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九章清热药类型和介绍
中药学 9章概述清热泻火药
煅石膏:敛疮生肌 — 疮疡不敛,水火烫伤 收湿 — 湿疹瘙痒 止血 — 外伤出血
石膏、知母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嗽
知母:苦、甘、寒,归肾经 善于滋阴润燥,重在滋润肺胃之燥,又长于滋肾降 火,润肠通便;故善于治疗肺燥咳嗽;骨蒸劳热;内 热消渴、阴盐类矿物芒硝的天然晶体。
芦根
【 药材来源 】为禾本科本植物芦苇的根茎
芦苇
芦根
天花粉
【 药材来源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 燥根。
栝楼
天花粉
芦根、天花粉
二 者:甘、寒凉,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 热病烦 渴,肺热咳嗽(清肺火)
芦 根:清热泻火除烦力强, (清肺祛痰排脓)— 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止呕(清胃) — 胃热呕哕 利尿(清热) — 热淋涩痛
竹 叶:清心泻火功效较好(竹叶卷心),并能 生津,热病烦渴多用。
淡竹叶:清热利尿功效较好,口疮尿赤,热淋涩 痛多用。
鸭趾草
【药材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 干燥地上部分。
鸭跖草
鸭跖草
栀子
【药材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
栀子
栀子
栀子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 —— 热病心烦 清热利湿 —— 湿热黄疸
决明子:明目作用较强 润肠通便 — 肠燥便秘
谷精草
【药材来源】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干 燥带花蕾的头状花序 。
谷精草
谷精草
青葙子
【药材来源】为苋科植物青葙的成熟种子。
青葙
青葙子
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 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 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等。
中药学 9 清热药
黄连
来源:毛茛科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根茎。 别名:前述三者分别称味连、雅连、云连; 炮制:生用;酒炒;吴茱萸汤炒(萸黄连);姜黄连。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本品大苦大寒,善泻心火、清胃热;长于清中焦肠 胃湿热。兼能清肝热,有良好解毒作用。
应用: 1、肠胃湿热的泄痢;胃热呕吐。 2、热入心包的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的心悸失 眠;血热吐衄。 3、热毒疮痈、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痛流 脓。 其他:⑴痔疮便秘;⑵烧烫伤;⑶心律失常等。 用法:生用清心火、湿热; 炒用寒性减缓; 酒炒清上焦火; 姜黄连止呕。
青葙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概念:性味苦寒,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性能特点:苦,寒。沉降下行为主。 功效:清热燥湿;泻脏腑火;清解热毒。 应用:1、湿热证—①湿热内蕴;②肠胃湿热;③肝 1 — 胆湿热;④下焦湿热;⑤湿热痹痛、痿 证;⑥肌肤湿热。 2、脏腑火热证——心、肺、肝、肾火(或热)。 3、热毒证——疮痈肿毒、口舌生疮等。 注意:容易伐胃伤阴,阴亏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花粉
来源:葫芦科栝楼的块根。 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 性能:苦、微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应用:1、⑴热病伤津;⑵消渴。 2、 ⑴肺热咳嗽;⑵肺燥咳嗽。(滋燥饮) 3、痈肿疮疡、乳痈。(仙方活命饮) 按:现代用其蛋白制成注射液用于中期妊娠引产。 注意:用针剂引产须先做皮试,过敏者勿用。 按:本品养阴生津作用强于芦根。
芦根
来源:禾本科芦苇的地下茎。 按:芦苇—蒹葭;芦—旱生,细而黑;苇—水生,粗而白。 炮制:晒干生用;鲜用;芦根汁。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按:本品可清肺、胃热;祛痰排脓;利尿; 略能宣散风热、透疹。 应用:1、热病伤津。 2、⑴肺热咳嗽,痰黄稠;(桑菊饮) ⑵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⑶肺痈;(苇茎汤) ⑷麻疹早期。 3、胃热呕吐。(芦根饮子) 4、尿短赤涩痛。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1. 清热药的基本概念清热药,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清凉,是不是?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我们清理体内的“热”。
在中医理论中,热可是个大问题,热过多就容易让人烦躁,甚至生病。
我们可以把清热药想象成那种一杯清凉的绿豆汤,喝下去立刻神清气爽。
比如说,夏天一来,大家都爱喝点消暑的饮料,这也是清热的一种体现哦。
1.1 清热药的分类在这儿,清热药其实可以分为几类: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担心,咱们一个个来。
清热解毒药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主要是针对那些发炎、肿痛的情况,像黄连和金银花这些都是高手哦。
它们就像你的好朋友,遇到麻烦总是会来帮忙。
1.2 清热泻火药接下来是清热泻火药。
这些药物主要是为了降温解热,像是心火旺盛的人喝凉水一样舒服。
比如说,石膏和知母,这两个小家伙可是不少发热症状的“救星”。
用它们的朋友,往往都是那些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简直像是锅里煮水了,心情自然不会好。
2. 清热药的使用那么,清热药到底怎么用呢?其实,它们的用法也挺简单。
通常来说,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给你开合适的药方。
就像你去餐厅点菜一样,得看你今天的“胃口”。
有的人可能需要一剂重口味的药,像是黄连,效果立竿见影;有的人则可能需要些温和的药,比如菊花,慢慢来,感觉就像是在海边慢慢享受日落一样。
2.1 日常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清热药不仅限于药材,还有许多食材也是它们的好帮手。
像夏天时喝的绿豆汤、苦瓜、甚至是凉茶,都是清热的好选择。
试想一下,躺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冰凉的饮品,简直就是享受生活呀。
清热药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对抗“热”,还可以调理身体,让我们随时保持清爽的状态。
2.2 注意事项不过,话说回来,使用清热药的时候也得小心,不能随便乱来。
尤其是那些脾胃虚寒的人,喝太多清热药可就要小心了,容易让自己冷得发抖。
就像我们在夏天吃冰淇淋,虽然爽,但吃多了肚子也受不了。
记得找医生咨询,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总是没错的。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 常用清热药介绍 •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01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的定义
清热药
指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症状。
清热药的特点
具有寒凉性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详细描述
知母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消渴等症状。知母含有多种皂甙和黄 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03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01
针对病症
清热药应针对热性疾病,如发热 、炎症等,选择合适的清热药进 行配伍。
药物协同
02
03
药物拮抗
在配伍过程中,应选择能够增强 清热药效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避免与清热药产生拮抗作用的药 物,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 应。
配伍禁忌
寒凉药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不宜与同样寒凉性质的药 物配伍,以免加重寒凉作用。
温热药配伍
清热药不宜与温热性质的药物配伍,以免产生药物相 克,降低药效。
04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A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红肿热痛等症状。
抗菌抗病毒
清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多种 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B
C
抗肿瘤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调节免疫
清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 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配伍其他药物,增强 疗效
清热药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清 热解毒药常与活血化瘀药、利湿排脓 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03
注意配伍禁忌,避免 不良反应
清热药应避免与寒凉药物、滋补药物 等配伍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配伍禁忌
避免与寒凉药物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若与寒凉药物配伍使用,易导致脾胃 虚寒,出现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孕妇服用清热药易导致子宫收缩,出现流产或早产 等不良后果。
小儿用量宜轻
小儿脏腑娇嫩,对清热药的耐受性较差,因此用量 宜轻。
05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方法
煎药器具
使用砂锅、瓦煲等非金属器皿,避免 使用铁、铜等金属器皿,以免发生化
学反应影响药效。
火候和时间
先武火煮沸,再文火慢炖,一般煮 15-20分钟,根据不同药物和病情可
丝瓜鸡蛋汤
总结词
清热解毒、养血润燥
详细描述
丝瓜鸡蛋汤是一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汤品,它以丝 瓜和鸡蛋为主要原料,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养血润燥 的功效。丝瓜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免 疫力,对于夏季常见的感冒、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 作用。
苦瓜排骨汤
总结词
清热解暑、滋阴润燥
详细描述
苦瓜排骨汤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清香的汤品,它以 苦瓜和猪排骨为主要原料,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滋 阴润燥的功效。苦瓜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可以有效地调 节人体内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对于夏季常见的口干舌 燥、皮肤干燥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猪排 骨中的蛋白质和钙质也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很好的补 充作用。
清热解暑药
藿香
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恶 心呕吐等。
中药学清热药功效归纳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功效归纳总结中药学中的清热药是一类常见且重要的中药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祛湿等功效。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中。
本文将对清热药的功效进行详细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学中的清热药物。
一、常见清热药物及其功效1.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热病热毒、湿热病等。
黄连不仅消除体内的湿热,还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2. 芦根:具有清热泻火、利尿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高热、热毒、水肿等症状。
芦根可促进尿液排出,从而减轻体内热毒的积聚。
3. 青蒿素:是一种抗疟疾药物,具有特强的抗疟效果。
青蒿素不仅能清热解毒,还能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对治疗疟疾非常有效。
4.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暑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痈疽等症状。
金银花不仅可以缓解热毒病症,还能清除体内的热邪。
5. 蜜炙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口疮、痰喘、水火烫伤等症状。
蜜炙甘草能够平衡体内的阴阳,并起到润燥止咳的作用。
二、清热药物的应用范围1. 清热解毒:清热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热病、疟疾、感冒等。
它们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协调阴阳,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
2. 凉血止血:某些清热药物,如金银花、连翘等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出血疾病,如鼻衄、咯血等。
3. 利湿祛湿:清热药物还可用于治疗湿热、水肿等病症。
例如,黄连可用于治疗湿热泻泄、大便黄色等症状。
三、清热药物的禁忌和注意事项1. 孕妇禁用:孕妇应慎用清热药物,特别是一些有毒性的清热药物,如砒霜等。
2. 儿童用药:儿童使用清热药物时应根据年龄和病情适量调整剂量。
3. 药物相互作用:清热药物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应遵医嘱同时使用。
4.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清热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现代研究与应用现代药学研究发现,清热药物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中药学 9清热解毒药
青蒿
【药材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
黄花蒿
青蒿
白薇
【药材来源】为萝摩科植物白薇、蔓生白薇 的根及根茎 蔓生白薇
白薇
苦寒,均能清热凉血,除骨蒸,具有清中兼透的 特点。用于温病后期,邪热伤阴,夜热早凉;热病后 低热不退;阴虚发热,劳热骨蒸;阴虚外感。 青蒿:辛香透散,清透虚热,凉血除蒸力强,长于 清透阴分邪热,是清虚热的要药。兼能解暑、截疟, 用于暑热外感和疟疾。 白薇: 咸入血分,既能退虚热,又能凉血分实热, 用于产后血虚发热或温邪入营高热等。兼能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用于热淋血淋、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 蛇咬伤。
地骨皮
【药材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 的根皮
宁植物银柴胡的根
银柴胡
银柴胡
胡黄连
【药材来源】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
胡黄连
胡黄连
均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骨蒸 潮热。尤其是地骨皮、银柴胡效果更佳。银柴胡、胡 黄连又能除疳热,用于小儿疳积发热。 地骨皮:又能凉血止血,清肺降火,用于血热妄 行出血、肺热咳嗽。 银柴胡:除疳热的作用较强,为治疗小儿疳积发 热的常用药。 胡黄连:能清湿热,善除胃肠湿热,用于湿热泻 痢、痔疮肿痛。
各论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五节 清虚热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主入阴分,以清虚热、退骨 蒸为主要作用。
主要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午 后发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盗汗遗精、舌红少苔、 脉细数。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而致夜 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
临床常用清虚热药有:青蒿、白薇、地骨皮、银 柴胡、胡黄连等。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清热泻火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清热泻火
目录
• 清热泻火药概述 • 常用清热泻火药 • 清热泻火药的应用 • 清热泻火药的配伍与禁忌
01 清热泻火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清热泻火药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功 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火热内 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小便短赤等症状。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机制,清 热泻火药可分为苦寒清热药和甘 寒清热药两类。
增强药效
选择能够增强清热泻火药效的药物 进行配伍,以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在配伍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不良反应 小的药物,以降低对身体的损害。
配伍禁忌
药性相反
作用重复
清热泻火药应避免与温燥类药物配伍, 因为两者药性相反,会影响治疗效果。
避免与作用相似的药物重复配伍,以 免造成药物过量和不良反应。
产生化学反应
配伍应用
配黄连治湿热泻痢;配栀 子治湿热黄疸;配桑白皮 治肺热咳嗽;配黄柏治湿 热疮毒。
黄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 虚热。
主治
湿热黄疸、泻痢、带下、 热淋、足膝肿痛、湿疹瘙 痒、疮疡肿毒、目赤肿痛、 口舌生疮。
配伍应用
配栀子治湿热黄疸;配苍 术治湿热泄泻;配苦参治 湿疹瘙痒;配知母治阴虚 火旺。
03 清热泻火药的应用
内热泻火
症状
发热柏、栀子等。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
肺热咳嗽
症状
咳嗽、痰黄稠、口干咽痛等。
药物
桑白皮、地骨皮、石膏等。
注意事项
需配合其他药物使用,同时注意药物的寒凉性质,以免影响脾胃功 能。
清热泻火药
5.阴虚肠燥便秘 作用-滋阴润燥,滑肠。
配伍玄参
23
中药学-清热药
2.知母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使用注意】 性寒质润,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石膏-知母
中药学-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24
【比较】石膏——知母
相同——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 肺热咳嗽等证。
不同—— 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
5
中药学-清热药
清热药概述
五、清热药的使用注意
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阴虚患者慎用;
真寒假热证禁用。
寒凉易伤脾胃 苦味化燥伤阴
6
中药学-清热药
六、清热药分类
清热药概述
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 清热凉血药-主治血分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疮疡等证 清虚热药--主治阴虚发热
2.知母
清热泻火药
20
中药学-清热药
2.知母
清热泻火药
【药性】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功用特点】 既能苦寒清热泻火除烦,又甘寒质润,生津润燥 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 火热内盛而津已伤者尤为适宜
21
中药学-清热药
【应用】
2.知母
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气分实热证)
1.石 膏
2.肺热喘咳证
辨证——肺经实热,喘促咳嗽,发热口渴
作用——辛寒入肺经,善清肺经实热
配伍——麻黄、杏仁等
名方——麻杏石甘汤
清热泻火药
16
中药学-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应用】
1.石 膏
牙龈肿痛
3.胃火上攻
中药学第九章
第九章、清热药1. 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 清热药的分类及功效:清热泻火药(治疗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
),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证),清热解毒药(贯穿温热病始终;治疗热毒赤盛的痈肿疮疡证),清热凉血药(治疗营分、血分等实热证),清虚热药(治疗虚热证,即伤阴之后出现的阴虚发热,也就是治疗肝肾阴虚发热、热病后期夜热早凉)。
3. 注意事项:①药性寒凉的药易伤脾胃②苦寒的药物易化燥伤阴③阴盛格阳禁用。
(一)清热泻火药1. 清热泻火药:①治疗肺胃的有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②治疗心的药有竹叶、淡竹叶、栀子;③治疗肝的药有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
(从夏枯草开始不谈气分实热证,只谈脏腑实热证)2. 石膏(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生石膏,内服;煅石膏没有结晶水,要外用)的功效:①生石膏——清热泻火(治疗气分实热证——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治疗脏腑火热证——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龈肿痛,内热消渴—实),除烦止渴;②煅石膏——收湿生肌(使创面渗出减小),敛疮止血。
3. 治疗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的最佳配伍是(生石膏)和(知母)。
4. 石膏煎煮方法:打碎先煎。
5. 知母的功效:清热泻火(治疗气分实热证——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治疗脏腑火热证——肺热咳嗽、阴虚燥咳,内热消渴—阴虚火旺、阴虚肠燥便秘,骨蒸潮热),滋阴润燥。
6. 石膏的性能: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知母对的性能:苦、甘、寒,归肺、胃(消渴)、肾经(骨蒸潮热)。
7. 消渴:胃火亢盛而消谷善饥为实证,激素多为阴虚,消渴上消为肺经,中消为胃经,下消为肾经。
(故石膏不治实火,知母可以)8. 【简答题】石膏和知母的药对对比:相同点:都可以清热泻火,治疗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喘,胃火炽盛。
不同点:①石膏泻火力强,重清解,治疗实热证;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清润,上清肺金以泻火,中清胃热以生津,下润肾燥以滋阴,治疗实热证和虚热证。
中药学第九章·清热药
▪ 鱼腥草:本品全草入药,因其鲜茎叶有浓
烈的鱼腥气,故名。
▪ 大血藤:本品又称“红藤”。
▪ 败酱草:本品因特殊的臭味,如腐败的豆
酱,故名。
鉴别用药
※射 干 Shegan
山豆根 Shandougen
马 勃 Mabo
清热解毒利咽——咽喉肿痛。
〔降气〕消痰,主治热 力强,用于热毒蕴结之 1.宣散肺经风热,用
秦皮
▪ 1.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湿热泻
痢、带下。
▪ 2.〔清肝〕明目——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
膜。
苦参
▪ 1.清热燥湿——湿热证。
治湿热泄痢,功似黄连; 治湿热带下、阴肿阴痒、黄疸,功似黄柏、龙 胆草。
▪ 2.〔杀虫〕止痒——为治疗皮肤病之要药,可
用于多种皮肤病。 如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
▪ ③生用偏于清热泻火,炒焦偏于止血。 ▪ ④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
※夏枯草 Xiakucao
决明子 Juemingzi
清热〔泻火〕明目——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散结消肿:痰火凝聚之瘰疬、瘿瘤。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本品夏至后即枯,故名。
又名“草决明”。
▪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主治肝经病变,
▪ ※火热之毒的致病特点: ▪ 1.发病急,来势猛,证情重,热势高; ▪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 ▪ 3.特殊证候: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鉴别用药
※金银花 Jinyinhua
※连 翘 Lianqiao
1.清热解毒——各种热毒疮疡。
2.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如银翘散。
疏散表热之效优,入血分,凉血解 长于消肿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膏
煅 石 膏
石膏★★★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药
本品辛甘大寒,善清气分实热、肺胃
性
实火而除烦渴,兼解肌表之热。肺胃气分
功
实热证,当为首选之品。
效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石膏★★★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本品辛甘性寒,辛以解肌退热,寒能清热
用
2.肺热咳嗽。
本品主如肺经而长于泻肺热、润肺燥, 用治肺热咳嗽,常配贝母,如二母散。
知 母 ★★★
3.骨蒸潮热。本品又能滋肾阴、润肾燥而退
骨蒸,故有滋阴降火之功。常配伍黄柏、生
地等药,如知柏地黄丸。
应
4.内热消渴。本品性甘寒质润,能泻肺火、
用
滋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肾火、滋肾阴, 可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常配天花粉、葛
根,如玉液汤。
5.肠燥便秘。本品有滋阴润燥,可用治阴虚 肠燥便秘。
知 母 ★★★
若治胃火头痛,可配川芎,如石膏川芎汤。
用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
作用。
石膏★★★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
应 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石膏★★★
一、化学成分:生石膏的主要成分为含
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
述 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
2.要注意有无兼证,如兼有表证者,当先 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 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泻下药。
清热药
使用注意
概
1.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
述
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
应
泻火,甘寒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 热的要药。治疗温热病气分实热,症见壮热、
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知母相须为用,
用 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证。
本品辛寒入肺经,有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之功。配麻黄、杏仁,可治疗肺热喘咳。
石膏★★★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应
本品功能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 龈肿痛,常配伍黄连、升麻等药,如清胃散;
物 为知母肉。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炒用。本品又
基 名盐知母。
原 【处方用名】
知母、肥知母、光知母、知母肉、盐知母。
知 母 ★★★
毛知母
知母肉
知 母 ★★★
【性味归经】
药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性
功
效 【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知 母 ★★★
1.热病烦渴。
应
本品甘寒质润,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 除烦止渴。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现
水硫酸钙(CaSO4·2H2O)。
代
二、药理作用:石膏退热作用的实验, 结论不甚一致。近来报道石膏及白虎汤
研
对内毒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效果,并可
究
减轻其口渴状态。在体外培养上,石膏 的Hank液能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
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
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石膏能缩短血凝
时间,促进胆汁排泄,并有利尿作用。
清热药
3.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 用于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
概 4.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
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
述
5.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温 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 证。
清热药
配伍方法 1.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虚实,实
概 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
中 药 学第 九 章
清热药类型和 介绍
清热药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目
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 点。
的
清热泻火药
要
求 ★★★:石膏、知母、栀子
★★: 芦根、天花粉、夏枯草
★:竹叶、淡竹叶、决明子
清热药
含义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
为清热药。
概 性能功效
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
性味:甘、辛,大寒 归经:归肺、胃经
温热病气分湿热证
清热泻火 功效应用
肺热喘咳证 胃火牙痛、头痛
除烦止渴 消渴证
敛疮生肌 收湿 止血
溃疡不敛、湿疹 瘙痒、水火烫伤、 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 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 母 ★★★
源于《本经》
述
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适应范围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
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
病证。
清热药
分类
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 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
概
述
1.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 渴等气分实热证;
2.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 黄疸等湿热病证;
石膏★★★
现
1. 退热:石膏120g,麻黄、桂枝各3g。研末, 1日量,水煎多次分服。
代
研 2. 治疗流行性感冒:将生石膏捣烂放入瓷器皿 究 或新药锅内,加入水500ml左右,共煎4次,每次
煎煮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药液可以加糖。用量: 1岁以上每天200g,1岁以下每天用100g。
石膏 ★★★
药性
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
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含义: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强, 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
功效: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
概 适应范围:
1.主治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
述 烦躁、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2.本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 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配伍方法
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 伍补虚药同用。
石膏★★★
药 源于《本经》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
物
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分布极广,
基 几乎全国各省区皆有蕴藏,主产于湖北、甘
原
肃及四川,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可挖。 研细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 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 石膏。
古
《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 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籍
《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
摘 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本草纲目》:“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
要 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
也。”
知 。主产
药
于河北、山西及东北等地。春、秋季均可采挖, 除去茎苗和须根晒干为毛知母,剥去外皮晒干者