互动。
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课本知识的发展和延伸。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探究,利用手中的电脑及网上的软件帮助自己去学习,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的学习过程,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表现在:
1.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
我在课堂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帮助老师计算比赛场次,学生被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自然地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解决小组比赛中一共进行多少场比赛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图例、表格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发现正确答案,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研讨过程中,我注意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学生在绘制单循环比赛示意图时遇到困难,我及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合作完成。
再有学生用数字小英雄这个软件画图时出现颜色不够用的现象,我也和学生一
起研究,共同解决,注重的过程的研究,让学生体会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重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体验网络的益处。
教学中学生在探究需要比赛多少场时,充分利用手中电脑上的软件,帮助自己探究,增强了探索的欲望,也使探究过程更直观形象,体验到了现代技术的好处。
4、重视寻找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或画图寻找规律的过程,体会“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策略。
对于规律本身不需要学生记忆,以后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时,能够列表、画图来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即可。
这一点我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寻找规律的过程做得还是较到位的,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蕴藏无限的创造力、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