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二章 清热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胃热呕哕:芦根饮子。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苇茎汤。 4、热淋涩痛:用于热淋,小便短赤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用量加倍 ,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天花粉
天花粉(瓜蒌根)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 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卫气营血辨证
用于温病辨证,清代叶天士所创。 即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 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 其相应的证候特点。 卫气营血四个证反映了温病过程中病情浅深 轻重不同的四个层次,病证的传变规律一般由卫 分开始,依次逐渐加深传入气分,深入营分、血 分。
卫分证
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是温热病邪侵犯肺与 皮毛所表现的证候。 因肺能敷布卫气达于周身体表,外与皮毛相合 ,主一身之表,且肺位最高,与口鼻相通,因而 卫分证候属表,病位浅。 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或伴有头痛、 身疼、咽干、咳嗽、苔白、脉浮等。 治则宣肺解表。
知母苦甘性寒质润,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又善滋阴润燥,滋
肺肾之阴而润肺除蒸,故多用于肺燥干咳、阴虚消渴、肠燥便 秘以及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芦根
芦根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
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 止呕,利尿
芦根
1、热病烦渴:甘寒之品,清热不伤阴,生津不敛邪 。 (1)热病烦渴。五汁饮。 (2)肺热咳嗽。
临床应用
1、热病烦渴,内热消渴:沙参麦冬汤。玉液汤 2、肺热咳嗽或燥咳。射干兜铃汤。滋燥饮。 3、疮疡肿毒。仙方活命饮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本品寒凉性润,脾胃虚寒、大便溏 泄者慎服。孕妇慎用。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 等同用(十八反)。
第二章 清热药
概述
一、概念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
物,称为清热药。 区分表热、里热证
里热证:治疗宜清泄里热,清热特指清泄里热。
表热证:治疗宜疏散风热,轻清宣散
表热里热不以位置区分,以有无表证来区分。
表证即有恶寒、发热、脉浮数等症状,不一定在人的体 表(如咽痒、咳嗽症状在里,但属表热)。 没有表热现象的叫作里热证(如皮肤疮痈在表,但属里热证) 。
【教学内容】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天花粉
➢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了解:熊胆、寒水石、竹叶、鸭跖草、谷精草、 密蒙花、青葙子
一、 善清肺胃之热的药物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鸭跖草。
石膏
石膏
【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煅石膏甘 辛、涩、寒。归肺、胃经。
【功 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收湿 ,生肌,敛疮,止血。
4、收敛生肌(煅后、外用):用于疮疡溃后 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如九一丹。
【用法用量】先煎。15-6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慎 用。
知母
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寒之品,以清润见 长,归肺胃肾经,上清肺热,中清胃热, 下泻肾火,并可滋肺胃肾之阴而润燥 。
【功 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气分证
是温热病邪由表入里,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多由卫分证转化而来,病位较深。 其基本特征为:身体壮热,不恶寒,反恶热, 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脉数。 气分病变涉及脏腑较多,证候类型亦较复杂。
如邪热壅肺,多兼汗出口渴,咳喘,胸痛,咯吐 黄稠痰;
热扰胸膈,多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热在肺胃,多ຫໍສະໝຸດ 汗出,喘急,烦闷,渴甚,舌苔 黄燥;
石膏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本品辛甘大寒,归 肺胃经,清热泻火之力很强,为清泻肺胃气分 实热要药。
(1) 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 (白虎四大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 汤。也用于气血两燔证:如清瘟败毒饮、化斑 汤。
2、肺热喘咳。如麻杏石甘汤。
3、胃火上攻之头痛,牙痛。如清胃散、玉女 煎。
临床应用
1、气分实热证: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 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 白虎汤。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二母宁漱丸。二冬二 母汤。 3、阴虚消渴。玉液汤。 4、骨蒸潮热。知柏地黄丸。 5、肠燥便秘。增液承气汤。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 ,滋阴润燥宜盐水炙用。
二、性能特点 药性:寒凉(甘寒、苦寒或甘苦寒),多数为苦 寒、沉降。 归经:涉及五脏六腑。 功效: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 血、清虚热。
三、主治证—里热证 1、 各脏腑火热证。 2、 各种湿热证。 3、 各种热毒证。 4、 热入营血证。 5、 虚热证
。 四、分类
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清 虚热药五类。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 脾虚便溏者慎用。
石膏、知母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甘辛寒,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
效,治疗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常相须为用。用于温热病邪 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不同点: 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为阳明热盛、高热
烦渴的代表药。善清肺胃实热,故肺热咳喘,胃火上炎、头痛 、牙龈肿痛多用;煅石膏还有收敛生肌之功,外用于疮疡溃而 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
若肠腑燥实,多见高热,午后尤甚,腹满疼痛拒 按,大便秘结,甚则烦躁神昏谵语,苔黄厚,或 焦燥起刺,脉沉实有力。
治则清泄气热。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多为甘寒或苦寒之品,寒性 较大,既清热,又泻火,适用于急性热病邪在气 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 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胃热、心火、 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五、使用注意 1 、 准确辨证,随证遣药,合理配伍。 2 、 清热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虚食少 便溏者慎用;或注意配伍健脾养胃药。 3 、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禁用。 4 、 苦燥之品易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5 、 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温病
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 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 温毒等。 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 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 传染性、流行性。 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用量加倍 ,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天花粉
天花粉(瓜蒌根)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 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卫气营血辨证
用于温病辨证,清代叶天士所创。 即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 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 其相应的证候特点。 卫气营血四个证反映了温病过程中病情浅深 轻重不同的四个层次,病证的传变规律一般由卫 分开始,依次逐渐加深传入气分,深入营分、血 分。
卫分证
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是温热病邪侵犯肺与 皮毛所表现的证候。 因肺能敷布卫气达于周身体表,外与皮毛相合 ,主一身之表,且肺位最高,与口鼻相通,因而 卫分证候属表,病位浅。 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或伴有头痛、 身疼、咽干、咳嗽、苔白、脉浮等。 治则宣肺解表。
知母苦甘性寒质润,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又善滋阴润燥,滋
肺肾之阴而润肺除蒸,故多用于肺燥干咳、阴虚消渴、肠燥便 秘以及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芦根
芦根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
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 止呕,利尿
芦根
1、热病烦渴:甘寒之品,清热不伤阴,生津不敛邪 。 (1)热病烦渴。五汁饮。 (2)肺热咳嗽。
临床应用
1、热病烦渴,内热消渴:沙参麦冬汤。玉液汤 2、肺热咳嗽或燥咳。射干兜铃汤。滋燥饮。 3、疮疡肿毒。仙方活命饮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本品寒凉性润,脾胃虚寒、大便溏 泄者慎服。孕妇慎用。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 等同用(十八反)。
第二章 清热药
概述
一、概念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
物,称为清热药。 区分表热、里热证
里热证:治疗宜清泄里热,清热特指清泄里热。
表热证:治疗宜疏散风热,轻清宣散
表热里热不以位置区分,以有无表证来区分。
表证即有恶寒、发热、脉浮数等症状,不一定在人的体 表(如咽痒、咳嗽症状在里,但属表热)。 没有表热现象的叫作里热证(如皮肤疮痈在表,但属里热证) 。
【教学内容】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天花粉
➢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了解:熊胆、寒水石、竹叶、鸭跖草、谷精草、 密蒙花、青葙子
一、 善清肺胃之热的药物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鸭跖草。
石膏
石膏
【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煅石膏甘 辛、涩、寒。归肺、胃经。
【功 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收湿 ,生肌,敛疮,止血。
4、收敛生肌(煅后、外用):用于疮疡溃后 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如九一丹。
【用法用量】先煎。15-6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慎 用。
知母
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寒之品,以清润见 长,归肺胃肾经,上清肺热,中清胃热, 下泻肾火,并可滋肺胃肾之阴而润燥 。
【功 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气分证
是温热病邪由表入里,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多由卫分证转化而来,病位较深。 其基本特征为:身体壮热,不恶寒,反恶热, 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脉数。 气分病变涉及脏腑较多,证候类型亦较复杂。
如邪热壅肺,多兼汗出口渴,咳喘,胸痛,咯吐 黄稠痰;
热扰胸膈,多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热在肺胃,多ຫໍສະໝຸດ 汗出,喘急,烦闷,渴甚,舌苔 黄燥;
石膏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本品辛甘大寒,归 肺胃经,清热泻火之力很强,为清泻肺胃气分 实热要药。
(1) 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 (白虎四大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 汤。也用于气血两燔证:如清瘟败毒饮、化斑 汤。
2、肺热喘咳。如麻杏石甘汤。
3、胃火上攻之头痛,牙痛。如清胃散、玉女 煎。
临床应用
1、气分实热证: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 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 白虎汤。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二母宁漱丸。二冬二 母汤。 3、阴虚消渴。玉液汤。 4、骨蒸潮热。知柏地黄丸。 5、肠燥便秘。增液承气汤。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 ,滋阴润燥宜盐水炙用。
二、性能特点 药性:寒凉(甘寒、苦寒或甘苦寒),多数为苦 寒、沉降。 归经:涉及五脏六腑。 功效: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 血、清虚热。
三、主治证—里热证 1、 各脏腑火热证。 2、 各种湿热证。 3、 各种热毒证。 4、 热入营血证。 5、 虚热证
。 四、分类
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清 虚热药五类。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 脾虚便溏者慎用。
石膏、知母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甘辛寒,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
效,治疗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常相须为用。用于温热病邪 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不同点: 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为阳明热盛、高热
烦渴的代表药。善清肺胃实热,故肺热咳喘,胃火上炎、头痛 、牙龈肿痛多用;煅石膏还有收敛生肌之功,外用于疮疡溃而 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
若肠腑燥实,多见高热,午后尤甚,腹满疼痛拒 按,大便秘结,甚则烦躁神昏谵语,苔黄厚,或 焦燥起刺,脉沉实有力。
治则清泄气热。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多为甘寒或苦寒之品,寒性 较大,既清热,又泻火,适用于急性热病邪在气 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 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胃热、心火、 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五、使用注意 1 、 准确辨证,随证遣药,合理配伍。 2 、 清热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虚食少 便溏者慎用;或注意配伍健脾养胃药。 3 、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禁用。 4 、 苦燥之品易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5 、 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温病
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 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 温毒等。 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 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 传染性、流行性。 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