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传统手工技艺

合集下载

山东各个市的民间工艺品.doc

山东各个市的民间工艺品.doc

山东各个市的民间工艺品济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山东第一大城市,泉城,较大的市济南的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指和简单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塑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旧社会的面塑艺术都是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但他们的艺术作品却被作为一种民间小玩意儿,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济南面塑是济南工艺美术中,最具地域特色的类别之一。

济南刺绣,亦称鲁绣,是山东省著名的传统刺绣,也是国刺绣工艺史上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

济南刺绣,素以丝绣、发绣著称。

特别是发绣,是以人的头发作绣线,工艺细腻,绣出的中国山水墨画,风格秀雅,栩栩如生。

刻瓷是在坚硬的磁盘上捶击刀錾,而蛋雕则需要凝神屏气、小心翼翼,在薄如纸的鸡蛋壳上雕刻人物肖像。

栩栩如生的肖像上光影的变化,居然都是来自鸡蛋壳表面那薄薄的一层红皮。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

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

青岛市:副省级城市,奥帆之都,品牌之都,啤酒城,较大的市淄博市:齐国故都,足球故里,陶瓷之乡,聊斋故里,较大的市。

淄博美术琉璃又称“料器”。

它是以博山当地盛产的琉璃料条加工制作而成各种工艺美术晶的统称。

史志和当地古代琉琉炉遗址发掘所得证实,博山美术琉璃的成批生产,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

淄博的陶瓷雕塑,在造型和釉色装饰上皆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工艺师陈贻谟的瓷雕《张衡》,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友人。

淄博的仿古陶瓷,工艺精湛,古朴逼真,令人称绝。

淄博的园林陶瓷,设计新颖、新奇美观,为中国园林艺术添色不少。

枣庄市: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墨子故里,奚仲故里,石榴之乡,铁道游击队故乡,台儿庄大战爆发地。

枣庄市西北部山区西集乡的建新大队(原伏里村)世世代代生产土陶器皿,心灵手巧的艺人们还制作出了狮子、鸟、狗、鱼等土陶玩具,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可烧成红、紫、灰等不同颜色。

滨州沾化县“鸳鸯嫁老雕”民间音乐调查报告

滨州沾化县“鸳鸯嫁老雕”民间音乐调查报告

滨州沾化县“鸳鸯嫁老雕”民间音乐调查报告滨州沾化县“鸳鸯嫁老雕”民间音乐调查报告摘要:“鸳鸯嫁老雕”是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流传至今的一门民间歌舞艺术,被列入“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采用调查的方法,结合收集和掌握的文献资料对其基本概况、历史渊源、音乐特点、艺人的传承以及现状进行描述,以引起更多的了解与关注。

关键词:民间音乐;“鸳鸯嫁老雕”;发展传承;音乐特点。

引言滨州市沾化县的古城镇位于沾化县西部,自1042~1957年为沾化县城所在地,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本文所调查的这门民间歌舞艺术“鸳鸯嫁老雕”就是兴起于古城镇的沙洼村;它的发展同古城镇的发展变化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随着各地音乐剧种的增多,“鸳鸯嫁老雕”作为罕见的民间音乐剧种逐渐被人们遗忘。

笔者虽然生于滨州,但对沾化县古城镇的“鸳鸯嫁老雕”却不知甚解。

为了重新复兴这一稀有民间艺术,让更多人对此了解与发展传承,笔者利用寒假期间对此音乐剧种进行了资料搜集与研究调查。

2011年1月26日,与沾化县文化局工作人员联系,通过深入交流与资料的搜索,对“鸳鸯嫁老雕”从历史发展、剧情介绍、民间艺人调查、音乐特点、表演形式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考究。

以下是笔者对调查情况的整理与总结,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望读者有所收获与体会。

一、“鸳鸯嫁老雕”的发展历史根据沾化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保存的资料记载:目前表演“鸳鸯嫁老雕”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沙洼村的民间艺人杨春泽,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他是这一剧目表演的第二代传人。

对于这门艺术发展传承的历史,他说的头头是道。

他说“鸳鸯嫁老雕”的创始人是沙洼村的李连德,他自幼家贫,但是聪明好学。

11岁那年家乡闹水灾,他全家靠讨要为生,后来逃荒一直沿途到山西的太原。

因为他年龄小,一天讨要走好几十里山路,有一天傍晚累的就躺在路边休息,正遇到县太爷张春熙路过此地,所以就把李连德带回家中;又得知他是本村的乡亲,于是县太爷张春熙就教了李连德个曲子,说是以后上门要饭要的多。

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戏曲曲艺、民俗活动、口头传说和手工技艺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凝聚着滨州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着浓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滨州具有重要意义。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其中主要有:一、民间文学(8项)董永传说(博兴县)、白龙湾传说(惠民县)、陷棣州传说(惠民县)、东方朔传说(惠民县)、丈八佛传说(博兴县)、魏休庵传说(博兴县)、蒲菇城传说(博兴县)、泰山奶奶传说(沾化县)。

二、民间美术(4项)清河镇木版年画(惠民县)、惠民泥塑(惠民县)、滨州剪纸(滨城区)、长山门笺(邹平县)。

三、民间音乐(4项)锣鼓经(博兴县)、打击乐三翻九转(阳信县)、聊斋俚曲《八仙过海》(邹平县)、鸳鸯嫁老雕(沾化县)。

四、民间舞蹈(6项)秧歌(石庙大鼓子秧歌、大年陈秧歌、龙灯、中幡、花篮秧歌、姜楼旱船)(惠民县)、落子(惠民县)、武秧歌(无棣县)、鼓子秧歌(阳信县)、长山芯子(邹平县)、东峪车子灯(邹平县)。

五、戏曲(6项)吕剧(博兴县)、东路梆子(惠民县)、渔鼓戏(沾化县)、哈哈腔(无棣县)、哈拉虎(阳信县)。

六、曲艺(5项)鲁北大鼓(无棣县)、毛竹板(阳信县)、木板大鼓(阳信县)、渤海大鼓(沾化县)、东路大鼓(滨城区)。

七、民间手工技艺手扎灯笼(惠民县)、武定府酱菜(惠民县)、踩鼓刘制鼓(惠民县)、博兴草编(博兴县)、柳编(博兴县)、老粗布(博兴县)、布老虎(博兴县)、欢喜团(无棣县)、刺绣(无棣县)、苇帘(无棣县)、无棣草编(无棣县)、锡壶制作(阳信县)、面塑(阳信县)、虎头鞋(阳信县)、芝麻酥糖(滨城区)等。

滨州传统手工技艺

滨州传统手工技艺

留住手艺--滨州已失传和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传统的手工技艺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它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

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技术与工艺。

手工技艺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它和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要从事劳作,就得制作工具......,因为要解决"开门七件事"的问题,就得加工粮食、榨油、榨糖、酿造、腌制、制茶、制革......,因为要安居乐业,就得盖房子,就得有泥瓦工、石工、木工......。

本质上讲,手工艺是一种创意打扮人们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

但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手艺活已离我们远去。

由于观念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基础很差,家底不清,特别是在工业化的冲击下,许多珍贵的传统工艺已处于濒危状态,有的已湮没失传......。

在我们滨州就存在许许多多的现实例子,如再不采取措施加以抢救,势必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滨州历史悠久,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传统手工艺比较发达,为带动当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村庄以姓定村,又因村里曾经从事某种手工行业,会某种手艺,故取村名为油坊李、勺子徐、簸箕王、篦子张、铁匠魏、豆腐胡、木匠景、白布韩、刀子王、王铁锅、银子刘、打油张......,而如今,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曾经赖以生存的手艺早已失传,大都已空留其名。

现在,有些手艺已经渐渐的离我们远去,如不真正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今后恐怕只有在博物馆里可以见到了。

博兴县的蓝印花布、彩印花布、柳编箢斗、簸箕,滨城区的彩纸翻花木制水舀子、泥塑,惠民县的圈椅子、制鼓、抒和综、毡靴、葶杆灯笼、洪炉打铁,阳信县的桑皮纸、锡壶、黑陶,还有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的中式衣服的盘扣等等,这些传统手艺一向主要是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现在有的濒临失传,有的随着老艺人的离世,已经失传。

关于老粗布的故事

关于老粗布的故事

关于老粗布的故事
老粗布产地:董永故里—山东滨州老粗布,又名老土布,学名鲁锦,是勤劳的中国妇女用原始的纺车,木制机一梭一梭精心编制而成。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国时期,黄河流域就出现了一种木制纺织工具--腰机,它在使用时席地而坐,结构非常简单,汉代斜梁机的出现,则标志着纺织技术的逐步成熟,使用时可以手脚并用,大大加快了纺织速度。

在当时这是世界上最选进的织机。

到了元贞年间,时值大面积种植棉花,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潜心研究了织布术,把中国的纺织技术引领到很高的境界。

手织老粗布得以广泛推广,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为此古老的工艺,注入了无穷无尽的魅力,在无数劳动者的辛勤耕耘下,结晶出灿烂绚丽的手织布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手织布因她的织造工艺极其复杂,生产效率低,劳动成本高,在当今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已很难再见其面,领略她的粗旷之美。

滨州剪纸艺术研究与发展策略

滨州剪纸艺术研究与发展策略

滨州剪纸艺术研究与发展策略摘要:滨州剪纸艺术为滨州市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剪纸艺术,在艺术处黄作与发展当中,滨州剪纸艺术形成了十分独特的精神内核,艺术呈现方式十分多样,为地区民间文化传承赓续的重要文化记忆。

但是受到现代化文化市场的冲击,以滨州剪纸为代表的民间传统艺术,受到的冲击较大,其中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等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的艺术技法濒临失传。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角度出发,滨州剪纸艺术需要寻求新的动能,找寻到文化发展的契机。

关键词:滨州剪纸艺术;民间艺术;保护传承;时代性一、滨州剪纸文化艺术的典型特点滨州剪纸艺术起源较早,传承数千年,影响十分深远,是滨州当地有名的民间艺术,于2008年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艺术创作内容方面,滨州剪纸主要以传统文化为表达对象,其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人物,也有着古代文化生活的组成元素,形式多样,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对于剪纸艺术来说,这些内容直击传统文化环境中社会生活的核心,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精神诉求关系紧密,这也成为滨州剪纸艺术能够取得广大群众基础、在悠久发展历史当中仍然传承不绝的核心动力。

二、当前滨州剪纸艺术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滨州剪纸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在传承发展当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具有同质性,其中传承人的缺失、传统制度的消解,是核心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传承人缺失,新生代力量匮乏滨州剪纸艺术主要流行于滨州当地民间,其主体为当地的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这些人作为传承人,在社会生产当中肩负着传承使命。

其中典型代表人物如王德荣、蓝梅福等。

但是这些优秀传承人年龄偏高,在他们之后缺少新生力量的诸如,导致整个文化艺术呈现出老龄化状态,缺少后备人才。

即便拥有少部分新生代人才加入,但是整体规模仍然不足。

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滨州剪纸的技法较为复杂,需要投入的学习成本较高,同时缺少商业化的发展途径,本小利薄、收益低微,最终导致极少有人愿意真正参与到滨州剪纸艺术的学习当中,滨州剪纸艺术便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失传风险。

山东民间艺术大汇总

山东民间艺术大汇总

山东民间艺术大汇总目录一工艺美术潍坊风筝高密三绝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雕塑曲阜楷木雕刻潍坊核雕东昌葫芦雕莱西葫芦雕青岛贝雕莱州玉雕嘉祥石雕惠民泥人济南泥塑小郭泥塑济南面塑冠县郎庄面塑曹州面人曹县江米人菏泽砖塑陶瓷淄博陶瓷枣庄伏里土陶刺绣印染鲁绣五莲割花鲁西南民间织锦嘉祥彩印花布草编掖县草编昌邑草编郯城草编平度草编博兴草编剪纸烟台剪纸高密剪纸滨州剪纸苍山门笺年画杨家埠木板年画吕村年画高密半印半画年画郯城木板年画清河镇年画张秋木板年画东昌版画平度宗家庄木板年画济南羽毛画日照农民画二曲艺歌舞地方戏柳子戏柳琴戏五音戏茂腔山东梆子一勾勾蓝关戏吕剧曲艺鲁西南鼓吹乐山东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胶东大鼓泰山皮影戏秧歌海阳大秧歌胶州秧歌商河鼓子秧歌三杂技竞技蹴鞠聊城杂技梁山武术一工艺美术潍坊风筝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

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体现了风筝的玩赏价值随着国际风筝交流的逐渐频繁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

其种类有软翅类硬翅类龙头串式类板子类和立体桶子类等。

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经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

风筝是潍坊的象征每年的风筝节是潍坊以风筝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活动。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

相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得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

这时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

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

”“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的大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这样的诗来怀念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的淋漓尽致。

滨州民俗

滨州民俗
工艺
雕窝峪山会 雕窝峪山会又叫“九月九”山 会、重阳节山会。雕窝峪位于邹平青阳镇 长白山西段,是隋末王薄起义的地方,后 人为了纪念他,每年重阳登山设坛,后来 发展为集祭祀、商贸、风俗为一体的山会。 至今许多遗址还保存完好,2003年,当地 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开发了雕窝峪风景区。
博兴草编 据文字记载,清代博兴 境内草编技艺就形成了一定规模。 湖滨镇因草编产品品种多,产量高, 普及面广而美名远扬,被命名为山 东草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已被 推荐申报全国草编民间文化艺术之 乡。
清河镇木版年画 清河镇木版年画 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是由王姓始 祖王画三从天津蓟县经由河北枣强 带来清河镇的,并带动了清河镇其 他姓氏制作年画,经过多年的发展, 使其成为深受鲁北地区民众喜爱的 艺术形式。现已列入省级首批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把李庙会 火把李庙会是以皂户李乡 这一地面主体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农历 二月二这一天为活动时间的民俗文化活 动,参与群众多以惠民西部、西北部群 众为主,它的主要习俗是以祈子心理为 主栓娃娃,经过多年的群众聚集,它已 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张泥塑 的主要兜售地。
胡集书会 书会分前节、正节、偏 节,正月十二以前为前节,据此较 远的艺人都要提前几天赶到胡集村 周围的村中演出;正节是正月十二 晚至正月十六,这是书会的高峰期; 十七日至二十一日晚为偏节。现已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滨州阳信有什么特产

滨州阳信有什么特产

滨州阳信有什么特产1、滨州有什么小吃街吗?滨州沿渤海十路,在黄河六路和黄河八路之间建成28000平方米民族小吃一条街,包含23个民族特色小吃,20多个地方特色小吃。

滨州内饮食习惯,面食除馒头外,还有烙饼、蒸包、火烧、面条、煎包、水饺等品种,菜以新鲜蔬菜为主,间有肉蛋鸡鱼;常年喝大、小米粥和稀饭;茶点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滨城区等地饮茶尤甚,宴请宾客饭菜丰盛,有冷盘、热炒、大件(全鸡全鱼)、甜货等,多达十几道菜;逢年过节,家家备酒、肉、鱼、菜。

(1)滨州阳信有什么特产扩展资料:滨州土特产美食小吃:1、滨州锅子饼滨州锅子饼是山东省滨州市的特色小吃。

锅子饼呈蛋黄色,饼美味香。

以其做法精细,食之酥而不硬、香而不腻、味鲜可口、老少咸宜而久负盛名。

滨州“邢家锅子饼”被审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滨州芝麻酥糖滨州芝麻酥糖是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特产。

滨州芝麻酥糖以其制做工艺精细、造型美观、营养丰富、香酥甜脆、食之不腻、芝麻浓香而闻名于世,独具地方古色风味,堪称美食界一绝,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国际友人的喜爱。

3、博兴千张粉皮博兴千张粉皮是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的特产。

博兴粉皮以绿豆为原料,精工制作而成。

特点是薄而透明,耐煮耐炖,是凉拌、烹炒和做汤之佳品。

4、无棣梭子蟹无棣梭子蟹是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的特产。

无棣梭子蟹,又称三疣梭子蟹,具有肉鲜味美的特点,堪称“海鲜一绝”。

5、阳信香椿阳信香椿是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的特产。

红芽香椿是阳信县香椿的主要品种,主要采食早春嫩芽,幼芽红色,香味醇浓,营养丰富。

阳信县现拥有全国最大的“香椿园”。

6、阳信鸭梨醋饮阳信鸭梨醋饮是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的特产。

以鸭梨汁和陈醋为原料制成的阳信鸭梨醋,酸中有甜,甜中带酸,消解了纯醋的酸味,还带有鸭梨汁的甜香。

7、阳信紫花苜蓿阳信紫花苜蓿是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的特产。

阳信紫花苜蓿,以株茎粗壮,花繁叶葳,细嫩高产,营养成分丰富而闻名中外。

参考资料:网络-滨州2、滨州有什么特产?沾化冬枣、长山山药、金丝小枣、惠民蜜桃、芝麻酥糖等。

博兴柳编简介

博兴柳编简介

博兴柳编简介
博兴柳编,是中国山东省的一种传统手工编织工艺,也是中国柳编的代表之一。

博兴县位于山东省滨州市,以其悠久的柳编历史和精湛的编织技艺而闻名。

博兴柳编起源于古代,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这个地区,由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柳树生长茂盛,因此当地的农民开始利用柳树的枝条进行编织工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柳编文化。

博兴柳编的技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博兴柳编以其精细、工艺复杂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编织师傅们采用柳条、麻线等天然材料进行编织,通过巧妙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各种精美的编织品,如篮子、鞋子、帽子、盒子、花瓶等。

其中,博兴柳编的花篮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精美的外观和细致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在博兴县,柳编技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定期举办柳编培训班,吸引着许多对柳编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和交流。

同时,柳编也成为了当地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柳编作品。

通过博兴柳编的传承和发展,当地人民保护和传承了一项宝贵的手工
艺品,也让柳编这一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博兴柳编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代表了博兴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的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滨州民俗总结

滨州民俗总结

滨州民俗总结引言滨州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东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区。

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长期的培养。

本文将对滨州的民俗文化进行总结,来了解滨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

1. 南派篆刻艺术滨州是中国南派篆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南派篆刻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了滨州的一项重要民俗艺术。

南派篆刻擅长于雕刻石头和木头,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滨州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南派篆刻作品,使南派篆刻成为了滨州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2. 舞狮表演舞狮是滨州的传统民俗表演之一,也是广为人知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

舞狮表演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演形式。

滨州的舞狮表演独特而精湛,表演者身着五彩斑斓的狮子服装,舞动灵动的舞步,以及精巧的动作技巧,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3. 传统婚礼习俗滨州的传统婚礼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滨州的传统婚礼中,往往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如拜堂、接亲、送亲、过门等。

这些仪式和习俗传承了几百年的历史,在当地人心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和意义。

滨州的传统婚礼习俗不仅体现了家族的尊重和传承,也彰显了婚礼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4. 传统节日庆祝滨州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独具特色。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滨州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其中,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中秋节的赏月活动最为著名。

这些庆祝活动不仅能够增加人民的娱乐休闲,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5. 民间音乐传承滨州的民间音乐传承丰富多样。

从古代的三弦、琵琶、箫等传统乐器,到现代的二胡、琴等乐器,滨州人民对音乐的热爱和传承一直不曾停止。

在滨州的乡村和农田里,常常可以欣赏到农民们用乐器演奏的传统音乐,使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农民生活。

结论滨州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区,其民俗的传承和发展使得这个地方独具魅力。

滨州民俗及传统

滨州民俗及传统

滨州民俗及传统滨州民俗及传统(转)第一节庙会、书会部分雕窝峪山会雕窝峪山会又叫“九月九”山会、重阳节山会。

雕窝峪位于邹平青阳镇长白山西段,是隋末王薄起义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重阳登山设坛,后来发展为集祭祀、商贸、风俗为一体的山会。

至今许多遗址还保存完好,2003年,当地政府投资200 多万元开发了雕窝峪风景区。

灵霄阁庙会阳信灵霄阁庙会源于刘家阁遗址,又名刘家阁庙会。

灵霄阁初建于明朝,康熙四年重建,民国七年重建。

刘家阁庙会盛于每年的二月十九和四月十八两个节日,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络绎不绝,无论是说书唱戏的,或是打把戏卖艺的等等,都千里迢迢来为盛会助兴,各种商贾不胜枚举,热闹非凡洪福园庙会洪福园,位于博兴县兴福镇,古称姑棼行宫,又称洪福寺,起于殷商,兴于春秋,传承于汉明。

当地的正月初九、三月三、九月九三次庙会,由历史上洪福园同时间的三次大集市演化而来。

祈福、求财、保平安是庙会的主题,如今也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的一部分。

火把李庙会火把李庙会是以皂户李乡这一地面主体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农历二月二这一天为活动时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参与群众多以惠民西部、西北部群众为主,它的主要习俗是以祈子心理为主栓娃娃,经过多年的群众聚集,它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张泥塑的主要兜售地。

胡集书会书会分前节、正节、偏节,正月十二以前为前节,据此较远的艺人都要提前几天赶到胡集村周围的村中演出;正节是正月十二晚至正月十六,这是书会的高峰期;十七日至二十一日晚为偏节。

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节,地名及特色民俗、工艺一溜十八营惠民辛店乡的一溜十八营,相传是当年杨家将安营扎寨的古战场,属于地名文化,再一次印证了棣州在当时的重要地理、文化价值。

中华独有“傌”字村中华独有“傌”字村属于地名文化,对于研究人口的迁移、流动,姓氏的起源、改变具有重要价值;从它的渊源内容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一具体村名的变更中得到了体现。

滨州文化——精选推荐

滨州文化——精选推荐

滨州⽂化滨州⽂化滨州市位于⼭东省的北部,黄河三⾓洲腹地。

因公元951年(后周显德三年)置滨州⽽得名。

滨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有序。

从鲁北阳信⼩韩遗址出⼟的⽂物判断,早在七千多年以前,这就有⼈类繁衍,是黄河⽂化和齐⽂化的发祥地之⼀。

正如《易?系辞》所载:“包牺(伏羲)⽒没,神农⽒作。

斫⽊为耜,揉⽊为⽾,⽾耨之利,以教天下。

”商代为薄姑⽒领地,因“薄”与“蒲”、“博”“渤”“鹁”等字通假,才有了“蒲台”、“博兴”、“渤海湾”“鹁鸪李”诸多地名的历史由来。

秦朝开始建县,从西汉起⾄民国先后设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政建置,五代时期置滨州,以濒临渤海⽽得名。

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发源于惠民的胡集书会、泥塑、⽊版画及滨州剪纸具有深厚的乡⼟⽓息,独具艺术风格。

滨州民风淳朴,⼈杰地灵。

邹平县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长地。

博兴县是汉孝⼦董永的故乡,中国“孝”⽂化的发源地。

在现代史上,滨州也有着光荣的⾰命传统,是抗⽇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渤海根据地。

著名的⼭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脉河畔刘官村⼀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蕴涵深厚的乡⼟⽓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历史名⼈1、孙武孙武,字长卿,⽣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惠民县)⼈,祖⽗⽥书为齐⼤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采地于乐安。

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的吴国,潜⼼钻研兵法,著成兵法⼗三篇。

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伍⼦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篇晋见吴王。

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份为将军。

公元前506年,吴楚⼤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远袭,深⼊⼤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下了卓著战功。

滨州千层底布鞋工艺调查分析

滨州千层底布鞋工艺调查分析

滨州千层底布鞋工艺调查分析滨州千层底布鞋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其工艺独特,制作复杂。

本文将对滨州千层底布鞋的工艺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滨州千层底布鞋工艺的基本情况滨州千层底布鞋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独特,源自于滨州地区的传统手工制鞋工艺。

其特点是在底层布鞋的底部加层布,使得鞋底更加坚韧耐磨,同时也增加了鞋子的舒适性和保暖性。

滨州千层底布鞋的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剪裁、缝制、填料、拼底、压实等。

1. 传统手工制作面临技艺传承困难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传统手工艺品形式的淘汰,滨州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技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传统手工制作业,导致技艺传承面临困难。

2. 市场需求下降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流行,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逐渐下降,滨州千层底布鞋的市场需求也在减少。

很多人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化的鞋子,忽视了传统手工制作的独特价值。

3. 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滨州千层底布鞋的生产仍以家庭作坊为主,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生产效率低下,制作成本高,限制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 加强技艺传承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着力解决滨州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传承问题,鼓励和支持有关院校和民间组织开设相关的手工制鞋技艺培训班,培养更多的手工制鞋技艺人才,确保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2. 提高产品品质通过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滨州千层底布鞋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使产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舒适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

3. 经营创新鼓励滨州千层底布鞋生产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和品牌推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国内外销售市场,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1.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滨州千层底布鞋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引进现代科技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也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使之与现代生产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的通知

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的通知

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滨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5.02•【字号】滨政字[2013]63号•【施行日期】2013.05.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的通知(滨政字[2013]6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滨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北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市政府批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确定的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补项目名录(6项),现予公布。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戏曲曲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和手工技艺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凝聚着滨州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着浓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有关规定,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滨州市人民政府2013年5月2日滨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7类17项)一、民间文学(2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1 Ⅰ-12 阳信方言阳信县2 Ⅰ-13 神医鲁北药王的传说阳信县二、传统音乐(2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3 Ⅱ-7 滨州民间小调滨城区4 Ⅱ-8 滨州双管乐滨城区三、传统舞蹈(1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5 Ⅲ-14 踩寸子惠民县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6Ⅵ-5 燕青拳滨城区7Ⅵ-6程派高式八卦掌滨城区五、传统手工技艺(6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8 Ⅷ-21 小炉匠阳信县9 Ⅷ-22 滨州水煎包博兴县沾化县10 Ⅷ-23 店子粉皮博兴县11 Ⅷ-24 王氏葫芦书法微烙技艺滨州市12 Ⅷ-25 盘扣滨城区13 Ⅷ-26 博兴木雕博兴县六、传统医药(3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14 Ⅸ-1 小刘眼科阳信县15 Ⅸ-2 滨州中医推拿(何氏推拿)阳信县16 Ⅸ-3 滨州中医正骨(徐氏中医正骨、沾化县滨州市滨城区郑氏中医正骨、贾氏中医正骨、王氏正骨)七、民俗(1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17Ⅹ-13 丈八佛庙会博兴县滨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共计5类6项)一、传统音乐(1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1 Ⅱ-6 锣鼓经(令子通)滨城区二、传统舞蹈(1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2 4-4 鼓子秧歌惠民县三、传统手工技艺(1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3 7-14 虎头鞋沾化县四、传统戏剧(2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4 5-1 吕剧阳信县5 5-2 东路梆子阳信县惠民县(淄角镇、石庙镇)五、曲艺(1项)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6 6-4 渤海大鼓阳信县。

滨州剪纸

滨州剪纸
滨州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历史源流
03 传承意义
目录
02 艺术特色 04 艺术成就
滨州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其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 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代相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经久积淀的结果。它历经黄河文化的孕育,又经齐鲁文化的 洗礼和吸收周边文化的营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展现着别具风采的文化神韵。
传承意义
滨州有众多的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人才辈出:有德高望重的吴鸿禧老先生;有大众喜欢的杜秀贞、张金 娥、赵恒英、王德荣、刘桂兰、刘根英老人;有兰福梅、耿延祯、王秀英、张艳枝等五六十岁的传承人;这些艺 人们有的剪技熟练、剪法讲究、精细工整、玲珑剔透;有的下剪大胆、粗犷简练、生动传神;有的不用画稿,信 手剪来,充分反映出他们热爱生活的真实感受。更多的是分布在城镇、乡村中的剪纸爱好者,还有众多的年轻人 和中小学学生,他们是滨州剪纸的未来和希望。
民间剪纸中的吉祥纹样,吉祥题材和所表述的吉祥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像吉祥人物中的孔子、老子、鲁班、 秦琼、尉迟敬德、关羽、岳飞;神灵中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观音、钟馗、八仙等;还有那祥禽瑞 兽中的龙、凤、麒麟、仙鹤、狮子、鹿;祥花瑞草中如牡丹、桃子、灵芝、石榴、竹、菊、兰、梅等;吉祥器物 图案有八仙、八吉、八宝、八卦、宝瓶、如意及福、禄、寿、禧、盘长、方胜等文字和符号。
滨州民间剪纸的传承主要是祖辈相传和师徒相传。祖辈主要是母、女、奶奶、姥姥等亲属关系。师徒相传主 要是以剪纸为主业或副业的剪纸艺人,他们生产的剪纸主要批发给当地走街串巷的货郎,也有走街串巷的游方艺 人,农闲时节游走四方,出售剪纸,以资补生活。
艺术成就
建国以后,滨州民间剪纸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绩。 1950年,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吴枫(吴鸿喜)编辑的《渤海窗花剪贴选》一书。 1981年春,山东剪纸协会成立,吴鸿禧、张洪庆同志被接纳为首批会员。同年秋,文化馆安排张洪庆对民间 剪纸进行了全面考察、挖掘、整理。 1982年,滨州民间剪纸(三幅)参加了省展。同年春节,原滨县举办了第一次民间剪纸展览。 1983年,《美术》杂志第四期发表了赵春秋、赵恒英的剪纸作品22幅。在该刊第八期上,张士增的《民间美 术的复苏》一文介绍了滨州民间剪纸。 1984年,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家张道一在《民间工艺》杂志第二期上撰文介绍滨州民间剪纸艺术。 1985年11月5日至15日,30多位民间艺人的500余幅剪纸作品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展出。 1986年5月10日至20日,滨州民间剪纸400余幅作品应邀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展出。

滨州民间美术

滨州民间美术

滨州民间美术韵香味厚,粗犷淳朴的乡土美术——留住滨州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

民间美术由于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所以,民间美术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随意性的艺术风采是其艺术特点。

民间美术是生活文化,多从属于民俗,与传统手工技艺、民俗融为一体。

民间美术是民众创造的一种表现方式,大量反映了农耕、游牧、渔猎文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和民众审美理想,包括民间信仰和功利意愿,内容十分丰富,用途十分广泛。

在现实生活中,民间美术形态繁复,题材多样,应不同的需要而被创作和传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相应的环境和场合。

其中一类是广泛存在于农村的乡土美术,在这里,制作者使用材料大都是身边的自然物,如泥土、草木、砖石、羽毛、纸和布等,制作的技术含量不高,但地域性鲜明和情感色彩强烈;不求精致,但求神采,作品多为民俗用品或表现了一种生活文化。

制作者很少是专业艺人,大都是乡间的普通百姓,农忙时干活,农闲时为之。

其作品是广大百姓自娱的艺术和生活情感的载体,只是偶尔也会拿到集市上换些零钱或以物易物罢了。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滨州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决定了滨州的民间美术继承了黄河流域的文化遗风,充分展现了鲁北民众的勤劳、智慧和纯朴憨厚的性格与情趣,具有粗犷豪放、雅朴浑厚的风格。

广泛流传于滨州地区的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木版年画、面塑、泥塑、布老虎、印花布、棉絮鸡、彩灯、木雕、葫芦雕刻、布贴画、线贴画、纸塑戏剧脸谱、民间歌舞的服饰道具以及造型各异的草柳编制品,无不显示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滨州宝贵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住手艺--滨州已失传和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传统的手工技艺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它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

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技术与工艺。

手工技艺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它和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要从事劳作,就得制作工具......,因为要解决"开门七件事"的问题,就得加工粮食、榨油、榨糖、酿造、腌制、制茶、制革......,因为要安居乐业,就得盖房子,就得有泥瓦工、石工、木工......。

本质上讲,手工艺是一种创意打扮人们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

但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手艺活已离我们远去。

由于观念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基础很差,家底不清,特别是在工业化的冲击下,许多珍贵的传统工艺已处于濒危状态,有的已湮没失传......。

在我们滨州就存在许许多多的现实例子,如再不采取措施加以抢救,势必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滨州历史悠久,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传统手工艺比较发达,为带动当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村庄以姓定村,又因村里曾经从事某种手工行业,会某种手艺,故取村名为油坊李、勺子徐、簸箕王、篦子张、铁匠魏、豆腐胡、木匠景、白布韩、刀子王、王铁锅、银子刘、打油张......,而如今,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曾经赖以生存的手艺早已失传,大都已空留其名。

现在,有些手艺已经渐渐的离我们远去,如不真正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今后恐怕只有在博物馆里可以见到了。

博兴县的蓝印花布、彩印花布、柳编箢斗、簸箕,滨城区的彩纸翻花木制水舀子、泥塑,惠民县的圈椅子、制鼓、抒和综、毡靴、葶杆灯笼、洪炉打铁,阳信县的桑皮纸、锡壶、黑陶,还有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的中式衣服的盘扣等等,这些传统手艺一向主要是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现在有的濒临失传,有的随着老艺人的离世,已经失传。

柳编箢斗和簸箕上世纪60年代以前,在鲁北地区农村,人们走亲访友、赶集、下地送饭,几乎都挎着或提着一种柳编的箢斗,里面或装有鸡蛋、红糖、米面,或装着采购的各种食材,或装有为下地干活的男人送的饭菜等;箢子上或盖着一块红包袱,或蓝白花包袱,或盖一块饭巾。

在粮食收获季节,总能见到晾晒场上妇女们在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杂质。

笸箩用来盛馒头、包子等食品,上面只需盖一条饭巾,就可以防气水和保温,保持食品原来的味道。

柳编箢斗、簸箕、笸箩是庄户人常用器具,博兴县是闻名的柳编之乡,柳编是这里的传统技艺,会编箢斗、簸箕、笸箩的才能算得上柳编高手。

而现在,青年人不愿意学柳编,老一代柳编艺人越来越少,而会编箢斗、簸箕、笸箩的艺人几乎很难找到了。

2010年夏,笔者配合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介绍博兴草柳编的专题节目,在博兴县兴福镇采访到了几位柳编老艺人,他们是会编箢斗的魏财章、魏法深和会编簸箕的蔺金臣。

编箢斗和簸箕要在阴湿、避光、不透风的地窨子里边进行,由于柳条比较脆,经浸泡软了需要保持潮湿,而潮湿的地窨子才能适合保潮,做出来的筐才结实、易编、有光泽。

过去在魏家村和蔺家村家家都有地窨子,而现在有地窨子的少了,多数都已废弃,只有很少几户还在编制箢斗和簸箕。

这几年编这些东西不挣钱了,出去打工一天就能挣百儿八十的,比编这挣得钱多,况且编箢斗和簸箕费事,要功夫,一年四季天天要蹲在地窖里,阴冷潮湿,很容易患上骨关节病。

年轻人不愿意干这活,那些还在坚持这些手艺的人,用当地人的话来讲也都是"有了年纪的"人了。

这些编制技艺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总得有人传下去,老艺人们说:"要不是想把祖辈的手艺留下来,恐怕也早就放弃了,只要把手艺留住,就不怕没有吃饭的本事。

"杼和综魏集镇周家村制作杼(音zhù)和综(音zèng)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明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周姓始祖,于河北省枣强县迁居至此。

其中一人会制作杼和综,大家都跟他学。

开始制作杼和综的目的是满足自家织布用,后来是为了用来销售,1953年达到鼎盛,村里共有120户人家,其中80-90户在制作杼和综,故有杼综周之称。

杼是织机上保证布匹的宽度和密度的部件。

综是织布机上使经线交错上下分开,以便使梭子通过的装置。

杼和综的制作有60多道工序,制作非常繁琐。

选料非常讲究,它以四川省出产的成熟的大毛竹为佳。

杼的制作工序:杼由篾子和架杆两部分组成。

篾子的制作工序:取晒干的毛竹一根,截成10-40公分的段;用刀子将截好的段劈成3-4公分宽的批子,用小刀取竹竿的外皮,厚约1公分;刮篾子,在刀床上,固定好单刃刀,压好垫子,将篾子两面刮,先去瓤后去皮,刮光滑;把两个月牙形的刀固定在专用器具上,将刮好的篾子在上面做成宽度一样的篾子;折篾子,用折板子将篾子折成长度10公分的段;油炸篾子,将折好的篾子,放在烧开的油锅里炸,炸到发深黄为佳,油炸的目的是增加篾子的韧性和光滑程度;将篾子取出后,要放在麦糠里搓去油。

架杆的制作工序:将毛竹杆截成57-62公分的段;用刀子劈成宽7公分的批子,4根为一副;用小刀打磨光滑。

成货:将架杆固定在杼床上,一边两根;用两根纯棉线将篾子固定在架杆上,一边一根线,线的粗细根据所需杼的篾子的稀密来定。

固定时,线的扣朝一个方向系反扣,一个篾子一根线,单杼用篾子1000-1500根。

综的制作工序:综板子的制作:同架杆的制作相同。

用尼龙线,将综板子固定,用反扣将线系好。

一副综共两扇,一扇500头。

杼和综的制作有60多道工序,制作非常繁琐,技术性强,纯手工,经济效益低;受现代机器织布的影响,人们对传统老粗布需求减少,市场萎缩,杼和综的制作也日趋萎缩,现在只有一两户人家在制作,濒临失传。

蓝印花布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在滨州、博兴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色彩主要运用蓝白二色,具有清新明快、纯真朴素、自然和谐、典雅大方的艺术特点。

蓝印花布是民间盛行的一种布料,也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曾经是农村男女青年结婚时,缝制嫁妆的面料和包裹嫁妆的必用物品。

此外,旧时蓝印花布还是一种小康生活的象征。

蓝印花布是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抹子"把防染浆刮入花纹空隙漏印于布面,干后浸染靛蓝,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显现出蓝白花纹。

染成的花布蓝白二色,色彩深沉明快,图案朴实典雅,具有浓厚的乡土味。

按用途,蓝印花布可分为通用花布和专用花布。

蓝印花布的花纹、图案多种多样:有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几何图案,还有吉祥文字福、寿、双喜、长命富贵等等。

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间技术,技艺十分独特,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其花布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柔切、自然、清新、美观、秀气典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目前,博兴县北关村的耿氏家族还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还制作一些蓝印花布作品,但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染坊了,传承了千百年的蓝印花布面临困境,因此急需加以保护。

葶杆灯笼2006年春天,我们到惠民县赶火把李庙会,刚一进村就被挂在一户庭院门前的两盏大灯笼吸引住了,一盏是比较常见的大型宫灯,另一盏却非常罕见,仔细看原来是用高粱葶杆编制而成,灯笼是把一根根葶杆,用古建筑飞檐榫卯结构的方法扣在一起,一层层叠加在一起组成,结构非常复杂又古朴典雅,我们想象不知是哪位对古建筑有研究的人士的作品。

从庙会回来后,经多方打听得知原来是一位农村的老人制作的。

2008年,省文博会滨州展台设计为一处仿古建筑,需要几盏宫灯,我们推荐了这种葶杆编制的灯笼。

为了定制这种灯笼,我们来到了惠民县皂户李乡王刘庄,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老人。

老人名叫王振常,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老汉,已经八十岁了,身体消瘦,光着膀子,手拿一把破蒲扇,不时地用搭在肩上的旧毛巾擦着汗,叫人很难把他和那位宫灯制作人联系起来,可偏偏就是他制作的。

老人的家里房梁上挂着几盏葶杆灯笼,几面墙上挂满了他用高粱杆和玉米皮制作的各种花花绿绿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十分惹人喜爱。

老人拿出几块高粱杆,用刀分别在上边切了几道口,扣在一起,像变戏法一样组成了一个榫卯结构的组块,他讲就是用无数块这样长短不同的组块装配成灯笼、佛龛或者各种工艺品。

而这个就是以前农村用高粱杆来编制"蝈蝈笼"的技艺,已不知流传几百年了,老人用他的智慧和一双巧手,把编"蝈蝈笼"的技艺发展成为编制灯笼的技艺。

在那届省文博会上,滨州展台非常壮观,在仿古建筑的木质大梁上悬挂着五盏大型宫灯,地面是由棋盘灯箱、大型棋子组成的"滨州一盘棋",配上我们滨州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品和大型雕塑"冬枣娃娃",再加上古装女子乐队的民乐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驻足观看欣赏,在几乎是清一色的现代设计展台中,滨州展台独树一帜,别具特色,获得了一致好评。

2009年的火把李庙会上,又见到了王振常老人,他正把自己的许多作品展示给赶会的人们,我还为他拍了几张照片。

那年秋天,为了筹备"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滨州民间艺术绝活展演"活动,笔者邀请老人来展示他的绝活,却得到老人已经过世的消息。

虽然老人的儿子来参加了活动,也只是带来老人的作品做了展示,并没有把老人的技艺传承下来。

老人走了,他的绝活也跟着走了。

毡靴毡靴是鲁北一带独特的制造工艺,是惠民县桑落墅镇总寺庙村老艺人张万才传授的。

清朝光绪年间,张万才家境贫困,先到东北,后到俄罗斯谋生,学习了这门手艺,清朝末年回家后开家庭作坊。

毡靴是用纯羊毛加工制做而成的,不但结实而且能御寒保暖,是冬季抵御寒冬的佳品。

笔者儿时在家乡青岛也曾穿过这样的毡靴,鞋底上还要缝上羊皮,既暖和又结实,现在想来,不知是否是这里制作的。

毡靴制做工艺复杂,需九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弹羊毛;第二道工序:续毡子;第三道工序:蹬毡子;第四道工序:打胎子;第五道工序:煮靴子;第六道工序:打旋;第七道工序:搓靴;第八道工序:烤靴;第九道工序:定型。

毡靴生产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80年代,一直是桑落墅镇的特色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毡靴也似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被人们束之高阁。

苇编灯笼在惠民的何坊乡,现在还有手艺人扎制传统的苇子蔑纸糊灯笼。

选料:在秋天苇子黄的时候,将割下的苇子剥去叶鞘,露出茎秆,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所选的苇子有不能太粗也不能很细,更不能有发霉的霉点和虫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